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澄觀

相關(guān)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俗姓皇甫,京兆(今陜西西安)人。少出家,住長安大興善寺。游心佛典,兼通儒道,善于著述,亦工賦詠。曾助日照、實(shí)叉難陀等譯經(jīng)。高宗永隆二年(681)著《十門辨惑論》3卷,今存。其有文集,已逸?!?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一七有傳?!?a target='_blank'>林間錄》卷上收錄其詩偈1首?!度圃娎m(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唐文·卷九百十二
復(fù)禮俗姓皇甫氏。出家住興善寺。永隆二年。詔問釋典稽疑十條。復(fù)禮撰十門辨惑論三卷上進(jìn)。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生京兆皇甫氏。虛靜寡欲。游心內(nèi)學(xué)。出家住興善寺。頗以賦詠之工。為名士所過從。三藏地婆河羅。實(shí)叉難陀等。譯大莊嚴(yán)論華嚴(yán)經(jīng)等。皆承詔綴文正義。永隆二年。太子文學(xué)權(quán)無二。述釋典所疑十條。以問。因?yàn)獒缭懫饰觥R员倨淠郎?。假設(shè)賓主。撰十門辨惑論三卷。以貽之。無二復(fù)書有曰。續(xù)晨鳧之足。鑿混沌之竅。百年之疑。一且頓盡。永遵覺路。長悟迷源。爇煩惱之薪。餐涅槃之飯。請事斯語。以卒馀年。其為外教之士。悅服如此。加復(fù)深綜玄機(jī)。特契心法。作真妄頌。天下尤傳播。草堂宗密獨(dú)見許焉。有文集行世。
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護(hù)法篇第五
釋復(fù)禮。
京兆人也。
俗姓皇甫氏。
少出家住興善寺。
性虛靜寡嗜欲。
游心內(nèi)典兼博玄儒。
尤工賦詠善于著述。
俗流名士皆仰慕之。
三藏地婆訶羅實(shí)叉難陀等譯大莊嚴(yán)華嚴(yán)等經(jīng)。
皆敕召禮令同翻譯綴文裁義。
實(shí)屬斯人。
天皇永隆二年辛巳因太子文學(xué)權(quán)無二述釋典稽疑十條。
用以問禮。
請令釋滯。
遂為答之。
撰成三卷。
名曰十門辯惑論。
賓主酬答剖析稽疑。
文出于智府。
義在于心外。
如斯答對堅陣難摧。
赤幡曳而魔黨降。
天鼓鳴而脩羅退。
權(quán)文學(xué)所舉稽疑數(shù)義也。
于馀則難在禮殊易何邪。
蓋不知教有弛張文存權(quán)實(shí)。
謂為矛盾。
故行吊伐之師。
如小偏裨須請軍門之命。
無二既披來論全釋舊疑。
乃復(fù)書云。
續(xù)晨鳧之足鑿混沌之竅。
百年之疑一朝頓盡。
永遵覺路長悟迷源。
爇煩惱之薪。
餐涅槃之飯。
請事斯語以卒馀年云。
此雖一時之解紛。
實(shí)為萬代之龜鑒也。
禮之義學(xué)時少比儔。
兼有文集行于代。
加復(fù)深綜玄機(jī)特明心契。
作真妄頌問天下學(xué)士。
擊和者數(shù)人。
當(dāng)草堂宗密師銓擇臻極。
清涼澄觀得其旨趣。
若盧郎之米粒矣。
馀未體禮師之見。
故唐之譯務(wù)禮為宗匠故惠立謂之譯主。
譯主之名起于禮矣。
妙通五竺融貫三乘。
古今所推世罕倫匹。
其論二軸編入藏。
酬外難之攻。
但用此之戈盾也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8—778 【介紹】: 唐僧。俗姓孫。年十五辭親從師。嘗夢乘大艑直截滄溟,自此經(jīng)義不思而得。初居錢塘天竺寺,盛闡《華嚴(yán)經(jīng)》。代宗大歷時,居常州龍興寺。前后講大經(jīng)十遍。有《儀記》。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姓孫氏。母夢吞明珠而娠。及生。奇相異表。不類群兒。從師薙落。依年受具。而遺形治性。隱居自得。于是地恩貞大師。以華嚴(yán)經(jīng)菩薩戒起信論付囑之。一夕夢。乘舟渡海。而山橫其前。已而所乘之舟。凌峰竟?jié)?。而不為所礙。既寤。駭汗喜莫之勝。由是貫華偈義無所底滯。天寶六年。繢盧舍那像于蘇州常樂寺。大歷二年。眾請于常州龍興寺開闡。將升法座。忽有神光。如曳紅縷。漸大漸明??M旋空中。久修行者先睹焉。十三年十一月七日。沙門惠覺。夢鉅塔三級陷地。繼而詵以疾卒。壽六十臘四十三。弟子太初正覺神秀嗣。墓則吳興晝公為碑。邗城肅公為頌。
宋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第二之二
釋法詵。
姓孫氏。
母初夢吞明珠。
遂黜魚惡葷。
誕彌厥月生有異表。
十五辭親從師依年受具。
行學(xué)一集蔚為教宗。
卷伊呂立功之致。
陋黃綺肆志之適。
遺形理性與山木為群。
故地恩貞大師囑之以華嚴(yán)經(jīng)菩薩戒起信論。
心以靜銑智與經(jīng)冥。
一夕夢乘大艑直截滄溟。
橫山當(dāng)前峻與天極。
不覺孤帆鳶戾懷襄上濟(jì)。
峰竦竦而忽高。
云溶溶而在下。
既寤形若委衣流汗輕醒。
自此句義不思而得。
一部全文?,F(xiàn)心境。
事事無礙之旨如貫華焉。
天寶六年于蘇州常樂寺繢盧舍那像化示群品。
大歷二年于常州龍興寺講。
才登法座忽有異光如曳紅縷。
漸明漸大縈旋杳空。
久修行者會中先睹。
前后講大經(jīng)十遍。
撰儀記十二卷。
大歷十三年十一月七日。
沙門慧覺夢巨塔陷地二級。
無何詵示疾而終。
春秋六十一。
慧命四十二。
受法弟子太初付以香壚談柄。
潯陽正覺。
會稽神秀。
