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張說

相關人物:共 78 位。
共 7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72?—727 【介紹】: 唐僧。南天竺國人,姓迦葉氏。年十二出家,博通有聲。高宗永淳初迎住福先寺。玄宗開元中住長壽寺。傳卒年一百五十六歲。譯有《佛境界》、《寶雨》、《大寶積》等經(jīng)。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南竺國凈行婆羅門種。
姓迦葉氏。
年十二。
事波羅奢外道出家。
學聲明僧祛等論。
年逾耳順。
初依耶舍瞿沙三藏學正法。
永淳二年。
高宗遣使迎其來。
天后尤加敬禮。
詔居東洛福先寺。
出佛境界寶雨華嚴等經(jīng)。
凡十一部。
中宗神龍二年。
譯大寶積經(jīng)于京兆崇福寺。
沙門思忠。
天竺大首領伊舍羅等。
譯梵文。
天竺沙門波若屈多。
沙門達磨證梵義。
沙門履方宗一。
慧覺筆受。
沙門勝莊。
塵外。
無著。
懷迪。
證義。
沙門承禮。
云觀。
神暕。
道本次文。
學士盧粲。
徐堅。
中書舍人蘇瑨。
給侍中崔璩潤文。
中書門下三品陸象先。
尚書郭元振。
中書令張說。
侍中魏知古。
監(jiān)護。
睿宗景云初。
徙北苑白蓮池甘露亭總成一百二十卷。
則佛四十九會所也。
四月八日進上。
御序以冠之。
開元十二年。
隨駕居洛京長壽寺。
十五年十一月四日卒。
壽一百五十六。
帝聞軫悼。
謚開元一切遍知三藏。
喪事給內(nèi)府物。
用鹵簿羽儀幡幢華蓋。
遣內(nèi)侍杜懷信監(jiān)護。
十二月一日。
遷窆于洛南龍門西北原。
起塔勒碑。
禮也。
宋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jīng)篇第一之三
釋菩提流志。
南天竺國人也。
凈行婆羅門種。
姓迦葉氏。
年十二就外道出家。
事波羅奢羅學聲明僧祛等論。
歷數(shù)咒術(shù)陰陽讖緯靡不該通。
年逾耳順方乃回心。
知外法之乖違。
悟釋門之淵默。
隱居山谷積習頭陀。
初依耶舍瞿沙三藏學諸經(jīng)論。
其后游歷五天遍親講肆。
高宗大帝。
聞其遠譽挹彼高風。
永淳二年遣使迎接。
天后復加鄭重。
令住東洛福先寺。
譯佛境界寶雨華嚴等經(jīng)凡十一部。
中宗神龍二年。
又住京兆崇福寺譯大寶積經(jīng)。
屬孝和厭代睿宗登極。
敕于北苑白蓮池甘露亭續(xù)其譯事。
翻度云畢。
御序冠諸。
其經(jīng)舊新凡四十九會。
總一百二十卷。
先天二年四月八日進內(nèi)。
此譯場中沙門思忠天竺大首領伊舍羅等譯梵文。
天竺沙門波若屈多沙門達摩證梵義。
沙門履方宗一慧覺筆受。
沙門深亮勝莊塵外無著懷迪證義。
沙門承禮云觀神暕道本次文。
次有潤文官盧粲學士徐堅中書舍人蘇瑨給事中崔璩中書門下三品陸象先尚書郭元振中書令張說侍中魏知古。
儒釋二家構(gòu)成全美。
寶積用賢既廣。
流志運功最多。
所慊者古今共譯一切陀羅尼末句云莎嚩訶。
皆不竊考清濁。
遂使命章有異。
或云薩婆訶。
或云馺皤訶等。
九呼不倫。
楷定梵音悉無本旨。
此非梵僧傳誦不的。
自是執(zhí)筆之誤。
故剋取莎(桑巴反)嚩(無可反)訶(呼個反)為正矣。
志開元十二年隨駕居洛京長壽寺。
十五年十一月四日。
囑誡弟子五日齋時。
令侍人散去。
右脅安臥奄然而卒。
春秋一百五十六。
帝聞軫悼。
敕試鴻臚卿。
謚曰開元一切遍知三藏。
遣內(nèi)侍杜懷信監(jiān)護喪事。
出內(nèi)庫物務令優(yōu)贍。
用鹵簿羽儀幡幢花蓋闐塞衢路。
十二月一日遷窆于洛南龍門西北原起塔。
勒石志之。
系曰。
西域喪禮其太簡乎。
