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作品評論
人物簡介
【生卒】:約659—700,一作661—702 【介紹】: 唐梓州射洪人,字伯玉。陳元敬子。少任俠,后苦節(jié)讀書。舉光宅進士。以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贊賞,拜麟臺正字,轉右拾遺。隨武攸宜擊契丹,表掌書記,軍中文翰皆委之。圣歷元年以父老解職歸鄉(xiāng),旋居父喪。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將其下獄,冤死獄中。論詩標舉“風骨”、“興寄”,反對柔靡之風,為唐詩革新先驅。有集。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59—700,一說661—702 字伯玉,排行大,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曾任右拾遺,后人因稱“陳拾遺”。陳子昂出身豪族,少任俠,成年后始發(fā)憤攻讀。睿宗文明元年(684)登進士第(此據趙儋《故右拾遺陳公旌德碑》。按《唐才子傳》云子昂登第在高宗開耀二年,誤),任麟臺正字。武周代唐,陳子昂上表稱頌,后升任右拾遺。曾兩度從軍至北方邊塞。武后圣歷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鄉(xiāng)。后為縣令段簡陷害,死于獄中。沈亞之以為段簡乃受武三思指使(見《上九江鄭使君書》)。生平見盧藏用《陳氏別傳》,新、舊《唐書》本傳。陳子昂于沿襲六朝余波之初唐詩壇深表不滿,慨嘆“漢魏風骨,晉宋莫傳”,故欲革除“采麗競繁”之齊梁詩風,以繼承建安、正始之詩重比興寄托之傳統(tǒng)(見《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陳子昂之詩與其詩論相合,代表作為《感遇》38首,反映武周時代之社會現實甚為廣泛,抨擊時弊亦較深刻,抒寫胸臆之作則慷慨深沉,風格近于阮籍《詠懷》。另有《登幽州臺歌》雖僅4句,然為歷來傳誦之名篇。陳子昂于唐詩有開啟之功,甚得李、杜等人之推崇,韓愈云:“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薦士》)金元好問云:“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論詩絕句》)其詩文集以四部叢刊本《陳伯玉文集》為通行,今人徐鵬校點之《陳子昂集》最完備。詩注本有彭慶生《陳子昂詩注》。《全唐詩》存詩2卷。《全唐詩外編》補詩1首。唐詩匯評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睿宗文明元年(684)登進士第,詣闕上書,拜麟臺正字。武后垂拱二年從軍北征,歸朝,補右衛(wèi)胄曹參軍,遷右拾遺。萬歲通天元年,以參謀從武攸宜北討契丹,立志許國,然不為所用,眨暑軍曹,軍回,辭官還鄉(xiāng)。為縣令段簡構陷系獄,憂憤而卒。子昂為詩提倡“漢魏風骨”,所為書疏,亦全用散體,為唐代文學風氣轉變之先驅。有《陳伯玉文集》十卷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二卷。今人彭慶生有《陳子昂詩注》。全唐文·卷二百九
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文明初舉進士。詣闕上書。武后奇其才。擢麟臺正字。再轉右拾遺。圣歷初。以父老解官歸侍。縣令段簡覬其富。因事系獄。憂憤卒。年四十三。
作品評論
唐初王、楊、沈、宋擅名,然不脫齊、梁之體。獨陳拾遺首唱高雅沖淡之音,一掃六代之纖弱,趨于黃初、建安矣!太白、韋、柳繼出,皆自子昂發(fā)之。瀛奎律髓
陳拾遺子昂,唐之詩祖也。不但《感遇詩》三十八首為古體之祖,其律詩亦近體之祖也。周履靖《騷壇秘語》
陳子昂初變齊梁之弊,以理勝情,以氣勝辭。祖《十九首》、郭景純、陶淵明,故立意玄遠而造語精圓。《唐詩品》
唐初律體聲華并隆,音節(jié)兼美,屬梁、陳之艷藻,鏟末路之靡薄,可謂盛矣,而古詩之流,尚阻蹊徑。拾遺洗濯浮華,斫新雕樸,《感遇》諸作,挺然自樹,雖頗峭徑,而興寄遠矣。自馀七言諸體乃非所長,《春臺》之作純有楚聲,此意寥寥,幾乎尺有所短,竟使沈、宋揚波,宗稱百代,慷慨瑰奇之氣,尚詭于風人之度耶?李攀龍《唐詩選序》
唐無五言古詩,而有其古詩。陳子昂以其古詩為古詩,弗取也。《藝苑卮言》
陳正字陶洗六朝鉛華都盡,托寄大阮,微加斷裁,而天韻不及;律體時時入古,亦是矯枉之過。詩藪·內編
詩藪·內編唐初承襲梁、隋,陳子昂獨開古雅之源,張子壽首創(chuàng)清淡之派。盛唐繼起,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韋應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風神者也;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氣骨者也。
五言律體,極盛于唐,要其大端,亦有二格:陳、杜、沈、宋,典麗精工;王、孟、儲、韋,清空閑遠,此其概也。唐詩歸
