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玄素

相關(guān)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九百十二
懷素俗姓范氏。其先南陽人。父強(qiáng)為左武衛(wèi)長史。遂為京兆人。貞觀十九年從玄奘出家。居宏濟(jì)寺。上元三年詔住西太原寺。尋歸西京。卒年七十四。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范氏。其先南陽人。曾祖岳。高宗時為絳州曲沃縣丞。祖徽??州廣武縣令。父強(qiáng)右武衛(wèi)長史。皆居京兆。遂占籍焉母李氏夢云雷震駭而娠。及生神光滿室。卜之當(dāng)為王者師。幼而聰慧。器度老成。甫十歲。忽從二親求出家。貞觀十九年。玄奘三藏。方回自西域。獲事焉。始探經(jīng)論。既登具。專務(wù)律學(xué)鄴郡法勵律師。一方之名匠也。依之三載。悉與指摘古人瑕玼。乃嘆曰。吾寧自棄乎。咸亨元年。發(fā)心別述開四分記。上元三年。詔住西太原寺。仍聽道成律師講。永淳元年所述記文畢功。凡成十卷。四分僧尼羯磨文兩卷四分僧尼戒本各一卷。俄而疾。謂弟子秀章曰。余報將終矣。時空中有樂音。奄然而逝。壽七十四。臘五十三。素所宗薩婆多部量中取大小行。斥古疏十六失。其與南山不無牴牾。開元中。嵩山賓律師造飾宗記。以解釋之。對礪舊疏也。
宋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懷素。
姓范氏。
其先南陽人也。
曾祖岳高宗朝選調(diào)為絳州曲沃縣丞。
祖徽延州廣武縣令。
父強(qiáng)左武衛(wèi)長史。
乃為京兆人也。
母李氏夢云雷震駭。
因而娠焉。
誕育之辰神光滿室。
見者求占。
此子貴極。
當(dāng)為王者之師傅也。
幼齡聰黠器度寬然。
識者曰。
學(xué)必成功才當(dāng)逸格。
耳聞口誦皆謂老成。
年及十歲忽發(fā)出家之意。
猛利之性二親難沮貞觀十九年玄奘三藏方西域回。
誓求為師。
云與龍而同物。
星將月以共光。
俱懸釋氏之天。
悉麗著明之象。
初尋經(jīng)論不費光陰。
受具已來專攻律部。
有鄴郡法礪律師。
一方名器五律宗師。
迷方皆俟其指南。
得路咸推其鄉(xiāng)導(dǎo)。
著疏十卷別是命家。
見接素公知成律匠。
研習(xí)三載乃見諸瑕。
喟然嘆曰。
古人義章未能盡善。
咸亨元年發(fā)起勇心。
別述開四分律記。
至上元三年丙子歸京。
奉詔住西太原寺。
傍聽道成律師講不輟緝綴。
永淳元年十軸畢功一家新立。
彈糾古疏十有六失焉。
新義半千百條也。
傅翼之彪搏攫而有知皆畏。
乘風(fēng)之震砰輷而無遠(yuǎn)不聞。
所化翕然所傳多矣。
復(fù)著俱舍論疏一十五卷遺教經(jīng)疏二卷鈔三卷新疏拾遺鈔二十卷四分僧尼羯磨文兩卷四分僧尼戒本各一卷。
日誦金剛經(jīng)三十卷。
大律已疏計五十馀遍。
其馀書經(jīng)畫像不可勝數(shù)。
于本寺別院忽示疾。
力且薾然。
告秀章曰。
余律行多缺一報將終。
時空中有天樂瀏亮。
奄然而逝。
俗齡七十四。
法臘五十三。
葬日有鴻鶴繞塔悲鳴。
至暮方散。
素所撰述宗薩婆多何邪。
以法密部緣化地部出化地從有部生故出受體以無表色也。
又斥二宗云。
相部無知則大開量中得自取大小行也。
南山犯重則與天神言論。
是自言得上人法也。
大抵素疏出謂之新章焉。
開元中嵩山賓律師造飾宗記。
以解釋之對礪舊疏也。
又謂為東西塔律宗。
因傳習(xí)處為名耳。
大歷中相國元公載奏成都寶園寺置戒壇傳新疏。
以俸錢寫疏四十本法華經(jīng)疏三十本。
委寶園光翌傳行之。
后元公命如凈公為素作傳。
韋南康皋作靈壇傳授毗尼。
新疏記有承襲者。
刊名于石。
其辭酋麗其翰兼美。
為蜀中口實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高僧。天水人,俗姓趙。住開業(yè)寺。中宗神龍中翻經(jīng),推為證義。義凈所譯諸經(jīng),同與有力焉。有《五分律疏》。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趙氏。
天水人也。
家世衣冠。
弱齡辭俗。
具戒后。
以彌沙塞律。
訓(xùn)導(dǎo)來學(xué)。
而從之游者。
偃然若風(fēng)之于草。
沛然若水之于壑也。
昔在劉宋時。
罽賓三藏覺壽。
譯出此律。
而羯磨一卷。
亦并流通。
久而亡逸。
不可考求。
使叔季無所依據(jù)。
由是同于大律之內(nèi)。
抄成一卷。
被之行事。
似為全美。
神龍中。
義凈三藏領(lǐng)翻譯事。
詔與文綱充證義。
所出諸經(jīng)。
與有力焉著五分律疏十卷。
及終。
且遺囑西明寺玄津律師。
為加潤色。
而安史之亂。
復(fù)致泯絕。
悲夫。
宋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愛同。
俗姓趙氏。
本天水人也。
代襲冠冕弱齡挺拔。
惠然肯來為佛家子。
具戒后講彌沙塞律。
遠(yuǎn)近師稟若鱗羽宗乎鯤鳳也。
昔南宋朝罽賓三藏覺壽。
譯成此律。
因出羯磨一卷。
時運遷移其本零落。
尋求不獲學(xué)者無依。
同遂于大律之內(nèi)抄出羯磨一卷。
彼宗學(xué)者盛傳流布。
被事方全。
孝和之世神龍中。
盛重翻宣。
同與文綱等參預(yù)譯場。
推為證義。
義凈所出之經(jīng)。
同有力焉。
著五分律疏十卷。
復(fù)遺囑西明寺玄通律師重施潤色。
后安史俶擾焚燎喪寺。
今無類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86—760 【介紹】: 唐僧。襄陽人。俗姓高。初投國昌寺顥元法師出家。后至韶州曹溪參慧能,受“頓悟”說。玄宗開元八年,住南陽龍興寺。后于洛陽傳慧能學(xué)說。與北宗禪師論辯于滑臺大云寺。安史亂起,設(shè)壇度僧收“香水錢”以供官軍。肅宗為造荷澤寺于洛京,故又名“荷澤大師”。卒謚真宗大師。有《顯宗記》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神會俗姓高氏。襄陽人。幼投本郡國昌寺。依顥元禪師出家。開元八年敕住南陽龍興寺。天寶二年敕住荊州開元寺。肅宗朝敕入內(nèi)供養(yǎng)。又敕住西京河澤寺。上元元年卒。年九十二。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姓高。襄陽人。資性惇明。年方幼學(xué)。即事郡之國昌寺顯元法師出家。受經(jīng)具戒特異群類。時能禪師。弘唱心法于嶺表。會聞而樂之。竟往無復(fù)沮。及見。問會曰。從何所來。曰無所從來。曰如是則汝且歸去。曰亦無所歸。曰太茫茫生。曰身現(xiàn)在路。曰猶未到在。曰曾不滯留。于是居曹溪者數(shù)載。開元八年。詔配南陽龍興寺。后復(fù)開導(dǎo)洛陽。而南宗之指。始盛于天下。先是兩京之間。皆神秀化地也。而普寂又秀之嗣。世謂之北宗。逮會而普寂之門絕人跡。則南北之宗。各樹黨矣。因而是非相攻。毀譽(yù)交起。天寶初。御史盧奕奏。會聚眾圖不軌。詔辨對。卒無他。徙均州。二年。又徙荊州之開元寺般若院。十四年。范陽節(jié)度使安祿山反。舉兵內(nèi)向。陷兩京。車駕幸蜀。詔郭子儀。以天下副帥討祿山。時大農(nóng)空乏。軍興絕資費。右仆射裴冕策以為。凡所在郡府。宜置戒壇度僧。而收其施利。以給國用。會由是獲主洛陽事。其所輸入尤多。肅宗朝婁入內(nèi)廷供養(yǎng)。詔將作大匠。造禪宇于荷澤。上元元年五月十三日。與門人囑別。俄避席望空頂禮。歸方丈。是夕卒。壽九十三。建塔葬洛陽之寶應(yīng)寺。謚真宗。塔號般若。