或有國王酋長傾心致重者。
勿過舁之火葬。
若東夏僧用鹵簿導喪身罕聞之矣。
嗚呼道尊德貴。
不言而邀。
此不其盛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606—706 【介紹】: 唐僧。汴州尉氏人。禪宗北宗創(chuàng)始人。俗姓李。少覽經(jīng)史,博學多聞。后出家?guī)煻U宗五祖弘忍于蘄州雙峰山東山寺。弘忍卒,傳法于荊州當陽山玉泉寺,學人甚眾。倡“漸悟”禪學。九十余歲時,武則天召至洛陽,又至長安內(nèi)道場,親加禮拜。卒謚大通禪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約606—706 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隋末出家。高祖武德間在洛陽受戒。50歲時至蘄州雙峰東山寺,嗣禪宗五祖弘忍。歷6年,升為上座僧。高宗咸亨間,弘忍命門人作偈以明禪旨,神秀所作,弘忍以為未盡,遂付袈裟于慧能。弘忍卒后,神秀移住江陵當陽山玉泉寺,歷20余年,開禪門北宗一派。武后久視元年(700)召至洛陽,住內(nèi)道場。卒謚大通禪師?!?a target='_blank'>舊唐書》有傳?!?a target='_blank'>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存其詩偈1首。《全唐詩外編》收此詩偈。
全唐詩續(xù)補遺
神秀,開封尉氏李氏子。師黃梅弘忍(謚大滿)禪師,奉楞伽為心要,為北宗之祖,亦稱六祖。住荊州玉泉寺。武后召至都,命于當陽山置度門寺以旌異之。神龍二年卒,年百馀歲。謚大通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生洛陽尉氏。
李氏。
小年從師薙染受法。
后值忍大師于蘄州東山雙峰寺。
開示心要。
嘆曰此吾志也。
敢不力。
雖躬事樵汲。
無所憚。
會有行者慧能。
竟得從上諸祖表信衣缽于大師。
而大師遽亦示寂。
于是秀往居江陵之當陽山。
以闡化導眾。
四海禪侶。
向風而靡。
則天聞其名。
詔肩輿赴闕。
入內(nèi)道場。
躬拜跪。
執(zhí)弟子禮。
供施豐縟。
以致崇重道德之意。
仍詔于前所居地。
建后度門寺。
當是時。
王公貴人。
逮夫士庶。
皆屣履造庭。
伏謁聽訓誨。
方能公禪師以承嗣之嫡。
留韶陽。
秀因累疏舉薦。
以為其操履之素。
出已上。
當必召以淑天下。
不宜捐棄裔土。
使本朝有輕教。
名宜手牘喻上指于能公。
中宗朝尤進言不已。
然能公終莫之動也。
語載能禪師傳。
神龍二年。
秀卒。
名士達官之服喪會葬者不可勝紀。
岐王范。
燕公張說。
徵士盧鴻。
各為碑誅。
門人普寂義福克紹宗緒。
詔謚大通中宗朝。
又詔以舊邸。
為報恩寺。
宋高僧傳·卷第八 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神秀。
俗姓李氏。
今東京尉氏人也。
少覽經(jīng)史博綜多聞。
既而奮志出塵剃染受法。
后遇蘄州雙峰東山寺五祖忍師。
以坐禪為務。
乃嘆伏曰。
此真吾師也。
決心苦節(jié)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
昔魏末有天竺沙門達磨者。
得禪宗妙法。
自釋迦佛相傳授。
以衣缽為記。
世相傳付。
航海而來。
梁武帝問以有為之事。
達磨貴傳徑門心要。
機教相乖若水投石。
乃之魏隱于嵩丘少林寺。
尋卒。
其年魏使宋云于蔥嶺見之。
門徒發(fā)其冢。
但有衣履而已。
以法付慧可。
可付粲。
粲付道信。
信付忍。
忍與信俱住東山。
故謂其法為東山法門。
秀既事忍。
忍默識之。
深加器重。
謂人曰。
吾度人多矣。
