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懷海

相關(guān)人物:共 22 位
共 2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4 【介紹】: 唐僧。潞州銅鞮人。俗姓姜。師事神秀。住藍田化感寺二十余年,未嘗出字外。后隸京城慈恩寺。玄宗開元十一年,從駕往東都,途經(jīng)蒲、虢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賚幡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卒謚號大智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俗姓姜。潞州銅鞮人。出家從神秀禪師。得心法。始居藍田之廣化寺。凡二十年。徒京師慈恩寺。道望日以隆重。開元十一年。駕幸東都。詔扈從。所過官吏士女。具華幡迎導(dǎo)。充塞道路。蒲虢二州尤甚。蓋秀公出自黃梅。而化行關(guān)洛。雖為帝后王公所敬。禮然其所在。殊未嘗提唱宗旨。以開發(fā)徒眾。故福亦如之。一日升堂演說。若太尉房琯兵部侍郎張均禮部侍郎韋陟。群公咸在。因曰。日吳吾與汝輩訣別矣。既退而張竊語房。某以早歲餌金丹。深忌臨喪。今大師如此。某不敢留。遂去。人莫知者。福徐與房曰。吾與張游有年矣。而宿業(yè)之來。其不可免如此。茍能小忍。以終吾會。則猶庶幾。且就執(zhí)房手曰勉之。必為中興名臣。后張果陷賊。而房有翼戴功。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義福。
姓姜氏。
潞州銅鞮人也。
幼慕空門黍累世務(wù)。
初止藍田化感寺處方丈之室。
凡二十馀年未嘗出房宇之外。
后隸京師慈恩寺。
道望高峙傾動物心。
開元十一年從駕往東都經(jīng)蒲虢二州。
刺史及官吏士女。
皆赍幡花迎之所在。
途路充塞。
拜禮紛紛瞻望無厭。
以二十年卒。
有制謚號曰大智禪師葬于伊闕之北。
送葬者數(shù)萬人。
中書侍郎嚴挺之躬行喪服。
若弟子焉。
又撰碑文。
神秀禪門之杰。
雖有禪行得帝王重之無以加者。
而未嘗聚徒開法也。
洎乎普寂始于都城。
傳教二十馀載。
人皆仰之。
初福往東洛。
召其徒戒其終期。
兵部侍。
郎張均太尉房琯禮部侍郎韋陟常所信重。
是日皆預(yù)造焉。
福乃升堂為門人演說。
且曰。
吾沒日昃當為此決別耳。
久之張謂房曰。
某夙歲餌金丹未嘗臨喪。
言訖張遂潛去。
福忽謂房曰。
與張公游有年矣。
張公將有非常之咎名節(jié)皆虧。
向來若終此法會足以免禍。
惜哉。
乃提房手曰。
必為中興名臣。
其勉之。
言訖而終。
后張均陷賊庭也受其偽官。
而房翼戴兩朝畢立大節(jié)。
皆終福之言矣。
又釋行思。
姓劉氏。
廬陵人也。
濡潤厥躬貞諒其性。
出塵之后納戒已還。
破觚求圓斲雕為樸。
厥志天然也。
往韶陽見大鑒禪師。
一言蔽斷猶擊蒙焉。
既了本心。
地祇迭告還復(fù)吉州闡化。
四方禪客繁擁其堂。
開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入滅于本生地。
敕。
謚大師號。
曰洪濟。
塔曰歸真。
其塔會昌中例從堙毀后法嗣者重崇樹之。
神僧傳·卷第七
