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輔國

相關(guān)人物:共 24 位
共 2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84—762 【介紹】: 唐高州良德人。馮盎曾孫?;鹿俑哐痈pB(yǎng)為子,改姓高。為宦官,玄宗時知內(nèi)侍省事,四方奏事均經(jīng)其手,頗能謹慎從事,進封渤??す瑢櫲螛O專。肅宗為太子時,以兄禮事之。累官驃騎大將軍,進開府儀同三司。安史亂起,隨玄宗入蜀。肅宗上元元年被放巫州,兩年后赦歸,病死途中。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84—762 潘州(今廣東高州)人。本姓馮。圣歷元年(698)入宮,武則天令給事左右?;鹿俑哐痈J諡轲B(yǎng)子,因改姓高。玄宗時以誅蕭至忠、岑羲等有功,知內(nèi)侍省事,寵任極專,權(quán)傾中外,累官驃騎大將軍、封齊國公,加開府儀同三司。肅宗上元元年(760),配流黔中道。寶應元年(762)赦歸,卒于道中?!?a target='_blank'>舊唐書》卷一八四、《新唐書》卷二〇七有傳。《全唐詩》錄存高力士詩1首,出唐鄭處誨《明皇雜錄·補遺》,又收斷句1聯(lián)。
全粵詩·卷一一
高力士(六八四 — 七六二),潘州(今屬信宜)人。
馮盎之曾孫。
父君衡以獲罪,家被籍沒,力士幼隨母移居瀧州。
武則天圣歷元年(六九八),嶺南討擊使李千里進為閹兒,敕留給事左右,坐累逐出之。
內(nèi)官高延福收為養(yǎng)子,遂冒其姓。
歲馀,復入禁中。
善傳詔令,授宮闈丞。
唐中宗景龍中,玄宗在藩,力士傾心附結(jié),及平韋氏,升儲位,奏力士屬內(nèi)坊,擢內(nèi)給事。
玄宗即位,力士以誅蕭、岑等功,加右監(jiān)門衛(wèi)將軍,知內(nèi)侍省事。
四方進奏,必先呈力士,然后進御,小事便決之。
肅宗在東宮,亦兄事之。
帝曰:“力士當上,我寢乃安。
”天寶初,拜冠軍大將軍、右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進封渤??す?。
七載,加驃騎大將軍。
玄宗幸蜀,力士從之,進齊國公。
還京后,加開府儀同三司,賜實封五百戶。
后為李輔國所構(gòu),長流巫州。
代宗寶應元年(七六二),赦還,見二帝遺詔,北望號慟,嘔血而卒。
以護衛(wèi)先帝功,敕還其官,贈揚州大都督,陪葬泰陵。
舊唐書》卷一八四、《新唐書》卷二○七有傳。
詩一首。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據(jù)《太平廣記》卷三九六引《神異錄》,玉龍子本為唐太宗晉陽宮中舊物,開元中,三輔旱,乃密投之于南內(nèi)龍池。
及玄宗幸西蜀,回至渭水,臨流濯弄,沙中得之。
后為小黃門私竊,以遺李輔國。
輔國夜聞柜中如有聲,開而視之,已失所在。
此人為詩詠之。
全唐詩》存詩1首,即據(jù)《太平廣記》輯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3—782 【介紹】: 唐越州郯縣人,字季海。
徐嶠子。
玄宗開元五年,擢明經(jīng)第。
工書,嘗書四十二幅屏,八體皆備,草隸尤精。
歷遷集賢校理、都官郎中,領東都選。
肅宗立,為中書舍人,四方詔令,多出浩手,又參太上皇誥冊,寵絕一時。
累進國子祭酒,為李輔國所譖,貶廬州長史。
代宗時,復以中書舍人召,歷工部侍郎、會稽縣公,出為嶺南節(jié)度使,入為吏部侍郎,與薛邕分典選。
坐事,貶明州別駕。
德宗初,召授彭王傅。
卒謚定。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03—782 字季海,郡望東海(今江蘇連云港),越州剡縣(今浙江嵊州)人。
玄宗開元五年(717)明經(jīng)及第,調(diào)魯山主簿。
張說愛其才,因上聞,擢太子校書,尋拜右拾遺。
二十一年入幽州節(jié)度使幕,擢監(jiān)察御史,后任河陽令,入為太子司議郎。
天寶中,歷仕刑部郎中、司農(nóng)少卿。
安史亂時,從玄宗入蜀,拜中書舍人,累遷尚書右丞、國子祭酒。
肅宗上元二年(761)為李輔國所譖,貶廬州長史。