宋高僧傳·卷第八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神會。
姓高。
襄陽人也。
年方幼學(xué)厥性惇明。
從師傳授五經(jīng)。
克通幽賾。
次尋莊老靈府廓然。
覽后漢書知浮圖之說。
由是于釋教留神。
乃無仕進(jìn)之意。
辭親投本府國昌寺顥元法師下出家。
其諷誦群經(jīng)易同反掌。
大律儀匪貪講貫。
聞嶺表曹侯溪慧能禪師盛揚(yáng)法道學(xué)者駿奔。
乃敩善財南方參問。
裂裳裹足。
以千里為跬步之間耳。
及見能問會曰。
從何所來。
答曰。
無所從來。
能曰。
汝不歸去。
答曰。
一無所歸。
能曰。
汝太茫茫。
答曰。
身緣在路。
能曰。
由自未到。
答曰。
今已得到且無滯留。
居曹溪數(shù)載。
后遍尋名跡。
開元八年敕配住南陽龍興寺。
續(xù)于洛陽大行禪法聲彩發(fā)揮。
先是兩京之間皆宗神秀。
若不淰之魚鮪附沼龍也。
從見會明心六祖之風(fēng)。
蕩其漸修之道矣。
南北二宗時始判焉。
致普寂之門盈而后虛。
天寶中御史盧弈阿比于寂。
誣奏會聚徒疑萌不利。
玄宗召赴京。
時駕幸昭應(yīng)。
湯池得對言理允愜。
敕移往均部。
二年敕徙荊州開元寺般若院住焉。
十四年范陽安祿山舉兵內(nèi)向。
兩京版蕩駕幸巴蜀。
副元帥郭子儀率兵平殄。
然于飛挽索然。
用右仆射裴冕權(quán)計。
大府各置戒壇度僧。
僧稅緡謂之香水錢。
聚是以助軍須。
初洛都先陷。
會越在草莽。
時盧弈為賊所戮。
群議乃請會主其壇度。
于時寺宇宮觀鞠為灰燼。
乃權(quán)創(chuàng)一院悉資苦蓋。
而中筑方壇。
所獲財帛頓支軍費。
代宗郭子儀收復(fù)兩京。
會之濟(jì)用頗有力焉。
肅宗皇帝詔入內(nèi)供養(yǎng)。
敕將作大匠并功齊力。
為造禪宇于荷澤寺中是也。
會之敷演顯發(fā)能祖之宗風(fēng)。
使秀之門寂寞矣。
上元元年囑別門人。
避座望空頂禮歸方丈。
其夜示滅。
受生九十三歲矣。
即建午月十三日也。
遷塔于洛陽寶應(yīng)寺。
敕謚大師曰真宗。
塔號般若焉。
系曰。
修其教不易其俗。
齊其政不易其宜者。
貴其漸也。
會師自南徂北行曹溪之法。
洛中彌盛如能不自異。
外護(hù)已成則可矣。
況乎旁無力輪人之多僻。
欲無放逐其可得乎。
或曰。
其過不多何遽是乎。
通曰。
犯時之忌罪不在大。
失其所適過不在深。
后之觀此急知時事歟。
是以佛萬劫學(xué)化行者。
知化行難耳。
無令固己而損法。
慎之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姓高。
襄陽人也。
年方幼學(xué)。
厥性惇明。
從師傳授五經(jīng)。
克通幽賾。
次尋莊老。
靈府廓然。
覽后漢書。
知浮圖之說。
由是于釋教留神。
無仕進(jìn)意。
辭親投本府國昌寺顥元法師出家。
諷誦群經(jīng)。
易同反掌。
大律儀。
匪貪講貫。
聞嶺表曹溪慧能禪師。
盛揚(yáng)法道。
裹足以見。
能問曰。
從何所來。
答曰。
無所從來。
能曰。
汝不歸去。
答曰。
一無所歸能曰。
汝太茫茫。
答曰。
身緣在路。
能曰。
由自未到。
答曰。
今已得到。
且無滯留。
居曹溪數(shù)載。
后遍尋名跡。
開元八年。
敕住南陽龍興寺。
續(xù)于洛陽。
大行禪法。
聲彩發(fā)揮。
先是兩京之間。
皆宗神秀。
見會明心六祖之風(fēng)。
蕩其漸修之道。
南北二宗。
時始判焉。
十四年。
范陽安祿山。
舉兵內(nèi)向。
兩京版蕩。
駕幸巴蜀。
副元帥郭子儀。
率兵平殄。
然于飛挽索然。
用右仆射裴冕權(quán)計。
大府各置戒壇度僧。
聚香水錢。
以助軍須。
初洛都先陷。
會越在草莽。
時盧奕為賊所戮。
群議乃請會。
主其壇度。
于時寺宇宮觀。
鞠為灰燼。
乃權(quán)創(chuàng)一院。
悉資苦蓋。
而中筑方壇。
所獲財帛。
頓支軍費。
代宗郭子儀。
收復(fù)兩京。
會之濟(jì)用頗有力焉。
肅宗皇帝。
詔入內(nèi)供養(yǎng)。
敕大匠。
為造禪師宇于荷澤寺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4—793 【介紹】: 唐僧。昆山人,俗姓朱。年二十八赴京師,路遇鶴林玄素禪師,遂從而習(xí)牛頭禪法。后居臨安徑山,參學(xué)者眾。代宗大歷三年,召至長安,問法要,賜號“國一”。宰相崔渙、裴度等皆師事之。后辭歸,卒謚大覺。世稱“牛頭六祖”。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6—794 【介紹】: 或作道欽。唐僧。昆山人,俗姓朱。師從玄素禪師,修習(xí)牛頭禪法。后住余杭徑山,結(jié)廬獨處。代宗大歷中詔至京師,賜號國一禪師,后辭歸。卒謚大覺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姓朱氏。
吳郡昆山人。
家世業(yè)儒。
母管。
夢。
折蓮華系之衣帶。
覺而有孕。
及生性溫雅。
與詳兒戲。
輒為佛事。
長從校橫。
不勤師傅。
年二十八。
將趨試京師。
道由丹徒。
素禪師于鶴林。
謂之曰。
子能從吾游乎。
即躬為剃落。
顧語其徒法鑒曰。
此子異日大興吾宗在。
既受具。
遂將南詢。
以博其趣向。
祈教誡于
曰。
乘流而行。
遇徑即止。
至臨安有山焉。
樵者以為此天目之徑路也。
因次言。
禪坐石上不他往。
一日有老翁。
拜于前曰。
我龍也。
淵居此山久矣。
自師之來。
天人擁衛(wèi)。
威德熾盛。
吾宮殿眷屬。
皆不能安。
師誠有意教化者。
愿舍為道場。
語具別錄。
前臨海令吳貞。
又以別嶼歸之。
自爾來學(xué)之士眾矣。
大歷三年二月。
詔曰。
朕聞江左有蘊(yùn)道禪人。
德性冰霜。
凈行林野。
朕虛心瞻企。
渴仰懸懸。
有感必通。
國亦大慶。
愿和尚遠(yuǎn)降中天。
盡朕歸向。
不違愿力。
應(yīng)物現(xiàn)形。
今遣內(nèi)侍黃鳳。
宣旨特到詔迎。
速副朕心。
春暄。
師得安否。
遣此不多及。
敕令本州供送。
凡到州縣。
開凈院安置。
官吏不許謁見。
疲師心力。
弟子不算多少。
聽其隨侍。
上見之鄭重。
咨問法要。
供施勤至。
司徒楊綰嘆曰。
此真方外高士也。
手詔賜號國一。
當(dāng)是時執(zhí)弟子禮者。
相國崔渙晉公裴度第五琦陳少游等。
既還山。
貞元五年。
璽書宣勞。
所賜尤豐縟。
六年州牧治龍興之凈院。
請下山。
以便省候。
八年示微疾。
說法而逝。
報齡七十九。
法臘五十。
謚大覺。
弟子實相常覺等。
奉全身塔葬于龍興之凈院。
刺史王顏撰碑文。
有慧崇者。
亦其手度弟子也。
