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洪諲

相關(guān)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釋慧覺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五 護(hù)教科
其先太原晉陽孫氏。江右喪亂。徙居丹陽之秣陵。方覺之娠也。時志公適至。謂其家當(dāng)出神童。俄而覺生。八歲入道。即依興皇朗法師學(xué)既而嘆曰。是豈足以澄神入慧哉。嘗聞攝山泉石佳勝。誠息心之地也。乃摳衣往從慧布法師。請開大智度論。以餐服幽微。陳晉安王伯恭。刺史湘州。并要一眾。南游弘化。吏部尚書毛喜。護(hù)軍將軍孫玚。并鞠躬頂禮。左衛(wèi)將軍傅縡。通內(nèi)外學(xué)。平居慎許可。每見覺則心形俱肅。談?wù)摓閮A倒。隨平江表下令。一州惟留二寺。馀從屏廢。覺聞懼焉。于是百舍扣閽。天聽斯允。煬帝在蕃邸。出鎮(zhèn)淮甸。復(fù)賜書。請住慧日寺。及正位青宮。令旨使知江都寶臺經(jīng)藏事。大業(yè)二年從駕入京。感疾于路。三月二十二日。至泗州宿預(yù)縣卒。春秋五十三。其年五月十三日。還窆干江陽縣之茱萸里。其碑則秘書詔誥舍人虞世南制序文。金紫光祿大夫內(nèi)史侍郎虞世基制銘。門人智果立。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二 義解篇八
釋慧覺。
姓孫氏。
其先太原晉陽人也。
江右喪亂。
遷居丹陽之秣陵焉。
覺之在孕。
梁代志公不測人也。
游宅徘徊顧而言曰。
此處當(dāng)出神童。
俄而載誕。
有若符契。
幼而風(fēng)神特達(dá)氣調(diào)不群。
雖則青襟。
便有奇心遠(yuǎn)識。
于五蔭六塵。
深知泡電。
誓求離俗。
二親弗能違也。
年八歲出家研精法相。
其初伏業(yè)。
即興皇朗法師也。
學(xué)門擁盛咸暢玄風(fēng)。
入室之徒莫非人杰。
覺稟承宏論備觀幽旨。
領(lǐng)略津會鐫求幽賾。
騁馳眾妙得自匈襟。
宗匠加賞相擊稱為法器。
加以游心九部備觀數(shù)論。
詭說異門并尋枝葉。
既而嘆曰。
槍榆豈沖天之舉。
小道乖適遠(yuǎn)之津。
聊以忘憂非吾徒也。
夫澄神入慧莫尚五門。
攝山泉石致美息心勝地。
乃摳衣獨(dú)往止于棲霞寺焉。
有慧布法師。
空解第一。
深明方等。
或有未悟韞櫝于懷。
佇知音者及見欣然便即開授。
又以大智度論江左少弘。
布備宗緒將陳請說。
乃垂覃思申暢幽微。
布公披襟嘆美。
即命開講。
于是舊文新意兩以通之。
遠(yuǎn)近餐服聞所未聞。
釋論廣興于斯盛矣。
陳晉安王伯恭為湘州刺史。
深加禮異并請講眾。
南行弘演。
吏部尚書毛喜。
護(hù)軍將軍孫玚。
并鞠躬頂禮虔仰殊常。
左衛(wèi)將軍傅縡。
學(xué)通內(nèi)外氣調(diào)甚高。
緇素之間無所推敬。
每見覺來必心形俱肅。
劇談高論流連無已。
天爵服人皆如此類。
隋朝剋定江表憲令惟新。
一州之內(nèi)止置佛寺二所。
數(shù)外伽藍(lán)皆從屏廢。
覺懼金剛之地淪毀者多。
乃百舍兼行上聞天聽。
有敕霈然從其所請。
啟沃神衿弘護(hù)像法信有力焉。
煬帝昔居藩屏化牧淮甸。
欽佇勝人義踰仄席。
乃賜書曰。
法師安善。
涼暑惟宜。
承棲遲龜山之域。
闡揚(yáng)龍樹之旨。
其義端雄辯。
獨(dú)演暢于稽陰。
談柄微言。
偏引級于鏡水。
弟子欽風(fēng)籍甚味道尤深。
今于城內(nèi)建慧日道場。
延屈龍象大弘佛事盛轉(zhuǎn)法輪。
上人名稱普聞眾所知識。
今遣迎候。
遲能光拂也。
于即賁然來儀。
膺此嘉命。
法濟(jì)上人者。
靈智難思。
于永福道場請開大論。
主上親臨法席稱善久之。
