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xué)習(xí)指南
其它
簡繁轉(zhuǎn)換
詩社
詩詞書店
人物:
僧無殷
相關(guān)人物:
共 5 位
。
共 7 首
大漢韶州云門山大覺禪寺大慈云匡圣宏明大師碑銘
南漢 ·
陳守中
四言詩
原夫真空無相。劫火銷而性相何來。妙法有緣。元氣剖而因緣何起。造化莫能為關(guān)鍵。元黃不可為種根。乩乎十號之尊。出彼三祇之劫。增莫知而減寧睹。詎究始終。望不見而名無言。孰明去住。不有中有。不空中空。匪動匪搖。常寂常樂。拘留孫之過去。釋種圓明。毗婆尸之下生。元符合契。繇是修行道著。相好業(yè)成。爰授記于定光。乃度人于摩竭。自是一音演說。二諦宏宣。開八萬法門?;澜?。大乘六而小乘九?;蹣I(yè)難基。欲界四而色界三?;璨ㄒ兹尽K耘d行六度。接引四生。求真者競洗六塵。修果者咸超十地。盡使昏衢之內(nèi)。俱萌舍筏之心。大蔭人天。俾居凈土。其后衣纏白氎。屣脫金沙。示無住之身。現(xiàn)有終之理。于是迦葉結(jié)集。阿難證真。遞付心珠。住持法藏。象教遠流于千輦。覺花遍滿于十方。馬鳴興護法之功。龍樹顯降魔之力。師師相受。法法相承。大化無窮。不可思議。而自我祖承運。明帝御乾。符圣夢以西來。圖粹容而東化。金言玉偈。摩騰行首譯之文。鹿苑雞林。佛朔遂身游之化。迨于魏晉。迄至隋唐。達理者甚多。得道者非少。其如歷帝歷代。有廢有興。未若當(dāng)今圣明欽崇教相者也。伏惟睿圣文武隆德高明宏道大光孝皇帝陛下德參覆載。道合照臨。葉九五之龍飛。應(yīng)一千之鳳歷。承帝嚳有堯之慶。鴻業(yè)勃興。體下武繼文之基。圣功崛起。每念八纮紛擾。九土艱虞。耀干戈弧矢以宣威。救生靈涂炭。用聲明文物而闡教。致寰宇雍熙。櫛沐忘勞。鑿大禹之所未鑿。造化不測。開巨靈之所未開。慶云呈而甘露垂。嘉谷生而芝草出。其于儒也。則石渠金馬??ü沤?。八索九邱。洞窮淵奧。其于道也。則探元抱樸。得太上之妙門。寶箓靈符。授虛皇之秘訣。于幾暇既崇于儒道。注宸衷復(fù)重于佛僧。是妙奉三寶于虛□福萬民于寰宇。紺宮金剎。在處增修。白足黃頭。聯(lián)辰受供。而乃頻彰瑞感。顯應(yīng)昌期。矧以韶石奧區(qū)。曹溪勝地。昔西來智藥三藏。駐錫于曹溪。曰一百七十年后。當(dāng)有無上法寶。肉身菩薩。于此興化。學(xué)道者如林。故號曹溪曰寶林也。二十八祖之心印達摩東傳。三十三代之法衣祖師南授。洎六祖大師登正果之后。所謂學(xué)者如林。天下高僧。無不臻湊者矣。大慈云匡圣宏明大師者。則別?一枝也。大師澄真不渾。定性自然。馳記莂之高名。躡迦維之密行?;蹮舫室V莿Πl(fā)硎。六根凈而五服清。不染不著。四果證而三明朗。自悟自修。啟禪門而定水浤澄。搜律藏而戒珠瑩澈。水上之蓮花千葉。清凈芬芳??罩兄鹌且惠?。孤高皎潔。機無細而不應(yīng)。道有請而必行。故得百福莊嚴(yán)。萬行圓滿。盡諸有漏。達彼無為。大師諱文偃。姓張氏。吳越蘇州嘉興人也。生而聰敏。幼足神風(fēng)。不雜時流。自高釋性。才逾丱歲。便慕出家。乃受業(yè)于嘉興空王寺律師志澄下為上足。披經(jīng)譯偈。一覽無遺。勤苦而成。依年具尸羅于常州戒壇。初習(xí)小乘。次通中道。因聞睦州道蹤禪師關(guān)鑰高險。往而謁之。來去數(shù)月。忽一日。禪師發(fā)問曰。頻頻來作什么。對曰。