事具別傳。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道欽。吳郡昆山人。姓朱氏。世服儒業(yè)。年二十八。即貢于禮部。道由丹徒。遇鶴林玄素禪師。得指入道之要。遂出家。大悟宗旨。久之辭去。素曰。汝乘流而行。遇徑即止。師至臨安東北山下。問途于樵者。曰。此徑山也。師自東北而登。涉重岡。西至高峰北巖中。據(jù)石床而坐。俄有老人素衣拜于前曰。我龍也。自師至此。吾屬五百皆不安居。當(dāng)挈歸天目。愿以此地為立錫之所。言訖不見。北峰之陽有草庵可居。蓋龍所造也。大歷三年。代宗詔至闕下。禮遇有加。一日在內(nèi)廷。帝至起立。帝曰。師何以起。師曰。檀越何得向四威儀中見貧道。帝悅。賜號國一。逾年辭歸杭州。即其庵所建寺。是為開山始祖。示寂后。謚號大覺。 贊曰。 代有覺士  出于文儒  宴坐雙徑  龍驤厥居 珠淵鱗屋  化為精廬  國之一號  帝賜不誣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法欽。
俗姓朱氏。
吳郡昆山人也。
門地儒雅祖考皆達(dá)玄儒。
而傲睨林藪不仕。
欽托孕母管氏忽夢蓮華生于庭際。
因折一房系于衣裳。
既而覺已便惡葷膻。
及迄誕彌歲在于髻辮。
則好為佛事。
立性溫柔雅好高尚。
服勤經(jīng)史便從鄉(xiāng)舉。
年二十有八俶裝赴京師路由丹徒。
因遇鶴林素禪師。
默識玄鑒知有異操。
乃謂之曰。
觀子神府溫粹幾乎生知。
若能出家必會如來知見。
欽聞悟識本心。
乃躬為剃發(fā)。
謂門人法鑒曰。
此子異日大興吾教與人為師。
尋登壇納戒。
鍊行安禪。
領(lǐng)徑直之一言。
越周旋之三學(xué)。
自此辭素南征。
曰。
汝乘流而行逢徑即止。
后到臨安。
視東北之高巒。
乃天目之分徑。
偶問樵子。
言是徑山。
遂謀掛錫于此。
見苫蓋覆罝網(wǎng)屑近而宴居介然而坐。
時雨雪方霽旁無煙火。
獵者至將取其物。
頗甚驚異嘆嗟。
皆焚網(wǎng)折弓而知止殺焉。
下山募人營小室請居之。
近山居前。
臨海令吳貞舍別墅以資之。
自茲盛化參學(xué)者眾。
代宗睿武皇帝大歷三年戊申歲二月下詔曰。
朕聞江左有蘊(yùn)道禪人。
德性冰霜凈行林野。
朕虛心瞻企渴仰懸懸。
有感必通國亦大慶。
愿和尚遠(yuǎn)降中天盡朕歸向。
不違愿力應(yīng)物見形。
今遣內(nèi)侍黃鳳宣旨。
特到詔迎速副朕心。
春暄師得安否。
遣此不多及。
敕令本州供送。
凡到州縣開凈院安置。
官吏不許謁見疲師心力。
弟子不算多少聽其隨侍。
帝見鄭重咨問法要。
供施勤至。
司徒楊綰篤情道樞行出人表。
一見欽于眾。
退而嘆曰。
此實方外之高士也。
難得而名焉。
帝累賜以縑繒陳設(shè)御饌。
皆拒而不受。
止布衣蔬食。
悉令弟子分衛(wèi)。
唯用陶器行。
少欲知足無以儔比。
帝聞之更加仰重。
謂南陽忠禪師曰。
欲錫欽一名。
手詔賜號國一焉。
德宗貞元五年遣使赍璽書宣勞并慶賜豐厚。
欽之在京及回浙。
令仆公王節(jié)制州邑。
名賢執(zhí)弟子禮者。
相國崔渙裴晉公度第五琦陳少游等。
自淮而南婦人禮乞。
號皆目之為功德山焉。
六年州牧王顏請出州治龍興寺凈院安置。
婉避韓滉之廢毀山房也。
八年壬申十二月示疾。
說法而長逝。
報齡七十九。
法臘五十。
德宗賜謚曰大覺。
所度弟子崇惠禪師。
次大祿山顏禪師。
參學(xué)范陽杏山悟禪師。
次清陽廣敷禪師。
于時奉葬禮者。
弟子實相常覺等。
以全身起塔于龍興凈院。
初欽在山猛獸鷙鳥馴狎。
有白兔二跪于杖屨之間。
又嘗養(yǎng)一雞不食生類。
隨之若影不游他所。
及其入長安長鳴三日而絕。
今雞冢在山之椒。
欽形貌魁岸身裁七尺骨法奇異。
今塔中塑師之貌憑幾猶生焉。
杭之錢氏為國。
當(dāng)天復(fù)壬戌中叛徒許思作亂。
兵士雜宣城之卒發(fā)此塔。
謂其中有寶貨。
見二甕上下合藏肉形全在而發(fā)長覆面。
兵士合甕而去。
刺史王顏撰碑述德。
比部郎中崔元翰湖州刺史崔玄亮故相李吉甫丘丹。
各有碑碣焉。
釋藏廙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程氏。
衢州信安人。
蚤歲志求出家。
元和中。
詣長沙岳麓寺。
依靈智律師落發(fā)。
長慶三年。
登具戒于武陵開元寺智總律師所。
語同業(yè)曰。
教門繁廣難尋。
然有總門而不探討。
是可謂智乎。
于是游湘潭。
登龍牙山。
馬素弟子。
方說法山中。
一日語廙曰。
蘊(yùn)界不真。
有生非我。
子之正本。
當(dāng)何所名。
復(fù)從誰得。
廙于言下領(lǐng)悟。
未幾。
避會昌之禍于鄉(xiāng)里之柯山。
大中六年。
郡牧崔公壽。
別于郡之龍興寺。
構(gòu)禪室以居之。
閱數(shù)年至嘉禾。
眾留居至德伽藍(lán)。
崔公鈞守姑蘇。
久聞廙名。
邀居南禪院。
咸通八年。
浙西廉使周公寶。
命居招隱寺。
秋反嘉禾永安寺。
蓋信士呂京。
舍別墅以造者。
乾符中。
盜冠充斥。
廙曰盜終不至此。
后果然。
五年十月十二日。
安坐而化。
弟子號哭。
乃復(fù)蘇。
明年三月望前。
遍別眾以逝。
壽八十三。
臘五十六。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xí)禪篇第三之五
釋藏廙俗姓程。
衢州信安人也。
幼歲神氣朗暢貌質(zhì)魁然。
元和中告親求出家。
志不可卻。
直造長沙岳麓投靈智律師。
請事剃染。
智師察其強(qiáng)愿不群。
乃攝度之。
既披法服尋于武陵開元寺智總律師受具足尸羅。
當(dāng)長慶三年也。
因聽律范旋窮篇聚。
語同業(yè)曰。
教門繁廣然有總門。
總門之急勿過舍筏。
遂遍參禪宗。
馬素門下高足住龍牙山。
知廙法器。
異日告之曰。
蘊(yùn)界不真佛生非我。
子之正本當(dāng)何所名。
復(fù)從誰得。
廙一言領(lǐng)會千轍同歸。
龍牙曰。
我法眼不蒙掩矣。
既遂所求大得安靜。
卻回柯山。
蓋避會昌之搜揚(yáng)也。
至大中六年。
郡牧崔公壽重之。
于州龍興寺別構(gòu)禪室延居之。
數(shù)年北至嘉禾。
信士歸依請留住至德伽藍(lán)。
又往姑蘇。
時崔公鈞作守此郡。
聞廙名久。
請居南禪院。
咸通八年浙西廉使周公寶。
命住招隱寺。
其年秋卻返嘉禾。
信士呂京舍別墅造今永安院。
時乾符中群寇紛紜禪侶分散。
廙曰。
盜終不至此。
及期寇從別道行。
果無所損。
其先見如此。
五年十月十二日。
滿院陰云雉鳴烏噪。
安坐而化。
弟子號哭卻穌。
至六年三月中辰前。
別眾后終。
享年八十二。
僧臘五十六。
時澹交為廙作真贊。
至乾寧中僧神贊進(jìn)狀乞追謚號塔名。
名士吳重裕書碑。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素習(xí)持犯之業(yè)。于亙文律師。文即省躬弟子也。甫于躬為孫。會稽誠律范之淵藪。蓋曇一玄儼之唱。既高而和者寡矣。及甫而聲塵愈起。邁于前烈。有允文者。又以匠手相之。故行事之際。宜甫之風(fēng)能尚草也。咸通末年。門生智章傳嗣至今。
宋高僧傳·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釋丹甫者。
不知何許人也。
性多警達(dá)。
言必剛直。
講授唯勤執(zhí)持雅正。