后止白塔恒事敷說。
大品涅槃華嚴(yán)四論等二十馀部。
遍數(shù)甚多。
學(xué)徒滿席。
法輪之盛莫是過也。
先是江都舊邸立寶臺經(jīng)藏。
五時妙典大備于斯。
及踐位東朝。
令旨允屬掌知藏事。
僉曰得人。
大業(yè)二年從駕入京于路見疾。
而神色怡然法言無廢。
及至將漸明悟如常。
咸見金剛大神前后圍繞外國梵僧燒香供養(yǎng)。
初有智覺禪師。
爰感靈應(yīng)。
乃見覺名題于金錄。
固其所得位地義量難測。
至三月二十二日。
遷化于泗州之宿預(yù)縣。
春秋五十有三。
惟覺美詞令善容止。
身長八尺風(fēng)表絕倫。
攝??升堂俯仰可則。
覿其威儀莫不改容易觀。
寓目忘倦。
至于吐納玄言宣揚(yáng)妙義。
雄辯清論云飛泉涌。
真可謂日月入懷風(fēng)飆滿室。
雖復(fù)褊志滯情。
亦頓忘鄙吝。
然其芝蘭所化。
陶誘之功日就月將。
固亦弘矣。
兼通外典妙善尺牘。
屬詞染翰造次可觀。
折簡所至皆為???。
加以風(fēng)度淹遠(yuǎn)雅量弘深。
談絕是非心夷彼我。
峻矣重仞人莫之窺。
信施相積隨用檀舍。
二翼之外纖芥罔畜。
止有論文談疏。
盈于幾篋而已。
豈非拔俗之奇才通方之正士也。
有詔喪事所須隨由備辦。
恩禮周給務(wù)從優(yōu)厚。
并具舟楫。
王人將送。
其年五月十三日。
還窆于江陽縣之茱萸里。
傳業(yè)學(xué)士數(shù)甚滋多。
門人智果。
稟承遺訓(xùn)情深追遠(yuǎn)。
乃與同學(xué)紀(jì)諸景行碑于寺門。
秘書詔誥舍人虞世南為文。
金紫光祿大夫內(nèi)史侍郎虞世基為銘。
見于別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5—814 【介紹】: 唐僧。虔州人,俗姓廖。事馬祖于臨川。卒謚大覺禪師。諫議大夫韋綬曾輯藏之言行,編入《圖經(jīng)》。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姓廖氏。
虔化人。
生有奇表。
識者知其為偉器。
八歲即從師薙染。
及大寂移居龔公山。
往依之。
且為大寂。
奉書于忠國師。
國師問。
汝師說什么法。
藏從東過西立。
國師云。
只者個。
更有。
藏從西過東立。
國師云。
者個是馬師底。
仁者底作么生。
藏云。
早個呈似了也。
又奉書于徑山。
屬大寂受連率路嗣恭。
延居府治。
而授藏以衲袈裟。
使眾請益。
僧問大寂。
離四句絕百非。
請師直指。
寂云。
汝去問取智藏。
僧問藏。
藏云。
汝去問取海兄。
僧問海。
海云。
我到者里卻不會。
僧舉似寂。
寂云。
藏頭白海頭黑。
藏住西堂后。
有俗士問。
天堂地獄是有否。
佛法僧寶是有否。
藏皆以有答之。
士云。
和尚錯了也。
藏云。
汝曾見何等尊宿來。
士云曾見徑山。
藏云。
徑山向汝道什么。
士云。
道一切總無。
藏云汝有妻子否。
士云有。
藏云徑山有妻否。
士云無。
藏云徑山和尚道無則得。
士禮謝。
時相國齊公映。
亞相李公兼尚書李公翔中郎裴公通皆禮敬。
元和九年四月八日終。
春秋八十。
夏臘五十五。
建塔葬全身。
長慶初。
追謚大覺。
釋全玼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馀杭人。
法濟(jì)大師
行化徑山。
玼即求以剃落。
后于衡岳結(jié)草庵進(jìn)道。
木食澗飲。
無所待于人。
耐寒暑。
以槲葉自蔽。
更伏臘未嘗易。
客有贈玼詩者曰。
巢居過后更何人。
傳得如來法印真。
昨日祝融上下見。
草衣便是雪山身。
宋高僧傳·卷第三十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二
釋全玼。
本馀杭人也。
入徑山禮法濟(jì)大師求剃染。
稟質(zhì)強(qiáng)渥且耐饑寒。
