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楊憑

相關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虢州弘農(nóng)人,字恭履。
代宗大歷十一年登進士第。
與其兄楊憑、楊凝于大歷中先后及第,時號三楊。
善屬文。
官終侍御史。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90? 字恭履,虢州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人,其家于安史亂時移居蘇州(今屬江蘇)。
代宗大歷十一年(776)登進士第,歷協(xié)律郎。
德宗興元元年(784)游滁州,與韋應物唱酬。
貞元初官至大理評事,約卒于貞元六年(790)。
生平見柳宗元《先君石表陰先友記》、《新唐書·楊憑》附傳。
凌工詩文,與兄、凝齊名,號“三楊”。
柳宗元稱其“少以篇什著聲于時。
其炳耀尤異之詞,諷誦于文人,盈滿于江湖,達于京師。
晚節(jié)遍悟文體,尤邃敘述,學富識遠,才涌未已。
其雄杰老成之風,與時增加”(《楊評事文集后序》)。
全唐詩》存詩1卷。
唐詩匯評
楊凌,生年年不詳,字恭履,虢州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南)人。
進士及第。
為協(xié)律郎。
興元元年前后客滁州。
官終大理評事。
與兄憑、凝俱有文名,人稱“三楊”,凌文名尤高。
有《楊評事文集》,柳宗元為之序,已佚。
全唐詩》存詩一卷。

作品評論

唐詩紀事
凌,字恭履,最善文章,大歷中,與兄馮(憑)、凝踵進士第,時號“三揚”。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9—815 【介紹】: 唐僧。臨川人。俗姓饒。從南岳大圓大師納戒。德宗貞元初徙居豫章龍興寺,與姜公輔、顏真卿等友善。坐壇二十余年,卒于廬山東林寺,白居易為作《石塔銘》。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姓饒氏。臨川南城人。志學之年。從舅氏出家。日誦佛經(jīng)。計千言。逮壯從南岳大園師得戒。而聽稟雖勤。憚于遠涉。大歷中。請隸景云寺。以便侍養(yǎng)。亟淹歲序。脩習無虧。尤于南山事鈔講貫通暢。貞元初。徙居預章龍興寺。與廬阜法貞。天臺靈祐。荊門法裔。興果神湊。建昌慧琎。友善。又相國姜公輔。魯公顏真卿。楊馮韋丹。四君子游故四分遷善滅罪之說。所利益者多矣。坐甘露壇二十許年。剡浮震旦男女。獲度者。一萬五千馀人。元和十年。示微疾。十月己亥?;趶]山之東林寺。葬全身于南岡石墳。住世七十七年。安居五十五夏。門人等。樹松柏。太原白居易為石塔銘。
宋高僧傳·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釋上恒。
姓饒氏。
臨川南城人也。
童而有知。
志學之年發(fā)心舍家。
從母黨在空門而求攝受。
教誦佛典日計千言。
壯齒從南岳大圓大師納戒。
而聽涉精苦。
大歷中不去父母之邦。
請隸于景云寺修習無虧亟淹年序。
南山事鈔講貫尤專。
貞元初徙居豫章龍興寺。
與廬阜法真天臺靈祐荊門法裔興果神湊建昌慧琎游也。
塤篪合韻水乳相資。
法付王臣。
故與姜相國公輔顏魯公真卿楊憑韋丹四君友善。
提振禁防。
故講四分律。
而遷善滅罪者無央數(shù)眾。
坐甘露壇二十許年。
十有八會。
救拔群生。
剡浮東震男女得度者一萬五千馀人。
元和十年微云乖悆。
十月己亥化于廬山東林寺歸全身于南岡石墳。
住世七十七年。
安居五十五夏。
門人等樹松柏。
太原白居易為石塔銘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虢州弘農(nóng)人,字懋功。
楊憑弟。
代宗大歷十三年進士。
由協(xié)律郎三遷侍御史,為司封員外郎,坐厘正嫡媵封邑,為權(quán)幸所忌,徙右司郎中。
宣武節(jié)度使董晉表為判官。
亳州刺史缺,晉以凝行州事。
增墾田,決圩堰,筑堤防,水患平息。
時孟叔度橫縱撓軍治,而凝亦荒湎,晉卒,亂作。
凝走還京師,闔門三年。
拜兵部郎中,以疾卒。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03 字懋功,虢州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人,其家于安史之亂中移居蘇州(今屬江蘇)。
代宗大歷十三年(778)登進士第,為狀元,授校書郎。
德宗興元后歷佐使府,累遷右司郎中。
貞元十二年(796)為宣武節(jié)度判官,十四年兼亳州刺史。
十五年汴州軍亂,走還京師閑居。
十八年授兵部郎中,十九年正月卒。
生平見柳宗元《唐故兵部郎中楊君墓碣》、《新唐書·楊憑》附。
凝與兄、弟凌皆有文名,號“三楊”。
全唐詩》存詩1卷。
唐詩匯評
楊凝(?