會稽風(fēng)土律范淵府也。
甫之唱導(dǎo)從之者。
若玄金之就磁石焉。
本習(xí)業(yè)于亙文律師法集。
文即省躬之游夏也。
甫即躬之嗣孫。
順正命章斡通秘賾。
越自曇一玄儼之后。
罕能追躡。
甫之聲塵邁于前烈。
然爾時允文匠手相部風(fēng)行。
甫介于大律之間行事之時。
草從風(fēng)偃焉。
咸通末出門生智章等傳講。
今亦法嗣存焉。
或聞著手記。
尋且未獲。
吁惜哉。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二
禪師名承古。
西州人。
傳失其氏。
少為書生。
博學(xué)有聲。
及壯。
以鄉(xiāng)選至禮部。
議論不合。
有司怒裂其冠。
從山水中來。
客潭州丫山。
見敬玄禪師。
斷發(fā)從之游。
已而又謁南岳雅禪師。
雅洞山之子。
知見甚高。
容以入室。
后游廬山。
經(jīng)歐峰。
愛宏覺塔院閑寂。
求居之。
清規(guī)凜然。
過者肅恭。
時叢林號古塔主。
初說法于芝山。
嗣云門。
景祐初。
范文正公仲淹守饒。
四年十月。
迎以住薦福示眾曰。
眾生久流轉(zhuǎn)者。
為不明自己。
欲出苦源。
但明取。
自己者。
有空劫時自己。
有今時日用自己。
空劫自己是根蒂。
今時日用自己是枝葉。
又曰。
一夏將末。
空劫已前事。
還得相應(yīng)也未。
若未得相應(yīng)。
爭奈永劫輪回有何。
什么心情。
學(xué)佛法。
廣求知解。
風(fēng)吹入生死海。
若是知解。
諸人過去生中。
總曾學(xué)來。
多知多解。
說得慧辯過人。
機(jī)鋒迅疾。
只是心不息。
與空劫已前事。
不相應(yīng)。
因茲惡道輪回。
動經(jīng)塵劫。
不復(fù)人身。
如今生出頭來。
得個人身。
在袈裟之下。
依前廣求知解。
不能息心。
未免六趣輪回。
何不歇心去。
如癡如迷去。
不語五七年去。
已后佛也不奈汝何。
古德云。
一句語之中。
須得具三玄。
故知。
此三玄法門。
是佛知見。
諸佛以此法門。
度脫法界眾生。
皆令成佛。
今人卻言。
三玄是臨濟(jì)門風(fēng)。
誤矣。
汾州偈曰。
三玄三要事難分。
古注曰。
此句總頌三玄也。
下三句別列三玄也。
得意忘言道易親。
古注曰。
此玄(或作意)中玄也。
一句明明該萬象。
古注曰。
此體中玄。
重陽九日菊花新。
古注曰。
此句中玄也。
僧問。
三玄三要之名。
愿為各各標(biāo)出。
古曰。
三玄者一體中玄。
二句中玄。
三玄中玄。
此三玄門。
是佛祖正見。
學(xué)道人。
但隨入得一玄。
已具正見。
入得諸佛閫域。
僧問。
依何圣教參。
詳悟得體中玄。
古曰。
如肇法師云。
會萬物為自己者。
其唯圣人乎。
又曰。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又曰。
諸法所生。
唯心所現(xiàn)。
一切世間因果。
世界微塵。
因心成體。
六祖云。
汝等諸人。
自心是佛。
更莫狐疑。
外無一法而能建立。
皆是自心。
生萬種法。
又云。
于一毫端現(xiàn)寶王剎。
坐微塵里轉(zhuǎn)大法輪。
如此等。
方是正見。
才缺纖毫。
即成邪見。
便有剩法。
不了唯心。
僧又問。
如何等語句。
及時節(jié)因緣。
是體中玄。
古曰。
佛以手指地曰。
此處宜建梵剎。
天帝釋將一莖草。
插其處曰。
建梵剎竟。
佛乃微笑。
水潦被馬祖一踏踏倒。
起曰萬象森羅。
百千妙義。
只向一毫上。
便識得根源。
僧問趙州。
如何是學(xué)人自己。
州對曰。
山河大地。
此等所謂合頭語。
直明體中玄。
正是潑惡水。
自無出身之路。
所以云門誡曰。
大凡下語如當(dāng)門劍。
一句之下。
須有出身之路。
若不如是。
死在句下。
又南院云。
諸方只具啐啄同時眼。
不具啐啄同時用。
僧進(jìn)曰。
有何言句。
明出身之路。
古曰。
如杏山問石室。
曾到五臺不。
對曰曾到。
曰見文殊不。
對曰見。
又問文殊。
向汝道什么。
對曰。
道和尚父母。
拋在荒草里。
僧問甘泉。
維摩以手。
擲三千大千世界于他方。
意旨如何。
答曰。
填溝塞壑。
僧曰。
一句道盡時如何。
答曰。
百雜碎。
云門問僧。
甚處來。
曰南岳來。
又問。
讓和尚為甚入洞庭湖里。
僧無對。
云門代云。
謝和尚降尊就卑。
此等語。
雖赴來機(jī)。
亦自有出身之路。
要且未得脫灑潔凈。
更須知有句中玄。
僧曰。
既悟體中玄。
凡有言句。
事理俱備。
何須句中玄。
古曰。
體中玄臨機(jī)須看。
時節(jié)分賓主。
又認(rèn)法身法性。
能卷舒萬象。
縱奪圣凡。
被此解見所纏。
不得脫灑。
所以須明句中玄。
若明得。
謂之透脫一路。
向上關(guān)捩。
又謂之本分事。
祗對更不答話。
僧曰。
何等語句是句中玄。
古曰。
如比丘問佛。
說甚法。
佛云。
說定法又問。
明日說甚法。
佛云。
不定法。
曰今日為甚定。
明日為甚不定。
佛曰。
今日定。
明日不定。
僧問思和尚。
如何是佛法大意。
答曰。
廬陵米作么價。
又僧問趙州。
承聞和尚親見南泉來。
是否。
答曰。
鎮(zhèn)州出大蘿卜頭。
又問云門。
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
答曰。
糊餅。
如何是向上關(guān)捩。
曰東山西嶺青。
又問洞山。
如何是佛。
答曰麻三斤。
若于此等言句中。
悟入一句。
一切總通。
所以體中玄見解。
一時凈盡。
從此已后。
總無佛法知見。
便能與人去釘楔。
脫籠頭。
更不依倚一物。
然但脫得知見見解。
猶在于生死。
不得自在。
何以故。
為未悟道故。
于他分上。
所有言句。
謂之不答話。
今世以此為極則。
天下大行。
祖風(fēng)歇滅。
為有言句在。
若要不涉言句。
須明玄中玄。
僧曰。
何等語句。
時節(jié)因緣。
是玄中玄。
古曰。
如外道問佛。
不問有言。
不問無言。
世尊良久。
外道曰。
世尊大慈大悲。
開我迷云令我得入。
又僧問馬大師。
離四句。
絕百非。
請師直指西來意。
答曰。
我今日無心情。
但問取智藏。
僧問藏。
藏曰。
我今日頭痛。
問取海兄。
又問海。
海曰。
我到遮里卻不會。
又臨濟(jì)問黃檗。
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
三問三被打。
此等因緣。
方便門中。
以為玄極。
唯悟者方知。
若望上祖初宗。
即未可也。
僧曰。
三玄須得一時圓備。
有何過。
古曰。
但得體中玄。
未了句中玄。
此人常有佛法知見。
所出言語。
一一要合三乘。
對答句中。
須依時節(jié)。
具理事。
分賓主。
方謂之圓。
不然。
謂之偏枯。
此人以不忘知見。
故道眼未明。
如眼中有金屑。
須更悟句中玄。
乃可也。
若但悟句中玄。
即透得法身。
然返為此知見奴使。
并無實行。
有憎愛人我。
以心外有境。
未明體中玄也。
云門臨濟(jì)下兒孫。
多如此。
凡學(xué)道人。
縱悟得一種玄門。
又須明取玄中玄。
方能不坐在脫灑路上。
始得平穩(wěn)。
腳踏實地。
僧曰。
既云于祖佛言句。
棒喝中學(xué)。
何故有盡善不盡善者。
古曰。
一切言句棒喝。
以悟為則。
但學(xué)者下劣不悟道。
但得知見。
是學(xué)成非悟也。
