人物:僧慧能

相關(guān)人物:共 22 位
共 2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01—674 【介紹】: 唐僧。
蘄州黃梅人,一說潯陽人,俗姓周。
七歲出家。
初住黃梅雙峰山東山寺,人謂其法為東山法門。
為佛教禪宗五祖。
其弟子慧能、神秀,分創(chuàng)二宗,為禪門南北宗之始。
卒謚大滿禪師。
全唐詩續(xù)補遺
蘄州黃梅縣人,周氏子。隋文帝仁壽二年壬戌歲十二月二十三日生。成童,禮四祖為師。唐太宗貞觀八年,受信大師衣法,為第五祖。闡化于破額山及黃梅縣之東禪寺。以便養(yǎng)母濯港廢齋,后名佛母堂,今東禪寺南隅有佛母墓。咸亨三年入縣之東北三十里馮茂山結(jié)庵,上元三年乙亥歲二月十六日安坐而逝,壽七十四。建塔于東山即馮茂山。唐代宗謚大滿禪師,塔曰法雨。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姓周氏。
蘄之黃梅人。
生而秀異。
識者以為其相之不及佛者七種。
法當(dāng)荷負宗乘。
紹隆統(tǒng)寄。
初東山有苦行僧。
以栽松自業(yè)。
人漫以栽松道者目之。
老且死。
尋扣方丈決別。
信禪師則迎笑曰。
汝去耶。
吾以祖位待汝。
汝其再來也。
道者許諾。
俄而周氏女子未嫁。
而產(chǎn)一男。
周氏之居近濁港。
即遣婢遠棄所產(chǎn)水中。
再棄再弗溺。
顧呱呱溯浮抵岸下。
不得已而收舉以歸。
父兄怒。
必詰其所從來。
女子則曰。
昨兒偶出游。
見衲衣蓬首者。
挹兒求托宿。
兒愧敢莫應(yīng)。
其人忽隱去。
不可蹤跡。
久之覺身重。
馀不敢有他也。
父兄終不信而諱之。
竟箠逐女子。
遂與所產(chǎn)俱逃匿。
然所產(chǎn)亦易育。
甫七歲。
??以行丐。
遇信禪師于道。
而問其姓。
答曰。
姓則有。
非常姓也。
曰何姓。
曰姓空。
禪師于是以宿緣。
而從其母乞為弟子。
既薙落進具。
仍受璨大師衣盔之傳。
而轉(zhuǎn)授慧能。
且說偈。
以正統(tǒng)緒。
其偈曰。
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
無地亦無生。
上元二年十月二十三日。
終于東山雙峰寺。
壽七十四。
瘞全身。
而塔其上。
代宗朝追謚大滿。
塔號法雨。
宋高僧傳·卷第八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弘忍。
姓周氏。
家寓淮左潯陽。
一云黃梅人也。
王父暨考。
皆干名不利。
賁于丘園。
其母始娠。
移月而光照庭室。
終夕若晝。
其生也灼爍如初異香襲人。
舉家欣駭。
迨能言辭氣與鄰兒弗類。
既成童丱絕其游弄。
厥父偏愛因令誦書。
無記應(yīng)阻其宿熏。
真心早萌其成現(xiàn)。
一旦出明徙倚間如有所待。
時東山信禪師邂逅至焉。
問之曰。
何姓名乎。
對問朗暢區(qū)別有歸。
理逐言分。
聲隨響答。
信師熟視之。
嘆曰。
此非凡童也。
具體占之。
止闕七大人之相不及佛矣。
茍預(yù)法流二十年。
后必大作佛事勝任荷寄。
乃遣人隨其歸舍。
具告所親喻之出家。
父母欣然乃曰。
禪師佛法大龍光被遠邇。
緇門俊秀歸者如云。
豈伊小騃那堪擊訓(xùn)。
若垂虛受因無留吝。
時年七歲也。
至雙峰習(xí)乎僧業(yè)不逭艱辛。
夜則歛容而坐。
恬澹自居。
洎受形俱戒檢精厲。
信每以頓漸之旨日省月試之。
忍聞言察理觸事忘情。
啞正受塵渴方飲水如也。
信知其可教。
悉以其道授之。
復(fù)命建浮圖。
功畢密付法衣以為質(zhì)要。
將知龁雪山之肥膩構(gòu)作醍醐餐海底之金剛棲傾巨樹。
擁納之侶麇至蟬聯(lián)。
商人不入于化城。
貧女大開于寶藏。
入其趣者號東山法門歟。
以高宗上元二年十月二十三日告滅。
報齡七十有四。
是日氛霧冥暗山石崩圮。
門弟子神秀等奉瘞全身于東山之岡也。
初忍于咸亨初。
命二三禪子各言其志。
神秀先出偈。
惠能和焉。
乃以法服付慧能。
受衣化于韶陽。
神秀傳法荊門洛下。
南北之宗自茲始矣。
又信禪師嘗于九江遙望雙峰。
見紫云如蓋下有白氣橫開六岐。
信謂忍曰。
汝知之乎。
曰師之法旁出一枝相踵六世。
信甚然之。
及法融化金陵牛頭山。
貽厥孫謀至于慧忠。
凡六人號牛頭六祖。
此則四祖法又分枝矣。
然融望忍則庶孽耳。
安可匹嫡乎。
開元中太子文學(xué)閭丘均為塔碑焉。
代宗敕謚大滿禪師。
塔曰法雨也。
蘄春自唐季割屬偏霸。
暨開寶乙亥歲王師平江南之前。
忍肉身墮淚如血珠焉。
僧徒不測。
乃李氏國亡之應(yīng)也。
今每歲孟冬州人鄰邑奔集作忌齋。