代宗大歷二年(767)任廣州刺史,三年入拜吏部侍郎。
德宗建中二年(781)召拜彭王傅,封會稽郡公,三年以疾卒,贈太子少師,謚曰定。
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張式《徐公(浩)神道碑銘》。
浩善為文,擅書法,有論書專著傳世。
全唐詩》存詩2首,《全唐詩外編》補詩1首。
全唐文·卷四百四十
浩字季海。越州人。舉明經(jīng)。累官金部員外郎。遷憲部郎中。肅宗立。召拜中書舍人兼尚書右丞。除國子祭酒。代宗朝拜工部侍郎。封會稽縣公。德宗立。拜彭王傅。進郡公。建中三年卒。年八十。贈太子少師。謚曰定。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5—774 【介紹】: 唐僧。北天竺人,梵名阿目祛·跋折羅,譯名不空金剛。幼喪父,隨叔父至中國,師事金剛智。后奉金剛智命赴天竺及獅子國求密藏。玄宗天寶五載再入唐,加號智藏國師,居京兆大興善寺,譯出密部經(jīng)七十七部,一百二十余卷,與善無畏、金剛智并稱“開元三大士”。自玄宗迄代宗,皆為灌頂國師。官至鴻臚卿,封肅國公。出入宮廷,廣占田園,勢移權(quán)貴。卒謚大辨廣正智三藏。
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不空,梵名阿目祛跋折羅。北天竺婆羅門族。幼隨季父至東土。年十五。師事金剛智三藏。后附昆崙舶至師子國。天寶五載。赍密藏還京師。賜號智藏。歷元宗肅宗代宗三朝。皆為灌頂國師。永泰元年詔特進鴻臚卿。加號大廣智三藏。九年敕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肅國公。是年卒。敕贈司空。謚大辨正廣智三藏和尚。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華言不空金剛。
今止行不空。
略也。
其先北天竺婆羅門也。
幼從季父東游。
年十五。
師事金剛智三藏。
不旬浹。
能通梵本悉曇章。
聲明論等。
師大異之。
俄受菩薩戒。
且入金剛界大曼茶羅。
擲華以驗后事。
知其為教門瑞器。
洎登具。
善一切有部。
異國書語。
六月而畢聲明大論。
再夕而終文殊普賢行愿。
此在它人。
非一紀一年。
未易習者。
其敏利可當哉。
祈學新瑜伽五部三密法。
師久未之許。
詔空還天竺。
人以為必不可留矣。
師獨夜夢。
京師諸寺佛菩薩像。
皆東行。
旦詔止空。
師益以為神。
乃盡傳五部灌頂。
摩訶阇梨法。
毗盧遮那經(jīng)。
蘇悉地軌則等。
開元二十年。
三藏師示滅。
圖塔影堂。
既加繕治。
旋游五天。
弟子含光慧??等。
三十人侍。
始抵南海。
采訪使鎦巨鄰。
懇請灌頂于法性寺演暢。
度者萬計。
感文殊見身。
二十九年。
過訶凌國。
遇大風。
作法止之。
至獅子國。
見普賢阿阇黎。
空自是學無常師。
凡秘藏諸經(jīng)。
五百部本三昧耶諸尊密印。
儀形色像。
壇法標幟。
文義性相。
無不通究。
一日王縱狂象。
人趨避莫敢近。
空口誦手印。
住慈定當衢立。
象數(shù)頭輒踢跌。
次游五印土。
屢彰奇應。
天寶五載。
還京師。
進獅子國王尸羅迷伽表。
金寶瓔珞。
般若梵夾。
雜珠白氎等。
詔止鴻臚寺。
既而又詔入內(nèi)。
立壇為帝灌頂。
后徙居凈居寺。
是歲夏旱。
詔禱雨。
制曰。
時不得賒。
雨不得暴。
空請立孔雀王壇禱之。
未三日而雨。
上大悅。
躬持筐。
出紫袈裟一副。
使即披擐。
并賜帛三百匹。
嘗詔空止大風。
請一銀瓶作法。
風遂止。
偶池鵝觸翻瓶。
風起益暴。
詔如前作法。
隨效。
賜號智藏。
八載詔許西還。
乘驛至南???。
詔留赴河隴。
節(jié)度使哥舒翰。
請弟子含光等。
別為功德使。
開府李元琮授法。
十三載。
并授金剛界大曼拿羅于武威開元寺。
士庶數(shù)千人。
是日道場地震。
空曰。
群心所感之至也。
十五載。
還京師居大興善寺。
肅宗皇帝即位初。
空常密表鳳翔靈武起居。
上亦遣使求密法。
逮收復返正。
皆如逆料。
乾元中詔入內(nèi)。
建道場護摩。
受轉(zhuǎn)輪王位。
七寶灌頂法。
上元末。
上不豫。
空祓除。
誦大隨求至七遍。
翌日有瘳。
表乞歸山。
李輔國宣詔。
許。
于終南山智炬寺脩功德。
一夕感大樂薩埵。
放光證驗。
以位鄰悉地。
空曰。
眾生未度。
吾寧自度耶。
代宗即位。
恩禮隆渥。