-803),字懋功,虢州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南)人。
大歷十三年(778)登進士第,授秘書省校書郎。
興元初,為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府掌書記。
入朝為協(xié)律郎,三轉(zhuǎn)御史。
貞元初為起居郎,又為司封員外郎,改吏部員外郎。
十二年以檢校吏部郎中為宣武軍節(jié)度判官。
十五年,汴州軋,走還京師,托病居家。
十八年,起為兵部郎中。
次年正月卒。
凝與兄憑弟凌皆以文名,時號“三楊”。
有《楊凝集》二十卷,權(quán)德輿為之序,已佚。
全唐詩》存詩一卷。

作品評論

《唐詩百名家集》
權(quán)德輿序云:君所著文一百四十篇,而歌詩倍之。詞含雅,言中論,潔凈夷易,得其英華。
元澄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
代宗大歷八年,官虞部員外郎兼殿中侍御史。
德宗貞元末,官衡州刺史,為政無狀,為湖南觀察使楊憑奏黜。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字抱玉。新安柯氏子。丱歲隸靈隱西峰。事金和尚。受經(jīng)業(yè)。大歷初。登具戒。三學一致。無遺憾。性嗜泉石。遁居天眼。即天目也。高三千丈。周圍三百里。與天柱廬阜類。上有二湖。謂之東西目。地深僻。多妖異。琳獨無撓。元和丁亥。太守禮部員外郎城南杜陟。請出山。就永福寺。登壇度人。己丑春。刺史兵部郎中裴常棣。請登天竺寺壇度人。講訓生徒。向二十載。而高潔之操。終始不渝。大和六年。四月二十五日示寂。壽八十三。臘六十四。以其年五月十二日。葬之永安寺西山之陽。
宋高僧傳·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釋慧琳。
字抱玉。
俗姓柯。
新安人也。
丱齡受業(yè)于靈隱西峰為金和尚弟子。
所傳法要斷無重問。
大歷初受具足戒于靈山會。
習學三教一領無遺。
不樂聲華止好泉石。
一入天眼二十馀年。
天眼即天目也。
其山高三千丈周圍三百里。
與天柱廬阜等相儔匹。
上有二湖。
謂為左右目。
登涉艱阻數(shù)日乃到巔。
頂多蛟龍。
池潭三所。
最上池人不可近。
氣臭逆人不可久視。
或說山神作白鹿形。
每五月與震澤龍會必暴風雨焉。
琳居此率多妖異。
而心不撓。
元和丁亥。
太守禮部員外城南杜。
陟請出永福寺登壇。
至己丑歲春刺史兵部郎中裴常棣。
召臨天竺寺壇。
度人畢歸寺。
講訓生徒向二十載。
郡守左司郎中陸則。
刑部侍郎楊憑。
給事中盧元輔。
中書舍人白居易。
太府卿李幼公。
刑部郎中崔鄯。
刑部郎中路異。
相繼九邦伯皆以公退至院致禮。
稽問佛法宗意染指性相。
此諸名公。
簪組上流辭學高度。
或號毗曇孔子。
或名勝力菩薩。
非琳何以感動哉。
太和六年四月二十五日示滅享壽八十有三。
法臘六十四。
以其年五月十二日葬于今永安寺西山之陽碼碯坡之左。
石塔巋然存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6—822 【介紹】: 唐宗室。
字易之。
以宗室子補鄭丞。
后棄官,擢進士第,中拔萃科,調(diào)藍田尉。
憲宗元和時,累遷御史中丞,揭發(fā)京兆尹楊憑貪財,受賜金紫。
歷任山南、劍南節(jié)度使、御史大夫、淮南節(jié)度使。
穆宗立,請老,不準,官終檢校左仆射兼太子少帥,分司東都。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57—823 字易之,排行十一,李唐宗室。德宗建中中以蔭補鄭丞,四年(783)棄官。貞元二年(786)登進士第,中拔萃科,累遷監(jiān)察御史。坐小累貶虔州司戶參軍。約順宗永貞元年(805)任饒州刺史,憲宗元和初累遷戶部侍郎判度支。六年(811)出任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八年移鎮(zhèn)劍南。十三年拜相,七月出鎮(zhèn)淮南。穆宗長慶二年(822)授檢校左仆射兼太子少師分司東都,三年卒。生平見《新唐書》本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全唐文·卷六百九十四
