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戒法

相關(guān)人物:共 40 位
共 4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百濟(jì)國人。世弋獵。表尤蹻捷善射。開元中。逐獸于野。倦憩壟畝間。見蝦蟆多甚。獨念曰。此不可以羹乎。因取柳條貫三十許。置水深處。復(fù)逐獸從別道歸。忘取所貫。明年春。仍以獵至其處。聞蝦蟆聲。就視之。所貫皆喁噞自若。表大愧責(zé)曰。吾以口腹為物累如此。罪其可免哉。即拔所佩刀削發(fā)。遁逃入山懺悔。且誓愿面奉彌勒菩薩授比丘戒。日夜繞旋扣頭流血。心無間斷。如是經(jīng)于七日七夜。且見地藏菩薩手持金錫。先為策發(fā)受戒。方便頓覺。歡喜遍身。倍加精進(jìn)。二七日忽有大鬼?,F(xiàn)可怖相。推表墜于重巖之底。而身無所傷。旁峙石壇。匍匐遂登其上。魔撓紛然弗顧。三七日稍曙。聞鳥音云菩薩來也。四際白云若浸粉然。山川平滿。無有高下。成銀色世界。兜率天主威儀自在。與諸侍衛(wèi)圍繞石壇。爾時慈氏徐至壇所。手摩表頂曰。善哉大丈夫。求戒如是。蘇迷盧山猶可攘卻。爾心堅固。不可退墮贊嘆撫摩至于再三。而后授法。表則身心和悅。非世間之樂所能比也。尋獲天眼。洞見無礙。慈氏躬授三衣瓦缽。且為作真表名。俄于膝下。出二簽。其一署九。其一署八。視其簽。非牙非玉。然竟不知何物所為者。以付表曰。異日人有從爾求戒。爾當(dāng)先使其人悔罪。罪福者持犯所自。悔罪之法?;蛞跃攀??;蛞运氖铡;蛞匀呷?。為一期。期滿而欲知罪滅不滅之相。則益為一百八簽。上署百八煩惱名目。用前二簽以合之望空而擲。若百八簽飛散四畔。獨八九二簽。卓立壇心者。是得上上品戒相也。若百八簽中。僅一二簽。與九八二簽交觸。第看交觸之簽。是何煩惱。則知此等煩惱未盡。而其人宜令重加悔罪可也。然后又以前所交觸之簽。合八九二簽。擲空中。其簽不至交觸。而遠(yuǎn)去者。名中品戒相也。若百八簽。終于擁蔽八九簽者。其罪不滅。為不得戒。設(shè)能志誠悔罪。踰九十日。復(fù)作前法。而不擁蔽者。得下品戒。且云。八者新薰也。九者本習(xí)也。已而隱。華萎香炮。山川寂寥。于是表著衣持缽。為大比丘。念欲下山利益眾生。而草木垂靡。溪谷坦夷。祥禽瑞獸。翔舞馴伏前后。又空中唱言。菩薩出山來。何不迎接。是故聚落人民。布發(fā)脫衣者相望。氈罽裀褥被路。表皆踐踏之。以副其意。有女子以白氈半端展而俟。輒驚避他往。女子怪其不平而問之。則曰。吾非無意也。適睹氈縷間皆狶子。吾恐傷生。故避之耳。蓋女子本屠家。致氈之由可知。居常二虎侍左右。表語之曰。吾茲不入郛郭。如他有可脩行地。汝導(dǎo)以往。乃行三十里。踞一山坡而止。表則掛錫樹枝。敷草而坐。信士四至。倏成伽監(jiān)。號金山寺。今影堂道具猶存。
宋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真表者。
百濟(jì)人也。
家在金山世為弋獵。
表多蹻捷弓矢最便。
當(dāng)開元中逐獸之馀憩于田畎。
間折柳條貫蝦蟆。
成串置于水中。
擬為食調(diào)。
遂入山網(wǎng)捕。
因逐鹿由山北路歸家。
全忘取貫蟆歟。
至明年春獵次聞蟆鳴。
就水見去載所貫三十許蝦蟆猶活。
表于時嘆惋。
自責(zé)曰。
苦哉。
何為口腹令彼經(jīng)年受苦。
乃絕柳條徐輕放縱。
因發(fā)意出家。
自思惟曰。
我若堂下辭親室中割愛。
難離欲海莫揭愚籠。
由是逃入深山以刀截發(fā)。
苦到懺悔。
舉身撲地志求戒法。
誓愿要期彌勒菩薩授我戒法也。
夜倍日功繞旋叩搕。
心心無間念念翹勤。
經(jīng)于七宵。
詰旦見地藏菩薩手搖金錫為表策發(fā)教發(fā)戒緣作受前方便。
感斯瑞應(yīng)嘆喜遍身勇猛過前。
二七日滿有大鬼現(xiàn)可怖相。
而推表墜于巖下。
身無所傷。
匍匐就登石壇上。
加復(fù)魔相未休。
百端千緒。
至第三七日質(zhì)明。
有吉祥鳥鳴曰。
菩薩來也。
乃見白云若浸粉然。
更無高下山川平滿成銀色世界。
兜率天主逶迤自在儀衛(wèi)陸離圍繞石壇。
香風(fēng)華雨且非凡世之景物焉。
爾時慈氏徐步而行。
至于壇所垂手摩表頂曰。
善哉大丈夫。
求戒如是。
至于再至于三。
蘇迷盧可手攘而卻。
爾心終不退。
乃為授
表身心和悅猶如三禪。
意識與樂根相應(yīng)也。
四萬二千福河常流。
一切功德尋發(fā)天眼焉。
慈氏躬授三法衣瓦缽。
復(fù)賜名曰真表。
又于膝下出二物。
非牙非玉乃簽檢之制也。
一題曰九者。
一題曰八者。
各二字。
付度表云。
若人求戒當(dāng)先悔罪。
罪福則持犯性也。
更加一百八簽。
簽上署百八煩惱名目。
如來戒人。
或九十日。
或四十日。
或三七日。
行懺苦到精進(jìn)期滿限終。
將九八二簽參合百八者。
佛前望空而擲其簽。
墮地以驗罪滅不滅之相。
若百八簽飛逗四畔。
唯八九二簽卓然壇心而立者。
即得上上品戒焉。
若眾簽雖遠(yuǎn)。
或一二來觸九八簽。
拈觀是何煩惱名。
抑令前人重覆懺悔已。
正將重悔煩惱簽和九八者。
擲其煩惱簽。
去者名中品戒焉。
若眾簽埋覆九八者。
則罪不滅。
不得戒也。
設(shè)加懺悔過九十日得下品戒焉。
慈氏重告誨云。
八者新熏也。
九者本有焉。
囑累已天仗既回山川云霽。
于是持天衣執(zhí)天缽。
猶如五夏比丘。
徇道下山。
草木為其低垂覆路。
殊無溪谷高下之別。
飛禽鷙獸馴伏步前。
又聞空中唱告村落聚邑言菩薩出山來何不迎接。
時則人民男女布發(fā)掩泥者。
脫衣覆路者。
氈罽??毹承足者。
華絪美褥填坑者。
表咸曲副人情一一迪踐。
有女子提半端白氎覆于途中。
表似驚忙之色回避別行。
女子怪其不平等。
表曰。
吾非無慈不均也。
適觀氎縷間皆是狶子。
吾慮傷生避其誤犯耳。
原其女子本屠家。
販買得此布也。
自爾常有二虎左右隨行。
表語之曰。
吾不入郛郭汝可導(dǎo)引。
至可修行處則乃緩步而行。
三十來里就一山坡蹲跽于前。
時則掛錫樹枝敷草端坐。
四望信士不勸自來。
同造伽藍(lán)號金山寺焉。
后人求戒。
年年懺。
罪者絕多今影堂中道具存焉。
系曰。
表公革心變行。
一日千里。
果得慈氏為授戒法。
此五十受中何受邪。
通曰。
近上見諦自誓也。
發(fā)天眼通。
是證初二果也。
非諦理現(xiàn)觀而何。
專據(jù)石壇與多子塔前自誓同也。
或曰。
所授簽檢以驗罪滅之相。
諸圣教無文。
莫同諸天傳授。
或魔鬼所為不可為后法乎。
通曰。
若彰善癉惡利益不殊。
彌勒天主是天傳授。
非魔必矣。
諸圣教中有懺罪求徵祥證其罪滅不滅。
然其佛滅度彌勒降閻浮說瑜伽。
豈可不為后世耶。
十誦律云。
雖非佛制諸方為清凈者不得不行也。
神僧傳·卷第七
真表者。
百濟(jì)人也。
家在金山世事戈獵。
后入深山以刀截發(fā)。
苦到懺悔舉身撲地。
志求戒法誓愿要期。
彌勒菩薩授我戒法也。
夜倍日功繞旋叩榼。
心心無間念念翹勤。
經(jīng)于七宵詰旦。
見地藏菩薩手搖金錫。
為表策發(fā)教發(fā)戒緣作受前方便。
感斯瑞應(yīng)勇猛過前。
二七日滿有大鬼現(xiàn)可怖相。
而推表墜于巖下。
身無所傷。
葡卜就登石壇上。
加復(fù)魔相未休。
百端千緒。
至第三七日質(zhì)明。
有吉祥鳥鳴曰。
菩薩來也。
乃見白云若浸粉然。
更無高下。
山川平滿成銀色世界。
兜率天主透迤自在。
儀衛(wèi)陸離圍繞石壇。
香風(fēng)花雨一時交集。
須臾慈氏徐步而行至于壇所。
垂手摩表頂曰。
善哉大丈夫。
求戒如是。
至于再至于三。
蘇迷盧可手攘而卻爾心終不退。
乃為授。
表身心和悅猶如三禪意識與樂根相應(yīng)也。
四萬二千福河常流一切功德。
尋發(fā)天眼焉。
慈氏躬授三法衣瓦缽。
復(fù)賜名曰真表。
又于膝下出二物。
非牙非玉。
乃簽檢之制也。
一題曰九者。
一題曰八者。
各二字。
付度表云。
若人求戒當(dāng)先悔罪。
罪福則持犯性也。
更加一百八簽。
簽上署百八煩惱名目。
如來戒人。
或九十日。
或四十日。
或三七日。
行懺苦到精進(jìn)期滿限終將九八二簽參合百八者。
佛前望空而擲其簽。
墮地以驗其罪滅不滅之相。
若百八簽飛逗四畔。
唯八九二簽卓然壇心而立者。
即得上上品戒焉。
若眾簽雖遠(yuǎn)。
