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昌齡

相關(guān)人物:共 26 位。
共 2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659—700,一作661—702 【介紹】: 唐梓州射洪人,字伯玉。陳元敬子。少任俠,后苦節(jié)讀書。舉光宅進(jìn)士。以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贊賞,拜麟臺正字,轉(zhuǎn)右拾遺。隨武攸宜擊契丹,表掌書記,軍中文翰皆委之。圣歷元年以父老解職歸鄉(xiāng),旋居父喪。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將其下獄,冤死獄中。論詩標(biāo)舉“風(fēng)骨”、“興寄”,反對柔靡之風(fēng),為唐詩革新先驅(qū)。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59—700,一說661—702 字伯玉,排行大,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曾任右拾遺,后人因稱“陳拾遺”。陳子昂出身豪族,少任俠,成年后始發(fā)憤攻讀。睿宗文明元年(684)登進(jìn)士第(此據(jù)趙儋《故右拾遺陳公旌德碑》。按《唐才子傳》云子昂登第在高宗開耀二年,誤),任麟臺正字。武周代唐,陳子昂上表稱頌,后升任右拾遺。曾兩度從軍至北方邊塞。武后圣歷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鄉(xiāng)。后為縣令段簡陷害,死于獄中。沈亞之以為段簡乃受武三思指使(見《上九江鄭使君書》)。生平見盧藏用《陳氏別傳》,新、舊《唐書》本傳。陳子昂于沿襲六朝余波之初唐詩壇深表不滿,慨嘆“漢魏風(fēng)骨,晉宋莫傳”,故欲革除“采麗競繁”之齊梁詩風(fēng),以繼承建安、正始之詩重比興寄托之傳統(tǒng)(見《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陳子昂之詩與其詩論相合,代表作為《感遇》38首,反映武周時代之社會現(xiàn)實甚為廣泛,抨擊時弊亦較深刻,抒寫胸臆之作則慷慨深沉,風(fēng)格近于阮籍《詠懷》。另有《登幽州臺歌》雖僅4句,然為歷來傳誦之名篇。陳子昂于唐詩有開啟之功,甚得李、杜等人之推崇,韓愈云:“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薦士》)金元好問云:“論功若準(zhǔn)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論詩絕句》)其詩文集以四部叢刊本《陳伯玉文集》為通行,今人徐鵬校點(diǎn)之《陳子昂集》最完備。詩注本有彭慶生《陳子昂詩注》?!?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卷?!度圃娡饩帯费a(bǔ)詩1首。
唐詩匯評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睿宗文明元年(684)登進(jìn)士第,詣闕上書,拜麟臺正字。武后垂拱二年從軍北征,歸朝,補(bǔ)右衛(wèi)胄曹參軍,遷右拾遺。萬歲通天元年,以參謀從武攸宜北討契丹,立志許國,然不為所用,眨暑軍曹,軍回,辭官還鄉(xiāng)。為縣令段簡構(gòu)陷系獄,憂憤而卒。子昂為詩提倡“漢魏風(fēng)骨”,所為書疏,亦全用散體,為唐代文學(xué)風(fēng)氣轉(zhuǎn)變之先驅(qū)。有《陳伯玉文集》十卷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二卷。今人彭慶生有《陳子昂詩注》。
全唐文·卷二百九
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文明初舉進(jìn)士。詣闕上書。武后奇其才。擢麟臺正字。再轉(zhuǎn)右拾遺。圣歷初。以父老解官歸侍??h令段簡覬其富。因事系獄。憂憤卒。年四十三。

作品評論

后村詩話
唐初王、楊、沈、宋擅名,然不脫齊、梁之體。獨(dú)陳拾遺首唱高雅沖淡之音,一掃六代之纖弱,趨于黃初、建安矣!太白、韋、柳繼出,皆自子昂發(fā)之。
瀛奎律髓
陳拾遺子昂,唐之詩祖也。不但《感遇詩》三十八首為古體之祖,其律詩亦近體之祖也。
周履靖《騷壇秘語》
陳子昂初變齊梁之弊,以理勝情,以氣勝辭。祖《十九首》、郭景純、陶淵明,故立意玄遠(yuǎn)而造語精圓。
《唐詩品》
唐初律體聲華并隆,音節(jié)兼美,屬梁、陳之艷藻,鏟末路之靡薄,可謂盛矣,而古詩之流,尚阻蹊徑。拾遺洗濯浮華,斫新雕樸,《感遇》諸作,挺然自樹,雖頗峭徑,而興寄遠(yuǎn)矣。自馀七言諸體乃非所長,《春臺》之作純有楚聲,此意寥寥,幾乎尺有所短,竟使沈、宋揚(yáng)波,宗稱百代,慷慨瑰奇之氣,尚詭于風(fēng)人之度耶?
李攀龍《唐詩選序》
唐無五言古詩,而有其古詩。陳子昂以其古詩為古詩,弗取也。
《藝苑卮言》
陳正字陶洗六朝鉛華都盡,托寄大阮,微加斷裁,而天韻不及;律體時時入古,亦是矯枉之過。
詩藪·內(nèi)編
唐初承襲梁、隋,陳子昂獨(dú)開古雅之源,張子壽首創(chuàng)清淡之派。
盛唐繼起,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韋應(yīng)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風(fēng)神者也;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氣骨者也。
詩藪·內(nèi)編
五言律體,極盛于唐,要其大端,亦有二格:陳、杜、沈、宋,典麗精工;王、孟、儲、韋,清空閑遠(yuǎn),此其概也。
唐詩歸
唐至陳子昂,治覺詩中有一世界。無論一洗偏安之陋,并開創(chuàng)草昧之意亦無之矣。以至沈、宋、燕公、曲江諸家,所至不同,皆有一片廣大清明氣象,真正風(fēng)雅。
唐音癸簽
唐人推重子昂,自盧黃門后,不一而足。如杜子美則云:“有才繼騷雅”、“名與日月懸,韓退之則云:“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豹?dú)顏真卿有異論,僧皎然采而著之《詩式》。近代李于麟,加貶尤劇,余謂諸賢軒輊,各有深意,子昂自以復(fù)古反正,于有唐一代詩,功為大耳。正如夥涉為王,殿屋非必沉沉,但大澤一呼,為群雄驅(qū)先,自不得不取冠漢史,王弇州云:“陳正字淘洗六朝鉛華都盡,托寄大阮,微加斷裁,第天韻不及?!焙鹪疲骸白影合鞲∶叶窆叛?,雖不能遠(yuǎn)追魏晉,然在唐初,自是杰出。”斯兩言良為折衷矣。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陳、杜詩體渾大,非若中晚下細(xì)小工夫,作小結(jié)果。
《詩源辨體》
子昂五言近體,律雖未成,而語甚雄偉,武德以還,綺靡之習(xí),一洗頓盡。
《詩辯坻》
陳伯玉律詩,清雄為骨,綿秀為姿,設(shè)色妍麗,寓意蒼遠(yuǎn)。由初入盛,此公變之。沈、宋堂皇,悉皆祖構(gòu)于此。
原詩·內(nèi)篇
盛唐諸詩人,惟能不為建安之古詩,吾乃謂唐有古詩。若必慕漢魏之聲調(diào)字句,此漢魏有詩而唐無古詩矣。旦彼所謂陳子昂“以其古詩為古詩”,正惟子昂能自為古詩,所以為子昂之詩耳。
《唐詩別裁》
唐初五言古、漸趨于律,風(fēng)格未遒。陳正字起衰而詩品始正,張曲江繼續(xù)而詩品乃醇,
《繭齋詩談》
子昂胸中被古詩膏液熏蒸十分透徹,才下筆時,便有一段元?dú)?,渾顥?qū)遣,奔赴而來。其轉(zhuǎn)換吞吐,有掩映無盡之致,使人尋味不置,愈入愈深,非上口便曉者比。但是他見得理淺,到感慨極深處,不過逃世遠(yuǎn)去,學(xué)佛學(xué)仙耳,此便是沒奈何計較。
石洲詩話
子昂、太白皆疾梁、陳之艷薄,而思復(fù)古道者。然子昂以精深復(fù)古,太白以豪放復(fù)古,必如此乃能復(fù)古耳。若其揣摩于形跡以求合,奚足言復(fù)古乎?
援鶉堂筆記
射洪風(fēng)骨矯拔,而才韻猶有未充,諷誦之次,風(fēng)調(diào)似未極跌蕩洋溢之致。
三唐詩品
骨格清凝,蒼蒼入漢,源于《小雅》,故有怨誹之音。《感遇》諸篇,璆然冠代,稱物既芳,寄托遙遠(yuǎn),固當(dāng)仰駕阮公,俯陵左相?!队闹荨泛莱鰹槊?,如《河梁贈答》,語似常談,而脫口天成,適如人意。海內(nèi)文宗,非虛譽(yù)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660—約720 【介紹】: 唐揚(yáng)州人。曾官兗州兵曹。中宗神龍中,以文詞俊秀馳名京師,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吳中四杰”。存詩僅二首,以《春江花月夜》著名。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60?—720? 揚(yáng)州(今屬江蘇)人。曾任兗州兵曹。中宗神龍中與賀知章、萬齊融、邢巨、包融等詩人,以“文詞俊秀”而顯名長安。又與賀知章、包融、張旭友情甚篤,俱以詩作有名當(dāng)時,號“吳中四士”(《新唐書·劉晏傳》附《包佶傳》)。事跡散見《舊唐書·賀知章傳》、《新唐書·劉晏傳》、《唐詩紀(jì)事》卷一七。其詩大都散佚,《全唐詩》僅存2首,一為《代答閨夢還》,寫閨情,詩風(fēng)近齊梁,無甚特色;一為《春江花月夜》,則是千古絕唱。今人王啟興、張虹有《賀知章、包融、張旭、張若虛詩注》。
唐詩匯評
張若虛,生卒年不詳,揚(yáng)州(今屬江蘇)人。神龍中,與賀知章、包融、張旭等吳越文士,俱以文詞俊秀楊名京師,合稱“吳中四士”。后官至兗州兵曹參軍?!?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二首。

