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武三思

相關(guān)人物:共 51 位。
共 5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25—718 【介紹】: 唐晉州臨汾人,字榮期,本名馀慶。
少舉童子科。
長師事王義方。
高宗上元初,應(yīng)八科舉皆中,授武陟尉。
嘗乘縣令赴州,開倉賑濟(jì)災(zāi)民。
武則天時,為左衛(wèi)長史、弘文館直學(xué)士。
長安中,五遷正諫大夫,兼右控鶴內(nèi)供奉,忤旨,下遷水部郎中。
武三思用事,以賢見忌,出守豪、蘄二州刺史,所至禮化大行。
睿宗初,拜太子右諭德,兼崇文館學(xué)士,累封平原郡公。
有《三國春秋》、《明堂新禮》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28—721 原名馀慶,字榮期,排行四,齊州全節(jié)(今山東濟(jì)南)人,客居晉州臨汾(今山西臨汾)。高宗上元三年(676)應(yīng)八科舉,授武陟尉。永隆元年(680)應(yīng)岳牧舉,對策擢上第。武后垂拱中,累補左衛(wèi)胄曹參軍,入閣供奉。歷司賓寺主簿、左衛(wèi)長史兼弘文館直學(xué)士、正諫大夫兼右控鶴內(nèi)供奉,左遷水部郎中,出為棣州刺史。中宗時,為濠、蘄二州刺史。睿宗即位,拜太子右諭德,兼崇文館學(xué)士,封平原郡公。玄宗開元九年(721),卜居堯山、沮水間,卒。生平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與王勃、駱賓王交往。著有《明堂新禮》3卷,又文集10卷等,均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3首?!度圃娡饩帯费a詩1首。
全唐詩補逸
員半千字榮期,晉州臨汾人。卒玄宗開元間(《舊唐書》謂卒開元二年,《新唐書》則謂卒開元九年),年九十四。補詩一首。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五
半千字榮期。齊州全節(jié)人。本名馀慶。少師事王義方。義方謂曰。五百年一賢。足下當(dāng)之矣。因改名半千。上元初舉八科皆中。授武陟尉。又應(yīng)岳牧舉。對策擢上第。垂拱中累補左衛(wèi)冑曹入閣供奉。長安中五遷正諫大夫。除棣州刺史。中宗時為濠蘄二州刺史。睿宗立。徵拜太子右諭德兼崇文館學(xué)士。加銀青光祿大夫。封平原郡公。開元九年卒。年九十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25—706 【介紹】: 唐襄州襄陽人,字孟將。
登進(jìn)士第,始調(diào)清源丞。
武周永昌元年以賢良征試,擢監(jiān)察御史。
后出為合、蜀二州刺史。
長安中召為司刑少卿,拜同平章事。
神龍元年武則天病,與桓彥范等乘機政變,誅張昌宗、張易之,復(fù)中宗帝位,擢天官尚書,遷中書令,封漢陽郡王。
武三思所誣,罷相,貶新州司馬。
卒謚文貞。
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25—706 字孟將,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
少補太學(xué)生,博涉經(jīng)史。
登進(jìn)士第,調(diào)清源丞。
武則天永昌元年(689)中賢良方正科,擢拜監(jiān)察御史。
圣歷初,累遷鳳閣舍人,后拜荊州大都督府長史。
長安中,累官秋官侍郎,拜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后以誅張易之、擁中宗即位功,拜天官尚書、鳳閣鸞臺三品,遷中書令。
神龍二年(706),為武三思所排,貶新州司馬,又流瀧州,卒。
謚文貞。
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大唐新語》卷六。
柬之所存之詩均為樂府體,辭彩斐然,頗沿齊梁舊習(xí)。
舊唐書·經(jīng)籍志下》、《新唐書·藝文志四》均著錄《張柬之集》10卷,已佚。
全唐詩》存詩5首。
