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白居易

相關人物:共 225 位
共 22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僧慧昭 朝代:初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住武陵開元寺。性僻而高,好言人休戚。憲宗元和中,陳廣官武陵,昭見之,自言姓劉,為宋鄱陽王劉休業(yè)曾孫,年已二百九十歲,又言廣為宋長沙王劉叔堅六世孫。廣求為弟子,昭遁去,不知所終。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不知何許人。
元和十一年。
居武陵之開元寺。
時有陳廣者。
方以孝廉調官此郡。
昭見之。
悲且喜曰。
陳君何來之晚乎。
廣愕然。
心以為素不相識。
而訝見之晚。
豈無所謂哉。
因請其說。
昭曰。
詎容倉卒。
他日當為子索言之。
一夕廣詣昭宿。
遂對床傾倒所蘊。
曰我劉氏子。
宋孝文帝玄孫也。
曾祖鄱陽王休業(yè)。
祖士弘。
并詳史傳。
先人以文學。
為齊竟陵王子良所知。
仕至會稽令。
吾生于梁普通七年五月。
年三十。
筮仕陳宣帝。
時旋棄去。
與沈彥文游。
后長沙王叔堅。
始興王叔陵。
皆致賓客。
張聲勢。
趨附權寵。
吾偕彥文。
處長沙門下。
及始興之誅。
吾輩亦從而逝矣。
橡栗以供。
旦暮短褐。
以禦寒暑。
匿深林窮谷。
樂天命。
未幾。
而一老沙門過之曰。
二君骨相皆奇。
然劉君尤壽。
彥文再拜。
愿得所餌藥。
僧笑竟別。
且告吾曰。
世俗務名利。
徒勞苦耳。
愿復奚所成就哉。
吾念獨釋氏之道。
其庶幾。
君尚勉旃。
吾于是奉命。
罔敢或墜。
又十五年。
陳亡。
故后主諸王入長安。
吾遂率彥文乞丐。
西上謁吊長沙。
于瓜州宿。
留晉昌互羌塞。
數(shù)年長沙殂。
又數(shù)年彥文亡。
吾始依會稽之佛寺。
而落發(fā)焉。
則又去彥文之亡。
已二十年。
而吾固百歲矣。
雖容體枯瘠。
而筋力不衰。
尚日行百里。
唐受禪。
偶??一僧。
再游京師。
武德六年。
天下混一。
僭叛舉戡定。
吾獲遍歷河洛江淮三蜀五嶺之勝。
所歷輒徘徊久之。
以盡其趣。
逮今茲則二百九十年矣。
然吾身雖艱難驗岨所備嘗。
而未始一日有負薪之憂。
元貞之季。
掛錫是寺。
夜夢長沙謂吾曰。
后十年。
我六世孫廣。
當與子相見。
子其幸教之。
寤而記其夢于書筴間。
計去年已盈其數(shù)。
而詢之往來者。
則君猶未至也。
每悵然。
以夢語之謬。
豈意識君于今日哉。
且君顴耏眉目。
切肖長沙。
是宜發(fā)吾何來晚之嘆也。
因出書策示其記處。
悲帵涕泣數(shù)行下。
廣拜愿即為弟子。
奉杖屨。
昭曰。
第圖之未可也。
明日當再來。
廣明日詣昭。
則昭遁矣。
大和初。
廣赴巴州掾。
道遇昭于山南逆旅。
廣夜拜燈下。
逝從游。
無他志。
昭許之。
蚤作而昭逸。
廣徒太息而已。
宋高僧傳·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釋慧昭。未詳何許人。其為僧也。性僻而高。恒修禪定。貌頗衰羸。好言人之休戚。而皆必中。與人交言且不馴狎。閉關自處左右無侍童。每日乞食。里人有八十馀者云。昭居此六十馀年。其容貌無異于少時昔日也。但不知其甲子。元和中有陳廣者。由孝廉調為武陵官。而酷好浮圖氏。一日因詣寺盡訪諸僧。昭見廣且悲且喜曰。陳君何來之晚乎。廣愕然自揣。平生不識此僧。何言來晚。乃曰未嘗與師游。何責遲暮。昭曰。此非倉卒可言。當為子一夕靜話方盡此意。廣甚驚異。后時詣昭宿。因請其事。昭曰。我劉氏子。宋孝文帝之玄孫也曾祖鄱陽王休業(yè)祖士弘。并詳于史氏。先人文學自負。為齊竟陵王子良所知。子良招集賢俊文學之士。而先人預焉。后仕齊梁之間為會稽令。吾生于梁普通七年夏五月。年三十方仕于陳。至宣帝時為卑官。不為人知。徒與沈彥文為詩酒之交。后長沙王叔堅與始興王叔陵。皆多聚賓客大為聲勢。各恃權寵有不平心。吾與彥文俱在長沙之門下。及叔陵被誅。吾懼不免。因皆銷聲。匿跡于林谷。拾橡栗而食。掬溪澗而飲。衣一短褐雖寒暑不易。以待所憂之所定。無何有一老沙門至吾所居曰。子骨法甚奇當無疾耳。彥文再拜請其藥曰。子無劉君之壽奈何。雖服吾藥亦無所補遂。告別將去。復謂我曰。塵俗以名利相勝。竟何有哉。唯釋氏可以舍此矣。恭納其言。自是不知人事。凡十五年。又與彥文俱至建業(yè)。時陳氏已亡宮闕盡毀。臺城牢落荊榛蔽路。景陽并塞結綺基頹。文物衣冠蕩然而盡。故老相遇相攜而泣。且曰。一人無良已至于是。隋氏所滅良可悲乎。又聞后主及諸王皆入長安。乃率沈挈一囊。乞食于路以至關中。吾長沙王之故客也。恩遇甚厚。聞其遷往瓜州。則徑往就謁。長沙王長于綺紈而早貴盛。雖流放之際尚不事生業(yè)。時方與沈妃酣飲。吾與沈再拜于前。長沙悲慟久之。瀝泣而起乃謂吾曰。一日家國淪亡骨肉播遷。豈非天乎。吾自此且留晉昌氐羌之塞數(shù)年。而長沙殂又數(shù)年彥文亡。吾因剔?為僧。遁跡會稽山佛寺。凡二十年。時已百歲矣。雖容體枯瘠而筋力不衰。尚日行百里。因與一僧同至長安。時唐高祖已有天下。建號武德。至六年吾自此或居京洛或游江左至于三蜀五嶺無不住焉。殆今二百九十年矣。雖烈寒酷熱未嘗有微恙。貞元末于此寺夢一丈夫。衣冠甚盛。熟視乃長沙也。吾迎延坐話舊。傷感如平生時。而謂吾曰。后十年我之六世孫廣當官于此郡。師其念之。乃問之曰。王今何為。曰冥官極尊。既而又泣曰。師存而我之六世矣悲夫。吾夢覺因紀君之名于經(jīng)笥中。至去歲凡十年。乃以君之名氏訪于郡人。尚怪君之未至。昨因乞食里中。遇邑吏訪之。果得焉及君之來。又依然長沙之貌也。然自夢及今十一年矣。故訝君之晚也。已而悲惋泣下數(shù)行。因出經(jīng)笥示之。廣再拜愿執(zhí)屨錫為弟子。昭曰。君且去。翌日當再來。廣受教而還。明日至其居。昭已遁去莫知其適時。元和十一年也。至大和初廣為巴州掾。于山南道路逢昭。驚喜再拜曰。愿棄官請從師為物外之游。昭亦許之。其夕偕舍于逆旅。至天將曙。廣早起而省昭已去矣。廣茫然若有所喪。神情沮敗。自是盡不知所往也。然則昭自梁普通七年生。于時歲在丙午。下至唐元和十年乙未。凡二百九十年。則與昭言如合符契焉。 系曰。慧昭既三百年住世也。前不可測后未可涯。與夫賓頭羅睺尊者一貫。胡不念恩地之裔孫邪。通曰。神仙隔一塵。猶未可與之游。且廣是具縛凡夫。昭為度世上士。飛鳶與淵魚蹤跡相遠。此何怪歟。