譯嚴。
密。
仁王二經(jīng)。
上為序以頒行之。
是日卿云見。
天下表賀。
永泰元年。
制受特進試鴻臚卿。
加號大廣智三藏。
大歷三年。
于興善寺立道場。
詔近侍大臣諸禁。
并入灌頂。
四年請自今于天下僧堂中。
奉文殊菩薩。
為上座。
蓋憍陳如。
雖先度。
而特小乘故爾。
制曰可。
五年夏彗星出。
詔空于五臺脩功德。
訖事星沒。
秋還自五臺。
詔以所御獅子驄迎入。
賜沿道供帳。
六年十二月二日。
進所譯經(jīng)凡一百二十馀卷。
七十七部。
且以賀上生日也。
有疏不錄。
京師不雨。
詔立壇以禱。
制曰必三日內(nèi)者。
則法力致也。
三日外者。
非法力矣。
僅二日果大霔。
上賜紫羅衣一襲。
雜?百段。
弟子衣各一襲。
飯千僧。
請造文殊閣。
貴妃韓王華陽公主。
共成之。
內(nèi)出錢。
約三千萬以助。
九年示疾。
上疏以辭。
詔勞問賜醫(yī)藥。
加開府儀同三司。
封肅國公食邑三千戶。
固讓不允。
六月十五日卒。
享年七十。
僧臘五十。
謚大辨廣正智三藏。
弟子慧朗紹灌頂位。
空于總持。
最彰殊勝。
利物尤多。
玄宗嘗詔禱雨。
空曰此天數(shù)也。
某日當自雨。
不可強。
強之恐暴。
因以詔其師金剛智。
果風雨大作。
坊市有漂溺而死者。
遽詔空止之。
空于寺庭。
捏六七泥媼。
灑水作梵語罵之。
有頃霽。
一日偕術(shù)士羅公遠。
侍玄宗。
坐便殿。
公遠時時以如意反手搔背。
空怒奪如意。
擊碎其前。
公遠再三俯地拾不可得。
玄宗且起助之拾。
空遽舉手出如意。
示公遠。
因笑曰。
特戲耳。
在地者其影也。
可拾乎。
北邙巨蛇見形。
作人語。
丐空救度。
且曰弟子每欲翻河水。
陷洛陽。
以快所懷。
空為授歸戒。
說因果。
至謂汝昔以嗔毒太重。
受此業(yè)身。
今復甚。
吾力其柰何哉。
當思吾言。
勿自縱放。
后樵者見蛇死澗下。
臭聞數(shù)里。
天寶中。
西蕃大石康居三國兵。
圍西涼。
詔空誦仁王密語于內(nèi)道場。
才二七遍。
帝于殿庭見若五百馀人者。
驚問空。
空曰此毗沙門天王子。
領兵赴陛下命。
救西涼。
宜急設食遣之。
既而西涼捷書至。
以為三國圍急。
忽東北去城三十馀里。
云霧蔽塞。
鼓角聲動山谷。
三國營壘。
中夜有金色鼠。
咋絕弓弩弦。
莫能制。
至是用輒廢。
遂大奔潰。
于時或見神人。
皆介冑刀劍以立。
光發(fā)北城門樓上。
有天王坐而怒視。
帝省書益多空。
或謂空無它伎能。
遇禱雨。
但設繡座。
手持數(shù)寸木神。
簸旋之。
擲使立座上。
俟牙出目瞬。
則雨矣。
宋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篇第一之一
釋不空。
梵名阿目祛跋折羅。
華言不空金剛。
止行二字略也。
本北天竺婆羅門族。
幼失所天。
隨叔父觀光東國。
年十五師事金剛智三藏。
初導以梵本悉曇章及聲明論。
浹旬已通徹矣。
師大異之。
與受菩薩戒。
引入金剛界大曼荼羅。
驗以擲花。
知后大興教法。
洎登具戒善解一切有部。
諳異國書語。
師之翻經(jīng)常令共譯。
凡學聲明論。
一紀之功六月而畢。
誦文殊普賢行愿。
一年之限再夕而終。
其敏利皆此類也。
欲求學新瑜伽五部三密法。
涉于三載。
師未教詔。
空擬回天竺。
師夢京城諸寺佛菩薩像皆東行。
寐寤乃知空是真法器。
遂允所求。
授與五部灌頂護摩阿阇梨法及毗盧遮那經(jīng)蘇悉地軌則等。
盡傳付之。
厥后師往洛陽。
隨侍之際遇其示滅。
即開元二十年矣。
影堂既成。
追謚已畢。
曾奉遺旨令往五天并師子國。
遂議遐征。
初至南???。
采訪使劉巨鄰懇請灌頂。
乃于法性寺相次度人百千萬眾。
空自對本尊祈請旬日。
感文殊現(xiàn)身。
及將登舟。
采訪使召誡番禺界蕃客大首領伊習賓等曰。
今三藏往南天竺師子國。
宜約束船主好將三藏并弟子含光慧??等三七人國信等達彼無令疏失。
二十九年十二月。
附昆崙舶離南海。
至訶陵國界遇大黑風。
眾商惶怖各作本國法。
禳之無驗。
皆膜拜求哀。
乞加救護。
慧??等亦慟哭。
空曰。
吾今有法。
汝等勿憂。
遂右手執(zhí)五股菩提心杵。
左手持般若佛母經(jīng)夾。
作法誦大隨求一遍。
即時風偃海澄。
又遇大鯨出水。
噴浪若山。
甚于前患。
眾商甘心委命。
空同前作法。
令慧??誦娑竭龍王經(jīng)。
逡巡眾難俱息。
既達師子國。
王遣使迎之。
將入城步騎羽衛(wèi)駢羅衢路。
王見空禮足。
