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柳珵

相關(guān)人物:共 1 位
共 1 首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59—835? 一作鏡空。俗姓齊,名君房,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少苦貧。壯喜為詩,不尚靡麗。后困于吳楚間,以詩干謁侯伯,所獲甚少。憲宗元和初,投杭州靈隱寺為僧。后周游名山,愈行苦節(jié)。文宗大和元年(827),在洛陽龍門寺遇柳理,言己身后之事,并題詩1首?!?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二〇有傳,并錄其詩,《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姓齊氏。吳郡人。始名君房。世儒者。讀書通大意。不務(wù)記憶。而著述中時病尤困。家貧。干謁吳楚諸侯。無所遇。得錢才盈貫。則疾作。盡費(fèi)以醫(yī)藥。然后愈。元和初。游錢唐。屬歲大侵。念丐午餐于天竺寺。至孤山寺西。則餓困不能進(jìn)。坐湖堤上。雪涕長喟。俄有梵僧笑其傍曰。法師秀才。旅游趣向亦足未。于是空聞其呼之異也。而疑之。姑應(yīng)之曰。足矣。且?guī)熀舴◣?。謂誰歟。梵僧曰。子曾不憶誦法華經(jīng)于洛京之同德寺乎。空曰。吾生年已四十五矣。足跡未嘗一印洛京地。又何知夫同德寺哉。曰子方且為饑火所燒。宜不能知也。遽探囊出一棗如拳許。曰此吾國所產(chǎn)。上智食之。能了知三際。下智則僅了前生??辙渌手?。遂枕石而寢。寤則洞憶同德講經(jīng)事。如昨日。即問曰。震和尚安在。曰攀緣未斷。再生蜀中為僧。今則斷矣。曰神上人安在。曰宿愿力故。揚(yáng)化無佛法地。曰悟法師安在。曰渠嘗于香山石佛像前發(fā)愿。以為茍不證無上菩提者。當(dāng)為武士。以紓國難。今聞已仕為大將軍矣。梵僧因復(fù)語空曰。當(dāng)時儔侶并我與子凡五人。就中獲解脫者。惟我耳。其三人雖未出生死。而猶以進(jìn)脩。不致下劣。獨(dú)子以廣說異端于獅子座上。疑悟?qū)W者。使于空理。妄起分別。且怠于律己。或缺戒珠。果報(bào)宜然。無足恨者??斟岚菰弧:蜕写缺?。幸垂哀救。梵僧探囊出一鏡。背面瑩徹。曰夫世間貴賤之分。人生脩短之期。若佛法之盛衰興替。覽此可知也??找挥[謝曰。謹(jǐn)佩誨飭。梵僧仍納鏡囊中而去。行十許步。竟失所往??帐窍ν稁熉浒l(fā)于靈隱寺。受具參方。行益孤峻。大和元年??吐尻桚堥T天竺寺。為河?xùn)|柳理說其事??张荚?。我壽至七十七。臘三十二。持缽乞食。馀有九年。死后則佛法其衰乎。理詰之。默不加答。乃索筆題經(jīng)藏北垣曰。興一沙衰恒河沙。兔而罝犬而拿。?;⑾嘟唤桥c牙。寶檀終不滅其花。后不知所終。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釋鑒空。
俗姓齊。
吳郡人也。
少小苦貧雖勤于學(xué)而寡記持。
壯歲為詩不多靡麗。
常困游吳楚間。
已四五年矣。
干謁侯伯所潤無幾。
錢或盈貫則必病生。
用罄方差。
元和初游錢塘屬其荒儉。
乃議求餐于天竺寺。
至孤山寺西餒甚不前。