人物簡介

全隋文·卷三十四
道林俗姓李,同州合陽人,出家入太白山。開皇初,選隸公府,苦辭,遁還太白。唐武德初終。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生因州邰陽之李氏。年三十五出家。入太白山僻絕之地。木食澗飲??樦涡栽?。隋開皇初。詔選材德者七人。牒給公貫薙染。以表更化崇敬之意。有司承詔以林應旨。祖皇躬加勉喻。林固辭不可。乃逃歸所居。理前業(yè)。事聞。詔逮致。仍辨對。無所辱。于是上尤重之。賜香爐等物。邀住馮翊大興國寺。俄又逃諸梁山之陽。鑿窟而燕坐其中。久之微覺有疾。弟子檀越日圍繞候起居。忽聞空響茄吹。且雨異香。大如桃棗。拾而焚之。氣極芬烈。眾以為瑞。如是三日。神慮明爽。趺坐而逝。武德七年七月也。停龕七日。顏色如生。葬之西山。送者萬許。 林樂于隱約。而道妙隨進。其于女人未嘗親面。況復說法取食哉。臨終時?;蛴幸酝瞾碚?。林輒先知之。遽使人謝卻不容入。然慈悲恤物。蚤虱之屬。聽其游嚙。曾不敢振衣以驚怖焉。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九 習禪四
釋道林。姓李。同州合陽人也。年二十五發(fā)心出家。入太白山結宇深巖路絕登陟。木食濟形惟法檢心更無營拯。隋開皇之始。創(chuàng)啟玄宗。敕度七人。選窮翹楚。有司加訪。搜得林焉。文皇親命出家苦辭不可。乃啟曰。貧道聞山林之士往而不返。皓然之氣獨結林泉。望得連蹤既往。故應義絕凡貫。陛下大敞法門。載清海陸。乞以此名遺虛仰者。帝曰。名實相副其來久矣。禪師但隸公府身任山棲。林不從乃逃還大白。仍宗前業(yè)。后以事聞奏。乃更搜揚仄陋。窮巖倒穴。方始捉獲。而履節(jié)無虧。敕勞殷重崇敬彌異。乃賜香爐等物。仍令住馮翊大興國寺。經(jīng)止少時。又逃于梁山之陽。河崖回曲地稱天固。鑿山為窟凝道其中。武德七年七月。微覺有疾。遺誡門侍無越律儀。又聞笳吹響空。道俗歆會。又降異香大如桃棗。眾皆拾而供養(yǎng)莫知名目。燒發(fā)美暢聞者驚心。經(jīng)于三日精氣爽朗跏坐而終。停尸七日。色相無改。即于山棲鑿龕處之。眾聚如煙數(shù)盈萬計。鼓舞而送。生死榮焉。自林之在道。隱括為先。從生至終儉約為務。女人生染之本。偏所誡期。故林一生常不親面不為說法。不從取食。不上房基。致使臨終之前有來問疾者。林隔障潛知。遙止之不令面對。斯行潔通幽故也。而慈濟生靈深護物性。蚤虱之屬任其游行。每徐徐舉衣??制潴@走。斯仁育之量。殆難嗣矣。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道林。
富陽潘氏。
母夢日光入口有娠。
誕時異香滿室。
遂名香光。
幼出家。
詣長安西明學華嚴。
代宗詔國一禪師至闕。
師謁之。
得法南歸。
抵西湖秦望山。
有大松樹盤屈如蓋。
乃止其上。
時人因以鳥窠名之。
復有鵲巢其側。
自然馴狎。
元和中。
刺史白居易入山訪之。
問曰。
師之住處何其危險耶。
師曰。
太守危險尤甚。
曰。
余忝郡守。
何險之有。
師曰。
薪火相交。
識性不停。
得非險乎。
公悅。
以偈問曰。
特入空門問苦空。
敢將禪事叩禪翁。
為當夢是浮生事。
為復浮生是夢中。
師答曰。
來時無跡去無蹤。
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
祇此浮生是夢中。
衣衲穿弊。
寒暑不更。
經(jīng)歷年歲。
未常下山。
長慶四年入滅。
塔于北山喜鵲寺。
贊曰。
去險就平  世俗同律  璇室雕宮  傾危相襲 至人無心  險平如一  謂余不信  巢鵲可質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56—713 【介紹】: 唐魏州貴鄉(xiāng)人,名震,字元振,以字顯。高宗咸亨四年進士。歷遷通泉尉、主客郎中。武周大足元年,拜涼州都督,拓境一千五百里。中宗神龍中,遷安西大都護。睿宗立,召為太仆卿,安西酋長有贅面哭送者。景云二年,進同中書門下三品。玄宗先天元年,出為朔方大總管,筑豐安、定遠城。次年,以兵部尚書復拜相。會帝講武驪山,坐軍容不整,流新州。開元元年,起為饒州司馬,道病卒。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56—713 字元振,以字顯。排行大。原籍太原陽曲(今山西陽曲東南),祖父徙居于魏州貴鄉(xiāng)(今河北大名東南)。咸亨四年(673)登進士第,任通泉尉,落拓不拘小節(jié),嘗鑄錢、掠良人財以濟四方。武后召見,奇之,上《古劍歌》(一名《寶劍篇》),武后甚為嘉賞,授右武衛(wèi)胄曹右控鶴內供奉。歷官涼州都督、安西大都護、太仆卿等職,后為宰相。守邊時,軍威大振,邊患平息。后因誅太平公主有功,進封代國公。玄宗時因軍容不整,流放新州,旋改饒州司馬,病死于途中。生平詳見張說《郭代公行狀》、新舊《唐書》本傳。其詩慷慨雄邁,深受杜甫贊揚。《全唐詩》存詩1卷。《全唐詩續(xù)拾》補詩1首。
唐詩匯評
郭震(656-714),字元振,以字顯。魏州貴鄉(xiāng)(今河北大名東北)人??悼蝹b,少有奇志。咸亨四年(673)登進士第,復中拔萃科,授通泉尉。武后索其文章,上《寶劍篇》,后覽之嘉嘆,授右武衛(wèi)鎧曹參軍,使吐蕃。累遷涼州都督、金山道行軍大總管。入朝,相睿宗。開元元年,以誅蕭至忠等功,封代國公。出為朔方道大總管。未行,會玄宗講武驪山,坐軍容不整,流新州。尋起為饒州司馬,道卒。有《郭元振集》二十卷,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一卷。