作品評論

明皇雜錄
天寶中,劉希夷、王昌齡、祖詠、張若虛、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雖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偶,恃才浮誕而然也。
《載酒園詩話又編》
《春江花月夜》,其為名篇不待言,細(xì)觀風(fēng)度格調(diào),則劉希夷《搗衣》諸篇類也。此誠盛唐中之初唐。且若虛與賀季真同時齊名,遽分初盛,編者殊草草。吾讀詩至賀秘書,真若云開山出,境界一新,毋寧置張于初,列賀于盛耳。
《唐詩別裁》
若虛開元初人,與賀知章、張旭齊名。
王闿運(yùn)《湘綺樓論唐詩》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diào),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宮體之巨瀾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66—748 【介紹】: 唐僧。江都人,俗姓郭。工翰墨。少誓齒空門,志不可奪。依太原寺東塔,體解律文,絕其所疑,時賢推服,有聲京師。尋歸居揚(yáng)州龍興寺,食不求飽,居不易坐。朝士途經(jīng)者,以不踐其門閾為大羞。復(fù)召至長安,房琯、崔渙等皆爭與之交。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生江都之郭氏。
稍具知識。
即念出家。
父母雖愛。
不能奪也。
既從瑤臺成律師受具戒。
旋于太原東塔寺究律藏。
言入希微。
理參玄要。
識者推伏焉。
眾請任以綱領(lǐng)職。
乃默然東歸。
率誦金剛般若經(jīng)如意輪心咒。
化鄉(xiāng)里。
諸所設(shè)施。
莫克盡述。
大略皆以隆顯教門。
敷弘法席而已。
且維揚(yáng)東南之沖要。
朝廷土大夫。
所從來往。
必脩刺門下。
然尤以得見為??。
以不得見為大辱。
故黃門侍郎盧藏用退而嘆曰。
宇宙之內(nèi)。
信有高人。
若太子少保陸象先。
兵部尚書畢構(gòu)。
少府監(jiān)陸馀慶。
吏部郎中嚴(yán)挺之。
河南尹崔希逸。
太尉房琯中書侍郎平章事崔渙。
禮部侍郎李憕。
著作郎綦母潛。
名士王昌齡
僉所贍奉。
愿同灑掃。
天寶七載。
十月十四日。
晨興盥漱。
就胡床跏趺。
默睹西方。
既曛而滅于龍興寺之別院。
春秋八十三。
夏六十二。
緇素弟子北距泗沂。
南踰領(lǐng)徼。
望哭者千族。
送葬者萬人其得法上首。
曰會稽曇一福建懷一等。
樹塔于城西蜀岡之原。
吏部員外郎趙郡李華。
撰文勒碑。
大理司直張從申書。
趙郡李陽冰篆額。
宋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法慎。
姓郭氏。
江都人也。
孩抱之歲誓齒空門。
親愛所鐘志不可奪。
從遙臺成律師受具戒。
依太原寺東塔體解律文絕其所疑。
時賢推服。
或一言曲分于象表。
精理自得于環(huán)中。
聲振京師如晞愛日。
諸寺眾請綱領(lǐng)。
乃默然而東歸。
既還揚(yáng)都俯允郡愿恒誦金剛般若經(jīng)如意輪。
般若佛心我得此心。
眾生亦得。
如意勝愿我如此愿。
眾生亦如。
謂天臺止觀包一切經(jīng)義。
東山法門是一切佛乘。
色空兩亡定慧雙照。
不可得而稱也。
慎暑不攝齊。
食不求飽。
居不易坐。
四方舍施歸于大眾。
一身有無均于最下。
朝廷之士銜命往還。
路出維揚(yáng)終歲百數(shù)。
不踐門閾以為大羞。
仰承一盻如洗饑渴。
慎與人子言依于孝。
與人臣言依于忠。
與人上言依于仁。
與人下言依于禮。
佛教儒行合而為一。
學(xué)者流誤。
故親校經(jīng)論延來者聽受。
故大起僧坊將警群迷。
故廣圖菩薩因地。
善護(hù)諸命。
故曲濟(jì)眾生壽量。
以文字度人。
故工于翰墨。
以法皆佛法。
故兼采儒流以我慢為防。
故自負(fù)衣缽。
以規(guī)規(guī)為任故綱正緇林。
以發(fā)揮道宗。
故上行恭禮。
以感慕遺跡。
故不遠(yuǎn)他邦。
以龍象參議。
故再至京國。
以軌度端明。
故研精律部歟。
黃門侍郎盧藏用才高名重罕于推挹。
一見于慎慕味循環(huán)不能離坐。
退而嘆曰。
宇宙之內(nèi)信有高人。
黃門于院中置以經(jīng)藏嚴(yán)以香燈。
天地?zé)o疆像法常在。
太子少保陸象先兵部尚書畢構(gòu)少府監(jiān)陸馀慶吏部侍郎嚴(yán)挺之河南尹崔希逸太尉房琯中書侍郎平章事崔渙禮部尚書李憕辭人王昌齡著作郎綦母潛僉所瞻奉愿同灑掃。
感動朝宰如此。
以天寶七載十月十四日。
晨興盥漱就胡床加趺。
心奉西方既嚑而滅于龍興寺別院。
春秋八十三。
夏六十二。
緇素弟子北距泗沂南踰嶺徼。
望哭者千族。
會葬者萬人。
其上首曰會稽曇一閩僧懷一南康崇睿晉陵義宣錢塘譚山寺惠鸞洛京法瑜崇元鶴林寺法勵法海維揚(yáng)惠凝明幽靈祐靈一等。
罔不成樂說辯才入法華三昧。
眾所知識物之依怙。
天上甘露正味調(diào)柔。
人中象王利根成熟。
音樂樹下長流?;壑?。
雪山峰頂仰見清涼之月。
金剛決定煩惱無馀優(yōu)曇開敷香潔盈滿。
法施之恩郡居之感。
哀奉色身經(jīng)始靈塔于蕪城西蜀岡之原。
像教也幽公自幼及衰恒所親侍。
后請吏部員外郎趙郡李華為碑紀(jì)述。
大歷八年癸丑十二月也。
大理司直張從申書趙郡李陽冰題額其塔。
亦幽公經(jīng)度建塔之地。
廣袤如素高卑得中。
周臨四衢平視千里。
門人環(huán)蒔列柏薦以名香。
其塔屬會昌中例皆毀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88—742 【介紹】: 唐晉陽人,后徙絳,字季淩。初仕冀州衡水主簿,以被誣構(gòu),憤而辭官。優(yōu)游黃河南北,歷十五年,補(bǔ)文安縣尉。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好游歷,與名士多有結(jié)交。工詩,其詩多被當(dāng)時樂工制曲歌唱。傳世之作有《涼州詞》、《登鸛雀樓》等六首。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88—742 字季凌,排行七,原籍晉陽(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遷居絳郡(今山西新絳)。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受人誣謗,拂衣去官,優(yōu)游山水,足跡遍及黃河南北。
家居15年。
開元二十年(732)前后,在薊門與高適交游,高有《薊門不遇王之渙郭密之因以留贈》詩。
晚年出任文安縣(今屬河北)尉,以清白著稱。
天寶元年(742)卒于任所。
之渙以邊塞詩享盛名,曾與高適、王昌齡、崔國輔等著名詩人唱和。
有“旗亭畫壁”之傳說(見薛用弱《集異記》)。
生平散見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太原王府君墓志銘并序》及《唐詩紀(jì)事》卷二六、《唐才子傳》卷三等。
全唐詩》僅存絕句6首,皆為佳作,尤以《涼州詞》、《登鸛雀樓》(《國秀集》署為朱斌所作)兩首最為膾炙人口。
唐詩匯評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后徙居絳郡(今山西新絳)。幼聰穎,弱冠能文。開元中,以門蔭調(diào)補(bǔ)冀州衡水主簿,因遭誣構(gòu),拂衣去官歸,優(yōu)游十五年,足跡遍大河南北。開元末,從親友之勸,復(fù)出仕,補(bǔ)文安郡文安縣尉,遘疾,卒于官。《全唐詩》存詩六首。