夷簡字易之。鄭惠王元懿四世孫。以宗室子始補鄭丞。棄官去。擢進士。中拔萃科。元和時檢校禮部尚書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徙帥劍南西川。貞元十三年召為御史大夫。進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為淮南節(jié)度使。進太子少師分司東都。卒年六十七。贈太子太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38 【介紹】: 唐人,字大章。
德宗貞元十八年進士。
授櫟陽尉。
素為楊憑所知賞,后被貶,親友無敢送者,獨晦送至藍田與別。
權(quán)德輿嘆其直,稱于朝,李夷簡表為監(jiān)察御史。
歷遷殿中侍御史、中書舍人、兵部侍郎。
文宗大和五年,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
所至以守正聞,后嗜酒喪明,以禮部尚書致仕。
全唐文·卷六百十一
晦字大章。第進士。登直言極諫科。累拜中書舍人。敬宗朝出為同州刺史。大和中以禮部尚書致仕。開成三年卒。贈兵部尚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6—1082 【介紹】: 宋僧。永嘉人,字潛道。俗姓何。真宗天禧二年受具戒,屢依高僧,四主名剎。多才藝,工詩,字畫有法。賜號圓通大師。
全宋詩
釋懷賢(一○一六~一○八二),字潛道,賜號圓通,俗姓何,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人。真宗天禧二年(一○一八)落發(fā)受戒。后屢依高僧,四主名剎。神宗元豐五年卒,年六十七。所著詩頌文集凡五卷及《稚耄典記》一篇,已佚。事見《淮海集》卷三六《圓通禪師行狀》。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金山龍游寺。
圓通禪師。
諱懷賢。
字潛道。
溫州永嘉何氏子。
在襁褓中。
能合掌僧坐。
四歲從嗣仁社主。
出家受戒。
有講席輒往聽。
盡得其學。
及長嘆曰。
說食能飽人乎。
別社主。
去遍參。
最后見達觀穎于潤之因圣。
初師從瑞新禪師游頗久。
具知宗門承襲賓主之說。
自謂無以復加。
比至達觀會中。
聞所開示類。
皆世緣俗諦。
非談諧嵬??。
則罵詈不已。
心竊陋之。
乃潛詣丈室。
請白曰。
為人天師。
當只說法。
奈何預以世間事。
且僧有過斥去則已。
何足追罵至累日乎。
觀頷而不答。
師因此省悟。
初開法于太平隱靜。
嗣主金山。
金山當孔道。
客至無虛日。
師頗厭之。
熙寧元年。
遂謝事。
隱于金牛山。
山去丹陽數(shù)十里。
人跡罕。
至庭養(yǎng)猿鶴孔雀鸚鵡白鷴。
皆就掌取食。
號五客。
各為一詩。
贈之士大夫。
欲相見者。
就山中訪焉。
廬山之圓通。
明州之雪竇。
相次堅懇。
各住一年。
雪竇至。
前后二十年間。
三請乃赴。
其行由海道。
遇大風。
漂至慈溪東岸。
舟破。
從者多人皆散走。
師獨安坐水中不動。
以元豐五年九月甲午。
示滅于金牛。
壽六十七。
臘六十三。
弟子覺澄等。
塔全身于西隴淮海。
秦少游觀為師狀曰。
師操行卓越。
而遇人有恩意。
雖對賓客。
未嘗與眾異饌。
夜輒從眾僧寢于堂中。
不入丈室。
雅性樂施。
所得金錢繒帛。
率緣手盡。
又多才藝。
工于詩字畫有法。
閒居絕口。
不掛事事。
雖交至錯出。
處之晏然。
無不集者當時賢士大夫聞其風。
皆傾意愿與之游。
始用參知政事高公若訥奏。
賜紫方袍。
又用節(jié)度使李公端愿。
奏賜號圓通大師。
凡十被請從之者四。
皆天下名山巨剎。
道化方行。
輒托事隱去。
州郡雖欲挽而留之。
不可得也。
弟子五十有五人。
所著詩頌文集。
凡五卷。
又撰次其自少至老出處之跡一篇。
號稚耄典記。
以自見云。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一
釋懷賢,字潛道。
姓何氏,溫州永嘉人也。
兒時夙根萌發(fā),常合掌僧坐,父母異之。
時郡之西山有僧嗣仁,修西方白蓮凈觀,行甚高,眾多歸之,號“嗣仁社主”,乃以賢從社主出家。
天禧二年,普度天下僧,遂落發(fā)。
受具戒時,年十四也。
賢既得法器,又仰高規(guī),藝行日進,同侶無與比。
有講肄,輒往聽受。
久之,盡傳其學。
慨然長懷,有志四方,辭仁遠參,所至處,延居上游,最后見達觀禪師曇穎于潤之因圣,遂得法焉。
皇佑初,潤守王公珙雅聞賢敏悟,乃見禮請,傳法甘露。
而太平繁昌又以隱靜相召,賢以甘露頗近城市,隱靜僻在深山,遂從太平繁昌之請。
初賢從瑞新游十有二年,具知宗門,承襲賓主之事。
比至達觀會中,聞所開示,類皆世緣俗諦,或雜以委瑣恢奇之言。
又嘗以事斥一僧去,每升座輒追論前事,矢口謾罵,累日不休。
賢心陋之,乃潛詣丈室,請達觀曰:“為人天師,當只說法,奈何預以世俗間事,且僧有過,斥去則已,何足重辱?
