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柳璨

相關(guān)人物:共 15 位。
共 1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
以優(yōu)人為朱溫所愛,扈東遷為御營使,進(jìn)河南尹。
官至太常卿。
王殷譖其與柳璨等祀天祈延唐祚,貶萊州司戶參軍,受裂刑于河南市。
全唐文·卷八百三十九
廷范官太常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41—905 【介紹】: 唐末絳州聞喜人,字紀(jì)圣。
裴向?qū)O。
懿宗咸通十二年進(jìn)士。
歷遷殿中侍御史、給事中、右散騎常侍,出為汴州宣諭使。
與朱溫相結(jié)納,故溫聽命,修貢獻(xiàn)不絕。
擢兵部侍郎,俄以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帝在鳳翔,罷為工部尚書。
已還宮,出為清海節(jié)度使。
以溫力,復(fù)拜相。
哀帝嗣位,柳璨用事,溫以牙將張廷范為太常卿,樞持不可,累貶瀧州司戶參軍,至滑州,溫遣人殺之白馬驛。
全唐文·卷八百十二
樞字紀(jì)圣。絳州聞喜人。咸通十二年進(jìn)士。再遷藍(lán)田尉。直宏文館。從僖宗入蜀。擢殿中侍御史。龍紀(jì)初進(jìn)給事中。改京兆尹。出為歙州刺史。遷右散騎常侍。以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罷為工部尚書。出為清海節(jié)度。再知政事。累進(jìn)右仆射諸道鹽鐵轉(zhuǎn)運(yùn)使。哀帝時。忤朱全忠意。罷政事。拜右仆射。貶登州刺史。又貶隴州司戶參軍。至滑州。全忠遣人殺之白馬驛。投尸于河。年六十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博陵安平人,字昌之。
崔澹子。
有文而風(fēng)致整峻,時人目為“饤座梨”,言座所珍也。
僖宗乾符中以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遷中書侍郎。
從遷洛陽,罷為尚書右仆射。
柳璨所陷,貶白州長史,被殺于白馬驛。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05 字昌之,郡望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
昭宗龍紀(jì)元年(889)登進(jìn)士第。
大順初,為翰林學(xué)士。
乾寧三年(896),封博陵縣男。
自兵部侍郎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光化三年(900)罷相,為兵部尚書。
哀帝天祐元年(904)復(fù)為中書侍郎。
次年因柳璨所忌,貶官后賜死。
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
寶真齋法書贊》卷六收詩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唐文·卷八百十九
遠(yuǎn)。
河中節(jié)度使玙孫。
龍紀(jì)元年登第。
大順初以員外郎知制誥。
充翰林學(xué)士。
正拜中書舍人。
乾寧三年轉(zhuǎn)戶部侍郎博陵縣男。
轉(zhuǎn)兵部。
以本官同平章事。
遷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
天祐初從昭宗東遷洛陽。
罷相守仆射。
二年。
柳璨希朱全忠旨。
貶白州長史。
被殺于白馬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05 【介紹】: 唐末河南洛陽人,字又損。
獨孤云子。
懿宗咸通中登朝,官至京兆尹。
昭宗乾寧初,歷中書舍人、御史中丞,遷禮部侍郎。
光化中,遷吏部侍郎、禮部尚書。
天復(fù)三年,遷兵部侍郎、同平章事。
天祐元年,遷門下侍郎,兼戶部尚書、同平章事,仍判度支。
哀帝天祐二年,授安南都護(hù)、靜海軍節(jié)度使。
旋貶棣州刺史,再貶瓊州司戶。