全唐文·卷二百五
震字元振。以字顯。魏州貴鄉(xiāng)人。舉進士。授通泉尉。唐休璟破吐番。元振參預其謀。以功拜主客郎中。睿宗景云二年累官至同中書門下三品。封館陶縣男。以誅太平公主功進封代國公兼御史大夫。持節(jié)為朔方道大總管。未行。元宗于驪山講武。坐軍容不整流新州。尋以舊功起為饒州司馬。道病卒。開元十年追贈太子少保。

作品評論

詩藪
唐人歌行烜赫者,郭元振《寶劍篇》、宋之問《龍門行》、《明河篇》、李嶠《汾陰行》、元稹《連昌辭》、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盧令《月蝕》、李賀《高軒》,并驚絕一時。
《載酒園詩話又編》
《寶劍篇》英氣逼人,自是磊落丈夫本色。獨其樂府詩,又何凄艷動人也。誰謂兒女情長,則英雄氣短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東川人。擢進士第。官新鄉(xiāng)尉。有詩集一卷。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90?—754? 郡望趙郡(今河北趙縣),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登進士第,曾官新鄉(xiāng)尉。
辛文房《唐才子傳》云是東川人,誤。
近世承之,定其為四川三臺(一說,云南會澤)人,訛誤尤甚。
參稽李頎詩歌,知為河南潁陽(今河南登封)一帶人。
東川實指潁水一支流。
頎有別業(yè)在其旁,入仕前后均久居于此。
后人因多稱“李東川”。
李頎早年出入兩京,結交貴游,希冀用世。
不成,乃閉戶10年,折節(jié)讀書。
及第、釋褐后,可能先任朝中卑職,繼授新鄉(xiāng)尉,因久不得調,憤而歸隱,直至去世。
隱居時于學佛讀經(jīng)、求仙煉丹頗為醉心。
生平見《唐才子傳》卷二,今人譚優(yōu)學《李頎行年考》(見《唐詩人行年考》)、傅璇琮《李頎考》(見《唐代詩人叢考》)。
李頎為盛唐著名詩人,其邊塞詩、人物素描詩、音樂詩、詠史懷古詩等均有佳作。
尤擅七律、七古二體。
七律7首,乃該體發(fā)展成熟時期之佳構,形式規(guī)范,聲調洪亮,風格朗暢,尤為明人所尊崇。
高柄認為其體“聲調最遠,品格最高”,“足為萬世法程”(《唐詩品匯》卷二)。
王世貞稱之為盛唐四位七律能手之一(《藝苑卮言》卷四)。
前后“七子”無不摹擬仿作,故沈德潛云:“明嘉、隆諸子專尊李頎”(《說詩晬語》)。
李頎七古氣勢奔放,跌宕多姿,“轉接奇橫”(《三唐詩品》),酣暢恣肆。
胡應麟將其與高適、岑參、王維并稱,視為李、杜前盛唐之代表作家(《詩藪》內編卷三)。
清王闿運認為其七古兼具盧仝之奇峭,白居易之淺近,李、杜之宏贍(《湘綺樓說詩》卷六)。
綜而言之,李頎詩歌麗而不縟,豪不失粗,“風骨高華”(《詩藪》內編卷四),“骨秀神清”(《三唐詩品》卷二),無愧為盛唐名家。
全唐詩》存詩3卷。
《全唐詩續(xù)拾》補詩2首,斷句2。
唐詩匯評
李頎(?—約751),籍貫不詳。開元二十三年(735)登進士第,授新鄉(xiāng)尉。去職,歸隱潁陽(今河南登封西南)之未川。天寶八載秋,高適授封丘尉,頎有詩送之。天寶十三、十四載殷璠編《河岳英靈集》,謂頎“只到黃綬”。頎工詩,尤以邊塞詩著稱。與王昌齡、崔顥、綦毋潛、岑參、王維、高適等交游,時輩咸重之。有《李頎詩》一卷。《全唐詩》編詩三卷。

作品評論

河岳英靈集
頎詩發(fā)調既清,修辭亦繡。雜歌咸善,玄理最長。至如《送暨道士》云“大道本無我,青春長與君”,又《聽彈胡笳聲》云“幽音變調忽飄灑,長風吹林雨墮瓦。迸泉颯颯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足可歔欷,震蕩心神。惜其偉才,只到黃緩,故論其數(shù)家,往往高于眾作。
容齋隨筆
歐陽公好稱誦唐嚴維詩“柳塘春水漫,花塢夕陽遲”及楊衡“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之句,以為不可及。予絕喜李頎詩云:“遠客坐長夜,雨聲孤寺秋。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且作客涉遠,適當窮秋,暮投孤村古寺,中夜不能寐,起坐凄側,而聞檐外雨聲,其為一時襟抱,不言可知。而此兩句十字中,盡其意態(tài),海水喻愁,非過語也。
《唐詩品》
頎詩意主渾成,遂無斫練,然情思清澹,每發(fā)羽調。七言古詩善寫邊朔氣象,其于玄理間出奇秀。七言律體如《送魏萬》、《盧司勛》、《浚公山池》等作,可謂翛然遠意者也。
《批點唐音》
李頎不善五言,而善七言,故歌行與七言律皆有高處。
藝圃擷馀
李頎七言律最響亮整肅。
詩藪
李律僅七首,惟“物在人亡”不佳?!傲麂D月”,極雄渾而不笨;“花宮仙梵”,至工密而不纖。“遠公遁跡”之幽,“朝聞游子”之婉,皆可獨步千載。
唐詩選
七言律體,諸家所難,王維、李頎頗致其妙,即子美篇什雖眾,憒焉自放矣。
唐詩鏡
李頎七律,詩格清煉,復流利可誦,是摩詰以下第一人。
唐音癸簽
盛唐名家稱王、孟、高、岑,獨七言律祧孟,進李頎,應稱王、李、岑、高云。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新鄉(xiāng)七古,每于人不經(jīng)意處忽出異想,令人心賞其奇逸,而不知其所從來者。新鄉(xiāng)七律,篇篇機宕神遠,盛唐妙品也。
《詩源辨體》
李頎五言古平韻者多雜用律體,仄韻者亦多忌鶴膝。七言古在達夫之亞,亦是唐人正宗。五七言律多入于圣矣。
《詩源辨體》
王元美云:七言律,李有風調而不甚麗,岑才甚麗而情不足,王差備美。愚按……李較岑、王,語雖熔液,而氣稍劣。后人每多推之者,蓋由盛唐體多失粘,諷之則難諧協(xié),李篇什雖少,則篇篇合律矣。