或一二來觸九八簽。
拈觀是何煩惱名。
抑令人重覆懺悔已。
正將重悔煩惱簽。
和九八者擲其煩惱簽。
去者名中品戒焉。
若眾簽埋覆九八者。
則罪不滅不得戒也。
設(shè)加懺悔過九十日得下品戒大慈氏重告誨云。
八者新熏也。
九者本有也。
囑累已大仗既回山川云霽。
于是持天衣執(zhí)天缽。
猶如五夏比丘。
徇道下山草木為其低垂覆路。
殊無溪谷高下之別。
飛禽鷙獸馴伏步前。
又聞空中唱告村落聚邑言。
菩薩出山來何不迎接時。
則人民男女布發(fā)掩泥者。
脫衣覆路者。
氈罽氍毹承足者。
花絪美褥填坑者。
表咸曲副人情一一迪踐。
有女子提半端白氎覆于途中。
表似驚忙之色。
回避別行。
女子怪其不平等。
表曰。
吾非無慈不均也。
適觀氎間皆是狶子。
吾慮傷生避其誤犯耳。
原其女子本屠家。
販買得此布也。
自爾常有二虎左右隨行。
表語之曰。
吾不入郛郭汝可導(dǎo)引。
至可修行處則乃緩步而行。
三十來里就一山坡蹲跽于前。
時則掛錫樹枝敷草端坐。
四望信士不勸自來。
同造伽藍(lán)號金山寺焉明達(dá)。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百濟(jì)人。
家在金山。
世為戈獵。
表多蹻捷。
弓矢最便。
當(dāng)開元中。
逐獸之馀。
憩于田畎間。
折柳條貫。
蝦蟆成丳。
置于水中。
擬為食調(diào)。
遂入山網(wǎng)捕。
因逐鹿。
由山北路歸家。
忘取貫蟆。
至明年春。
獵次聞蟆鳴。
就水見去年所貫。
三十許蝦蟆猶活。
表于時嘆惋。
自責(zé)曰。
苦哉。
何為口腹。
令彼經(jīng)年受苦。
乃絕柳條徐輕放縱。
因發(fā)意出家。
自惟曰。
我堂下辭親。
室中割愛。
難離欲海。
由是逃入深山。
以刀截發(fā)。
苦到懺悔。
舉身撲地。
志求戒法
心心無間。
念念翹勤。
經(jīng)于七宵。
詰旦見地藏菩薩。
手搖金錫。
為表策發(fā)。
教戒緣。
受方便。
感瑞應(yīng)。
因勇猛過前。
二七日滿有大鬼。
現(xiàn)可怖相。
推表墜于巖下。
身無所傷。
至第三七日質(zhì)明。
有吉祥鳥。
鳴曰菩薩來也。
乃見白云若浸粉然。
更無高下。
山川平滿。
成銀色世界。
兜率天主。
逶迤自在。
儀衛(wèi)陸離。
圍繞石壇。
香風(fēng)華雨。
爾時慈氏徐步而行。
至于壇所。
垂手摩表頂曰善哉。
大丈夫。
求戒如是。
至于再。
至于三。
蘇迷盧可手攘而卻爾。
心終不退。
乃為授。
表身心和悅。
猶如三禪。
意識與樂根相應(yīng)。
慈氏躬授三法衣瓦缽。
復(fù)賜名曰。
真表。
又于膝下出二物。
乃簽檢之制。
一題曰九者。
一題曰八者。
各二字付度。
表云。
若人求戒。
當(dāng)先悔罪。
更加一百八簽。
簽上署百八煩惱名目。
如來戒人。
或九十日。
或四十日。
或三七日行懺苦到。
精進(jìn)期滿。
限終。
將九八二簽。
參合百八者。
佛前望空而擲。
其簽墮地以驗罪滅不滅。
若百八簽。
飛逗四畔。
唯八九二簽。
卓然壇心而立者。
即得上上品戒。
若眾簽雖遠(yuǎn)。
或一二來觸九八簽。
拈觀是何煩惱名。
抑令前人重覆懺悔已。
正將重悔煩惱簽。
和九八者擲。
其煩惱簽去者。
名中品戒。
若眾簽埋覆九八者。
則罪不滅。
不得戒也。
設(shè)加懺悔。
過九十日。
得下品戒焉。
慈氏重告誨云。
八者新熏也。
九者本有焉。
囑累已。
天仗既回。
山川云霽。
于是持天衣。
執(zhí)天缽。
猶如五夏比丘。
徇道下山。
聞空中唱言菩薩出山時。
則人民男女。
布發(fā)掩泥。
脫衣覆路。
氈罽氍毹承足表咸曲副人情。
一一迪踐。
有女子提半端白氎。
覆于途中。
表驚亡。
回避別行。
女子怪其不平等。
表曰。
適觀氎覆間。
皆是狶子。
吾慮傷生。
避其誤犯耳。
原其女子本屠家販買得此布也。
自爾常有二虎。
左右隨行。
三十來里。
就一山坡。
蹲跪于前。
時則掛錫樹枝。
敷草端坐。
四望信士。
不勸自來。
同造伽藍(lán)。
號金山寺。
后人求戒。
年年懺罪者絕多。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92—772 【介紹】: 唐僧。越州山陰人,字曇允,俗姓張。初于越州云門寺出家。中宗景龍中受戒。玄宗開元初游長安,從師習(xí)律學(xué),又依崇圣寺僧學(xué)唯識,從善無畏受菩薩戒。所詣皆臻妙境,名動京師,一時名儒,多從之游。開元二十六年歸會稽,住開元寺,以傳揚(yáng)四分律學(xué)為己任,門人遍及南北。有《發(fā)正記》。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姓張氏。
其先韓人也。
自留侯良。
為漢元輔。
晉魏以降。
衣冠相繼。
曾祖恒以太常卿仕隋。
扈蹕揚(yáng)都。
子孫遂家。
越一年十六。
聽茂亮法師。
講經(jīng)論于云門寺。
懸解異眾。
法師勸其母孟氏。
放出家。
亮即中宗皇帝菩薩戒師也。
景龍中。
以制恩薙染。
年滿。
從丹陽玄昶律師受具。
讀南山事鈔于當(dāng)陽曇勝律師。
開元五年。
游京師。
依觀音寺大亮律師習(xí)毗尼藏。
崇圣寺檀子法師。
究唯識俱舍等論。
安國寺印土沙門。
受菩薩戒。
又問易于左常侍褚無量。
觀史于國子司業(yè)司馬貞。
于是內(nèi)外周贍。
儒釋貫通。
而聞望起矣。
丞相燕國公張詵。
廣平宋璟。
尚書蘇瑰。
兗國陸象先。
秘書監(jiān)賀知章。
宣州涇縣令萬齊融。
皆相與游宴。
二十五年。
仗錫東歸。
明年詔天下州郡。
置開元寺。
長史張楚。
舉一充寺主。
天寶十四載。
浙河潮水壯甚。
南激錢唐大云寺。
一偕其徒千許人。
闡律其傍。
每至潮激。
則皆唱摩訶般若。
輒止。
五月之晦。
一方夜坐。
見神人。
衣冠甚偉。
稽首謝曰。
蒙垂法施。
愿改波道矣。
已而漲沙五十里于所激之地。
計之僅距闡律時九十日爾。
道俗以為神。
至德之際。
國步多艱。
教門頹弛。
都督王公以一德足鎮(zhèn)浮。
道宜張善。
請起為僧統(tǒng)。
而風(fēng)俗淳美如舊。
大歷六年十一月十七日。
遷化干寺之律院。
壽八十。
臘六十一。
以明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窆于秦望山。
祔先和尚之塋也。
先是一入關(guān)。
謁明達(dá)法師。
師目之曰。
汝人中師子也。
遵善寺尼慈和者。
有靈異。
言輒驗。
歌曰。
曇一師。
解毗尼。
大聰明。
更無疑。
為先達(dá)所標(biāo)擬如此。
其開四分律。
前后三十五過。
刪補(bǔ)鈔二十馀過。
江淮釋子。
從得戒法者十萬計。
以故衣缞執(zhí)紼。
號哭滿山。
既葬。
天臺國清寺湛然等樹碑。
而徐公浩撰文。
以垂休美。
宋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曇一。姓張氏。蓋韓人也。其先軒轅。賦姓至良佐漢侯于留。魏晉已還衣冠繼代。僧祖恒隋太常卿。扈蹕揚(yáng)都遂家于越。恒生孝廉翼。翼生處士蕆。蕆生一。令聞江南。今四葉矣。一宿植凈因生知慧性。弱而敏悟長而聰明。年十五從李滔先生習(xí)詩禮。終日不違。十六聽云門寺茂亮法師經(jīng)論一聞懸解。法師異之。謂其母孟氏曰。此佛子也。可令削發(fā)當(dāng)與授記。亮即孝和皇帝菩薩戒師也。一聞而歡喜有度世之志。景龍中承恩出家。隸在僧錄。年滿受具于丹陽玄昶律師。學(xué)通事鈔于當(dāng)陽曇勝律師。既而鉆木見煙窺墻睹奧。開元五年西游長安。依觀音寺大亮律師傳毗尼藏。崇圣寺檀子法師學(xué)唯識俱舍等論。安國寺印度沙門受菩薩戒。于是蓮華不染之義。甘露甚深之旨。一傳慧炬了作梵雄。遠(yuǎn)近瞻仰如宗師矣。然刃有馀地時兼外學(xué)。常問周易于左常侍褚無量。論史記于國子司業(yè)馬貞。遂漁獵百氏囊括六籍。增廣聞見。自是儒家調(diào)御人天皆因佛事。公卿向慕京師籍甚。時丞相燕國公張說廣平宋璟尚書蘇瑰兗國陸象先秘書監(jiān)賀知章宣州涇縣令萬齊融。皆以同聲并為師友。雖支許之會虛嘉宗雷之集廬岳。未云多也。四分律者后秦三藏法師梵僧佛陀耶舍傳誦中華。與羅什法師共為翻譯。今之講授自此員來魏法聰律師始為演說聰授道覆。覆授光。洎隋朝相部勵律師作疏十卷。