以唐室舊臣,為朱溫、柳璨所惡,與裴樞等并命于白馬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06 【介紹】: 唐河?xùn)|猗氏人,字休府。
登進(jìn)士第。
昭宗天祐元年,自司勛員外郎遷禮部郎中。
哀帝天祐二年,官祠部郎中知制誥,隨柳璨赴汴州冊朱溫為相國魏王。
其年冬,貶博昌尉。
尋除名,于御史臺所在賜自盡。
有《河?xùn)|張氏家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47—905 【介紹】: 唐蘇州吳人,徙居陜州,字祥文,初名允迪。陸贄族孫。僖宗光啟二年進(jìn)士。從帝奔山南,歷遷翰林學(xué)士、中書舍人。屬辭敏速,受昭宗優(yōu)遇。乾寧三年,以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jìn)中書侍郎、判戶部。時昭宗募兵數(shù)萬,議攻鳳翔,責(zé)其阻撓,貶峽州刺史。五年,復(fù)拜相。后貶濮州司戶參軍,為朱溫所殺。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47—905 字祥文,本名允迪,排行十九。
祖籍吳郡(今江蘇蘇州),后徙家于陜,遂為陜州(今河南陜縣)人。
僖宗光啟二年(886)登進(jìn)士第,任校書郎。
昭宗龍紀(jì)元年(889)授藍(lán)田尉,直弘文館,遷左拾遺。
大順二年(891)充翰林學(xué)士,后歷任屯田員外郎、祠部郎中,拜中書舍人。
乾寧時遷戶、兵二部侍郎,進(jìn)翰林學(xué)士承旨,拜戶部侍郎、同平章事。
光化時,進(jìn)封吳郡開國公,轉(zhuǎn)門下侍郎。
天復(fù)三年(903)貶沂王傅,分司東都。
旋復(fù)授吏部尚書。
天祐二年(905)責(zé)授濮州司戶,為柳璨所殺。
生平詳見新、舊《唐書》本傳、《北夢瑣言》卷四、《宣和書譜》卷四、《唐詩紀(jì)事》卷六九。
扆文思敏疾,與陸希聲、陸威俱名冠一時,號為“三陸”。
亦善書。
新唐書·藝文志四》著錄《陸扆集》7卷,《宋史·藝文志七》亦著錄其《禁林集》7卷,已佚。
全唐詩》存詩1首及斷句1句。
全唐文·卷八百二十七
扆初名允迪。字祥文。宰相贄族孫。光啟二年進(jìn)士。累進(jìn)翰林學(xué)士中書舍人尚書左丞。封嘉興縣男。徙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jìn)中書侍郎。歷工兵戶三部尚書。封吳郡公。為崔允所譖。貶沂王傅分司東都。授吏部尚書。再貶為濮州司戶參軍。被害白馬驛。年五十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08 【介紹】: 唐末五代時河間人,字右華。
唐昭宗乾寧二年進(jìn)士。
歷監(jiān)察御史、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柳璨專權(quán)縱暴,殺裴樞等七人,蔓引朝士,輒加誅殺,文蔚極力解之,乃止。
后梁太祖立,仍為相。
梁初制度多其裁定。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人。
蘇循子。
唐昭宗乾寧中舉進(jìn)士,復(fù)試落第。
昭宗被弒,朱溫擅權(quán),以楷為起居郎。
依附柳璨、張廷范,請改昭宗謚號為襄宗以泄恨。
后隨父至魏州。
后唐莊宗時為員外郎。
明宗立,大臣欲糾其駁謚之罪,以憂慚卒。
全唐文·卷八百三十九
楷。乾寧二年舉進(jìn)士。重試黜落。哀宗時依朱氏為起居郎。以舊憾上疏駮昭宗謚號。梁祖即位。勒歸田里。后唐同光中為員外郎。天成中累歷使幕。會執(zhí)政欲糾其駮謚之失。以憂卒。

人物簡介

大明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篇第一 解義篇第二之一