因臨流雪涕悲吟數(shù)聲。
俄有梵僧臨流而坐。
顧空笑曰。
法師秀才旅游滋味足未。
空曰。
旅游滋味則已足矣。
法師之呼一何乖謬。
蓋以空未為僧時名君房也。
梵僧曰。
子不憶講法華經(jīng)于同德寺乎。
空曰。
生身已四十五歲矣。
盤桓吳楚間未嘗涉京口。
又何洛中之說。
僧曰。
子應(yīng)為饑火所燒不暇憶故事。
遂探囊出一棗。
大如拳許。
曰此吾國所產(chǎn)。
食之者。
上智知過去未來事。
下智止于知前生事耳。
空饑極食棗。
掬泉飲之。
忽欠呻枕石而寢。
頃刻乃悟。
憶講經(jīng)于同德寺如昨日焉。
因增涕泣問僧曰。
震和尚安在。
曰專精未至再為蜀僧矣。
今則斷攀緣也。
神上人安在。
曰前愿未滿。
悟法師焉在。
曰豈不記香山石像前戲發(fā)大愿乎。
若不證無上菩提。
必愿為赳赳貴臣。
昨聞已得大將軍矣。
當(dāng)時云水五人唯吾得解脫。
獨(dú)汝為凍餒之士也。
空泣曰。
某四十許年日唯一餐。
三十馀年擁一褐。
浮俗之事決斷根源。
何期福不完乎坐于饑凍。
僧曰。
由師子座上廣說異端。
使學(xué)空之人心生疑惑。
戒珠曾缺膻氣微存。
聲渾響清終不可致。
質(zhì)傴影曲報(bào)應(yīng)宜然。
空曰。
為之奈何。
僧曰。
今日之事吾無計(jì)矣。
他生之事警于吾子焉乃探缽囊取一鑒。
背面皆瑩徹。
謂空曰。
要知貴賤之分脩短之期佛法興贊吾道盛衰。
宜一鑒焉。
空覽照久之。
謝曰。
報(bào)應(yīng)之事榮枯之理。
謹(jǐn)知之矣。
僧收鑒入囊。
遂挈而去。
行十馀步旋失所在。
空是夕投靈隱寺出家受具足戒后周游名山愈高苦節(jié)。
大和元年詣洛陽。
于龍門天竺寺遇河?xùn)|柳珵
親說厥由向
聞空之說事皆不常。
且甚奇之。
空曰。
我生世七十有七。
僧臘三十二。
持缽乞食尚九年在世。
吾舍世之日佛法其衰乎。
詰之。
默然無答。
乃索?筆硯題數(shù)行于經(jīng)藏北垣而去。
曰興一沙衰恒河沙。
兔而罝。
犬而拿。
?;⑾嘟慌c角牙。
寶檀終不滅其華。
系曰。
食梵僧之棗而知宿命者。
與茹雪山之藥解諸國言音同也。
覽鑒而知吉兇者。
與窺圖澄涂麻掌同也。
食棗臨鑒豈偶然耶。
非常人之遇也。
其空公題讖而答塞柳珵之問。
驗(yàn)在會昌之毀教矣。
時武宗。
勒僧尼反俗。
計(jì)二十萬七千馀人。
坼寺并蘭若共四萬七千有奇。
故云興一沙衰恒河沙。
兔在罝犬仍拿言殘害之甚。
乙丑毀法丙寅厭代。
佛法喻寶檀之樹終不絕其華蘤芬馥。
故云也。
茍非異人何以藏往考來之若是乎。
神僧傳·卷第八
釋鑒空。
俗姓齊氏。
吳郡人也。
少小苦貧雖勤于學(xué)而寡記持。
壯歲常困。
游吳楚間。
已四五年矣。
元和初值錢唐荒儉。
乃議求餐于天竺寺。
至孤山寺西喂甚不前。
因臨流雪涕悲吟數(shù)聲。
俄有梵僧臨流而坐。
顧空笑曰。
法師秀才旅游滋味足未。
空曰。
旅游滋味則已足矣。
法師之呼一何乖謬。
梵僧曰。
子不憶講法華經(jīng)于同德寺乎。
空曰。
生身已四十五歲矣。
盤桓吳楚間未嘗涉京口。
又何洛中之說。
僧曰。
子應(yīng)為饑火所燒不暇記憶故事。
遂探囊出一棗大如拳許曰。
此吾國所產(chǎn)。
食之者。
上智知過去未來事。
下智止于知前生事耳。
空饑極食棗掬泉飲之。
忽欠伸枕石而寢。
頃刻乃悟。
憶講經(jīng)于同德寺如昨日焉。
因增涕泣。