西京崇福寺滿意律師盛傳此疏。付授亮律師。其所傳授一一依勵律師疏。及唐初終南宣律師四分律鈔三卷詳略同異。自著發(fā)正義記十卷。明兩宗之舛駁發(fā)五部之鈐鍵。后學(xué)開悟夜行得燭。前疑泮釋陽和解冰。佛日昭晰而再中。法棟崢嶸以高峙。發(fā)正記中斥破南山。持犯中可見也。二十五年仗錫東歸。明年詔置開元寺。長史張楚舉為寺主。因而居焉。一聲振京華道高吳會。布大慈以攝眾修萬行以表儀。順風(fēng)問道者轂擊肩摩。函丈請益者波委云萃。虛受之量隨而演說。故前后講四分律三十五遍。刪補(bǔ)鈔二十馀遍焉。江淮釋子受木叉者。非一登壇即不為得法。從持僧律。蓋度人十萬計矣。至德之際國步多艱。緇徒慢法罕率經(jīng)教國相王公出鎮(zhèn)于越。以一德名素高請為僧統(tǒng)。一變清凈大闡熏修。浹旬之間回邪入正。善誘潛化皆此類焉。始者一入關(guān)謁明達(dá)法師。目之曰。汝人中師子也。又遇遵善寺尼慈和。歌曰。曇一師解毗尼大聰明更無疑為達(dá)人之所諺多矣。天寶十四載浙河潮水南激錢塘。大云伽藍(lán)當(dāng)茲湍??。因請一講律。學(xué)徒千人。咸發(fā)大愿每上念摩訶般若。乃止?jié)ひ愿N轳泯埻?。用茲莊嚴(yán)祈于衛(wèi)護(hù)。五月晦夜惚恍之間。見一神人衣冠甚偉稽首謝曰。蒙垂法施即改波流。未逾九十日漲沙五十里。道俗驚嘆得未曾有。一蔚為法主大揚(yáng)教跡。發(fā)明前佛之付囑。保證后佛之護(hù)念。四句作偈受持者了于未了。一音演法諦聽者聞所不聞。非夫天地淳精江山粹靈與法作程間世而生。孰能玄通密證如此其大者乎。寺中洪鐘一所作也。遠(yuǎn)徵鳧氏近法雷門。生存累年匠其規(guī)制。歿后三日成于镕造。聲應(yīng)百里扛乎萬鈞。蒲牢叫而地震。師子吼而山嶪警悟聾俗導(dǎo)引迷方。胡可言也。法謝形離薪盡火滅。以大歷六年十一月十七日。遷化于寺之律院。報齡八十。僧臘六十一。即以明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遷座于秦望山。從先和尚之塋也。一春秋已高精爽逾勵。既不衰憊初無疾苦。忽謂侍者曰。吾將掃禮墳塔歸骨于此。數(shù)日之后奄然而終。江淮之南河洛之表。衣缞制服執(zhí)紼送喪。號哭滿山幡華蔽野。比夫劇孟之母送車千乘孔丘之墓栽樹萬株??赏暝?。門人越州妙喜寺常照建法寺清源湖州龍興寺神玩宣州隱靜寺道昂杭州龍興寺義賓臺州國清寺湛然蘇州開元寺辯秀潤州棲霞寺昭亮常州龍興寺法俊等。早發(fā)童蒙咸承訓(xùn)誘。三千弟子仰梁木而增悲。八萬門人望栴檀而不及。時會稽徐公浩素敦鄉(xiāng)里之舊。為碑頌德焉。大歷十一年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京兆藍(lán)田人,俗姓張。十歲依景云,尋究經(jīng)論,訪問師承,旁及儒墨,兼擅詩歌。代宗大歷十三年,以《四分律》有法礪舊疏及懷素新疏,每致異議,奉詔至安國寺,與名僧大德十四人簽定之。德宗建中初奏進(jìn)。累官內(nèi)供奉、鴻臚少卿。有《貞元新定釋教目錄》等。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張氏。京兆藍(lán)田人。十歲依西明寺景云律師。受近圓。乃究維摩法華因明唯識涅槃中觀華嚴(yán)新經(jīng)。頻敷座席。屢主壇場。開元中。詔參譯務(wù)。大歷十三年。詔兩街臨壇大德一十四人。至安國寺。定奪新舊兩疏是非。照材學(xué)優(yōu)贍。其所編稡制作。多不具述。于教門頗有功緒。在代肅二朝。尤用事。職至應(yīng)奉。賜紫充臨壇兩街。十望大德。內(nèi)供奉撿校。鴻臚少卿。食封一百戶。終于別院。壽八十二。臘五十八。
宋高僧傳·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圓照。
姓張氏。
京兆藍(lán)田人也。
年方十歲篤愿依西明寺景云律師。
云亦一方匠手四部歸心。
照當(dāng)應(yīng)法乃受近圓。
謹(jǐn)愿執(zhí)持如懷寶器尋究經(jīng)論訪問師承。
維摩法華因明唯識涅槃中觀華嚴(yán)新經(jīng)。
或深入堂皇或略從染指。
仍旁求于儒墨。
兼擅美于風(fēng)騷。
律藏珠珍專探日用。
后則霜壇秉法雁序度人。
洎乎開元年中。
敕選名德僧參其譯務(wù)。
照始預(yù)焉至代宗大歷十三年。
承詔兩街臨壇大德一十四人。
齊至安國寺定奪新舊兩疏是非。
蓋以二宗俱盛。
兩壯必爭被擒翻利于漁人。
互擊定傷于師足。
既頻言競。
多達(dá)帝聰。
有敕令將二本律疏定行一家者。
時照等序奏云。
按四分律部主。
梵云曇無德。
秦言法藏。
自姚秦弘始五年壬寅歲。
罽賓三藏佛陀耶舍。
秦言覺明。
諷出梵文。
沙門竺佛念聽而筆受。
成四十五卷。
至十一年歲次戊申。
支法領(lǐng)又從西國將梵本來。
于長安中寺重讎校。
殆十四年辛亥譯畢。
沙門慧辯等筆受。
成六十二卷。
后有魏朝道覆律師。
于法聰講下纂成疏六卷。
北齊慧光律師造疏二本。
次道云律師修疏九卷。
次道暉撰疏七卷。
隋朝法愿裁疏十卷。
自唐平一天下也。
四方昌阜三寶增明。
有智首律師述疏二十一卷。
次慧滿律師造疏二十卷。
事各一時流通絕矣。
當(dāng)武德元年戊寅歲。
有相州日光寺法礪律師制疏。
至九年丙戌歲成十卷。
宗依成實論。
今稱舊疏是也。
洎高宗天皇大帝咸亨元年歲在庚午。
有西太原寺懷素律師。
撰開四分律宗記十卷。
宗依根本一切有部大毗婆沙俱舍等論。
稱新章疏是也。
至我皇帝受佛付囑欽尚釋門。
信重大乘遵承密教。
見兩疏傳授各擅顓門學(xué)者如林。
執(zhí)見殊異數(shù)興諍論。
圣慈憫念務(wù)息其源。
使水乳無乖一味和合。
時遣內(nèi)給事李憲誠。
宣敕勾當(dāng)京城諸寺觀功德使鎮(zhèn)軍大將軍劉崇訓(xùn)。
宣敕云。
四分律舊疏新疏。
宜令臨壇大德如凈等于安國寺律院僉定一本流行。
兩街臨壇大德一十四人俱集安國寺。
遣中官趙鳳詮敕尚食局索一千二百六十人齋食并果實解齋粥一事。
已上應(yīng)副。
即于安國寺供僧慧徹如凈等十四人。
并一供送充九十日齋食。
用茶二十五丳藤紙筆墨。
充大德如凈等僉定律疏用。
兼問諸大德各得好在否。
又敕安國寺三綱。
僉定律疏院一切僧俗輒不得入。
違者錄名奏來云。
其時天長寺曇邃。
凈住寺崇睿。
西明寺道邃興泚。
本寺寶意神朗智釗超儕。
崇福寺超證。
薦福寺如凈。
青龍寺惟干。
章信寺希照。
保壽寺慧徹圓照。
共奉表謝。
答詔云。
師等道著依經(jīng)功超自覺。
承雪宮之旨奧。
為火宅之涼飔。
四分律儀三乘扃鍵。
須歸總會永息多門。
一國三公誰執(zhí)其咎。
初機(jī)眩曜迷復(fù)孔多。
爰命有司婢供資費。
所煩筆削佇見裁成。
所謝知悉。
其日品官楊崇一。
宣敕薦福溫國兩寺三綱與凈土院檢校僧等。
嚴(yán)飾道場命僧行道。
用五十四人。
起今月一日轉(zhuǎn)經(jīng)禮佛六時行道至來年二月一日散。
其設(shè)齋食料一事已上。
令所司祇供。
宜各精誠。
問師等好在。
及解道場。
中官李憲誠宣敕語溫國寺轉(zhuǎn)念道場四分律臨壇大德等。
釋門三學(xué)以心印相傳。
無上菩提以戒法為根本。
道場畢日即宜赴大安國寺楷定律疏十道流行。
至二月八日敕檢校道場大德曇邃飛錫等。
道場定取十日散。
設(shè)齋外各賜絹帛。
其十四人律師并令赴安國寺修疏。
程才品用各得其宜。
眾推如凈慧徹同筆削潤色。
圓照筆受。
正字寶意纂文僉定。
超儕筆受。
其崇睿已下九人證義。
共議篇題云。
敕僉定四分律疏卷第一。
京城臨壇大德。
某等奉詔定。
以此為題也。
照為首唱諸公和之。
其間厥義非長若農(nóng)夫之去草。
其義合理猶??椭芍椤?div id="zqhub2c" class='inline' id='people_14042_2_135_comment'>
可謂名解毗尼不看他面。
俄屬德宗即位。
改元建中。
其年五月疏草畢。
六月望敕圓照。
依國子學(xué)大歷新定字樣抄寫進(jìn)本。
至十二月十二日。
送祠部進(jìn)新僉定疏十卷。
仍乞新舊兩疏許以并行從學(xué)者所好。
敕宜依。
照務(wù)其搜集專彼研尋。
著大唐安國寺利涉法師傳十卷。