唐至陳子昂,治覺詩中有一世界。無論一洗偏安之陋,并開創(chuàng)草昧之意亦無之矣。以至沈、宋、燕公、曲江諸家,所至不同,皆有一片廣大清明氣象,真正風雅。唐音癸簽
唐人推重子昂,自盧黃門后,不一而足。如杜子美則云:“有才繼騷雅”、“名與日月懸,韓退之則云:“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獨顏真卿有異論,僧皎然采而著之《詩式》。近代李于麟,加貶尤劇,余謂諸賢軒輊,各有深意,子昂自以復古反正,于有唐一代詩,功為大耳。正如夥涉為王,殿屋非必沉沉,但大澤一呼,為群雄驅先,自不得不取冠漢史,王弇州云:“陳正字淘洗六朝鉛華都盡,托寄大阮,微加斷裁,第天韻不及?!焙鹪疲骸白影合鞲∶叶窆叛牛m不能遠追魏晉,然在唐初,自是杰出?!彼箖裳粤紴檎壑砸?。《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陳、杜詩體渾大,非若中晚下細小工夫,作小結果。《詩源辨體》
子昂五言近體,律雖未成,而語甚雄偉,武德以還,綺靡之習,一洗頓盡。《詩辯坻》
陳伯玉律詩,清雄為骨,綿秀為姿,設色妍麗,寓意蒼遠。由初入盛,此公變之。沈、宋堂皇,悉皆祖構于此。原詩·內篇
盛唐諸詩人,惟能不為建安之古詩,吾乃謂唐有古詩。若必慕漢魏之聲調字句,此漢魏有詩而唐無古詩矣。旦彼所謂陳子昂“以其古詩為古詩”,正惟子昂能自為古詩,所以為子昂之詩耳。《唐詩別裁》
唐初五言古、漸趨于律,風格未遒。陳正字起衰而詩品始正,張曲江繼續(xù)而詩品乃醇,《繭齋詩談》
子昂胸中被古詩膏液熏蒸十分透徹,才下筆時,便有一段元氣,渾顥驅遣,奔赴而來。其轉換吞吐,有掩映無盡之致,使人尋味不置,愈入愈深,非上口便曉者比。但是他見得理淺,到感慨極深處,不過逃世遠去,學佛學仙耳,此便是沒奈何計較。石洲詩話
子昂、太白皆疾梁、陳之艷薄,而思復古道者。然子昂以精深復古,太白以豪放復古,必如此乃能復古耳。若其揣摩于形跡以求合,奚足言復古乎?援鶉堂筆記
射洪風骨矯拔,而才韻猶有未充,諷誦之次,風調似未極跌蕩洋溢之致。三唐詩品
骨格清凝,蒼蒼入漢,源于《小雅》,故有怨誹之音。《感遇》諸篇,璆然冠代,稱物既芳,寄托遙遠,固當仰駕阮公,俯陵左相?!队闹荨泛莱鰹槊?,如《河梁贈答》,語似常談,而脫口天成,適如人意。海內文宗,非虛譽也。
人物簡介
【生卒】:約660—約720 【介紹】: 唐揚州人。曾官兗州兵曹。中宗神龍中,以文詞俊秀馳名京師,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吳中四杰”。存詩僅二首,以《春江花月夜》著名。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60?—720? 揚州(今屬江蘇)人。曾任兗州兵曹。中宗神龍中與賀知章、萬齊融、邢巨、包融等詩人,以“文詞俊秀”而顯名長安。又與賀知章、包融、張旭友情甚篤,俱以詩作有名當時,號“吳中四士”(《新唐書·劉晏傳》附《包佶傳》)。事跡散見《舊唐書·賀知章傳》、《新唐書·劉晏傳》、《唐詩紀事》卷一七。其詩大都散佚,《全唐詩》僅存2首,一為《代答閨夢還》,寫閨情,詩風近齊梁,無甚特色;一為《春江花月夜》,則是千古絕唱。今人王啟興、張虹有《賀知章、包融、張旭、張若虛詩注》。唐詩匯評
張若虛,生卒年不詳,揚州(今屬江蘇)人。神龍中,與賀知章、包融、張旭等吳越文士,俱以文詞俊秀楊名京師,合稱“吳中四士”。后官至兗州兵曹參軍。《全唐詩》存詩二首。
作品評論
《載酒園詩話又編》天寶中,劉希夷、王昌齡、祖詠、張若虛、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雖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偶,恃才浮誕而然也。
《春江花月夜》,其為名篇不待言,細觀風度格調,則劉希夷《搗衣》諸篇類也。此誠盛唐中之初唐。且若虛與賀季真同時齊名,遽分初盛,編者殊草草。吾讀詩至賀秘書,真若云開山出,境界一新,毋寧置張于初,列賀于盛耳。《唐詩別裁》
若虛開元初人,與賀知章、張旭齊名。王闿運《湘綺樓論唐詩》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宮體之巨瀾也。
人物簡介
【生卒】:666—748 【介紹】: 唐僧。江都人,俗姓郭。工翰墨。少誓齒空門,志不可奪。依太原寺東塔,體解律文,絕其所疑,時賢推服,有聲京師。尋歸居揚州龍興寺,食不求飽,居不易坐。朝士途經者,以不踐其門閾為大羞。復召至長安,房琯、崔渙等皆爭與之交。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宋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生江都之郭氏。稍具知識。即念出家。父母雖愛。不能奪也。既從瑤臺成律師受具戒。旋于太原東塔寺究律藏。言入希微。理參玄要。識者推伏焉。眾請任以綱領職。乃默然東歸。率誦金剛般若經如意輪心咒。化鄉(xiāng)里。諸所設施。莫克盡述。大略皆以隆顯教門。敷弘法席而已。且維揚東南之沖要。朝廷土大夫。所從來往。必脩刺門下。然尤以得見為??。以不得見為大辱。故黃門侍郎盧藏用退而嘆曰。宇宙之內。信有高人。若太子少保陸象先。兵部尚書畢構。少府監(jiān)陸馀慶。吏部郎中嚴挺之。河南尹崔希逸。太尉房琯中書侍郎平章事崔渙。禮部侍郎李憕。著作郎綦母潛。名士王昌齡。僉所贍奉。愿同灑掃。天寶七載。十月十四日。晨興盥漱。就胡床跏趺。默睹西方。既曛而滅于龍興寺之別院。春秋八十三。夏六十二。緇素弟子北距泗沂。南踰領徼。望哭者千族。送葬者萬人其得法上首。曰會稽曇一福建懷一等。樹塔于城西蜀岡之原。吏部員外郎趙郡李華。撰文勒碑。大理司直張從申書。趙郡李陽冰篆額。