請住宮中七日供養(yǎng)。
日以黃金斛滿盛香水。
王為空躬自洗浴。
次太子后妃輔佐。
如王之禮焉。
空始見普賢阿阇梨。
遂奉獻金寶錦繡之屬。
請開十八會金剛頂瑜伽法門毗盧遮那大悲胎藏建立壇法。
并許含光慧??等。
同受五部灌頂。
空自爾學無常師。
廣求密藏。
及諸經(jīng)論五百馀部。
本三昧耶。
諸尊密印儀形色像壇法幖幟。
文義性相無不盡源。
一日王作調(diào)象戲。
人皆登高望之無敢近者。
空口誦手印作于慈定。
當衢而立。
狂象數(shù)頭頓皆踢跌。
舉國奇之。
次游五印度境。
屢彰瑞應。
至天寶五載還京。
進師子國王尸羅迷伽表。
及金寶瓔珞般若梵夾雜珠白氎等。
奉敕權(quán)止鴻臚續(xù)詔入內(nèi)立壇為帝灌頂。
后移居凈影寺。
是歲終夏愆陽。
詔令祈雨。
制曰。
時不得賒雨不得暴。
空奏立孔雀王壇。
未盡三日雨已浹洽。
帝大悅。
自持寶箱賜紫袈裟一副。
親為披擐。
仍賜絹二百匹。
后因一日大風卒起。
詔空禳止。
請銀瓶一枚作法加持。
須臾戢靜。
忽因池鵝誤觸瓶傾。
其風又作急暴過前。
敕令再止。
隨止隨效。
帝乃賜號曰智藏焉。
天寶八載許回本國。
乘驛騎五匹至南海郡。
有敕再留十二載。
敕令赴河隴。
節(jié)度使哥舒翰所請。
十三載至武威住開元寺。
節(jié)度使洎賓從皆愿受灌頂。
士庶數(shù)千人咸登道場。
弟子含光等亦受五部法。
別為功德使開府李元琮受法。
并授金剛界大曼荼羅。
是日道場地震。
空曰。
群心之至也。
十五載詔還京住大興善寺。
至德初鑾駕在靈武鳳翔。
空常密奉表起居。
肅宗亦密遣使者求秘密法。
洎收京反正之日。
事如所料。
乾元中帝請入內(nèi)。
建道場護摩法。
為帝受轉(zhuǎn)輪王位七寶灌頂。
上元末帝不豫。
空以大隨求真言祓除至七過。
翼日乃瘳。
帝愈加殊禮焉。
空表請入山。
李輔國宣敕令于終南山智炬寺修功德。
念誦之夕感大樂薩埵舒毫發(fā)光以相證驗位鄰悉地。
空曰。
眾生未度吾安自度耶。
肅宗厭代。
代宗即位。
恩渥彌厚。
譯密嚴仁王二經(jīng)畢。
帝為序焉。
頒行之日慶云俄現(xiàn)。
舉朝表賀。
永泰元年十一月一日。
制授特進試鴻臚卿。
加號大廣智三藏。
大歷三年于興善寺立道場。
敕賜錦繡褥十二領繡羅幡三十二首。
又賜道場僧二七日齋糧。
敕近侍大臣諸禁軍使。
并入灌頂。
四年冬。
空奏天下食堂中置文殊菩薩為上座。
制許之。
此蓋慊憍陳如是小乘教中始度故也。
五年夏有詔。
請空往五臺山修功德。
于時彗星出焉。
法事告終星亦隨沒。
秋空至自五臺。
帝以師子驄并御鞍轡遣中使出城迎入。
賜沿道供帳。
六年十月二日。
帝誕節(jié)進所譯之經(jīng)。
表云。
爰自幼年承事先師三藏十有四載。
稟受瑜伽法門。
復游五印度。
求所未授者并諸經(jīng)論。
計五百馀部。
天寶五載卻至上都。
上皇詔入內(nèi)立灌頂?shù)缊觥?div id="lqw9bfw" class='inline' id='people_12486_3_189_comment'>
所赍梵經(jīng)盡許翻度。
肅宗于內(nèi)立護摩及灌頂法。
累奉二圣。
令鳩聚先代外國梵文。
或絳索脫落者修。
未譯者譯。
陛下恭遵遺旨。
再使翻傳利濟群品。
起于天寶迄今大歷六年凡一百二十馀卷。
七十七部。
并目錄。
及筆受等僧俗名字。
兼略出念誦儀軌寫畢遇誕節(jié)。
謹具進上。
敕付中外并編入一切經(jīng)目錄中。
李憲誠宣敕賜空錦?絹八百匹。
同翻經(jīng)十大德。
各賜三十匹。
沙門潛真表謝。
僧俗弟子賜物有差。
又以京師春夏不雨。
詔空祈請。
如三日內(nèi)雨。
是和尚法力。
三日已往而霈然者。
非法力也。
空受敕立壇。
至第二日大雨云足。
帝賜紫羅衣并雜?百匹。
弟子衣七副。
設千僧齋。
以報功也。
空進表。
請造文殊閣。
敕允奏。
貴妃韓王華陽公主同成之。
舍內(nèi)庫錢約三千萬計。
復翻孽路荼王經(jīng)。
宣賜相繼旁午道路。
至九年自春抵夏。
宣揚妙法誡勖門人。
每語及普賢愿行出生無邊法門經(jīng)。
勸令誦持。
再三嘆息。
其先受法者偏令屬意觀菩提心本尊大印。
直詮阿字了法不生證大覺身。
若指諸掌重重囑累。
一夜命弟子趙遷持筆硯來。
吾略出涅槃茶毗儀軌以貽后代。
使準此送終。
遷稽首三請。
幸乞慈悲久住。
不然眾生何所依乎。
空笑而已。
俄而示疾。
上表告辭。
敕使勞問賜醫(yī)藥。