集景云先天開元天寶誥制三卷。
肅宗代宗制旨碑表集共二卷。
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
隋傳法高僧信行禪師碑表集三卷。
兩寺上座乘如集三卷。
僉定律疏一行制表集三卷。
般若三藏續(xù)古今翻譯圖紀(jì)三卷。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jīng)音義二卷。
三教王存沒年代本記三卷。
上卷明佛。
中道。
下儒也。
翻經(jīng)大德翰林待詔光宅寺利言集二卷。
再修釋迦佛法王。
本記一卷。
佛現(xiàn)八相身利益人天成正覺記一卷。
判方等道場欲受近圓沙彌懺悔滅罪辯瑞相記一卷。
五部律翻譯年代傳授人記一卷。
莊嚴(yán)寺佛牙寶塔記三卷。
無憂王寺佛骨塔記三卷傳法三學(xué)大德碑記集十五卷。
建中興元貞元制旨釋門表奏記二卷。
御題章信寺詩太子百寮奉和集三卷。
貞元續(xù)開元釋教錄三卷。
照自序云。
伏以開元十八年歲在庚午沙門智升修撰釋教錄。
洎乎甲戌經(jīng)六十五年中間三藏翻經(jīng)藏內(nèi)并無收管。
恐年代??遠(yuǎn)人。
疑偽經(jīng)又先圣大歷七年許編入。
制文猶在。
時帝敕宜依。
至今江表多集此集中經(jīng)而施用焉。
照于律道頗有功多。
肅代二朝尤為杰立。
累朝應(yīng)奉賜紫充臨壇兩街十望大德內(nèi)供奉檢校鴻臚少卿。
食封一百戶。
后終于別院。
春秋八十二。
臘五十八云。
系曰。
刊正二宗會歸一見。
庶幾知有定分不橫馳求。
何以諸師卻請雙行。
不其感歟。
通曰。
是此舉也。
則元載所請。
帝乃曰俞。
究其始因乃新章也。
挾力輪摧相部。
獨存于我專利于人。
亦猶紀(jì)昌俄遇飛衛(wèi)并其箭術(shù)成我材官御大輅而廢其椎輪得火生而焚其木母。
竊量諸德微憤不平。
故奏雙行。
同不僉定則何異乎眼頭生目。
匪成三點之伊。
必須聲后知音方驗一夔之足。
因排法礪三本生焉。
舊有南山四家出矣。
又如東漢季也。
滅一跋扈生四強(qiáng)臣。
初止政出一門。
末云賂歸四貴。
若然者駢拇懸瘤雖多無用。
然則吾善用多矣。
大集經(jīng)云。
如是諸見不妨諸佛法界及大涅槃。
依之修行皆得解脫。
此通方之大解也哉。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張。京兆藍(lán)田人。年十歲。依西明寺。景云律師。尋究經(jīng)論。訪問師承。維摩法華。因明唯識。涅槃中觀。華嚴(yán)新經(jīng)。代宗大歷十三年。承詔至齊安國寺定奪。新舊兩疏是非。敕令將二本律疏。定行一家。時照等序奏云。按四分律部。自姚秦弘始。五年壬寅歲。罽賓三藏佛陀耶舍。諷出梵文。沙門竺佛筆受。成四十五卷。至十一年戊申。支法領(lǐng)又從西國將梵本來。于長安中寺。重讎校。殆十四年辛亥。譯畢。沙門慧辯等。筆受成六十二卷。武德元年戊寅。有相州日光寺法礪律師制疏。至九年丙戌。成十卷。宗依成寔論。今稱舊疏。是也。洎高宗咸亨元年庚午。有西太原寺懷素律師。撰開四分律宗記十卷。宗依根本。一切有部。大毗婆沙。俱舍等論。稱新章疏。是也。兩疏傳授。各壇顓門。學(xué)者如林。執(zhí)見殊異。數(shù)興諍論。圣慈憫念。務(wù)息其源。使水乳無乖。時遣內(nèi)給事李憲誠。鎮(zhèn)軍大將軍劉崇訓(xùn)。宣敕云。四分律舊疏新疏。宜令臨壇大德如凈等。于安國寺律院。僉定一本流行。遣中官趙鳳。敕尚食局。索一千二百六十人齋。又敕安國寺三綱僉定律疏。一切俗僧。輒不得入。其時天長寺曇??。凈住寺崇睿。西明寺道??興此。本寺寶意。神朗。彼釗。超儕。崇福寺超證。薦福寺如凈。青龍寺惟干。章信寺希照。保壽寺慧徹。圓照。共奉表謝。俄屬德宗即位。改元建中。敕照。依大歷新定字樣。杪寫進(jìn)本。至十二月。送祠部新進(jìn)僉定疏十卷。仍乞新舊兩疏并行。敕依照搜集。專彼研尋。著大唐安國寺利涉法師傳十卷。集景云先天開元天寶。誥制三卷。肅宗代宗制旨碑表集共二卷。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隋傳法高僧。信行禪師碑表集三卷。兩寺上座乘如集三卷。僉定律疏。一行制表集三卷。般若三藏續(xù)古今翻譯圖記三卷。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jīng)音義二卷。三教法王本記三卷。利言集二卷。釋迦佛法王本記一卷。佛現(xiàn)八相成正覺記一卷。懺悔罪辯瑞相記一卷。五部律翻譯傳授記一卷。莊嚴(yán)寺佛牙寶塔記三卷。無憂王寺佛骨塔記三卷。傳法三學(xué)碑記集十五卷。建中興元貞元制旨釋門表奏記二卷。御題章信寺詩。太子百寮奉和集三卷。續(xù)開元釋教錄三卷。照自序。照于律道頗有功多。肅代二朝。尤為杰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京兆云陽人,俗姓車,名奉朝。后魏拓跋氏后裔。玄宗天寶十載,為左衛(wèi)涇州四明府別將,隨中使張韜光出使罽賓國。十二載,因病留健陀羅國。肅宗至德二載,病愈出家,號達(dá)摩馱都,漢名法界。尋往北天竺瞻禮,習(xí)根本律儀。數(shù)年后,攜梵經(jīng)取北道歸唐。途經(jīng)龜茲、北庭時,請西域僧共譯出《十地》、《十力》等經(jīng)。德宗貞元五年,歸長安,敕試太常卿,住章敬寺,時年六十余。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華言法界。
一名悟空。
生京兆云陽車氏。
拓跋魏之裔也。
天寶九載。
罽賓國愿內(nèi)附。
遣大首領(lǐng)薩婆達(dá)干。
三藏舍利越摩來朝。
且請使者巡按。
明年詔中使張韜光。
偕國信行官傔使四十人西邁。
時空名奉朝授左衛(wèi)涇州四門府別將。
隨使者出安西。
十二載。
至健陀羅國。
罽賓東都城也。
其王禮接唐使者于此。
及使者歸。
報空方以疾篤。
留健陀羅國。
于是發(fā)愿。
師事舍利越摩出家。
肅宗至德二年也。
年二十九。
受具戒于迦濕彌羅國。
文殊矢涅地。
為親教師。
鄔不羼提。
為羯磨阿遮利耶。
馱里魏地為教授。
于蒙提寺。
諷聲聞戒。
習(xí)根本律。
蓋北天之學(xué)。
皆薩婆多部也。
巡禮八塔。
咨師舍利越摩。
歸覲君親。
摩因授空十地回向輪十力三經(jīng)梵夾。
佛牙舍利以別。
至骨咄國。
小海南岸。
地忽搖動。
雨雹交作。
而霆擊不已。
時眾商奔避一大樹下。
商主曰。
龍神怒如此。
眾中或有舍利異寶。
可出之海中。
毋以為性命害也。
空欲以利東夏故。
潛乞龍神宥過。
終不出。
自卯及申始霽。
即而請勿提提羼魚。
出十力經(jīng)于丘茲蓮華寺。
尸羅達(dá)磨。
出十地回向輪經(jīng)于北庭。
貞元五年己巳。
至京師。
上佛牙舍利經(jīng)本。
詔功德使竇文場。
付左神策軍。
繕寫進(jìn)呈。
署空壯武將軍。
試太常卿。
居章敬寺。
返云陽。
二親之墳樹拱矣。
宋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jīng)篇第一之三
釋悟空。
京兆云陽人。
姓車氏。
后魏拓跋之遠(yuǎn)裔也。
天假聰敏志尚典墳。
孝悌之聲藹于鄉(xiāng)里屬玄宗德被遐方。
罽賓國愿附大唐。
遣大首領(lǐng)薩婆遠(yuǎn)干與三藏舍利越摩。
于天寶九載來朝闕庭。
請使巡按。
明年敕中使張韜光。
將國信行官兼吏四十馀人西邁。
時空未出俗名奉朝。
授左衛(wèi)涇州四門府別將令隨使臣自安西路去。
至十二載。
至健陀羅國。
罽賓東都城也。
其王禮接唐使。
使回。
空篤疾留健陀羅。
病中發(fā)愿。
痊當(dāng)出家。
遂投舍利越摩落發(fā)。
號達(dá)摩馱都。
華言法界。
當(dāng)肅宗至德二年也。
洎年二十九。
于迦濕彌羅國受具足戒。
文殊矢涅地為親教師。
鄔不羼提為羯磨阿遮利耶馱里。
巍地為教授。
于蒙鞮寺。
諷聲聞戒。
習(xí)根本律儀。
然北天竺國皆薩婆多學(xué)也。
后巡歷數(shù)年遍瞻八塔。
為憶君親因咨本師舍利越摩。
再三方允。
摩手授梵本十地回向輪十力三經(jīng)。
共一夾。
并佛牙舍利。
以贈別。
空行從北路。