亦猶儒氏之有游夏焉。
詵初講天竺寺。
盛闡華嚴(yán)。
時越僧澄觀就席決疑深得幽趣。
及終吳興皎然為碑。
?城肅公為頌。
合揚(yáng)其美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
湖州長城下若人,俗姓錢,名儼,字志鴻。
少出家于石門鄉(xiāng)寺。
具戒后,往蘇州依道恒習(xí)經(jīng)。
因感前人釋《南山抄》否臧無準(zhǔn),遂集四十余家解律之言,成《搜玄錄》二十卷。
代宗大歷間,澄觀為作序。
春秋一百有八歲,敕署長壽大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姓錢氏。
湖之長城下若人。
本名儼。
志鴻字也。
少出家于鄉(xiāng)里之石門寺。
即梁之靜林寺也。
納具后。
依茂苑道恒師。
研覈律部。
與曇清省躬相切磋。
意以為先德之釋南山鈔。
未盡善。
乃著搜玄錄二十卷。
盡囊括大慈靈巖已下。
四十馀家之說。
華嚴(yán)疏主澄觀。
于大歷間。
為作序引。
以冠其首。
春秋百有八歲。
矣尚無恙。
詔號長壽大師。
世不敢以名而以字。
則其尊之可知。
宋高僧傳·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志鴻。
俗姓錢氏。
湖州長城下若人。
本名儼。
志鴻字也。
少出俗于石門鄉(xiāng)寺。
則梁靜林也。
削染受具訖。
往茂苑親道恒師盛集研覈精微。
時曇清省躬互相切磋。
卒成洪緒。
然慊先德釋南山鈔。
商略不均否臧無準(zhǔn)。
捕蟬忘后補(bǔ)袞不完。
囊括大慈靈崿已下四十馀師記鈔之玄。
勒成二十卷。
號搜玄錄。
大歷中華嚴(yán)疏主澄觀披尋。
乃為序冠于首。
然其解判不無所長。
其如科節(jié)繁碎是其短也。
春秋一百有八歲。
敕署為長壽大師焉。
近世止行其字而已。
今雙林累遭兵革。
加以水潦碑碣失蹤。
閟于言行也。
吁其儼公氏族本生。
必與南山宣律師相同。
亦為美事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
永嘉人。
初住長安云華寺,從澄觀法師研習(xí)《華嚴(yán)》之教,凡諸經(jīng)論,志極旁通。
代宗大歷二年入五臺山求圣跡,遂暫住于華嚴(yán)寺。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永嘉人也。
少稟志操。
自出家受具。
即習(xí)大乘無少怠。
游方抵京師云華寺。
澄觀法師。
研究華嚴(yán)。
通暢法界之指。
凡諸經(jīng)論。
莫不弘闡。
大歷二年。
討勝五臺。
駐錫華嚴(yán)寺。
時五月。
方坐夏堂中。
啜茶次。
見老僧貌陋甚。
袒據(jù)北床。
問曰。
子從南方來。
所持?jǐn)?shù)珠。
借一。
著遽授之。
轉(zhuǎn)盻間失老僧所在。
著心以為異。
念曰。
昔有睹石臼木杵于此。
而終獲入圣寺者。
我其庶幾哉。
間登般若經(jīng)樓眺望。
適吉祥鳥。
翔舞虛空中。
羽毛茜絢。
鼓翼趨東北去。
明日白光兩道穿戶入。
朗照寺內(nèi)。
久之而滅。
同房法等。
祝曰。
若果菩薩垂意者。
當(dāng)再發(fā)。
果發(fā)如初。
因獨(dú)往金剛窟致禮。
倦而假寐。
石上三聞叱牛飲水聲。
寤睹一翁。
形服殊古樸。
著起執(zhí)其手。
問何從來。
曰山外求糧來。
曰居何地。
曰臺山。
翁問著。
師何為在此。
曰久聞金剛窟。
故隨喜來耳。
曰師欲困睡耶。
請就所止啜茶。
遂相持東北行。
距精舍。
翁扣門。
呼均提者三。
一童子應(yīng)聲出。
年可十四五。
發(fā)齊眉。
短褐才及脛。
翁授之纼使先牽牛以入。
因直升堂坐揖。
著坐其傍。
童子進(jìn)茶畢。
又進(jìn)酥酪。
味雋永。
咽之神府澄爽。
而棟宇床座器用。
皆金玉遲象玳瑁物。
其華靡瑰瑋。
槩非人間世也。
翁問著所營治。
曰大小二乘染指而已。
曰然則初出家心將何求。
曰務(wù)求大乘。
曰但從初心所求即得。
且問齒臘。
曰三十一矣。
曰師純淑如此。
自今至三十八。
則福根德芽。
茂殖于茲地矣。
遽起謝著曰。
吾老倦欲偃息。
師可去。
著請留一宿。
曰師有二伴待歸。
可留邪。
且?guī)焾?zhí)情未盡。
故欲留耳。
著答以為執(zhí)情在學(xué)佛者所當(dāng)盡。
而伴亦安敢顧戀乎。
曰持三衣否。
曰受戒來持之。
曰又道執(zhí)情當(dāng)盡。
竟起揮手別。
著方趨出。
翁曰。
聽吾一偈。
即唱曰。
一念凈心是菩提。
勝造恒沙七寶塔。
寶塔究竟碎為塵。
一念凈心成正覺。
呼均提送著。
且拊著背再。
著偕童子。
至金剛窟前。
問童子曰。
此寺何名。
童子曰。
師以為此窟何名。
著曰名金剛。
曰金剛下有二字。
師能憶否。
曰無乃為般若字乎。
童子莞然曰。
此正般若寺也。
復(fù)唱曰。
面上無嗔供養(yǎng)具。
口里無嗔吐妙香。
心里無嗔是真寶。
無染無垢是真常。
忽然俱滅。
回望向遇翁處。
則白云荏苒。
而涌出地尋丈許。
成五彩霓。
有菩薩乘獅子其上。
而諸菩薩圍繞四散。
頃之白云起東方漸蔽沒。
無復(fù)見時。
則汾州菩提寺主修政等六僧。
亦詣窟禮敬。
而適與著會。
著問其所得。
云但聞山石振吼如霹靂聲而已。
著因?yàn)殛愂錾鲜隆?div id="577tldl" class='inline' id='people_16091_1_143_comment'>
六僧悵惋。
尤知罪障所累云。
著隱居山中終其身。
元和中。
門人文一追狀其事。
行于世。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釋無著。
永嘉人也。
識度寬明秉操貞礭。
留神大道約志游方。
抵于京師云華寺。