猶成繁盛矣。
其諱日將近。
必雨霧陰慘。
不然霰雪交霏。
至日則晴朗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陜州安邑人,俗姓趙。隋煬帝大業(yè)中出家。太宗貞觀中詔入翻經(jīng)館,與梵僧對譯《千臂千眼經(jīng)》。高宗永徽中又譯《千囀陀羅尼觀世音菩薩咒》等經(jīng)。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壽州安豐(今安徽壽縣南)人。
生卒年不詳。
唐初禪僧。
初誦《楞伽經(jīng)》千余遍不解,后謁六祖慧能而始得解悟。
景德傳燈錄》卷五有傳,存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宣宗大中間禪僧。嗣歸宗法常。后住五臺山法華寺,自稱大乘佛?!?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一〇有傳,并存其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宋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jīng)篇第一之三
釋智通。姓趙氏。本陜州安邑人也。隋大業(yè)中出家受具。后隸名總持寺。律行精明經(jīng)論該博。自幼挺秀。即有游方之志。因往洛京翻經(jīng)館。學(xué)梵書并語。曉然明解。屬貞觀中有北天竺僧。赍到千臂千眼經(jīng)梵本。太宗敕搜天下僧中學(xué)解者。充翻經(jīng)館綴文筆受證義等。通應(yīng)其選與梵僧對。譯成二卷。天皇永徽四年復(fù)于本寺出千囀陀羅尼觀世音菩薩咒一卷觀自在菩薩隨心咒一卷清凈觀世音菩薩陀羅尼一卷。共四部五卷。通善其梵字復(fù)究華言。敵對相翻時皆推伏。又云行瑜伽秘密教大有感通。后不知所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606—706 【介紹】: 唐僧。汴州尉氏人。禪宗北宗創(chuàng)始人。俗姓李。少覽經(jīng)史,博學(xué)多聞。后出家?guī)煻U宗五祖弘忍于蘄州雙峰山東山寺。弘忍卒,傳法于荊州當(dāng)陽山玉泉寺,學(xué)人甚眾。倡“漸悟”禪學(xué)。九十余歲時,武則天召至洛陽,又至長安內(nèi)道場,親加禮拜。卒謚大通禪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約606—706 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
隋末出家。
高祖武德間在洛陽受戒。
50歲時至蘄州雙峰東山寺,嗣禪宗五祖弘忍。
歷6年,升為上座僧。
高宗咸亨間,弘忍命門人作偈以明禪旨,神秀所作,弘忍以為未盡,遂付袈裟于慧能。
弘忍卒后,神秀移住江陵當(dāng)陽山玉泉寺,歷20余年,開禪門北宗一派。
武后久視元年(700)召至洛陽,住內(nèi)道場。
卒謚大通禪師。
舊唐書》有傳。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存其詩偈1首。
《全唐詩外編》收此詩偈。
全唐詩續(xù)補遺
神秀,開封尉氏李氏子。師黃梅弘忍(謚大滿)禪師,奉楞伽為心要,為北宗之祖,亦稱六祖。住荊州玉泉寺。武后召至都,命于當(dāng)陽山置度門寺以旌異之。神龍二年卒,年百馀歲。謚大通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生洛陽尉氏。
李氏。
小年從師薙染受法。
后值忍大師于蘄州東山雙峰寺。
開示心要。
嘆曰此吾志也。
敢不力。
雖躬事樵汲。
無所憚。
會有行者慧能
竟得從上諸祖表信衣缽于大師。
而大師遽亦示寂。
于是秀往居江陵之當(dāng)陽山。
以闡化導(dǎo)眾。
四海禪侶。
向風(fēng)而靡。
則天聞其名。
詔肩輿赴闕。
入內(nèi)道場。
躬拜跪。
執(zhí)弟子禮。
供施豐縟。
以致崇重道德之意。
仍詔于前所居地。
建后度門寺。
當(dāng)是時。
王公貴人。
逮夫士庶。
皆屣履造庭。
伏謁聽訓(xùn)誨。
能公禪師以承嗣之嫡。
留韶陽。
秀因累疏舉薦。
以為其操履之素。
出已上。
當(dāng)必召以淑天下。
不宜捐棄裔土。
使本朝有輕教。
名宜手牘喻上指于能公。
中宗朝尤進言不已。
能公終莫之動也。
語載能禪師傳。
神龍二年。
秀卒。
名士達官之服喪會葬者不可勝紀。
岐王范。
燕公張說。