作品評論

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太原王府君墓志銘并序》
(王之渙)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嘗或歌從軍,吟出塞,皦兮極關(guān)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fēng)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至夫雅頌發(fā)揮之作,詩騷興喻之致,文在斯矣,代未知焉,惜乎!
溫公續(xù)詩話
唐之中葉,文章特盛,其姓名湮沒不傳于世者甚眾。如河中府鸛雀樓有王之渙、暢當(dāng)詩。暢詩曰:“迥臨飛鳥上,高謝世人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王詩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倍苏撸援?dāng)時賢士所不數(shù),如后人擅詩名者,豈能及之哉!
唐詩紀(jì)事
之渙,并州人,與兄之咸、之賁皆有文名,天寶間人。
樂天作《滁州刺史鄭昈墓志》云:“與王昌齡、王之渙、崔國輔連唱迭和,名動一時。”
唐才子傳
之渙,薊。人。少有俠氣,所從游皆五陵少年,擊劍悲歌,從禽縱酒。中折節(jié)攻文,十年名譽(yù)自振。恥困場屋,遂交謁名公。為詩情致雅暢,得齊梁之風(fēng)。每有作,樂工輒取以被聲律。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摩詰、少伯、太白三家鼎足而立,美不勝收。
王之渙獨(dú)以“黃河遠(yuǎn)上”一篇當(dāng)之,彼不厭其多、此不愧其少,町謂拔戟自成一隊。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王之渙“黃河遠(yuǎn)上”之外,五言如《送別》及《鸛雀樓》二篇,亦當(dāng)入旗亭之畫。
管世銘《讀書偶得三十四則》
或謂王之渙“黃河遠(yuǎn)上”一篇之外,何不多見?余應(yīng)之曰:神來之作,即作者亦不能有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89或691—約740 【介紹】: 唐襄州襄陽人,字浩然,世稱孟襄陽。
早年隱居鹿門山。
年四十,游京師,應(yīng)進(jìn)士不第。
曾于太學(xué)賦詩,一座傾服。
玄宗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出為荊州長史,辟為從事,未幾,返鄉(xiāng)。
王昌齡過襄陽,訪之,相見甚歡,食鮮疽發(fā)而卒。
工詩,善寫山水景色,與王維齊名,并稱王孟。
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89—740 或謂字浩然(《新唐書》本傳),排行六,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
后世故稱孟襄陽。
曾一度隱居鹿門山,后又隱居其祖居園廬。
玄宗開元十六年(728)赴長安,應(yīng)進(jìn)士舉,不第,還襄陽。
新唐書》及《唐才子傳》均載有孟浩然在長安會見玄宗事,蓋來自《唐摭言》卷二。
歷代詩話往往引用,流傳頗廣,然經(jīng)考證,頗不可信。
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間,韓朝宗任山南東道采訪使,曾薦孟浩然面君,但因孟浩然與友人飲酒未赴而未果(王士源《孟浩然詩集序》)。
二十五年,張九齡貶荊州長史,署孟浩然為從事,曾隨張九齡往各地巡視,或祭山川,或游覽從獵,與之唱和。
二十八年,王昌齡來游襄陽,相與飲酒甚歡。
時浩然疾疹發(fā)背且愈,食鮮疾動,終于冶城南園。
孟浩然終生布衣,經(jīng)歷單純,除在襄陽隱居外,喜漫游,東至于海,西至巴蜀(陶翰《送孟大[六]入蜀序》),南至吳越,漫游中大都留有詩作。
孟浩然雖以隱逸聞名,然從未忘情仕進(jìn),在若干詩中,反映強(qiáng)烈。
此種情緒,到晚年方趨淡漠。
生平詳見新、舊《唐書》本傳與王士源《孟浩然詩集序》。
今人劉文剛有《孟浩然年譜》。
孟浩然為唐代山水詩派之先行者,詩以清幽、平易見長,與王維詩風(fēng)近似,故歷來王孟并稱。
孟詩在唐代即獲好評:杜甫稱其“賦詩何必多,往往凌鮑謝”(《遣興五首》之五);又稱其“清詩句句盡堪傳”(《解悶十二首》之六);皮日休則稱其“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令齷齪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興,若公輸氏當(dāng)巧而不巧者也”(《郢州孟亭記》)。
詩集有宋蜀刻本,為今日所存之最早版本。
《四部叢刊》據(jù)明刊本影印,《四部備要》據(jù)明刊本排印,最為通行。
校注本有李景白《孟浩然詩集校注》、徐鵬《孟浩然集校注》、佟培基《孟浩然詩集箋注》等。
全唐詩》存詩2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bǔ)2首,斷句6。
唐詩匯評
孟浩然(689—740),襄陽(今湖北襄樊)人。
早年隱居鹿門山。
開元間游長安,應(yīng)進(jìn)士試不第。
自洛之越,漫游江、淮、吳、越、湘、贛等地。
歸襄陽。
二十五年,張九齡出任荊州長史,引為幕賓。
次年歸里。
二十八年,王昌齡自嶺南北歸,經(jīng)襄陽,相得甚歡。
尋病卒。
浩然以詩名重當(dāng)世,與王維齊名,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
天寶四載,王士源編次其詩為《孟浩然詩集》三卷,今存。
全唐詩》編詩二卷。
黃鶴樓志·人物篇
孟浩然(689—740) 唐代詩人。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早年隱居故鄉(xiāng)鹿門山,后應(yīng)進(jìn)士不第,赴吳越一帶漫游,以隱士終生。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杰出代表,與王維齊名并稱“王孟”,有《孟襄陽集》。曾多次過江夏(今武昌),在黃鶴樓宴客送友,飲酒賦詩。其黃鶴樓詩作中著名的有《江上別流人》《鸚鵡洲送王九之江左》《送元公歸鄂渚》等?!岸踔蓦s詩碑”錄存其詩四首。

