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無相

相關(guān)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jiǎn)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58—734 【介紹】: 唐僧。蜀人,俗姓周。早于資州出家,住山北蘭若,師事寶修禪師,服勤寡欲。武則天時(shí),詔入內(nèi),賜摩納僧伽黎。尋辭乞歸山,歷四十年,足不出山寺,不涉官府,為資人所崇仰。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蜀之資州周氏子。出家既受具。師事寶修禪師。獲心法。隱居山北蘭若。行杜多行。海內(nèi)知其名。天后時(shí)。詔見。賜摩納僧伽梨。懇辭放還山。每跏趺胡床。晝夜常坐。不昏寐?;⒎湎氯缧l(wèi)護(hù)。積四十六年。跡未嘗出山。而神異寢著。始新羅無相師自其國來。謁。寂先命灑掃曰。遠(yuǎn)客至矣。開元初??な赝鯐细σ暿陆渲T僧。必赴府致賀禮。不則胥吏廉其罪。于是寂不往。其徒以為言。寂曰。緣業(yè)有在吾未死。雖曄其如吾何。后曄果以寂見慢發(fā)怒悉引諸僧。坐廳事。問寂狀。忽仆地。左右急扶掖入屏著而絕。蓋曄故黃冠也。嘗立小功景云中。遂器使有民社。然于吾教終莫加恤也。寂卒于二十二年之正月。壽八十七。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釋處寂。俗姓周氏。蜀人也。師事寶修禪師。服勤寡欲與物無競(jìng)。雅通玄奧。居山北行杜多行。天后聞焉。詔入內(nèi)賜摩納僧伽梨。辭乞歸山。涉四十年足不到聚落。坐一胡床宴默不寐。常有虎蹲伏座下。如家畜類。資民所重。學(xué)其道者臻萃。由是頗形奇異。如無相大師自新羅國將來謁詵禪師。寂預(yù)誡眾曰。外來之賓明日當(dāng)見矣。宜灑掃以待之。明日果有海東賓至也。開元初新除太守王曄。本黃冠也。景云中曾立少功刺于是郡。終于釋子苞藏禍心。上任處分令境內(nèi)應(yīng)是。沙門追集。唯寂久不下山?;騽窦磐鶇⒚鉃閰栯A。寂謂弟子曰。汝雖出家猶未識(shí)業(yè)。吾之未死王曄其如吾何。迨乎王公上官三日。緇徒畢至?;蛟?。唯處寂蔑視藩侯弗來致賀。曄微怒也。屈諸僧升聽坐已。將啟怒端問寂違拒之由。慍色悖興。僧皆股慄。曄俄然仆地。左右扶掖歸宅。至廳事后屏樹如被摑頰之聲。禺中氣絕。自此人謂為妄欲加諸道人一至于此。寂以開元二十二年正月示滅。享年八十七。資中至今崇仰焉。
神僧傳·卷第七
釋處寂。
俗姓周氏。
蜀人也。
師事寶修禪師。
服勤寡欲與物無競(jìng)。
雅通玄奧。
天后聞之詔入內(nèi)賜摩衲僧伽梨。
辭乞歸山。
涉四十年足不到聚落。
坐一胡床宴默不寐。
常有虎蹲伏座下。
如家畜類。
資民所重。
學(xué)其道者臻萃。
由是頗形奇異。
無相大師自新羅國將來謁詵禪師。
寂預(yù)戒眾曰。
外來之賓明日當(dāng)見矣。
宜灑掃以待之。
明日果有海東賓至也。
開元初新除太守王曄上任。
處分令境內(nèi)應(yīng)是。
沙門追集。
惟寂久不下山。
或勸寂往參免為厲階。
寂謂弟子曰。
汝雖出家猶未識(shí)業(yè)。
吾之未死王曄其如吾何。
迨曄上官三日。
緇徒畢至。
或曰。
唯處寂蔑視藩侯弗來致賀。
曄微怒也。
屈諸僧升廳坐已。
將啟怒端問寂違??之由。
慍色勃興僧皆股慄。
曄俄然仆地左右扶腋。
歸宅至廳事。
后屏樹如被摑頰之聲。
尋爾氣絕。
寂年八十七歲。
示滅資中。
至今崇仰焉元圭。
釋元圭。
姓李氏。
伊闕人也。
悟少林寺禪師。
大通心要深入玄微。
遂卜廬于獄中龐塢。
謂其徒仁素曰。
吾始入寺東嶺。
吾滅汝必塔吾骸于此。
圭安禪于巖阿。
時(shí)有峨冠褲褶。
部曲繁多。
稱謁大師。
圭睹其貌偉精爽不倫。
謂之曰。
善來仁者。
胡為而至。
曰師寧識(shí)我耶。