至于懸解圓照無先汝者。
忍于上元中卒。
秀乃往江陵當陽山居焉。
四海緇徒向風而靡。
道譽馨香普蒙熏灼。
則天太后聞之召赴都。
肩輿上殿親加跪禮。
內(nèi)道場豐其供施。
時時問道。
敕于昔住山置度門寺以旌其德。
時王公已下京邑士庶兢至禮謁。
望塵拜伏日有萬計。
洎中宗孝和帝即位。
尤加寵重。
中書令張說嘗問法執(zhí)弟子禮。
退謂人曰。
禪師身長八尺。
厖眉秀目威德巍巍。
王霸之器也。
初秀同學能禪師與之德行相埒。
互得發(fā)揚無私于道也。
嘗奏天后請追能赴都。
能懇而固辭。
秀又自作尺牘序帝意徵之。
終不能起。
謂使者曰。
吾形不揚。
北土之人見斯短陋或不重法。
又先師記吾以嶺南有緣。
且不可違也。
了不度大庾嶺而終。
天下散傳其道。
謂秀宗為北。
能宗為南南北二宗名從此起。
秀以神龍二年卒。
士庶皆來送葬。
詔賜謚曰大通禪師。
又于相王舊邸造報恩寺。
岐王范燕國公張說
徵士盧鴻各為碑誄。
服師喪者名士達官不可勝紀。
門人普寂義福并為朝野所重。
蓋宗先師之道也。
系曰。
夫甘苦相傾氣味殊致。
甘不勝苦則純苦乘時。
苦不勝甘則純甘用事。
如是則為藥治病。
偏重必離也。
昔者達磨沒而微言絕。
五祖喪而大義乖。
秀也拂拭以明心。
能也俱非而唱道。
及乎流化北方。
尚修練之勤。
從是分岐南。
服興頓門之。
由茲荷澤行于中土。
以頓門隔修練之煩。
未移磐石。
將弦促象韋之者。
空費躁心。
致令各親其親同黨其黨。
故有盧奕之彈奏神會之徙遷。
伊蓋施療專其一味之咎也。
遂見甘苦相傾之驗矣。
理病未效乖競先成。
秖宜為法重人。
何至因人損法。
二弟子濯擊師足。
洗垢未遑折脛斯見。
其是之喻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齊州全節(jié)人,字洪范。
崔融子。
登進士第。
玄宗開元中,為中書舍人。
十年,應制作詩送張說巡邊。
卒謚貞。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字洪范,齊州全節(jié)(今山東章丘西)人。崔融之子。高宗顯慶三年(659)登進士第。玄宗開元中,為中書舍人。卒贈定州刺史,謚曰貞。事跡見新、舊《唐書·崔融傳》,《唐詩紀事》卷一四?!?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釋惠秀。
俗姓李氏。
今東京陳留人也。
出離塵垢慕尚逍遙。
初以戒律飾躬。
后以禪定為務。
于荊郢之地參問祖師。
既了安然。
回依洛邑天宮寺也。
屬則天頻幸神都。
而秀道聲聞于后聽。
屢詔入禮重。
其于懸記未然事合同符契。
長安中往資圣寺。
唱道化人翕然歸向。
忽誡禪院弟子令滅燈燭。
有白秀曰。
長明燈可留。
亦令滅之。
因說火災難測不可不備云嘗有寺家不備火燭。
佛殿被焚。
又有一寺鐘樓遭爇。
又有一寺經(jīng)藏煨燼。
殊可痛惜。
時眾不喻其旨。
至夜遺火佛殿鐘樓經(jīng)藏三所悉成灰炭。
方知秀預知垂警。
又玄宗在潞邸時。
曾與諸王俱詣問法。
從容留施一笛。
玄宗出去。
秀召弟子曰。
謹掌此笛。
后有要時當獻上也。
及受睿宗傳禪。
弟子達磨等方悟其言。
取笛以進。
帝悅先知回賜豐厚。
秀偶示微疾。
告誡門人。
奄然歸寂。
享年一百歲。
燕國公張說素所歸心送瘞龍門山。
道俗數(shù)千人奔會悲悼焉。

人物簡介

神僧傳·卷第七
釋秀。
俗姓李氏。
汴州陳留人。
習禪精苦。
初至荊州后移洛都天宮寺。
深為武太后所敬禮。
玄鑒默識中若符契。
長安中入京住資圣寺。
忽戒禪院弟子滅燈燭。
弟子留長明燈亦令滅之。
因說火災難測不可不備。
嘗有寺家不備火燭。
佛殿被災。
又有一寺鐘樓遭火。
又一寺經(jīng)藏焚爇。
殊可痛惜。
寺眾不知其意。
至夜失火果焚佛殿鐘樓及經(jīng)藏三所。