所以認(rèn)言句作無事。
作點語。
作縱語。
作奪語。
作照作用。
作同時不同時語。
此皆邪師過謬。
非眾生咎。
學(xué)者本意。
只欲悟道見性。
為其師不達(dá)道。
祇將知見教渠。
故曰我眼本正。
因師故邪。
僧曰。
師論三玄法門。
名既有三。
法門亦有三。
而語句各各不同。
如何又言。
一句之中。
須具三玄三要。
古曰。
空空法界。
本自無為。
隨緣應(yīng)現(xiàn)。
無所不為。
所以虛空世界。
萬象森羅。
四時陰陽。
否泰八節(jié)。
草木榮枯。
人天七趣。
圣賢諸佛。
五教三乘。
外道典籍。
世出世間。
皆從此出。
故云。
無不從此法界流。
究竟還歸此法界。
經(jīng)云。
一切諸佛。
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皆從此經(jīng)出。
楞嚴(yán)曰。
于一毫端現(xiàn)寶王剎。
坐微塵里轉(zhuǎn)大法輪。
維摩曰。
或為日月天梵王世界主。
或時作地水。
或時作火風(fēng)。
李長者云。
于法界海之智水。
示作魚龍。
處涅槃之大宅。
現(xiàn)陰陽而化物。
真覺云。
一月普現(xiàn)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攝。
三祖云。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故曰。
萬法本無。
攬真成立。
真性無量。
理不可分。
故知。
無邊法界之理。
全體遍在。
一法一塵之中。
華嚴(yán)曰。
法性遍在一切處。
一切眾生及國土。
三世悉在無有馀。
亦無形相而可得。
到此境者。
一法一塵。
一色一聲。
皆具周遍含容四義。
理性無邊。
事相無邊。
參而不雜。
混而不一。
何疑一語之中不具三玄三要耶。
僧又進(jìn)曰。
古人何故須要。
一語之中。
具三玄三要。
其意安在哉。
古曰。
蓋緣三世諸佛。
所有言句教法。
出自體中玄。
三世祖師。
所有言句并教法。
出自句中玄。
十方三世佛之與祖。
所有心法。
出自玄中玄。
故祖道門中。
沒量大人。
容易領(lǐng)解。
且如親見云門尊宿。
具大聲價。
如德山密。
洞山初。
智門寬。
巴陵鑒。
只悟得言教。
要且未悟道見性。
何以知之。
如僧問巴陵。
提婆宗。
答曰銀碗里盛雪。
問吹毛劍。
答曰珊瑚枝枝撐著月。
問佛教祖意是同別。
答曰。
雞寒上樹。
鴨寒下水。
云我此三轉(zhuǎn)語。
足報云門恩了也。
更不為作忌齋。
大眾。
云門道。
此事若在言句。
一大藏教。
豈無言句。
豈可以三轉(zhuǎn)語。
便報師恩乎。
古臨終寫偈。
辭眾曰。
天地本同根。
鳥飛空無跡。
雪伴老僧行。
須彌撼金錫。
乙酉冬至四。
靈光一點赤。
珍重會中人。
般若波羅蜜。
贊曰。
古說法有三失。
其一判三玄三要。
為玄沙所立三句。
其二罪巴陵三語。
不識活句。
其三分兩種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難。
何謂三玄三要。
為玄沙所立三句耶。
曰。
所言一句中具三玄。
一玄中具三要。
有玄有要者。
臨濟(jì)所立之宗也。
在百丈黃檗。
但名大機(jī)大用。
在巖頭雪峰。
但名陷虎卻物。
譬如火聚。
觸之為燒。
背之非火。
古謂非是臨濟(jì)門風(fēng)。
則必有據(jù)。
而言有據(jù)。
何不明書。
以絕學(xué)者之疑。
不然則是臆說。
肆為臆說。
則非天下之達(dá)道也。
見立三玄。
則分以為體中。
為句中。
為玄中。
至言三要則獨不分辯乎。
方譏呵學(xué)者。
溺于知見。
不能悟道。
及釋一句之中。
具三要。
則反引金剛首楞嚴(yán)維摩等義。
證成曰。
性理無邊。
事相無邊。
參而不雜。
混而不一。
何疑一語之中。
不具三玄三要。
夫敘理敘事。
豈非知見乎。
且教乘既具此意。
則安用復(fù)立宗門。
古以氣蓋人。
則毀教乘為知見。
自宗不通。
則又引知見。
以為證。
此一失也。
何謂罪巴陵三語。
不識活句耶。
曰巴陵真得云門之旨。
夫語中有語。
名為死句。
語中無語。
名為活句。
使問提婆宗。
答曰外道是。
問吹毛劍。
答曰利刃是。
問祖教同異。
答曰不同。
則鑒作死語。
墮言句中。
今觀所答三語。
謂之語則無理。
謂之非語。
則皆赴來機(jī)活句也。
古非毀之過矣。
二失也。
何謂分二種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難耶。
曰世尊偈曰。
陀那微細(xì)識。
習(xí)氣如瀑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開演。
以第八識。
言其為真也耶。
則慮迷無自性。
言其非真也耶。
則慮迷為斷滅。
故曰我常不開演。
立言之難也。
為阿難指示。
即妄即真之旨。
但曰二種錯亂修習(xí)。
一者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二者識精圓明。
能生諸緣。
緣所遺者。
然猶不欲間隔其辭。
慮于一法中。
生二解故。
古創(chuàng)建兩種自己。
疑誤后學(xué)三失也。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薦福承古。西州人。不知誰氏子。少為書生。博學(xué)有聲。及壯。以鄉(xiāng)選至禮部。議論不合。有司怒裂其冠。從山水中來??吞吨萘松?。見敬玄禪師斷發(fā)。從之游。已謁南岳雅公。雅洞山子。知見甚高。容以入室。后游廬山。經(jīng)歐峰。愛宏覺塔院閑寂。求居之。清規(guī)凜然。過者肅恭。時叢林號古塔主。初說法于芝山。嗣云門。景祐初。范文正公仲淹守饒。迎住薦福。示眾曰。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益無功德。近來出家人。貪著?;邸Ec道全乖。若為?;?。須至明心。若要達(dá)道。無汝用心處。所以常勸諸人。莫學(xué)佛法。但自休心。利根者。畫時解脫。鈍根者?;蛉迥?。遠(yuǎn)不過十年。若不悟去。老僧與汝。墮拔舌地獄。 系曰。師去云門近百年。覽語而悟。遂嗣之不疑。時云門子孫方盛。無敢異詞者。蓋所得真耳。不知傳燈何以不錄師耶。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5—1100 【介紹】: 宋僧。南雄州始興人,俗姓鄔。少為書生。年十九而目盲,遂出家,后復(fù)明。往依黃檗南公,繼其法席,住隆興黃龍寺。名其方丈曰“晦堂”,人因以呼之。黃庭堅曾師事之。賜號寶覺禪師。
全宋詩
釋祖心(一○二五~一一○○),號晦堂,俗姓鄔,南雄始興(今屬廣東)人。為南岳下十二世,黃龍南禪師法嗣。年十九出家,初依龍山寺沙門惠全,后謁云峰悅禪師,留止三年,往依黃檗南公。后繼席黃龍。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賜號寶覺。《五燈會元》卷一七、《禪林僧寶傳》卷二三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粵詩·卷二四