僧義福者。上黨人也。梵行精修相好端潔。搢紳士庶翕然歸依。嘗從駕往東都。所歷郡縣人皆傾向。檀施巨萬皆委之而去。忽一旦召其學(xué)徒。告以將終。兵部侍郎張均。中書侍郎嚴挺之。刑部侍郎房琯。禮部侍郎韋涉。常所禮謁。是日亦同相造焉。義福乃升座為門徒演法。乃曰。吾歿于是日當以決別耳。久之張謂房曰。某宿歲餌金丹。爾來未嘗臨喪。言訖張遂潛去。義福謂房曰。某與張公游有年數(shù)矣張有非常之咎。名節(jié)皆虧。向來若終法會足以免難惜哉。乃攜房之手曰。必為中興名臣。公其勉之。言訖而終。及祿山之亂。張均陷賊庭授偽署。房琯翊贊兩朝竟立大節(jié)真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80—756 【介紹】: 唐時新羅僧。本為新羅國王子,于本國出家受戒。玄宗開元十六年,渡海入唐。至長安,玄宗召見,住禪定寺。后入蜀,至資州謁智詵。異僧處寂名其為無相。山居修禪定,久而入城市,晝居冢間,夜坐樹下。信士為構(gòu)精舍。玄宗幸蜀時,迎入內(nèi)殿。后居成都凈眾寺。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新羅國王之子也。
開元十六年。
汎海舶東至京師。
既廷對。
詔隸禪定寺。
后入蜀之資中。
謁智詵禪師。
有契悟。
先見異僧處寂。
知其來厚遇之。
且授以則天所賜磨納九條衣。
囑之曰。
幸毋相忘。
因遁居溪谷間。
每燕坐輒五日。
始出定。
偶一夕有二黑犢。
交角跪床下。
稍復(fù)移近。
忽覺一手毛而甚冷。
自相袖入。
捫摸至腹。
又嘗大雪昉霽。
二虎餓劇外來。
相為循撫。
裸臥其前以待啖。
虎則遍嗅首足而去。
久之。
發(fā)長衣弊。
獵者疑其非人類。
將射而復(fù)輟。
天寶末。
以故舊。
見上皇行在所。
成都縣令揚翌以為妖。
命吏逮。
吏之至者。
皆戰(zhàn)剽莫能前。
大風(fēng)卒起。
沙石穿簾幕。
飄擲聽事。
翌懼扣頭悔罪。
乃已。
檀越四合。
于是凈眾大慈菩提寧國等伽藍作矣。
而獨常居凈眾后院云。
尋鑿寺前地為小池二。
曰左羹右飯也。
缺資費則淘浚之。
以來供施屢驗。
樹浮圖門外。
尤峻拔。
植稚柏其下曰。
柏齊浮圖寺當毀。
會昌之變。
始信。
或有以樵?愿役寺中。
而不取傭直者。
然亦不識其何自而至也。
蓋相之出家而入中國也。
諸兄亦喪逝隨盡。
國人乃立其弟。
其弟常恐相歸以廢己。
使客至成都。
狙刺相。
一夕樵?者。
得而殺之。
竟遁去。
相聞而嘆曰。
仇對有在。
于我乎何累焉。
至德元年五月十九日。
無疾而終。
春秋七十七。
塔號東海大師。
乾元間。
刺史韓汯撰碑。
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釋無相。
本新羅國人也。
是彼土王第三子。
于本國正朔年月生。
于群南寺落發(fā)登戒。
以開元十六年泛東溟至于中國到京。
玄宗召見隸于禪定寺。
后入蜀資中謁智詵禪師。
有處寂者。
異人也。
則天曾召入宮賜磨納九條衣。
事必懸知且無差跌。
相未至之前。
寂曰。
外來之賓明當見矣。
汝曹宜灑掃以待。
間一日果至。
寂公與號曰無相。
中夜授與摩納衣。
如是入深溪谷巖下坐禪。
有黑犢二交角盤礴于座下。
近身甚急毛手入其袖。
其冷如冰捫摸至腹。
相殊不傾動。
每入定多是五日為度。
忽雪深有二猛獸來。
相自洗拭裸臥其前。
愿以身施其食。
二獸從頭至足嗅匝而去。
往往夜間坐床下搦虎須毛。
既而山居稍久衣破發(fā)長。
獵者疑是異獸將射之復(fù)止。
后來入城市。
晝在蒙間夜坐樹下。
真行杜多之行也。
人漸見重。
為構(gòu)精舍于亂墓前。
長史章仇兼瓊來禮謁之屬明皇違難入蜀。
迎相入內(nèi)殿供禮之。
時成都縣令楊翌。
疑其妖惑。
乃帖追至。
命徒二十馀人曳之。
徒近相身一皆戰(zhàn)慄心神俱失。
頃之大風(fēng)卒起沙石飛飏直入廳事。
飄簾卷幕。
楊翌叩頭拜伏踹而不敢語。
懺畢風(fēng)止。
奉送舊所。
由是遂勸檀越造凈眾大慈菩提寧國等寺。