加開府儀同三司。
封肅國公。
食邑三千戶。
固讓不俞。
空甚不悅。
且曰。
圣眾儼如舒手相慰。
白月圓滿吾當逝矣。
奈何臨終更竊名位。
乃以五股金剛鈴杵先師所傳者并銀盤子菩提子水精數(shù)珠。
留別附中使李憲誠進。
六月十五日。
香水澡沐東首倚臥。
北面瞻望闕庭。
以大印身定中而寂。
享年七十。
僧臘五十。
弟子慧朗次紹灌頂之位。
馀知法者數(shù)人。
帝聞輟視朝三日。
賜絹布雜物錢四十萬。
造塔錢二百馀萬。
敕功德使李元琮知護喪事。
空未終前諸僧夢。
千仞寶臺摧。
文殊新閣頹。
金剛杵飛上天。
又興善寺后池無故而涸。
林竹生實庭花變萎。
七月六日茶毗。
帝詔高品劉仙鶴。
就寺置祭。
贈司空。
謚曰大辯廣正智三藏。
火滅收舍利數(shù)百粒。
八十粒進內(nèi)。
其頂骨不然。
中有舍利一顆。
半隱半現(xiàn)。
敕于本院別起塔焉。
空之行化利物居多。
于總持門最彰殊勝。
測其忍位莫定高卑。
始者玄宗尤推重焉。
嘗因歲旱。
敕空祈雨。
空曰。
過某日可禱之。
或強得之其暴可怪。
敕請本師金剛智設壇。
果風雨不止。
坊市有漂溺者。
樹木有拔仆者。
遽詔空止之。
空于寺庭中捏泥媼五六。
溜水作梵言罵之。
有頃開霽矣。
玄宗召術(shù)士羅公遠。
與空捔法。
同在便殿。
空時時反手搔背。
羅曰。
借尊師如意。
時殿上有華石。
空揮如意擊碎于其前。
羅再三取如意不得。
帝欲起取。
空曰三郎勿起。
此影耳。
乃舉手示羅。
如意復完然在手。
又北邙山有巨蛇。
樵采者往往見之。
矯首若丘陵。
夜常承吸露氣。
見空人語曰。
弟子惡報。
和尚如何見度。
每欲翻河水陷洛陽城以快所懷也。
空為其受歸戒說因果且曰。
汝以瞋心故受。
今那復恚恨乎。
吾力何及。
當思吾言此身必舍矣。
后樵子見蛇死澗下。
臭聞數(shù)里。
空凡應詔祈雨無他軌則。
但設一繡座。
手簸旋數(shù)寸木神子。
念咒擲之。
當其自立于座上。
已伺其吻角。
牙出目瞬則雨至矣。
又天寶中西蕃大石康三國帥兵圍西涼府。
詔空入。
帝御于道場。
空秉香壚誦仁王密語二七遍。
帝見神兵可五百員在于殿庭。
驚問空。
空曰。
毗沙門天王子領兵救安西。
請急設食發(fā)遣。
四月二十日果奏云。
二月十一日。
城東北三十許里。
云霧間見神兵長偉。
鼓角諠鳴山地崩震。
蕃部驚潰。
彼營壘中有鼠金色。
咋弓弩弦皆絕。
城北門樓有光明天王。
怒視蕃帥大奔。
帝覽奏謝空。
因敕諸道城樓置天王像。
此其始也。
空既終三朝所賜墨制一皆進納。
生榮死哀。
西域傳法僧至此今古少類矣。
嗣其法位慧朗師也。
御史大夫嚴郢為碑。
徐浩書之樹于本院焉。
系曰。
傳教令輪者。
東夏以金剛智為始祖。
不空為二祖。
慧朗為三祖。
已下宗承所損益可知也。
自后岐分派別。
咸曰。
傳瑜伽大教。
多則多矣。
而少驗者何。
亦猶羽嘉生應龍。
應龍生鳳皇。
凰皇已降生庶鳥矣。
欲無變革。
其可得乎。
神僧傳·卷第八
釋不空。梵名阿目祛跋折羅。華言不空金剛。止行二字略也。本北天竺婆羅門族。幼失所天。隨叔父觀光東國。年十五師事金剛智三藏。初導以梵本悉曇章及聲明論。浹旬已通矣后同弟子舍光慧??(扶件切)等三七人。附昆崙舶離南海。至訶陵國界遇大黑風。眾商惶怖各作本國法。禳之無驗。皆膜拜求哀。乞加救護?;??等慟哭??赵弧N峤裼蟹?。汝等勿憂。遂右手執(zhí)五股菩提心杵。左手持般若佛母經(jīng)夾。作法誦大隨求一遍。即時風偃海澄。又遇大鯨出水。噴浪若山。甚于前患。眾商甘心委命??胀白鞣?。令慧??誦娑竭龍王經(jīng)。逡巡眾難俱息。既達師子國。王遣使迎之。極備供養(yǎng)。一日王作調(diào)象戲。人皆登高望之無敢近者??湛谡b手印住于慈定。當衢而立??裣髷?shù)頭頓皆踢(徒郎切)趺。舉國奇之。次游五印度境。屢彰瑞應。至天寶五載還京。是歲終夏愆陽。詔令祈雨。制曰。時不得賒雨不得暴??兆嗔⒖兹竿鯄?。未盡三日雨已浹洽。帝大悅。后因一日大風卒起。詔空禳止。請銀瓶一枚作法加持。須臾戢靜。忽因池鵝誤觸瓶傾。其風又作急暴過前。敕令再止。隨止隨效。帝乃賜號曰智藏焉。天寶八載許回本國。乘驛騎五匹至南???。有敕再留。至德初鑾駕在靈武風翔??粘C芊畋砥鹁?。肅宗亦密遣使者求秘密法。洎收京反正之日。事如所料。上元末帝不豫??找源箅S求真言祓除至七過。翼日乃瘳帝愈加殊禮焉。肅宗厭世。代宗即位。恩渥彌厚。又以京師春夏不雨。詔空祈請。如三日內(nèi)雨是和尚法力。