”達觀頷而不答,賢亦因此省悟,居隱靜七年,王公移守金陵,復召以清涼,辭不赴。
明年,達觀自明州雪竇徙金山之龍游。
州人乃以雪竇召賢,既行,道過龍游,留一月。
會達示寂,潤之衣冠緇素因以狀詣郡,請止賢繼焉。
而龍游主者故事,當稟命朝廷,郡守以白部使者,上之,報可。
龍游自火災之后,棟宇灰燼,瑞新禪師實中興之,未既而卒。
賢述其事,積勤八載,殿堂廊廡,燦然具備,今宮宇之盛,冠絕淮海。
雖始于新,多成于賢。
然其地當長江下游,帆穡迅至,游客登臨,日不暇給,賢頗厭之。
熙寧元年,遂謝去,隱于金牛山,去丹陽縣數(shù)十里,人跡?至,庭養(yǎng)猿、鶴、孔雀、鸚鵡、白鷴,皆就掌取食,號“五客”,各為一詩贈之。
士大夫欲相見者,就山中訪焉。
三年,劉公述商守九江,招賢主圓通,賢聞匡廬山水幽秀,得疏欣然,題詩壁間,有“歲晚當期返竹門”之句,示不久留也。
居匡廬山下一年,果謝去,復還金牛。
明州復以雪竇來請,固以疾辭。
史官刁公約謂賢曰:“雪竇東南名山,明覺、達觀相繼居其地,二十年間,請者三至,可謂勤矣。
今又不赴,無乃孤其望乎。
”賢素善刁公,從之乘舟,遵海北轉(zhuǎn)海門,遇大颶卒起,風檣摧敗,黑夜漂泊至慈溪東岸,觸礁舟破,從者百馀人皆散走,賢獨淹坐水中,從者還救,乃免。
居雪竇一年,復謝去,還金牛。
以元豐五年九月甲午示寂,壽六十有七,臘五十三,葬于金牛之西壟,累墳為塔。
秦少游狀其行。
賢操行卓越,遇人有恩,雖對賓客,未嘗與眾異饌,雅好施予,所得金錢繒帛率以散眾,人多歸之。
又多才藝,工于詩,字畫有法,當時賢士大夫皆傾意愿與之游。
以參知政事高若訥奏,賜紫。
復以節(jié)度使李端愿奏,賜號“圓通大師”。
凡十被請,從之者四,皆天下名山巨剎,道化方行,輒托事隱去,州郡雖欲挽留不可得。
弟子五十有五人,所著詩頌文集,凡五卷。
又撰次其自少至老出處之跡一篇,號《稚耄典記》,以自見云。
楊楫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13 【介紹】: 宋福州長溪人,字通老,號悅堂。
孝宗淳熙五年進士。
嘗與楊方、楊簡俱師從朱熹,號稱三楊。
歷莆田尉、司農(nóng)寺簿、國子博士,累官江西運判。
有《悅堂文集》。
全宋文·卷六四一一
楊楫(?