諸所參尋略得周遍。
乃隱衡岳中立草庵木食澗飲。
結(jié)軟草為衣。
伏臘不易。
有贈玼詩云。
窠居過后更何人。
傳得如來法印真。
昨日祝融峰下見。
草衣便是雪山身。
此太常孫渥舊相南遷有作。
事詳南岳高僧傳云。
系曰。
草衣在南岳炎方壯年。
即可未知。
衰老徙居幽朔。
耐否。
如能則上上根勝士也。
釋圓紹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孫氏。
其先富陽人。
祖官南燕。
固占藉于滑臺焉。
紹幼而俊邁恬靜。
年十八。
事明福寺正覺禪師出家。
年二十二。
于相州義壇。
從香燈律師受具。
已而遍歷叢林。
實(shí)悟旨于夷門倉垣水南。
水南即今之開寶寺也。
復(fù)久掛錫。
以養(yǎng)圣胎。
大中十年。
會裴公休罷相鎮(zhèn)汴。
與言悅之。
請居上方院。
紹恐其迫窄。
不足以容廣眾。
將辟而大之。
時檀信臻萃。
倏成鉅剎。
擁毳之流。
數(shù)盈二百。
僖宗時。
相國晉公王鐸。
為奏院額曰雙林。
師號曰法濟(jì)。
仍詔度僧七人。
以侍湯藥。
法社之盛。
僅四十載。
所受化者。
可萬計。
僧尼弟子。
五百馀人。
乾寧二年乙卯七月四日。
謂眾曰。
若不解玄旨。
何能脫生死。
報汝諸人。
急急自了。
吾今景迫崦嵫。
此為最后教戒也。
遂寂然而化。
壽八十五。
臘六十三。
詔于本院西南隅建塔以葬。
越五年二月二日。
開塔儀貌如生。
爪發(fā)俱長。
乃復(fù)供養(yǎng)七日。
使遠(yuǎn)近瞻仰。
當(dāng)阇維之際。
神光五色出煙中。
收舍利百馀粒。
四眾淘汰近千粒。
珠圓玉潔。
非戒定慧所熏染。
惡能爾。
昭宗戊午歲也。
梁乾化癸酉。
詔謚定覺。
塔號靈化。
貞明四年九月。
慧靄等立碑。
開封尹王瓚文。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66 【介紹】: 唐僧。湖州長城人,俗姓錢。錢徽孫。早以孝聞,出家依湖州開元寺僧高閑。高閑善草隸,傳其筆法。后參鹽官齊安,得悟禪法。尋歸鄉(xiāng),傳徒講法。懿宗咸通三年,住杭州徑山院,為徑山第二祖。卒于山。吳越時,追謚無上大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錢氏。
湖州長城人。
祖徽禮部侍郎。
父晟不仕。
臥病久之。
宗刲股肉作羹以進(jìn)。
病因愈。
孝譽(yù)遠(yuǎn)著。
時高閑以內(nèi)供奉上都臨壇大德。
居州之開元寺。
閑善草書。
聲名藉甚。
宗請禮以為師。
而剃染焉。
謁鹽官悟空大師。
獲印記。
咸通三年辛巳。
巡歷名山。
遂止天目東峰之徑山。
道俗歸心。
化以弘闡。
有弟子洪諲。
以講論自矜。
宗謂之曰。
佛祖正法。
直截亡詮。
汝算海沙。
于理何益。
但能莫存知見。
泯絕外緣。
離一切心。
即汝真性。
聞茫然。
禮辭游方。
至溈山悟旨。
乃知宗訓(xùn)為不誣也。
七年丙戌。
閏三月五日示滅。
塔全身于大寂巖下。
梁乾化五年。
吳越國王尚父錢氏。
表請謚曰無上天下號為徑山第二祖。
云芽先生吳興沈敬脩述贊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54—932 【介紹】: 五代時僧。杭州鹽官人,俗姓孫。十三歲于蘇州出家。唐僖宗乾符五年入閩,歷參諸名德,終嗣雪峰義存。留住雪峰歷三十年。哀帝天祐三年出住泉州招慶院,復(fù)移住福州長慶院?;镭ビ嗄辏谕揭磺灏儆嗳?。卒謚超覺大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54—932 俗姓孫,杭州鹽官(今浙江海寧南)人。13歲于蘇州出家。僖宗乾符五年(878)入閩,歷參諸僧,終嗣雪峰義存。留住雪峰山30年。哀帝天祐三年(906)出住泉州招慶院,復(fù)移住福州長慶院,世稱長慶和尚?;?0余年,授徒1500余人。卒謚超覺大師?!?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〇、《景德傳燈錄》卷一八、《宋高僧傳》卷一三有傳,前二書存其詩偈2首,《全唐詩外編》據(jù)之收入。
