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介紹】: 唐貝州清河人。早歲客居汴州,及與海賈為友,以誠信為世所稱。尋登進士第。德宗貞元末為中書舍人。順宗即位,與給事中陸質(zhì)并為皇太子侍讀。憲宗元和五年,以刑部侍郎知貢舉,放王璠、楊虞卿等及第。改吏部侍郎。官至秘書監(jiān)。
生卒年不詳。郡望清河?xùn)|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北),早歲客居汴州半年,與海賈同止。海賈臨死,遺以珠,及葬,崔樞置珠柩中。后賈婦來尋故夫,并勘珠所在。剖柩果得珠,由此知名。次年登第。德宗貞元末為中書舍人。順宗即位,與給事中陸質(zhì)并為皇太子李純侍讀。憲宗元和五年(810)遷吏部侍郎,知貢舉,歷刑、吏二部侍郎,終秘書監(jiān)。事跡散見《國史補》卷中、《因話錄》卷三、《唐語林》卷一等。《全唐詩》存詩2首。
人物簡介
【介紹】: 唐虢州弘農(nóng)人,字慕巢。楊虞卿弟。憲宗元和四年進士擢第,又登博學(xué)宏詞科,累辟使府。穆宗長慶元年為右補闕,再遷職方郎中。文宗大和中,以本官知制誥。時李宗閔、牛僧孺輔政,待汝士厚,拜中書舍人,改工部侍郎,又遷戶部。開成元年,轉(zhuǎn)兵部,后轉(zhuǎn)吏部。終刑部尚書。族人嗣復(fù)嘗大宴,汝士與元稹、白居易均在座,賦詩,汝士后成而最佳,歸語人曰:“今日壓倒元白?!?div id="7be6b1t" class='inline' id='people_17405_0_8_comment'>
【生卒】:778—? 字慕巢,排行六,虢州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人。憲宗元和四年(809)登進士第,又登博學(xué)宏詞科。累辟使府。穆宗長慶元年(821)由監(jiān)察御史遷右補闕,累官至中書舍人。文宗大和七年(833)遷工部侍郎。出為同州刺史。九年入為戶部侍郎。開成元年(836)轉(zhuǎn)兵部侍郎。同年出為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官至刑部尚書,卒。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楊汝士以才氣自負,嘗自詡其《宴楊仆射新昌里第》詩“壓倒元、白”(《唐詩紀(jì)事》卷四六)?!?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7首。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三
汝士字慕巢。元和四年進士。又登宏詞科。長慶中累擢工部侍郎。出為同州刺史。開成時由兵部侍郎為東川節(jié)度使。入為吏部侍郎。進刑部尚書卒。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介紹】: 唐虢州弘農(nóng)人,字用乂。楊虞卿弟。文宗大和八年進士。始辟興元李絳幕府。絳死,漢公遁而獲免。累遷戶部郎中、史館修撰。坐虞卿事,下除舒州刺史。擢桂管、浙東觀察使。由戶部侍郎拜荊南節(jié)度使,召為工部尚書。或劾漢公治荊南有貪贓,降秘書監(jiān)。宣宗時擢為同州刺史。給事中鄭裔綽等共奏漢公冒猥無廉概,不可處近輔,三還制書。卒行。漢公后自同州更宣武、天平兩節(jié)度使,卒。
全唐文·卷七百六十
漢公字用乂。虢州宏農(nóng)人。大和八年進士。累拜荊南節(jié)度使。召為工部尚書。宣宗朝同州刺史。更宣武天平兩節(jié)度使卒。