澄觀法師研習(xí)華嚴(yán)之教。
凡諸經(jīng)論志極旁通。
然于華藏海終誓遨游。
以大歷二年入五臺山。
肆欲圣人之境界。
五月到華嚴(yán)寺掛錫。
始于堂中啜茶見老僧寢陋據(jù)北床。
問曰。
子從南方來還赍數(shù)珠。
請看。
著乃躬度之。
回視之間失僧之所。
于時神情??恍疑喜交生。
曰昔僧明入此睹石臼木杵。
后得入圣寺獲見圣賢。
我愿止此其為快乎。
次由般若經(jīng)樓見吉祥鳥。
羽毛茜絢雙飛于頂上。
望東北鼓翼而去。
明日有白光兩穗入戶悠飏。
少頃而滅。
同房僧法等見而驚怪。
言曰。
此何祥也。
愿期再現(xiàn)斷眾生疑。
尋睹光如前。
因往金剛窟望中致禮。
方坐假寐。
聞叱牛三聲云飲水。
一翁古貌壞形服粗短褐曳麻屨。
巾裹甚異。
著乃迎執(zhí)其手問從何來。
翁曰。
山外求糧。
用來居在何地。
云求糧用在臺山。
翻質(zhì)著云。
師何戾止。
答曰。
聞此有金剛窟。
故來隨喜。
翁曰。
師困耶。
答曰否。
曰既不困憊何輒睡乎。
著曰。
凡夫昏沈胡可怪哉。
曰師若昏沈可去啜煮荈乎。
翁指東北。
見精舍相距數(shù)步馀。
翁牽牛前行。
著躡躅而隨。
至寺門。
喚均提三聲。
童子應(yīng)唯開闔。
年可十四五。
垂發(fā)齊眉衣褐襦。
牽牛入寺。
見其地盡是琉璃。
堂舍廊廡皆耀金色。
其間華靡非人間之制度。
翁踞白牙床。
指錦墩揖著坐。
童子捧二甌茶。
對飲畢擎玳瑁器滿中酥酪。
各賦一匙。
著咽之如有所證。
神府明豁悟宿事焉翁曰。
師出家來何營何慮乎。
答曰。
有修無證。
大小二乘染指而已。
曰未知初出家時求何心。
著云。
求大乘菩提心。
曰師以初心修即得。
又問。
齒臘幾何。
三十一矣。
翁云。
師之純淑年三十八則其福根荄植此地而榮茂歟。
且徐徐下山。
好尋道路勿傷厥足。
吾年老朽從山外來困極。
欲偃息也。
著請寓一宵可乎。
曰不可。
緣師有兩伴相隨。
今夜不見師歸。
憂愁曷已。
此乃師有執(zhí)情在。
著曰。
瞿曇弟子有何執(zhí)處。
雖然有伴不顧戀他。
又問。
持三衣否。
曰受戒已來持之。
曰此是封執(zhí)處。
著曰。
亦有圣教在。
若許住宿心念舍之。
脫有強(qiáng)緣佛故聽許。
曰若依小乘無難不得舍衣。
宜從急護(hù)。
翁拂襟投袂而作。
著亦趨行。
翁曰。
聽吾宣偈一念凈心是菩提。
勝造恒沙七寶塔。
寶塔究盡碎為塵。
一念凈心成正覺。
著俯聽凝神。
謝曰。
蒙宣密偈若飲醍醐。
容入智門敢忘指決。
丈人可謂知言銘刻心府。
翁喚均提可送師去。
臨行拊背曰。
好去。
著再折腰。
與童子駢肩齊步至金剛窟前問童子。
此何伽藍(lán)不懸題額。
童子指金剛窟。
反問著云。
伊何窟乎。
曰先代相傳名金剛窟。
童子曰。
金剛下有何字。
著惟忖少選曰。
金剛下有般若。
童子唍爾。
適入者般若寺也。
著攜童子手揖顧而別。
童子瞠目視著如欲吐辭。
著曰。
送我可以言代縞帶與玉玦乎。
童子遂宣偈?云。
面上無瞋供養(yǎng)具。
口里無瞋吐妙香。
心里無瞋是珍寶。
無染無垢是真常。
偈終恍惚之間童子及圣寺俱滅。
唯見山林土石。
悢悢盈懷歔欷不已。
嘆曰。
緒言馀論若笙鏞之末響。
猶在乎耳。
諦觀山翁立處。
有白云冉冉涌起。
去地尋常許。
變成五色云霓。
上有大圣乘師子。
而諸菩薩圍繞。
食頃東方白云一段漸遮菩薩面。
群像與云偕滅。
著倏見汾州菩提寺主僧修政等六人。
相將還至窟前作禮。
忽聞山石振吼聲如霹靂。
諸僧奔走。
良久寂無所睹。
著遂陳遭遇。
六人悔責(zé)不見圣容。
咫尺綿邈知罪障之屏翳歟。
著遂隱此山而終。
元和中門人文一追述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永嘉人。
識度寬明。
秉操貞確。
留神大道。
約志游方。
抵京師云華寺。
澄觀法師。
研習(xí)華嚴(yán)之教。
大歷二年。
入五臺山。
圣人境界。
五月到華嚴(yán)寺掛錫。
于堂中啜茶。
見老僧??陋據(jù)北床。
問曰子從南方來。
還赍數(shù)珠請看。
著乃躬度之。
回視之間。
失僧之所。
于時神情??恍。
疑喜交生。
曰昔僧明入此。
睹石臼木杵。
后得入圣寺。
獲見圣賢。
我愿止此。
其為快乎。
次由般若經(jīng)樓。
見吉祥鳥。
羽毛茜絢。
雙飛于頂上。
望東北鼓翼而去。
明日有白光兩穗入戶。
悠飏少頃。
同房僧法等。
見而驚怪。
言曰。
此何祥也。
愿再現(xiàn)。
斷眾生疑。
尋睹光如前。
因往金剛窟。
望中致禮。
方坐假??。
聞叱牛三聲云飲水。
一翁古貌瑰形。
服粗短褐。
曳麻履。
巾裹甚異。
著乃迎執(zhí)其手。
問從何來。
翁曰。
山外求糧。
問在何地。
云求糧用在臺山。
翻質(zhì)著云。
師何戾止。
答曰。
聞此有金剛窟。
故來隨喜。
翁曰。
師困耶。
答曰否。
曰既不困憊。
何輒睡乎。
著曰。
凡夫昏沉。
胡可怪哉。
曰師若昏沉。
可去啜煮[荈-夕+歹]。
翁指東北見精舍。
相距數(shù)步馀。
翁牽牛前行。
著躡躅而隨。
至寺門喚均提三聲。
童子應(yīng)唯開闔。
年可十四五。
垂發(fā)齊眉。
衣褐襦。
牽牛入寺。
見其地盡是琉璃。
堂舍廊廡。
皆耀金色。
其間華靡。
非人間之制度。
翁踞白。
牙床。
指錦墩。
揖著坐。
童子捧二甌茶。
對飲畢。
擎玳瑁器。
滿中酥酪。
各賦一匙。
著咽之。
如有所證。
豁然悟宿事焉。
翁曰。
師出家來。
何營何慮乎。
答曰。
有修無證。
大小二乘。
染指而已。
曰未知初出家時。
求何心。
著云。
求大乘菩提心。
曰師以初心修即得。
又問。
齒﨟幾何。
云三十一。
翁云。
師年三十八。
其福根荄植此地而榮茂。
且徐徐下山。
好尋道路。
勿傷厥足。
吾年老朽。
從山外來。
困極欲偃息也。
著曰。
請寓一宵可乎。
曰不可。
緣師有兩伴相隨。
今夜不見師歸。
憂愁曷已。
此乃師。