——一二一三),字通老,號悅堂,福州長樂(今福建長樂)人。
淳熙五年進士,歷莆田尉,司農(nóng)寺簿,國子博士,轉(zhuǎn)少卿。
嘉定三年知安慶府,復持憲湘南,累官江西運判。
嘉定六年卒于官。
為朱熹高弟,與楊簡、楊方齊名,時號三楊。
見所撰《云谷雜記跋》,黃干《祭楊通老文》(《勉齋集》卷三九),《宋元學案》卷六九,《宋元學案補遺》卷六九,《考亭淵源錄初稿》卷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65—1815 【介紹】: 清順天大興人,家居蘇州,字立人,小字犀禪,號鐵云。乾隆五十三年舉人。家貧,游幕為生。從黔西道王朝梧至貴州,為之治文書。時勒保以鎮(zhèn)壓苗民在黔,賞其才識,常與計軍事。勒保調(diào)四川為經(jīng)略,鎮(zhèn)壓白蓮教軍,招之往,以母老路遠辭歸。性情篤摯,好學不倦,為詩專主才力,每作必出新意。亦善書畫。有《瓶水齋集》及雜劇數(shù)種。
晚晴簃詩匯·卷一○六
舒位,字立人,又字鐵云,大興人。乾隆戊申舉人。有《瓶水齋集》。
詞學圖錄
舒位(1765-1816) 字立人,小字犀禪,號鐵云,室名瓶水齋、瓶笙館。順天大興(今屬北京)人。乾隆舉人。家貧,以館幕為生。曾隨王朝梧至貴州作賓客。博學,善書畫,尤工詩、樂府。書各體皆工。作畫師徐渭,詩與王曇、孫原湘齊名。著有《瓶水齋詩集》、《皋橋今雨集》等。另有《瓶笙館修簫譜》收雜劇《卓女當壚》、《博望訪星》、《樊姬擁髻》、《酉陽修月》等。
瓶水齋詩集·自序
讀萬卷書,未能破之。行萬里路,僅得過之。積三十年,存二千首。飛鳥之身,候蟲之口。見歲若月,視后猶今。天空海闊,山虛水深。嘉慶二十年夏六月,鐵云山人自序。
瓶水齋詩集·原序
沈李昌谷于溷神之中,寄劉公干于鬼伯之口。
微之未死,托遺稿于香山;荀攸臨終,交阿鶩于鐘會。
良士自大梁來揚,而吾姨丈人之集成于真州。
昔宋考功毒希夷而有其佳句,齊丘子沈譚峭而有其化書。
若巴樸園觀察之敦命劂工,與刊傳作,何遜卒而王僧儒集其文,崔湜死而裴耀卿纂其集,為千古尚也。
我姨丈人位,才備八廚,身行萬里,于粵則愛鐵云之山,于黔則樂飛云之洞。
故其詩千巖競秀,萬怪惶惑。
趙云菘八十而愿以詩師,梁山舟九十而見其書拜,其實錄也。
王筠見沈約,不謂遲暮逢君;劉頌見張華,豈信人間有此。
蓋讀書數(shù)倍于前輩,宜積薪居上于后來。
嘉慶二年,偕我備兵叔馳驛軍營,值齊王氏火燒朱鎮(zhèn)而西時也。
師漏多魚,翁驚失馬。
入黔貴則南籠方圍,馳楚壁而襄樊正急。
間道則經(jīng)煙塵六十四路而遙,遇敵則會相州九節(jié)度師而戰(zhàn)。
湖督(汪文僖公新。
)假我叔氏勝軍三千,以田悅之親家,分猗盧之馀卒,與先生一鞭一筆,九拒九攻。
才及貴境,而云南土練、藤甲諸軍悉隸麾下。
婦人作賊,馬援之所能平;女子從軍,李廣之所不將。
而時所部女官土司龍囊仙者,馬上桃花,木蘭火伴,寵以妺喜之男冠,假之敖曹之鼓蓋,壁其軍于水倒流山也。
斬龍仙則惟擁二矛,禽史歸而僅馳七騎。
從先生之計,又更舊將以易夷兵,變徽章而改番服,不旬月間而女賊王囊仙致于麾下。
興義之戰(zhàn),以李典步騎八百,破吐蕃寧州三萬,力追銀鼓,生禽鬼章。
論功者謂督部灰囊火馬之功,實本道輸攻墨守之奇也。
南籠圍解,我叔氏以前官左降,復介君于湖楚軍營者五載。
急攻則氈下濃書,緩戰(zhàn)而圍城作賦。
杜暹州紙,豈止百番;謝公庫箋,殆將九萬。
房玄齡軍書之奏,駐馬皆成;令狐楚白刃之中,揮毫不輟。
大府初以君奏留黔中,而介推逃賞,魯連辭功,賦櫻桃為林甫微辭,(軍中作《冰山曲》。
)詠蜀道與嚴公寓意。
要其賦性蕭閒,秉心引退,示不愿為桓沖參軍,故托意作郝隆蠻語也。
叔氏嘗語予曰:「吾貴州之行,涖斬叛苗一百馀萬。
雖韓愈行軍,不逢裴度;而令狐辟幕,實得劉蕡。
」蓋謂先生鄒、枚之亞也。
八年癸亥,與良士結(jié)鄰吳中,何蕭兩雋之巷,張陸交讓之瀆,既無貞白層樓,誰與戴公筑室?
重陽風雨,日日催租;淞水莼鱸,年年負米。
長洲宋汝和觀察為同人刻《今雨集》也,屬良士刪鄭集之鷓鴣,屏謝詩之蝴蝶,選取雄章,多將百首。
其盛氣如孔文舉,其博議如劉子駿,其貫串如酈道元《水經(jīng)注》,其磊落如司馬《大人》《游獵》賦。
繄是時也,趙曄第論其詩細,蔡邕已傳于京師,愛君者焚宮中媚香,不議君者亦薔薇浣讀。
香山誦一首而女子價高,康樂出一篇而洛陽紙貴,無以逾矣。
古之工為詩者,或一卷擢第,或一聯(lián)入相,或一詩得黃門,一詩得郎侍。
如先生者,李泌蓬萊之閣,王圭金炬之蓮,國之光也。
而乃楊徽警句,未登御屏;公權(quán)法書,不題殿壁。
生無花樹之居,死乏西華之里,嗚呼命歟!