作品評論

河岳英靈集
浩然詩,文彩茸,經(jīng)緯綿密,半遵雅調(diào),全削凡體。至如“眾山遙對酒,孤嶼共題詩”,無論興象,兼復(fù)故實。又“氣蒸云夢澤,波動岳陽城”亦為高唱。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
(浩然)骨貌淑清,風(fēng)神散朗?!瓕W(xué)不為儒,務(wù)掇菁藻;文不按古,匠心獨(dú)妙。五言詩天下稱其盡美矣。
皮日休《郢州孟亭記》
明皇世,章句之風(fēng)大得建安體,淪者推李翰林、杜工部為尤。介其間能不愧者,惟吾鄉(xiāng)之孟先生也。先生之作,遇景入詠,不鉤奇抉異,令齷齪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興,若公輸氏當(dāng)巧而不巧者也。北齊美蕭愨“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先生則有“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樂府美王融“日霽沙嶼明,風(fēng)動甘泉濁”,先生則有“氣蒸云夢澤,波動岳陽城”;謝眺之詩句,精者有“露濕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則有“荷風(fēng)送香氣,竹露滴清聲”。此與古人爭勝于毫厘間也。他稱是者眾,不可悉數(shù)。
后山詩話
子瞻謂孟浩然之詩,韻高而才短,如造內(nèi)法酒手,而無材料爾。
《臞翁詩評》
孟浩然如洞庭始波,木葉微落。
滄浪詩話
孟襄陽學(xué)力下韓退之遠(yuǎn)甚,而其詩獨(dú)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滄浪詩話
孟浩然之詩,諷詠之久,有金石宮商之聲。
劉辰翁《孟浩然詩集跋》
生成語難得。浩然詩高處不刻畫,只似乘興,蘇州遠(yuǎn)在其后,而澹復(fù)過之。
《唐詩品》
襄陽氣象清遠(yuǎn),心悰孤寂,故其出語灑落,洗脫凡近,讀之渾然省凈,而采秀內(nèi)映,雖悲感謝絕,而興致有馀。藻思不及李翰林,秀調(diào)不及王右丞,而閑澹疏豁、翛翛自得之趣,亦非二公之長也。世代下流,崇慕冠紱,孟君淪落江海,遂阻聲華,傳之后世,悠然隱意更高。孟君之節(jié),夫亦久而后定者耶!
《批點(diǎn)唐詩正聲》
浩然體本自沖澹中有趣味,故所作若不經(jīng)思,而盛麗幽閑之思時在言外,蓋天降殊才,非偶然也。
四溟詩話
浩然五言古詩近體,清新高妙,不下李、杜。但七言長篇,語平氣緩,若曲澗流泉,而無風(fēng)卷江河之勢。
藝圃擷馀
詩有必不能廢者,雖眾體未備,而獨(dú)擅一家之如孟浩然洮洮易盡,止以五言雋永,千載并稱“王孟”。
詩藪
孟五言不甚拘偶者,自是六朝短古,加以聲律,便覺神韻超然,此其占便宜處。英雄欺人,要領(lǐng)未易勘也。
詩藪
孟詩淡而不幽,時雜流麗;閑而匪遠(yuǎn),頗覺輕揚(yáng)??扇≌撸晃蹲匀?。
唐詩鏡
孟浩然詩材雖淺窘,然語氣清亮,誦之有泉流石上、風(fēng)來松下之音。
唐詩歸
鐘云:浩然詩當(dāng)于清淺中尋其靜遠(yuǎn)之趣,豈可故作清態(tài),飾其寒窘,為不讀書、不深思人便門?若右丞詩,雖欲竊其似以自文,不可得矣。此王、孟之別也。
唐音癸簽
引何景明語:孟五言秀雅不及王,時閑澹頗自成局。
唐音癸簽
引王世貞語:孟襄陽才不足半摩詰,特善用短耳。其景色恒傅情而發(fā),故小勝也;其氣先志而索,故大不勝也。然偏師而出者,猶輕當(dāng)于眾志而膾炙藝林。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珽曰:凡讀孟詩,真若水石潺湲,風(fēng)竹相吞,爐煙方裊,草木自馨,自有一種天然清曠之致。
《詩源辨體》
孟浩然古律之詩,五言為勝:五言則短篇為勝。
《詩源辨體》
唐人律詩以興象為主,風(fēng)神為宗。浩然五言律興象玲瓏,風(fēng)神超邁,即元瑞所謂“大本先立”,乃盛唐最上乘,不得偏于閑淡幽遠(yuǎn)求之也。
《詩源辨體》
古人為詩,有語語琢磨者,有一氣渾成者。語語琢磨者稱工,一氣渾成者為圣。語語琢磨者,一有相類,疑為盜襲;一氣渾成者,興趣所到,忽然而來,渾然而就,不當(dāng)以形似求之。試觀浩然五言律入錄者,無一句人不能道,然未有一篇人易道也。后人才小者輒慕浩然,然但得其淺易耳。
《詩源辨體》
李、杜二公詩甚多,而浩然詩甚少。蓋二公才力甚大,思無不獲。浩然造思極深,必待自得。故其五言律皆忽然而來,渾然而就,而圓轉(zhuǎn)超絕,多入于圣矣。須溪謂“浩然不刻畫,只似乘興”,滄浪謂“浩然一味妙悟”,皆得之矣。
《載酒園詩話又編》
五言律,摩詰風(fēng)體不一,浩然機(jī)局善變。然摩詰可學(xué),而浩然不易學(xué)也。浩然如“云海訪甌閩”、“沿溯非便習(xí)”、“士有不得志”、“拂衣去何處”、“府寮能枉駕”、“敝廬在郭外”、“聞君息陰地”、“與君園廬并”、“去國已如昨”、“少小學(xué)書劍”、“掛席東南望”、“遑遑三十載”、“南國辛居士”、“舊國余歸楚”、“二月湖水清”等篇,格雖稍放而入小變,然皆神會興到,隨地化生,未可以智力求之。至如“欣逢柏臺舊”、“義公習(xí)禪寂”、“支遁初求道”、“龍象經(jīng)行處”等篇,則皆幽遠(yuǎn)清曠,以丘壑勝者也。
《載酒園詩話又編》
詩忌鬧,孟獨(dú)靜;詩忌板,孟最圓,然律詩有一篇如一句者,又有上句即有下句者,往往稍涉于輕,乃知有所避必有所犯。筆力強(qiáng)弱,實由性生,不復(fù)可強(qiáng),智者善藏其短耳。
《騷壇秘語》
(浩然詩)祖建安,宗淵明,沖澹中有壯逸之氣。
《蠖齋詩話》
襄陽五言律、絕句,清空自在,淡然有馀,衍作五言排律,轉(zhuǎn)覺易盡,大遜右丞。蓋長篇中須警策語耐看,不得專以氣體取勝也,故必推老杜擅場。
《唐詩歸折衷》
孟詩以清勝,其入悟處,非學(xué)可及,吳敬夫云:浩然清姿淑質(zhì),風(fēng)神掩映,乃在淡若無意之中。
《唐詩歸折衷》
孟詩佳處只一“真”字,初讀無奇,尋繹則齒頰間有馀味。
《古歡堂集雜著》
襄陽(五律)佳處亦整亦暇,結(jié)構(gòu)別有生趣,輞川、太白,殆能兼之。
原詩
孟浩然諸體似乎澹遠(yuǎn),然無縹緲幽深思致,如畫家寫意,墨氣都無。蘇軾謂“浩然韻高而才短,如造內(nèi)法酒手,而無材料”,誠為知言。后人胸?zé)o才思,易于沖口而出,孟開其端也。
《唐詩別裁》
襄陽詩從靜悟得之,故語淡而味終不薄,此詩品也。然比右丞之渾厚,尚非魯、衛(wèi)。
《唐詩別裁》
孟詩勝人處,每無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復(fù)出人意表。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
孟公五律,筆潔氣逸,為品最高;較之儲生,尤為神足。故能指作自如,不窘邊幅。自是一代家數(shù),未易軒輊也。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謝惠連,挹彼清音,謝其密藻。五律含華洗骨,超然遠(yuǎn)神,如初日芙蕖,亭亭秀映?!?a target='_blank'>唐書》稱其方駕李、杜,固知名下無虛。
《唐宋詩舉要》
姚曰:孟公高華精警,不逮右丞,而自然奇逸處則過之。
《歷代五言詩評選》
傳言浩然為詩,佇興而作,造意極苦。篇什既成,洗湔凡近,超然獨(dú)妙。雖氣象請遠(yuǎn),而采秀內(nèi)映,藻思所不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東川人。擢進(jìn)士第。官新鄉(xiāng)尉。有詩集一卷。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90?—754? 郡望趙郡(今河北趙縣),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登進(jìn)士第,曾官新鄉(xiāng)尉。辛文房《唐才子傳》云是東川人,誤。近世承之,定其為四川三臺(一說,云南會澤)人,訛誤尤甚。參稽李頎詩歌,知為河南潁陽(今河南登封)一帶人。東川實指潁水一支流。頎有別業(yè)在其旁,入仕前后均久居于此。后人因多稱“李東川”。李頎早年出入兩京,結(jié)交貴游,希冀用世。不成,乃閉戶10年,折節(jié)讀書。及第、釋褐后,可能先任朝中卑職,繼授新鄉(xiāng)尉,因久不得調(diào),憤而歸隱,直至去世。隱居時于學(xué)佛讀經(jīng)、求仙煉丹頗為醉心。生平見《唐才子傳》卷二,今人譚優(yōu)學(xué)《李頎行年考》(見《唐詩人行年考》)、傅璇琮《李頎考》(見《唐代詩人叢考》)。李頎為盛唐著名詩人,其邊塞詩、人物素描詩、音樂詩、詠史懷古詩等均有佳作。尤擅七律、七古二體。七律7首,乃該體發(fā)展成熟時期之佳構(gòu),形式規(guī)范,聲調(diào)洪亮,風(fēng)格朗暢,尤為明人所尊崇。高柄認(rèn)為其體“聲調(diào)最遠(yuǎn),品格最高”,“足為萬世法程”(《唐詩品匯》卷二)。王世貞稱之為盛唐四位七律能手之一(《藝苑卮言》卷四)。前后“七子”無不摹擬仿作,故沈德潛云:“明嘉、隆諸子專尊李頎”(《說詩晬語》)。李頎七古氣勢奔放,跌宕多姿,“轉(zhuǎn)接奇橫”(《三唐詩品》),酣暢恣肆。胡應(yīng)麟將其與高適、岑參、王維并稱,視為李、杜前盛唐之代表作家(《詩藪》內(nèi)編卷三)。清王闿運(yùn)認(rèn)為其七古兼具盧仝之奇峭,白居易之淺近,李、杜之宏贍(《湘綺樓說詩》卷六)。綜而言之,李頎詩歌麗而不縟,豪不失粗,“風(fēng)骨高華”(《詩藪》內(nèi)編卷四),“骨秀神清”(《三唐詩品》卷二),無愧為盛唐名家。《全唐詩》存詩3卷?!度圃娎m(xù)拾》補(bǔ)詩2首,斷句2。
唐詩匯評
李頎(?
—約751),籍貫不詳。
開元二十三年(735)登進(jìn)士第,授新鄉(xiāng)尉。
去職,歸隱潁陽(今河南登封西南)之未川。
天寶八載秋,高適授封丘尉,頎有詩送之。
天寶十三、十四載殷璠編《河岳英靈集》,謂頎“只到黃綬”。
頎工詩,尤以邊塞詩著稱。
王昌齡、崔顥、綦毋潛、岑參、王維、高適等交游,時輩咸重之。
有《李頎詩》一卷。
全唐詩》編詩三卷。