《唐詩評選》
盛唐之有李頎,猶制藝之有袁黃,古文詞之有李覯,朽木敗枝,區(qū)區(qū)以死律縛人。
圍爐詩話
李頎五律高澹,大勝七律,可與祖詠相伯仲。
詩筏
唐李頎詩雖近于幽細,然其氣骨則沉壯堅老,使讀者從沉壯堅老之內領其幽細,而不能以幽細名之也。唯其如此,所以獨成一家。
《唐七律選》
舊盛唐名家多以王孟、王岑并稱,雖襄陽、嘉州與輞川并肩而不并,然尚可并題。至嘉、隆諸子以李頎當之,則頎詩膚俗,不啻東家矣。明詩只存體面,總不生活,全是中是君惡習,不可不察也。
師友詩傳錄
唐人七言律,以李東川、王右丞為正宗,杜工部為大家,劉文房為接武。
《唐詩箋要》
東川詩典瞻風華,兼復音調句亮,盛唐能手。
《歷代詩法》
新鄉(xiāng)長于七字,古詩、今體并是作家。其蘊氣調辭,含毫瀝思,緣源觸勝,別有會心。向來選家徒以音節(jié)高亮賞之,乃牝牡驪黃之見耳。
《唐詩別裁》
東川七律,故難與少陵、右丞比肩,然自是安和正聲。自明代嘉、隆諸子奉為圭臬,又不善學之,只存膚面,宜招毛秋晴太史之譏也。然譏諸子而痛掃東川,毋乃因噎而廢食乎?
《唐詩別裁》
東川比高、岑多和緩之響。
石洲詩話
東川七律,自杜公而外,有唐詩人,莫之與京。徒以李滄溟揣摹格調,幾嫌太熟。然東川之妙,自非滄溟所能襲也。
石洲詩話
東川句法之妙,在高、岑二家上。高之渾厚,岑之奇峭,雖各自成家,然俱在少陵籠罩之中。至李東川,則不盡爾也。學者欲從精密中推宕伸縮,其必問津于東川乎!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
李頎賦筆輕新,以作七律,流麗婉潤,自覺勝人。所垂七篇,盡為濟南標錄。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李東川摛詞典則,結響和平,固當在摩詰之下,高、岑之上。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李東川七言古詩,只讀得《兩漢書》爛熟,故信手揮灑,無一俗料俗韻。
昭昧詹言
東川纏綿,情韻自然深至,然往往有痕。于鱗以東川配輞川,姚先生以為不允。東川視輞川,氣體渾厚微不及之,而意興超遠則固相近。
《海天琴思錄》
李東川五七古俱卓然成家,滄溟獨取其七律,非作者知己者。
《批唐賢三昧集》
李東川七律為明代七子之祖,究其容貌相似,神理猶隔一黍。
《唐詩三百首續(xù)選》
東川七律風骨凝重,聲韻安和,足與少陵、右丞抗行,明代李于鱗深得其妙。
三唐詩品
五言其源出于鮑明遠,發(fā)言清雋,骨秀神清,雖偶泛弦中,仍復自然合奏。七言變離,開闔轉接奇橫,沉郁之思,出以明秀,運少陵之堅重,合高、岑之渾脫,高音古色,冠絕后來。
《詩學淵源》
(欣)古詩猶是齊梁一體,獨七言樂府雄渾雅潔,一片神行,與崔顥同一機杼,而使事寫懷,或且過之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滎陽人。歷郾城尉、北海尉。安祿山反,率眾擊殺附逆者,遷沂州刺史,諭降五千人。終滁州刺史。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00—777 排行二十,滎陽(今屬河南)人。
約玄宗開元中登進士第,累遷大理評事。
天寶四載(745)為嶺南經(jīng)略使彭果判官。
六載果犯贓,坐貶光化尉,移北海尉。
安祿山反,縣民有應之者,昈擊殺之。
累遷太子中允。
肅宗乾元后累歷淄、萊、沂、滁四州刺史。
代宗大歷六年(771)罷職閑居揚州,十二年二月卒。
生平事跡散見白居易《故滁州刺史滎陽鄭公墓志銘并序》,新、舊《唐書·鄭云逵傳》。
昈有詩名。
白居易稱其“尤善五言詩。
與王昌齡、王之渙、崔國輔輩聯(lián)唱迭合,名動一時”。
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700—765 【介紹】: 唐渤海蓨人,字達夫,一字仲武。少貧寒,游長安,失意歸,客居梁、宋間。后游河西,入哥舒翰幕為書記。歷淮南、西川節(jié)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h侯。世稱高常侍。曾三度出塞,以邊塞詩著稱,與岑參齊名,并稱高岑。卒謚忠,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00?—765,有生于699、701、702、706等說 字達夫,一說字仲武,則是與編《中興間氣集》之高仲武郡望相同而致誤。排行三十五??ね澈I娍h(今河北景縣)。晚年曾任左散騎常侍,后人因稱“高常侍”。20歲時游長安求仕不果,此后長期客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玄宗天寶八載(749)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尉。天寶十二載入隴右節(jié)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書記。安史亂起,曾先后任左拾遺、淮南節(jié)度使、太子少詹事、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等職。廣德二年(764)召還長安,為刑部侍郎,轉左散騎常侍,進封渤??h侯。次年正月卒于長安,贈禮部尚書,謚忠。新、舊《唐書》有傳。年譜多種,今人周勛初《高適年譜》較為翔實。有明人輯《高常侍集》傳世,存詩200余首,多作于顯達之前,題材廣泛,思想內容較深廣。高適擅寫邊塞軍旅生活,有邊塞詩40余首,代表其詩歌創(chuàng)作之最高成就,《燕歌行》尤稱杰作。唐殷璠謂“適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河岳英靈集》卷上)。杜甫譽其詩“方駕曹劉不啻過”(《奉寄高常侍》)。清翁方綱云“高之渾樸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石洲詩話》卷一)。高適與岑參并為盛唐邊塞詩派之代表人物,但二人詩風各異,清劉熙載概括為“岑超高實”(《藝概》卷二)。今人劉開揚有《高適詩集編年箋注》、孫欽善有《高適集校注》?!?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其詩為4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收詩12首,斷句4。