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五
柬之字孟將。
襄州襄陽人。
少補太學(xué)生。
第進(jìn)士。
累補青城丞。
永昌元年以賢良徵。
時年七十馀矣。
試策第一。
擢拜監(jiān)察御史。
神功初累拜荊州大都督府長史。
長安中召還。
狄仁杰薦為司刑少卿。
遷秋官侍郎。
尋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遷鳳閣侍郎。
中宗即位。
以誅張易之昌宗功擢拜天官尚書鳳閣鸞臺三品。
封漢陽郡公。
遷中書令。
監(jiān)修國史。
進(jìn)封漢陽郡王。
加特進(jìn)。
令罷知政事。
授襄州刺史。
尋為武三思所搆。
貶新州司馬。
憤恚卒。
年八十二。
景云元年贈中書令。
謚曰文貞。
建中初又贈司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30—700 【介紹】: 唐并州太原人,字懷英。狄知遜子。舉明經(jīng)。為并州都督府法曹,轉(zhuǎn)大理丞,斷滯獄一萬七千人,時稱平恕,遷侍御史。歷寧州、豫州刺史。所至皆有政績。武則天即位,任地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后為來俊臣誣害下獄,貶彭澤令,轉(zhuǎn)魏州刺史。神功初復(fù)相。后出為河北道行軍副元帥、安撫大使等職,率軍追擊突厥兵。入為內(nèi)史。封燕國公。卒謚文惠。追封梁國公。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30—700 字懷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舉明經(jīng),授汴州判佐,轉(zhuǎn)并州法曹參軍。高宗儀鳳中,為大理丞。遷侍御史,度支郎中,出為寧州刺史。武后時,入為冬官侍郎,充江南巡撫使。轉(zhuǎn)文昌右丞,出為豫州刺史。左授復(fù)州刺史,徙洛州司馬。天授二年(691),拜地官侍郎、判尚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貶彭澤令。征為魏州刺史,轉(zhuǎn)幽州都督。神功元年(697),入為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尋拜納言。圣歷初,為河北道元帥,還授內(nèi)史。三年(700)卒,贈文昌右相,謚文惠。中宗追贈司空,睿宗追封梁國公。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仁杰善舉賢才,能詩文?!?a target='_blank'>新唐書·藝文志》錄有《家范》1卷、文集10卷,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九
仁杰字懷英。
并州太原人。
舉明經(jīng)。
授汴州判佐。
天授二年累遷至地官侍郎判尚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為來俊臣誣搆下獄。
免死貶彭澤令。
神功元年擢鸞臺侍郎復(fù)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加銀青光祿大夫。
武后欲以武三思為太子。
仁杰切諫。
請立廬陵王。
后感悟。
卒復(fù)唐嗣。
尋拜納言兼右肅政臺御史大夫。
圣歷三年卒。
贈文昌右相。
謚曰文惠。
中宗反正。
追贈司空。
睿宗朝追封梁國公。
豆盧欽望 朝代:初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630—709 【介紹】: 唐京兆萬年人。
豆盧寬孫。
武則天圣歷二年拜文昌右相、同鳳閣鸞臺三品,尋授太子賓客。
中宗時擢尚書右仆射。
居相位十余年,因張易之、武三思等專權(quán),獨謹(jǐn)身自全。
神龍二年拜開府儀同三司。
卒謚元。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九