外邑蘭若鐘塔不可悉數(shù)。
先居凈眾本院。
后號松溪是歟。
相至成都也。
忽有一力士稱舍力伐柴供僧廚用。
相之弟本國新為王矣。
懼其卻回其位危殆將遣刺客來屠之。
相已冥知矣。
忽日供柴賢者暫來謂之曰。
今夜有客曰灼然。
又曰。
莫傷佛子。
至夜薪者持刀挾席。
坐禪座之側(cè)。
逡巡覺壁上似有物下。
遂躍起以刀一揮。
巨胡身首分于地矣。
后門素有巨坈。
乃曳去瘞之。
復(fù)以土拌滅其跡而去。
質(zhì)明相令召伐柴者謝之。
已不見矣。
嘗指其浮圖前柏曰。
此樹與塔齊寺當毀矣。
至?xí)龔U毀。
樹正與塔等。
又言。
寺前二小池。
左羹右飯。
齋施時少則令淘浚之。
果來供設(shè)。
其神異多此類也。
以至德元年建午月十九日無疾示滅。
春秋七十七。
臨終或問之曰。
何人可繼住持乎。
乃索筆書百數(shù)字。
皆隱不可知。
諧而葉韻。
記莂八九十年事。
驗無差失。
先是武宗廢教。
成都止留大慈一寺。
凈眾例從除毀。
其寺巨鐘乃移入大慈矣。
洎乎宣宗中興釋氏。
其鐘卻還凈眾。
以其鐘大隔江。
計功兩日方到。
明日方欲為齋辰。
去迎取巳時已至。
推挽之勢直若飛焉。
咸怪神速非人力之所致也。
原其相之舍利分塑真形。
爾日面皆流汗。
上足李僧以巾旋拭。
有染指者。
其汗頗咸。
乃知相之神力自曳鐘也。
變異如此。
一何偉哉。
后號東海大師塔焉。
乾元三年資州刺史韓汯撰碑。
至開成中李商隱作梓州四證堂碑。
推相為一證也。
神僧傳·卷第七
釋無相。新羅國人也。是彼土王第三子。玄宗召見隸于禪定寺號無相。遂入深溪谷巖下坐禪。有黑犢二交角盤礴于座下。近身甚急。毛手入其袖。其冷如冰。捫摸至腹。相殊不傾動。每入定多是五日為度。忽雪深有二猛獸來。相自洗拭裸臥其前。愿以身施其食。二獸從頭至足嗅匝而去。往往夜間坐床下搦虎須毛。既而山居稍久衣破發(fā)長。獵者疑是異獸將射之復(fù)止。復(fù)構(gòu)精舍于亂墓間。成都縣令楊翌。疑其幻惑。乃追至。命徒二十馀人曳之。徒近相身一皆戰(zhàn)慄心神俱失。頃之大風(fēng)卒起。沙石飛飏直入廳事。飄簾捲幕。楊翌叩頭拜伏喘不敢語。懺畢風(fēng)止。奉送舊所。相至成都也。忽有一力士稱舍力伐柴供僧廚用。相之弟本國新為王矣。懼其卻回其國危殆。將遣刺客來屠之。相已冥知矣。忽曰。供柴賢者暫來謂之曰。今夜有客曰灼然。又曰。莫傷佛子。至夜薪者持刀挾席。坐禪座之側(cè)。逡巡覺壁上似有物下。遂躍起揮刀。巨胡身首分于地矣。后門素有巨坑。乃曳去瘞之。復(fù)以土拌滅其跡而去。質(zhì)明相令召伐柴者謝之。已不見矣。嘗指其浮圖前柏曰。此樹與塔齊。塔當毀矣。至?xí)龔U毀正與塔齊。又言。寺前二小池。左羹右飯。齋施時少則令淘浚之。果來供設(shè)。其神異多此類也。以至德元年卒。壽七十七。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閩之潘氏子。
蚤年祝發(fā)。
即納戒于嵩陽會善寺研窮經(jīng)論。
俄禮大智海禪師于百丈山。
遂明心要。
居無何。
浮杯抵吳越。
入秦望山。
見松有盤屈可坐者。
因跏趺其上。
風(fēng)雨霜露無所避。
雖鵲巢其旁相安也。
如是閱四十寒暑。
世謂鳥窠和尚云。
每郡太守至。
聞其名。
計不可以屈致。
必躬造其下見之。
元和初裴公常棣尤加敬愛。
始治庵其地。
請為眾說法。
且造招賢伽藍。
以待燕息。
太和七年。
癸丑歲九月二十二日。
凝然歸寂。
壽九十九。
臘八十。
葬之石甑山下。
南岳沙門惟貞銘其塔。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圓脩。
姓潘氏。
福州閩人也。
生而岐嶷長而俊邁。