至睹貨羅國。
五十七蕃中有一城。
號骨咄國城果有小海。
空行次南岸。
地輒搖動。
云陰雨暴霆擊雹飛。
乃奔就一大樹間。
時有眾商咸投其下。
商主告眾曰。
誰赍佛舍利異物殊珍耶。
不爾龍神何斯忿怒。
有則投于海中無令眾人惶怖。
如藏匿者自貽伊咎。
空為利東夏之故潛乞龍神宥過。
自卯達(dá)申雨雹方霽。
回及龜茲居蓮華寺。
遇三藏法師勿提提羼魚。
善于傳譯。
空因?qū)⑹?jīng)夾請翻之。
尋抵北庭大使復(fù)命。
空出梵夾。
于闐三藏戒法為譯主。
空證梵文并度語。
翻成十地。
回向輪經(jīng)。
事訖隨中使段明秀。
以貞元五年己巳達(dá)京師。
敕于躍龍門使院安置。
進(jìn)上佛牙舍利經(jīng)本。
宣付左神策軍繕寫。
功德使竇文場。
寫畢進(jìn)呈。
敕署空壯武將軍試太常卿。
乃歸章敬寺。
次返云陽。
問二親墳樹已拱矣。
凡所往來經(jīng)四十年。
于時已六十馀。
所翻經(jīng)三本共十一卷。
翻經(jīng)大德圓照續(xù)開元錄。
皆編入藏。
復(fù)記空之行狀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9—824 【介紹】: 唐僧。
姓氏里居不詳。
少入法門,先參馬祖道一,祖為立名天然。
又師石頭希遷禪師受戒法
居天臺華頂三年,禮國一大師。
憲宗元和中上龍門山,與龐居士、伏牛禪師為物外之交。
曾于洛陽慧林寺燃木佛御寒,名震都下。
十五年卜南陽丹霞山結(jié)庵。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39—824 姓氏居里不詳,禪宗僧人。少習(xí)儒典,后轉(zhuǎn)奉佛法。先參馬祖道一,又師石頭希遷,再詣馬祖,尋入南陽丹霞山,轉(zhuǎn)次居天臺山蓮華頂三載,又禮國一禪師。憲宗元和初,上龍門香山,與伏牛自在為莫逆交。曾于惠林寺焚木佛以御冬。元和十五年(820),再入丹霞山,世稱丹霞和尚。穆宗長慶四年(824)卒。謚智通禪師?!?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四、《宋高僧傳》卷一一、《景德傳燈錄》卷一四有傳?!?a target='_blank'>祖堂集》存其歌偈5首?!度圃娎m(xù)拾》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不知何許人。先以冠帶見石頭遷禪師于南岳。執(zhí)?三年。始遂落發(fā)。復(fù)得戒于岳寺之希律師。即造江西大寂法會。大寂甚奇之。俄居天臺華頂三年。尋詣徑山。禮國一。元和中。登龍門香山。善伏牛禪師。嘗客惠林寺。時天大寒。因取木佛像燒之。以自燠。或譏其撥無因果。曰吾欲以茶毗舍利爾。曰木頭安從得舍利。然笑曰。若是則可更取幾尊來焚。 元和三年。游洛陽晨。出橫臥天津橋上。會留守鄭公騶從過之。呵不為動。公使問何人。然徐仰視而應(yīng)曰。無事僧。公異之。乃奉束帛襲衣。月給米面。自是歸信者益眾。十五年春。乃結(jié)庵南陽之丹霞山。以便林泉之樂。一日謁忠國師。先問侍者。國師在否。者云。在即在。只是不見客。然云。太深遠(yuǎn)生。者云。佛眼亦覷不見。然云。龍生龍子。鳳生鳳兒。國師睡起。者以告國師乃打十棒趁出。然聞之云。不謬為一國之師。明日卻往禮拜。見國師。便展坐具。國師云。不用不用。然退步。國師云。如是如是。然卻進(jìn)前。國師云。不是不是。然繞國師一匝便出。國師云。去圣時遙。人多懈怠。三十年后。覓此漢也難得。 然訪龐居士見女子靈照。取菜次。然云居士在否。女子放下菜籃。斂手立。然又云居士在否。女子提菜籃去。然上堂阿你渾家。切須保護(hù)一靈之物。不是你造作名貌得。更說什么薦與不薦。阿你自看。善巧方便。不從外得。善巧是文殊。方便是普賢。你更擬趁逐甚么物。如今學(xué)者。紛紛擾擾。皆是參禪問道。我此間。無道可脩。無法可證。若識得釋迦只者凡夫。是阿你須自看取。莫一盲引眾盲。相將入火坑。夜里暗雙陸。賽采若為生。無事珍重。長慶四年六月。趣門人備湯沐曰。吾有遠(yuǎn)役。竟戴笠策杖躡履。垂一足。未及地而逝。壽八十六。膳部員外郎鎦軻撰碑文。謚智通塔號妙覺。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天然。
不知何許人也。
少入法門而性梗槩。
謁見石頭禪師默而識之。
思召其自體得實者。
為立名天然也。
乃躬執(zhí)爨凡三年始遂落飾。
后于岳寺希律師受其戒法
造江西大寂會。
寂以言誘之。
應(yīng)答雅正。
大寂甚奇之。
次居天臺華頂三年。
又禮國一大師。
元和中上龍門香山。
與伏牛禪師為物外之交。
后于慧林寺遇大寒。
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
人或譏之。
曰吾茶毗舍利。
曰木頭何有。
然曰。
若爾者何責(zé)我乎。
元和三年晨過天津橋橫臥。
會留守鄭公出。
呵之不去。
乃徐仰曰。
無事僧。
留守異之。
乃奉束素衣兩襲月給米面。
洛下翕然歸信。
至十五年春言。
吾思林泉。
乃入南陽丹霞山結(jié)庵。
以長慶四年六月。
告門人曰。
備沐浴吾將欲行矣。
乃戴笠策杖入屨垂一足。
未及地而卒。
春秋八十六。
膳部員外郎劉軻撰碑紀(jì)德焉。
敕謚智通禪師。
塔號妙覺。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少入法門。
謁見石頭禪師。
躬執(zhí)爨三年。
始遂落飾。
后于岳寺希律師受戒法
造江西大寂。
應(yīng)答雅正。
大寂甚奇之。
次居天臺華頂三年。
又禮國一大師。
元和中。
上龍門香山。
與伏牛禪師。
為物外交。
后于慧林寺遇大寒。
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
人或譏之曰。
我茶毗舍利。
曰木頭何有。
然曰。
若爾者何責(zé)我乎。
元和三年晨過天津橋橫臥。
會留守鄭公出。
呵之不去。
乃徐仰曰。
無寺僧。
留守異之。
乃奉束素衣兩襲。
月給米面。
洛下翕然歸信。
至十五年春。
言吾思林泉。
乃入南陽丹霞山結(jié)庵。
以長慶四年六月。
告門人曰。
備沐浴。
吾將欲行矣。
乃戴笠策杖入。
履垂一足。
未及地而卒。
春秋八十六。
劉軻撰碑。
敕謚智通。
塔號妙覺。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生吳興之李氏。幼有瑞相。坐輒結(jié)跏。見者以為異。俄出家于錢唐之徑山。受具于新定。遂遍參諸方。入南康大寂法會。而受記莂焉。行止不常。多隱山谷。所至則衲子萃止。且嘗為大寂。致書于忠國師。國師問馬大師以何言教示徒。答云。大師教人以即心即佛。國師云。是甚么語話。良久又問。此外更有么。答云。又道非心非佛。有時又道不是心。不是心。不是物。國師云。猶較些子。在云。未審和尚此間如何。國師云。三點如流水。曲似刈禾鐮。 示眾云。即心即佛。是無病求病句。非心非佛。是無病求藥句。僧問。如何是藥病對治句。在云。伏牛山下古今傳。然尤好求前賢遺跡。以快逸觀。若龍門山后魏三藏翻經(jīng)處。王屋山稠禪師解虎斗處。嵩山梵法師虎跑泉處。皆遍游歷。而無所戀著。元和中。居洛之伏牛山。與天然禪師為莫逆交。著三傷頌。辭理俱美。后遣弟子往選江南山水之絕勝者。而圖老焉。將歸江州之都昌院。行至葉。為道俗所留。長慶初。示寂于隋之開元寺。壽八十一云。 一缽和尚者。史不詳其姓名鄉(xiāng)里。嘗作一缽歌。以唱道勸世。故俗因以稱之。 偽蜀乾德初。有陳軍使妻高氏。唐中令駢諸孫女也。持不殺戒。馀二十年。后因其子娶婦會親。不得已而殺焉。未旬浹。高氏暴終。信宿而穌曰。初被黑衣使者。攝至岐府城隍廟。廟神則峨冠大袖。對金甲武士。坐堂上。使者引高進(jìn)。武士言語紛紜。讓高破戒。且扼腕罵曰。吾護(hù)戒神將也。以汝能持戒。吾二十年。不遑寢食。以守衛(wèi)汝。豈期頓虧本志耶業(yè)報自然。今日之事。吾不能為汝地矣。城隍忽問高。汝別修何善。庶幾其可以自贖。高疇昔常誦上生經(jīng)。至是懵莫記憶。方恐懼間。遽曰。誦得三傷頌一缽歌遂誦如文。二神人擎拳立聽。顏色漸怡。及卒章。皆出涕淚云。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自在。