性樂楷隸,工李主錯刀,法永公門限,穿羽陽宮瓦,寫老嫗扇頭。
其與人書也,綠盆糊面,豈惟百函;青泥封書,每馳萬里。
弄陳遵尺牘為榮,得劉宏手書為悅。
若良士之不嗜裝潢者,亦復衣藏索靖之書,帶秘鐘繇之札。
孔文舉謂舉篇見字,欣然獨笑;蔡中郎謂筆跡當面,相見無期。
能無慟哉?
精音律,工三弦,亦習弄笙篴,彈琵琶則鴝鵒立聽,奏羯鼓而群羊躑躅。
十四年己巳,與太倉畢子荺華珍流寓京國,作《伶玄通德》《吳剛修月》數(shù)十出。
微服聽酒樓之歌,重賂購樂人之價,若王昌齡之旗亭次第,李協(xié)律之流布管弦,王門伶人,爭為搬演也。
素不賃車馬輿轎,公卿名大夫或時訪其門館,怡然不報。
單衣練布,惟能晝眠;散發(fā)斜簪,不標豐度。
竊以為南州高士,但見林宗;江東步兵,不推張翰。
先生之致,夐乎高也。
淵岱之寶不盡,延州之德不孤。
錢塘陳云白洎令子孟楷、太倉蕭子山,學相次第,才各縱橫。
先卒之日,紀其喪事,賻之歛之,傳之序之,而先生之哀毀滅性,死孝傳矣。
夫詩,小藝也。
好香山而死者為唐衢,膏少陵而飲者如張籍,李洞鑄佛,孫晟畫仙,諒有人焉。
李益「征人」之作,天下皆傳;嵇康四言之詩,愷之如畫。
君何不年,而使后君死者沈子明刻李賀遺詩,王士源為浩然集序也!
時嘉慶二十一年,秀水姨甥仲瞿王良士頓首拜書。
超越變化,乘空凌行,吾于太白、東坡兩家神往焉,蓋其得于天者厚,而資于學者尤深也。
鐵云孝廉與余家為三世舊交,深知其賢于世者,當不獨以詩稱,而胸次博大,志行雅潔,于其詩略見之。
頃者鐵云過吳門見訪,得讀其行篋所攜詩二卷,皆黔南戎幕往還時作。
助之以江山,習之以軍旅,則又如少陵入蜀后詩之一變。
司空氏之品曰:「反虛入渾,積健為雄。
」又曰:「黃唐在獨,落落玄宗。
」鐵云蓋骎骎乎其日上矣。
歲在癸亥閏月長洲宋思仁靄若書于紅杏軒中。
開徑如鑿山破,下語如鑄鐵成,無一意不奇,無一句不妥,無一字無來歷。
是真能于長吉、玉溪、八叉之外別成一家,遂獨有千古,宋、元以來所未見也。
豈惟畏友,兼藉師資,嘆服何既!
陽湖趙云松(以字行。
)識,時年八十。
(先生與先君子同名,故每與位筆札往還所署皆如此,議記。
) 攬所投示詩卷,不及二百首,而眾體咸備,縱橫莫當,為擊節(jié)者累日。
諸體之中,七古尤勝。
若《張公石》《斷墻老樹圖》《破被篇》等作,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非浸淫于三李二杜者不能。
又如《團扇夫人曲》等篇,不啻鄭公嫵媚、廣平鐵石矣。
窺豹一班,得麟獨角,欣賞當何如也。
梧門法式善讀竟并題。
他人之詩有六義,鐵云之詩兼有三長;他人之詩有四聲,鐵云之詩兼有五音;他人之詩有唐、宋、元、明,鐵云之詩則兼有《離騷》、八代也。
乙卯以前足名家矣,丙辰以后其大家乎?
同縣龍鐸震升氏題于湘藩官舍之古雪山房。
鐵云孝廉足下:仆聞韓娥之謳,不夔、曠而賞;纖驪之足,不良、杰而貴。
豈不以作之難而知之易耶?