釋若訥奉旨住上天竺。常領(lǐng)徒千人。大弘三觀十乘五重六即之道。其詞辯若瀉懸河。實為當(dāng)世四依也。南宋淳熙三年高宗幸上竺寺欲禮大士。訥迎。高宗問曰。朕于大士合拜不合拜。訥對曰。不拜則各自稱尊。拜則遞相恭敬高宗欣然致拜。又問歲修金光明懺其意為何。訥曰。昔佛為梵釋四王說金光明三昧。囑其護(hù)國護(hù)人。后世祖師立為懺法。令僧每于歲旦奉行其法為國祈福。此盛世之典也。上說授訥右街僧錄。賜錢即修其道。次年四月八日召訥。領(lǐng)僧五十入內(nèi)觀堂修護(hù)國金光明三昧。賜齋罷訥登座說法。上問曰。佛法固妙。安得如許經(jīng)卷。訥曰。有本者如是。高宗大悅進(jìn)訥左街僧錄。號曰慧光法師。自是歲歲此日入內(nèi)修舉佛事。賜絹帛五十疋。七年八月召訥入內(nèi)賜齋說法稱旨恩寵隆渥加異。
補(bǔ)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若訥。
字希言。
嘉興孫氏子。
初依竹庵。
次謁證悟于赤城。
命首眾座下。
暨悟化。
遂嗣師道。
道大弘。
乾道三年。
孝宗幸上竺。
展敬大士。
師接候稱旨。
授右街僧錄。
因詔。
于山中建十六觀堂。
仍仿其制。
作堂于大內(nèi)。
即詔師領(lǐng)徒五十人。
于四月八日。
入內(nèi)觀堂。
修金光護(hù)國法。
上問曰。
佛法固妙。
安得如許經(jīng)卷。
師曰。
有本者如是。
上然之。
進(jìn)左街僧錄。
九年。
召對選德殿。
問大士歷代靈跡。
及法華經(jīng)旨。
上曰。
最初得師。
發(fā)明此事。
遂以圓覺悟得法門。
譬如著棋。
勝負(fù)既分。
不但并去棋子。
棋盤亦須一時并去。
師曰。
并去者。
亦不可得。
上曰。
宗說俱通。
其師之謂。
有詔令講圓覺。
至此虛妄心。
若無六塵處。
師曰。
心本無形。
因塵有相。
塵滅心滅。
真心湛然。
上手書其語。
以賜。
又問金剛之義答皆稱旨。
上曰。
朕日讀此經(jīng)。
今更命眾。
合誦三萬卷。
乃降劄云。
平昔以來。
所食禽魚之類。
傷害為多。
今仗般若。
為除此過。
庶使群生。
俱承解脫。
時沂王尚幼。
上召師入禁中。
為王說法摩頂。
因以疾乞閒。
上曰。
且賜地筑室更數(shù)年。
彼此作閒人。
水邊石上。
共說無生。
淳熙十一年。
退處興福。
特授兩街都僧錄。
時光宗在東宮。
書歸隱之扁。
賜之。
仍制贊以稱其德。
及上退養(yǎng)重華宮。
召注金剛經(jīng)。
肩輿登殿。
止宿殿廬。
注成以進(jìn)。
上披覽。
益有省發(fā)。
紹興二年十月旦。
謂侍人曰。
吾宗通法華。
宜以此終。
乃集眾修法華懺。
取道具進(jìn)兩宮。
端坐而化。
壽八十二。
塔于正寢。
賜宗教廣慈法師普炤之塔。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若訥,住上天竺,常領(lǐng)徒千人,大宏三觀十乘五重六即之道。其詞辯若瀉懸河,實為當(dāng)世四依也。南宋淳熙三年,高宗臨幸,欲禮大士,訥出迎,高宗問曰:“朕于大士禮得拜否?”訥對曰:“不拜則各自稱尊,拜則遞相恭敬?!备咦谛廊恢掳?。又問:“歲修金光明懺,其意為何?”訥言:“昔佛為梵釋四王說金光明三昧,囑其護(hù)國護(hù)人,后世祖師立為懺法,今僧每于歲旦奉行其法,為國祈福。此盛世之典也?!鄙险f,授訥右街僧錄,賜錢即脩其道。次年四月八日,召訥領(lǐng)僧五十入內(nèi)觀堂,脩護(hù)國金光明三昧,賜齋罷,訥登座說法,上問曰:“佛法固妙,安得如許經(jīng)卷?”訥曰:“有本者如是?!备咦诖髳?,進(jìn)訥左街僧錄,號曰“慧光法師”。自是每歲此日入內(nèi)脩舉佛事,賜絹帛五十疋。七年八月,召訥入內(nèi),賜齋,說法稱旨,恩寵有加。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潼川人。俗姓王,字敬叟。理宗嘉熙中奉敕住凈慈光孝寺。有《北澗集》。
全宋詩
釋居簡(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號北澗,潼川(今四川三臺)人。俗姓龍(《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二四作王)。依邑之廣福院圓澄得度,參別峰涂毒于徑山,謁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訪諸祖遺跡。歷住臺之般若報恩。后居杭之飛來峰北澗十年。起應(yīng)霅之鐵佛、西余,常之顯慶、碧云,蘇之慧日,湖之道場,詔遷凈慈,晚居天臺。