欽望。雍州萬年人。累官越州都督司賓卿。長壽二年拜內(nèi)史。封芮國公。坐阿附李昭德貶趙州刺史。入為司府卿。遷秋官尚書。中宗還東宮。拜太子宮尹。進(jìn)文昌右相同鳳閣鸞臺三品。罷為太子賓客。中宗復(fù)位。擢尚書左仆射平章軍國重事。進(jìn)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安國相王府長史。卒年八十。贈司空并州大都督。謚曰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35—715 【介紹】: 唐雍州藍(lán)田人。
舉明經(jīng)。
武則天垂拱初為監(jiān)察御史,累官左肅政臺御史大夫。
遇事敢言。
武三思意,出為岐州刺史。
復(fù)為右臺大夫。
中宗時,節(jié)憫太子敗,詔珦窮其黨羽。
時睿宗居藩,被牽連,珦密奏保釋。
擢戶部尚書,封河內(nèi)郡公。
卒謚文。
全唐文·卷二百
珦。雍州藍(lán)田人。第明經(jīng)。調(diào)鄠尉。垂拱初拜右臺監(jiān)察御史。累擢戶部尚書。賜爵河內(nèi)郡公。授太子賓客檢校詹事。以老致仕。開元三年卒。年八十一。贈兗州都督。謚曰文。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40—716 【介紹】: 唐京兆長安人。
弱冠以明經(jīng)及第,調(diào)隆州參軍事。
武則天長安時擢秋官侍郎,忤張昌宗,出為定州刺史。
中宗神龍初,擢大理卿,忤武三思,出為青州刺史。
前后為刺史十三郡,皆以清廉著聞。
累官工部尚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51—714 【介紹】: 唐京兆萬年人。舉明經(jīng)第。累除雍州司馬。宰相蘇良嗣薦于武則天,歷遷德、鄭二州刺史,政尚清嚴(yán),吏民尊畏。久視元年,以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尋知納言事。時張易之等寵橫,安石數(shù)折辱之,廷臣目之真宰相。中宗神龍元年,罷相,俄遷中書令,封鄖國公。睿宗立,授太子少保,改封郇國公。太平公主有異謀,欲引安石,拒不往。復(fù)罷政事,留守東都。后以事累貶沔州別駕,發(fā)憤卒。玄宗天寶初追謚文貞。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51—714 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
舉明經(jīng),授乾封尉。
歷雍州司兵參軍、膳部員外郎、文昌令、雍州司馬,并、德、鄭三州刺史。
久視(700)中,遷文昌右丞,以鸞臺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因數(shù)折辱張易之、武三思,出為揚州長史。
中宗神龍初(705),征拜刑部尚書,轉(zhuǎn)吏部尚書,復(fù)同三品,遷中書令,封鄖國公,為侍中。
睿宗立,授太子少保,改封郇國公,復(fù)為侍中、中書令。
開元元年(713)出為蒲州刺史,轉(zhuǎn)青州刺史。
二年貶為沔州別駕,憤激而卒。
后謚文貞。
生平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
全唐詩》存詩3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53—706 【介紹】: 唐潤州曲阿人,字士則。
以蔭調(diào)右翊衛(wèi),累遷御史中丞。
武周長安中為司刑少卿,屢疏請昭雪冤案。
神龍元年,參與張柬之等謀逼武則天退位,率禁兵入宮殺張易之、張昌宗,擁中宗復(fù)位。
拜侍中,封譙郡公。
未幾為武三思所讒,罷政,加特進(jìn),封扶陽郡王。
尋出為濠州刺史。
三思復(fù)誣其謀反,謫徙嶺外,杖殺途中。
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五
彥范字士則。
潤州丹陽人。
少以門蔭調(diào)補右翊衛(wèi)。
累轉(zhuǎn)司刑少卿。
中宗即位。
以誅張易之昌宗功加銀青光祿大夫。
拜納言。
賜勛上柱國。
封譙郡公。
改侍中。
武三思譖進(jìn)封扶陽郡王。
加特進(jìn)。
令罷知政事。
又因三思誣搆貶瀧州司馬。
長流瀼州。
三思令周利貞矯制杖殺之。
年五十四。
睿宗立。
追復(fù)官爵。