忽思拔俗尋事名師。
剔發(fā)變衣。
年滿于嵩陽會善寺納戒。
既而儀表容與日新厥德。
研窮經(jīng)論。
俄約觀方。
百丈山海禪師根教相符遂明心要。
持杯振錫而抵于杭。
見秦望山峻極之勢有長松枝繁結(jié)蓋。
遂棲止于松巔。
時感鵲復(fù)巢于橫枝。
物我都忘。
羽族馴狎。
由茲不下近四十秋。
每一太守到任。
則就瞻仰。
號鳥窠禪師焉。
洎元和初邦伯裴常棣酷重其道。
請下結(jié)庵者至于三四。
或為參請者說法。
裴侯命八屬宰官同力造伽藍。
移廢額曰招賢。
以居之。
太和七年癸丑歲九月二十二日端坐怡然歸寂。
享年九十九。
僧臘八十。
杭之累政良守?zé)o不傾重。
稅駕樹陰請談玄極。
不覺更仆移辰矣。
今塔在石甑山下。
南岳僧唯貞為塔銘焉。
近有盜發(fā)其塔。
且多怪異。
止收得銘志而已。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生廬江何氏。
童年貌重遲。
見佛像僧儀。
必禮敬。
天寶初試經(jīng)獲度千泉之南安。
蓋侍父宦游所在也。
既進具。
見大寂禪師一公于建陽佛跡巖及南康龔公山。
密契深領(lǐng)。
有不可知者。
貞元二年。
因謁石頭禪師遷公。
益進所學(xué)。
四年大寂將入滅。
謂通曰。
玉石之山。
資汝道業(yè)。
遇可居之。
秋與伏牛自在禪師。
觀覽京洛。
至唐別。
見一山蔥茜可愛。
問之鄉(xiāng)人曰。
此紫玉山也。
陟其巔則有石紫色。
瑩然如玉。
乃嘆曰。
茲非先師之所記歟。
遂掛錫解囊其間。
參學(xué)之徒霧擁。
僧問。
如何出得三界。
答曰。
汝在里許。
得多少時也。
進曰畢竟如何出得。
答曰。
青山不礙白云飛。
于頔相公問。
教中道。
黑風(fēng)吹其船舫。
飄墮羅剎鬼國。
如何是飄墮羅剎鬼國。
通咄曰。
于頔客作漢。
問這般事作么。
頔變色。
通指曰。
飄墮羅剎鬼國也。
一日又問。
如何是佛。
通喚相公。
頔應(yīng)諾。
通曰。
切忌別求。
刺史李公道古尋為伽藍。
弟子金藏別從百丈海禪師扣請。
元和八年。
偶歸省。
通喜曰。
汝來也。
此山有主矣。
遽拽主丈去。
襄州道俗迎奉之。
是年七月十五日。
無疾而逝。
春秋七十三。
宋高僧傳·卷第十 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道通。
姓何氏。
廬江人。
其為童也持重寡辭。
見佛形像必對禮嘆詠不舍。
因父宦于泉州南安。
便求舍丱披緇誦經(jīng)。
合格敕度之。
當天寶初載也。
時道一禪師肇化建陽佛跡巖聚徒。
通往焉。
一師于臨川南康龔公山。
亦影隨而去。
然誓游方吳越之間。
臺明山谷靡不登陟。
迨乎回錫江西泐潭山門。
勵心僧務(wù)不憚勤苦。
貞元二年往南岳見石頭禪師。
猶采縷加朱藍之色也。
四年大寂禪師垂欲歸化。
昌言曰。
夫玉石潤山秀利益汝道業(yè)。
遇可居之。
通聞此言。
且同隱讖。
殊不詳練。
其年秋與伏牛山自在禪師同游京洛。
回至唐州西。
有山峰孤林密四絕人煙實有塵外之趣。
乃問鄉(xiāng)人。
云此山是紫玉山。
通方憶大寂之懸記。
我合居是峰也。
乃陟崔嵬見山脊有石方正其色紫玉瑩然。
嘆曰號紫玉者合其稱也。
先師之言非虛記也。
掛錫解囊。
參學(xué)之徒霧集。
始則誅茅構(gòu)舍。
刺史李道古作意為建禪宮焉。
元和八年弟子金藏出參禮百丈山海禪師
回見通。
通愀然作色。
汝其來矣。
此山有主也。
曳杖徑去襄州。
道俗皆迎至七月十五日無疾而終。
春秋八十三。