圭曰。
吾觀佛與眾生等。
吾一目之。
豈分別識(shí)也。
對(duì)曰。
我此岳神也。
吾能利害生死于人。
師安得一目我哉。
圭曰。
汝能生死于人。
吾本不生。
汝焉能死。
吾視身與空等。
視吾與汝等。
汝能壞空與汝乎。
茍能壞空及汝。
吾則不生不滅也。
汝尚不能如是。
又焉能生死吾耶。
岳神稽首再拜曰。
我亦聰明正直于馀神。
豈能知師有廣大之智辯乎。
愿授之正戒。
令我度世助其威福。
圭曰。
神既乞戒即既戒矣。
所以者何。
戒外無戒。
又何戒哉。
神曰。
此理也。
我聞茫昧。
止求師戒。
我身為門弟子。
圭辭不獲。
即為張座焚香秉爐正機(jī)曰。
付汝五戒汝能奉持。
即向曰能不能即曰否。
神曰。
洗耳傾聽虛心納教。
圭曰。
汝能不淫乎。
神曰。
亦娶也。
曰非謂此也。
謂無羅欲也。
神曰能。
曰汝能不盜乎。
神曰。
何乏我也焉有盜取哉。
曰非謂此也。
謂饗而福淫不供而禍善也。
神曰能。
曰汝能不殺乎。
神曰。
政柄在躬焉曰不殺。
曰非謂此也。
謂有濫誤混疑也。
神曰能。
曰能不妄乎。
曰吾本正直焉能有妄。
曰非此謂也。
謂先后不合天心也。
神曰能。
曰能不遭酒敗乎。
神曰。
力能。
圭曰。
如上即佛戒也。
又言。
以有心奉持而無心拘執(zhí)。
以有心為物而無心想身。
能如是則先天地生不為精。
后天地死不為老。
終日變化而不為動(dòng)。
寂默而不為體。
悟此則雖娶非妻也。
雖享非取也。
雖柄非權(quán)也。
雖作非故也。
雖醉非惛也。
若能無心于萬物。
則羅欲不為淫。
福淫禍善不為盜。
濫誤混疑不為殺。
先后違天不為妄。
惛荒顛倒不為醉。
是謂無心也。
無心則無戒。
無戒則無心。
無佛無眾生。
無汝及無我。
無我無汝。
孰能戒哉。
神曰。
我神通亞佛。
圭曰。
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
佛則十句七能三不能。
神悚然避席啟跪頗恭曰。
可得聞乎。
曰汝能?(音戾)上帝東天行而西七曜乎。
曰不能。
又曰。
汝能奪地祇融五岳而結(jié)四海乎。
曰不能。
圭曰。
是為五不能也。
又曰。
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
而不能即滅定業(yè)。
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
而不能化導(dǎo)無緣。
佛能度無量有情。
而不能盡眾生界。
是為三不能也。
定業(yè)亦不牢久。
無緣亦謂一期。
眾生界本無增減。
亙無一人能主有法有法無主。
是謂無法。
無法無主是謂無心。
如我解佛亦無神通也。
但能以無心通達(dá)一切法耳。
作用冥現(xiàn)有情前也。
若有心有作。
作用必不普周焉。
岳神曰。
我誠淺昧未聞空義。
愿師授我戒。
我當(dāng)奉行。
更何業(yè)因可拘塵界。
我愿報(bào)慈德。
圭曰。
吾觀身無物。
觀無常法窟塊然。
更有何欲。
神曰。
師必命我為世間事。
展我少小神功。
使已發(fā)心初發(fā)心未發(fā)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人目我神蹤知有佛有神有能有不能有自然有非自然者。
圭曰。
無為是無為是。
神曰。
佛亦使神護(hù)法。
師寧隳叛佛耶。
隨意垂誨。
圭不得已而言曰。
東巖寺之障也。
莽然無樹。
北岫有之而背非屏擁。
汝能后此樹于東嶺乎。
神曰。
已聞命矣。
又曰。
我必昏夜風(fēng)雨擺搖震運(yùn)。
愿師無駭。
即作禮辭去。
圭門送而觀之。
見儀衛(wèi)如王者之行仗。
其夕果有暴風(fēng)吼雷奔云震電。
隆棟壯宇岌礘將圮。
定僧膽動(dòng)宿鳥聲狂。
互相敲磕(苦蓋切)物不安所。
乃謂眾僧曰。
無怖無怖。
神與我契矣。
詰旦和霽。
則北巖松栝盡移東嶺森然行植焉。
圭謂其徒曰。
吾歿后無令外知。
若為口實(shí)人將妖我也。
以開元四年卒。
壽七十三。