徵士盧鴻。
各為碑誅。
門人普寂義??私B宗緒。
詔謚大通中宗朝。
又詔以舊邸。
為報恩寺。
宋高僧傳·卷第八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神秀。
俗姓李氏。
今東京尉氏人也。
少覽經(jīng)史博綜多聞。
既而奮志出塵剃染受法。
后遇蘄州雙峰東山寺五祖忍師。
以坐禪為務(wù)。
乃嘆伏曰。
此真吾師也。
決心苦節(jié)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
昔魏末有天竺沙門達磨者。
得禪宗妙法。
自釋迦佛相傳授。
以衣缽為記。
世相傳付。
航海而來。
梁武帝問以有為之事。
達磨貴傳徑門心要。
機教相乖若水投石。
乃之魏隱于嵩丘少林寺。
尋卒。
其年魏使宋云于蔥嶺見之。
門徒發(fā)其冢。
但有衣履而已。
以法付慧可。
可付粲。
粲付道信。
信付忍。
忍與信俱住東山。
故謂其法為東山法門。
秀既事忍。
忍默識之。
深加器重。
謂人曰。
吾度人多矣。
至于懸解圓照無先汝者。
忍于上元中卒。
秀乃往江陵當(dāng)陽山居焉。
四海緇徒向風(fēng)而靡。
道譽馨香普蒙熏灼。
則天太后聞之召赴都。
肩輿上殿親加跪禮。
內(nèi)道場豐其供施。
時時問道。
敕于昔住山置度門寺以旌其德。
時王公已下京邑士庶兢至禮謁。
望塵拜伏日有萬計。
洎中宗孝和帝即位。
尤加寵重。
中書令張說嘗問法執(zhí)弟子禮。
退謂人曰。
禪師身長八尺。
厖眉秀目威德巍巍。
王霸之器也。
初秀同學(xué)能禪師與之德行相埒。
互得發(fā)揚無私于道也。
嘗奏天后請追赴都。
懇而固辭。
秀又自作尺牘序帝意徵之。
終不起。
謂使者曰。
吾形不揚。
北土之人見斯短陋或不重法。
又先師記吾以嶺南有緣。
且不可違也。
了不度大庾嶺而終。
天下散傳其道。
謂秀宗為北。
宗為南南北二宗名從此起。
秀以神龍二年卒。
士庶皆來送葬。
詔賜謚曰大通禪師。
又于相王舊邸造報恩寺。
岐王范燕國公張說。
徵士盧鴻各為碑誄。
服師喪者名士達官不可勝紀。
門人普寂義福并為朝野所重。
蓋宗先師之道也。
系曰。
夫甘苦相傾氣味殊致。
甘不勝苦則純苦乘時。
苦不勝甘則純甘用事。
如是則為藥治病。
偏重必離也。
昔者達磨沒而微言絕。
五祖喪而大義乖。
秀也拂拭以明心。
也俱非而唱道。
及乎流化北方。
尚修練之勤。
從是分岐南。
服興頓門之說。
由茲荷澤行于中土。
以頓門隔修練之煩。
未移磐石。
將弦促象韋之者。
空費躁心。
致令各親其親同黨其黨。
故有盧奕之彈奏神會之徙遷。
伊蓋施療專其一味之咎也。
遂見甘苦相傾之驗矣。
理病未效乖競先成。
秖宜為法重人。
何至因人損法。
二弟子濯擊師足。
洗垢未遑折脛斯見。
其是之喻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27—713 【介紹】: 唐僧。
吳郡人,俗姓印。
通經(jīng)典,精《涅槃經(jīng)》。
高宗咸亨間從蘄春東山弘忍大師咨受禪法,復(fù)于番禺遇慧能禪師,后還鄉(xiāng)里。
有《心要集》。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生吳郡印氏。
母鎦始娠。
其鄰人咸夢。
一端雅沙門。
徐步入其舍。
鎦亦自夢。
或求為其子。
陳讓再三不止。
他夕父又夢。
有童子跪授旃檀香木于鎦氏者。
于是鎦氏。
食遇葷。
膻輒厭棄。
逮生宗即使事佛。
無靳惜意。
稍長依宿德習(xí)經(jīng)論。
尤精涅槃。
咸亨元年。
闡導(dǎo)京輦盛甚。
上元中詔入居大愛敬寺。
辭不赴。
乃就蘄之東山。
咨受忍大師禪法。
復(fù)嘗于番禺。
慧能禪師問答。
深明心要。
久之還鄉(xiāng)里。
會刺史王胄。
請置戒壇。
度人可千數(shù)。
因詔江東諸寺院。
置壇度人如之。
后詔入內(nèi)。
造慈氏大像。
著心要集。
纂三教文意之表明佛法者。
先天二年二月二十日終。
年八十七。
宋高僧傳·卷第四 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印宗。
姓印氏。
吳郡人也。
母劉氏始娠。
鄰家咸見一沙門端雅徐步入印舍。
白劉曰愿為子焉。
母夢同此。
再三陳讓不克。
父夢有饋栴檀香木童子。
跪授付劉。
劉頓厭葷膻。
俗間食味隔在唇吻之外。
及生而長。
從師誦通經(jīng)典。
末最精講者涅槃經(jīng)。
咸亨元年在京都盛揚道化。
上元中敕入大愛敬寺居。
辭不赴請。
于蘄春東山忍大師咨受禪法。
復(fù)于番禺遇慧能禪師。
問答之間深詣玄理還鄉(xiāng)地。