學(xué)人已事不明。禪師以手推出云。秦時??轢鉆。師因是發(fā)明。微而有理。經(jīng)數(shù)載。策杖入閩。造于雪峰會下。三禮之后。雪峰和尚頗形器重之色。是時千人學(xué)業(yè)。四眾咸歸。肅穆之中。凡圣莫測。師朝昏參問。寒燠屢遷。昂鶴態(tài)于偫流。閉禪扉于方寸。因有僧問雪峰曰。如何是觸目不見道。運足焉知路。雪峰曰吽。其僧不明。舉問師。此意如何。師曰。兩斤麻。一疋布。僧又不明。復(fù)問何義。師曰。更奉三尺竹。僧后問于雪峰。峰曰噫。我常疑個布衲。其后頗有言句。繁而不書。乃于眾中密有傳授。因是出會。游訪諸山。后雪峰遷化。學(xué)徒問曰。和尚佛法付誰。峰曰。遇松偃處住。學(xué)徒莫測。偃者則師之法號也。遺誡至今。雪峰不立導(dǎo)。未屆于曹溪。旋謁靈樹故知圣大師。(如敏長老)以識心相見。靜本略同。儔侶接延。僅逾八載。丁丑。知圣忽一日召師及學(xué)徒語曰。吾若滅后。必遇無上人為吾茶毗。及戊寅歲。知圣大師順寂。恰遇高祖天皇大帝駕幸韶陽。至于靈樹。敕為焚爇。果契前言也。師是時奉詔對揚。便令說法。授以章服。次年。又賜于本州為軍民開堂。師據(jù)知圣筵。說雪峰法。牧守何希范禮足曰。弟子請益。師曰。目前無異草。是日問禪者接踵。其對答備傳于世。師爾后倦于延接。志在幽清。奏乞移庵。帝命俞允。癸未。領(lǐng)眾開云門山。搆創(chuàng)梵宮。數(shù)輦而畢。莫不因高就遠。審地為基。層軒邃宇而涌成?;ń缃鹄K而化出。曉霞低覆。絳帷微襯于雕楹。夕露散垂。珠網(wǎng)輕籠于碧月。匼匝盡奇峰秀嶺。逶迤皆潑黛堆藍。泉幽而聲激珠璣。松□而勢拿空碧。由是裝嚴(yán)寶相。合雜香廚。摳衣者歲溢千人。擁錫者云來四表。庵羅衛(wèi)之林畔。景象無殊。耆阇崛之山中。規(guī)模匪異。院主師傳表奏造院畢功。敕賜額曰光泰禪院。至戊戌歲。高祖天皇大帝詔師入闕。朝對有容。因宣問曰。作么生是本來心。師曰。舉起分明。帝知師洞韞元機。益加欽敬。其日欲授師左右街大僧錄。遜讓再三而免。翌日。賜師號曰匡真大師。延駐浹旬。賜內(nèi)帑銀絹香藥。遣回本院。厥后常注宸衷。頻加賜賚。尋伏遇中宗文武光圣明孝皇帝纘承鴻業(yè)。廣布皇風(fēng)。廓靜九圍。常敬三寶。復(fù)降詔旨。命師入于內(nèi)殿。供養(yǎng)月馀。仍賜六銖衣錢絹香藥等。卻旋武水。并顯賜塔院額曰瑞云之院寶光之塔。師禪河浩淼。聞必驚人。有問禪者。則云正好辨。有問道者。則云透出一字。有問祖師意者。則云日里看山。凡所接對言機。大約如此。了義元遠。法藏幽微?;慌d。歲華三紀(jì)。師于生滅處。在色空中。來若鳳儀。作僧中之異瑞。去同蟬蛻。為天外之浮云。于屠維作噩之歲。四月十日。寢膳微爽。動止無妨。忽謂諸學(xué)徒曰。來去是常。吾當(dāng)行□□命侍者奉湯。師付湯碗于侍者曰。第一是吾著便。第二是汝著便。亟令修表。告別君王。乃自札遺誡曰。吾滅后。不得敩俗著孝衣哭泣。備喪車之禮。則違我□□□也。付法于白云山實性大師志庠。其日子時。瞑目怡顏。謺足而化。嗚乎。化緣有盡。示相無生。端然不壞之身。寂爾歸真之性?;莺km乾于此界。法山復(fù)化于何方。風(fēng)云慘澹以低垂。眾鳥悲鳴而不散。學(xué)徒感極。瞻雁塔以銜哀。門客戀深。拜禪龕而雪涕。以當(dāng)月二十有五日。諸山尊宿。四界道俗。送師入塔。壽齡八十六。僧臘六十六。香飄數(shù)里?!酢跻挥纭Wo法龍神。出虛空而閃爍。