唐詩匯評
高適(約700—765),字達夫,郡望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早年隨父旅居嶺南。開元中曾求仕長安,又北上薊門,漫游燕趙,后寓居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家貧,浪跡漁樵,與李白、杜甫等交游。天寶八載,因睢陽太守張九皋薦,舉有道科,授封丘尉。十二載,入哥舒翰河西幕,官左驍衛(wèi)兵曹、掌書記。安史禮起,助哥舒翰守潼關。潼關失守,奔行在,擢諫議大夫,遷淮南節(jié)度使。左除太子少詹事,分司東都,歷彭、蜀二州刺史。廣德元年,遷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入朝為刑部侍郎,轉左散騎常侍。有《高運集》二十卷,已佚。后人編有《高常停集》十卷行世。《全唐詩》編詩四卷。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七
適字達夫。滄洲渤海人。舉有道科中第。累拜左拾遺。轉監(jiān)察御史。元宗西狩。適閒道及帝于河池。遷御史。擢諫議大夫。累除成都尹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廣德元年召為刑部侍郎。轉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永泰元年卒。贈禮部尚書。謚曰忠。

作品評論

河岳英靈集
評事性拓落,不拘小節(jié),恥預???,隱跡博徒,才名自遠。然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且余所最深愛者:“未知肝膽向誰是?令人卻憶平原君”。
舊唐書·高適傳
天寶中,海內事干進者注意文詞。適年過五十,始留意詩什,數(shù)年之間,體格漸變,以氣質自高。每吟一篇已,為好事者稱誦。
滄浪詩話
高、岑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慨。
吳禮部詩話
引時天彝評:高適才高,頗有雄氣。其詩不習而能,雖乏小巧,終是大才。
《唐詩品》
常侍朔氣縱橫,壯心落落,抱瑜握瑾,浮沉閭巷之間,殆俠徒也。故其為詩,直舉胸臆,模畫景象,氣骨瑯然,而詞鋒華潤,感賞之情,殆出常表。視諸蘇卿之悲憤,陸平原之惆悵,辭節(jié)雖離,而音調不促,無以過之矣。夫詩本人情,囿風氣,河洛之間,其氣渾然遠矣,其殆庶乎!
詩鏡總論
七言古,盛于開元以后,高適當厲名手。調響氣佚,頗得縱橫;勾角廉折,立見涯涘。以是知李,杜之氣局深矣。
詩鏡總論
高達夫調響而急。
詩藪
達夫歌行、五言律,極有氣骨。至七言律,雖和平婉厚,然已失盛唐雄贍,漸入中唐矣。
唐詩歸
鐘云:唐人如沈宋、王孟、李杜、錢劉之類,雖兩人并稱,皆有不能強同處。惟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淡遠之氣,既皆相敵。古詩似張九齡、宋之問一派;五言律只如說話,其極煉、極厚、極潤、極活往往從欹側歷落中出,人不得以整求之,又不得學其不整。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史稱達夫五十始為詩,而能以氣質自高,每一篇出,好事者輒傳布之。且言其性磊落,不拘小節(jié),恥預??疲[于博奕,才情自遠。今讀其七言古諸篇,感慨悲壯,氣骨風度絕然建一代旗鼓托,盛唐佳品,豈能多得?
《詩源辨體》
唐人五七言古,高、岑規(guī)宗。然析而論之,高五言未得為正宗,七言乃為正宗耳。岑五言為正宗,七言始能自聘矣。五言古,高、岑俱豪蕩,而高語多粗率,未盡調達;岑語雖調達,而意多顯直。高平韻者多雜用律體,仄韻者多忌“鶴膝”。……七言歌行,高調合準繩,岑體多軼蕩。
《詩源辨體》
五言律,高語多蒼莽,岑語多藻麗,然高入錄者氣格似勝,岑則句意多同。
《詩源辨體》
高、岑五言不拘律法者,猶子美七言以歌行入律,滄浪所謂“古律”是也。雖是變風,然豪曠磊落,乃才大而失之于放,蓋過而非不及也。
《詩辯坻》
達夫五言律多似短古,亦是風調別處。
按指唐詩歸
中鐘惺所論:趙伯溶云:此論
《唐詩歸折衷》
甚妙,譬如臨池家楷中帶隸,自是高古。元美乃謂高、岑五言律俱不能佳,陳正字時入古體,亦是矯枉之過,八股遂不可學秦漢耶?此公素善論體裁,不能不失此一言。唐云:君五律本整,鐘但采其不整者耳。吳敬夫云:尚氣骨者竟祖高、岑,然使作意矜張,而神思未閑,體氣不厚,實傷雅道,所云“米元章之字,雖筆力勁健,終有子路事夫子氣象”也。故讀王、孟者,當于幽閑之中寮其骨韻;讀高、岑者,當于豪邁之外賞其風神。
《載酒園詩話又編》
鐘氏曰:“……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澹遠之氣,既皆相敵”。余意亦終有別。高五言古勁渾樸厚耳;岑稍點染,遂饒秾色。高七言古最有氣力,李、杜之下,即當首推;岑自膚立,然如崔季圭代魏王,雖雅望非常,真英雄尚屬捉刀人也。唯短律相匹,長律亦岑不如高。
《師友詩傳續(xù)錄》
問:高、岑似微不同,或高優(yōu)于岑乎?