然而魚目混珍,什襲過于照乘;幽蘭斂馨,棄置等于白葦。
知己之嘆,有由來矣。
足下勤勤媚學,囂囂好游,猥以識途,得窺隱霧。
縱橫文雅,鶱翔藻思,使仆搖目黃絹,戢心白雪,反覆嗟嘆,得未曾有。
昔者廬山之詩,勒諸齋閣;隴首之句,書于便面。
仆雖非其人,實有同嗜,乃蒙損書,獎飾過當。
仆少慚學殖,早從簿書,猶幸監(jiān)司事疏,未拋故業(yè);海濱地僻,不乏嘉賓。
選勝攜壺,尋芳減從,亦竊冀識伏鸞于海上,懷好音于空谷焉。
足下味經(jīng)史之腴,得江山之助。
博議之著,既成于早歲;八覽已就,合懸之國市。
何不約其簡札,付之棗梨,此誠嘉惠之盛懷,無損勞謙之深詣。
芳草未歇,緒風漸暢,跌宕文史,保衛(wèi)眠食,臨書馳企,不盡所陳。
陽湖陸孝廉繼輅讀足下所贈俞五琵琶詩,詫為絕調(diào),傾想備至,行復以樂府諸作示之矣。
廷敬再拜。
(右滄州李味莊先生手書。
) 庚午七月,鐵云孝廉枉顧,以長卷索書鄙作。
仆本不能詩,又奉讀大集及見贈之什,驚才絕艷,令人舌撟不下,況敢持布鼓過雷門耶?
顧辱虛下殷懷,深懼有孤雅教,錄集杜句若干首,聊塞諾責。
自愧東挦西扯,得罪古人,或者以兒童顛倒天吳,見原大雅,一笑置之,幸甚。
錢唐梁同書識。
時年八十有八。
自昔少陵篇什,以蜀道為工;玉局文章,以海外為最。
若乃隱幾危坐,談鄒衍之九州;欹腳高眠,游少文之五岳。
則縮地無術,坐井何觀?
又或韜沂歷遠,稱娖探奇,讀秦碑而失韻,探漢策而忘年,謬解廣陵之曲江,誤賦黃州之赤??。
亦復識慚測蠡,才窘練都,將何以吐納風云,牢籠圖史,辟蠶叢于紙上,走巨靈于豪端?
若鐵云孝廉《瓶水齋詩》,則庶乎群雅盡掩,兩弊俱亡矣。
鐵云舊家薊北,作客江南,皋橋有伯鸞賃居,當湖為公房婿水。
而南史寓公,多書故土;西京科舉,必自本州。
快心黃絹之辭,失意紅綾之餅。
策蹇長安道上,未是家鄉(xiāng);落帆短簿祠前,反成故里。
所由以幽并之慷慨,兼吳越之歈吟者也。
溯其少侍嚴君,久隨遠宦。
云橫畫舫,洞庭秋水之波;香染征衫,庾嶺梅花之瘴。
樹攀八桂,路繞三湘。
既而一舸還吳,單車適楚。
灞陵感舊,漢上題襟。
桄榔和木客之吟,茉莉紀夫人之謚。
每登高而懷古,獨擊汰以長謠。
況復一上天梯,再經(jīng)云洞,題壁奢香驛畔,傳餐關索嶺前。
時則九姓鴟張,三苗豕突,雄師云合,上將星高。
洗銅柱于辰溪,肅銀刀之甲帳。
君乃墨磨龍盾,紙寫羊皮,斫地作歌,據(jù)鞍起草。
印娘屬鞬,激昂龍女之篇;藤甲橫戈,愴惻花卿之作。
紅江綠海,雨雪懷人;?妾猺仙,煙花覽俗。
續(xù)蠻府娵隅之唱,補漢家鐃吹之歌。
或以壓線生涯,疑妨瀏覽;轉(zhuǎn)蓬蹤跡,恐廢蒐羅。
不知劉穆百函,乃其馀事;王充十篋,多載奇書。
冥心默識,馬上枕上之功;淬掌遠稽,歲馀日馀之候。
手鈔八千馀紙,口誦四十萬言。
王劭思書,臨餐閉目;楊憑好古,對客搖頭。
其壯游也如彼,其博覽也若此,宜其擊缽頻催,攜囊滿貯。
碧城錦瑟,義山最善制題;蒼耳白頭,飛卿尤工屬對。
張融集名玉海,孫綽句作金聲。
抗顏古人,高步吾黨,作者之推,良非妄已。
且夫一得儀同,馬生遂勝孔子;未成進士,梁使不識羅君。
知鐵云者,惜其命與才妨,名由遇減。
余則謂失馬何嘗非福,探驪要在得珠。
假使雁塔早題,鹓行遽列,入?yún)⒂窆S,出綰銀黃,跡拘臺閣之間,力盡簿書之內(nèi),轉(zhuǎn)恐渭城罷唱,燕寢廢吟。
今則頊頊蕭晨,悠悠遠道,煙云發(fā)其藻采,卷軸助其波瀾。
乘有暇之時,作必傳之業(yè),安見晚達之馬周,不勝早貴之何晏哉?