有執(zhí)情在。
著曰。
瞿曇弟子。
有何執(zhí)處。
雖然有伴。
不顧戀他。
又問。
持三衣否。
曰受戒已來持之。
曰此是封執(zhí)處。
著曰。
亦有圣教在。
若許住宿。
心念舍之。
脫有強(qiáng)緣。
佛故聽許。
曰若依小乘無難。
不得舍衣。
宜從急護(hù)。
翁拂襟投袂而作。
著亦趨行。
翁曰。
聽吾宣偈。
一念凈心是菩提。
勝造恒沙七寶塔。
寶塔究盡碎為塵。
一念凈心成正覺。
著俯聽凝神。
謂曰。
蒙宣密偈。
若飲醍醐。
容入智門。
敢忘指決。
翁喚均提。
可送師去。
臨行拊背曰。
好去。
著再折腰。
與童子駢肩齊步。
至金剛窟。
反問著云。
伊何窟乎。
曰先代相傳。
名金剛窟。
童子曰。
金剛下有何字。
著惟忖。
少選曰。
金剛下有般若。
童子唍爾。
適入者般若寺也。
著攜童子手。
揖顧而別童子瞠目視著。
如欲吐辭。
著曰。
送我可以言代縞帶與玉玦乎。
童子送宣偈授云。
面上無瞋。
供養(yǎng)具。
口里無瞋吐妙香。
心里無瞋。
是珍寶。
無染無垢是真常。
偈終。
恍惚之間。
童子及圣寺俱滅。
唯見山林土石。
悵悵盈懷。
歔欷不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17 【介紹】: 唐僧。蘇州吳門人,俗姓秦,字廣成。住蘇州開元寺。從師荊溪湛然禪師,默記暗誦,罕為人說,后始著《涅槃經(jīng)解述》。元和中圓寂,葬于蘇州虎丘東山南原。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字廣成。
姓秦氏。
吳人。
蚤歲依晉陵靈山寺惠日禪師出家。
具滿分律。
配居本州龍興寺。
尋為荊溪湛然禪師得法弟子。
嘗敘其所注涅槃經(jīng)曰。
予聞先覺之大寶曰常。
在宥布和之盛典曰教。
率土知化而歸境曰行。
交感人心之至極曰證。
然則以道御時。
以法性合運(yùn)。
當(dāng)應(yīng)物之際。
與顯晦同其光。
恢張至化。
而自它昭著者。
實(shí)播于鴻名。
欽恭聞思。
恊和至極。
四德克彰者。
實(shí)存乎妙體。
格變?nèi)杭摇?div id="77jvdnf" class='inline' id='people_12919_1_23_comment'>
歷觀諸行至典克脩。
庶績有成者。
實(shí)賴乎宗本。
信以授人。
大明宗極。
敷暢厥旨。
庶幾有補(bǔ)于將來者。
寔存乎妙用。
博綜群言以立成訓(xùn)。
風(fēng)行十方。
率用歸順者。
實(shí)存乎妙教。
此浩之論議。
則其所造詣。
可知矣。
元和十二年十一月十一日。
右脅累足。
入于涅槃。
明年十一月十三日。
阇維。
起塔于蘇州虎丘東山之南原。
浩無恙時。
與上都云華寺華嚴(yán)澄觀法師友善。
其注涅槃也。
蓋翰林學(xué)士梁公肅。
蘇州刺史田公敦請之。
受業(yè)沙門智恒子瑜道儒仲儀仲良。
比丘尼識微道巽志真悟極等。
樹其塔。
刺史崔恭銘。
宋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元浩。
姓秦氏。
字廣成。
吳門人也。
綺歲依晉陵靈山寺慧日禪師出家。
具滿律戒。
配本州龍興寺。
尋為荊溪湛然禪師囑累弟子。
初受法華止觀已得醍醐。
唯以裂大網(wǎng)感大果成大行歸大處以為大愿。
宴居三昧常隨佛后。
希夷自得人莫能知。
其秘密深遠(yuǎn)如海印三昧。
不言出處常行佛事。
與夫難行苦行更相祖述。
默傳心要為論為記。
靈芝瑞草以為功德。
傳于后世者不同日而語矣。
浩注解大涅槃經(jīng)。
為文首序。
德美圓實(shí)志愿顯現(xiàn)。
蓋錄其所證之意而見于文。
曰余聞先覺之大寶曰常。
在宥布和之盛典曰教。
率土知化之歸宗曰行。
交感人心之至極曰證。
然則以道御時。
以法性合其運(yùn)。
當(dāng)應(yīng)物之際。
與顯晦同其光。
恢張至化。
而自他昭著者。
實(shí)播于鴻名。
欽恭聞思協(xié)和至極。
四德克彰者實(shí)存乎妙體。
格變?nèi)杭覛v觀諸行。
至典克修庶績有成者。
實(shí)賴乎宗本。
信以授人。
大明宗極敷暢厥旨。
庶幾有補(bǔ)于將來者實(shí)存乎妙用。
博綜群言以立誠訓(xùn)。
風(fēng)行十方率用歸順者實(shí)存乎妙教矣。
此浩之法要。
如王輔嗣之法系辭司馬遷之自敘管仲能言輕重孟子之傳春秋。
雖儒釋不同其義一也。
以元和十二年十一月十一日示疾。
右脅累足入于涅槃。
非二乘境界。
真如來定也。
明年十一月十三日阇維。
起塔于蘇州西北虎丘東山南原也。
浩耽學(xué)味道不涉馀事。
常隨然師聽其言說。
曾無倦色分析義理。
派流川注必默記而暗誦。
一言不失。
數(shù)年之后人始知之。
然師曰。
回也如愚。
罕為人說。
多辭以不能。
及被梁田二君苦勸請之。
始著涅槃經(jīng)解述。
浩與上都云華寺華嚴(yán)澄觀法師
若孔門之游夏焉。
其儒流受業(yè)翰林學(xué)士梁公肅蘇州刺史田公敦。
緇流受業(yè)者智恒子瑜道儒仲儀仲良五人。
持經(jīng)講論傳之無窮。
大比丘尼識微道巽志真悟極。
此四人者高潔之倫深練禪觀。
初浩為二官所請注經(jīng)。
預(yù)夢甚為奇特。
又庭階生花非人間恒所見者。
祥鳥飛馴五彩絕異。
刺史崔恭撰塔碑立于虎丘山羅漢石壇之左。
后有行滿道暹明曠。
皆著述廣天臺之道歟。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九
禪師名德普。
綿州蒲氏子。
少尚氣節(jié)。
博觀有卓識。
見富樂山靜禪。
師合爪作禮曰。
此吾師也。
靜與語奇之。
攜歸山中。
陰察之。
其作止類老頭陀。
靜曰。
此子賦性豪縱。
不受控御。
而能折節(jié)。
杵臼炊爨間。
以事眾為務(wù)。