唐玄宗在藩時。
嘗與諸王俱詣作禮。
留施一笛。
玄宗出后。
秀召弟子曰謹掌此。
后有要時當獻上也。
及玄宗登極達摩等方悟其言。
取笛以進。
秀師年百歲卒于此寺。
瘞于龍門山。
道俗奔赴數(shù)千人。
燕國公張說為其碑文。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名晙,以字行。
雍州咸陽(今陜西咸陽)人。
王方慶少子,工書知名,尤善琴棋,官至殿中侍御史、考功員外郎、明威將軍。
張說友善。
同時尚有一王晙,乃王行果子,別是一人。
事跡散見《舊唐書·王方慶傳》、《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中》、《唐詩紀事》卷一四、《郎官石柱題名考》卷一〇。
全唐詩》存詩2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官潭州都督。工詩善畫。畫山水似李思訓。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
官至潭州都督,政績不佳。
曾與張說唱和。
善畫湘中山水,似李思訓。
事跡散見《朝野僉載》卷二、《歷代名畫記》卷一〇、《唐詩紀事》卷一三。
全唐詩》存詩2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秦州天水人,字季弱。
明《春秋》,擢高第。
以親喪,遂不仕。
后左右史張說、尹元凱薦為國子大成。
設奠講辨,聽者皆得所未聞。
遷四門助教,撰《諸經(jīng)義樞》、《續(xù)史記》,皆未就。
卒年四十。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
曾出使越地。
張說友善,有《和朱使欣道峽似巫山之作》詩與之唱和。
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35—713 【介紹】: 或作凈義。唐僧。齊州人,一說幽州范陽人。俗姓張,名文明。幼即遍詢名師,廣探群籍,內(nèi)外閑習,今古博通。高宗咸亨二年冬自海道赴天竺。經(jīng)二十五年,歷三十余國,武周證圣元年還至洛陽,得梵本經(jīng)律論近四百部,武則天親迎于上東門外。后在長安、洛陽主持譯事,自武周久視至睿宗景云中,計譯成經(jīng)、律、論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又別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35—713 一作凈義,誤。俗姓張,名文明,齊州(今山東濟南)人,一說范陽(今北京)人。年十四出家,廣學經(jīng)論。高宗咸亨二年(671),由廣州取海路前往印度,遍參佛教圣跡,在那爛陀寺從寶師子等著名大德學習多年。武后證圣元年(695)攜梵本經(jīng)律論近四百部回國后,即在洛陽、長安專主譯事,共譯出經(jīng)律論凡61部。其譯文偏于直譯,精切謹嚴,然稍欠順暢。玄宗先天二年(713)卒?!?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一、《開元釋教錄》卷九有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6首,其中“標心之梵宇”一首系誤收玄逵之詩,另卷七八六無名氏詩卷存其《題取經(jīng)詩》1首。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義凈字文明。俗姓張氏。范陽人。年十五出家。咸亨二年至番禺。附海舶經(jīng)二十五年。游三十馀國。以武后證圣元年赍梵本經(jīng)還河洛。敕住佛授寺。先天二年卒。年七十九。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字文明。