刺史王胄禮重殊倫。
請置戒壇。
命宗度人。
可數(shù)千百。
續(xù)敕召入內(nèi)。
乃造慈氏大像。
所著心要集。
起梁至唐。
天下諸達者語言總錄焉。
又奉敕江東諸寺院天柱報恩各置戒壇度人。
又纂百家諸儒士三教文意表明佛法者。
重結(jié)集之。
手筆逾高著述流布。
至先天二年二月二十一日示終。
囑循輪王法葬之。
年八十七。
會稽王師乾立塔銘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陳氏。
鄱陽人。
宣帝諸孫也。
幼依永昌寺薙落。
即趨蘄之東山法席。
日夕參扣。
久之未有得也。
咸亨間。
能大師方以居士事舂碓。
秀公居第一座。
眾皆屬。
意謂。
衣盔所傳必?zé)o他。
既而乃密付居士。
于是眾恥之。
遂躡跡追及于大庾嶺。
獨明最先見居士。
居士遽擲衣盔石上曰。
此以表信。
可爭邪。
聽自持去。
明素號勇力者。
再三拈不能動。
因謂曰。
我來為法。
不為此也。
惟居士幸教之。
士曰。
不思善不思惡。
正恁么時。
阿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明當(dāng)下大悟。
遍體汗流。
涕泣而禮曰。
上來密語密意外。
還更有不。
士曰我今為汝說者。
非密也。
汝若返照。
密卻在汝邊。
將別。
又問曰。
某宜何之。
士曰。
逢袁可止。
遇蒙當(dāng)居。
明退而紿其眾曰遠矣。
徒取倦苶耳。
曾奚益。
俄易其名之慧。
為道。
以避名。
后果住袁之蒙頂山。
宋高僧傳·卷第八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慧明。姓陳氏。鄱陽人也。本陳宣帝之孫。國亡散為編氓矣。明少出家于永昌寺。懷道頗切扣雙峰之法。高宗之世依忍禪師法席。極意研尋。初無證悟若喪家之犬焉。忽聞五祖密付衣缽與盧居士。率同意數(shù)十許人。躡跡急追至大庾嶺。明最先見。馀輩未及。能祖見已便擲袈裟。明曰。我來為法非望衣缽也。時能祖便于嶺首一向指訂。明皆洞達悲喜交至。問能曰。某宜何往。能記之曰。遇蒙當(dāng)居。逢袁可止。明再拜而去。便更其名。以舊云道明也。下嶺紿諸僧曰向陟崔嵬遠望杳無蹤跡。僧即退轉(zhuǎn)。一說居士擲衣缽于磐石曰。此衣為信。豈可力爭耶。任君拈去。明遂手掀如負鈞石而無舉分。拱立舍旃。則咸亨四年也。以明未舍家曾署諸衛(wèi)。故有將軍之號矣。宜春太守秦琢奏謚號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4 【介紹】: 唐僧。潞州銅鞮人。俗姓姜。師事神秀。住藍田化感寺二十余年,未嘗出字外。后隸京城慈恩寺。玄宗開元十一年,從駕往東都,途經(jīng)蒲、虢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賚幡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卒謚號大智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俗姓姜。潞州銅鞮人。出家從神秀禪師。得心法。始居藍田之廣化寺。凡二十年。徒京師慈恩寺。道望日以隆重。開元十一年。駕幸東都。詔扈從。所過官吏士女。具華幡迎導(dǎo)。充塞道路。蒲虢二州尤甚。蓋秀公出自黃梅。而化行關(guān)洛。雖為帝后王公所敬。禮然其所在。殊未嘗提唱宗旨。以開發(fā)徒眾。故福亦如之。一日升堂演說。若太尉房琯兵部侍郎張均禮部侍郎韋陟。群公咸在。因曰。日吳吾與汝輩訣別矣。既退而張竊語房。某以早歲餌金丹。深忌臨喪。今大師如此。某不敢留。遂去。人莫知者。福徐與房曰。吾與張游有年矣。而宿業(yè)之來。其不可免如此。茍能小忍。以終吾會。則猶庶幾。且就執(zhí)房手曰勉之。必為中興名臣。后張果陷賊。而房有翼戴功。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義福。
姓姜氏。
潞州銅鞮人也。
幼慕空門黍累世務(wù)。
初止藍田化感寺處方丈之室。
凡二十馀年未嘗出房宇之外。
后隸京師慈恩寺。
道望高峙傾動物心。
開元十一年從駕往東都經(jīng)蒲虢二州。
刺史及官吏士女。
皆赍幡花迎之所在。
途路充塞。
拜禮紛紛瞻望無厭。
以二十年卒。
有制謚號曰大智禪師葬于伊闕之北。
送葬者數(shù)萬人。
中書侍郎嚴挺之躬行喪服。
若弟子焉。
又撰碑文。
神秀禪門之杰。
雖有禪行得帝王重之無以加者。
而未嘗聚徒開法也。
洎乎普寂始于都城。
傳教二十馀載。
人皆仰之。
初福往東洛。