理宗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臘六十二。有《北澗文集》十卷、《北澗詩集》九卷、《外集》一卷、《續(xù)集》一卷及《語錄》一卷。《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二四、《凈慈寺志》卷八、《靈隱寺志》卷三、《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三有傳?!♂尵雍喸?,以日本應(yīng)安七年(一三七四)刻《北澗詩集》及日本貞和、觀應(yīng)間(相當(dāng)于元惠宗至正時)翻刻宋元舊本《外集》、《續(xù)集》為底本(以上均藏日本內(nèi)閣文庫)。另從《大藏經(jīng)·北澗居簡禪師語錄》等書中輯得之詩作,編為第十二卷。
全宋文·卷六七九八
居簡(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俗姓王(一云姓龍),潼川(今四川三臺)人。依邑之廣福院圓澄得度,參別峰涂毒于徑山,復(fù)往育王見佛照,機(jī)相契,自是往來其門十五年。久之,出住臺之般若,遷報恩,英衲爭附,錢厚、葉適皆折節(jié)問道。時真德秀為江東使者,虛東林命之,以疾辭,乃于飛來峰北澗掃一室以居,人以「北澗」稱之。后出主鐵佛、顯慶、碧云、慧日諸寺,嘉熙初奉詔主杭州凈慈寺,所至道化大行。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臘六十二。。見《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二四、《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三。
補(bǔ)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居簡。
字敬叟。
潼川王氏子。
資質(zhì)穎異。
初見佛書。
必端坐默觀如宿習(xí)。
依邑之廣福院圖澄得度。
參別峰涂毒于徑山。
沉默自究。
一日閱萬庵語。
有省。
遽往育王。
見佛照。
機(jī)相契。
自是往來其門十五年。
一時社中耆碩。
無不忘年與交。
走江西。
訪諸祖遺跡。
瑩仲溫。
嘗掌大慧之記。
庵于羅湖。
纂所聞成書。
發(fā)揮祖道。
與師議論大奇之。
以大慧居洋嶼庵竹篦。
付之師巽焉。
久之。
出住臺之般若。
遷報恩。
英衲爭附。
鴻儒竹巖錢公。
水心葉公。
皆折節(jié)問道于足下。
大參真西山。
時為江東部使者。
虛東林命之。
以疾辭。
乃于飛來峰北澗。
掃一室居十年。
人不敢以字稱。
因以北澗稱之。
起應(yīng)霅之鐵佛西佘。
常之顯慶碧云。
蘇之慧日。
湖之道場。
奉旨移凈慈。
所至道化大行。
師出佛炤之門。
在諸法彥中。
為神駒香象。
機(jī)格超逸。
最難攀仰。
其頌世尊初生話云。
一聲?地便吒哩。
突出如斯大闡提。
此土西天起殃害。
堂堂洗土不成泥。
又頌楞嚴(yán)六解一亡云。
六用無功信不通。
一時分付與春風(fēng)。
篆煙一縷閒清晝。
百鳥不來花自紅。
辟一室以居。
名曰薤室。
作賦以自見。
其略曰。
進(jìn)則面墻退則坐井。
柱忽不支。
壁將就殞。
豁然而虛。
漠然而囧。
如蒙之擊。
如震而警。
如無盡藏。
如大圓鏡。
前山送青。
若壯士之排闥。
后山回闖。
擬良工之御駿。
撫鴻鵠而晚眺。
入冥冥而遠(yuǎn)引。
笑云煙之輕去。
漫悠悠而無定。
駐落日于西崦。
延初蟾于東嶺。
是皆中所得也。
有北澗集十九卷。
張公誠子。
序之曰。
讀其文。
宗密未知其伯仲。
誦其詩。
合參寥覺范為一人。
不能當(dāng)也。
北澗于人不茍合。
合亦不茍暌。
取舍去就之際。
潔如也。
葉水心詩曰。
簡公詩語特驚人。
六反掀騰不動身。
說與東家小兒女。
涂青染綠未禁春。
師居天臺委羽。
有二姓爭竹山。
竭產(chǎn)不肯已。
仙居丞王君懌。
請于師。
師作種竹賦一首示二姓。
而訟遂止。
其德音感化如此。
靈隱虛席。
趙節(jié)齋。
奏師補(bǔ)其處。
師笑曰。
吾日迫矣。
乃舉天童癡絕沖。
淳祐丙午春三月二十八日。
索紙書偈。
于紙尾復(fù)書曰。
四月一日珍重六字。
呼諸徒誡之曰。
時不待人。
以吾自勵。
吾世緣馀兩日耳。