答:唐人齊名,如沈宋、王孟、錢劉、元、皮陸,皆約略相似,唯李杜、高岑迥別。
高悲壯而厚,岑奇逸而峭。
鐘伯敬謂高、岑詩如出一手,大謬矣。
原詩
盛唐大家,稱高、岑、工、孟。高、岑相似,而高為稍優(yōu),孟則大不如王矣。高七古為勝,時見沉雄,時見沖澹,不一色,其沉雄直不減杜甫。岑七古間有杰句,苦無全篇,且起結意調往往相同,不見手筆。高、岑五七律相似,遂為后人應酬活套作俑。如高七律一首中疊用“巫峽啼猿”、“衡陽歸雁”、“青楓江”、“白帝城”,岑一首中疊用“云隨馮”、“雨洗兵”、“花迎蓋”、“柳拂旌”,四語一意;高、岑五律如此尤多。后人行行笈中攜《廣輿記》一部,遂可吟詠遍九州,實高、岑培之也??傊栽掳罪L清、鳥啼花落等字裝上地頭,一名日則一首詩成,可以活板印就也。
野鴻詩的
高、岑、王三家均能刻意煉句,又不傷大雅,可謂文質棖彬。
養(yǎng)一齋詩話
初學入手,求其筆勢穩(wěn)稱,則王摩詰、高達夫二家乃正善學初唐荷。少陵如《洗兵馬》、《古柏行》亦然,但更加雄渾耳。
一瓢詩話
前輩論詩,往往有作踐古人處,如以高達夫、岑媒州五七律相似,遂為后人應酬活套,是作踐高、岑語也。后人茍能師法高、岑,其應酬活套必不致如近日之惡矣。
《唐詩別裁》
李、杜外,高、岑、王、李,七言古中最矯健者。
石洲詩話
高常侍與岑嘉州不同,鐘退谷之論,阮亭已早辨之。然高之渾樸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直至杜陵,遂合諸公為一手耳。
昭昧詹言
高、岑奇峭,自是有氣骨,非低甲庸淺所及。然學之者亦須韻句深長,而闊遠不露,乃佳;不然,恐不免短急無馀韻,仍是俗手耳。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左太沖、才力縱橫,意態(tài)雄杰,妙于造語,每以俊古取致。有如河洲十月,一看思歸;舍下蛩鳴,居然蕭索;載酒平臺,贈君干里:發(fā)端既遠,研意彌新,在小謝之間居然一席。七古與岑一骨,蒼放音多,排奡騁妍,自然沉郁。駢語之中,獨能頓宕,啟后人無限法門,當為七言不祧之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范氏。
世居兗州乾封大范村。
父峻朝不喜三寶。
見輒唾罵之。
或加歐焉。
鄰小字麟兒。
生數(shù)歲。
見僧則加敬。
開元初。
東都廣愛寺慶修律師游岱宗。
道由范氏。
鄰一見之。
拜求出家。
問曰。
父母許否。
對曰。
不令知之。
知則遭箠撻矣。
師先行某且至。
律師行未五里。
而鄰遽及之。
遵洛染削。
宛如宿契。
十一年忽辭歸寧覲。
其父則喪明。
其母則逝。
已三載矣。
然鄰欲知母所在處。
夜詣岳廟。
敷具誦法華經(jīng)。
求見天齊王。
王果召鄰問故。
鄰曰。
母王氏之亡已。
經(jīng)除服。
敢問王今何所在。
王顧簿吏對曰。
王氏見系獄受苦。
鄰曰。
何罪。
王曰。
坐生和尚時食雞卵。
且取白傅頭瘡。
鄰悲號委頓。
懇王原恕。
曰業(yè)非他力所能免。
為師計者。
可即往鄮山禮阿育王塔。
鄰詰朝。
遵途到寺。
于舍利塔前。
投籌膜拜。
至四萬數(shù)。
俄聞呼鄰聲。
仰見母在云氣中。
曰謝汝之力。
生忉利天。
特來報汝。
復至關輔。
以講解得譽。
肅宗時。
選入內殿。
善占敘。
時輩靡及。
詔賜紫方袍。
充供奉。
代宗永泰中。
不空重譯諸經(jīng)。
鄰與館職之選。
宋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jīng)篇第一之三
釋子鄰姓范氏。
兗州乾封大范村人也。
父峻朝不喜三寶。
或見桑門必加咄唾。
有問其故即欲驅焉。
鄰生已數(shù)歲。
小字鄰兒。
見著袈裟者則生慕羨之意。
開元初東都廣愛寺慶修律師游于代宗。
經(jīng)范氏之舍。
鄰一見之喜貫顏色。
拜求出家。
問曰。
父母云何。
對曰。
不令堂親知。
知則遭箠撻矣。
師但先去某乃影隨。
律師行五里間。
鄰已至矣。
及洛寺受教之易。
若甘之受和焉。
染削已或名志鄰。
至十一年忽思二親。
辭歸寧覲。
其父喪明母終已三載矣。
因詣岳廟求知母之幽趣。
即敷坐具誦法華經(jīng)。
誓見天齊王為期。
其夜岳神果召鄰。
問何故懇苦如是。
鄰曰。
母王氏亡來已經(jīng)除服。
敢問大王。
母今何在。
王顧簿吏。
對曰。
王氏見系獄受苦。
鄰曰。
我母何罪。
王曰。
生和尚時食雞卵。
又取白傅頭瘡。
坐是之故。
職汝之由。
鄰悲號委頓求王請免。
曰縶縻有分放釋無門。
然則為法師計。
請往鄮山禮阿育王塔。
或可原也。
鄰詰朝遵途。
到句章山寺叩頭哀訴。
五輪著地禮畢投策至四萬數(shù)。
俄聞有呼鄰聲。
若蔡順之解。
望空見云氣中。
母謝曰。
承汝之力得生忉利天矣。
故來報汝。
倏然不見。
鄰后求解經(jīng)論至于關輔間。
外學兼通美聲籍甚。
以名僧之選。
恒入肅宗內殿應奉。
高其舌端精于捷對。
御前口占敘述皇道。
時輩靡及。
敕賜紫方袍。
充供奉僧。
代宗即位。
更崇釋氏。
永泰中不空重譯仁王護國密嚴等經(jīng)。
鄰與千福寺法崇西明寺慧靜保壽寺圓寂分職證義。
并良賁潤文。
鄰莫測其終。
先所禮塔今鄮山育王寺后峰之翠微。
茅庵基。
及井存焉。
井實方池。
其水碧色。
緣苔泛泛。
然辭人游者詩詠絕多矣。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姓范。
兗州乾封大范村人。
父峻朝。
不喜三寶。
或見沙門。
必加咄唾。
鄰生已數(shù)歲。
見著袈裟者。
則生慕羨。
開元初。
東都廣愛寺。
慶修律師。
經(jīng)范氏之舍。
鄰一見之。
喜貫顏色。
拜求出家。
問曰。
父母云何。
對曰。
師但先去。
某乃影隨。
律師行五里間。
鄰已至矣。
及洛寺染削。
至十一年。
忽思二親辭歸寧覲。
其父喪明。
母終已三載矣。
因詣岳廟。
求知母之幽趣。
即敷坐具。
誦法華經(jīng)。
誓見天齊王為期。
其夜。
岳神果召鄰。