召其徒戒其終期。
兵部侍。
郎張均太尉房琯禮部侍郎韋陟常所信重。
是日皆預(yù)造焉。
福乃升堂為門人演說。
且曰。
吾沒日昃當(dāng)為此決別耳。
久之張謂房曰。
某夙歲餌金丹未嘗臨喪。
言訖張遂潛去。
福忽謂房曰。
與張公游有年矣。
張公將有非常之咎名節(jié)皆虧。
向來若終此法會足以免禍。
惜哉。
乃提房手曰。
必為中興名臣。
其勉之。
言訖而終。
后張均陷賊庭也受其偽官。
而房翼戴兩朝畢立大節(jié)。
皆終福之言矣。
又釋行思。
姓劉氏。
廬陵人也。
濡潤厥躬貞諒其性。
出塵之后納戒已還。
破觚求圓斲雕為樸。
厥志天然也。
往韶陽見大鑒禪師
一言蔽斷猶擊蒙焉。
既了本心。
地祇迭告還復(fù)吉州闡化。
四方禪客繁擁其堂。
開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入滅于本生地。
敕。
謚大師號。
曰洪濟。
塔曰歸真。
其塔會昌中例從堙毀后法嗣者重崇樹之。
神僧傳·卷第七
僧義福者。上黨人也。梵行精修相好端潔。搢紳士庶翕然歸依。嘗從駕往東都。所歷郡縣人皆傾向。檀施巨萬皆委之而去。忽一旦召其學(xué)徒。告以將終。兵部侍郎張均。中書侍郎嚴挺之。刑部侍郎房琯。禮部侍郎韋涉。常所禮謁。是日亦同相造焉。義福乃升座為門徒演法。乃曰。吾歿于是日當(dāng)以決別耳。久之張謂房曰。某宿歲餌金丹。爾來未嘗臨喪。言訖張遂潛去。義福謂房曰。某與張公游有年數(shù)矣張有非常之咎。名節(jié)皆虧。向來若終法會足以免難惜哉。乃攜房之手曰。必為中興名臣。公其勉之。言訖而終。及祿山之亂。張均陷賊庭授偽署。房琯翊贊兩朝竟立大節(jié)真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66—714 【介紹】: 唐僧。
永嘉人,字明道。
俗姓戴。
住溫州龍興寺。
嘗謁六祖慧能,問答相契,便欲辭去,慧能留住一宿,謂之一宿覺。
卒謚真覺大師。
有《永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65或675—713 字明道,俗姓戴,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人。
少出家,初學(xué)天臺止觀之說。
后至韶州謁禪宗六祖慧能,留宿一夜而悟禪法,時稱一宿覺和尚。
后仍歸溫州,住龍興寺。
卒謚無相大師。
宋高僧傳》卷八、《祖堂集》卷三、《景德傳燈錄》卷五有傳。
玄覺遺作10篇,由慶州刺史魏靖輯為《永嘉集》1卷,有《大正藏》本、《永嘉詩人祠堂叢刻》本等。
其中收《永嘉證道歌》,文字通俗,多用雜言,闡說禪宗學(xué)說,在唐宋兩代流傳甚廣。
《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唐文·卷九百十三
玄覺俗姓戴氏。永嘉人。先天元年卒。賜謚無相大師。著有永嘉集十卷。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字明道。姓戴氏。永嘉人也。其兄宣。有名教庠中并與其二侄出家。居龍興寺。素業(yè)定。乃于所居之寺側(cè)。立禪室以進脩。既而因左溪朗禪師激勵。與東陽策禪師同謁曹溪六祖。初到??瓶錫。繞祖三匝。祖云。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行方來。生大我慢。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祖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覺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祖曰。如是如是。覺乃具威儀參禮。須臾即辭。祖曰。返太速乎。覺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祖曰。誰知非動。覺曰。仁者自生分別。祖曰。汝甚得無生之意。覺曰。無生豈有意耶。祖曰。無意誰當(dāng)分別。覺曰。分別亦無意。祖嘆曰。善哉善哉。少留一病。時謂一宿覺。自是學(xué)者輻輳?;惶煜?。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終。端坐如入定。壽四十九。以其年之十一月十三日。葬于西山之陽。弟子慧操慧持等慈玄寂等。嗣其化。括州刺史李邕撰文勒石。以紀行業(yè)。慶州刺史魏靖為集平生著述。以行世。后謚無相。塔號凈光。