釋法慎。姓郭氏。江都人也。孩抱之歲誓齒空門。親愛所鐘志不可奪。從遙臺成律師受具戒。依太原寺東塔體解律文絕其所疑。時賢推服。或一言曲分于象表。精理自得于環(huán)中。聲振京師如晞愛日。諸寺眾請綱領。乃默然而東歸。既還揚都俯允郡愿恒誦金剛般若經如意輪。般若佛心我得此心。眾生亦得。如意勝愿我如此愿。眾生亦如。謂天臺止觀包一切經義。東山法門是一切佛乘。色空兩亡定慧雙照。不可得而稱也。慎暑不攝齊。食不求飽。居不易坐。四方舍施歸于大眾。一身有無均于最下。朝廷之士銜命往還。路出維揚終歲百數。不踐門閾以為大羞。仰承一盻如洗饑渴。慎與人子言依于孝。與人臣言依于忠。與人上言依于仁。與人下言依于禮。佛教儒行合而為一。學者流誤。故親校經論延來者聽受。故大起僧坊將警群迷。故廣圖菩薩因地。善護諸命。故曲濟眾生壽量。以文字度人。故工于翰墨。以法皆佛法。故兼采儒流以我慢為防。故自負衣缽。以規(guī)規(guī)為任故綱正緇林。以發(fā)揮道宗。故上行恭禮。以感慕遺跡。故不遠他邦。以龍象參議。故再至京國。以軌度端明。故研精律部歟。黃門侍郎盧藏用才高名重罕于推挹。一見于慎慕味循環(huán)不能離坐。退而嘆曰。宇宙之內信有高人。黃門于院中置以經藏嚴以香燈。天地無疆像法常在。太子少保陸象先兵部尚書畢構少府監(jiān)陸馀慶吏部侍郎嚴挺之河南尹崔希逸太尉房琯中書侍郎平章事崔渙禮部尚書李憕辭人王昌齡著作郎綦母潛僉所瞻奉愿同灑掃。感動朝宰如此。以天寶七載十月十四日。晨興盥漱就胡床加趺。心奉西方既嚑而滅于龍興寺別院。春秋八十三。夏六十二。緇素弟子北距泗沂南踰嶺徼。望哭者千族。會葬者萬人。其上首曰會稽曇一閩僧懷一南康崇睿晉陵義宣錢塘譚山寺惠鸞洛京法瑜崇元鶴林寺法勵法海維揚惠凝明幽靈祐靈一等。罔不成樂說辯才入法華三昧。眾所知識物之依怙。天上甘露正味調柔。人中象王利根成熟。音樂樹下長流?;壑?。雪山峰頂仰見清涼之月。金剛決定煩惱無馀優(yōu)曇開敷香潔盈滿。法施之恩郡居之感。哀奉色身經始靈塔于蕪城西蜀岡之原。像教也幽公自幼及衰恒所親侍。后請吏部員外郎趙郡李華為碑紀述。大歷八年癸丑十二月也。大理司直張從申書趙郡李陽冰題額其塔。亦幽公經度建塔之地。廣袤如素高卑得中。周臨四衢平視千里。門人環(huán)蒔列柏薦以名香。其塔屬會昌中例皆毀焉。
人物簡介
【生卒】:688—742 【介紹】: 唐晉陽人,后徙絳,字季淩。初仕冀州衡水主簿,以被誣構,憤而辭官。優(yōu)游黃河南北,歷十五年,補文安縣尉。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好游歷,與名士多有結交。工詩,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傳世之作有《涼州詞》、《登鸛雀樓》等六首。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唐詩匯評【生卒】:688—742 字季凌,排行七,原籍晉陽(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遷居絳郡(今山西新絳)。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受人誣謗,拂衣去官,優(yōu)游山水,足跡遍及黃河南北。家居15年。開元二十年(732)前后,在薊門與高適交游,高有《薊門不遇王之渙郭密之因以留贈》詩。晚年出任文安縣(今屬河北)尉,以清白著稱。天寶元年(742)卒于任所。之渙以邊塞詩享盛名,曾與高適、王昌齡、崔國輔等著名詩人唱和。有“旗亭畫壁”之傳說(見薛用弱《集異記》)。生平散見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太原王府君墓志銘并序》及《唐詩紀事》卷二六、《唐才子傳》卷三等。《全唐詩》僅存絕句6首,皆為佳作,尤以《涼州詞》、《登鸛雀樓》(《國秀集》署為朱斌所作)兩首最為膾炙人口。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后徙居絳郡(今山西新絳)。幼聰穎,弱冠能文。開元中,以門蔭調補冀州衡水主簿,因遭誣構,拂衣去官歸,優(yōu)游十五年,足跡遍大河南北。開元末,從親友之勸,復出仕,補文安郡文安縣尉,遘疾,卒于官?!?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六首。
作品評論
(王之渙)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嘗或歌從軍,吟出塞,皦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至夫雅頌發(fā)揮之作,詩騷興喻之致,文在斯矣,代未知焉,惜乎!溫公續(xù)詩話
唐之中葉,文章特盛,其姓名湮沒不傳于世者甚眾。如河中府鸛雀樓有王之渙、暢當詩。暢詩曰:“迥臨飛鳥上,高謝世人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王詩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倍苏?,皆當時賢士所不數,如后人擅詩名者,豈能及之哉!唐詩紀事