范陽張氏子也。
髫齔謝俗。
有志西游。
弱冠登具。
愈勵前操。
咸亨二年。
春秋三十又七矣。
結(jié)友數(shù)十人。
將登舶。
皆退散無復與俱。
凈因孤邁。
閱二十五年。
歷三十馀國。
天后證圣元年。
乙未仲夏。
還至河洛。
得經(jīng)律論梵夾。
僅四百部。
合五十萬頌。
金剛座像一鋪。
舍利三百粒。
后躬于上東門外。
迎勞備至。
諸剎飭幡蓋華香擁導。
詔以所赍。
悉安置佛授記寺。
仍就翻譯。
初偕。
實叉難陀出華嚴經(jīng)。
久視庚子后。
居福先寺。
又居長安西明寺。
乃專譯金光明最勝王。
能斷金剛般若。
彌勒成佛。
一字祝王。
莊嚴王陀羅尼。
長爪梵志等經(jīng)。
根本一切有部毗柰耶。
尼陀那。
目得迦。
百一羯磨攝。
等掌中。
取因假設。
六門教授等論。
龍樹勸誡頌。
凡二十部。
后為親制圣教序。
中宗神龍元年。
駐蹕洛陽。
詔居內(nèi)道場。
及大福先寺。
又出經(jīng)祝四部。
上制大唐龍興三藏圣教序。
躬御西門。
以新譯宣示諸官。
二年詔置翻經(jīng)館于京師大薦福寺。
凈從駕歸。
遂居之。
三年詔入內(nèi)坐夏。
上之在房陵也。
嘗禱藥師。
詔譯本愿經(jīng)于大佛光殿二卷。
上躬筆受。
睿宗唐隆元年。
出浴像功德經(jīng)。
毗柰耶雜事。
二眾戒經(jīng)。
唯識。
寶生。
所緣釋等二十部。
吐火羅沙門達磨末磨。
中印土沙門拔弩證梵義。
罽賓沙門達磨難陀證梵文。
居士東印土首領伊舍羅證梵本。
沙門慧積。
居士中印土李釋迦度梵語。
沙門文綱。
慧沼。
利貞。
勝莊。
愛同。
思恒。
證義。
玄傘。
智積。
筆受。
居士東印土瞿曇金剛。
迦濕彌羅國王子阿順證譯。
脩文館大學士李嶠兵部尚書韋嗣立中書侍郎趙彥昭。
吏部侍郎盧藏用。
兵部侍郎張說
中書舍人李乂二十馀人。
潤文。
左仆射韋鉅源右仆射蘇瑰監(jiān)護。
秘書大監(jiān)嗣虢王邕同監(jiān)護。
景云二年。
復于大薦福寺。
出積贊如來功德神祝等經(jīng)。
太常卿薛崇嗣監(jiān)護。
凈自天后久視迄睿宗景云。
總出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又撰西域求法高僧傳。
南海寄歸傳。
別說罪要行法。
受用三法水要法。
護命放生軌儀。
凡五部九卷。
又出一切有部跋窣堵。
即諸部中。
犍度跋渠之類。
約七十八卷。
然尤工律部。
訓徒無少倦。
漉囊滌穢異常。
學者遍京洛。
先天二年。
卒世壽七十九。
法臘五十九。
塔京洛龍門北之高岡。
宋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篇第一之一
釋義凈。
字文明。
姓張氏。
范陽人也。
髫齔之時辭親落發(fā)。
遍詢名匠廣探群籍。
內(nèi)外閑習今古博通。
年十有五便萌其志。
欲游西域。
仰法顯之雅操。
慕玄奘之高風。
加以勤無棄時手不釋卷。
弱冠登具。
愈堅貞志。
咸亨二年年三十有七。
方遂發(fā)足。
初至番禺得同志數(shù)十人。
及將登舶馀皆退罷。
凈奮勵孤行備歷艱險。
所至之境皆洞言音。
凡遇酋長俱加禮重。
鷲峰雞足咸遂周游。
鹿苑祇林并皆瞻矚。
諸有圣跡畢得追尋。
經(jīng)二十五年歷三十馀國。
以天后證圣元年乙未仲夏還至河洛。
得梵本經(jīng)律論近四百部。
合五十萬頌。
金剛座真容一鋪。
舍利三百粒。
天后親迎于上東門外。
諸寺緇伍具幡蓋歌樂前導。
敕于佛授記寺安置焉。
初與于闐三藏實叉難陀翻華嚴經(jīng)。
久視之后乃自專譯。