一云故相國于頔最所歸心尚書李翱禮重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7—826 【介紹】: 唐僧。金陵人,俗姓范。年幼即有出家志,往雍京安國寺受具足戒。憲宗元和十三年止于毗陵義興芙蓉山,所居感化,自此江南多悟禪理者。敬宗寶歷元年至宛陵禪定寺,二年告歸齊云山,尋示寂。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生金陵范氏。年才一紀。即事牛頭山慧忠禪師出家。往雍京安國寺受具。戒。未幾謁太寂禪師于洪府。而獲法印焉。元和十三年。止毗陵之義興芙蓉山。感動悅隨。戶屨盈萬。居士龐蘊。三到其地。一日行食與居士。居士接食次。毓云生心受施。凈名早呵。去此一機。居士還甘否。居士云。當時善現(xiàn)。豈不作家。毓云。非關(guān)它事。居士云食到口邊。被它敚卻。毓便下食。居士云。不消一句。居士又問。馬大師著實為人處。還分付吾師否。毓云某甲尚未見它。作么知它著實處。士云只者見知。也無討處。毓云居士也不得一向言說。士云。一向言說。師又失宗。若作兩向三向。師還開得口否。毓云。直是開口不得。可謂實也。居士撫掌而出。相國崔公群出鎮(zhèn)宣城。以禪定請居之。寶歷元年至禪定。明年歸齊云山。九月示滅于山院。享年八十。僧臘五十八。十月塔葬院庭。大和二年。相國韋處厚以事聞上。詔謚大寶禪師。塔號楞伽。越州刺史陸亙撰碑文。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太毓。
姓范氏。
金陵人也。
年才一紀志在出家。
乃禮牛頭山忠禪師而師事焉。
于是勇猛精進求其玄旨。
法器外朗神?內(nèi)融。
雖明了一乘而具足萬行。
往雍京安國寺進受具戒。
褎然出眾。
加復(fù)威儀整肅妙相殊特。
如大海之不可測。
如虛空之不可量。
巡禮道場攝心凈域。
雖智能通達不假因師。
而印可證明必從先覺。
遂謁洪井大寂禪師。
睹相而了達法身。
剎那而頓成大道。
于時天下佛法極盛無過洪府。
座下賢圣比肩得道者。
其數(shù)頗眾。
毓與天徹禪師大宣教禪師大智禪師。
皆昆仲也。
既而南北觀方曾無告憚。
俾廣聞見閑養(yǎng)圣胎耳。
元和十三年止于毗陵義興芙蓉山。
故得名于山焉。
毓為緣作因有應(yīng)無著。
故所居感化所至悅隨。
道俗相望動盈萬數(shù)。
自此江南之人悟禪理者多矣。
時相國崔公群坐失守出分司。
后為華州由三峰出鎮(zhèn)宣城。
其地雖邇其人則遐。
崔公深樂禮謁。
致命誠請。
毓以感念而現(xiàn)大悲為心莫不果欲隨緣游方。
順命寶歷元年至于宛陵禪定寺。
所以隨順而揚教也。
至明年告歸齊云山。
九月合朔色相不動而示滅于山之院。
享年八十。
僧臘五十八。
是日也天地如慘草木如摧。
鳥獸悲啼云泉斷咽。
緇徒士庶孺慕充窮。
十月棲神于院之庭。
從其宜也。
弟子至孚契真清斡等。
慨吾師示滅而后學(xué)徒存。
太和二年。
相國韋處厚素尚玄風(fēng)道心惇篤。
以事奏聞。
天子爰降德音褒以殊禮。
追謚號塔名。
越州刺史陸亙摛翰論撰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名或作翊。唐福州閩縣人,字載物。德宗貞元進士。官終戶部員外郎、知制誥。以文章名于時,又工詩。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一作陳翊,字載物,福州閩縣(今福建福州)人。
德宗貞元九年(793)在泉州,與歐陽詹等過往唱酬。
十三年登進士第。
憲宗元和九年(814)為江西從事,后官終戶部郎中知制誥。
事跡散見其《唐洪州百丈山故懷海禪師塔銘》、歐陽詹《泉州刺史席公宴邑中赴舉秀才于東湖亭序》、《新唐書·藝文志四》、《淳熙三山志》卷二六、《登科記考》卷一四。