宋高僧傳·卷第八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玄覺。字明道。俗姓戴氏。漢末祖侃公第五燕公九代孫。諱烈。渡江乃為永嘉人也??偨浅黾引f年剃發(fā)。心源本凈智印全文。測不可思解甚深義。我與無我恒常固知??张c不空具足皆見。既離四病亦服三衣。德水沐其身。所以清凈。良藥治其眼。所以光明。兄宣法師者。亦名僧也。并猶子二人并預(yù)緇伍覺本住龍興寺。一門歸信連影精勤定根確乎不移。疑樹忽焉自壞都捐我相不污客塵睹其寺旁別有勝境。遂于巖下自構(gòu)禪庵。滄海蕩其胸。青山拱其背。蓬萊仙客歲月往還。華蓋煙云晨昏交集?;浫艄Φ鲁删头饘氂襞d。神鐘震來妙屋化出。覺居其間也。絲不以衣耕不以食。豈伊莊子大布為裳。自有阿難甘露作飯。覺以獨學(xué)孤陋三人有師。與東陽策禪師肩隨游方詢道。謁韶陽能禪師而得旨焉?;蛟?。覺振錫繞庵答對。語在別錄。至若神秀門庭遐征問法。然終得心于曹溪耳。既決所疑能留一宿。號曰一宿覺。猶半遍清也。以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于龍興別院端坐入定。怡然不動僧侶悲號。以其年十一月十三日殯于西山之陽。春秋四十九。初覺未亡前禁足于西巖。望所住寺喟然嘆曰。人物駢闐花輿蓊蔚。何用之為。其門人吳興興師新羅國宣師。數(shù)人同聞皆莫測之。尋而述之曰。昔有一禪師將諸弟子游賞之次。遠望一山忽而唱曰。人物多矣。弟子亦不測。后匪久此師舍壽。殯所望地也。西山去寺里有馀程。送殯繁擁人物沸騰。其感動也若此。又未終前有舒雁千馀飛于寺西。侍人曰。此將何來??罩杏新曉?。為師墓所故從海出也。弟子惠操惠特等慈玄寂。皆傳師之法為時所推。后李北海邕為守括州。遂列覺行錄為碑號神道焉。覺唱道著明修證悟入。慶州刺史魏靖都緝綴之號永嘉集是也。初覺與左溪朗公為道契。朗貽書招覺山棲。覺由是念朗之滯見于山。拘情于講?;貢?。其辭婉靡其理明白。俾其山世一如喧靜互用。趣入之意暗詮于是。達者韙之。終敕謚號無相。塔曰凈光焉。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67—761 俗姓張,絳州(今山西新絳)人,一作東平(今山東鄆城)人。
年幼出家,后嗣六祖慧能
玄宗開元初住南岳司空山無相寺,世稱司空山禪師。
天寶三載(744)應(yīng)召入長安。
次年與兩街名僧辯說禪理,應(yīng)對從容,大闡南宗禪法。
卒謚大曉禪師。
祖堂集》卷三、《宋高僧傳》卷八、《景德傳燈錄》卷五有傳,后二書存其詩偈7首。
《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姓張氏。
東平人。
少究空寂學(xué)。
節(jié)操尤孤特。
造曹溪見能禪師。
平日疑滯。
為之釋然。
開元初。
遁居南岳司空山。
踐履弗易測識。
而跡亦未嘗混朝市。
天寶中。
內(nèi)侍楊光庭。
因采藥見之。
問曰。
弟子性識昏昧。
未審佛之與道。
其義云何。
凈曰。
若欲求佛。
即心是佛。
若欲求道。
無心是道。
問曰。
云何即心是佛。
凈曰。
佛因心悟。
心以佛彰。
若悟無心。
佛亦無有。
問曰。
云何無心是道。
凈曰。
道本無心。
無心是道。
若了無心。
無心即道。
光庭作禮信受。
既回闕。
具以山中問答奏聞。
上敕光庭。
詔凈至京師。
仍先館置于白蓮?fù)ぁ?div id="rdnctju" class='inline' id='people_15154_1_42_comment'>
趣召兩街三學(xué)諸德。
及太平寺遠法師等。
舉揚佛法。
上臨聽。
是日凈升高座。
詶挹來問。
在彼者常不足。
在我者常有馀。
雍容和緩。
舉措自然。
眾嘆服。
上元二年五月歸寂。
壽九十五。
謚大曉禪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77—744 【介紹】: 唐僧。
金州安康人。
俗姓杜。
年二十許出家。
慧能受頓悟法。
玄宗先天二年,住南岳般若寺觀音臺,弘揚慧能學(xué)說,開南岳一系,世稱南岳懷讓。
弟子有馬祖道一等。
卒謚大慧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生金州安康之杜氏。
弱冠詣荊南玉泉寺。
事恒景律師。
剃發(fā)受具。
乃嘆曰。
出家之道。
豈止此乎。
時有坦禪師者。
指見嵩丘老安。
安因指見六祖能大師。
祖問什么處來答嵩山來。
問曰。
什么物恁么來。
答曰。
說似一物即不中。
問曰。
還可脩證否。
答曰。
脩證即不無。
污染即不得。
祖曰。
即此不污染者。