之渙,并州人,與兄之咸、之賁皆有文名,天寶間人。樂天作《滁州刺史鄭昈墓志》云:“與王昌齡、王之渙、崔國輔連唱迭和,名動一時?!?div id="eiuoeyc" class='inline' id='people_18220_5_1_comment'>
之渙,薊。人。少有俠氣,所從游皆五陵少年,擊劍悲歌,從禽縱酒。中折節(jié)攻文,十年名譽自振。恥困場屋,遂交謁名公。為詩情致雅暢,得齊梁之風。每有作,樂工輒取以被聲律。《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摩詰、少伯、太白三家鼎足而立,美不勝收。王之渙獨以“黃河遠上”一篇當之,彼不厭其多、此不愧其少,町謂拔戟自成一隊。
王之渙“黃河遠上”之外,五言如《送別》及《鸛雀樓》二篇,亦當入旗亭之畫。管世銘《讀書偶得三十四則》
或謂王之渙“黃河遠上”一篇之外,何不多見?余應之曰:神來之作,即作者亦不能有再?!?/blockquote>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689或691—約740 【介紹】: 唐襄州襄陽人,字浩然,世稱孟襄陽。早年隱居鹿門山。年四十,游京師,應進士不第。曾于太學賦詩,一座傾服。玄宗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出為荊州長史,辟為從事,未幾,返鄉(xiāng)。后王昌齡過襄陽,訪之,相見甚歡,食鮮疽發(fā)而卒。工詩,善寫山水景色,與王維齊名,并稱王孟。有集。
唐詩匯評【生卒】:689—740 或謂字浩然(《新唐書》本傳),排行六,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后世故稱孟襄陽。曾一度隱居鹿門山,后又隱居其祖居園廬。玄宗開元十六年(728)赴長安,應進士舉,不第,還襄陽。《新唐書》及《唐才子傳》均載有孟浩然在長安會見玄宗事,蓋來自《唐摭言》卷二。歷代詩話往往引用,流傳頗廣,然經考證,頗不可信。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間,韓朝宗任山南東道采訪使,曾薦孟浩然面君,但因孟浩然與友人飲酒未赴而未果(王士源《孟浩然詩集序》)。二十五年,張九齡貶荊州長史,署孟浩然為從事,曾隨張九齡往各地巡視,或祭山川,或游覽從獵,與之唱和。二十八年,王昌齡來游襄陽,相與飲酒甚歡。時浩然疾疹發(fā)背且愈,食鮮疾動,終于冶城南園。孟浩然終生布衣,經歷單純,除在襄陽隱居外,喜漫游,東至于海,西至巴蜀(陶翰《送孟大[六]入蜀序》),南至吳越,漫游中大都留有詩作。孟浩然雖以隱逸聞名,然從未忘情仕進,在若干詩中,反映強烈。此種情緒,到晚年方趨淡漠。生平詳見新、舊《唐書》本傳與王士源《孟浩然詩集序》。今人劉文剛有《孟浩然年譜》。孟浩然為唐代山水詩派之先行者,詩以清幽、平易見長,與王維詩風近似,故歷來王孟并稱。孟詩在唐代即獲好評:杜甫稱其“賦詩何必多,往往凌鮑謝”(《遣興五首》之五);又稱其“清詩句句盡堪傳”(《解悶十二首》之六);皮日休則稱其“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令齷齪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興,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也”(《郢州孟亭記》)。詩集有宋蜀刻本,為今日所存之最早版本。《四部叢刊》據明刊本影印,《四部備要》據明刊本排印,最為通行。校注本有李景白《孟浩然詩集校注》、徐鵬《孟浩然集校注》、佟培基《孟浩然詩集箋注》等。《全唐詩》存詩2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2首,斷句6。
黃鶴樓志·人物篇孟浩然(689—740),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隱居鹿門山。開元間游長安,應進士試不第。自洛之越,漫游江、淮、吳、越、湘、贛等地。歸襄陽。二十五年,張九齡出任荊州長史,引為幕賓。次年歸里。二十八年,王昌齡自嶺南北歸,經襄陽,相得甚歡。尋病卒。浩然以詩名重當世,與王維齊名,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天寶四載,王士源編次其詩為《孟浩然詩集》三卷,今存。《全唐詩》編詩二卷。
孟浩然(689—740) 唐代詩人。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早年隱居故鄉(xiāng)鹿門山,后應進士不第,赴吳越一帶漫游,以隱士終生。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杰出代表,與王維齊名并稱“王孟”,有《孟襄陽集》。曾多次過江夏(今武昌),在黃鶴樓宴客送友,飲酒賦詩。其黃鶴樓詩作中著名的有《江上別流人》《鸚鵡洲送王九之江左》《送元公歸鄂渚》等?!岸踔蓦s詩碑”錄存其詩四首。
作品評論