全唐詩》存詩7首,《全唐詩續(xù)拾》補收2句。
全唐文·卷四百四十六
詡(一作翊)字載物。閩縣人。大歷中進士。貞元中官戶部郎中知制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
習(xí)堪輿家言,歷覽洪都諸山。
一日,至奉新參百丈禪師,告湖南見一山,乃一千五百善知識所居之地。
百丈問可住否,答以和尚骨相非彼山主。
時華林覺為首座,詢之亦不許。
一見典坐靈祐(溈山),謂為山主人。
后果如其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陳詡,名或作翊。唐福州閩縣人,字載物。德宗貞元進士。官終戶部員外郎、知制誥。以文章名于時,又工詩。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陳詡,生卒年不詳。
一作陳翊,字載物,福州閩縣(今福建福州)人。
德宗貞元九年(793)在泉州,與歐陽詹等過往唱酬。
十三年登進士第。
憲宗元和九年(814)為江西從事,后官終戶部郎中知制誥。
事跡散見其《唐洪州百丈山故懷海禪師塔銘》、歐陽詹《泉州刺史席公宴邑中赴舉秀才于東湖亭序》、《新唐書·藝文志四》、《淳熙三山志》卷二六、《登科記考》卷一四。
全唐詩》存詩7首,《全唐詩續(xù)拾》補收2句。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蔡氏。
漢東人也。
弱齡穎慧。
性脩潔。
葷膻之物未嘗入口。
出就師傳。
通經(jīng)義。
秉翰攄辭。
有可觀者嘗入僧舍。
覽佛經(jīng)。
味玩不能已。
嘆曰。
出世之法。
非造次可及。
即辭親。
百丈山懷海禪師。
咨詢心要。
久之落發(fā)登戒品。
尋受記莂。
已而出世安六壽山院。
示眾云。
神光不昧。
萬古徽猷。
入此門來。
莫存知解。
大和中振策東游天臺。
遍覽形勝。
得平田之地乃卜筑焉。
有僧到參。
岸打一柱杖。
其僧近前。
把住柱杖岸。
云老僧適來造次。
僧卻打岸一柱杖。
岸云。
作家作家。
僧禮拜岸把住云。
是阇梨造次。
僧大笑。
岸云者個師僧。
今日敗闕也。
又嘗有偈云。
大道虛曠。
常一真心。
善惡勿思。
神清物表。
隨緣飲啄。
亦復(fù)何為。
會昌三年。
集弟子垂訓(xùn)而滅。
壽七十四。
弟子全亮唯約等。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七 興福篇第九之二
釋普岸。
姓蔡氏。
漢東人也。
沖弱之齡。
迥然聰敏。
骨目奇秀。
天生不嗜葷膻。
長有出塵之意。
其父嚴毅訓(xùn)授經(jīng)籍漸通其義。
秉翰伸辭宛然華藻。
因入僧舍暫執(zhí)經(jīng)卷。
乃嘆曰。
佛法玄微非造次可及。
決志辭親。
懷海禪師居百丈山。
毳納之人駢肩累足。
時號大叢林焉。
岸叩其關(guān)。
攝受之。
日隨普請施役。
夜獨執(zhí)燭誦經(jīng)。
曾不憚勞。
遂諧剃染。
及升戒品。
便習(xí)禪那壁坐忘疲。
觀心恒務(wù)。
瞻卜附風(fēng)而香遠。
[虥-兒+巾]貓逢獸而吼高。
學(xué)者成圍。
請于安陸壽山院坐道場矣。
如是環(huán)拱可四百馀眾。
執(zhí)器聽瞿沙之說。
投籌待鞠多之度。
大利群機得道者眾。
大和年中謂眾曰。
吾山水之游未厭。
諸人勿相留滯。
天臺赤城。
道猷曾止息焉。
華頂石梁。
智者昔降魔矣。
將游之也。
自襄陽邐迤而來。
從沃洲天姥入天臺之西門。
得平川谷中峰名大舍。
號平田是也。
觀其山四舍郁翠。
東西山石門。
