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吳興之李氏。幼有瑞相。坐輒結跏。見者以為異。俄出家于錢唐之徑山。受具于新定。遂遍參諸方。入南康大寂法會。而受記莂焉。行止不常。多隱山谷。所至則衲子萃止。且嘗為大寂。致書于忠國師。國師問馬大師以何言教示徒。答云。大師教人以即心即佛。國師云。是甚么語話。良久又問。此外更有么。答云。又道非心非佛。有時又道不是心。不是心。不是物。國師云。猶較些子。在云。未審和尚此間如何。國師云。三點如流水。曲似刈禾鐮。 示眾云。即心即佛。是無病求病句。非心非佛。是無病求藥句。僧問。如何是藥病對治句。在云。伏牛山下古今傳。然尤好求前賢遺跡。以快逸觀。若龍門山后魏三藏翻經處。王屋山稠禪師解虎斗處。嵩山梵法師虎跑泉處。皆遍游歷。而無所戀著。元和中。居洛之伏牛山。與天然禪師為莫逆交。著三傷頌。辭理俱美。后遣弟子往選江南山水之絕勝者。而圖老焉。將歸江州之都昌院。行至葉。為道俗所留。長慶初。示寂于隋之開元寺。壽八十一云。 一缽和尚者。史不詳其姓名鄉(xiāng)里。嘗作一缽歌。以唱道勸世。故俗因以稱之。 偽蜀乾德初。有陳軍使妻高氏。唐中令駢諸孫女也。持不殺戒。馀二十年。后因其子娶婦會親。不得已而殺焉。未旬浹。高氏暴終。信宿而穌曰。初被黑衣使者。攝至岐府城隍廟。廟神則峨冠大袖。對金甲武士。坐堂上。使者引高進。武士言語紛紜。讓高破戒。且扼腕罵曰。吾護戒神將也。以汝能持戒。吾二十年。不遑寢食。以守衛(wèi)汝。豈期頓虧本志耶業(yè)報自然。今日之事。吾不能為汝地矣。城隍忽問高。汝別修何善。庶幾其可以自贖。高疇昔常誦上生經。至是懵莫記憶。方恐懼間。遽曰。誦得三傷頌一缽歌遂誦如文。二神人擎拳立聽。顏色漸怡。及卒章。皆出涕淚云。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自在。俗姓李。吳興人也。生有奇瑞。稍長坐則加趺。親黨異之辭所愛投徑山出家。于新定登戒。及諸方參學。從南康道一禪師法席。懸解真宗。逸蹤流輩道譽孔昭。行止優(yōu)游多隱山谷。四方禪侶叢萃其門。元和中居洛下香山。與天然禪師為莫逆之交。所游必好古。思得前賢遺跡以快逸觀。龍門山得后魏三藏翻經處。王屋山得稠禪師解虎斗處。此山飲甘泉。改為甘泉寺。嵩山得梵法師馬跑泉。居無戀著。所著三傷歌辭理俱美。警發(fā)迷蒙有益于代前。蜀王氏偽乾德初。有小軍使陳公。娶高中令駢諸孫女若人持不殺二十馀年。后在蜀為男婚娶。禮須屠宰。高初不欲。親戚言。自己持戒行禮酒筵。將何以娛賓也。依違之際遂多庖割。俄未浹旬得疾頗異。口但慌言。已而三宿。還蘇述冥間之事。初被黑衣使者追攝入岐府城隍廟。廟神峨冠大袖與一金甲武士唔坐。使者領高見神。武士言語紛紜讓高破戒。仍扼腕罵曰。吾護戒神將也。為汝二十年。食寢不遑。豈期忽起殺心頓虧戒檢。命雖未盡罪亦頗深。須送冥司懲其故犯。城隍神問高曰。汝更修何善追贖過尤乎。高常誦持上生經。其數(shù)已多。于時懵然都無記憶恐懼之間白曰。誦得三傷頌一缽和尚歌。遂合掌向神厲聲而念。神與武士聳耳擎拳立聽。顏色漸怡。及卒章神皆涕淚。乃謂高曰。且歸人間宜切營善。拜辭未畢颯然起坐備陳厥事。自此三傷一缽之歌頌。人皆傳寫諷誦焉。一缽和尚者。歌詞葉理激勸憂思之深。然文體涉里巷。豈加三傷之典雅乎。在遣弟子去江南選山水之最者。吾愿往中終老。到江州都昌縣有好林泉回報。在行至葉縣。道俗所留往隋州開元寺示滅。年八十一。則長慶元年也。系曰。稽諸律藏。出家者犯戒則招二罪。一違制。二業(yè)道也。高氏在家素不受戒。無違制愆。俗容有業(yè)道罪。寧得有護戒神邪。況高氏既持不殺。則冥然感止持無作之善生焉。因鮮克有終致遭幽責。告諸五眾當畏護戒之神夫如是。明則有戒法。幽則有鬼神歟。次成都府元和圣壽寺釋南印。姓張氏。明寤之性受益無厭。得曹溪深旨無以為證。見凈眾寺會師。所謂落機之錦濯以增研。銜燭之龍行而破暗。印自江陵入蜀。于蜀江之南壖薙草結茆。眾皆歸仰漸成佛宇。貞元初年也。高司空崇文平劉辟之后。改此寺為元和圣壽。初名寶應也。印化緣將畢。于長慶初示疾入滅。營塔葬于寺中。會昌中毀塔。大中復于江北寶應舊基上創(chuàng)此寺。還名圣壽。印弟子傳嗣有義俛復興禪法焉。