至期昧爽索浴。
浴罷假寐。
然視之已逝矣。
壽八十三。
臘六十二。
葬全身于月堂昌禪師塔側(cè)。
遵治命也。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六
禪師名居簡。
出潼川王姓。
號敬叟。
又稱北澗。
蓋居北澗之日久也。
簡姿秀而文當(dāng)世尚之。
游廣福讀出世典。
輒棄冠。
具戒。
參別峰。
別峰指見涂毒。
涂毒示其心要。
簡以從前所學(xué)湊泊不可。
疑情猛切。
常立達(dá)旦。
偶過擇木寮。
閱萬庵語云。
欲識諸佛心。
但向眾生心行中識取。
欲識常住不凋性。
但向萬物遷變處會取。
簡于此忽省。
以為萬庵與佛炤同條。
遂別策造靈隱。
機(jī)契佛炤光禪師。
于是往來妙喜下尊宿。
一十五年。
激揚(yáng)宗旨。
大有力焉。
乃辭佛炤。
經(jīng)甌閩。
歷江西。
過羅湖。
訪仲溫。
仲溫與論。
大喜曰。
妙喜之后一人也。
乃以妙喜居洋嶼庵。
竹篦為贈。
且曰。
公之后必大。
未幾出住臺州紫籜。
遷報恩。
及廣孝。
名大振。
退居武林飛來峰之陰。
卿士猶物色之不顧。
當(dāng)是時出佛炤之門者。
有靈隱善徑山琰天童派東禪觀上方铦。
交章勸簡。
應(yīng)旴江刺史之命。
又不顧。
而江州使者以東林云居力致之。
簡亦不顧。
乃壽北澗集。
行世。
宿儒附之。
葉水心曰。
簡公話柄特驚人。
六反掀騰不動身。
說與東家小兒女。
涂青染綠未禁春。
簡嘆曰。
狼虎之害。
世人易知也。
文章害世。
則難知矣。
狼虎在山。
藜藿不釆。
文章欺世。
耳目沉淪。
余比見近流施為闊略。
非先圣之言不言。
非古哲之跡不舉。
然境風(fēng)乍飄。
榮辱無主。
取快一時。
名節(jié)掃地。
則向之所言所舉。
皆為飾詞。
以欺世者也。
欺世之害。
甚于狼虎。
余頹躬不逮。
深為是懼。
所見所聞。
偶筆成集。
若稍存心。
欲以詩文鳴世。
則又吾教之罪人也矣。
遂燬板。
晚居凈慈。
其門人大觀以高庵楞嚴(yán)綱要頌。
請簡發(fā)其旨。
簡向慕高庵為人。
乃聯(lián)和而序之。
淳祐丙午春。
示眾曰。
識得一萬。
事畢了事。
衲僧一字不識。
直饒恁么。
未稱全提。
禹力不到處。
河聲流向西。
歸方丈。
大書四月一日珍重六字。
至期。
言語移時。
斂目而逝。
簡初在紫籜。
委羽有二姓。
爭竹山。
竭產(chǎn)不已。
仙居丞啟簡諷之。
簡示以種竹賦。
二姓之訟遂止。
臺氓謠曰。
簡公筆甜如蜜。
贊曰。
齊桓侯有疾。
在腠理以忽扁鵲。
終至骨髓。
雖司命無柰之何。
而末造眾生。
言行參差之。
疾不啻在骨髓間也。
故北澗生平行李。
惟恐針石之不逮。
然以文字得度者。
則北澗法化。
寧當(dāng)有別論也。
否乎。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居簡,字敬叟,姓龍氏,潼川人也。家世儒素,幼性穎異,見佛書端坐默觀,如宿習(xí)者。依邑之廣福院圓澄得度,參別蜂涂毒于徑山。沈默自究,一日閱萬庵語有省,遽往育王見佛照,機(jī)契,自是往來其門十五年。走江西訪諸祖遺跡,瑩仲溫嘗掌大慧之記,庵于羅湖,纂所聞成書發(fā)揮祖道,與議論大奇之。久之,出主臺之般若,遷報恩,英衲爭附,儒碩錢竹巖、葉水心莫不推重。時大參真西山為江東部使者,虛東林待之,以疾辭。乃于飛來峰北澗,掃一室居十年,人不敢以字稱,以北澗稱之。起應(yīng)霅之鐵佛,常之顯慶碧云,蘇之慧日,湖之道場,奉詔遷凈慈。所至道化大行,垂老不倦。頌《楞嚴(yán)經(jīng)》六解一亡云:“六用無功信不通,一時分付與春風(fēng)。篆煙一縷聞清晝,百鳥不來花自紅?!北僖皇乙跃?,名曰“薤室”。作賦以自見,水心酬以詩云:“簡公詩話特驚人,六反掀騰不動身。說與東家小兒女,涂清染紫不禁春?!蓖須q居天臺,有二姓爭竹山搆釁,為作《種竹賦》以諷之,而訟遂已。趙節(jié)齋為奏補(bǔ)靈隱,簡笑謝曰:“吾日迫矣。”乃舉天童癡絕道沖。淳祐丙午春,示疾,三月二十八日索紙書偈,于紙尾復(fù)書“四月一日珍重”六字,呼諸徒誡之曰:“時不待人,以道自勵,吾世緣馀二日耳。”至期昧爽,索沐浴罷,如假寐,視之已逝矣。壽八十三,臘六十二,所著有《北澗集》十九卷。
共 1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