槜李詩系·卷三十
慧棱,海鹽人。
幼出家蘇州通玄寺,參靈云問佛法。
云曰:“驢事未去,馬事到來。
”棱于是往雪峰玄沙。
二十年間,坐破七個蒲團(tuán),不明此事。
一日,捲簾忽大悟曰:“也大差,也大差,捲起簾來見天下。
有人問我解何宗,拈起拂子擘觜打。
”峰謂沙曰:“此子徹,去也”沙曰:“此是意識著述,更須勘過始得。
”至晚上堂,棱又口占一頌。
峰乃顧沙曰:“不可更說,是意識著述。
”天祐三年,泉州刺史王延彬,請住招慶。
后閩主召居長樂府長慶院,號超覺大師,得度者不減一千五百眾。
長興三年,歸寂。
全唐詩續(xù)補(bǔ)遺
慧棱,海鹽人。
幼出家蘇州通伭寺。
天佑三年泉州刺史王延彬請住昭慶。
后閩王召居長樂府長慶院,號超覺大師。
長興三年歸寂。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杭州海鹽孫氏子。初娩胞純紫色。兒肩腋間。若服伽梨狀。逮成童。益俊朗。遂出家于蘇之通玄寺。才登戒品。即事南詢。至雪峰問云。從上諸圣。傳授一路。請師指示。峰默然。棱禮拜而退。峰笑頷之。 一日峰謂棱曰。我尋常向諸人道。南山有一條鱉鼻蛇。汝等出入好看。汝作么生會。棱曰今日堂中大有人。喪身失命。 棱入方丈參。峰云。是什么。棱云今日。天晴好普請。叩激之機(jī)。無所疑滯。因述頌曰。萬象之中獨(dú)露身。為人自旨乃方親。昔時謾向途中覓。今日看來火里冰。天祐三年。受泉州刺史王延彬。以昭慶院。詣師居之。群納云委。后又居長樂府之長慶院。出世二十馀年。眾常不減一千五百。蓋其資性能容忍。而慎許可。故受其益者無算云。長興三年壬辰五月十七日卒。壽七十九。臘六十。
宋高僧傳·卷第十三 習(xí)禪篇第三之六(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唐東京封禪寺圓紹傳
釋慧棱。杭州海鹽人也。俗姓孫氏。初誕纏紫色胎衣。為童齔日俊朗抗節(jié)。于吳苑通玄寺登戒已。聞南方有禪學(xué)。遂游閩嶺謁雪峰。提耳指訂頓明本性。乃述偈云。昔時謾向途中學(xué)。今日看來火里冰。如是親依不下峰頂計三十許載。冥循定業(yè)謹(jǐn)攝矜莊。泉州刺史王延彬。召棱住昭慶院禪子委輸唯虞后至。及于長樂府居長慶院。二十馀年出世不減。一千五百眾。棱性地慈忍不妄許人。能反三隅方加印可。以長興三年壬辰五月十七日長往。春秋七十九。僧臘六十。閩國王氏私誄之大師號超覺。塔葬皆出官供。判官林文盛為碑紀(jì)德云。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唐末禪僧。
嗣云居道膺,又曾參夾山善會、徑山洪諲。
后歸浙中,住杭州(一作越州)佛日寺,世稱佛日和尚。
祖堂集》卷一一、《景德傳燈錄》卷二〇、《五燈會元》卷一三有傳,并錄其詩偈1首。
《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吉州新淦人。初投本州元證禪師出家。辭師赴東都,復(fù)至江西參洞山良價,為其法嗣。又歷參大溈安和尚、明招德謙諸僧,曾與香嚴(yán)智閑、巖頭全豁、鏡清道怤等僧論道。晚住撫州疏山,世稱疏山和尚。撰有《四大等頌略》、《華嚴(yán)長者論》等。后梁時卒。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宋高僧傳》避宋太祖諱作光仁。約為晚唐時人,禪宗僧侶,嗣洞山良價。曾參大安和尚,又嘗與香嚴(yán)智閑、鏡清道怤等論道。