謚曰忠烈。
建中元年重贈司徒。
周允元 朝代:初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95 【介紹】: 唐豫州安城人,字汝良。
弱冠舉進(jìn)士。
武則天延載初任檢校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則天宴宰相,詔各述書傳中善言,允元日:“恥其君不如堯舜。
武三思以為語有指斥,糾而駁之。
則天曰:“聞其言足以誡,安得為過?”卒,則天為七言詩悼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2 【介紹】: 唐汾州人,一說虢州弘農(nóng)人,字延清,一名少連。宋令文子。高宗上元二年進(jìn)士。善文辭,詩與沈佺期齊名,學(xué)者號為“沈宋”。從武則天游龍門,賦詩冠諸臣。歷轉(zhuǎn)洺州參軍、左奉宸內(nèi)供奉,媚附張易之兄弟。中宗神龍時,貶瀧州參軍。景龍中,累遷考功員外郎、修文館學(xué)士,復(fù)媚太平公主。及典舉,引拔后進(jìn),多知名者。坐貪贓受賄,貶越州長史。睿宗立,流欽州,玄宗先天中賜死。工五律,律詩之格至沈、宋始備。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56—713 一名少連,字延清,排行五,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人,一說虢州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人,疑西河為郡望,弘農(nóng)為實籍。
因曾官考功員外郎,世稱宋考功。
高宗上元二年(675)登進(jìn)士第。
武周天授元年(690)與楊炯并以學(xué)士分直習(xí)藝館,歷洛州參軍,復(fù)與修《三教珠英》,遷左奉宸內(nèi)供奉。
神龍元年(705),中宗復(fù)辟,之問以諂事張易之,坐貶瀧州參軍。
次年春逃歸洛陽匿張仲之家,令兄子告發(fā)仲之謀殺武三思事,擢鴻臚主簿。
景龍中以戶部員外郎兼修文館直學(xué)士,再轉(zhuǎn)考功員外郎,三年(707)知貢舉貪賄,貶越州長史。
睿宗立,流于欽州,后賜死,約當(dāng)玄宗先天中。
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唐才子傳》卷一。
之問與沈佺期齊名,并稱沈宋,于初唐時律體之完成頗有貢獻(xiàn)。
尤善五律,觀察入微,巧思善煉,能于精麗縝密中見自然之致。
《夏日仁萼亭應(yīng)制》、《扈從登封途中作》等篇,雖體沿唐初宮廷格局,卻寬然有遠(yuǎn)意,頗見新進(jìn)境。
流貶中所作,如《途中逢寒食》、《題大庾嶺北驛》、《度大庾嶺》等,更以凄情運精思,語近旨遠(yuǎn),清通圓美,開盛唐先聲。
五言排律取景寬大,故富麗整嚴(yán)而警秀不滯。
明胡應(yīng)麟評為“古今排律絕唱”(《詩藪》內(nèi)編卷四)。
名篇有《初至崖口》、《早發(fā)始興江口至虛氏村作》、《靈隱寺》等,而《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yīng)制》為上官婉兒評為群作之冠。
律體外,五絕如《渡漢江》,語淺情深,思致婉曲,七古如《寒食還陸渾別業(yè)》、《明河篇》,整麗流蕩而清氣發(fā)越,均足為初盛唐中介。
原集10卷,唐武平一輯,久佚。
今存《宋之問集》2卷,后人所輯,有《四部叢刊續(xù)編》本。
今人陶敏有《宋之問集校注》。
全唐詩》編其詩為3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27首,斷句9。
唐詩匯評
宋之問(656?-712),—名少連,字延清,虢州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人。高宗上元二年(675)進(jìn)士,授洛州參軍,寒轉(zhuǎn)尚方監(jiān)丞,左奉宸內(nèi)供奉。傾附張易之兄弟,易之?dāng)?,左遷瀧州參軍。未幾遇赦歸,起為鴻臚主簿。中宗景龍中,再轉(zhuǎn)考功員外郎,知景龍二年貢舉。尋摶越州長史。睿宗即位,眨欽州。玄宗先天初,賜死于核州。之問以文詞知名,工五言律詩,聲律精切,與沈佺期齊名,并稱“沈宋”。有《宋之問集》十卷,已佚。今《宋學(xué)士集》九卷乃明張燮所輯。《全唐詩》編詩三卷。