浩然詩,文彩茸,經緯綿密,半遵雅調,全削凡體。至如“眾山遙對酒,孤嶼共題詩”,無論興象,兼復故實。又“氣蒸云夢澤,波動岳陽城”亦為高唱。王士源《孟浩然集序》
(浩然)骨貌淑清,風神散朗。……學不為儒,務掇菁藻;文不按古,匠心獨妙。五言詩天下稱其盡美矣。皮日休《郢州孟亭記》
明皇世,章句之風大得建安體,淪者推李翰林、杜工部為尤。介其間能不愧者,惟吾鄉(xiāng)之孟先生也。先生之作,遇景入詠,不鉤奇抉異,令齷齪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興,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也。北齊美蕭愨“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先生則有“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樂府美王融“日霽沙嶼明,風動甘泉濁”,先生則有“氣蒸云夢澤,波動岳陽城”;謝眺之詩句,精者有“露濕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則有“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聲”。此與古人爭勝于毫厘間也。他稱是者眾,不可悉數。后山詩話
子瞻謂孟浩然之詩,韻高而才短,如造內法酒手,而無材料爾。《臞翁詩評》
孟浩然如洞庭始波,木葉微落。滄浪詩話
孟襄陽學力下韓退之遠甚,而其詩獨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滄浪詩話
孟浩然之詩,諷詠之久,有金石宮商之聲。劉辰翁《孟浩然詩集跋》
生成語難得。浩然詩高處不刻畫,只似乘興,蘇州遠在其后,而澹復過之。《唐詩品》
襄陽氣象清遠,心悰孤寂,故其出語灑落,洗脫凡近,讀之渾然省凈,而采秀內映,雖悲感謝絕,而興致有馀。藻思不及李翰林,秀調不及王右丞,而閑澹疏豁、翛翛自得之趣,亦非二公之長也。世代下流,崇慕冠紱,孟君淪落江海,遂阻聲華,傳之后世,悠然隱意更高。孟君之節(jié),夫亦久而后定者耶!《批點唐詩正聲》
浩然體本自沖澹中有趣味,故所作若不經思,而盛麗幽閑之思時在言外,蓋天降殊才,非偶然也。四溟詩話
浩然五言古詩近體,清新高妙,不下李、杜。但七言長篇,語平氣緩,若曲澗流泉,而無風卷江河之勢。藝圃擷馀
詩有必不能廢者,雖眾體未備,而獨擅一家之如孟浩然洮洮易盡,止以五言雋永,千載并稱“王孟”。詩藪
孟五言不甚拘偶者,自是六朝短古,加以聲律,便覺神韻超然,此其占便宜處。英雄欺人,要領未易勘也。詩藪
孟詩淡而不幽,時雜流麗;閑而匪遠,頗覺輕揚。可取者,一味自然。唐詩鏡
孟浩然詩材雖淺窘,然語氣清亮,誦之有泉流石上、風來松下之音。唐詩歸
鐘云:浩然詩當于清淺中尋其靜遠之趣,豈可故作清態(tài),飾其寒窘,為不讀書、不深思人便門?若右丞詩,雖欲竊其似以自文,不可得矣。此王、孟之別也。唐音癸簽
引何景明語:孟五言秀雅不及王,時閑澹頗自成局。唐音癸簽
引王世貞語:孟襄陽才不足半摩詰,特善用短耳。其景色恒傅情而發(fā),故小勝也;其氣先志而索,故大不勝也。然偏師而出者,猶輕當于眾志而膾炙藝林。《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珽曰:凡讀孟詩,真若水石潺湲,風竹相吞,爐煙方裊,草木自馨,自有一種天然清曠之致。《詩源辨體》
孟浩然古律之詩,五言為勝:五言則短篇為勝。《詩源辨體》
唐人律詩以興象為主,風神為宗。浩然五言律興象玲瓏,風神超邁,即元瑞所謂“大本先立”,乃盛唐最上乘,不得偏于閑淡幽遠求之也。《詩源辨體》
古人為詩,有語語琢磨者,有一氣渾成者。語語琢磨者稱工,一氣渾成者為圣。語語琢磨者,一有相類,疑為盜襲;一氣渾成者,興趣所到,忽然而來,渾然而就,不當以形似求之。試觀浩然五言律入錄者,無一句人不能道,然未有一篇人易道也。后人才小者輒慕浩然,然但得其淺易耳。《詩源辨體》
李、杜二公詩甚多,而浩然詩甚少。蓋二公才力甚大,思無不獲。浩然造思極深,必待自得。故其五言律皆忽然而來,渾然而就,而圓轉超絕,多入于圣矣。須溪謂“浩然不刻畫,只似乘興”,滄浪謂“浩然一味妙悟”,皆得之矣。《載酒園詩話又編》
五言律,摩詰風體不一,浩然機局善變。然摩詰可學,而浩然不易學也。浩然如“云海訪甌閩”、“沿溯非便習”、“士有不得志”、“拂衣去何處”、“府寮能枉駕”、“敝廬在郭外”、“聞君息陰地”、“與君園廬并”、“去國已如昨”、“少小學書劍”、“掛席東南望”、“遑遑三十載”、“南國辛居士”、“舊國余歸楚”、“二月湖水清”等篇,格雖稍放而入小變,然皆神會興到,隨地化生,未可以智力求之。至如“欣逢柏臺舊”、“義公習禪寂”、“支遁初求道”、“龍象經行處”等篇,則皆幽遠清曠,以丘壑勝者也。《載酒園詩話又編》
詩忌鬧,孟獨靜;詩忌板,孟最圓,然律詩有一篇如一句者,又有上句即有下句者,往往稍涉于輕,乃知有所避必有所犯。筆力強弱,實由性生,不復可強,智者善藏其短耳。《騷壇秘語》
(浩然詩)祖建安,宗淵明,沖澹中有壯逸之氣。《蠖齋詩話》
襄陽五言律、絕句,清空自在,淡然有馀,衍作五言排律,轉覺易盡,大遜右丞。蓋長篇中須警策語耐看,不得專以氣體取勝也,故必推老杜擅場。《唐詩歸折衷》
孟詩以清勝,其入悟處,非學可及,吳敬夫云:浩然清姿淑質,風神掩映,乃在淡若無意之中。《唐詩歸折衷》