撰有《四大等頌略》、《華嚴(yán)長者論》等?!?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一三、《祖堂集》卷八、《景德傳燈錄》卷一七均有傳,后二書錄存匡仁詩偈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不知何許人。叢林號矮師叔。以其形質(zhì)矬陋也。然氣槩精爽。其說法。且不以杖拂為用。時時捫撫木蛇。或問焉。則曰。曹家女也。機(jī)辦宏峻。四方學(xué)者所嚴(yán)憚。蓋洞山門下之雄杰士也。 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fēng)。仁云尺五頭巾。又問。如何是尺五頭巾。仁云圓中取不得。 仁一日舉香嚴(yán)旨重不得全話。問鏡清云。怤道者作么生會。鏡清云全歸旨重。仁云作么生不得全。清云個中無旨路。仁云始愜病僧意。 冬至上堂。僧問如何是冬來意。仁云京師出大黃。 仁遷化時有偈曰。我路碧空外。白云閑處閑。世有無根樹。黃葉風(fēng)送還。又著四大等頌。李長者華嚴(yán)論略。行世。既入龕。有白鹿。屈膝龕前。
宋高僧傳·卷第十三 習(xí)禪篇第三之六(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唐東京封禪寺圓紹傳
釋光仁。
不知何許人也。
其形矬而么么。
幼則氣槩凌物。
精爽殆與常不同。
早參洞山深入玄奧。
其辯給又多于人也。
嘗問香嚴(yán)禪師。
答微有偏負(fù)。
曰某累繭重胝而至。
得無勞乎。
唾地而去。
后居臨川疏。
山。
毳客趨請頗有言辭。
著四大等頌略華嚴(yán)長者論行于世。
終入龕中。
已有白鹿至靈前屈膝而起。
時眾謂為作吊焉。
次筠州白水院釋本仁。
不知何許人也。
得心于洞山法席。
仁罕談道。
而四方之人若影之附形。
卻之還至。
乃徇丹陽人請住。
無幾時。
天復(fù)中至洪井高安白水院聚徒。
垂欲入滅。
先觸處告違。
乃集眾焚香曰。
至香煙盡處是某涅槃時。
如其言端坐而化。
次龍牙山釋居遁。
姓郭氏。
臨川南城人也。
年殆十四警世無常。
而守恬。
淡白親往求出家于廬陵滿田寺。
于嵩山受具戒。
已思其擇木。
乃參翠微禪會。
迷復(fù)未歸莫知投詣。
聞洞上言玄格峻。
而躬造之。
遁少進(jìn)問曰。
何謂祖意。
答曰。
若洞水逆流即當(dāng)為說。
而于言下體解玄微。
隱眾棲息。
七八年間孜孜戢曜。
時不我知。
久則通矣。
天策府楚王馬氏素藉芳音。
奉之若孝悌之門稟毗長矣。
乃請居龍牙山妙濟(jì)禪院。
侁侁徒侶常聚半千。
爰奏舉詔。
賜紫袈裟。
并師號證空焉。
則梁貞明初也方岳之下。
號為禪窟。
窺其室得其門者亦相繼矣。
至龍德三年癸未歲八月。
遘疾彌留。
九月十三日歸寂。
遁出世近四十馀齡。
語詳別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僧。汴州人。俗姓李。初出家于衛(wèi)州白鹿山僖宗中和二年于嵩山受戒。后入閩,嗣禪僧雪峰義存。后梁太祖開平初,閩王王審知請其住福州鼓山,尊為興圣國師,世稱鼓山和尚。從其學(xué)者甚眾。后晉高祖天福中卒,年七十七。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俗姓李,汴州(今河南開封)人。初出家于衛(wèi)州白鹿山。僖宗中和二年(882)于嵩山受戒。后入閩,嗣雪峰義存。后梁太祖開平初,閩王王審知請其住福州鼓山,尊為興圣國師。世稱鼓山和尚。從其學(xué)者甚眾。后晉天福中卒,年77?!?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〇、《景德傳燈錄》卷一八、《古尊宿語錄》卷三七有傳,三書錄其詩偈8首?!度圃娎m(xù)拾》據(jù)之收入。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鼓山國師。