釋祖心(一○二五 — 一一○○),號晦堂,俗姓鄔。南雄始興人。為南岳下十二世,黃龍南禪師法嗣。少為儒生,有聲。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許以出家,忽復(fù)明,乃依龍山寺沙門惠全。后參云峰悅禪師,三年無所得。往依黃檗南禪師,四年不大發(fā)明。復(fù)上云峰,會悅謝世,就止石霜,因閱《傳燈》,自此開悟,徑回黃檗,后繼席黃龍。宋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賜號寶覺。宋釋普濟(jì)《五燈會元》卷一七、宋釋惠洪《禪林僧寶傳》卷二三有傳。詩十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祖心(一○二五—— 一一○○),俗姓鄔,或云姓郭,南雄州始興(今廣東始興)人。本儒生,年十九出家,歷訪名師。入南昌黃龍山依臨濟(jì)宗大師慧南,終得其法。后繼慧南主講席十有二年,法門大興。然性真率,不樂從事,五求解去,乃得謝事閑居,嘗以「晦」名其堂,人稱晦堂禪師。黃庭堅曾師事之。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賜號寶覺大師。著有《宋鏡會要》二卷(存)、《寶覺禪祖心禪師語錄》一卷(存)。見《豫章文集》卷二四《黃龍心禪師塔銘》,《禪林僧寶傳》卷二三。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三
禪師出于鄔氏。
諱祖心。
南雄始興人也。
少為書生有聲。
年十九而目盲。
父母許以出家。
輒復(fù)見物。
乃往依龍山寺沙門惠全。
明年試經(jīng)業(yè)。
而公獨獻(xiàn)詩。
得奏名。
剃發(fā)繼住受業(yè)院。
不奉戒律。
且逢橫逆。
于是棄之。
入?yún)擦帧?div id="7ungzqd" class='inline' id='people_34059_4_15_comment'>
謁云峰悅禪師。
留止三年。
難其孤硬。
告悅將去。
悅曰。
必往依黃檗南公。
公至黃檗四年。
知有而機(jī)不發(fā)。
又辭而上云峰。
會悅謝世。
因就止石霜。
無所參決。
試閱傳燈。
至僧問多福禪師曰。
如何是多福一叢竹。
福曰。
一莖兩莖斜。
僧曰不會。
福曰。
三莖四莖曲。
此時頓覺親見二師。
徑歸黃檗。
方展坐具。
南公曰。
子入吾室矣。
公亦踴躍自喜。
即應(yīng)曰。
大事本來如是。
和尚何用教人看話下語。
百計搜尋。
南公曰。
若不令汝如此究尋。
到無用心處。
自見自肯。
吾即埋沒汝也。
公從容游泳。
陸沉眾中。
時時往決云門語句。
南公曰。
知是般事便休。
汝用許多工夫作么。
公曰。
不然。
但有纖疑在。
不到無學(xué)。
安能七縱八橫。
天回地轉(zhuǎn)哉。
南公肯之。
已而往翠巖真禪師。
真與語大奇之。
依止二年。
而真歿。
乃還黃檗。
南公使分座令接納。
后來南公遷住黃龍。
公往謁。
泐潭月禪師。
月以經(jīng)論精義入神。
聞諸方同列笑之。
以謂政不自歇去耳。
乃下喬木入幽谷乎。
公曰。
彼以有得之得。
護(hù)前遮后。
我以無學(xué)之學(xué)。
朝宗百川。
中以小疾醫(yī)寓漳江。
轉(zhuǎn)運判官夏倚公立。
雅意禪學(xué)。
見楊杰次公。
而嘆曰。
吾至江西。
恨未識南公。
次公曰。
有心上座。
在漳江。
公能自屈。
不待見南也。
公立見公劇談。
神思傾豁。
至論肇論會萬物為自己者。
及情與無情共一體。
時有狗臥香卓下。
公以壓尺擊狗。
又擊香卓曰。
狗有情即去。
香卓無情自住。
情與無情。
如何得成一體。
公立不能對。
公曰。
才入思惟。
便成剩法。
何曾會萬物為自己哉。
又嘗與僧論維摩曰。
三萬二千師子寶座。
入毗耶小室。
何故不礙。
為是維摩所現(xiàn)神力耶。
為別假異術(shù)耶。
夫難信之法。
故現(xiàn)此瑞。
有能信者。
始知本來自有之物。
何故復(fù)令更信。
曰。
若無信入。
小必妨大。
雖然既有信法。
從何而起耶。
又作偈曰。
樓閣門前才斂念。
不須彈指早開。
扄善財一去無消息。
門外春來草自青。
其指法親切。
方便妙密。
多類此。
南公入滅。
公繼住持十有二年。
然性真率。
不樂從事于務(wù)。
五求解去。
乃得謝事閑居。
而學(xué)者益親。
謝景溫師直。
守潭州。
虛大溈以致公。
三辭不往。
又囑江西轉(zhuǎn)運判官彭汝礪器資。
請所以不赴長沙之意。
公曰。
愿見謝公。
不愿領(lǐng)大溈也。
馬祖百丈已前。
無住持事。
道人相尋。
于空閑寂寞之濱而已。
其后雖有住持。
王臣尊禮。
為天人師。
今則不然。
掛名官府。
如有戶藉之民。
直遣伍伯追呼之耳。
此豈可復(fù)為也。
師直聞之。
不敢以院事屈。
愿一見之。
公至長沙。
師直愿受法訓(xùn)。
公為舉其綱。
其言光明廣大。
如青天自日之易識。
其略曰。
三乘十二分教。
還同說食示人。
食味既因他說。
其食要在自己親嘗。
既自親嘗。
便能了知其味。
是甘是辛。
是咸是淡。
達(dá)磨西來。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亦復(fù)如是。
真性既因文字而顯。
要在自己親見。
若能親見。
便能了知。
目前是真是妄。
是生是死。
既能了知。
真妄生死。
返觀一切語言文字。
皆是表顯之說。
都無實義。
如今不了。
病在甚處。
病在見聞覺知。
為不如實知。
真際所詣。
認(rèn)此見聞覺知。
為自所見。
殊不知此見聞覺知。
皆因前塵而有分別。
若無前塵境界。
即此見聞覺知。
還同龜毛兔角。
并無所歸。
師直聞所未聞。
又答韓侍郎宗古問曰。
承諭昔時開悟。
曠然無疑。
但無始已來習(xí)氣。
未能頓盡。
然心外無剩法者。
不知煩惱習(xí)氣是何物。
而欲盡之。
若起此心。
翻成認(rèn)賊為子也。
從上以來。
但有言說。
乃至隨病設(shè)藥。
縱有煩惱習(xí)氣。
但以如來知見治之。
皆是善權(quán)方便。
誘引之說。
若是定有習(xí)氣可治。
卻是心外有法。
而可盡之。
譬如靈龜曳尾于涂。
拂跡跡生。
可謂將心用心。
轉(zhuǎn)見病深。
茍能明心。
心外無法。
法外無心。
心法既無。
更欲教誰頓盡耶。
公以生長極南。
少以宏法。
棲息山林。
方太平時代。
欲觀光京師。
以餞馀年。
乃至京師。
駙馬都尉王詵晉卿。
盡禮迎之。
庵于國門之外。
久之南還。
再游廬山。
彭器資之守九江。
公見之。
器資從容問公。
人臨命終時。
有旨決乎。
公曰。
有之。
曰。
愿聞其說。
公曰。
待器資死即說。
器資起增敬曰。
此事須是和尚始得。
蓋于四方公卿。
合則千里應(yīng)之。
不合則數(shù)舍亦不往。
有偈曰。
不住唐朝寺。
閑為宋地僧。
生涯三事衲。
故舊一枝藤。
乞食隨緣去。
逢山任意登。
相逢莫相笑。
不是嶺南能。
可以想見公人物。
黃龍南公。
道貌德威。
極難親附。
雖老于叢林者。
見之汗下。
公之造前。
意甚閑暇。
終日語笑。
師資相忘。
四十年間。
士大夫聞其風(fēng)。
而開發(fā)者眾矣。
惟其善巧無方。
普慈不間。
人未之見。
或慢謗。
承顏接辭。
無不服膺。
公既臘高。
益移庵深入。
棧絕學(xué)者。