人物簡介
【生卒】:820—875 【介紹】: 唐虢州弘農(nóng)人,字立之。楊虞卿子。年十四,明經(jīng)擢第,累官殿中侍御史,遷京兆府司錄。宣宗大中間,入為太常丞。丁憂后,除隰州刺史,有佳政。旋從李□于澤潞,為節(jié)度判官,遷副使。入為戶部員外郎,累改都官郎中。官至鳳翔節(jié)度副使。
人物簡介
【介紹】: 唐虢州弘農(nóng)人,字幾之。楊汝士子。懿宗咸通中,歷戶部員外郎、郎中,遷比部郎中、知制誥。十二年,坐與故府劉瞻親善,貶瓊州司馬。復(fù)召為諫議大夫。僖宗乾符三年,自京兆尹授戶部侍郎。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人物簡介
【介紹】: 唐虢州弘農(nóng)人,字時之。楊虞卿子。登進士第。僖宗乾符中,歷庫部、吏部員外郎。昭宗乾寧中,遷累戶部尚書。堪乃韋昭度舅。二年,王行瑜等殺昭度,堪亦貶雅州刺史。后官至太子少師。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介紹】: 五代時虢州弘農(nóng)人,字靖夫。楊虞卿曾孫。仕前蜀王建,依附宰相張格,累官禮部尚書。光天元年,王衍嗣位,格貶茂州,玢亦坐貶滎經(jīng)尉。乾德中,遷太常少卿。咸康元年,進吏部尚書。前蜀亡,歸后唐,任給事中,充集賢殿學(xué)士。后以年老,授工部尚書致仕,退居長安故居。
人物簡介
【生卒】:1470—1537 【介紹】: 明浙江鄞縣人,字原學(xué),號五溪,又號一齋。弘治十二年進士。授編修,進侍講,遷右諭德。以不附劉瑾,出掌南京翰林院事。嘉靖時大禮議起,數(shù)力爭。禮定,復(fù)上疏諫,伏哭左順門。帝怒,下詔獄掠治,廷杖遣戍。十余年后卒于戍所。隆慶初贈官賜恤。甬上耆舊詩·卷十二
維基字原禮,少志趣非常,嘗署讀書精舍壁曰:“立志當(dāng)以圣人為的,讓第一等事于人,即非夫也。”十六遭母喪,水漿不入口者數(shù)日。倚廬三年。郡太守姜公昂目之曰:“此吾郡顏子也。”弱冠師事同郡姚公鏌,授毛鄭詩。舉于鄉(xiāng)。己未廷對,孝廟親閱卷,大奇之。置第一。已而易置第二,然上心重公,特同賜狀元袍帶嘉寵之。由翰林編修遷侍講,修孝宗實錄。再遷右諭德。時逆瑾用事,朝士多趨其門,公獨不往。瑾銜之。出掌南院,事歸省,適父沒,喪之一如母。既服除,乞終養(yǎng)繼母,不報復(fù)原職。時公望重,中外莫不傾心,謂當(dāng)握持鈞軸。而忌者中沮久不調(diào)。嘉靖改元,進學(xué)士三年。上主張璁之說,欲考興獻帝,舉朝爭之不得公,乃與同里翰林王公相、陸公釴等,招舉朝大小諸臣二百馀人,同跪文華門外哭諫。聲聞大內(nèi),上大怒,命系為首者八人于獄。次日即拷訊。所系八人,編伍俱以公為舉首,杖殺翰林王公相等十九人。公所戍鎮(zhèn)海衛(wèi)上,以公為黨魁。怒終不解。前后廷臣論薦及請釋放者數(shù)十。上終不許。公在戍,惟杜門著書,絕口不言時事,凡十三年,竟卒于戍所。先是彗星見文昌。卒之日,天鼓鳴,浙省榜眼石坊忽崩壞。公性嚴重慎交,意所不合,即當(dāng)軸未嘗通刺其門。少潛心六經(jīng),尤精于禮。文詞高雅,至金石之作,更其所長。所著《一齋》、《白庵》二集。嘉靖三年,諸臣諫,大禮者二百二十馀人,其謫戍者八人,以豐學(xué)士熙舉首杖殺者十九人。以王翰林相舉首,大節(jié)俱出吾鄉(xiāng),然豐氏尤為世家。自宋學(xué)士清敏公稷以直諫名,至洪武中國子司業(yè)寅初以諫觀燈謫德化教諭,靖難師入,即日棄官歸。子給事慶,景泰中以諫易儲系獄,歷官布政。至學(xué)士,即布政孫也。誠可為世家矣。