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758—835 【介紹】: 唐鄭州人,祖籍隴西,字虛舟。登進士第。憲宗時累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天性奸回,妒賢傷善,密阻裴度討淮、蔡,帝知而惡之,出為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穆宗即位,逢吉以有侍讀之恩,召為兵部尚書。敬宗時,封淳國公,兼右仆射。有張又新等八人附逢吉,復有八人相攀附,賄賂公行,號為“八關十六子”。文宗時,官至太子太師、東都留守,加開府儀同三司,遷尚書左仆射,以司徒致仕。卒謚成。
全唐文·卷六百十六
逢吉字虛舟。隴西人。第進士。德宗朝以薦為左拾遺。元和中累遷中書舍人。加朝議大夫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罷為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穆宗立。拜兵部尚書。復知政事。敬宗朝封涼國公。兼右仆射。出為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徙宣武。召拜左仆射。兼守司徒。大和九年卒。年七十八。贈太尉。謚曰成。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介紹】: 唐人。穆宗長慶中官拾遺,與張又新等七人深得宰相李逢吉眷待,指為鷹犬,人皆辟易憚之,時號“八關十六子”。敬宗時,屢遷度支、吏部員外郎,金部郎中。寶歷二年,逢吉出鎮(zhèn)襄陽,以為行軍司馬。貶涪州刺史。文宗大和末,李訓用事,召為尚書郎。訓敗,復貶而卒。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介紹】: 唐亳州譙人。初隱居虢州華陽山。穆宗長慶中,怨族叔李紳,遂依附宰相李逢吉,擢為拾遺。與張又新等皆黨附逢吉,時稱“八關十六子”。敬宗寶歷元年,貶河南士曹參軍。文宗大和五年,任左補闕。開成元年,出為岳州刺史。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張洪(1411年—1449年),字淵浚,江西吉安府安??h人,民籍。進士出身。江西鄉(xiāng)試第六十五名。正統(tǒng)十年(1445年)乙丑科會試第一百一名,殿試登進士第二甲第九名,授監(jiān)察御史,巡按四川。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跟從明英宗北征,在土木之變中殉難。曾祖父張又新。祖父張尚脩。父親張若金。
人物簡介
釋性靜,字普緣,武林人也。初凈發(fā)于西湖,久之弗怡。攜所貯手掣茶策杖,天臺千丈瀑下及五泄龍湫,遍試之。至永嘉,聞西岑紫芝峰下有鑒泉,為張又新守郡時烹茶水,亟荷瓶往。至則一泓冰冽出,旗鎗瀹斗,不在中欞(濡)、惠山下,逌然曰:“吾老是山矣。”遂卓庵其旁。谷雨,圃黃競芽,走大羅諸絕巘摘,盈簏肩歸,以意制之,越宿茶成,注諸甌,令雪黑浮香撲案,啜之,一時遐邇噪紫。紫芝峰下,僧茶特異,凡高人墨客,名緇勝羽及薦紳先生,赴如奔泉。靜不殊彼我,操單持滌鐺注缶,人人自以新遘盧玉川癖,歸而吸他茶便不爾,或詩渴酒醒,亟詣雙杵茶煙,下乞一杯,如醍醐灌頂。性簡率,冬夏一方布袍,修干鶴??,留髭伐發(fā),或兼旬懶薙,毿毿被兩耳,晨昏無恒課,而魚磬自若。不輕度弟子,而道侶日相問訉。所居不過茅茨,而盛飾一無量壽佛像,窮極莊嚴。客至伺陸灶水沸,開云腳,浮乳花,引滿別去,不講道說偈,而禪味醰醰,直從舌根證入。林殿閣任先,劉方伯元受,邵水部金門,周雪朗、陳三有兩孝廉咸與之游,皆深徹佛旨,謂:“靜乃透悟如趙州喚吃茶者,不是過也。”而自起爐灶,獨辟心傳熱,鐺熾炭煆,十指如舌,錐其饋遠,則署曰:“普緣茶”。得之者珍異,如摩尼珠、優(yōu)曇花,不必曹溪一花五葉,而后侈盛也。靜以明萬歷庚申住此山,至己丑十月十有一日,示寂郭仙庵,荼毗葬紫芝峰下,李象坤為作《茶祖禪師塔銘》,文詞清麗,自載《別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