問何故懇苦如是。
鄰曰。
母王氏。
亡來已經(jīng)除服。
敢問大王。
母今何在。
王顧簿吏。
對曰。
王氏見系獄受苦。
鄰曰。
我母何罪。
王曰。
生和尚時。
食雞卵。
又取白傅頭瘡。
坐是之故。
職汝之由。
鄰悲號委頓。
求王請免。
曰縶縻有分。
放釋無門。
然則為法師計。
請往鄮山。
禮阿育王塔。
或可原也。
鄰詰朝遵途。
到句章山寺。
叩頭哀訴。
五輪著地禮畢。
投策至四萬數(shù)。
俄聞有呼鄰聲。
望見云氣中。
母謝曰。
承汝之力。
得生忉利天矣。
故來報汝。
倏然不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蘇州人,字逋翁。肅宗至德二載進士。善為歌詩,工畫山水。初為韓混江南判官。德宗時,柳渾輔政,薦為秘書郎。素善于李泌,師事之,得其服氣之法。及泌相,自謂當?shù)眠_官,久之,遷著作郎,心不樂,求歸于吳。及泌卒,作《海鷗詠》嘲誚權貴,大為所嫉。德宗貞元五年被憲司劾貶饒州司戶,遂全家去,隱茅山,自稱華陽山人。有《華陽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27?—816? 字逋翁,號華陽山人,又號悲翁,排行十二,蘇州海鹽(今浙江海鹽)人。
曾求知新亭監(jiān),監(jiān)在鹽官(即海鹽)海濱,見《尚書故實》。
肅宗至德二載(757)進士及第。
代宗大歷八、九年(773、774)于永嘉一帶任度支鹽鐵轉運使府下屬官;十年,曾至江西,與李泌、柳渾交往,吟詠自適。
德宗建中二年(781)至貞元二年(786),在鎮(zhèn)海軍節(jié)度使韓滉幕下任判官。
后隨韓滉入朝,為大理寺司直。
貞元三年,柳渾輔政,顧為校書郎;李泌繼入,遷為著作郎(一說著作佐郎)。
貞元五年(789),柳、李相繼去世,顧乃為眾所排,貶為饒州司戶參軍。
途經(jīng)蘇州、杭州、睦州、信州,與當?shù)卮淌讽f應物、房孺復、韋攢、劉太真相唱和。
貞元十年返蘇州,定居茅山。
曾來往湖州、揚州、宣州、嘉興、常熟等地,約卒于憲宗元和十一年(816)。
生平事跡見皇甫湜《唐故著作佐郎顧況集序》、《舊唐書·李泌傳》附《顧況傳》。
顧況視詩歌為“理亂之所經(jīng),王化之所興”,反對徒求文采之麗。
所作《上古之什補亡訓傳十三章》,開白居易新樂府先聲。
張為《詩人主客圖》以白居易為廣大教化主,列顧況為升堂。
其詩頗有縱橫奇詭之作,皇甫湜言其“逸歌長句,駿發(fā)踔厲,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脅,意外驚人語非尋常所能及”(《顧況集序》)。
有明刻本《華陽集》,內詩賦2卷、文1卷。
又《唐詩百名家全集》有《顧逋翁詩集》4卷。
今人王啟興、張虹有《顧況詩注》。
全唐詩》存詩4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4首,斷句2。
唐詩匯評
顧況(約727-820),字逋翁,自號華陽山人。云陽(今江蘇丹陽)人,亦稱蘇州(今屬江蘇)人,或海鹽(今屬浙江)人。至德二載,登進士第。嘗求知新亭監(jiān),又為鹽鐵從事,大歷中糶鹽溫州。建中中,以大理司直為潤州節(jié)度使韓滉判官。與李泌、柳渾善,貞元三年,柳渾為相,薦為秘書郎。李泌為相,轉著作佐郎。五年,泌卒,況作《海鷗詠》嘲誚權貴,貶饒州司戶。后歸吳,隱于茅山,卒年九十馀。有《顧況集》二十卷,己佚。后人輯有《顧華陽集》三卷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四卷。
詞學圖錄
顧況(727-815),字逋翁,蘇州人,與元結同時而略晚,亦新樂府作者。有《竹枝》等詞。
黃鶴樓志·人物篇
顧況(約727—約820) 唐代詩人。字逋翁,號華陽山人,晚年自號悲翁。蘇州海鹽(今屬浙江)人。至德二年(757)進士,歷官潤州刺史、鎮(zhèn)海軍節(jié)度使幕府判官、著作佐郎,貶饒州司戶參軍。善畫,著《畫評》一卷,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其詩四卷,《全唐文》存其文三卷。有《華陽集》。曾在黃鶴樓游賞,作詩《黃鵠樓歌送獨孤助》送別故人,“鄂州雜詩碑”錄存該詩。
全唐詩補逸
顧況字逋翁,海鹽人。補詩一首。
全唐文·卷五百二十八
況字逋翁。蘇州人。至德二年進士。以校書郎徵。遷著作郎。貶饒州司戶參軍。

作品評論

皇甫湜《唐故著作佐郎顧況集序》
吳中山泉,氣狀英淑怪麗……君出其中間,翕輕清以為性,結冷汰以為質,煦鮮榮以為詞。偏于逸歌氏句,駿發(fā)踔厲,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脅,意外驚人語非尋常所能及,最為快也。李白、杜甫已死,非君將誰與歟?
唐國史補
吳人顧況:詞句清絕,雜之以詼諧,尤多輕薄。為著作郎,傲毀朝列,貶死江南。
南部新書
顧況志尚疏逸,近于方外。時輩招以好官,況以詩答之曰:“四海如今已太平,相公何用喚狂生?此身還侶籠中鶴,東望瀛洲叫一聲。”
滄浪詩話
顧況詩多在元、白之上,稍有盛唐風骨處。
《唐詩品》
況詩天才不足,而問辯有馀,雖有骨氣,殊乏風采。其《補亡》諸詩,頗有流調可諷,然詞旨不圓,終違機悟。晚居華山,自號華陽真逸。今觀其詩,類非裁謝風塵,超脫凡徑,此豈感貺于山靈者耶!
詩藪
唐人諸古體,四言無論,為騷者太白外,王維、顧況二家,皆意淺格卑,相去千里。
《大歷詩略》
逋翁樂府歌行多奇趣,擬之青蓮近似,但無逸氣耳……其稍平正可法者卻高。
石洲詩話
顧逋翁歌行,邪門外道,直不入格。
查世灃《重刻顧華陽集序》
觀其氣度之磊落,詩筆之駿發(fā)踔厲,語必驚人,正孔門中狂者,故自稱狂生。翁嘗稱皇甫堤為揚雄、孟某,翁即楊雄、孟某矣。其祭陸端公文曰:“有書滿屋,與人共分,破富為貧,好事日聞。”何胸次之豁達開朗如是也!翁蓋自寫其郁抑不平之氣,借友人為杯酒耳,非狂者而能作如是語乎?