孟詩佳處只一“真”字,初讀無奇,尋繹則齒頰間有馀味。《古歡堂集雜著》
襄陽(五律)佳處亦整亦暇,結構別有生趣,輞川、太白,殆能兼之。原詩
孟浩然諸體似乎澹遠,然無縹緲幽深思致,如畫家寫意,墨氣都無。蘇軾謂“浩然韻高而才短,如造內法酒手,而無材料”,誠為知言。后人胸無才思,易于沖口而出,孟開其端也。《唐詩別裁》
襄陽詩從靜悟得之,故語淡而味終不薄,此詩品也。然比右丞之渾厚,尚非魯、衛(wèi)。《唐詩別裁》
孟詩勝人處,每無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復出人意表。《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
孟公五律,筆潔氣逸,為品最高;較之儲生,尤為神足。故能指作自如,不窘邊幅。自是一代家數,未易軒輊也。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謝惠連,挹彼清音,謝其密藻。五律含華洗骨,超然遠神,如初日芙蕖,亭亭秀映。《唐書》稱其方駕李、杜,固知名下無虛。《唐宋詩舉要》
姚曰:孟公高華精警,不逮右丞,而自然奇逸處則過之。《歷代五言詩評選》
傳言浩然為詩,佇興而作,造意極苦。篇什既成,洗湔凡近,超然獨妙。雖氣象請遠,而采秀內映,藻思所不及。
人物簡介
【介紹】: 唐東川人。擢進士第。官新鄉(xiāng)尉。有詩集一卷。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90?—754? 郡望趙郡(今河北趙縣),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登進士第,曾官新鄉(xiāng)尉。辛文房《唐才子傳》云是東川人,誤。近世承之,定其為四川三臺(一說,云南會澤)人,訛誤尤甚。參稽李頎詩歌,知為河南潁陽(今河南登封)一帶人。東川實指潁水一支流。頎有別業(yè)在其旁,入仕前后均久居于此。后人因多稱“李東川”。李頎早年出入兩京,結交貴游,希冀用世。不成,乃閉戶10年,折節(jié)讀書。及第、釋褐后,可能先任朝中卑職,繼授新鄉(xiāng)尉,因久不得調,憤而歸隱,直至去世。隱居時于學佛讀經、求仙煉丹頗為醉心。生平見《唐才子傳》卷二,今人譚優(yōu)學《李頎行年考》(見《唐詩人行年考》)、傅璇琮《李頎考》(見《唐代詩人叢考》)。李頎為盛唐著名詩人,其邊塞詩、人物素描詩、音樂詩、詠史懷古詩等均有佳作。尤擅七律、七古二體。七律7首,乃該體發(fā)展成熟時期之佳構,形式規(guī)范,聲調洪亮,風格朗暢,尤為明人所尊崇。高柄認為其體“聲調最遠,品格最高”,“足為萬世法程”(《唐詩品匯》卷二)。王世貞稱之為盛唐四位七律能手之一(《藝苑卮言》卷四)。前后“七子”無不摹擬仿作,故沈德潛云:“明嘉、隆諸子專尊李頎”(《說詩晬語》)。李頎七古氣勢奔放,跌宕多姿,“轉接奇橫”(《三唐詩品》),酣暢恣肆。胡應麟將其與高適、岑參、王維并稱,視為李、杜前盛唐之代表作家(《詩藪》內編卷三)。清王闿運認為其七古兼具盧仝之奇峭,白居易之淺近,李、杜之宏贍(《湘綺樓說詩》卷六)。綜而言之,李頎詩歌麗而不縟,豪不失粗,“風骨高華”(《詩藪》內編卷四),“骨秀神清”(《三唐詩品》卷二),無愧為盛唐名家?!?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3卷?!度圃娎m(xù)拾》補詩2首,斷句2。唐詩匯評
作品評論
頎詩發(fā)調既清,修辭亦繡。雜歌咸善,玄理最長。至如《送暨道士》云“大道本無我,青春長與君”,又《聽彈胡笳聲》云“幽音變調忽飄灑,長風吹林雨墮瓦。迸泉颯颯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足可歔欷,震蕩心神。惜其偉才,只到黃緩,故論其數家,往往高于眾作。容齋隨筆
歐陽公好稱誦唐嚴維詩“柳塘春水漫,花塢夕陽遲”及楊衡“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之句,以為不可及。予絕喜李頎詩云:“遠客坐長夜,雨聲孤寺秋。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鼻易骺蜕孢h,適當窮秋,暮投孤村古寺,中夜不能寐,起坐凄側,而聞檐外雨聲,其為一時襟抱,不言可知。而此兩句十字中,盡其意態(tài),海水喻愁,非過語也。《唐詩品》
頎詩意主渾成,遂無斫練,然情思清澹,每發(fā)羽調。七言古詩善寫邊朔氣象,其于玄理間出奇秀。七言律體如《送魏萬》、《盧司勛》、《浚公山池》等作,可謂翛然遠意者也。《批點唐音》
李頎不善五言,而善七言,故歌行與七言律皆有高處。藝圃擷馀
李頎七言律最響亮整肅。詩藪
李律僅七首,惟“物在人亡”不佳?!傲麂D月”,極雄渾而不笨;“花宮仙梵”,至工密而不纖?!斑h公遁跡”之幽,“朝聞游子”之婉,皆可獨步千載。唐詩選
七言律體,諸家所難,王維、李頎頗致其妙,即子美篇什雖眾,憒焉自放矣。唐詩鏡
李頎七律,詩格清煉,復流利可誦,是摩詰以下第一人。唐音癸簽
盛唐名家稱王、孟、高、岑,獨七言律祧孟,進李頎,應稱王、李、岑、高云。《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新鄉(xiāng)七古,每于人不經意處忽出異想,令人心賞其奇逸,而不知其所從來者。新鄉(xiāng)七律,篇篇機宕神遠,盛唐妙品也。《詩源辨體》