余與鐵云昔歲測交,在仲瞿孝廉之坐;今茲話舊,過云伯大令之居。
仲瞿石鼎句奇,冰車詞壯,出入三乘,縱橫百城。
云伯濤涌碧海,霞卷絳霄,上薄風騷,下掩盧駱。
而鐵云樹精嚴之筆陣,逞詭譎之詞鋒。
各有千秋,能無三舍?
乃辱惠施知我之深,每有敬禮定文之托。
因陳梗概,書諸簡端。
擷其英華,此才何減八斗?
語其聲價,一篇可直百金。
以質(zhì)藝林,庶不河漢。
婁東蕭掄子山序。
重刻瓶水齋集·序
退之有言:士有曠百世而相感,誠不自知其何心。茍非世之所稀,胡為使予欷歔而不可禁。乃有文章之應求,同于風義之感激者。宗嘯吾司馬,生有軼才,雅好詩歌,亦既不懈而入于古矣,流連作者之林,讀《瓶水齋詩》而篤好之。鐵云先生天才亮特,超乎塵壒之外,冠劍遠游,與奇氣相發(fā),詩篇雄峻,畦町獨辟。同時朋輩既無與抗手,即求之高、岑、歐、梅,且變化匪由于擬議也。風徽未沫,詩卷流傳之本漸稀。陽湖黃仲則、秀水王仲瞿豐才嗇遇,略等先生,顧數(shù)十年中,遺集皆四五刻,紙貴蓺林?!镀克S集》則不絕如線,嘯吾銳意覆刻行世,然而薄宦羈棲,鉛槧不易。就同志諸君謀之經(jīng)歲,工未及半,嘯吾遽捐館舍。玄文在篋,以待侯芭,而《瓶水》一刻,又君未竟之緒。邊竹潭鹺尹再謀之同志,乃得告成,時宗君之逝已將一年。昔袁中郎得徐文長遺草于故紙中,賞奇感嘆,作敘有「微至」之言;今舒氏遺集得嘯梧而益廣其傳,吾尤望世有袁中郎其人,以傳文長者傳嘯梧也。然而幽奇磊落之士,生而連蹇,不得已以空文自見。鐵云之落魄戎幕,略似文長;嘯梧之浮沉下位,差類仲則。則夫數(shù)寸之遺書傳與不傳,要之不必為醬瓿之覆,亦僅同駿骨之求而已。可勝慨哉!仁和譚獻仲儀敘。
重刻瓶水齋集·引
《瓶水齋集》十六卷、《別集》二卷,自巴樸園副使刊于真州,閱七十馀年,版片寖失。吾友鐵嶺宗嘯梧郡丞(山)博綜群籍,尤留意北方文獻。嘗謂乾、嘉之際畿輔作者林立,鐵云先生天才橫溢,陵轢古今,與常熟孫子瀟、秀水王仲瞿兩先生相頡頏,當時有三君之目。今孫、王撰著,江以南家有其書,舒集別無刊本,當繼巴氏重鋟以廣其傳。爰從丁君松生假得原刻本,甫授梓而疾作,綿惙之際,舉付保樞,屬為卒業(yè)。保樞諾而受之,將以傳舒先生者并傳嘯梧也。深懼廢墜,負我亡友,乃與松生函約同志醵資助刊,嶺南許星臺中丞年丈復力為提倡。距嘯梧之歾十閱月而書成,譬造浮圖七級,快睹合尖。自今當與《天真閣》《煙霞萬古樓》兩集鼎峙不朽。既釃酒以告嘯梧,益重我山陽鄰笛之感已。光緒歲在丁亥六月,任丘后學邊保樞謹識。 余??镀克S集》既卒業(yè),先生詩尚有詠襄陽太守王樹勛事,所謂《和尚太守謠》者,為世膾炙,而集中弗載,頗疑書闕有間。既而仲儀復覓得《瓶水齋詩話》寫本,卷尾有孤子昌枚識語,稱先生別有乙亥年詩一卷未刻,顧以搜輯末由,徒事惋嘆。歲庚寅十一月,松生之猶子修甫孝廉偶坐坊肆,睹架庋舊刻《瓶水齋集》,試一抽閱,則乙亥年詩已編列第十七卷,《和尚太守謠》一篇固儼然在也。喜而見貽,乃并《詩話》一卷,均續(xù)付剞劂。蓋延津龍劍,終久必合,文人慧業(yè),理亦宜然??筛阶R如左。世有嗜先生詩者,當同為拊掌也。光緒辛卯天中節(jié)后一日,保樞再識于武林寓齋。(錄入:顧青翎)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