俗姓李。
吳興人也。
生有奇瑞。
稍長坐則加趺。
親黨異之辭所愛投徑山出家。
于新定登戒。
及諸方參學(xué)。
從南康道一禪師法席。
懸解真宗。
逸蹤流輩道譽(yù)孔昭。
行止優(yōu)游多隱山谷。
四方禪侶叢萃其門。
元和中居洛下香山。
與天然禪師為莫逆之交。
所游必好古。
思得前賢遺跡以快逸觀。
龍門山得后魏三藏翻經(jīng)處。
王屋山得稠禪師解虎斗處。
此山飲甘泉。
改為甘泉寺。
嵩山得梵法師馬跑泉。
居無戀著。
所著三傷歌辭理俱美。
警發(fā)迷蒙有益于代前。
蜀王氏偽乾德初。
有小軍使陳公。
娶高中令駢諸孫女若人持不殺二十馀年。
后在蜀為男婚娶。
禮須屠宰。
高初不欲。
親戚言。
自己持戒行禮酒筵。
將何以娛賓也。
依違之際遂多庖割。
俄未浹旬得疾頗異。
口但慌言。
已而三宿。
還蘇述冥間之事。
初被黑衣使者追攝入岐府城隍廟。
廟神峨冠大袖與一金甲武士唔坐。
使者領(lǐng)高見神。
武士言語紛紜讓高破戒。
仍扼腕罵曰。
吾護(hù)戒神將也。
為汝二十年。
食寢不遑。
豈期忽起殺心頓虧戒檢。
命雖未盡罪亦頗深。
須送冥司懲其故犯。
城隍神問高曰。
汝更修何善追贖過尤乎。
高常誦持上生經(jīng)。
其數(shù)已多。
于時懵然都無記憶恐懼之間白曰。
誦得三傷頌一缽和尚歌。
遂合掌向神厲聲而念。
神與武士聳耳擎拳立聽。
顏色漸怡。
及卒章神皆涕淚。
乃謂高曰。
且歸人間宜切營善。
拜辭未畢颯然起坐備陳厥事。
自此三傷一缽之歌頌。
人皆傳寫諷誦焉。
一缽和尚者。
歌詞葉理激勸憂思之深。
然文體涉里巷。
豈加三傷之典雅乎。
在遣弟子去江南選山水之最者。
吾愿往中終老。
到江州都昌縣有好林泉回報。
在行至葉縣。
道俗所留往隋州開元寺示滅。
年八十一。
則長慶元年也。
系曰。
稽諸律藏。
出家者犯戒則招二罪。
一違制。
二業(yè)道也。
高氏在家素不受戒。
無違制愆。
俗容有業(yè)道罪。
寧得有護(hù)戒神邪。
況高氏既持不殺。
則冥然感止持無作之善生焉。
因鮮克有終致遭幽責(zé)。
告諸五眾當(dāng)畏護(hù)戒之神夫如是。
明則有戒法。
幽則有鬼神歟。
次成都府元和圣壽寺釋南印。
姓張氏。
明寤之性受益無厭。
得曹溪深旨無以為證。
見凈眾寺會師。
所謂落機(jī)之錦濯以增研。
銜燭之龍行而破暗。
印自江陵入蜀。
于蜀江之南壖薙草結(jié)茆。
眾皆歸仰漸成佛宇。
貞元初年也。
高司空崇文平劉辟之后。
改此寺為元和圣壽。
初名寶應(yīng)也。
印化緣將畢。
于長慶初示疾入滅。
營塔葬于寺中。
會昌中毀塔。
大中復(fù)于江北寶應(yīng)舊基上創(chuàng)此寺。
還名圣壽。
印弟子傳嗣有義俛復(fù)興禪法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03 【介紹】: 唐僧。臺州天臺人,俗姓陳。因其曾發(fā)大愿,盡一報代眾生之病,故本名不顯。幼出家于臺州國清寺。登戒后,歷游觀方。初至洛陽,次河陽,立道場為民救旱。代宗大歷元年,結(jié)茅居霍山,頗有異跡。后住晉州大梵寺。又?jǐn)?shù)開施食道場以救饑。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天臺陳氏子。七歲喪父。哀毀過禮。服除白母。求出家。母意難之。即斷一指示所志。遂趨國清寺落發(fā)登具。以其每欲以己代眾生病苦也。故名。久之游方抵淩郊。時河陽方苦旱。病適至因按經(jīng)法。繪八龍王立道場以禱。果大霔千里沾足。先是其地夏則風(fēng)雹暴作。苗稼偃拔。雉堞皆頹弛。識者以為毒龍使然。病為持密語禳之。自爾無患。民立祠肖貌祀焉。大歷元年。登太行入霍山。結(jié)茅深??以遁?;蛴斜I其所蓄者。欲遽去。而二虎據(jù)路口。會病從他處歸。盜扣頭陳悔。病慰喻之斥虎使去。盜顧乞留服役左右終其身。中山廟尤靈異。昔神堯初起義師。嘗沮陰雨。迷道于此。而神陰助有功跡。及即位詔鐫石像列祀典。病至是念其以殺食晉絳間。于是造庭對像語。使從己受佛戒。像忽頷首若許者。旁顧神婦像略不動。病則毀撤之曰。何物頑礦能為眾生害。如此。百姓以告太守。太守怒系之。嘉泉寺門戶扃鐍嚴(yán)甚。旬浹啟視病則兀爾禪寂自若。眾聞而坌至。或擊磬以出其定。太守遣邀之弗聽。使再往。約曰。如必弗來者。則斷其頭來。病謾斬一指付使者。太守感動竟躬詣以謝。仍徙病大梵寺且營浮圖。以葬指節(jié)。由爾檀信向慕而施幣山積。有忌者賂貧女。以鴆酒進(jìn)曰。妾夫善釀。今茲其釀?wù)\加美。幸和尚小酌。以種福田。經(jīng)云佛不違眾生愿。惟和尚慈悲病。曰汝非佛耶。貧女喜盡以情告。病笑釂曰。吾所坐地當(dāng)裂。徐視之。果裂。其毒氣之酷可想見。今俗以酒供養(yǎng)始此。歲饑必募糧設(shè)會。以飽餓者凡八設(shè)會。而燕趙賴之。貞元十四年七月八日。別眾跏趺。如入禪定。弟子疑其不滅。列香華供養(yǎng)如常時。閱一歲膚肉覺堅縮。而后加之漆布以圖永久。武宗時舁匿廢陶灶中。風(fēng)雨莫之庇。尋出異草盤結(jié)覆頂上。宣宗復(fù)教。作亭徙置之。嘉泉指節(jié)歷百齡不壞。筋肉爪甲愈益光潤如黃金色。 唐沙門。史亡其名。隱居興元褒城之中梁山言行直率。不為世俗規(guī)矩所制。飲酒啖肉自若。其儕輩舉非之。然以齒臘之。長。獲紀(jì)綱寺職。而議論設(shè)施。咸當(dāng)人亦因以畏服焉共尊為上座。少年后生。間有效其所為者。上座聞而駭曰。未得凈心地。何敢爾。吾弟當(dāng)以折伏之。一日戒庖者。剩治餅餤邀眾游冢墓間。獨地坐掇枯骼腐胔。鋪餅餤裹食之。如鮮美雋永物。眾環(huán)視噦嘔不能已。上座顧謂眾曰。汝等能食此否。能食此則庶幾可以食肉也。及柳公仲郢。鎮(zhèn)興元時躬詣禮敬。年八九十乃卒。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六 興福篇第九之一
釋代病者。
臺州天臺人也。
姓陳氏。
以其嘗發(fā)大愿盡一報代眾生之病。
致本名不顯矣。
誕育之辰祥光充室。
鄰里異焉。
七歲喪父。
哀毀幾于滅性。
白母求出家母才艱阻遂斷一指。
親黨敦勸。
偏親乃送于國清寺。
戒法登滿誓志觀方。
初止今東京。
次于河陽。
為民救旱。
按經(jīng)繢八龍王。
立道場啟祝畢投諸河。
舉眾咸睹畫像沈躍不定。
斯須云起膚寸雷雨大作。
千里告足。
自此歸心者眾。
先是三城間多暴風(fēng)雹。
動傷苗稼雉堞。
號為毒龍為之也。
代病為誦密語。
后經(jīng)歲序都亡是患。
盟津民立堂宇若生祠焉。
大歷元年。
登太行游霍山。
乃深入幽邃結(jié)茅而居。
有盜其盂食。
俄見二虎據(jù)路。
會逢代病。
盜叩頭陳悔。
慰諭畢因摩挲虎頭。
如是累伏猛獸。
其盜本樵子。
愿依附為苦行焉。
其中山神廟晉絳之間傳其肸蚃。
代病入廟勸其受歸戒。
絕烹燀牲牢。
其神石像屢屢隨勸領(lǐng)首。
顧其神婦略無俞答之狀。
遂剃神之發(fā)毀撤神婦。
鄉(xiāng)人怪之聞白州邑。
太守怒之曰。
此唐高祖初起至此。
久困陰雨其神見形示路以迎義師。
厥后礱石為像。
薦饗無虧。
此之髡師無狀敢爾。
俾系閉于嘉泉寺扃鍵且嚴(yán)。
至二十日啟關(guān)寂然禪定。
傾城咸往觀禮。
或聲磬舒徐而起。
太守急召之不來。
以至約令斷頭。
代病斬一指以付使者。
太守感之。
躬就迎請。
移置大梵寺。
別營磚浮圖以藏其指節(jié)矣。
由是檀信駢肩躡踵。
有窴毒于酒者。
賄貧女往施之。
代病已知。
貧女紿之曰。
妾家醞覺美。
酌施和尚求福。
況以佛不逆眾生愿。
代病曰。
汝亦是佛。
然貧女懼反飲具以情告。
代病執(zhí)杯啜之。
俄爾酒氣及兩脛足地為之墳裂。
聞?wù)唧@怪。
以酒供養(yǎng)自茲始也。
汾隰西河人有疾。
止給與凈水飲之必瘳。
凡屬薦饑必募糧設(shè)食。
后于趙州救斯荒歉。
作施食道場前后八會。
遐邇賴之道感多類。
以貞元十九年秋七月八日奄然跏趺示滅。
四眾初謂如嘉泉寺之禪定歟。
香華供養(yǎng)。
至于隔歲膚肉漸堅。
方知永逝。
遂漆布繢畫之。
武宗廢塔像無巨細(xì)皆毀除。
或議之移入陶灶中。
既而生瑞草一本。
其狀亭亭若蓋。
盤錯縈紆庇其風(fēng)雨而有馀也。
宣宗即位佛事中興。
綱紏比丘造小亭。