諸佛之所護念。
爾既如此。
吾亦如此。
讓既受記莂。
遂執(zhí)侍祖者。
一十五載。
先天二年。
始往衡岳居般若寺。
開元中。
傳法院有沙門道一日禪坐不臥。
讓知是法器。
往問曰。
大德坐禪圖個什么答曰。
圖作佛。
讓乃取磚。
磨于其前石上。
一問讓。
曰圖作什么。
讓曰。
圖作鏡。
一曰。
磨磚豈能作鏡耶。
讓曰。
坐禪豈能作佛。
一曰。
如何即是。
讓曰。
如牛駕車。
車若不行。
打車即。
是打牛即是。
一無對。
讓曰。
汝學(xué)坐禪。
汝學(xué)坐佛。
若坐禪者。
禪非坐臥。
若坐佛者。
佛無定相。
于無住法。
不應(yīng)取舍。
汝若坐佛。
即是殺佛。
若執(zhí)坐相。
非達理也。
一禮拜問曰。
如何用心即合無相三昧。
讓曰。
汝學(xué)心地法門。
如下種子。
我說法要。
如彼雨露。
汝緣合故當(dāng)見其道。
一問曰。
道非色相。
云何見。
讓曰。
心眼開明見非見。
一曰。
有成壞否。
讓曰若以成壞聚散。
而見道者。
非見道也。
聽吾偈曰。
心地舍諸種。
遇澤悉皆萌。
三昧華無相。
何壞復(fù)何成。
讓生于儀鳳二年。
以天寶三載。
八月十日終。
壽六十八。
臘四十八。
寶歷中詔謚大慧禪師。
塔號最勝輪。
元和間常侍歸登撰文勒碑。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懷讓。俗姓杜。金州安康人也。始年十歲雅好佛書。炳然殊姿特有靈表。識者占是出家相非染俗貴。人寶來瑞國慶無疆。方之麟鳳龜龍無萬數(shù)也。天地?zé)o全功。氣序有盈虛。綱維缺壞補塞不足。皆冥維密祐。惟應(yīng)度者乃燭厥理。非庸庸所知也。弱冠詣荊南玉泉寺事恒景律師便剃發(fā)受。具嘆曰。夫出家者為無為法。天上人間無有勝者。經(jīng)之所謂出四衢道露地而坐也。時坦禪師乃勸讓往嵩丘覿安公。安啟發(fā)之。因入曹侯溪覲能公。能公怡然無馨無臭。洪波泛臻大壑之廣乎。韶濩合奏大樂之和乎。讓之深入寂定住無動道場為若此也。能公大事緣畢。讓乃躋衡岳止于觀音臺。時有僧玄至拘刑獄。舉念愿讓師救護。讓早知而勉之。其僧脫難云。是救苦觀音。得斯號也。亦由此焉?;壦贡M。傳法弟子。曰道峻。曰道一。皆升堂睹奧也。其后一公振法鼓于洪州。其門弟子曰惟寬懷。暉道一大緣。將訖謂寬等曰。吾師之道存乎妙者也。無待而常。不住而至。能事集矣。金口所生從法而化。于我為子及汝為孫。一燈所傳何有盡者。讓以儀鳳二年生。至天寶三載八月十日終于衡岳。春秋六十八。僧臘四十八。一公建塔于別峰。元和中寬暉至京師揚其本宗法門。大啟傳百千燈。京夏法寶鴻緒于斯為盛。至八載衡陽太守令狐權(quán)問讓前跡。權(quán)舍衣財以充忌齋。自此每歲八月為觀音忌焉。寶歷中敕謚大慧禪師。塔號最勝輪。元和年中常侍歸登撰碑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86—760 【介紹】: 唐僧。
襄陽人。
俗姓高。
初投國昌寺顥元法師出家。
后至韶州曹溪參慧能,受“頓悟”說。
玄宗開元八年,住南陽龍興寺。
后于洛陽傳慧能學(xué)說。
與北宗禪師論辯于滑臺大云寺。
安史亂起,設(shè)壇度僧收“香水錢”以供官軍。
肅宗為造荷澤寺于洛京,故又名“荷澤大師”。
卒謚真宗大師。
有《顯宗記》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神會俗姓高氏。襄陽人。幼投本郡國昌寺。依顥元禪師出家。開元八年敕住南陽龍興寺。天寶二年敕住荊州開元寺。肅宗朝敕入內(nèi)供養(yǎng)。又敕住西京河澤寺。上元元年卒。年九十二。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姓高。
襄陽人。
資性惇明。
年方幼學(xué)。
即事郡之國昌寺顯元法師出家。
受經(jīng)具戒特異群類。
能禪師
弘唱心法于嶺表。
會聞而樂之。
竟往無復(fù)沮。
及見。
問會曰。
從何所來。
曰無所從來。
曰如是則汝且歸去。
曰亦無所歸。
曰太茫茫生。
曰身現(xiàn)在路。
曰猶未到在。
曰曾不滯留。
于是居曹溪者數(shù)載。
開元八年。
詔配南陽龍興寺。
后復(fù)開導(dǎo)洛陽。
而南宗之指。
始盛于天下。
先是兩京之間。
皆神秀化地也。
而普寂又秀之嗣。
世謂之北宗。
逮會而普寂之門絕人跡。
則南北之宗。
各樹黨矣。
因而是非相攻。
毀譽交起。
天寶初。
御史盧奕奏。
會聚眾圖不軌。
詔辨對。
卒無他。
徙均州。
二年。
又徙荊州之開元寺般若院。
十四年。
范陽節(jié)度使安祿山反。
舉兵內(nèi)向。
陷兩京。