而有三井龍?zhí)丁?div id="gy29tiw"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631_1_48_comment'>
東入石橋圣寺。
乃是綠身道猷尊者結(jié)茅居此。
未幾見虓虎乳子。
瞪目而視岸。
岸以杖按其頭曰。
貧道聞此山是神仙窟宅羅漢隱居。
今欲寄此安禪。
檀越勿相驚撓。
經(jīng)宿領(lǐng)子而去。
以大和七年癸丑十月二十七日營構(gòu)丈室。
攜一童侍給薪水耳。
八年春禪侶輻湊眾力義成此院。
號平田焉。
開成中宛是大道場。
會昌三年七月告眾入滅。
春秋七十四。
度弟子全亮。
俗姓陳氏。
悟師之道得鳳之毛。
一人唯約。
在上元入滅。
肉身不朽。
岸遷塔于是山。
前此寺置五百羅漢殿。
永嘉全億長史畫半千形像。
每一迎請必于石橋宿夜焚香。
具幢蓋螺鈸引導(dǎo)入于殿。
香風(fēng)送至。
幡幢之勢前靡而入門即止。
其石梁圣寺在石橋之里。
梵唄方作香靄始飄。
先有金色鳥飛翔后林樹。
石畔見梵僧。
或行或坐。
或招手之狀。
或臥空之形。
眴息之間千變?nèi)f化。
漢南國王錢氏頻年施供養(yǎng)。
祥瑞極繁。
今上太平興國三年。
于滋福殿宣問兩浙都僧正贊寧石橋長廣量度。
一皆實奏。
帝嘆嗟久之。
至八年因福田寺道者自詢誓斷腕然鍊乞重造此寺。
乃宣內(nèi)殿頭高品衛(wèi)紹欽張承貴革故規(guī)制。
若化出天宮焉。
今岸師影堂在寺之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1—853 【介紹】: 唐僧。
福州長溪人,俗姓趙。
依本郡法恒律師出家,受具足戒,學(xué)大小乘經(jīng)律。
年二十三往江西參拜懷海,為上首弟子。
憲宗元和末,至潭州溈山,獨棲七年。
后建同慶寺,受相國裴休尊崇,世稱“溈山靈祐”。
卒謚大圓禪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71—853 俗姓趙,福州長溪(今福建霞浦)人。
冠年出家。
后至江西,嗣百丈懷海而得禪機。
憲宗元和末,卜居潭州大溈山,建寺傳學(xué),歷40余年,受學(xué)者甚眾。
世稱溈山和尚。
卒謚大圓禪師。
其禪法后由仰山慧寂承傳,開溈仰一宗,為唐季禪門五宗之一。
全唐文》卷八二〇收鄭愚撰碑銘。
祖堂集》卷一六、《宋高僧傳》卷一一、《景德傳燈錄》卷九有傳,并存其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唐文·卷九百十九
靈祐俗姓趙氏。福州長溪人。從本郡法恒禪師出家。入天臺遇寒山子。造國清寺遇拾得。元和末至長沙。住大溈山同慶寺。大中七年卒。年八十三。詔謚大圓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趙。
福州長溪人。
童稚時嬉戲庭中。
俄有云氣盤礴。
天樂清亮。
神圣仙真之狀。
出沒空際。
頃焉一叟貌類罽賓。
挹其父而謂曰。
汝子來處高勝。
必當重光佛運。
此群靈所以標異也。
且彈指作聲數(shù)四而去。
祐執(zhí)役于法恒律師。
弱冠薙落。
越三年具戒。
學(xué)毗尼于錢唐沙門義賓。
游天臺之國清寺。
遇寒山拾得。
為說偈曰。
千山萬水。
遇潭即止。
獲無價寶。
賑恤窮子。
遂謁江西百丈大智禪師
一日侍立次。
百丈云。
汝撥爐中。
有火否。
祐撥云無。
丈躬起深撥得小火。
舉以示之云。
者個聻。
祐有省。
禮謝呈所解。
丈云此是暫時岐路耳。
經(jīng)云欲見佛性義。
當觀時節(jié)因緣。
時節(jié)既至。
方知己物不從他得。
故祖師云。
悟了同未悟。
無心得無法。
但除虛妄凡圣等心而已。
若是心法。
元自備是。