李頎五言古平韻者多雜用律體,仄韻者亦多忌鶴膝。七言古在達夫之亞,亦是唐人正宗。五七言律多入于圣矣。《詩源辨體》
王元美云:七言律,李有風調而不甚麗,岑才甚麗而情不足,王差備美。愚按……李較岑、王,語雖熔液,而氣稍劣。后人每多推之者,蓋由盛唐體多失粘,諷之則難諧協(xié),李篇什雖少,則篇篇合律矣。《唐詩評選》
盛唐之有李頎,猶制藝之有袁黃,古文詞之有李覯,朽木敗枝,區(qū)區(qū)以死律縛人。圍爐詩話
李頎五律高澹,大勝七律,可與祖詠相伯仲。詩筏
唐李頎詩雖近于幽細,然其氣骨則沉壯堅老,使讀者從沉壯堅老之內領其幽細,而不能以幽細名之也。唯其如此,所以獨成一家。《唐七律選》
舊盛唐名家多以王孟、王岑并稱,雖襄陽、嘉州與輞川并肩而不并,然尚可并題。至嘉、隆諸子以李頎當之,則頎詩膚俗,不啻東家矣。明詩只存體面,總不生活,全是中是君惡習,不可不察也。師友詩傳錄
唐人七言律,以李東川、王右丞為正宗,杜工部為大家,劉文房為接武。《唐詩箋要》
東川詩典瞻風華,兼復音調句亮,盛唐能手。《歷代詩法》
新鄉(xiāng)長于七字,古詩、今體并是作家。其蘊氣調辭,含毫瀝思,緣源觸勝,別有會心。向來選家徒以音節(jié)高亮賞之,乃牝牡驪黃之見耳。《唐詩別裁》
東川七律,故難與少陵、右丞比肩,然自是安和正聲。自明代嘉、隆諸子奉為圭臬,又不善學之,只存膚面,宜招毛秋晴太史之譏也。然譏諸子而痛掃東川,毋乃因噎而廢食乎?《唐詩別裁》
東川比高、岑多和緩之響。石洲詩話
東川七律,自杜公而外,有唐詩人,莫之與京。徒以李滄溟揣摹格調,幾嫌太熟。然東川之妙,自非滄溟所能襲也。石洲詩話
東川句法之妙,在高、岑二家上。高之渾厚,岑之奇峭,雖各自成家,然俱在少陵籠罩之中。至李東川,則不盡爾也。學者欲從精密中推宕伸縮,其必問津于東川乎!《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
李頎賦筆輕新,以作七律,流麗婉潤,自覺勝人。所垂七篇,盡為濟南標錄。《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李東川摛詞典則,結響和平,固當在摩詰之下,高、岑之上。《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李東川七言古詩,只讀得《兩漢書》爛熟,故信手揮灑,無一俗料俗韻。昭昧詹言
東川纏綿,情韻自然深至,然往往有痕。于鱗以東川配輞川,姚先生以為不允。東川視輞川,氣體渾厚微不及之,而意興超遠則固相近。《海天琴思錄》
李東川五七古俱卓然成家,滄溟獨取其七律,非作者知己者。《批唐賢三昧集》
李東川七律為明代七子之祖,究其容貌相似,神理猶隔一黍。《唐詩三百首續(xù)選》
東川七律風骨凝重,聲韻安和,足與少陵、右丞抗行,明代李于鱗深得其妙。三唐詩品
五言其源出于鮑明遠,發(fā)言清雋,骨秀神清,雖偶泛弦中,仍復自然合奏。七言變離,開闔轉接奇橫,沉郁之思,出以明秀,運少陵之堅重,合高、岑之渾脫,高音古色,冠絕后來。《詩學淵源》
(欣)古詩猶是齊梁一體,獨七言樂府雄渾雅潔,一片神行,與崔顥同一機杼,而使事寫懷,或且過之矣。
人物簡介
【生卒】:692—約749 【介紹】: 唐虔州人,一說荊南人,字孝通。玄宗開元十四年進士及第,授宜壽尉,遷右拾遺,入集賢院待制,復授校書,官終著作郎。工詩,其詩善寫方外之情。后棄官歸隱江東別業(yè),王維有詩送之。有文集。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92?—755? 字孝通,一作季通。排行三。荊南(今湖北荊州)人,一說為虔州(今江西贛州)人。玄宗開元十四年(726)登進士第,歷官宜壽縣尉、集賢院待制、校書郎、右拾遺、著作郎。以名位不達,掛冠歸隱。曾與張九齡、王維、李頎、儲光羲、盧象、韋應物等交游酬唱。生平散見《元和姓纂》卷二、《新唐書·藝文志四》、《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唐才子傳》卷二。其詩工于描繪幽寂之景,抒寫方外之情,殷璠評為“舉體清秀,蕭蕭跨俗”(《河岳英靈集》)。《全唐詩》存詩1卷。唐詩匯評
綦毋潛(692?-755?),字孝通,庋州(今江西贛縣)人。開元十四年(726)登進士第,授宜壽尉。入為集賢院待制,為校書郎。天寶初,棄官歸鄉(xiāng)。復入為右拾遺,天寶末,為著作郎。尋卒。潛與張九齡、儲光羲、盧象、韋應物友善,與李頎、王維唱酬尤多。有《綦毋潛詩》一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為一卷。
作品評論
人物簡介