車駕幸蜀。
詔郭子儀。
以天下副帥討祿山。
時大農(nóng)空乏。
軍興絕資費。
右仆射裴冕策以為。
凡所在郡府。
宜置戒壇度僧。
而收其施利。
以給國用。
會由是獲主洛陽事。
其所輸入尤多。
肅宗朝婁入內(nèi)廷供養(yǎng)。
詔將作大匠。
造禪宇于荷澤。
上元元年五月十三日。
與門人囑別。
俄避席望空頂禮。
歸方丈。
是夕卒。
壽九十三。
建塔葬洛陽之寶應(yīng)寺。
謚真宗。
塔號般若。
宋高僧傳·卷第八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神會。
姓高。
襄陽人也。
年方幼學(xué)厥性惇明。
從師傳授五經(jīng)。
克通幽賾。
次尋莊老靈府廓然。
覽后漢書知浮圖之說。
由是于釋教留神。
乃無仕進之意。
辭親投本府國昌寺顥元法師下出家。
其諷誦群經(jīng)易同反掌。
全大律儀匪貪講貫。
聞嶺表曹侯溪慧能禪師盛揚法道學(xué)者駿奔。
乃敩善財南方參問。
裂裳裹足。
以千里為跬步之間耳。
及見問會曰。
從何所來。
答曰。
無所從來。
曰。
汝不歸去。
答曰。
一無所歸。
曰。
汝太茫茫。
答曰。
身緣在路。
曰。
由自未到。
答曰。
今已得到且無滯留。
居曹溪數(shù)載。
后遍尋名跡。
開元八年敕配住南陽龍興寺。
續(xù)于洛陽大行禪法聲彩發(fā)揮。
先是兩京之間皆宗神秀。
若不淰之魚鮪附沼龍也。
從見會明心六祖之風(fēng)。
蕩其漸修之道矣。
南北二宗時始判焉。
致普寂之門盈而后虛。
天寶中御史盧弈阿比于寂。
誣奏會聚徒疑萌不利。
玄宗召赴京。
時駕幸昭應(yīng)。
湯池得對言理允愜。
敕移往均部。
二年敕徙荊州開元寺般若院住焉。
十四年范陽安祿山舉兵內(nèi)向。
兩京版蕩駕幸巴蜀。
副元帥郭子儀率兵平殄。
然于飛挽索然。
用右仆射裴冕權(quán)計。
大府各置戒壇度僧。
僧稅緡謂之香水錢。
聚是以助軍須。
初洛都先陷。
會越在草莽。
時盧弈為賊所戮。
群議乃請會主其壇度。
于時寺宇宮觀鞠為灰燼。
乃權(quán)創(chuàng)一院悉資苦蓋。
而中筑方壇。
所獲財帛頓支軍費。
代宗郭子儀收復(fù)兩京。
會之濟用頗有力焉。
肅宗皇帝詔入內(nèi)供養(yǎng)。
敕將作大匠并功齊力。
為造禪宇于荷澤寺中是也。
會之敷演顯發(fā)祖之宗風(fēng)。
使秀之門寂寞矣。
上元元年囑別門人。
避座望空頂禮歸方丈。
其夜示滅。
受生九十三歲矣。
即建午月十三日也。
遷塔于洛陽寶應(yīng)寺。
敕謚大師曰真宗。
塔號般若焉。
系曰。
修其教不易其俗。
齊其政不易其宜者。
貴其漸也。
會師自南徂北行曹溪之法。
洛中彌盛如不自異。
外護已成則可矣。
況乎旁無力輪人之多僻。
欲無放逐其可得乎。
或曰。
其過不多何遽是乎。
通曰。
犯時之忌罪不在大。
失其所適過不在深。
后之觀此急知時事歟。
是以佛萬劫學(xué)化行者。
知化行難耳。
無令固己而損法。
慎之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姓高。
襄陽人也。
年方幼學(xué)。
厥性惇明。
從師傳授五經(jīng)。
克通幽賾。
次尋莊老。
靈府廓然。
覽后漢書。
知浮圖之說。
由是于釋教留神。
無仕進意。
辭親投本府國昌寺顥元法師出家。
諷誦群經(jīng)。
易同反掌。
全大律儀。
匪貪講貫。
聞嶺表曹溪慧能禪師。
盛揚法道。
裹足以見。
問曰。
從何所來。
答曰。
無所從來。
曰。
汝不歸去。
答曰。
一無所歸曰。
汝太茫茫。
答曰。
身緣在路。
曰。
由自未到。
答曰。
今已得到。
且無滯留。
居曹溪數(shù)載。
后遍尋名跡。
開元八年。
敕住南陽龍興寺。
續(xù)于洛陽。
大行禪法。
聲彩發(fā)揮。
先是兩京之間。
皆宗神秀。
見會明心六祖之風(fēng)。
蕩其漸修之道。
南北二宗。
時始判焉。
十四年。
范陽安祿山。
舉兵內(nèi)向。
兩京版蕩。
駕幸巴蜀。
副元帥郭子儀。
率兵平殄。
然于飛挽索然。
用右仆射裴冕權(quán)計。
大府各置戒壇度僧。
聚香水錢。
以助軍須。
初洛都先陷。
會越在草莽。
時盧奕為賊所戮。
群議乃請會。
主其壇度。
于時寺宇宮觀。
鞠為灰燼。
乃權(quán)創(chuàng)一院。
悉資苦蓋。
而中筑方壇。
所獲財帛。
頓支軍費。
代宗郭子儀。
收復(fù)兩京。
會之濟用頗有力焉。
肅宗皇帝。
詔入內(nèi)供養(yǎng)。
敕大匠。
為造禪師宇于荷澤寺中。
共 2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