移真形窴于此。
先于嘉泉寺斷指節(jié)。
已過百齡筋肉甲爪光潤且如金色。
或?qū)俦锍窍葜竿觥?div id="vi5vxfx" class='inline' id='people_12681_2_100_comment'>
后有赍出逃難。
事息歸還。
亦陰福其逋亡者。
至今平陽人崇信焉。
神僧傳·卷第八
釋代病者。
天臺人也。
姓陳氏。
誕育之辰祥光滿室。
鄰里驚異。
七歲喪父哀毀幾于滅性。
白母求出家。
母才艱阻。
遂斷一指。
親黨敦勸偏親。
乃送于國清寺。
戒法登滿。
誓志觀方。
初止東京。
次于河陽為民救旱。
按經(jīng)繢八龍王立道場。
啟祝畢投諸河。
舉眾咸睹畫像沈躍不定。
斯須云起膚寸。
雷雨大作千里告足。
自此歸心者眾。
先是三城間多暴風(fēng)雹。
動傷苗稼雉堞。
號稱毒龍為害。
代病為誦密語。
后經(jīng)歲序都無是患。
共立堂宇若生祠焉。
大歷元年登太行游霍山。
乃深入幽邃結(jié)茅而居。
有盜其盂食。
俄見二虎據(jù)路。
會逢代病。
盜叩頭陳悔。
慰諭畢因摩挲虎頭。
如是累伏猛獸。
其中山神廟晉絳之間傳其[月*(夸-大+八)]蚃。
代病入廟勸其受歸戒。
絕烹燀(音闡)牲牢。
其神石像屢屢隨勸頷首聽命。
由是檀信駢肩躡踵。
有寘毒于酒者。
賄貧女往施之。
代病已知。
貧女給曰。
妾家醞覺美。
酌施和尚求福。
況以佛不逆眾生愿。
代病曰。
汝亦是佛。
然貧女。
懼反飲具以情告。
代病執(zhí)杯啜之。
俄爾酒氣及兩脛足。
地為之僨(音奮)烈聞?wù)唧@怪。
以酒供養(yǎng)自茲始也。
汾隰西河人有疾。
只給與凈水。
飲之必瘳。
貞元中奄然跏趺示滅。
釋智燈 朝代:

人物簡介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四 讀誦篇第八之一
釋智燈。
不知何許人也。
矜莊己行嚴(yán)厲時中。
守護(hù)戒科恒持金剛般若。
勤不知倦。
貞元中遇疾而死。
弟子啟手猶熱。
不即入木。
經(jīng)七日還蘇云。
初見冥中若王者。
以念經(jīng)故合掌降階。
因問訊曰。
更容上人十年在世。
勉出生死。
因問人間眾僧中后食薏苡仁為藥食。
還是已否。
曰此大違本教。
燈報云。
律中有正非正開遮之條如何。
王曰。
此乃后人加之非佛意也。
遠(yuǎn)近聞之。
渚宮僧至有中后無有飲水者。
系曰。
小乘尚開食五凈物。
薏苡非五谷正食也。
疑其冥官因機(jī)垂誡嫌。
于時比丘太慢戒法。
故此嚴(yán)警開制。
實諸佛常法也。
非后人之加釀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形質(zhì)寢陋。性坦率。不事儀律。僑寓孝感寺。日游市肆。與群少年飲啖。至相聚屠犬豕。鈔掠錢物。賭博斗驅(qū)。無不為。夜歸闔戶闃然。略未嘗出聲。間有耆年訶之曰。汝雖不自重。寧不為佛法慮乎。廣陵笑曰。燕雀焉知鴻鵠之志。既而其室之戶。過晝久不辟?;驈南陡Q之。見其坐床上如入禪定。然神光出眉宇間。朗照四壁。因大驚。馳報近遠(yuǎn)道俗。擁廊廡共排戶省視。則固逝去矣。且其平生。素?zé)o名稱而驟。所謂廣陵大師者。則亦姑以其后之所見。而系其尊重之意爾。
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釋廣陵大師者。
維揚(yáng)人也。
不言法名。
淮海之間競呼廣陵大師也。
形質(zhì)寢陋性多桀黠。
真率之狀與屠沽輩相類。
止沙門形異耳。
好嗜酒啖肉。
常衣繐裘。
厚重可知。
盛暑亦不暫脫。
蚤虱聚其上。
僑寓孝感寺。
獨一室每夕闔扉而寢。
率以為常。
或狂悖性發(fā)則屠犬彘。
日聚惡少斗驅(qū)。
或醉臥道傍。
揚(yáng)民以是惡之。
貞元中有一少壯。
素以力聞。
嘗一日少壯與人賭博。
大師大怒以手擊碎博局。
少壯笑曰。
騃兒何敢逆壯士耶。
大師且罵而唾其面。
于是索少壯。
斗擊。
觀者圍匝千數(shù)。
少壯為大師所困。
迸道而逃自此人方知有神力焉。
亦于稠人廣眾中自負(fù)其力。
往往入阛阓間剽奪人錢帛。
市人皆畏其勇而莫敢拒。
后有一耆年僧。
召大師誡敕之曰。
汝胡不謹(jǐn)守戒法。
奈何食酒肉屠犬豕。
彊抄市人錢物。
又與無賴子弟斗競。
不律儀甚。
豈是僧人本事耶。
一旦眾所不容。
執(zhí)見官吏桉治之。
何處逃隱。
且深累佛法。
大師怒色對之曰。
蠅蚋徒喋膻腥。
爾安知鴻鵠之志乎。
然則我道非爾所知也。
且我清中混外者。
豈同爾齷齪無大度乎。
耆年且不能屈后一日自外來歸入室閉戶。
有于門隙覘之。
見大師坐席放神光自眉間晃朗照物洞然。
觀者驚報少頃寺僧奔至瞻禮稱嘆。
或有懺悔曾謗之者。
或有彈指贊詠之者。
明日群僧伺候大師出。
焚香致禮。
及開戶瞑目如入禪定。
已長往矣。
自此廣陵人寫貌供養(yǎng)。
號之為大師焉。
神僧傳·卷第八
僧有客于廣陵亡其名。自號大師。廣陵人因以大師呼之。大師質(zhì)甚陋。好以酒肉為食。常衣繐裘盛暑不脫。繇是蚤蟣聚其上。僑居孝感寺。獨止一室。每夕闔扉而寢。率為常矣。性狂悖好屠犬彘。日與廣陵少年斗毆。或醉臥道傍。廣陵人俱以此惡之。有一少年以力聞。嘗一日少年與人對博。大師大怒以手擊其博局盡碎。少年笑曰。騃兒何敢逆壯士耶。大師且罵而唾其面。于是與少年斗擊。而觀者千數(shù)。少年卒不勝竟遁去。自是廣陵人謂大師有神力。大師亦自負(fù)其力。往往剽奪市中金錢衣物市人皆憚其勇莫敢拒。后有老僧。召大師而至。曰僧當(dāng)死心奉教戒。柰何食酒肉殺犬彘。剽奪市人錢物。又與少年同斗擊。豈僧人之道耶。一旦吏執(zhí)以聞官。汝不羞天耶。大師怒罵曰。蠅蚋徒嗜膻腥耳。安能知龍鶴之心哉。然則吾道亦非汝所知也。且我清中而混其外者。豈若汝齪齪無大度乎。老僧卒不能屈其詞。后一日大師自外來歸既入室閉戶。有于門隙視者。大師坐于席。有奇光自眉端發(fā)?;稳徽找皇?。觀者奇之具告群僧。群僧來見大師眉端之光。相指語曰。吾聞佛之眉有白毫相光。今大師有之果佛矣。遂相率而拜。至明日清旦。群僧俱集于庭候謁大師及開戶而大師已亡矣。群情益異其事。因號大師為大師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80—841 【介紹】: 唐僧。果州西充人,俗姓何。曾第進(jìn)士。于遂州遇道圓禪師,即從其出家受教。又從拯律師受具足戒。文宗大和九年召問佛法大義,賜紫衣為大德。武宗會昌初坐滅于興福寺塔院。宣宗追謚定慧禪師。有《華嚴(yán)經(jīng)行愿品別行疏鈔》、《注華嚴(yán)法界觀門》、《圓覺經(jīng)大疏》等。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
宗密俗姓何氏。果州西充縣人。元和二年依遂州道圓禪師出家。住終南山草堂寺。太和三年賜紫。會昌元年卒于興福塔院。年六十二。謚定慧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何氏。果州西充人也。家素業(yè)儒。蚤歲欲以所學(xué)于世取名位。元和二年。偕計吏入京。道謁遂州圓禪師。一見未及語。深有所欣慕。遽從薙染。頃之進(jìn)具于拯律師。尋謁荊南張。張曰。傳教人也。后當(dāng)宣導(dǎo)于都邑。復(fù)謁洛陽照。照曰。菩薩人也。誰能識之。晚謁上都華嚴(yán)觀。觀曰。毗盧華藏從我游者其惟汝乎。初居鄉(xiāng)里。嘗赴齋民家。偶受經(jīng)。得圓覺閱之。妙領(lǐng)義趣。于是誓傳是經(jīng)。又因漢上病僧授華嚴(yán)。即能講演。由是著華嚴(yán)圓覺涅槃金剛起信唯識盂蘭盆法界觀行愿經(jīng)四分律等疏鈔。及法義類例。禮懺脩證。圖傳篡略。諸宗禪言為禪藏。并酬答書偈等。凡二百馀卷。圖六面。皆本一心而貫諸法。顯真體而融事理。超群有于對待。冥物我而獨運(yùn)者矣。累入內(nèi)殿。詢問秘要。大和二年。慶成節(jié)。詔賜紫方袍為大德。尋請歸山。會昌元年正月六日坐逝于興福院。貌加潤悅。其年二月十三日。道俗奉全身。茶毗干圭峰。獲舍利藏之石室。俗齡六十二。法臘三十四。 密始與宰臣李訓(xùn)善。甘露之禍?;鹿俾式?。所遇屠戮。王涯賈餗舒元輿奔入終南。依密避難。訓(xùn)亦在。且求剪發(fā)以匿。不可。因走龍翔仇士良命逮密。至左軍立之廷。而數(shù)其不告之罪。趣使害之。密徐曰。貧道識訓(xùn)久。亦知其每有反叛意。然而舍身命。以救一切。此吾本師遺訓(xùn)。故遵守惟謹(jǐn)。今日之死因所甘心?;鹿亵~恒志憫其誠。而奏釋之。聞?wù)邽槌鎏?。相國裴休嘗著論以辟。或者學(xué)行不純之議。多不錄。宣宗御極。謚定慧禪師塔號青蓮。