汝今既爾。
善自護持。
時司馬頭陀。
自湖南來。
百丈謂之曰。
老僧可往溈山否。
答云溈山奇絕。
可聚千五百眾。
和尚是骨人。
彼是肉山。
然非和尚所可住也。
丈云吾眾中。
莫有人住得否。
答云待歷觀之。
丈乃令侍者請首座。
喚典座來。
頭陀見首座不許。
見典座云。
此正是溈山主也。
首座有慍色。
丈即指凈瓶。
問云。
不得喚作凈瓶。
你二人喚作什么。
首座云。
不得喚作木??。
典座踢倒凈瓶。
丈笑曰。
首座輸卻山子也。
首座即華林。
典座即祐也。
丈遂遣祐住溈山。
既營梵宇。
連帥李景讓。
奏寺額號同慶。
相國裴公休。
亦嘗咨詢玄奧。
由是天下學(xué)者輻輳焉。
示眾云。
夫道人之心。
質(zhì)直無偽。
無背無面。
無詐妄心行。
一切時中。
視聽尋常。
更無委曲。
但情不附物即得。
從上諸圣。
只是說濁邊過患。
若無許多惡覺情見想習(xí)之事。
便喚作無事道人。
有何不可。
時有僧問。
頓悟之人更有脩否。
答云。
若真悟得本。
脩與不脩。
是兩頭語。
如今初心雖從緣得個入處。
猶有無始以來習(xí)氣。
未能頓凈。
須教渠凈除現(xiàn)業(yè)流識。
即是脩也。
不道別有法。
教渠脩行。
從聞入理。
聞理深妙。
心自圓明。
不居惑地。
縱有百千妙義。
抑揚皆當。
此乃得座披衣。
自作活計時也。
以要言之。
則實際理地。
不受一塵。
萬行門中。
不舍一法。
若也單刀趣入。
凡圣情盡。
體露真常。
事理不二。
即如如佛。
祐問仰山。
從何處歸。
仰云田中。
祐云。
禾好刈也未。
仰云。
好刈也。
祐云。
作青見。
作黃見。
作不青不黃見。
仰云。
和尚背后是什么。
祐云子還見么。
仰拈起一穗禾云。
和尚何曾問著者個。
祐云此是鵝王擇乳。
祐睡次。
仰山問訊。
祐面向壁。
仰云。
和尚何得如此。
祐轉(zhuǎn)身云。
我適來得一夢。
試與我原看。
仰山取一盆水。
與祐洗面。
少頃香嚴來問訊。
祐云。
我適來得一夢。
寂子原了。
汝更原看。
香嚴點一碗茶來。
祐云。
二子見解。
過于鹙子。
大中癸酉正月九日。
盥漱畢。
趺坐而滅。
壽八十三。
臘五十九。
葬于山之梔子園。
四鎮(zhèn)比庭行軍涇原等州節(jié)度使右散騎常侍盧簡求撰碑。
進士李商隱題額。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靈祐。
俗姓趙。
祖父俱福州長溪人也。
祐丱年戲于前庭。
仰見瑞氣祥云徘徊盤郁。
又如天樂清奏真身降靈。
衢巷諦觀耆艾莫測。
俄有華巔之叟。
狀類罽賓之人。
謂家老曰。
此群靈眾圣標異此童佛之真子也。
必當重光佛法。
久之彈指數(shù)四而去。
祐以椎髻短褐依本郡法恒律師。
執(zhí)勞每倍于役。
冠年剃發(fā)三年具戒。
時有錢塘上士義賓。
授其律科。
及入天臺遇寒山子于途中。
乃謂祐曰。
千山萬水遇潭即止。
獲無價寶賑恤諸子祐順途而念。
危坐以思。
旋造國清寺遇異人拾得。
申系前意信若合符。
遂詣泐潭謁大智師。
頓了祖意。
元和末隨緣長沙。
因過大溈山遂欲棲止。
山與郡郭十舍而遙。
夐無人煙比為獸窟。
乃雜猿猱之間。
橡栗充食。
浹旬有山民見之群信共營梵宇。
時襄陽連率李景讓統(tǒng)攝湘潭。
愿預(yù)良緣乃奏請山門號同慶寺。
后相國裴公相親道合。
祐為遭會昌之澄汰。
又遇相國崔公慎由。
崇重加禮。
以大中癸酉歲正月九日盥漱畢。
敷座瞑目而歸滅焉。
享年八十三。
僧臘五十九。
遷葬于山之右梔子園也。
四鎮(zhèn)北庭行軍涇原等州節(jié)度使右散騎常侍盧簡。
求為碑。
李商隱題額焉。
共 2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