豐熙(1468年—1537年),字原學(xué),號五溪、白庵。浙江鄞縣城西隅馬園(今屬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qū))人。明朝榜眼、政治人物。少年師從姚鏌,弘治八年(1495年)舉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殿試第二名(榜眼),孝宗賜第一人袍帶。歷官翰林院編修,侍讀、升右諭德。參與修撰《孝宗實錄》。因不附劉瑾專權(quán),出掌南京翰林院。明世宗即位后,晉升翰林學(xué)士。“大禮議”事起,受廷杖,下詔獄,遣戍福建鎮(zhèn)海衛(wèi),十三年后卒于戍所。隆慶初年,朝廷方贈官賜恤。。
人物簡介
維基【介紹】: 明山西猗氏人。萬歷二十年進士。授襄陽推官。入為御史,力排東林諸子,尚書孫丕揚惡其所為,出之為寧夏副使,引疾不赴。天啟中,魏忠賢起應(yīng)甲代楊漣為左副都御史。赴任途中連上十三疏,亟詆東林黨人,指李三才為黨魁。后為南京右都御史,被劾削職。
喬應(yīng)甲(1559年—1627年),字汝俊,號儆我,山西猗氏縣人,同進士出身。萬歷十六年(1588年)舉人,萬歷二十年(1592年)登進士,授襄陽府推官,萬歷三十年(1602年)升為四川道監(jiān)察御史。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第二次妖書案興起,辱罵首輔沈一貫,署名「四川道御史喬應(yīng)甲書」。應(yīng)甲被萬歷帝拿問,應(yīng)甲回復(fù):如果是自己寫的,何必簽名陷害自己?萬歷認為有道理,將他釋放。沈一貫想乘機斗爭東林黨吏部侍郎郭正域,遭到應(yīng)甲反對,沈一貫怒將其調(diào)為淮揚巡按。在淮揚巡按間,發(fā)覺漕運總督李三才貪財,加以揭露,得罪東林黨人。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調(diào)浙江道御史。次年,東林黨爭,東林黨人在京察想要斗爭應(yīng)甲,應(yīng)甲獲得吏部蕭宣化救援,脫身。后丁憂兩次,家居十馀年,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朝廷召以太常寺少卿,應(yīng)甲不就。家居期間,出家財協(xié)助地方農(nóng)耕治水。天啟四年(1624)起官,任南京都察院副都御史協(xié)理院事,彈劾許多東林黨人,次年以御史大夫巡撫陜西,杖殺貪贓枉法的國舅曹應(yīng)祥,并招安許多因饑荒造反的流寇,深受愛戴,李闖經(jīng)過其鄉(xiāng),稱之為「清白吏」。天啟六年(1626年)升為南京都察院都御史,又遭到黨爭,應(yīng)甲致仕,次年病卒于家,崇禎年間東林黨人以搜捕閹黨的名義,捉拿其子孫。但上述有關(guān)所謂李自成認為喬應(yīng)甲是清白吏的記載存有爭議,如《明實錄》就記載喬應(yīng)甲與馮銓交結(jié),并借這關(guān)系到處周旋賣友,在陜西巡撫任內(nèi)「貪聲大著」、「歲跡多端」、「言清行濁」、「聞?wù)哂麌I」等。《崇禎長編》也記載有百姓被搶劫而向喬應(yīng)甲請求捕賊,喬應(yīng)甲竟反向失主索取千金,致使百姓被搶劫的皆不敢言,盜賊因而充斥橫行。有關(guān)惡行,地方志也有相似的記載。后來經(jīng)他治下也發(fā)生了王二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