【生卒】:?—754 【介紹】: 唐汴州人。玄宗開元進士。天寶時歷太仆寺丞、司勛員外郎。曾漫游各地,足跡甚廣。工詩。早期詩流于浮艷,后歷邊塞,詩風變?yōu)樾蹨啞K鳌饵S鶴樓》詩,李白激賞之。有集。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唐詩匯評【生卒】:704?—754 汴州(今河南開封)人,開元十一年(723)進士及第。《舊唐書·文苑傳》云“開元、天寶間,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顥,京兆王昌齡、高適,襄陽孟浩然。”詩名頗大。其《黃鶴樓》詩,嚴羽譽為唐人七言律詩第一,傳說曾使李白折服。《舊唐書》本傳稱其“有俊才,無士行,好蒱搏、飲酒。及游京師,娶妻擇有貌者,稍不愜意,即去之,前后數四”。《新唐書》本傳記其與李邕相見之事:“初,李邕聞其名,虛舍邀之,顥至獻詩,首章曰:‘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兒無禮!’不與接而去。”可見其性格放浪不羈。曾為太仆寺丞,天寶中為司勛員外郎,天寶十三載(754)卒。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唐才子傳》卷一。今人傅璇琮有《崔顥考》,譚優(yōu)學有《崔顥年表》。顥漫游四方,生活經歷頗豐富,詩風亦有所變化。《唐才子傳》云“少年為詩,意浮艷,多陷輕??;晚節(jié)忽變常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狀極戎旅,奇造往往并驅江、鮑”。其邊塞詩慷慨豪邁,《長干行》等小詩,淳樸生動,頗近民歌。今人萬競君有《崔顥詩注》。《全唐詩》存詩1卷。《全唐詩續(xù)拾》補5首(其中一首互見)。
黃鶴樓志·人物篇崔顥(704?—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開元十一年(723)登進士第。曾南游吳越、武昌等地。開元后期入河東軍幕。天寶初,為太仆寺丞。終司勛員外郎。顥長于詩,開元、天寶間與王昌齡、孟浩然同以位不顯而文知名。有《崔顥詩》一卷。《全唐詩》編詩一卷。今人萬競君有《崔顥詩注》。
崔顥(約704?—754) 唐代詩人。汴州(今河南開封)人。開元十一年(723)進士,初任太仆寺丞,官終司勛員外郎,故稱“崔司勛”。性格浪漫,雖有才氣,但仕途坎坷。曾在東北邊地從軍。歸來后宦游武昌時作七律《黃鶴樓》一首,因情調優(yōu)美,被后人推為唐詩題詠黃鶴樓第一名篇,亦被譽為“唐人七律第一”。從唐代芮挺章《國秀集》以來的一千二百馀年間,凡唐詩總集或選本幾乎沒有不收錄這首千古佳作的。亦因此詩,黃鶴樓有了“崔氏樓”的別稱,武漢也因之被稱為“白云黃鶴的故鄉(xiāng)”。為紀念崔顥,黃鶴樓公園內建有《崔顥題詩圖》浮雕。全唐文·卷三百三十
顥。開元中進士。累官司勛員外郎。天寶十三載卒。
作品評論
顥年少為詩,名陷輕薄,晚節(jié)忽變常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說盡戎旅。至如“殺人遼水上,走馬漁陽歸。鍇落金鎖甲,蒙茸貂鼠衣”,又“春風吹淺草,獵騎何翩翩。插羽兩相顧,鳴弓上新弦”,可與鮑昭并驅也。《批點唐音》
崔詩在閨情較勝。《批點唐音》
崔汴州自善從軍詩,亦學鮑體。《唐詩品》
顥詩氣格奇俊,聲調倩美,其說塞垣景象,可與明遠抗庭。然性本靡薄,慕尚閨幃,集中此類殊復不少,竟以《少婦》之作取棄,高賢疏亮之士,直取為心流之戒可爾。李白極推《黃鶴樓》之作,然顥多大篇,實曠世高手,《黃鶴》雖佳,未足上列。詩藪
崔顥《邯鄲宮人怨》敘事幾四百言,李、杜外,盛唐歌行無贍于此,而情致委婉,真切如見。后來《連昌》、《長恨》,皆此兆端。《詩源辨體》
崔顥五言古,平韻者間雜律體,仄韻者亦多忌“鶴膝”;七言古語多靡麗,而調有不純,當在摩潔之下。《詩源辨體》
崔顥七言律雖皆匠心,然體制、聲調靡不合于天成,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也。《唐詩韻匯》
唐詩七律,……崔司勛、李青蓮間出古意,品外獨絕。圍爐詩話
(顥)五律精能,七律尤勝。《詩學淵源》
(顥)善為樂府歌行,辭旨俊逸,不減明遠。《黃鶴樓》詩尤膾炙人口,為唐人拗律半格之始,實則晉宋七言歌行之變體也。
人物簡介
唐詩匯評【介紹】: 唐江東人,字全乙。玄宗開元進士,又登博學宏詞科。官夏縣令。與孟浩然、王昌齡友善。工詩,有盛名。
全唐文·卷四百八劉慎虛,生卒年不詳,字全乙,江東(今江蘇南部及浙江一帶)人。或云洪州(今江西南昌)人。開元十一年登進士第;又登宏詞科,授校書郎。與孟浩然、王昌齡友善。雖有文章盛名,竟流落不偶。天寶中年。《全唐詩》存詩一卷。
慎虛。江東人。天寶時官夏縣令。
作品評論
慎虛詩,情幽興遠,思苦語奇,忽有所得,便驚眾聽。頃東南高唱者數人,然聲律宛態(tài),無出其右,唯氣骨不逮諸公。自永明已還,可杰立江表。至如“松色空照水,經聲時有人”,又“滄溟千萬里,日夜一孤舟”,又“歸夢如春水,悠悠繞故鄉(xiāng)”……并方外之言也。惜其不永,天碎國寶。唐詩歸
鐘云:“妙在止十四首,一字去不得。其用意狠處,全在不肯多。予嘗愛十四首,命林茂之書成小冊,而題其后有云:“陶公坐高秋,孤意先自立?!弊灾^此君實錄。又去:詩少而妙,難矣。然難不在陶洗,而在包孕;妙不在孤片,而在深廣。讀慎虛一字一句一篇,若讀數十百篇,隱隱隆隆,其中甚多,吾取此為少者法,《載酒園詩話又編》
高、岑非無流走為律者,輕重(與劉)迥自不同。殷墦賞其“思苦語奇”,獨謂“氣骨不逮諸公”,此深識之論也。《漁陽詩話》
《小澥草堂雜論詩》
劉慎虛亦是齊梁體段,其骨清耳,且字句外有靈氣往來。劍溪說詩
如慎虛詩于王、孟外又辟一徑,氣象一派空明。劍溪說詩
劉慎虛詩、空明深厚,饒有理趣。《越縵堂詩話》
劉挺卿詩所傳只十四首,鐘伯敬、林古度、王貽上皆極賞之,以為字字可傳。其詩多清氣如話,卻有不落色相之妙,然稍近率易。殷璠謂其“氣骨不逮”,誠哉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