作品評論

河岳英靈集
頎詩發(fā)調(diào)既清,修辭亦繡。雜歌咸善,玄理最長。至如《送暨道士》云“大道本無我,青春長與君”,又《聽彈胡笳聲》云“幽音變調(diào)忽飄灑,長風(fēng)吹林雨墮瓦。迸泉颯颯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足可歔欷,震蕩心神。惜其偉才,只到黃緩,故論其數(shù)家,往往高于眾作。
容齋隨筆
歐陽公好稱誦唐嚴(yán)維詩“柳塘春水漫,花塢夕陽遲”及楊衡“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之句,以為不可及。予絕喜李頎詩云:“遠(yuǎn)客坐長夜,雨聲孤寺秋。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鼻易骺蜕孢h(yuǎn),適當(dāng)窮秋,暮投孤村古寺,中夜不能寐,起坐凄側(cè),而聞檐外雨聲,其為一時襟抱,不言可知。而此兩句十字中,盡其意態(tài),海水喻愁,非過語也。
《唐詩品》
頎詩意主渾成,遂無斫練,然情思清澹,每發(fā)羽調(diào)。七言古詩善寫邊朔氣象,其于玄理間出奇秀。七言律體如《送魏萬》、《盧司勛》、《浚公山池》等作,可謂翛然遠(yuǎn)意者也。
《批點(diǎn)唐音》
李頎不善五言,而善七言,故歌行與七言律皆有高處。
藝圃擷馀
李頎七言律最響亮整肅。
詩藪
李律僅七首,惟“物在人亡”不佳?!傲麂D月”,極雄渾而不笨;“花宮仙梵”,至工密而不纖?!斑h(yuǎn)公遁跡”之幽,“朝聞游子”之婉,皆可獨(dú)步千載。
唐詩選
七言律體,諸家所難,王維、李頎頗致其妙,即子美篇什雖眾,憒焉自放矣。
唐詩鏡
李頎七律,詩格清煉,復(fù)流利可誦,是摩詰以下第一人。
唐音癸簽
盛唐名家稱王、孟、高、岑,獨(dú)七言律祧孟,進(jìn)李頎,應(yīng)稱王、李、岑、高云。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新鄉(xiāng)七古,每于人不經(jīng)意處忽出異想,令人心賞其奇逸,而不知其所從來者。新鄉(xiāng)七律,篇篇機(jī)宕神遠(yuǎn),盛唐妙品也。
《詩源辨體》
李頎五言古平韻者多雜用律體,仄韻者亦多忌鶴膝。七言古在達(dá)夫之亞,亦是唐人正宗。五七言律多入于圣矣。
《詩源辨體》
王元美云:七言律,李有風(fēng)調(diào)而不甚麗,岑才甚麗而情不足,王差備美。愚按……李較岑、王,語雖熔液,而氣稍劣。后人每多推之者,蓋由盛唐體多失粘,諷之則難諧協(xié),李篇什雖少,則篇篇合律矣。
《唐詩評選》
盛唐之有李頎,猶制藝之有袁黃,古文詞之有李覯,朽木敗枝,區(qū)區(qū)以死律縛人。
圍爐詩話
李頎五律高澹,大勝七律,可與祖詠相伯仲。
詩筏
唐李頎詩雖近于幽細(xì),然其氣骨則沉壯堅老,使讀者從沉壯堅老之內(nèi)領(lǐng)其幽細(xì),而不能以幽細(xì)名之也。唯其如此,所以獨(dú)成一家。
《唐七律選》
舊盛唐名家多以王孟、王岑并稱,雖襄陽、嘉州與輞川并肩而不并,然尚可并題。至嘉、隆諸子以李頎當(dāng)之,則頎詩膚俗,不啻東家矣。明詩只存體面,總不生活,全是中是君惡習(xí),不可不察也。
師友詩傳錄
唐人七言律,以李東川、王右丞為正宗,杜工部為大家,劉文房為接武。
《唐詩箋要》
東川詩典瞻風(fēng)華,兼復(fù)音調(diào)句亮,盛唐能手。
《歷代詩法》
新鄉(xiāng)長于七字,古詩、今體并是作家。其蘊(yùn)氣調(diào)辭,含毫瀝思,緣源觸勝,別有會心。向來選家徒以音節(jié)高亮賞之,乃牝牡驪黃之見耳。
《唐詩別裁》
東川七律,故難與少陵、右丞比肩,然自是安和正聲。自明代嘉、隆諸子奉為圭臬,又不善學(xué)之,只存膚面,宜招毛秋晴太史之譏也。然譏諸子而痛掃東川,毋乃因噎而廢食乎?
《唐詩別裁》
東川比高、岑多和緩之響。
石洲詩話
東川七律,自杜公而外,有唐詩人,莫之與京。徒以李滄溟揣摹格調(diào),幾嫌太熟。然東川之妙,自非滄溟所能襲也。
石洲詩話
東川句法之妙,在高、岑二家上。高之渾厚,岑之奇峭,雖各自成家,然俱在少陵籠罩之中。至李東川,則不盡爾也。學(xué)者欲從精密中推宕伸縮,其必問津于東川乎!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
李頎賦筆輕新,以作七律,流麗婉潤,自覺勝人。所垂七篇,盡為濟(jì)南標(biāo)錄。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李東川摛詞典則,結(jié)響和平,固當(dāng)在摩詰之下,高、岑之上。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李東川七言古詩,只讀得《兩漢書》爛熟,故信手揮灑,無一俗料俗韻。
昭昧詹言
東川纏綿,情韻自然深至,然往往有痕。于鱗以東川配輞川,姚先生以為不允。東川視輞川,氣體渾厚微不及之,而意興超遠(yuǎn)則固相近。
《海天琴思錄》
李東川五七古俱卓然成家,滄溟獨(dú)取其七律,非作者知己者。
《批唐賢三昧集》
李東川七律為明代七子之祖,究其容貌相似,神理猶隔一黍。
《唐詩三百首續(xù)選》
東川七律風(fēng)骨凝重,聲韻安和,足與少陵、右丞抗行,明代李于鱗深得其妙。
三唐詩品
五言其源出于鮑明遠(yuǎn),發(fā)言清雋,骨秀神清,雖偶泛弦中,仍復(fù)自然合奏。七言變離,開闔轉(zhuǎn)接奇橫,沉郁之思,出以明秀,運(yùn)少陵之堅重,合高、岑之渾脫,高音古色,冠絕后來。
《詩學(xué)淵源》
(欣)古詩猶是齊梁一體,獨(dú)七言樂府雄渾雅潔,一片神行,與崔顥同一機(jī)杼,而使事寫懷,或且過之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92—約749 【介紹】: 唐虔州人,一說荊南人,字孝通。玄宗開元十四年進(jìn)士及第,授宜壽尉,遷右拾遺,入集賢院待制,復(fù)授校書,官終著作郎。工詩,其詩善寫方外之情。后棄官歸隱江東別業(yè),王維有詩送之。有文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92?—755? 字孝通,一作季通。排行三。荊南(今湖北荊州)人,一說為虔州(今江西贛州)人。玄宗開元十四年(726)登進(jìn)士第,歷官宜壽縣尉、集賢院待制、校書郎、右拾遺、著作郎。以名位不達(dá),掛冠歸隱。曾與張九齡、王維、李頎、儲光羲、盧象、韋應(yīng)物等交游酬唱。生平散見《元和姓纂》卷二、《新唐書·藝文志四》、《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唐才子傳》卷二。其詩工于描繪幽寂之景,抒寫方外之情,殷璠評為“舉體清秀,蕭蕭跨俗”(《河岳英靈集》)?!?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
唐詩匯評
綦毋潛(692?-755?),字孝通,庋州(今江西贛縣)人。開元十四年(726)登進(jìn)士第,授宜壽尉。入為集賢院待制,為校書郎。天寶初,棄官歸鄉(xiāng)。復(fù)入為右拾遺,天寶末,為著作郎。尋卒。潛與張九齡、儲光羲、盧象、韋應(yīng)物友善,與李頎、王維唱酬尤多。有《綦毋潛詩》一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為一卷。