三日已往而霈然者非法力也??帐茈妨V恋诙沾笥暝谱?。一歲復大旱。京兆尹蕭昕詣寺謂為結(jié)壇致雨。不空命其徒取樺皮僅尺馀。繢小龍于其上。而以爐香甌水置于前。轉(zhuǎn)吹震舌呼使咒之。食頃即以繢龍授昕曰。可投此于曲江中。投訖亟還。無冒風雨。昕如言投之。旋有白龍才尺馀。搖鬣振鱗自水出。俄而龍長數(shù)丈。狀如曳素。倏忽亙天。昕鞭馬疾驅(qū)未及數(shù)十步。云物凝晦暴雨驟降。比至永崇里第衢中之水已決渠矣。至永泰中香水沐浴東首以臥。比面瞻禮闕庭。以大印身定中而寂。茶毗火滅。收舍利數(shù)百粒。其頂骨不燃。中有舍利一顆。半隱半現(xiàn)。敕于本院別起塔焉。初玄宗召術(shù)士羅公遠與空角法。同在便殿。羅時時反手搔背??赵?。借尊師如意。時殿上有花石??論]如意擊碎于其前。羅再三取如意不得。帝意欲起取??赵弧I衔鹌鸫擞岸?。乃舉手示羅。如意復完然在手。又北邙山有巨蛇。樵采者往往見之。矯首若丘陵。夜常承吸露氣。見空人語曰。弟子惡報。和尚如何見度。每欲翻河水陷洛陽城以快所懷也??諡槠涫軞w戒說因果。且曰。汝以瞋心故受今報。那復恚恨乎吾力何及。當師吾言此身必舍矣。后樵子見蛇死澗下。臭聞數(shù)里。又一日風雨不止。坊市有漂溺者。樹木有拔仆者。遽召空止之。空于寺庭中捏泥媼五六溜水作梵言罵之。有頃開霽矣。嘗西蕃大石康三國。帥兵圍西涼府。詔空入。帝御于道場??毡銧t誦仁王密語二七遍。帝見神兵可五百員在于殿庭。驚問空??赵?。毗沙門天王子領兵救安西。請急設食發(fā)遣。四月二十日果奏云。二月十一日城東北三十許里。云霧間見神兵長偉。鼓角喧鳴山地崩震。蕃部驚潰。彼營中有鼠金色。咋弓弩弦皆絕。城北門樓有光明天王。怒視蕃帥大奔。帝覽奏謝空。因敕諸道城樓置天王像。此其始也。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玄宗時禪僧。開元間至嵩山,師北宗僧普寂。后居衡山,性懶而食殘,時稱懶瓚,或懶殘。然出言皆契佛理,時人或以為彌陀佛應身。天寶初,入南岳寺為執(zhí)役僧。肅宗時,曾預言避居南岳之李泌將領取10年宰相,后果應驗。卒謚大明禪師?!?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一九、《祖堂集》卷三有傳。《祖堂集》及《景德傳燈錄》卷三〇收其長篇歌行1首。北宋黃庭堅曾書此歌,明董其昌誤斷為王梵志作,《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初謁嵩山普寂禪師。得心法。尋游衡山。執(zhí)役南岳寺。歷二十年。未嘗言勞苦。遂隱居石廩峰。以極道趣。李泌方年少讀書。嗜靜僻。嘗筑室其地。不甚遠。夜聞梵唄音。且往見之。正值瓚發(fā)牛糞火出芋以啖。而泌拜于前。瓚徐指爐旁地曰??上?。因分半芋以啖之。無復他語。刺史歲脩祀事岳祠下。而頹石礙行路。石甚鉅。遣里胥挽除之。役數(shù)百人。瓚憫其騷動。悉謝去。稍舉足蹴之。轉(zhuǎn)石抵山下。聲若雷震?;⒑︻H眾。瓚獨坐召一大虎前伏。出尺箠使銜之曰。宜為吾痛鞭諸所害人者。大虎去。虎暴由是遂絕。世率稱神異。卒謚大明禪師。有所著歌詞。載傳鐙錄。
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釋明瓚者。
未知氏族生緣。
初游方詣嵩山。
普寂盛行禪法。
瓚往從焉。
然則默證寂之心契。
人罕推重。
尋于衡巖閑居。
眾僧營作我則晏如。
縱被詆訶殊無愧恥。
時目之懶瓚也。
一說伊僧差越等夷。
或隨眾齋餐。
或以瓦釜煮土而食。
云是彌陀佛應身。
未知何證驗之。
一云好食僧之殘食。
故殘也(殘上聲呼)或隨逐之則時出言語皆契佛理。
事跡難知。
天寶初至南岳寺執(zhí)役。
盡專一寺之上。
夜止群牛之下。
曾無倦也。
如是經(jīng)二十年。
相國鄴公李泌。
避崔李之害隱南岳。
而潛察瓚所為。
曰非常人也。
聽其中宵梵唄響徹山谷。
李公情頗知音能辯休戚。
謂瓚曰。
經(jīng)音悽愴而后喜悅。
必謫墮之人時將去矣。
候中夜李公潛往謁焉。
望席門自贊而拜瓚。
大詬仰空而唾曰。
是將賊我。
李愈加鄭重。
唯拜而已。
瓚正發(fā)牛糞火出芋啖之良久乃曰。
可以席地。
取所啖芋之半以授焉。
李跪捧盡食而謝。
謂李公曰。
慎勿多言。
領取十年宰相。
李拜而退。
居一月刺史祭岳修道路極嚴忽中夜風雷而一峰頹下。
其緣山蹬道為大石所攔。