又二十馀年。
以元符三年十一月十六日中夜而歿。
閱世七十有六。
坐五十有五夏。
賜號寶覺。
葬于 南公塔之東。
號雙塔。
有得法上首。
惟清自有傳。
贊曰。
公于南公圓寂之日。
作偈曰。
昔人去時是今日。
今日依前人不來。
今既不來昔不往。
白云流水空裴回。
誰云秤尺平。
直中還有曲。
誰云物理齊。
種麻還得粟。
可憐馳逐天下人。
六六元來三十六。
追玩南公曰。
隨汝顛倒所欲。
南斗七北斗八之語。
此老為克家之子。
嗚呼隕此偉人。
世間眼滅。
惟此未嘗不心折。
讀其陳跡。
尚若雨霽之夕。
望東南之月。
皎然萬星之中。
忘其身在唾霧間也。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祖心。南雄始興鄔氏子。少為書生有聲。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許以出家。輒復(fù)見物。乃往依龍山寺惠全。明年試經(jīng)業(yè)。獨獻(xiàn)詩。試官奇之。遂以合格聞。繼住受業(yè)院。不奉戒律。且逢橫逆。棄之謁云峰悅公。難其孤硬告行。峰曰。必往依黃檗南公。居黃檗四年。知有而機(jī)不發(fā)。又辭而上云峰。會峰謝世。因就止石霜。無所參決。后閱傳燈。至僧問如何是多福一叢竹(云云)。此時頓覺。親見二師。往歸黃檗。方展坐具。南公曰。子入吾室矣。師踴躍自喜。即應(yīng)曰。大事本來如是。和尚何用教人看話下語。百計搜尋。南公曰。若不令汝如此究尋。到無用心處。自見自肯。吾即埋沒汝也。往見翠巖真。真與語大奇之。又見泐潭月。月以經(jīng)論精義入神。聞諸方同列笑之。以為下喬入幽。師曰。彼以有得之得。護(hù)前遮后。我以無字之學(xué)。朝宗百川。初南公使分座。公遷化。師繼其席。凡十有二年。法道大振。然性真率。不樂從事。五求解去。乃得謝事閑居。學(xué)者益親。謝景溫師直。守潭。虛大溈以致。三辭不往。又囑江西轉(zhuǎn)運判官彭汝礪器資。請所以不赴長沙之意。愿見謝公。不愿領(lǐng)大溈也。馬祖百丈以前。無住持事。道人相尋于空山寂寞之濱而已。其后雖有住持。王臣尊禮。如天人師。今則掛名官府。若編戶民直。遣五伯追呼之耳。豈可復(fù)為。師直聞之。不敢以院事屈。愿一見之。至長沙。師直愿受法訓(xùn)。為舉其綱。師直聞所未聞。后一至京師。尋還廬岳。適器資守九江。問曰。人臨命終時。有旨決乎。曰有。曰。愿聞其說。曰。待器資死即說。器資起增敬。曰。此事須是和尚始得。蓋于四方公卿。合則千里應(yīng)之。不合則數(shù)舍不往。南公道貌德威。極難親附。雖老于叢林者。見之汗下。師直造前。意甚閑暇。終日語笑。師資相忘四十年間。士大夫聞其風(fēng)。而開發(fā)者甚眾。惟其善巧無方。普慈不間。人未見者?;蚵r。承顏接詞。無不服膺。臘既高。益移庵。深入棧絕學(xué)者。又二十馀年。以元符三年冬歿。閱世七十有六。坐五十有五夏。賜號寶覺。葬于南公塔之東。號雙塔云。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應(yīng)端(一○六九~一一二九),南昌(今屬江西)人。俗姓徐。住潭州法輪寺。為南岳下十四世,黃龍惟清禪師法嗣。高宗建炎三年卒,年六十一?!?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五燈會元》卷一八、《僧寶正續(xù)傳》卷三有傳。
大明高僧傳·卷第七 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應(yīng)端南昌徐氏子也。
生而眉宇豁如形儀莊肅。
幼厭塵穢少入空門。
依郡之化度寺善月度為大僧。
謁真凈文機(jī)不諧。
時靈源分座云居扣之。
源稍加痛劄。
端負(fù)己解。
妙入經(jīng)論乃援引馬祖百丈機(jī)語及華嚴(yán)經(jīng)旨相表酬答。
靈源笑曰。
汝舉馬祖百丈固錯矣。
而華嚴(yán)宗旨與個事喜沒交涉。
端憤然欲去。
因辭揭簾。
忽大悟汗流浹背。
靈源見喜曰。
子方識好惡矣。
馬祖百丈文殊普賢幾為汝累。
由是聲譽(yù)四馳道欽七眾。
政和末太師張司成虛百丈。
堅命開堂。
舉僧問大隋劫火洞然時這個壞也不壞話。
遂曰。
六合傾翻劈面來。
暫披麻縷混塵埃。
因風(fēng)吹火渾閒事。
引得游人不肯回。
壞不壞隨不隨徒將聞見強(qiáng)針錐。
太湖三萬六千傾月在波心說向誰。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三
禪師諱應(yīng)端。南昌余氏子。依化度寺善月落發(fā)為大僧。初游廬山圓通。以般若夙熏。談禪袞袞。老衲多敬異之。頗自以為至。及會宗叔僧智嶼者折困之。俾令實參。繇是走歸宗。依真凈禪師。未幾真凈遷泐潭。而羅漢小南禪師道價鼎盛。往從之。俄而南公化去。師方銳意于道。遽失所從。聞老演大本靈源之道。欲見之。而未能決。即炷臂香。禱于像前。志三老之名而探之。得靈源。時靈源首眾僧于云居。于是造焉。傾心奉事。雖咨參決擇無間。而義象纏心。未能脫灑。靈源嘗痛劄之。師必引援馬祖百丈機(jī)緣及華嚴(yán)宗旨為表佐。靈源笑曰。馬祖百丈固錯矣。而華嚴(yán)宗旨與個事喜沒交涉。師憤欲他往。因造室請辭。比至門。方揭簾。忽大悟。遍體汗下。靈源見而喜曰。是子識好惡矣。馬祖百丈文殊普賢。幾被汝帶累也。自是投機(jī)契會。擊節(jié)賞音。若合符契。迨死心禪師出世云巖。靈源遣二三子。往佐之。死心迅機(jī)逸辯。雷轟電掃。學(xué)者莫敢嬰其鋒。師為侍者。每當(dāng)機(jī)不少讓。至差別因緣洞下語句。靡不迎刃而解。死心撫愛之。異乎等輩。及靈源出世太平遷黃龍。師皆枉焉。去游京浙。歷講肆。學(xué)首楞嚴(yán)法界觀圓覺肇論。尤邃于金剛般若。崇寧中。省親南昌。厥父素誦此經(jīng)。而未喻其旨。因以精義。直注經(jīng)文之下。俾讀之易曉。學(xué)者爭傳之。目為金剛直解。死心知之罵曰。我欲此子荷大法。今乃在三家村里。說義學(xué)邪。師聞而笑曰。以法報親。庸何傷乎。顯謨朱世英守臨川。創(chuàng)昭默堂將迎致靈源。靈源辭以疾。舉師代行。朱亦雅聞師名。虛明水以遲其來。師廉知謝曰。若以道相期則可。今爾乃世諦求我矣。請從此辭。世英欽嘆不已。大觀中。洪師。范伯履請任雙嶺。師宵遁他境。久之歸云巖。首眾分座。以法施學(xué)者。政和末。大師張司成請出世百丈嗣法靈源。僧問。如何是賓中賓。師云。芒鞋竹杖走紅塵。問。如何是賓中主。師云。十字街頭逢上祖。問。如何是主中賓。師云。御馬金鞭混四民。問。如何是主中主。師云。金門誰敢抬眸覷。問。賓主既蒙師指示。向上宗乘事若何。師云。昨夜霜風(fēng)刮地寒。老猿嶺上啼殘月。僧請益大隨劫火洞然因緣。師以頌答曰。六合傾翻劈面來。暫披麻縷混塵埃。因風(fēng)吹火渾閑事。引得游人不肯回。壞不壞。隨不隨。徒將聞見強(qiáng)針錐。太湖三萬六千頃。月在波心說向誰。閱六年退居西庵。宣和中。樞密郭公三益帥豫章。與徐公師川合謀。欲師促席論道。以觀音致請。師力辭。至三返。不得已。赴之。州人以二公之意。盛飾香輿鐃鼓。江津候迎。師聞之。即由間道。入據(jù)丈室。而人輿知者。衲子翔集。至數(shù)千指。二公每過從。必以微言。相滯彌日。稍遷上藍(lán)。建炎初。