神晏。
大梁人也。
姓李氏。
幼惡葷膻。
樂聞鐘梵。
年十二。
時有白氣數(shù)道。
騰于所居屋壁。
師即揮毫?xí)翟弧?div id="srziy32" class='inline' id='people_18942_2_9_comment'>
白道從茲速改張。
休來顯現(xiàn)作妖祥。
定祛邪行歸真見。
必得超凡入圣鄉(xiāng)。
題罷。
氣即隨滅。
年甫志學(xué)。
遘疾甚。
亟夢神人與藥。
覺而頓愈。
明年又夢梵僧告云。
出家時至矣。
遂依衛(wèi)州白鹿山道規(guī)禪師披削。
嵩岳受具。
謂同學(xué)曰。
古德云。
白四羯磨后全體戒定慧。
豈準(zhǔn)繩而可拘也。
于是。
杖錫遍叩禪關(guān)。
但記語言。
存乎知解。
及造雪嶺。
朗然符契。
一日參雪峰。
峰知其緣熟。
忽起搊住曰。
是什么。
師釋然了悟。
亦忘其了心。
惟舉手搖曳而已。
雪峰曰。
子作道理耶。
師曰。
何道理之有。
雪峰審其懸解。
撫而印之。
暨雪峰歸寂
閩帥。
于府城左二十里。
開鼓山創(chuàng)禪宮。
請揚(yáng)宗教。
曰今為諸仁者刺頭。
入諸圣化門里。
斗藪不出。
所以向仁者道。
教排不到。
祖不西來。
三世諸佛不能唱。
十二分教載不起。
凡圣攝不得。
古今傳不得。
忽爾是個漢。
未通個消息。
向他恁么道。
被他驀口摑。
還怪得他么。
雖然如此。
也不得亂摑。
鼓山尋常道。
更有一人不跨石門。
須有不跨石門句。
作么生是不跨石門句。
鼓山自住三十馀年。
五湖四海來者。
向高山頂上。
看山玩水。
未見一人快利通得。
如今還有人通得也。
不昧兄弟。
珍重。
乃有偈。
示眾曰。
直下猶難會。
尋言轉(zhuǎn)更賒。
若論佛與祖。
特地隔天涯。
閩帥禮重。
常詢法要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錢唐沈氏子。
幼依徑山法濟(jì)大師薙落。
既受具。
即行頭陀。
以禪觀期證悟。
及游方卒得指于石。
霜諸公之室。
后入天臺居暗巖閱二十年。
操履益篤。
而聞望寢著。
木精石魅。
皆為執(zhí)役。
天成五年。
歸老于徑山而終焉。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二 感通篇第六之五
釋全宰。
姓沈氏。
錢塘人也。
孩抱之間不喜葷血。
其母累睹善徵。
勸投徑山法濟(jì)大師削染。
及修禪觀亭亭高竦不雜風(fēng)塵。
慕十二頭陀以飾其行。
諺曰宰道者焉。
迨乎諸方參請。
得石霜禪師印證密加保任。
入天臺山闇巖。
以永其志也。
伊巖與寒山子所隱對峙。
皆魑魅木怪所叢萃其間。
宰之居也二十馀年。
惡鳥革音山精讓窟。
其出入經(jīng)行鬼神執(zhí)役。
或掃其路或侍其旁。
或代汲泉或供采果。
時時人見宰未嘗言。
后天成五年徑山禪侶往迎歸鎮(zhèn)國院居。
終于出家本院焉。
神僧傳·卷第九
釋全宰。
俗姓沈氏。
錢唐人也。
孩抱之間不喜葷血。
其母累睹善徵。
勸投徑山法濟(jì)大師削染。
及修禪觀亭亭高竦不雜風(fēng)塵。
慕十二頭陀以飾其行。
諺曰。
宰道者焉。
迨乎諸方參請。
得石霜禪師印證密加保任。
入天臺山闇巖。
以永其志也。
伊巖與寒山子所隱對峙。
皆魑魅木怪所叢萃其間。
宰之居也。
二十馀年。
惡鳥革音山精讓窟。
出入經(jīng)行鬼神執(zhí)役。
或掃其路。
或侍其傍。
或代汲泉。
或供菜果。
時時人見宰未嘗言后終于鎮(zhèn)國院。
共 1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