問僧曰。
震和尚安在。
曰專精未至。
再為蜀僧矣。
今則斷攀緣也。
神上人安在。
曰前愿未滿。
悟法師焉在。
曰豈不記香山石像前戲發(fā)大愿乎。
若不證無上菩提。
必愿為赳赳貴臣。
昨聞已得大將軍矣。
當(dāng)時云水五人惟吾得解脫。
獨(dú)汝為凍餒之士也。
空泣曰。
某四十許年日唯一餐。
三十馀年擁一褐浮俗之事決斷根源。
何期福不完乎。
坐于饑凍。
僧曰。
由師子座上廣說異端。
使學(xué)空之人心生疑惑。
戒珠曾缺膻氣微存。
聲渾響清終不可致。
質(zhì)傴影曲報(bào)應(yīng)宜然。
空曰。
為之奈何。
僧曰。
今日之事吾無計(jì)矣。
他生之事警于吾子焉。
乃探缽囊取一鑒。
背面皆瑩徹。
謂空曰。
要知貴賤之分修短之期。
佛法興替。
吾道盛衰。
宜一鑒焉。
空照久之謝曰。
報(bào)應(yīng)之事。
榮枯之理。
謹(jǐn)知之矣。
僧收鑒入囊。
遂挈而去。
行十馀步旋失所在。
空是夕投靈隱寺。
出家受具足戒。
后周游名山愈高苦節(jié)。
大和元年詣洛陽。
于龍門天竺寺遇河?xùn)|柳珵
親說其由。
聞空之說事。
皆不常且甚奇之。
空曰。
我生世七十有七。
僧臘三十二。
持缽乞食尚九年在世。
吾舍世之日佛法其衰乎。
詰之。
默然無答。
乃索?筆硯題數(shù)行于經(jīng)藏北垣而去。
曰興一沙衰恒河沙。
兔而罝。
犬而拿。
?;⑾嘟慌c角牙。
寶檀終不滅其華。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齊。吳郡人。少小貧苦。惟勤于學(xué)。元和初。游錢塘。屬其荒儉。乃議求餐于天竺寺。至孤山寺西。餒甚不前。因臨流雪涕。悲吟數(shù)聲。俄有梵僧。臨流而坐。顧空笑曰。法師秀才。旅游滋味足未。空曰。旅游滋味。則已足矣。法師之呼。一何乖謬。蓋以空未為僧時名君房也。梵僧曰。子不憶講法華經(jīng)于同。德寺乎。空曰。生身已四十五歲。盤桓吳楚間。未嘗涉京口。又何洛中之說。僧曰。子應(yīng)為饑火所燒。不暇憶故事。遂探囊出一棗大如拳許曰。此吾國所產(chǎn)。食之者。上智知過去未來事。下智止于知前生事耳??震嚇O。食棗。掬泉飲之。忽欠呻。枕石而??。頃刻乃悟憶講經(jīng)于同德寺。如昨日焉。因增涕泣。問僧曰震和尚安在。曰專精未至。再為蜀僧矣。今則斷攀緣也。神上人安在。曰前愿未滿。悟法師焉在。曰豈不記香山石像前。戲發(fā)大愿乎。若不證無上菩提。必愿為赴赳貴臣。昨聞已得大將軍矣。當(dāng)時云水五人。唯吾得解脫。獨(dú)汝為凍餒之事也??掌?。某四十許年。日唯一餐。三十馀年。擁一褐。浮俗之事。決斷根源。何期福不完。坐于饑凍。僧曰。由師子座上。廣說異端。使學(xué)空之人。心生疑惑。戒珠曾缺。膻氣微存。聲渾響清。終不可致。質(zhì)個影曲。報(bào)應(yīng)宜然。空曰為之柰何。僧曰今日之事吾無計(jì)矣。他生之事。警于吾子焉。乃探缽囊。取一鑒背面皆瑩徹。謂空曰。要知貴賤之分。修短之期。佛法興替。吾道盛衰。宜一鑒焉??沼[照久之。謝曰。報(bào)應(yīng)之事。榮枯之理。謹(jǐn)知之矣僧收鑒入囊。遂挈而去。行十馀步。旋失所在。空是夕投靈隱寺出家。受具足戒。后游名山。愈高苦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