郭鎮(zhèn)長沙。再遷南岳之法輪。三年六月十一日。檀越至。升座。食罷。會大眾茶。客退。徐入方丈。令侍者遍告有眾。吾且游矣。侍者承命。眾未及至。師聳身趺坐。湛然而化?;米×幸?。僧臈四十二。師性和易。以慈攝物。不事邊幅。得樂說無礙辯才。每患學(xué)者不善致問。必自激以啟疑。至?xí)奶?。亹亹多??食。不畜馀貲。寺任一??執(zhí)事者。每得人則歲粗給。否則米鹽屢空。人或以是少之。師曰。我之所任。佛祖任也。彼屑屑然錙銖是計。顧與流俗何異哉。后二年。門弟子奉靈骨舍利。塔于百丈之大雄峰。 贊曰。昔張司成師豫章。命秀峰出世泐潭。草堂開法黃龍。端公出世百丈。是三人蓋一時眾中巉巉露頭角者也。及司成歸見廟堂諸公。首言出補(bǔ)獲三大士出世?;騿枴H笫恐^誰。張以其名答之。厥后諸公求外補(bǔ)。必以南州為請。蓋欲面見所謂三大士者。故徐郭二樞相。于百丈也眷眷如此。鳴呼賢者不出世。抑可謂無賢哉。蓋知賢而后為賢。吾道濱茲叔世。釋子不勵行。外護(hù)不恤賢。世與道交相喪矣。悲夫。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應(yīng)端,南昌徐氏子也。
生而眉宇豁如,形儀整肅。
幼厭塵穢,少入空門,依郡之化度寺善月度為大僧。
謁真凈文,機(jī)不諧。
時靈源分座云居,扣之,源稍加砥礪,端自負(fù)已解妙入經(jīng)論,乃援引馬祖、百丈機(jī)語及《華嚴(yán)》經(jīng)旨相為酬荅,源見之笑曰:“舉馬祖百丈固誤矣,而《華嚴(yán)》宗旨與個事沒交涉。
”端憤然欲去,因辭,揭簾,忽大悟,汗流浹背。
源見之,喜曰:“子方識好惡矣,馬祖、百丈、文殊、普賢幾為汝累。
”由是,譽(yù)問四馳,道欽七眾。
政和末,太師張司成虛百丈,堅命開堂。
舉“僧問大隋,劫火洞然時,這個壞也不壞”話,遂曰:“六合傾翻劈面來,暫披麻縷混塵埃。
因風(fēng)吹火渾間事,引得游人不肯回,壞不壞,隨不隨,徒將聞見強(qiáng)針錐。
太湖三萬六千頃,月在波心說向誰。”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二二九
智謙,號圓澄大師,紹興間為明州(治今浙江寧波)寶云寺住持。見所撰《摹刻寶云通公法師真贊書后》。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五
禪師湛然者。
諱圓澄。
別號散木。
出會稽夏氏。
母。
夢梵僧入室而娠。
娠十四月而生。
師生。
大目昂鼻。
哆唇露齒。
直腸信口。
不肯從事于學(xué)。
親歿窶甚。
充郵卒以傳符。
踰期亡去。
徑投隱峰。
峰示念佛誰是令。
師究竟三晝夜輒有省。
時年二十矣。
入天荒山。
禮妙峰斬發(fā)。
擇最苦行行之。
間聞傅大士法身偈。
一切經(jīng)義。
便能記持。
尋乞滿分戒于云棲宏公。
徵以毗尼節(jié)。
要師悉達(dá)其指。
返越。
掩關(guān)寶林蘭若。
因憶乾峰舉一不得舉二話。
乃大通玄旨。
有頌曰。
舉一舉二別端倪。
個里元無是與非。
雪曲調(diào)高人會少。
獨許韶陽和得齊。
二老何曾動舌。
諸方浪自攢眉。
擬議鷂過新羅。
刻舟求劍元迷。
再謁云棲。
呈見于宏公。
會入室。
宏舉海底泥牛銜月。
赴語未竟。
師推出一僧曰。
大眾證明。
宏深器之。
于是。
激揚(yáng)法席傾一眾焉。
萬歷辛卯。
適大覺念公南游。
師趨謁之。
念曰。
止風(fēng)涂向青山近。
越王城傍滄海遙時如何。
曰。
月穿潭底破。
波斯不展眉。
念又問。
洞上宗旨。
師曰。
五位君臣切要知。
個中何必待思惟。
石女貫弄無針線。
木偶能提化外機(jī)。
井底紅塵騰藹。
藹山頭白浪滾飛飛。
誕生本是無功用。
不覺天然得帝畿。
念欣然。
書偈印之。
未幾。
出住云門。
次遷徑山。
歷禾之東塔乃至顯圣天華。
前后垂二十載。
法席為之大震。
其上堂曰。
老儂不識元字腳。
強(qiáng)出人前要說法。
錯認(rèn)曾參作魯參。
合堂大眾皆笑殺。
這一笑中有妙。
若還悟得其中意。
點破當(dāng)天者一竅。
大眾如何是這一竅。
良久云。
動容揚(yáng)古路。
不墮悄然機(jī)。
小參云。
煙雨盜將山色去。
溪風(fēng)送得水聲來。
本來法法皆如此。
莫教心識強(qiáng)安排。
眾中若作境會。
許你具一只眼。
若作佛法會。
打碎你頭。
何故我王庫內(nèi)無如是刀。
又提綱云。
喚二作一。
指七為八。
手秉太阿。
圣凡盡殺卻。
憶東村王大姐倒。
戴西村李公襪。
無論貧富貴賤。
見者聞?wù)摺?div id="1kh9kbs" class='inline' id='people_88334_1_109_comment'>
皆笑殺。
且道。
山僧今日解何宗。
噫嘻噓阿喇喇。
師之提唱。
率多如此。
僧問。
如何是圓相。
師曰。
大燒餅。
如何是暗機(jī)。
師曰。
凌霄峰。
如何是義海。
師曰。
半山亭。
如何是意證。
師曰。
啞子咒人。
如何是默論。
師曰。
溫伯見孔子。
如何是回互。
師曰。
孝子諱爺名。
諸方珍之。
為師法續(xù)洞室機(jī)類。
云門臨濟(jì)。
其伯仲也。
又師初在京。
會達(dá)觀禪師。
于嘉熙寺。
月川座主太史陶石簣黃慎軒。
同玩月次。
慎軒臥問。
馬祖玩月因緣。
師曰。
汝臥我坐。
不得為公說耳。
軒亟起謝。
月川笑曰。
內(nèi)翰錯過了也。
觀云。
我下語。
不及此公一籌。
又過武林。
聞谷慧聞等。
屬望一方。
會諸紳遣使耑迎。
及啟。
慧聞札曰。
今日大家。
欲與和尚作家相見。
若來已墮情識。
不來猶缺慈悲。
師扯破札。
正色曰。
者些客作漢。
敢于老僧納敗缺也。
至即升堂正立。
慧聞進(jìn)曰。
和尚莫要班門弄斧。
師把住曰。
速道速道。
慧面赤無語。
師把開曰。
死漢。
聞谷。
遂率眾作禮。
蘇巡漕問曰。
鴛鴦繡出從君看。
不把金針度與人。
如何是金針。
師曰。
我在京都走一遭。
不曾遇著一個人。
蘇擬議。
師曰。
古佛過去久矣。
無念有禪師。
居黃檗。
獨持風(fēng)節(jié)。
呵罵諸方。
特訪之。
師曰。
古人道。
如紅爐上飛片雪柏似。
且道。
古人還具透關(guān)眼也未。
有曰我不見有甚么古人。
師急指曰。
背后聻。
念休去。
師之勘辨。
約此類。
又嘗嘆末流謬惑大乘。
遂著說若干篇曰。
宗門或問。
慨古錄楞嚴(yán)臆說。
涅槃會疏。
法華意語。
金剛?cè)两?jīng)注。
思益梵天經(jīng)解諦。
理邁倫。
一時所宗焉。
天啟丙寅季冬。
書顯圣遺囑。
即至天華。
辭眾。
復(fù)夜話至丑。
乃右脅長往。
閱世六十六。
坐三十八臘。
得法者九人。
編隨機(jī)錄八卷。
流通于世。
贊曰。
余初過會稽。
師謝世未久。
觀其遺風(fēng)謖謖然。
尚在山中。
耆德。
序師之妙韻。
為法苦心求人之概。
私心竊向往之。
續(xù)讀師集。
至題無趣錄云。
夫祖道不可絕繼。
風(fēng)穴于法堂。
痛哭克家之子難逢。
仰山自記再來。
莫不以諸佛慧命為懷。
以度生為急務(wù)者也。
嗟乎。
師之心。
至矣盡矣。
以度生為務(wù)矣。
然非夙承愿力者。
欲竊符以存國。
余亦深知其不可也。
共 1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