是為希有。
年十八得度受具。
秀出講席。
解唯識起信論。
兩川無敢難詰者。
號義虎。
罪圭峰疏義多臆識。
擿其失處。
誡學(xué)者不可信。
老師皆數(shù)之。
曰。
圭峰清涼國師所印可。
汝敢雌黃。
蚍蜉撼樹之論。
汝今是矣。
普嘆曰。
學(xué)者以名位惑久矣。
清涼圭峰非有四目八臂也。
奈何甘自退屈乎。
佛法其微矣。
此其兆也。
時惟勝禪師還自江西。
呂大防微仲。
由龍圖閣直學(xué)士。
出鎮(zhèn)成都。
執(zhí)弟子禮。
日夕造謁(或室)。
普衣禪者衣。
竊聽其議終日。
一不能曉。
歸臥看屋梁。
曰。
勝昔嘗業(yè)講有聲。
呂公世所謂賢者。
相與詶酢。
敬信如此。
而吾乃不信。
可乎。
然所疑未解。
坐寡聞也。
乃出蜀。
至荊州金鑾。
夜與一衲。
偶忘其名。
衲見了山情庵主。
普聞其飽參。
問之曰。
經(jīng)論何負(fù)禪宗。
而長老多譏呵之耶。
衲曰。
以其是識情義理。
思想邊量。
非能發(fā)圣得道。
脫有得道發(fā)圣者。
皆藉之以為緣耳。
儻不因自悟。
唯經(jīng)論是仗。
則能讀能知。
能見解者。
皆證圣成道去矣。
寧尚與仆輩。
俯仰耶。
唯以死語是所知障。
故祖師西來也(一本云。
故明祖師西來之意也)。
如經(jīng)言。
一切眾生本來成佛。
汝信之乎。
對曰。
世尊之語。
豈敢不信。
衲曰。
既信矣。
則尚何區(qū)區(qū)遠(yuǎn)來乎。
對曰。
吾聞禪宗有別傳法。
故來耳。
衲笑曰。
是則未信。
非能信也。
普曰。
其病安在。
衲曰。
積翠南禪師出世久。
子見之。
不宜后。
見則當(dāng)使汝疾有廖矣。
普即日遂行。
以熙寧元年至黃龍。
問。
阿難問迦葉。
世尊付金襕外。
傳何法。
迦葉呼阿難。
阿難應(yīng)諾。
迦葉曰。
倒卻門前剎竿著。
意旨如何。
南公曰。
上人出蜀。
曾到玉泉否。
曰曾到。
又問曾掛搭否。
曰。
一夕便發(fā)。
南公曰。
智者道場。
關(guān)將軍打供。
與結(jié)緣幾時。
何妨。
普默然良久。
理前問。
南公俛首。
普趨出大驚曰。
兩川義虎。
不消此老一唾。
八年秋。
游螺川。
待制劉公沆。
請住慧云禪院七年。
遷住禾山十有二年。
元祐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謂左右曰。
諸方尊宿死。
叢林必祭。
吾以為徒虛設(shè)。
吾若死。
汝曹當(dāng)先祭。
乃令從今辦祭。
眾以其老。
又好戲語。
復(fù)曰。
和尚幾時遷化。
曰。
汝輩祭絕即行。
于是幃寢堂。
坐普其中。
置祭讀文。
跪揖上食。
普飲餐自如。
自門弟子。
下及莊力。
日次為之。
至明年元日祭絕。
曰。
明日雪晴乃行。
至?xí)r晴忽雪。
雪止普安坐。
焚香而化。
閱世六十有七。
坐四十九夏。
全身塔于寺之左。
贊曰。
初云庵自九峰至廬山。
諸方禪者畢集門下。
雜還多英俊。
而云庵嘗斂眉曰。
法道乃今而后。
未可知也。
有問其意。
曰。
先師在黃檗。
眾不滿百。
而明眼輩幾半。
今雖三倍當(dāng)時。
然才一兩人耳。
余時年少。
心非其論。
觀元普兩禪師。
皆南公晚子也。
而其行已卓絕。
且如此。
則云庵之言。
如百衲帔。
天寒歲晚。
乃見效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89—1370 【介紹】: 明浙江上虞人,字一云,號別峰,俗姓王。出家于會稽崇勝寺。精研佛典,持律甚嚴(yán)。元仁宗延祐中主蕭山凈土寺,后又主持紹興寶林寺,傳徒甚廣。明太祖洪武二年,被召赴鐘山無遮大會,尋放歸。有《寶林類編》、《天柱稿》。
大明高僧傳·卷第三 解義篇第二之三
釋大同字一云。
別峰其別號也。
越之上虞王氏子。
父友樵母陳氏。
妊師十月父晝坐堂上。
忽見龐眉異僧振錫而入。
父起揖曰。
和尚何來。
曰昆崙山。
竟排闥趨內(nèi)急追。
聞房中兒啼聲。
父笑曰。
吾兒得非再來者乎。
師幼俊爽讀書輒會玄奧。
初習(xí)辭章翩翩大有可觀。
于是父以纘承家學(xué)屬之。
母獨(dú)嘆曰。
是子般若種也。
詎俾纏溺塵勞乎。
遂命入會稽崇勝寺薙發(fā)。
聞春谷法師講清涼宗旨郡之景德。
往依之盡得其傳。
又謁古懷肇公精四法界觀。
因春谷移主寶林。
乃謂師曰。
子之學(xué)精且博矣。
恐滯心于粗執(zhí)。
但益多聞縛于知見。
誠非見性之本。
宜潛修而滌之。
庶為吾宗之幸。
于是命出錢塘見晦機(jī)熙禪師。
見其揮麈之間師之夙習(xí)見聞一時蕩絕。
惟存孤明耿耿自照。
如是者閱六寒暑。
晦機(jī)深嘉其志。
又聞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參。
便有終焉之意。
中峰一日召而勉曰。
賢首一宗日遠(yuǎn)而日微矣。
子之器量足以張之。
毋久滯此。
特書偈贊清涼像付以遣之。
師大喜曰。
吾今始知萬法本乎一心。
不識孰為禪又孰為教也。
還寶林復(fù)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
谷隨命分座講雜華經(jīng)。
時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簡相與崇獎聲光煥著。
郡守范公某憐春谷臘高。
欲風(fēng)之讓席。
乃設(shè)伊蒲親與師言。
師毅然動容曰。
其所貴乎道者在師弟之分耳。
分明可以垂訓(xùn)后學(xué)。
茍乘其耄而攘其位。
豈人之所為哉。
明公固愛我。
使我陷于名義。
實(shí)傷之也。
范不覺避席謝曰。
吾師誠非常人。
豈吾所能知也。
元延祐初出主蕭山凈土寺。
次遷景德。
至元被命住嘉禾之東塔。
隨改寶林。
然寶林本清涼國師肄業(yè)之地。
人咸榮師。