受戒陰騭?,F(xiàn)髣髴之形容。其后諸國侯王。普天僧眾。聞師圓寂。競致齋羞。而后一十七年。我皇帝陛下應(yīng)天順人。垂衣御極。順三靈而啟圣。紹四葉之耿光。大振堯風(fēng)。中興佛法。至大寶六年歲次癸亥八月。有雄武軍節(jié)度推官阮紹莊。忽于夢中見大師在佛殿之上。天色明朗。以拂子招紹莊報云。吾在塔多時。汝可言于李特達。(秀華宮使特進李托也)托他奏聞。為吾開塔。紹莊應(yīng)對之次。驚覺歷然。是時李托奉敕在韶州。于諸山門寺院修建道場。因是得述斯夢。修齋事畢。回京奏聞。圣上謂近臣曰。此師道果圓滿。坐化多年。今若托夢奏來。必有顯現(xiàn)。宜降敕命。指撝韶州都監(jiān)軍府事梁延鄂。同本府官吏。往云門山開塔。如無所壞。則奏聞迎取入京。梁延鄂于是準(zhǔn)敕致齋。然后用功開鑿。菩薩相依稀旋睹。蓮花香馥郁先聞。須臾。寶塔豁開。法身如故。眼半合而珠光欲轉(zhuǎn)??谖⒍嫜┟芘?。髭發(fā)復(fù)生。手足猶軟。放光于方丈?;我茣r。興瑞霧于周回。氤氳永日。即道即俗。觀者數(shù)千。靈異既彰。尋乃具表聞奏。敕旨宜令李托部署人船。往云門修齋迎請。天吳息浪。風(fēng)伯清塵。直濟中流。俄達上國。敕旨于崌崍步駐泊。翌日。左右兩街。諸寺僧眾。東西教坊。四部伶?zhèn)悺S`龕。入于大內(nèi)。螺鈸鏗鏘。于玉闕。幡花羅列于天衢。圣上別注敬誠。賜升秘殿。大陳供養(yǎng)。謺啟齋筵。排內(nèi)帑之瑰珍。饌天廚之蘊藻。列砌之驪珠斛滿。盈盤之虹玉花明。浮紫氣于皇城?!蹯`光于清禁。圣上親臨寶輦。重換法衣。謂侍臣曰。朕聞金剛不壞之身。此之謂也。于是許偫僚士庶。四海蕃商。俱入內(nèi)庭。各得瞻禮?,幜峙锨艚訒?。寶山前百戲聯(lián)宵。施□□□不可殫紀(jì)。以十月十六日乃下制曰。定水
澄源
?;鹕彴l(fā)艷。夙悟無生之理。永留不朽之名。萬象都捐。但秘西乾之印。一真不動。惟馀南祖之燈。韶州云門山證真禪寺匡真大師。早契宗乘。洞超真覺。雖雙林示滅。十七年靡易金軀。只履遺蹤。數(shù)萬年應(yīng)回蔥嶺。朕顯膺歷數(shù)。纘嗣丕圖。洎三朝而并切皈依。乃一心而不忘回向。仰我?guī)煻毜枪踉跊_人而良□嘆嘉。宜行封賞之文。用示褒崇之典??少洿蟠仍瓶锸ズ昝鞔髱煛WC真禪寺宜升為大覺禪寺。重臣將命。乳奠坤儀。太常行禮于天墀。綸誥宣恩于云陛。固可冥垂慈貺。密運神通。資圣壽于延長。保皇基于廣大。師在內(nèi)一月馀日。圣澤優(yōu)渥。七寶裝龕。六銖裁服。頒賜所厚。古今難倫。當(dāng)月二十九日。宣下李托部署。卻回山門。有參學(xué)小師雙峰山長老廣悟大師賜紫竟欽溫門山感悟大師契本云門山上足小師應(yīng)悟大師常寶等。同部署真身到闕。亦在內(nèi)庭受供。恩渥異常。其諸上足門人常厚等四十馀人。各是章衣師號。散在諸方?;蛐赃_禪機?;蛎唛L者。在京小師悟明大師都監(jiān)內(nèi)諸寺賜紫常一等六十馀人?;虻渲\法教?;蝾I(lǐng)袖沙門。臣才異披沙。學(xué)同鑄水。虔膺鳳旨。紀(jì)實性以難周。愧匪雄詞。勒貞珉于不朽。乃為銘曰。
于穆大雄。
教敷百億。
亭育二儀。
提攜八極。
不滅不生。
無聲無色。
卓爾神功。
昭然慧力
(其一)
。
(一章)
化無不周。
道無不備。
法既流兮。
教既布矣。
爰未滅樂。
歸乎妙理。
寶性真宗。
枝分風(fēng)靡
(其二)
。
(二章)