作品評論

王維《別綦毋潛》
盛得江左風(fēng),彌工建安休。
河岳英靈集
潛詩屹崒峭倩足佳句,善寫方外之情。至如“松覆山殿冷”,不可多得;又“塔影桂清漢,鐘聲和白云”,歷代未有。荊南分野,數(shù)百年來。獨(dú)秀斯人。
唐詩紀(jì)事
綦毋拾遺詩,舉體清秀,蕭蕭跨俗。桑門之說,于己獨(dú)能。至如“松覆山殿冷”,不可多得;又如"鐘聲和白云”,歷代少有。借使若人加氣質(zhì),減雕飾,則高視三百年以外也,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潛詩摘其雋句,覺花影零亂。
《載酒園詩話又編》
綦毋潛似覺風(fēng)氣稍別,如“石路在峰心”,非諸公所能道,大似王昌齡句法。
《詩學(xué)淵源》
詩中近體,間入齊梁,清雅峻潔,絕類晉宋人語。盛唐以后擬齊梁者,當(dāng)以此為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滎陽人。歷郾城尉、北海尉。安祿山反,率眾擊殺附逆者,遷沂州刺史,諭降五千人。終滁州刺史。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00—777 排行二十,滎陽(今屬河南)人。
約玄宗開元中登進(jìn)士第,累遷大理評事。
天寶四載(745)為嶺南經(jīng)略使彭果判官。
六載果犯贓,坐貶光化尉,移北海尉。
安祿山反,縣民有應(yīng)之者,昈擊殺之。
累遷太子中允。
肅宗乾元后累歷淄、萊、沂、滁四州刺史。
代宗大歷六年(771)罷職閑居揚(yáng)州,十二年二月卒。
生平事跡散見白居易《故滁州刺史滎陽鄭公墓志銘并序》,新、舊《唐書·鄭云逵傳》。
昈有詩名。
白居易稱其“尤善五言詩。
王昌齡、王之渙、崔國輔輩聯(lián)唱迭合,名動一時”。
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1—762 【介紹】: 唐隴西成紀(jì)人,其先人隋末流寓西域,故生于安西都護(hù)府所屬碎葉城。中宗神龍初,遷居蜀之綿州昌隆縣青蓮鄉(xiāng),又嘗寓居山東,故亦稱山東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少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十歲通詩書,被稱為“天才英特”。喜縱橫術(shù),擊劍任俠,輕財重施。青年時離蜀漫游,玄宗天寶初,入長安,經(jīng)賀知章、吳筠推薦,詔供奉翰林。但政治上不受重視,又受權(quán)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天寶三載在洛陽結(jié)識杜甫。二人于詩壇齊名,并稱“李杜”。安史亂起,白為永王李璘府僚,參與平亂。因永王兵敗,坐流夜郎,中途遇赦東還,依族人當(dāng)涂令李陽冰。不久病卒。其詩風(fēng)雄奇豪放、清新飄逸,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等。有《李太白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01—762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排行十二,隴西成紀(jì)(今甘肅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竄于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龍元年(705)隨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今人多從此說。近人陳寅恪謂其先為西域胡人,隴西李氏乃偽托(《李太白氏族之疑問》)。其出生地亦多異說,或謂生于條支(今阿富汗加茲尼),或謂生于焉耆碎葉(今新疆庫爾勒與焉耆回族自治縣),亦有謂武后神功年間遷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因稱“李翰林”。賀知章譽(yù)為“天上謫仙人”,后人又稱“李謫仙”。在蜀中度過青少年時代,玄宗開元十二年(724)出蜀漫游,南窮蒼梧,東涉溟海,西入長安,北上太原,先后隱居安陸(今屬湖北)與徂徠山(在今山東)。天寶元年(742)奉詔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權(quán)貴,三載(744)賜金還山。此后漫游梁宋、齊魯,南游吳越,北上幽燕。今人或謂天寶十二載(753)曾第三次入京,學(xué)術(shù)界多以為開元年間和天寶初兩次入京,不承認(rèn)三入長安;亦有不承認(rèn)開元年間曾入長安者。天寶末,安祿山叛亂,李白應(yīng)召入永王李璘幕府,王室內(nèi)訌,李璘兵敗被殺,李白受累入獄,獲釋不久又被定罪流放夜郎,肅宗乾元二年(759)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761),聞李光弼出鎮(zhèn)臨淮,時已屆暮年,仍欲從軍,半道病還,寶應(yīng)元年(762)卒于當(dāng)涂(今屬安徽馬鞍山)。代宗即位,曾以左拾遺召,其時已卒。生平事跡詳見魏顥《李翰林集序》、李陽冰《草堂集序》、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xué)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及新、舊《唐書》本傳。年譜及考證生平之著作甚多,清人王琦、黃錫圭均有《李太白年譜》,今人有詹锳《李白詩文系年》,郁賢皓《李白叢考》,安旗、薛天緯《李白年譜》等。李白一生以大鵬自喻,以“安社稷”、“濟(jì)蒼生”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從科舉入仕,然始終未能得志。詩與杜甫齊名,杜甫《飲中八仙歌》曾詠及,《滄浪詩話》譽(yù)之為“仙才”。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內(nèi)容豐富,有要求報效祖國、功成身退而發(fā)泄不得志之悲憤感情者,如《行路難》、《將進(jìn)酒》等;有揭露政治黑暗、憂慮國事者,如《古風(fēng)五十九首》、《答王十二寒夜獨(dú)酌有懷》等;有蔑視權(quán)貴、鄙棄富貴者,如《夢游天姥吟留別》、《江上吟》等;有同情人民疾苦者,如《宿五松山下荀媼家》、《丁都護(hù)歌》等;有描繪高山大川自然風(fēng)光者,如《蜀道難》、《望廬山瀑布》等;有歌唱愛情友誼者,如《長干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李白論詩主張?zhí)煺孀匀?,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贈江夏韋太守良宰》)之境界。其絕句感情真摯,形象明朗,語言樸素,意境含蓄,韻味深長。其樂府歌行名篇則熔《莊》《騷》為一爐(龔自珍《最錄太白集》),“以氣為主,以自然為宗,以俊逸高暢為貴”(《藝苑卮言》卷四),感情激蕩,形象雄偉,氣勢磅礴,色彩絢爛,常借神話傳說,多用比興、夸張手法,具有“風(fēng)雨爭飛,魚龍百變”、“白云從空,隨風(fēng)變滅”(《唐宋詩醇》卷六)之特色,形成獨(dú)特之“縱逸”(《河岳英靈集》卷上)風(fēng)格。前人論李白詩歌之歷史地位,常與杜甫并列。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diào)張籍》);胡應(yīng)麟則云:“才超一代者李也,體兼一代者杜也。李如星如日揭,照耀太虛,杜若地負(fù)海涵,包羅萬匯。”(《詩藪》卷四)李集今存宋本《李太白文集》兩種,皆詩文合刻,30卷。一藏日本靜嘉堂文庫,有日本京都大學(xué)人文科學(xué)研究所影印本;一藏北京圖書館,為殘本,缺卷十五至二十四,以繆曰芑本配。清康熙年間繆曰芑曾據(jù)前一種翻刻,世稱繆本。注本今存元蕭士赟《分類補(bǔ)注李太白詩》25卷;明胡震亨《李詩通》(與《杜詩通》合稱《李杜詩通》)21卷;明朱諫撰《李詩選注》13卷,將200余首指為偽作,另編《李詩辨疑》2卷;清王琦《李太白全集》36卷,詩文合編,末6卷為附錄,最為通行。今人瞿蛻園、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以王琦注本為基礎(chǔ),參校各本,旁搜唐宋以來詩話、筆記以及今人研究成果,加以評箋補(bǔ)充,考訂謬誤,較詳備。近年又有安旗主編《李白全集編年注釋》和詹锳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兩種問世。今人研究著作主要有詹锳《李白詩論叢》、王運(yùn)熙等《李白研究》、羅宗強(qiáng)《李杜略論》、裴斐《李白十論》、郁賢皓《李白考論集》等。中華書局曾選擇部分單篇論文于1964年出版《李白研究論文集》。資料匯編有裴斐與劉善良編《李白資料匯編(金元明清之部)》。《全唐詩》存詩25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bǔ)詩36首、斷句10。
唐詩匯評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jì)(今甘肅秦安)。出生地有蜀中、西域、長安諸說,迄無定論。少時居綿州彰明縣清廉鄉(xiāng)(今屬四川江油),讀書吟詩,遍觀百家,好神仙,任俠仗義,曾手刃數(shù)人。二十五歲辭親遠(yuǎn)游,出三峽,游洞庭、衡山、襄漢、廬山、金陵、揚(yáng)州。開元十五年與故相許圉師孫女結(jié)婚,留居安陸十年。其間曾西入長安,北游太原。三十五歲后,遷居山東任城,與孔巢父等隱于徂徠山,號“竹溪六逸”。天寶元年應(yīng)詔入京,供奉翰林。三載,因權(quán)貴讒毀,“賜金放還”。至洛陽,與杜甫相識,同游梁宋、齊魯。曾受道箓于齊州紫極宮。后復(fù)漫游江淮、吳越、河北、梁宋等地。安史亂起,入永王璘幕府。璘兵敗,被捕下潯陽獄,長流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漂泊于武昌、岳陽、豫章、金陵、宣城等地。上元二年,李光弼出鎮(zhèn)臨淮,白以六十一歲高齡前往從軍,道病還,依族叔當(dāng)涂令李陽冰,尋病卒。白長于歌詩,嗜酒,人稱“謫仙”。與杜甫齊名,并稱“李杜”,在古代詩歌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李陽冰受白遺命,編其詩文為《草堂集》二十卷,又李白友人魏萬編其詩為《李翰林集》二卷,均佚。北宋宋敏求輯、曾鞏編次其詩文為《李太白文集》三十卷,今存?!?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二十五卷。
詞學(xué)圖錄
李白(701-762)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jì)(今甘肅秦安東),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白出生于安西大都護(hù)府碎葉城,五歲隨父遷居綿州昌?。ń窠停┣嗌忇l(xiāng)。天寶初供奉翰林。有《李太白集》,《尊前集》錄其詞12首。
黃鶴樓志·人物篇
李白(701—762) 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世人又稱謫仙、詩仙。祖籍隴西成紀(jì)(今甘肅靜寧西南),先世流遷中亞,5歲隨父定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xiāng)。出蜀后游歷江湖。天寶元年(742)應(yīng)召入長安,任翰林院供奉,后因蔑視權(quán)貴遭讒出京。今存李白詩共計1000馀首,有《李太白集》。在湖北游歷、居住多年,結(jié)識孟浩然,二人多次到黃鶴樓上會客送友、飲酒賦詩,留下不少關(guān)于黃鶴樓的佳作,“鄂州雜詩碑”錄存其詩十一首。其中《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吟詠黃鶴樓的千古絕唱。史書所載“崔顥題詩,李白擱筆”的佳話,更為后人津津樂道。為了紀(jì)念李白,后人在蛇山建立了太白堂和擱筆亭。
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七
白字太白。興圣皇帝九世孫。白生夢長庚星。因以命之。舉有道不應(yīng)。天寶初至長安。賀知章言于元宗。召見金鑾殿。論當(dāng)世事。奏頌一篇。詔供奉翰林。忤高力士。摘其詩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之。白遂求還山。乃賜金放還。安祿山反。永王璘辟為府僚。璘起兵。逃還彭澤。璘敗。長流夜郎。會赦還。代宗立。以左拾遺召。白已先卒。年六十馀。文集二十卷。