師亦高臥不赴。
于是郡邑交疏延請再至。
始投袂而起。
乃仿終南草堂故事。
辟幽舍招徠俊乂。
故天下學(xué)者莫不擔(dān)簦躡[尸@憍]集其輪下。
至正初賜佛心慈濟(jì)妙辯之號并金襕僧伽衣。
元臣忠介泰不華守越苦旱。
力請師禱。
師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
元季天下大亂寺災(zāi)。
師奮然謀復(fù)新之。
至我太祖高皇帝御極設(shè)無遮大會于鐘山。
召師入見武樓。
師時年八十免拜跪。
次日賜宴禁中。
事竣賜內(nèi)庫白金數(shù)鎰并珍物榮其歸。
師生神宇超邁伏犀貫頂。
身修偉玉立而美談吐。
如坐王公貴人有排難教門者。
則法輪滾滾。
理或不直。
雖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氣。
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顧。
惟誦華嚴(yán)經(jīng)為常課。
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斃。
師每扶植他宗毫無猜忌。
如斷江恩少林之學(xué)者乃薦之主天衣。
天岸濟(jì)臺教之徒也。
挽之住圓通。
師游閩。
時古林茂主福建之保寧。
而馭下過嚴(yán)。
楚僧無賴者將愬之于公府。
師偶遇旅邸。
乃設(shè)豐食從容餉之謂曰。
吾固不識古林。
聞其為禪林名德。
若輩將不利之。
君子以若輩為何如人。
不若且止。
否則恐自罹大咎。
事遂寢。
師性至孝恨蚤喪父。
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
養(yǎng)母純至。
非惟順色涼溫而已。
必使心餐道味。
及亡蒸嘗無闕。
且求名儒撰行實(shí)樹石于墓側(cè)。
師持律甚嚴(yán)一缽?fù)鉄o長物。
惟有書史五千馀卷。
洪武二年十二月內(nèi)示微疾。
次年季春十日登座說法。
辭眾歸方丈端坐而化。
世壽八十二。
僧臘六十有五。
阇維徵異甚多。
建塔于竹山。
所著有天柱稿寶林類編各若干卷。
嗣法弟子妙心之大衍皋亭之善現(xiàn)高麗之若蘭景德之仁靜姜山之明善延壽之師顗南塔之國琛福城之大慧景福之性澄妙相之道你法云之道悅凈土之梵翱寶林之日益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字一云。越之上虞王氏子。父友樵。母陳氏。妊十月。父晝坐堂上。忽見龐眉異僧。振錫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來曰昆崙山。竟排闥趨內(nèi)。急追。聞房中兒啼聲。父笑曰。吾兒得非再來者乎。母嘆曰。是子般若種也。命入會稽崇勝寺薙發(fā)。聞春谷法師。講清涼宗旨。往依之。盡得其傳。又謁古懷肇公。精四法界觀。因春谷移主寶林。乃謂師曰。子之學(xué)。精且博矣。恐滯心于粗執(zhí)。但益多聞。縛于知見。誠非見性之本。宜潛修而滌之。于是命出錢塘。謁晦機(jī)熙禪師。見其揮麈之間。師之夙習(xí)見聞。一時蕩絕。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閱六寒暑?;迿C(jī)深嘉其志。又聞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參。便有終焉之意。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賢首一宗日遠(yuǎn)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張之。毋久滯此。特書偈讀清涼像。付以遣之。師大喜曰。吾今始知萬法本乎一心。不識孰為禪。又孰為教也。還寶林。復(fù)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隨命分座。講雜華經(jīng)。時宋官徐天祐。王易簡。相與崇獎。聲光煥著??な胤豆?。憐春谷臘高。欲風(fēng)之讓席。乃設(shè)伊蒲。親與師言。師毅然動容曰。其所貴乎道者。在師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訓(xùn)后學(xué)。茍乘其耄。而攘其位。豈人之所為哉。明公固愛我。使陷于名義。實(shí)傷之也。范不覺避席謝曰。吾師誠非常人。豈吾所能知也。延祐初。出主蕭山凈土寺。次遷景德。元命住嘉禾之東塔。隨改寶林。乃放終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來俊人。故天下學(xué)者。莫不擔(dān)簦躡屩。集其輪下。至正初。賜佛心慈濟(jì)妙辯之號。并金襕僧伽衣。元臣泰不華守越苦旱。力請師禱。師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至太祖高皇帝御極。設(shè)無遮大會于鐘山。召師入見武樓。師時年八十。免拜跪。次日賜宴禁中。事竣。賜內(nèi)庫白金數(shù)鎰。并珍物。榮其歸。師持律甚嚴(yán)。一缽?fù)鉄o長物。惟有書史五千馀卷。洪武二年十二月內(nèi)。示微疾。次年年春十日。登座說法。辭眾歸方丈。端坐而化。世壽八十二。僧臘六十有五。阇維徵異甚多建塔于竹山。所著有天柱稿。寶林類編。各若干卷。
補(bǔ)續(xù)高僧傳·解義篇