黃鶴樓志·人物篇
宋之問(約656—712) 唐代詩人。一名少連,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陽)人,一說虢州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人。高宗上元二年(675)進(jìn)士,曾任湖北蘄州刺史,官至考功員外郎。與沈佺期齊名,時稱“沈宋”,擅長五言律詩,為近體律詩定型的代表詩人,有《宋學(xué)士集》。早年奉使南行過江夏時曾作五律《漢江宴別》一首。
全唐詩補逸
宋之問,字延清,虢州弘農(nóng)人。
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詩。
以附張易之、武三思,配徙欽州,先天元年賜死。
補詩五首。
全唐文·卷二百四十
之問字延清。
一名少連。
虢州宏農(nóng)人。
武后朝與楊炯分直內(nèi)教授洛州參軍。
累轉(zhuǎn)尚方監(jiān)丞左奉宸內(nèi)供奉。
坐諂附張易之兄弟左遷隴州參軍。
未幾逃還。
匿洛陽人張仲之家。
仲之與駙馬都尉王同皎謀殺武三思。
之問發(fā)其事。
起為鴻臚主簿。
景龍中再轉(zhuǎn)考功員外郎。
中宗增置修文館學(xué)士。
之問首膺其選。
尋轉(zhuǎn)越州長史。
睿宗立。
以舊附張武配徙欽州。
先天中賜死。

作品評論

元稹《故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
唐興,學(xué)官大振,歷世之久,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wěn)順聲勢,謂之為律詩。由是而后,文體之變極焉。
新唐書·文藝傳
魏建安后迄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及之問、沈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zhǔn)篇,如錦繡成文,學(xué)者宗之,號為“沈宋”。
唐才子傳
語曰:“蘇李居前,沈宋比肩。”謂唐詩變體,始自二公,猶漢人五言詩始自蘇武、李陵也。
瀛奎律髓
宋之問,唐律詩之祖,詩未嘗不佳……字字細(xì)密。
《藝苑卮言》
六朝之末,衰颯甚矣,然其偶儷頗切,音響稍諧。一變而雄,遂為唐始;再加整栗,便成沈、宋。人知沈、宋律家正宗,不知其權(quán)輿于三謝,橐籥于陳隋也。
詩藪
沈詹事七言律,高華勝于宋員外。宋雖微少,亦見一斑,歌行覺自陟健。
詩藪
沈七言律,高華勝宋;宋五言排律,精碩過沈。
詩藪
沈、宋本自并驅(qū),然沈視宋稍偏枯,宋視沈較縝密。沈制作亦不如宋之繁富。沈排律工者不過三數(shù)篇,宋則遍集中無不工者,且篇篇平正典重,贍麗精嚴(yán),初學(xué)入門,所當(dāng)熟習(xí)。右丞韻度過之,而典重不如;少陵閎大有加,而精嚴(yán)略遜。
詩藪
延清排律,如《登粵王臺》、《虛氏村》、《禹穴》、《韶州》、《清遠(yuǎn)峽》、《法華寺》等篇,敘狀景物,皆極天下之工。且繁而不亂,綺而不冗,可與謝靈運游覽諸作并馳,占今排律絕唱也。
師友詩傳錄
蕭亭答:七言律詩,五言八句之變也,唐初始專此體。沈、宋精巧相尚,然六朝馀氣猶存。
《載酒園詩話又編》
宋古詩多佳,真苦收之不盡。律詩扈從、應(yīng)制諸篇,實亦不能高出于沈;山水麗情,則沈猶竹生云夢,宋則伶?zhèn)愖哟抵鼬P鳴矣。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謝元暉、沈休文。五言長篇蔚密,短篇明秀,高凌宣遠(yuǎn),卑擬韓卿。七言短章,獨開蹊徑,玩詞已盡,而尋味方永,實文壇之獨幟,韻府之高言?!睹骱印钒l(fā)詠,為西昆之體所師意焉。應(yīng)制律詞,特饒風(fēng)韻,后唯錢起足以方之。
《詩學(xué)淵源》
之問詩文情并茂,雖取法齊梁,而古調(diào)猶未盡泯,自杜審言下逮蔣挺輩,并入近體,唯雜曲作齊梁耳。
共 5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