祖祖?zhèn)餍摹?div class="1ewn6vn" id='poem_sentence_16_1377571_comment'>
燈燈散燭。
詮諦騰鑣。
圣賢交躅。
種種津梁。
門門杼軸。
正覺廣焉。
尋之不足
(其三)
。
(三章)
厥有寶林。
重芳一葉。
布無上乘。
登無上楫。
法炬曈昽。
尼珠煒煜。
拯溺迷津。
救焚塵劫
(其四)
。
(四章)
南北學(xué)徒。
摳衣朝夕。
無醉不醒。
無昏不釋。
示其生焉。
來彰慧績。
示有滅焉。
歸圓真寂
(其五)
。
(五章)
湛然不動。
塔韞寶光。
玉□彌赫。
金相彌莊。
時乎未來。
我則晦藏。
時乎至矣。
我則昭彰
(其六)
。
(六章)
爰于明朝。
現(xiàn)茲法質(zhì)。
如撥障云。
重舒朗日。
瑞應(yīng)皇□福隆帝室。
圣覽禎祥。
恩頒洋溢
(其七)
。
(七章)
三翼沿溯。
千里請迎。
迎來丹闕。
設(shè)在三清。
金銀羅列。
瓊璧堆盈。
俄生紫氣。
潛覆皇城
(其八)
。
(八章)
日陳供席。
夜奏笙歌。
施億寶貝。
舍萬綺羅。
神傾薝卜。
天降曼陁。
前佛后佛。
顯應(yīng)斯多
(其九)
。
(九章)
明明圣君。
仁仁慈主。
圣比和風(fēng)。
慈同甘雨。
祚與天長。
教將地固。
勒之貞珉。
永芳千古
(其十)
。
(十章)
唐故金華大師正和先生劉君碑銘
閩國至宋初 ·
陳致雍
四言詩
先生諱日新。字繼平。閩侯官人也。顯考諱極。本朝將作少監(jiān)端州刺史。妣潁川夫人陳氏。先生初年誦詩讀書。對客答義。佩觿獨立。岐嶷不偫。七歲舉童子擢第。釋褐授京兆府文學(xué)。執(zhí)簡對簿。吏情若縈。振衣彈冠。真趣自逸。在昔避狄出雒。由道涉淮。桑野掛書。卻公府之辟。浮提記柱史之文。出仁義室廬。棲神世表。脫衣冠桎梏。蠲累塵纓。受師于問政先生聶君。即天柱元同先生閩邱君門人也。絕其私親。道門如其宗祔焉。先生稟太素五神之教。內(nèi)府孔明?;癫髿v之符。前修可契。器宇外朗。襟靈內(nèi)融。雖因文為世華。許誰雕偽??v使跡在人事。俗自喧浮。爾乃釋滯升虛。句絕元而自牧。
澄源
返照。欲勿我生。謂五味口爽。撤按貶羞。一簋歲暮。終身晏如。亦何必剪薤腸消。咽金尸腐者哉。保大十一年夏仲月二十三日。晨起命易衽席。并幾杖履遷于正寢。凡附身者一一陳之。然后秉盥洗漱。理發(fā)斷爪。勝衣攝袂。湛然肅容。展繞露壇。峻降延閣。降屈屢拜。如有禱請。即日終于金陵紫極宮。壽七十有六。毀綴則屈身若恒。淹襲而顏色不變。翙然蟬蛻。宛爾形留?;噬蠐釒滓茣r。增悼永傷。乃命有司給喪事。內(nèi)臣護喪。加禮也。儲后親王。欽順元祖。敬接羽人。恒于話言。多所師仰。中朝元輔。舊齒名賢。沖素見交。軌跡相結(jié)。天不慭遺。人懷永傷。空懷鶴吊之風(fēng)。莫問鳧飛之路。門人捧持遺舄。緬慕彼蒼。臨谷難追。飛筠已遠。以其年六月十二日。歸靈于方山。隱晦解脫?;秀逼渲?。綿綿常存。天地長永。銘曰。
微妙之教,立道為名。
精思閫奧,勤行軌程。
猶龍難狀,扣寂無聲。
夫子務(wù)進,階漸而成。
愛尚文章,襟抱質(zhì)素。
淆混人事,心節(jié)堅固。
五味口爽,一簋歲暮。
食氣者神,戶樞不蠹。
養(yǎng)志養(yǎng)神,壽考惟寧。
明明理命,寂寂潛齡。
元駕一解,飛行不停。
誰期汗漫,我出青冥。
金陵之鄉(xiāng),方山之陽。
葛仙澤藪,寶華宮房。
解節(jié)何往,歸形斯藏。