大同。一云其字。號別峰。越之上虞王氏子。世推簪纓之族。父有樵。母陳氏。妊師已十月。父見龐眉僧。振錫而行。問僧來自何所。曰。昆崙山也。竟排闥而入。父急追之。寂然無有也。暨出。聞房中兒啼聲。笑曰。兒豈向來浮屠也。幼極俊爽。覽諸載籍。輒會其玄奧。父授以辭章之訣。握筆翩翩。輒有可觀。遂以纘承家學(xué)屬之。母獨(dú)嘆曰。是子。般若種也??少缕淅p繞塵勞乎。命舍家入會稽崇勝寺。從僧貴游。已而剃落。受菩薩戒。會春谷講經(jīng)景德師。復(fù)往依之。獲受五教儀玄談二書。又謁懷古肇師。受四種法界觀。懷古春谷。皆南山大弟子。深于華嚴(yán)之學(xué)者也。師天分既高。又加精進(jìn)之功。凡清涼一家疏章。悉攝其會通。而領(lǐng)其樞要。義趣消融。智光發(fā)現(xiàn)。識者心服之。春谷升主寶林華嚴(yán)教院。召師謂曰。子學(xué)精且博矣??譁谛男亍R猿纱謭?zhí)。曷從事思惟。修以刬滌之乎。師即出錢塘。見佛智熙禪師。于慧日峰下。舊所記憶者。一切棄絕。唯存孤明。耿耿自炤。如是者。閱六暑寒。佛智嘉其有成。欲縻以上職。不聽而去。俄上天目山。禮普應(yīng)本禪師。普應(yīng)見已。期之如佛智。師將久留。普應(yīng)曰。賢首之宗。日遠(yuǎn)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張大之。毋久淹乎此也。為贊清涼像而遣之。師喜曰。吾今始知萬法皆本一心。不識孰為禪那。而孰為教乘。內(nèi)外自此空矣。亟還寶林見春谷。且告之故。春谷曰??梢?。乃命之司賓。尋升上座。當(dāng)時相從者。皆宏偉之龍象。師為分講雜華玄門。會要統(tǒng)宗。必極其所言。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簡。聞之。相與崇獎莫置。聲光煥著。五尺童子。皆能知其名??な胤逗钅?。憐春谷僧臘已高。風(fēng)之使讓其席。師毅然不答。侯設(shè)伊蒲供。延師親與之語。師曰。有是哉。所貴乎道者。在明師弟子之分。垂訓(xùn)后人。茍乘其耄。而攘其位。豈人之所為乎。明公縱愛我厚。名義不可犯也。侯不覺離席。把師臂曰。別峰誠非常人也。元延祐初。始用薦者。出世蕭山凈土寺。師自念。圭峰以來。累葉相承。其間或絕或續(xù)。系執(zhí)法者之賢否。遂發(fā)弘誓。力持大法。晨講夕演。雖至于勞勚。弗敢少懈。天歷初。朝廷新設(shè)廣教都總管府。遴選名山主僧。一歸至公。升師住景德。重紀(jì)至元中。行宣政院。遷主嘉禾之東塔。師不赴。時宰臣領(lǐng)院事。乃改寶林。寶林清涼肄業(yè)之地。人咸為師榮。師固守謙退。遲回不上。州牧。邑尹。山林友社。交疏延請。亦不允。至第二疏。始投袂而起。仿終南山草堂故事。建高齋。辟幽舍。招徠俊乂。浙水東西。莫不擔(dān)簦躡屩。爭集輪下。師竭忱開授。比景德為尤勤。法席之盛。不減東山。時至正初。順帝。御宣文閣。近臣。有以師之道行聞?wù)?。帝嘉之。特賜金襕伽黎衣。帝師大寶法王。亦俾以六字師號。隱然作鎮(zhèn)江南。宗門恒倚之為重。狀元忠介公泰不華守越。病旱無以禳。僉謂。非師不可。師為爇香臂上。以請雨。即澍。師蒞事一紀(jì)馀。以疾固辭。堅臥崇福庵中。而時事日棘。師因退處瞻博迦室。年垂乃八十矣?;拭饔鶚O。四海更化。設(shè)無遮大會于鐘山。名浮屠咸應(yīng)詔集闕下。入見于武樓。獨(dú)免師拜跽之禮。命善世院護(hù)視之。次日復(fù)召。賜食禁中。及還復(fù)有白金之賜。洪武二年冬十二月。得疾久不瘳??谡嫁o眾語。端坐而蛻。寔三年春三月十日也。世壽八十一。僧臘六十五。越七日。遵治命就城南竹山。準(zhǔn)法阇維。收馀燼瘞焉。其嗣法分布列剎者。則妙心大衍。臬亭善現(xiàn)。高麗若蘭。景德仁靜。姜山明善。延壽師顗。南塔國琛。福城大慧。景福性澄。妙相道稱。法云道悅。小寶□日益。凈土梵翱也。師神宇超邁。伏犀插腦。長身而玉立。美談吐。遇王公貴人輕重教門者。發(fā)論兗兗弗休。其挺己衛(wèi)道。理或不直。雖斧锧在前。不少挫其氣。中歲稍涉魔事。至中之以危法。師不顧。下帷卻掃。日味華嚴(yán)。其人一旦自斃。然其游心文。翰賓接賢。公卿燕饗贐遺。唯恐不盡其意。永康胡公長孺。吳興趙文敏公孟頫。巴西鄧文肅公文原。長沙歐陽文公玄烏。傷黃文獻(xiàn)公溍武。威余忠宜公闕。咸樂與師交。函詩往來。無虛歲。晚歲與安陽韓莊節(jié)公性。李著作孝光。唱酬于水光山色間。尤極其情趣。扶植他宗。無塵毛猜忌。聞其賢也。斂衽不暇。斷江恩師少林學(xué)也。薦之主天衣。天岸濟(jì)師臺衡教也。挽之尸圓通。至于甄別人品。摩厲后進(jìn)。三宗屢得其人。古林茂師之主保寧。馭下過嚴(yán)。楚僧無賴者數(shù)人。將愬之于公府。師偶遇于旅邸。設(shè)豐食食之。從容謂曰。吾雖不識古林。聞其為禪林名德。子等將不利之。君子以為何如人。不如且已。否則恐罹大咎也。眾沉吟良久?;琢邪荻?。事遂寢。師性至孝。自恨蚤喪父。養(yǎng)母純至。及亡。春秋祭禮無闕。且請名臣書父母群行。樹碑于墓。生平無躁進(jìn)意。高麗沈王。遣參軍洪瀹。施大藏經(jīng)于二浙。瀹自負(fù)通內(nèi)外典。不復(fù)下人。入越見師。茫然如有失。力言于王。邀公游燕都。將振拔之。過吳。辭以疾而還。持律甚嚴(yán)。不敢違越。撫世酬物。終始如一。不以久近為礙。而散其誠。逮革代之后。囊無一錢。唯存書史五千卷。盡散其徒之能文者。著述頗多。未脫稿。輒為人持去。其外集曰天柱稿。錄師自制詩文。曰寶林編。額聚古今人。為寺所作者也。嗚呼。賢首之宗。不振久矣。凜乎若九鼎一絲之懸。師獨(dú)能撐支震耀。使孤宗。植立于十馀傳之后。凡五十年。非賢者。其能致是乎。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大同,字一云,亦字別峰,上虞王氏子。
父友樵,母陳氏,妊十月,父晝坐堂上,忽見龐眉異僧振錫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來?