作品評論

河岳英靈集
李白性嗜酒,志不拘檢,常林棲十?dāng)?shù)載。故其為文章,率皆縱逸。至如《蜀道難》等篇。可謂奇之又奇。然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diào)也。
李陽冰《草堂集序》
凡所著述,言多諷興。自三代以來,《風(fēng)》《騷》之后,馳驅(qū)屈、宋,鞭撻揚(yáng)、馬,千載獨(dú)步,唯公一人。故王公趨風(fēng),列岳結(jié)軌,群賢翕習(xí),如鳥歸鳳。盧黃門云:“陳拾遺橫制頹波,天下質(zhì)文,翕然一變?!敝两癯婓w尚有梁、陳宮掖之風(fēng),至公大變,掃地并盡,今古文集,遏而不行;唯公文章,橫被六合,可謂力敵造化歟!
本事詩
白才逸氣高,與陳拾遺齊名、先后合德。其論詩云:“梁、陳以來,艷薄斯極,沈休文又尚以聲律。將復(fù)古道,非我而誰與!”故陳、李二集律詩殊少。嘗言“興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況使束于聲調(diào)俳優(yōu)哉!”
裴敬《翰林學(xué)士李公墓碑》
為詩格高旨遠(yuǎn),若在天上物外,神仙會集,云行鶴駕,想見飄然之狀:視塵中屑屑米粒,蟲睫紛擾,菌蠢羈絆蹂躪之比。
中山詩話
歐(陽修)貴韓(愈)而不悅(杜)子美,所不時曉;然于李白而甚賞愛,將由李白超趠飛揚(yáng)為感動也。
蘇轍《詩病五事》
李白詩類其為人,駿發(fā)豪放,華而不實、好事喜名,時不知義理之所在也。語用兵,則先登陷陣不以為難;語游俠,則白晝殺人不以為非;此豈其誠能也哉?白始以詩酒奉事明皇,遇讒而去,所至不改其舊。永王將竊據(jù)江淮,白起而從之不疑,遂以放死。今觀其詩,固然。唐詩人李、杜稱首,今其詩皆在。杜甫有好義之心,白所不及也。
黃庭堅《題李白詩草后》
余評李白詩如黃帝張樂于洞庭之野,無首無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槧人所可擬議。
西清詩話
李太白詩逸態(tài)凌云,映照千載,然時作齊梁間人體段,略不近渾厚。
歲寒堂詩話
至于李杜,尤不可輕議。歐陽公喜太白詩,乃稱其:“清風(fēng)明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之句。此等句雖奇逸,然在太白詩中,特其淺淺者。魯直云:“太白詩與漢魏樂府爭衡”,此語乃真知太白者。王介甫云:“白詩多說婦人,識見污下?!苯楦χ撨^矣??鬃觿h詩三百五篇,說婦人者過半,豈可亦謂之識見污下耶?
歲寒堂詩話
韻有不可及者,曹子建是也;味有不可及者,淵明是也;才力有不可及者,李太白、韓退之是也;意氣有不可及者,杜子美是也?!抛用?,李太白、韓退之三人,才力俱不可及,而就其中,退之喜崛奇之態(tài),太白多天仙之詞,退之猶可學(xué),太白不可及也。
珊瑚鉤詩話
李唐群英,惟韓文公之文,李太白之詩,務(wù)去陳言,多出新意。
艇齋詩話
古今詩人有《離騷》體者,惟李白一人,雖老杜亦無似《騷》者。
竹坡詩話
元微之作李杜優(yōu)劣論,謂太白不能窺杜甫之藩籬,況堂奧乎?唐人未嘗有此論,而稹始為之。至退之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則不復(fù)為優(yōu)劣矣。
韻語陽秋
杜甫、李白以詩齊名……然杜詩思苦而語奇,李詩思疾而語豪。
韻語陽秋
李白樂府三卷,于三綱五常之道,數(shù)致意焉。……徐究白之行事,亦豈純于行義者哉!永王之叛,白不能潔身而去,于君臣之義力如何?既合于劉,又合于魯,又娶于宗,又?jǐn)y昭陽、金陵之妓,于夫婦之義為如何?至于友人路亡,白為權(quán)窆;及其糜潰,又收其骨,則朋友之義庶幾矣。
苕溪漁隱叢話
引王安石語:詩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此李白所得也。
同上引《雪浪齋日記》
或云:太白詩其源流出于鮑明遠(yuǎn),如樂府多用《白纻》。故子美云“俊逸鮑參軍”,蓋有譏也。
能改齋漫錄
引劉次莊語:李白則飄揚(yáng)振激,如浮云轉(zhuǎn)石,勢不可遏。
朱子語類
李太白詩非無法度,乃從容于法度之中,蓋圣于詩者也。
朱子語類
李太白終始學(xué)《選》詩,所以好。
滄浪詩話
觀太白詩者,要識真太白處。太白天才豪逸,語多率然而成者。學(xué)者于每篇中,要識其安身立命處可也。
滄浪詩話
李杜二公,正不當(dāng)優(yōu)劣。太白有一二妙處,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處,太白不能作。
滄浪詩話
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
滄浪詩話
人言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同,長吉鬼仙之同耳。
沈光《李白酒樓記》
太白峭訐矯時之狀,小得大用,流斥齊魯。眼明耳聰,恐貽顛踣。故狎弄杯觴,沉溺曲蘗;耳一淫樂,目混黑白?;蚓菩焉窠?,視聽銳發(fā),振筆著紙,乃以聰明移于月露風(fēng)云,使之涓潔飛動;移于草木禽魚,使之岍茂褰擲;侈于閨情邊思,使之壯氣激人,離情溢目;移于幽巖邃谷,使之遼歷物外,爽人精魄;移于車馬弓矢,悲憤酣歌,使之馳騁決發(fā),如睨幽并,而失意放懷,盡見窮通焉。
木天禁語
太白(詩)雄豪空曠,學(xué)者不察,失于狂誕。
木天禁語
(樂府)上格如《焦仲卿》、《木蘭詞》、《羽林郎》、《霍家奴》、《三婦河》、《大垂手》、《小垂手》等篇,皆為絕唱。李太白樂府,氣語皆自此中來,不可不知也。
陳繹曾詩譜
李白詩祖《風(fēng)》《騷》,宗漢魏,下至鮑照、徐、庾,亦時用之。善掉弄,造出奇怪,驚動心目,忽然撇出,妙入無聲。其詩家之仙者乎?格高于杜,變化不及。
唐詩品匯
詩至開元、天寶間,神秀聲律,粲然大備。
李翰林天才縱逸,軼蕩人群,上薄曹、劉,下凌沈、鮑,其樂府古調(diào),能使儲光羲、王昌齡失步,高適、岑參絕倒,況其下乎?
升庵詩話
楊誠齋云:“李太白之詩,列子之御風(fēng)也;杜少陵之詩,靈均之乘桂舟、罵玉車也。無待者,神于詩者歟?有待而未嘗有待者,圣于詩若歟?”……徐仲車云:“太白之詩,神鷹瞥漢;少陵之詩,駿馬絕塵。“二公之評,意同而語亦相近,余謂太白詩,仙翁劍客之語,少陵詩,雅士、騷人之詞。比之文,太白則《史記》,少陵則《漢書》也。
四溟詩話
子美五言絕句,皆平韻,律體景多而情少。太白五言絕句平韻,律體兼仄韻,古體景少而情多,二公齊盡其妙。
四溟詩話
堆垛古人,謂之“點(diǎn)鬼簿”。太白長篇用之,自不為病,蓋本于屈原。
四溟詩話
徐伯傳問詩法于康對山,曰:“熟讀太白長篇,則胸次含宏,神思超越,下筆殊有氣也?!?/blockquote>
李攀龍《唐詩選序》
太白縱橫,往往強(qiáng)穹之末。間雜長語,英雄欺人耳。
李攀龍《唐詩選序》
(太白)五七言絕句,實唐三百年一人,蓋以不用意得之,即太白亦不自知其所至;而工者顧失焉。
《藝苑卮言》
太白古樂府,窈冥惝恍,縱橫變幻,極才人之致。然自足太白樂府。
王稚登《合刻李杜詩集序》
聞諸言詩者,有云:供奉之詩,仙。拾遺之詩,圣。圣可學(xué),仙不可學(xué);亦猶禪人所謂頓、漸,李頓而杜漸也。杜之懷李曰“詩無敵”,李之寄杜曰“作詩苦”。二先生酬贈,亦各語其極耳。
王稚登《李翰林分體金集序》
供奉讀書匡山,鳥雀就掌取食。散金十萬如飛塵,沉湎至尊之前,嘯傲御座之側(cè),口中不知有開元天子,何況太真妃、高力士哉!當(dāng)其稍能自屈,可立躋華要,乃掉臂不顧,飄然去之,坎壈以終其身。迨長流夜郎,與魑魅為伍,而其詩無一羈旅牢愁之語,讀之如餐霞吸露、欲蛻骨沖舉,非天際真人胸臆,疇能及此?其放浪于曲生柔曼,醉月迷花,特托而逃焉耳。
劉世教《合刻李杜分體全編序》
隴西(李)趨《風(fēng)》,《風(fēng)》故蕩詄,出于情之極,而以辭群者也;襄陽(杜)趨《雅》,《雅》故沈郁,入于情之極,而以辭怨者也。趨若異而軌無勿同,故無有能軒輊之者。
詩藪
李杜才氣格調(diào),古體歌行,大概相埒。李偏工獨(dú)至者絕句,杜窮極變化者律詩。言體格,則絕句不若律詩之大;論結(jié)撰,則律詩倍于絕句之難。然李近體足自名家,杜諸絕殊募入彀。截長補(bǔ)短,蓋亦相當(dāng)。惟長篇敘事,古今子美。故元、白論咸主此,第非究竟公案。
詩藪
李才高氣逸而調(diào)雄,杜體大思精而格渾。超出唐人而不離唐人者,李也;不盡唐調(diào)而兼得唐調(diào)者。杜也。
詩藪
太白筆力變化,極于歌行;少陵筆力變化,極于近體。李變化在調(diào)與詞,杜變化在意與格。然歌行無常矱,易于錯綜;近體有定規(guī),難于伸縮。調(diào)、詞超逸,驟如駭耳,索之易窮;意格精深,始若無奇、繹之難盡;此其稍不同也。
詩藪
李杜二家,其才氣本無優(yōu)劣、似工部體裁明密,有法可尋;青蓮興會標(biāo)舉,非學(xué)可至。又唐人特長近體,青蓮缺焉。故詩流習(xí)杜者眾也。
詩藪
備諸體于建安者,陳王也;集大成于開元者,工部也。青蓮才之逸,并駕陳王,氣之雄,齊驅(qū)工部,可謂撮勝二家,第古風(fēng)既乏溫淳,律體微乖整栗,故令評者不無軒輊,
詩藪
太白五言沿洄魏、晉,樂府出于齊、梁,近體周旋開、寶,獨(dú)絕句超然自得,冠古絕今。
唐詩鏡
太白雄姿逸氣,縱橫無方,所謂天馬行空,一息千里。
唐詩鏡
太白七言樂府接西漢之體制,掩六代之才華,自傅玄以下,未睹其偶。至贈答歌行,如風(fēng)卷云舒,惟意所向,氣韻文體,種種振絕。五言樂府摹古絕佳,諸詩率意而成,苦無深趣。蘇子由謂之“浮花浪蕊”,此言非無謂也。讀李太白詩當(dāng)?shù)闷錃忭嵵?,不求片字句之奇?/blockquote>
詩鏡總論
太白長于感興,遠(yuǎn)于寄衷,本于十五《國風(fēng)》為近。
詩鏡總論
太白其千古之雄乎?氣駿而逸,法老而奇,音越而長,調(diào)高而卓。
詩鏡總論
太白七古,想落意外,局自變生,真所謂“驅(qū)走風(fēng)云,鞭撻海岳”。其殆天授,非人力也。
唐詩歸
鐘云:古人雖氣極逸,才極雄,未有不具深心幽致而可入詩者。讀太白詩,當(dāng)于雄快中察其靜遠(yuǎn)精出處,有斤兩,有脈理。今人把太白只作一粗人看矣。
唐音癸簽
太白于樂府最深,古題無一弗擬,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離,離而實合,曲盡擬古之妙,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敬曰:青蓮雄姿逸氣,變化無方,七古千載罕有并驅(qū)。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王元美云:“太白之七言律變體,不足多法。”愚按:太白七言律,集中僅得八篇,駘蕩自然,不假雕飾,雖入小變,要亦非淺才可到也。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太白五七言律,以才力興趣求之,當(dāng)知非諸家所及;若必于句格法律求之,殆不能與諸家爭衡矣。胡元瑞云:“五言律,太白風(fēng)華逸宕,持過諸人,后之學(xué)者,才非天仙,多流率易,此論最有斟酌。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太白五、七言絕,多融化無跡,而入于圣。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太白七言絕多一氣貫成者,最得歌行之體。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取高華奇逸者,咸左袒乎李;取雄渾沉厚者,獨(dú)首推乎杜:要之二子不可高下定論。胡元瑞謂李猶莊周,杜猶左氏,或庶幾焉。
《詩源辨體》
太白歌行,窈冥恍惚,漫衍縱橫,極才人之致……此皆變化不測而入于神者也。
《詩源辨體》
屈原《離騷》在千古辭賦之宗,而后人摹仿盜襲,不勝饜飫。太白《鳴皋歌》雖本乎騷,而精彩絕出,自是太白手筆。至《遠(yuǎn)別離》、《蜀道難》、《天姥吟》,則變幻恍惚,盡脫蹊徑,實與屈子互相照映。謝茂秦云:“太白詩歌若疾雷破山,顛風(fēng)播海,非神于詩者不能?!?/blockquote>
《詩源辨體》
太白歌行,雖大小短長,錯綜無定,然自是正中之奇。
姜齋詩話
太白胸中浩渺之致,漢人皆有之,特以微言點(diǎn)出,包舉自宏。太白樂府歌行,則傾囊而出。如射者引弓極滿,或即發(fā),或遲審久之,能忍不能忍,其力之大小可知已。要至于太白止矣。
姜齋詩話
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李杜所以稱大家者,無意之詩十不得一二也。煙云泉石,花鳥苔林,金鋪錦帳,寓意則靈。
鈍吟雜錄
李太白之歌行,祖述騷雅,下迄梁、陳七言,無所不包,奇中又奇,而字字有本,諷刺沉切,自古未有也。
姚鼐《五七言今體詩鈔序目》
盛唐人,禪也;太白則仙也。于律體中以飛動票姚之勢,運(yùn)廣遠(yuǎn)奇逸之思,此獨(dú)成一境者。
《唐詩歸折衷》
吳敬夫云:太白天才豪邁,托興悠長,飲酒學(xué)仙、適以佐其蒼茫之勢。他人為之,則滓矣。故曰:氣大則物之大小畢浮其形。王摩詰微妙有禪理,然不在其作禪語中;太白縹渺有仙骨,然不在其作仙語中:此當(dāng)從神味會之,難與俗子語。
《唐音審體》
馮復(fù)京曰:太白古詩全出己調(diào),宋人乃謂出于子昂《感遇》。子昂局促,太白蕭散,烏可同日語!
《唐音審體》
馮復(fù)京曰:太白歌行曰神、曰化,天仙口語,不可思議。其意氣豪邁,固是本調(diào),而轉(zhuǎn)折頓挫,極抑揚(yáng)起伏之妙,然亦有失之狂縱者。此公才高如轉(zhuǎn)巨虬、駕風(fēng)螭,不可以為訓(xùn)。
《貞一齋詩說》
太白妙處全在逸氣橫出,其五言古從曹、阮二家變出,并不規(guī)模小謝,亦非踵武伯玉。
《唐詩別裁》
太白詩縱橫馳驟,獨(dú)《古風(fēng)》二卷,不矜才,不使氣,原本阮公,風(fēng)格俊上,伯玉《感遇》詩后,有嗣音矣。
《唐詩別裁》
太白七言古,想落天外,局自變生。大江無風(fēng),波浪自涌,白云從空,隨風(fēng)變滅。此殆天授,非人可及。
《唐詩別裁》
集中如《笑矣乎》、《悲來乎》、《懷素草書歌》等作,皆五代凡庸子所擬,后人無識,將此種入選,嗷訾者指太白為粗淺人作俑矣。讀李詩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遠(yuǎn)逸宕之神,才是謫仙人面目。
《唐詩別裁》
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yuǎn)。太白有焉。
說詩晬語
五言絕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蘇州之古澹,并入化機(jī);而三家中,太白近樂府,右丞、蘇州近古詩,又各擅勝場也。
詩法易簡錄
太白七古不獨(dú)取法漢魏,上而楚騷,下而六朝,俱歸镕冶,而一種飄逸之氣,高邁之神,自超然于六合之表,非淺學(xué)所能問津也。
《梅崖詩話》
太白七言近體不多見。五言如《宮中行樂》等篇,猶有陳、隋習(xí)氣,然用律嚴(yán)矣,音節(jié)亦稍稍振頓。七言長短句則縱橫排奡,獨(dú)往獨(dú)來,如活虎生龍,未易捉摸,少陵固嘗首肯心醉矣。
甌北詩話
(白)詩之不可及處,在乎神識超邁,飄然而來,忽然而去,不屈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勞勞于鏤心刻骨,自有天馬行空,不可羈勒之勢,若論其沉刻,則不如杜;雄鷙,亦不如韓。然以杜、韓與之比較,一則用力而不免痕跡,一則不用力而觸手生春;此仙與人之別也。
石洲詩話
大,可為也;化,不可為也。其李詩之謂乎?太白之論曰:“寄興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比羲挂哉?,將類于襄陽孟公以簡遠(yuǎn)為旨乎?而又不然。蓋太白在唐人中,別有舉頭天外之意,至于七言,則更迷離渾化,不可思議。以此為“寄興深微”,非大而化者,其烏乎能之!所謂七言之靡,殆專指七律言耳,故其七律不工。
龔自珍《最錄李白序》
莊、屈實二,不可以并;并之以為心,自白始,儒、仙、俠實三,不可以合;合之以為氣,又自白始也。其斯以為白之真原也矣。
昭昧詹言
太白亦奄有古今,而跡未全化,亦覺真實處微不及阮、陶、杜、韓。
昭昧詹言
太白胸襟超曠,其詩體格安放,文法高妙,亦與阮公同;但氣格不相似,又無阮公之切憂深痛,故其沉至亦若不及之。然古人各有千古,政不必規(guī)似前人也。阮公為人志氣宏放,某語亦宏致,求之古今,惟太白與之匹,故合論之。
昭昧詹言
太白當(dāng)希其發(fā)想超曠,落筆天縱,章法承接,變化無端,不可以尋常胸臆摸測;如列子御風(fēng)而行、如龍?zhí)扉T,虎臥鳳閣,威鳳九苞,祥麟獨(dú)角,日五彩,月重華,瑤臺絳闕,有非尋常地上凡民所能夢想及者。至其詞貌,則萬不容襲,蹈襲則凡兒矣。
昭昧詹言
大約太白詩與莊子文同妙:意接詞不接,發(fā)想無端,如天上白云,卷舒滅現(xiàn),無有定形。
《越縵堂詩話》
太白七古,超秀之中,自饒雄厚,不善學(xué)之,便墮塵障。
三唐詩品
古風(fēng)運(yùn)陰、何之俊響,結(jié)曹、王之深秀,第才多累質(zhì),振采未沉。七言雄放,多用典籍成語,正如亂頭粗服,益見其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江東人,字全乙。
玄宗開元進(jìn)士,又登博學(xué)宏詞科。
官夏縣令。
與孟浩然、王昌齡友善。
工詩,有盛名。
唐詩匯評
劉慎虛,生卒年不詳,字全乙,江東(今江蘇南部及浙江一帶)人。
或云洪州(今江西南昌)人。
開元十一年登進(jìn)士第;又登宏詞科,授校書郎。
與孟浩然、王昌齡友善。
雖有文章盛名,竟流落不偶。
天寶中年。
全唐詩》存詩一卷。
全唐文·卷四百八
慎虛。江東人。天寶時官夏縣令。