松喬鶴老,萬古凄涼。
贈傳法光梵二大卿兼述譯場之盛
(1048年)
北宋 ·
宋庠
五言排律
梵劫扶皇歷,高才會圣門。
五天真釋種
(自注:傳法,北邙土之貴種。)
,三國舊王孫
(自注:光梵,故吳王李氏從子。)
。
譯詁生知慧
(自注:光梵自童子便通華竺之語。)
,卿聯(lián)萬戶恩
⑴
。
齋熏光漢邸,結(jié)集盛秦園。
交照無殊俗,多聞屬上根
(自注:二公雖夷夏有殊,而
法性
惟一。)
。
學(xué)徒紛霧委,經(jīng)錄燦星繁
⑵
。
妙義觀心德,華音置使翻
⑶
。
祝場千偈出
⑷
,空境一燈存。
列圣文垂象
⑸
,旁行筆記源
⑹
。
院碑鰲抃島
⑺
,御榜鷲巢軒
⑻
。
地倚區(qū)中勝,人緣物外尊。
十年參凈職,于此愧忘言
⑼
。
⑴ 自注:二公自先朝并加卿秩,以榮傳譯。
⑵ 自注:光梵奉詔重撰《景祐法寶錄》十卷,奏上之。
⑶ 自注:自天禧后,譯經(jīng)潤文之役皆執(zhí)政領(lǐng)其職。
⑷ 自注:每歲天子誕辰,皆大開譯場,進新經(jīng)祝壽。
⑸ 自注:太宗、真宗并賜圣教序,作金石刻,皆列于堂上。
⑹ 自注:二公作《天竺字源》,圣上為之序。
⑺ 自注:院碑即今英國夏公撰,演暢宗理,實一代之高文。
⑻ 自注:上既序《天竺字源》,又御書刻石榜其宇,號曰乾華殿。
⑼ 自注:余兩參大政,改使樞管,皆同譯經(jīng)潤文。
殷大師
比干墓下
元末明初 ·
劉紹
層城帶河流,坑坎延邐迤。
城門一凝望,突兀孤墳峙。
故老向我言,曾聞比干死。
商辛昔昏戾,社稷見傾圮。
直諫有斯人,龍逄事堪擬。
想當(dāng)批逆鱗,誠惻吐臧否。
改過冀君情,捐生非為已。
先王我同出,去此吾焉止。
顛覆忍見之,含悽向泉里。
我來屬多難,感激在千祀。
靖獻人自謀,忠仁孰能企。
摩挲仲尼書,朗詠道傍誄。
玄陰黯中陵,莽蒼寒吹起。
他日牧野師,誰憐商鼎徙。
桃源行
(壬子)
清 ·
洪亮吉
沅江水碧疑無岸,一路布帆飛入縣。
藍輿偶憶義熙年,三復(fù)陶公一篇傳。
我知栗里宅,即是桃花源。
武陵路遠不須涉,咫尺好上潯陽船。
陶然酒后詩成偶,可識漁人亦烏有。
試問千株洞口桃,何如一帶門前柳。
北窗日共羲皇游,眼底尚恐
無殷
周。
何言秦漢與魏晉,卑論不欲驚時流。
華胥以上風(fēng)尤厚,事隔千年已非舊。
云中雞犬倘有知,肯出淮南八公后。
但書甲子仍作詩,此意亦有誰人知。
永初開國是何世,不若洞里忘年時。
沉沉遠岸楓林出,恍若溪桃欲成實。
波流千折樹百盤,再轉(zhuǎn)或恐逢真源。
后西事雜絕
其四十三
(辛未)
清 ·
趙冕鎬
七言絕句
月食云頑雨復(fù)狂,衙衙瞽鼓送宵長。
復(fù)圓時刻初看月,差喜銀蟾快底當(dāng)
(十五日月食。霖雨浸淫。已一旬馀也。不見月體。各衙救食。不能盡食分。及月之將復(fù)。始見其輪。彼月而微。即維其常。而國
無殷
憂之會。是亦關(guān)心。所以有詩人之詩。)
。
凄涼一首四用唇字韻
清末民國初 ·
梁鼎芬
七言律詩
箕子
無殷
豈有身,吾謀不用嘆無人。
孤兒失母凄涼雪,孀女懷夫決絕春。
招具篝邊啼楚些,緇衣篋底惜京塵。
坡公自寫傷春句,芳草黃昏點絳唇。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guān)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