乃以數(shù)牛縻絆而挽之。
又以數(shù)百人鼓噪以推之。
物力竭而石愈固。
更無他術(shù)。
瓚曰。
奚用如許繁為。
我始去之。
眾皆大笑。
瓚遂履石而動。
忽轉(zhuǎn)盤而下。
聲若震雷。
山路既開。
眾僧禮而踴躍。
一郡呼為至圣。
太守奉如神明。
瓚悄然乃懷去意。
寺外虎豹忽爾成群。
日有殺傷無由禁止。
瓚曰。
授我一小箠為爾驅(qū)除。
眾曰。
大石猶可推虎豹當易制。
遂與之荊梃。
皆躡后以觀之。
出門見一虎銜之而去。
瓚既去矣。
虎亦絕蹤矣。
李鄴公于天寶末肅宗北巡至靈武即位。
遣使訪召。
會泌自嵩穎奔赴行在所。
帝喜用之俾掌樞務權(quán)逾宰相判廣平王府司馬事。
肅宗曰。
卿為朕師友。
今父子三人資卿道義。
尋為崔圓李輔國害其能。
泌懼乞游衡岳。
詔許之。
絕粒數(shù)年。
遂見瓚焉。
后終居相位。
一如瓚之懸記矣。
敕謚大明禪師。
塔存岳中云。
神僧傳·卷第七
懶殘者。唐天寶初衡岳寺執(zhí)役僧也。退食即收所馀而食。性懶而食殘。故號懶殘也。晝專一寺之工。夜止群牛之下。曾無倦色。已二十年矣。時鄴侯李沙寺中讀書。察懶殘所為曰非凡物也。聽其中宵梵唱響徹山林。李公情頗知音能辨休戚。謂懶殘經(jīng)音先悽惋而后喜悅。必謫墮之人。時將去矣。候中夜李公潛往謁焉。望席門通名而拜。懶殘大詬仰空而唾曰。是將賊我。李公愈加謹敬。唯拜而已。懶殘正撥牛糞火出。芋啖之良。久乃曰可。以席地取。所啖芋之半以授焉。李公捧承盡食而謝。謂李公曰。慎勿多言。領取十年宰相。公又拜而退。居一月刺史祭岳修道甚嚴。忽中夜風雷而一峰頹下。其緣山磴道為大石所欄。乃以十牛縻絆以挽之。又以數(shù)百人鼓噪以推之。物力竭而石愈固。更無他途可以修事。懶殘曰。不假人力我試去之。眾皆大笑以為狂人。懶殘曰。何必見嗤。試可乃已。寺僧笑而許之。遂履石而動。忽轉(zhuǎn)盤而下。聲若震雷。山路既開。寺僧皆羅拜。一郡皆呼至圣。刺史奉之如神。懶殘悄然乃懷去意。寺外虎豹忽爾成群。日有殺傷無由禁止。懶殘曰。授我箠為爾盡驅(qū)除之。眾皆曰。大石猶可推虎豹當易制。遂與之荊挺。皆躡而觀之。才出門見一虎??之而去。懶殘既去虎亦絕蹤。后李公果十年為相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9—766 【介紹】: 唐宗室。太宗第三子李恪孫。樂善下士,長吏治,以門蔭入仕,累遷京兆尹,封梁國公。乾元中,以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望最高,軍國大事皆獨決。后出為蜀州刺史。代宗立,入為禮部尚書兼宗正卿。復拜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卒于衢州刺史任。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12—766 京兆(今陜西西安)人。唐宗室。玄宗開元二十年(732)以門蔭入仕,自太子通事舍人五轉(zhuǎn)為魏州刺史。天寶中,得罪楊國忠,貶長沙太守。至德元載(756),為鳳翔太守兼御史大夫,入遷尚書左丞、禮部尚書。兩京收復,兼京兆尹,封梁國公。乾元二年(759)以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因言事觸怒肅宗,貶蜀州刺史。寶應元年(762),代宗立,入為禮部尚書,兼宗正卿,復入相。廣德二年(764)罷知政事,為太子詹事,不久遷禮部、吏部尚書,知江南東西、福建道選事。永泰元年(765)改兵部尚書,兼衢州刺史。二年,卒于任所,贈太子太師。生平事跡詳見新、舊《唐書》本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唐詩匯評
李峴(709-766),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
信安王李祎少子,少以門蔭入仕。
玄宗朝,自太子通事舍人五遷為魏郡大守,再遷京把尹,出為長沙大守。
安史亂起,拜鳳翔大守,遷尚書左丞、禮部尚書、御史大夫兼京兆尹。
乾元二年為相,為李輔國所忌,貶蜀州刺史。
代宗立,自荊南節(jié)度征為禮部尚書,旋復如政事。
罷相,為禮部尚書,知江淮選。
改檢校兵部尚書兼衢州刺史,卒。