”曰:“昆崙山。
”竟排闥趨內(nèi)急追,聞房中兒啼聲,父笑曰:“吾兒,得非再來者乎?
”同幼俊爽,讀書輒會玄奧,初習(xí)辭章,翩翩大有可觀。
于是,父以纘承家學(xué)屬之。
母獨(dú)嘆曰:“是子般若種也,詎俾纏溺塵勞乎!
”遂命入會稽崇勝寺薙發(fā)。
聞春谷講清涼宗旨于景德寺,往依之,盡得其傳。
又謁古懷肇,精四法界觀。
會春谷移主寶林,乃謂同曰:“子之學(xué)精且博矣,恐滯心于粗執(zhí),但益多聞,縛于知見,誠非見性之本,宜潛修而滌之,庶為吾宗之幸。
”于是命出錢塘,見晦機(jī)熙禪師,見其揮塵之間,同之夙習(xí)見聞一時蕩絕,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閱六寒暑,晦機(jī)深嘉其志。
又聞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參便有終焉之意。
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賢首一宗日遠(yuǎn)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張之,毋久滯此。
”特書偈贊清涼像,付以遣之。
同大喜曰:“吾今始知萬法本乎一心,不識孰為禪,又孰為教也。
”還寶林,復(fù)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隨命分座,講《雜華經(jīng)》。
時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簡相與崇獎,聲光煥著。
郡守范公憐春谷臘高,欲風(fēng)之讓席,乃設(shè)伊蒲,親與同言,同毅然動容曰:“其所貴乎道者,在師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訓(xùn)后學(xué),茍乘其耄而攘其位,豈人之所為哉!
明公固愛我,使我陷于名,義實(shí)傷之也。
”范不覺避席,謝曰:“吾師誠非常人,豈吾所能知耶。
”元延祐初,出主蕭山凈土寺,次遷景德。
至元,被命住嘉禾之東塔,尋改寶林,然寶林本清涼國師肄業(yè)之地,人咸榮之,同殊高臥不赴,于是郡邑交疏,延請再至,始投袂而起,乃仿終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徠俊人,故天下學(xué)者莫不擔(dān)簦躡屩,集其輪下。
至正初,賜“佛心慈濟(jì)妙辯”之號,并金襕僧伽衣。
元忠介泰不華守越苦旱,力請同禱。
同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
元季天下大亂,寺災(zāi),同奮然謀復(fù)新之。
大明龍興,太祖御極,設(shè)無遮大會于鐘山,召同入見武樓,時年八十,次日賜宴禁中,事竣,賜內(nèi)庫白金數(shù)鎰并珍物榮其歸。
同神宇超邁,狀甚修偉,玉立亭亭,而美談吐。
如坐王公貴人有排難教門者,則法輪滾滾,理或不直,雖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氣,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顧,惟誦《華嚴(yán)經(jīng)》為常課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斃。
同每扶植他宗,毫無猜忌,如繼江恩,少林之學(xué)者,乃薦之主天衣。
天岸濟(jì),臺教之徒也,挽之住圓通。
同游閩時,古林茂主福建之保寧,而馭下過嚴(yán),楚僧無賴者將愬之于公府,同偶遇旅邸,乃設(shè)豐食餉之,從容謂曰:“吾固不識古林,聞其為禪林名德,若輩將不利之,君子以若輩為何如人?
不若且止,否則恐自罹大咎。
”事遂寢。
同性至孝,恨蚤喪父,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
養(yǎng)母純至,非惟順色涼溫,而必使心餐道味。
同持律甚嚴(yán),一缽?fù)鉄o長物,惟有書史五千馀卷。
洪武二年十二月示微疾,明年季春,十日登坐,說法辭眾,端坐而化,世壽八十二,僧臘六十有五。
阇維徵異甚多,建塔于竹山。
所著有《天柱稿》、《寶林類編》各若干卷。
弟子妙心大衍、皋亭善現(xiàn)、高麗若蘭、景德仁靜、姜山明善、延壽師顗、南塔國琛、福城大慧、景福性澄、妙相道你、法云道悅、凈土梵翱、寶林日益,十三人俱繼其法,化亦弘矣。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方念。
號清涼。
古唐楊氏子。
剃染從師。
頗習(xí)文義。
后舍之入少林。
謁幻休。
幻休。
提大事因緣。
激發(fā)之。
曉夕體究。
至寢食俱忘。
一日至五乳峰前。
忽有得。
呈偈曰。
五乳峰前。
好個消息。
大小石頭。
塊塊著地。
幻休可之。
尋入京。
依暹禮二師。
探性相宗旨。
曰。
差別智不可不明也。
自是肆游諸方。
所見非一人。
所修非一行。
吃水齋。
刺血書華嚴(yán)經(jīng)。
斷三日食。
或斷七日。
巖間枯坐。
六時課誦。
行大悲咒穢跡咒。
日各千遍。
跽閱雜華。
放施食。
吃麩糠吞菜。
閉關(guān)禁足。
凡一切苦行。
人所頞蹙者。
師甘之如飴。
然亦不廢講演。
結(jié)冬度夏。
從人渴仰引進(jìn)。
作佛事耳。
萬歷丁亥。
在古華嚴(yán)石城。
精厲過分。
忽雙目失明。
思惟曰。
幻身非有。
病從何來。
身心一時放下。
硬坐七日。
而復(fù)見。
隨至秀州天寧。
飯僧十萬八千。
過越中。
寓廣濟(jì)蘭若。
有澄上座者。
拜侍為弟子。
禪者仰峰從杭來。
夢師踞法座。
放頂光普蔭越地。
其后。
澄上座法道大行越中。
斯其兆也。
又行化入?yún)恰?div id="dl7pf7x"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558_0_69_comment'>
于天池開火場煉魔。
回秀州。
修福城東塔。
復(fù)游江西。
歷云居匡廬。
將入五臺。
而越中緇白。
念德之深。
力挽之。
歸后竟莫知所終。
其在越。
獨(dú)眷眷于寶林道場。
焉知非清涼國師后身。
又焉知后日不復(fù)卓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