作品評論

河岳英靈集
慎虛詩,情幽興遠(yuǎn),思苦語奇,忽有所得,便驚眾聽。頃東南高唱者數(shù)人,然聲律宛態(tài),無出其右,唯氣骨不逮諸公。自永明已還,可杰立江表。至如“松色空照水,經(jīng)聲時有人”,又“滄溟千萬里,日夜一孤舟”,又“歸夢如春水,悠悠繞故鄉(xiāng)”……并方外之言也。惜其不永,天碎國寶。
唐詩歸
鐘云:“妙在止十四首,一字去不得。其用意狠處,全在不肯多。予嘗愛十四首,命林茂之書成小冊,而題其后有云:“陶公坐高秋,孤意先自立。”自謂此君實錄。又去:詩少而妙,難矣。然難不在陶洗,而在包孕;妙不在孤片,而在深廣。讀慎虛一字一句一篇,若讀數(shù)十百篇,隱隱隆隆,其中甚多,吾取此為少者法,
《載酒園詩話又編》
高、岑非無流走為律者,輕重(與劉)迥自不同。殷墦賞其“思苦語奇”,獨(dú)謂“氣骨不逮諸公”,此深識之論也。
《漁陽詩話》
劉慎虛字挺卿,其詩超遠(yuǎn)幽夐,在王、孟、王昌齡、常建、祖詠伯仲之間。
考其人,蓋深于經(jīng)術(shù),不但詞華也。
李華《三賢論》曰:“劉名儒,史官之家,兄弟以學(xué)稱。
述《》、《》、《》、《春秋》、《禮樂》為五說,條貫源流,備古今之變……”
《小澥草堂雜論詩》
劉慎虛亦是齊梁體段,其骨清耳,且字句外有靈氣往來。
劍溪說詩
如慎虛詩于王、孟外又辟一徑,氣象一派空明。
劍溪說詩
劉慎虛詩、空明深厚,饒有理趣。
《越縵堂詩話》
劉挺卿詩所傳只十四首,鐘伯敬、林古度、王貽上皆極賞之,以為字字可傳。其詩多清氣如話,卻有不落色相之妙,然稍近率易。殷璠謂其“氣骨不逮”,誠哉是言!
共 2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