宋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宗密。
姓何氏。
果州西充人也。
家本豪盛少通儒書。
欲干世以活生靈。
負(fù)俊才而隨計吏。
元和二年偶謁遂州圓禪師。
圓未與語密。
欣然而慕之。
乃從其削染受教。
此年進(jìn)具于拯律師。
尋?荊南張。
張曰。
汝傳教人也。
當(dāng)宣導(dǎo)于帝都。
復(fù)見洛陽照禪師。
照曰。
菩薩人也。
誰能識之。
末見上都華嚴(yán)觀。
觀曰。
毗盧華藏能隨我游者其唯汝乎。
初在蜀因齋次受經(jīng)。
得圓覺十二章。
深達(dá)義趣誓傳是經(jīng)。
在漢上因病僧付華嚴(yán)句義。
未嘗隸習(xí)。
即爾講之。
由是乃著圓覺華嚴(yán)及涅槃金剛起信唯識盂蘭盆法界觀行愿經(jīng)等疏鈔及法義類例禮懺修證圖傳纂略。
又集諸宗禪言為禪藏。
總而序之。
并酬答書偈議論等。
又四分律疏五卷鈔懸談二卷。
凡二百許卷。
圖六面。
皆本一心而貫諸法。
顯真體而融事理。
超群有于對待。
冥物我而獨運(yùn)矣。
密累入內(nèi)殿問其法要。
大和二年慶成節(jié)。
徵賜紫方袍為大德。
尋請歸山。
會昌元年正月六日坐滅于興福塔院。
儼若平日容貌益悅。
七日遷于函。
其自證之力可知矣。
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峰。
二月十三日茶毗得舍利數(shù)十粒。
明白而潤大。
后門人泣而求諸煨中必得而歸。
悉斂藏于石室。
其無緣之慈可知矣。
俗齡六十二。
僧臘三十四。
遺誡令舁尸施鳥獸。
焚其骨而散之勿塔。
勿得悲慕以亂禪觀。
每清明上山。
必講道七日而后去。
其馀住持儀則當(dāng)合律科。
違者非吾弟子。
初密道既芬馨名惟炟赫。
內(nèi)眾慕膻既如彼。
朝貴答響又如此。
當(dāng)長慶元和已來。
中官立功。
執(zhí)政者孔熾。
內(nèi)外猜疑人主危殆。
時宰臣李訓(xùn)酷重于密。
及開成中偽甘露發(fā)。
中官率禁兵五百人出閤。
所遇者一皆屠戮。
時王涯賈餗舒元輿。
方在中書會食。
聞難作奔入終南投密。
唯李訓(xùn)欲求剪發(fā)匿之從者止之。
訓(xùn)改圖趨鳳翔。
時仇士良知之。
遣人捕密入左軍。
面數(shù)共不告之罪將害之。
密怡然曰。
貧道識訓(xùn)年深。
亦知其反叛。
然本師教法遇苦即救。
不愛身命死固甘心。
中尉魚恒志嘉之。
奏釋其罪。
朝士聞之扼腕出涕焉。
或曰。
密師為禪耶律耶經(jīng)論耶。
則對曰。
夫密者四戰(zhàn)之國也。
人無得而名焉。
都可謂大智圓明自證利他大菩薩也。
是故裴休論撰云。
議者以師不守禪行而廣講經(jīng)論。
游名邑大都以興建為務(wù)。
乃為多聞之所役乎。
豈聲利之所未忘乎。
嘻議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
夫一心者萬法之總也。
分而為戒定慧。
開而為六度。
散而為萬行。
萬行未嘗非一心。
一心未嘗違萬行。
禪者六度之一耳。
何能總諸法哉。
且如來以法眼付迦葉不以法行。
故自心而證者為法。
隨愿而起者為行。
未必常同也。
然則一心者萬法之所生。
而不屬于萬法。
得之者則于法自在矣。
見之者則于教無礙矣。
本非法不可以法說。
本非教不可以教傳。
豈可以軌跡而尋哉。
自迦葉至富那奢。
凡十祖皆羅漢所度。
亦羅漢。
馬鳴龍樹提婆天親始開摩訶衍。
著論釋經(jīng)。
摧滅外道。
為菩薩唱首。
而尊者阇夜獨以戒力為威神。
尊者摩羅獨以苦行為道跡。
其他諸祖或廣行法教。
或?qū)P亩U寂。
或蟬蛻而去。
或火化而滅。
或攀樹以示終。
或受害而償債。
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
且循轍跡者非善行。
守規(guī)墨者非善巧。
不迅疾無以為大牛。
不超過無以為大士。
故師之道也。
以知見為妙門。
寂凈為正味。
慈忍為甲盾。
慧斷為劍矛。
破內(nèi)魔之高壘。
陷外賊之堅陣。
鎮(zhèn)撫邪雜解釋縲籠。
遇窮子則叱而使歸其家。
見貧女則呵而使照其室。
窮子不歸貧女不富。
吾師恥之。
三乘不興四分不振。
吾師恥之。
忠孝不并化荷擔(dān)不勝任。
吾師恥之。
避名滯相匿我增慢。
吾師恥之。
故遑遑于濟(jì)拔汲汲于開誘。
不以一行自高。
不以一德自聳。
人有依歸者不俟請則往矣。
有求益者不俟憤則啟矣。
雖童幼不簡于應(yīng)接。
雖驁很不怠于叩勵。
其以闡教度生助國家之化也如此。
故親師之法者。
貧則施。
暴則歛。
剛則隨。
戾則順。
昏則開。
墮則奮。
自榮者慊。
自堅者化。
徇私者公。
溺情者義。
凡士俗有舍其家與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
有變活業(yè)絕血食持戒法
起家為近住者。
有出而修政理。
以救疾苦為道者。
有退而奉父母以豐供養(yǎng)為行者。
其馀憧憧而來欣欣而去。
揚(yáng)袂而至實腹而歸。
所在甚眾不可以紀(jì)。
真如來付囑之菩薩。
眾生不請之良友。
其四依之人乎。
其十地之人乎。
吾不識其境界庭宇之廣狹深淺矣。
議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
其為識達(dá)大人之所知心為若此也。
密知心者多矣。
無如升平相國之深者。
蓋同氣相求耳。
宣宗再闡真乘。
萬善咸秩。
追謚曰定慧禪師。
塔號青蓮。
持服執(zhí)弟子禮四眾數(shù)千百人矣。
系曰。
河?xùn)|相國之論撰。
所謂極其筆矣。
然非夫人之為極筆。
于他人豈極其筆乎。
觀夫影響相隨未始有異也。
影待形起。
響隨聲來。
有宗密公。
公則有裴相國。
非相國曷能知密公。
相續(xù)如環(huán)未嘗告盡。
其二公之道如然。
則知諦觀王法。
則密公之行甚圓。
應(yīng)以宰官身。
則裴相之言可度。
今禪宗有不達(dá)而譏密不宜講諸教典者。
則吾對曰。
達(dá)磨可不云乎。
合了義教。
而寡學(xué)少知自既不能。
且與煩惑相應(yīng)可不嫉之乎。
或有誚密不宜接公卿而屢謁君王者。
則吾對曰。
教法委在王臣。
茍與王臣不接。
還能興顯宗教以不。
佛言。
力輪王臣是歟。
今之人情見近王臣者則非之。
曾不知近王臣人之心。
茍合利名則謝君之誚也。
或止為宗教親近。
豈不為大乎。
寧免小嫌嫌之者。
亦嫉之耳。
若了如是義。
無可無不可。
吁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大和中。徵入內(nèi)。賜紫衣。帝累問法要。朝士歸慕。裴相國深入堂奧。受教為外護(hù)。師以禪教學(xué)者互相非毀。遂著禪源諸詮一藏。其序略曰。禪是天竺之語。源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名為禪。此性是禪。之本源。故名禪源。忘情契之。是禪行。如談禪理。而不說禪行。是不辨華竺之音也。況此真性非惟是禪門之源。亦是萬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眾生迷悟之源。故名如來藏識。亦是諸佛。萬德之源。故名佛性。亦是菩薩萬行之源。故名心地。萬行不出六波羅密。禪者但是六中之一。當(dāng)其第五。豈可都目。真性為一禪行哉。三乘人。欲求圣道。必須修禪。離此無門。惟頓悟自心。本來清凈。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凈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
共 4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