全唐詩》存詩一首。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二
峴。吳王恪孫。以門蔭入仕。累遷京兆尹。至德初封梁國公。乾元二年以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為蜀州刺史。代宗即位。入為禮部尚書兼宗正卿。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罷為太子詹事。尋遷吏部尚書。出為衢州刺史。永泰二年卒。年五十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1—762 【介紹】: 唐朝皇帝。
玄宗第三子。
初名嗣升,改名浚,又改名玙、紹,再更名亨。
玄宗開元二十六年立為太子。
安祿山之亂,隨玄宗奔蜀,至馬嵬,支持禁軍殺楊國忠,逼帝縊死楊貴妃。
乃還靈武,即帝位,尊玄宗為太上皇。
后借回紇兵,命郭子儀收復兩京。
在位七年,寵信張良娣及宦官李輔國、魚朝恩等,致兵禍不斷。
寶應元年,李輔國等殺張皇后,擁立太子,乃驚憂卒。
謚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全唐文·卷四十二
帝諱亨。元宗第三子。景云二年生。初名嗣升。先天元年封陜王。開元十五年徙封忠王。改名浚。又改名玙。二十六年六月冊為皇太子。改名紹。天寶三載改今名。十五載七月即位于靈武郡。至德三載正月。上皇冊帝尊號曰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乾元二年正月。上尊號乾元大圣光天文武孝感皇帝。在位七年。年五十二。謚曰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廟號肅宗。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756 【介紹】: 唐宗室。
肅宗第三子,封建寧郡王。
英毅有才略,善騎射。
安祿山亂,從玄宗幸蜀,途中勸諫太子(后為肅宗)往河西圖興復,為玄宗所接納。
終因性忠謇,為張良娣、李輔國所譖,賜死。
代宗時追贈齊王,追謚承天皇帝。
全唐文·卷一百
倓。
肅宗第三子。
天寶中封建寧郡王。
授太常卿同正員。
元宗幸蜀。
百姓遮留太子。
倓因勸趣河西。
收河朔軍謀興復。
遂從肅宗北上。
渡渭日數(shù)十戰(zhàn)。
常身先。
三軍屬目。
至靈武。
肅宗即位。
議以倓為天下兵馬元帥。
左右固請廣平王。
乃更詔倓典親兵。
張良娣與李輔國交構(gòu)。
圖?;仕谩?div id="zhvhhx9" class='inline' id='people_16396_1_18_comment'>
倓忠謇。
數(shù)言之。
反譖其有異志。
遂賜死。
代宗立。
追贈齊王。
大歷三年。
詔以倓當艱難。
首創(chuàng)大謀。
中興有功。
進謚承天皇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6—799 【介紹】: 唐京兆人。
韋光乘子。
玄宗時累官大理評事。
安祿山反,玄宗幸蜀,拜倫劍南節(jié)度行軍司馬。
時內(nèi)官禁軍相次到蜀,所在侵暴,號為難理,倫清儉率身以化之,蜀川咸賴其理。
肅宗乾元末,拜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
以忤李輔國,未行而改秦州刺史。
代宗即位,歷忠、臺、饒三州刺史,為宦官用反間計,貶信州司馬。
遇赦,旅寓洪州十數(shù)年。
德宗即位,拜太常少卿,充通吐蕃使,奉使稱旨,西蕃敬服。
為盧杞所惡,改太子少保。
尋改太子少師致仕,封郢國公。
卒謚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62 【介紹】: 唐鄧州向城人。
祖母竇氏為玄宗母之妹。
肅宗為忠王時,納為良娣。
安祿山反,說肅宗趨靈武,由是得寵,冊為淑妃。
乾元元年立為皇后。
與宦官李輔國勾結(jié),專權(quán)用事。
潛殺建寧王李談,幽禁太上皇玄宗,謀廢太子李豫,肅宗不能制。
后與李輔國爭權(quán)。
肅宗病危,謀立越王李保,為李輔國與程元振勒兵入宮所殺。
共 2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