人物簡(jiǎn)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本西域人。
后祖父入中國。
冒姓石氏。
占藉鳳翔。
會(huì)性懸解獨(dú)得。
世莫知之。
年三十入蜀謁無相大師利根頓發(fā)。
冥契心印。
無相嘆曰。
吾道在汝矣。
大抵超證。
離念寂照泯然。
當(dāng)其凝閉。
無象則土木其質(zhì)及乎妙用。
默濟(jì)則云行雨施蚩蚩群氓。
陶其教化。
睹貌以遷善。
聞言以革非。
至于蕩廓封執(zhí)昭洗塵蔽。
上中下性隨分令入。
豈淺見陋識(shí)之所能窺測(cè)哉。
貞元十年十一月十二日跏趺坐。
逝于成都之凈眾寺。
壽七十五。
躐三十六。
越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
道俗遷座于寺之北隅。
四眾孺慕山林變色。
南康王韋皋為立碑撰文。
并書。
躬致其敬。
弟子那提嗣。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神會(huì)。
俗姓石。
本西域人也。
祖父徙居。
因家于岐。
遂為鳳翔人矣。
會(huì)至性懸解明智內(nèi)發(fā)。
大璞不耀時(shí)未知之。
年三十方入蜀謁無相大師。
利根頓悟冥契心印。
無相嘆曰。
吾道今在汝矣。
爾后德充慧廣郁為禪宗。
其大寂照滅境超證離念。
即心是佛不見有身。
當(dāng)其凝閉無象則土木其質(zhì)。
及夫妙用默濟(jì)云行雨施。
蚩蚩群氓陶然知化。
睹貌遷善聞言革非。
至于廓蕩昭洗執(zhí)縛。
上中下性隨分令入。
以貞元十年十一月十二日示疾儼然加趺坐滅。
春秋七十五。
法臘三十六。
沙門那提得師之道傳授將來。
以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
門人弟子緇俗遷座于本院之北隅。
孺慕師德號(hào)哭之聲。
山林為之變色。
初會(huì)傳法在坤維。
四遠(yuǎn)禪徒臻萃于寺。
時(shí)南康王韋公皋最歸心于會(huì)。
及卒哀咽追仰。
蓋粗入會(huì)之門。
得其禪要。
為立碑自撰文并書。
禪宗榮之。

人物簡(jiǎn)介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普瑞,字雪庭,別號(hào)妙觀,榆城人。
童時(shí)日記萬言,因讀《華嚴(yán)》至“若有如是如是思維,則有如是如是顯現(xiàn)”處,豁開心地。
后見皎淵,為之印可。
皎淵為普濟(jì)慶光弟子,濟(jì)與凈妙澄同開水目山,山舊無泉,濟(jì)以杖卓之,泉隨涌出,世稱卓錫泉。
段氏為建梵宇,贈(zèng)澄號(hào)曰“凈妙”,濟(jì)號(hào)曰“慶光”。
皎淵初參濟(jì)時(shí),便問如何免得生死,濟(jì)以扇擊案,淵忽然有省,遂嗣其法水目山,廣導(dǎo)諸方,朝野尊仰。
瑞既承淵付屬,南詔信從為建再光寺以居之。
瑞澄心妙悟,深入玄理,閉戶著書,兀坐終日,積誠相感,常夢(mèng)與清涼賢首華嚴(yán)諸祖共語。
撰《華嚴(yán)懸談會(huì)玄記》四十卷,今在藏帙。
又誦《金剛經(jīng)》有白光如輪,久而不散。
瑞雖印心南宗,而恒闡《華嚴(yán)》為業(yè),嘗于水目講經(jīng),感金甲神人示像。
所著有《楞嚴(yán)纂要》十卷,《金剛方語》一卷,馀有《華嚴(yán)心鏡》、《元談?shì)o翼》及《外集》諸書,皆發(fā)明宗旨,開悟后學(xué)。
每登講席,發(fā)音硁硁,弘綱微緒,莫不畢宣,聽者悅懌,四眾歸心。
講堂之外本無池沼,芳草叢中忽生蓮花,時(shí)人嗟嘆,以為瑞應(yīng)。
后無疾而逝,荼毗獲舍利甚多,瑩然耀目,建塔奉之。
其嗣法弟子有黃龍無相,與凈眾寺無相嗣五祖者同名,彼見《高僧傳》第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