起庚子歲至長安癸卯。
于福先寺及雍京西明寺。
譯金光明最勝王。
能斷金剛般若。
彌勒成佛。
一字咒王。
莊嚴王陀羅尼。
長爪梵志等經(jīng)。
根本一切有部毗柰耶。
尼陀那目得迦。
百一羯磨攝等。
掌中取因假設。
六門教授等論。
及龍樹勸誡頌。
凡二十部。
北印度沙門阿你真那證梵文義。
沙門波崙復禮慧表智積等筆受證文。
沙門法寶法藏德感勝莊神英仁亮大儀慈訓等證義。
成均太學助教許觀監(jiān)護。
繕寫進呈。
天后制圣教序令標經(jīng)首。
暨和帝神龍元年乙巳。
于東洛內(nèi)道場。
譯孔雀王經(jīng)。
又于大福先寺出勝光天子香王菩薩咒一切莊嚴王經(jīng)四部。
沙門盤度讀梵文。
沙門玄傘筆受。
沙門大儀證文。
沙門勝莊利貞證義。
兵部侍郎崔湜給事中廬粲潤文正字。
秘書監(jiān)駙馬都尉楊慎交監(jiān)護。
帝深崇釋典。
特抽睿思制大唐龍興三藏圣教序。
又御洛陽西門宣示群官新翻之經(jīng)。
二年凈隨駕歸雍京。
置翻經(jīng)院于大薦福寺居之。
三年詔入內(nèi)。
與同翻經(jīng)沙門九旬坐夏。
帝以昔居房部幽厄無歸。
祈念藥師遂蒙降祉。
荷茲往澤重闡鴻猷。
因命法徒更重傳譯于大佛光殿。
二卷成文曰藥師琉璃光佛本愿功德經(jīng)。
帝御法筵手自筆受。
睿宗永隆元年庚戌。
于大薦福寺出浴像功德經(jīng)毗柰耶雜事二眾戒經(jīng)唯識寶生所緣釋等二十部。
吐火羅沙門達磨末磨。
中印度沙門拔弩證梵義。
罽賓沙門達磨難陀證梵文。
居士東印度首領伊舍羅證梵本。
沙門慧積居士中印度李釋迦度頗多語梵本。
沙門文綱慧沼利貞勝莊愛同思恒證義。
玄傘智積筆受。
居士東印度瞿曇金剛迦濕彌羅國王子阿順證譯。
修文館大學士李嶠。
兵部尚書韋嗣立中書侍郎趙彥昭。
吏部侍郎盧藏用兵部侍郎張說中書舍人李乂二十馀人。
次文潤色。
左仆射韋巨源右仆射蘇瑰監(jiān)護。
秘書大監(jiān)嗣虢王邕同監(jiān)護。
景云二年辛亥。
復于大薦福寺譯稱贊如來功德神咒等經(jīng)。
太常卿薛崇嗣監(jiān)護。
自天后久視迄睿宗景云。
都翻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又別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別說罪要行法受用三法水要法護命放生軌儀凡五部九卷。
又出一切有部跋窣堵。
即諸律中犍度跋渠之類。
蓋梵音有楚夏耳。
約七十八卷。
凈雖遍翻三藏。
而偏攻律部。
譯綴之暇。
曲授學徒。
凡所行事皆尚急護。
漉囊滌穢特異常倫。
學侶傳行遍于京洛。
美哉。
亦遺法之盛事也。
先天二年卒。
春秋七十九。
法臘五十九。
葬事官供。
所出跋窣堵唯存真本未暇覆疏。
而逼泥曰。
然其傳度經(jīng)律與奘師抗衡。
比其著述凈多文。
性傳密咒最盡其妙。
二三合聲爾時方曉矣。
今塔在洛京龍門北之高岡焉。
系曰。
譯之言易也。
謂以所有易所無也。
譬諸枳橘焉。
由易土而殖。
橘化為枳。
枳橘之呼雖殊。
而辛芳??葉無異。
又如西域尼拘律陀樹。
即東夏之楊柳。
名雖不同樹體是一。
自漢至今皇宋。
翻譯之人多矣。
晉魏之際。
唯西竺人來止稱尼拘耳。
此方參譯之士。
因西僧指楊柳。
始體言意。
其后東僧往彼。
識尼拘是東夏之柳。
兩土方言一時洞了焉。
唯西唯東。
二類之人未為盡善。
東僧往西學盡梵書。
解盡佛意始可稱善。
傳譯者。
宋齊已還不無去彼回者。
若入境觀風必聞其政者。
奘師法師為得其實。
此二師者兩全通達。
其猶見璽文知是天子之書可信也。
周禮象胥氏。
通夷狄之言。
凈之才智。
可謂釋門之象胥也歟。
共 7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