賀桂齡《重訂顧華陽集序》
其文體與顧亭林先生有間,而骨力之蒼雄、志氣之豪邁,踔厲峻發(fā),不可一世。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湯惠休,幽永善懷,如層波疊藻,雖淵瀾未闊,而芳潤相因。行路悲歌,扣樂府之噤喉,傅齊梁之粉澤,六朝香草,猶勝晚季風華。
《詩學淵源》
況樂府歌行頗著于時。其雜曲長短句以體質自高,微傷于直率。《補亡》、《擬古》諸作,猶落言詮。間作絕句宮詞,則殊不減王建,然已逗晚唐之先。其樂府則齊梁也。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越之諸暨冉氏子也。其出家行道之自。史不詳載。始居均之武當山。開元中。鄧州刺史前中書侍郎王琚。太常少卿趙頤貞。見忠于白崖山黨子谷。問答之頃。深有證入。于是歸以聞于上。即遣中使孫朝進。奉詔迎至。待以師禮。初居千福寺西禪院。及代宗臨御。遷光宅寺。十有六年。隨機說法。時有西天大耳三藏。自謂得它心通。上令忠與相見。三藏禮拜。立忠之右。忠問曰。汝得它心通。且道老僧即今心在什么處。藏云在西川看競渡。忠再問。藏云。在天津橋看弄猢猻。三問藏罔措。忠咄云。者野狐精。他心通在什么處。一日喚侍者。侍者應諾。如是三喚。皆諾。忠云將謂吾孤負汝。卻是汝孤負吾。南泉到參。忠問什么處來。答云江西。忠云還將得馬師真來否。答云。只者是。忠云。背后底。泉無語。忠示眾云。禪宗學者。應遵一乘佛語。了義契自心源。不了義者?;ゲ幌嘣S。如獅子身蟲。夫為人師者。若涉名利。別開異端。則自他何益。如世大匠。斤斧不傷其手。香象所負。非驢所堪。肅宗問師。得何法。忠云。檀越見空中一片云么。帝云見。忠云。釘釘著。懸掛著。又問。如何是十身調御。忠起立云。會么。云不會。忠云。與老僧過凈瓶來。又問。如何是無諍三昧。忠云。檀越蹋毗盧頂上行。云此意如何。忠云莫認自己清凈法身。魚軍容問師。于十二時中如何進脩。忠摩童子頂云。惺惺直須惺惺。歷歷直須歷歷。已后莫受人謾。忠與子璘供奉論義。既升座。供奉云。請師立義。忠云立義竟。奉云。是什么義。忠云。果然難破。便下座。耽源問。百年后有人問極則事。作么生。忠云幸自可憐生。須要個護身符子作么。忠化緣將畢。辭代宗。代宗云。師滅度后。弟子將何所記。忠云。請?zhí)丛皆烊∫凰鶡o縫塔。云就師借取塔樣。忠良久云。會么。云不會。忠云。貧道去后。有侍者應真。卻知此事。大歷十年十二月九日。右脅臥而寂。塔靈龕于黨子谷。謚大證。代宗后詔應真。舉無縫塔話問之。真良久云會么。云不會。真述偈云。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黃金充一國。無影樹下合同船。琉璃殿上無知識。湘潭者指耽源之地言也。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慧忠。
俗姓冉氏。
越州諸暨人也。
孰辨甲子。
或謂期頤之年。
肌膚冰雪神宇峻爽。
少而好學法受雙峰。
默默全真心承一印。
行無住相歷試名山。
五嶺羅浮四明天目。
白崖倚帝紫閣摩穹。
或松下安居于九旬。
或??空息慮于三昧。
既懸明月之戒。
亦凈琉璃之心。
已度禪定之門。
不起無生之見。
嶷若蘇廬八風莫能動。
清如凈鑒萬象何所隱。
可止也我則武當千峰狎于麋鹿。
可行也我則虎溪一徑。
分衛(wèi)人間。
薄游吳楚。
以至于順陽川焉。
卜居黨子之林泉。
四十馀祀。
深入法王之圣定。
八萬廣門道聲洋乎力量充矣。
開元年中刺史前中書侍郎開國公王琚司馬太常少卿趙頤貞。
信潭以清聞風而悅。
稅駕扣寂杳然虛空。
禮足散金銀之華。
不異彌伽長者。
執(zhí)手見微塵之佛。
等毗目仙人。
上奏玄宗徵居香剎。
則龍興寺也。
由是罷相節(jié)使王公大人罔不膜拜順風從而問道。
忠博達詁訓廣窮經(jīng)律。
降魔制外孰之與京不可以威畏。
不可以利動。
暾日而食對月澄心。
清風飛霜。
勁節(jié)凌竹。
辭檢理詣折彼慢幢。
論頓也不留朕跡。
語漸也返常合道。
得之于心。
伊蘭作栴檀之樹。
失之于指。
甘露乃蒺藜之園。
妙不可傳花多果少。
世有執(zhí)礫水中。
若獲琉璃之寶。
掬泡瓶內。
謂得摩尼之珠。
忠所以訶之止之不能已矣。
故有超毗盧之說。
令其不著佛求越法身之談。
俾夫無染正性。
豈毗盧之可越。
而法身之可超哉是以虛空之心合虛空之理纖妄若云翳。
宗通如日月朝郎結駟而至安。
禪不動受其頂謁儼如也。
蓋所謂昔人不迎七步以福于萬乘之君。
豈止百寮而已哉。
肅宗皇帝載定區(qū)夏聞其德高。
以上元二年正月十六日。
敕內給事孫朝進驛騎迎請。
其手詔曰。
皇帝信問。
朕聞調御上乘以安中土。
利他大士共濟群生。
師以法鑒高懸一音演說。
藏開秘密境入圓明。
大悲不惓于津梁。
至善必明于兼濟。
尊雄付囑實在朕躬。
思與道安宣揚妙用。
廣滋福潤以及大千。
傳罔象之玄珠。
拔沈迷之毒箭。
良緣斯在勿以為勞。
杖錫而來京師非遠。
齋心已久副朕虛懷。
春寒師得平安好。
遣書指不多及。
忠常以道無不在華野莫殊。
遂高步入宮引登正殿。
霜杖初下日照龍衣。
天香以焚風飄羽蓋。
時忠驤首接武神儀肅若。
天子欽之待以師禮。
奏理人治國之要。
暢唐堯虞舜之風。
帝聞竦然膝之前席。
九龍灑蓮華之水。
萬乘飲醍醐之味。
從是肩舁上殿坐而論道。
不拘彝典也。
尋令驃騎朱光輝宣旨住千福寺。
相國崔渙從而問津。
理契于心談之朝野。
識真之士往往造焉。
洎夫寶應臨御。
以孝理國匪移前眷。
劃開萬里之天。
若見三江之月。
又敕內侍袁守宏迎近闕下光宅寺安置。
香飯云來紫衣天降。
雖使臣擁禪門而不進御府列玉帛而盈庭。
了之如泡觀之若夢。
澹然閑任自樂天倪。
亦可羅浮不歸方名宴坐雙峰長往始契無生者哉。
成圣元胎于是乎在。
固所以萬行齊發(fā)。
千門不累于心矣則兜率之鼓無形乃聲。
修羅之琴不撫而韻。
香傳天主花雨空王。
見之于忠矣。
常以思大師有言。
若欲得道衡岳武當。
因奏武當山請置太一延昌寺。
白崖山黨子谷置香嚴長壽寺。
各請藏經(jīng)一本度僧護持二圣御影鎮(zhèn)彼武當。
王言惟允有司承式。
猴一雁塔雖未飾于中峰。
茅棟柴扉便以名于梵宇。
睿札題額鸞回鵲飛。
山川光煌黑白抃躍。
想金殿之可期。
睹瑤臺之非遠。
至大歷八年又奏度天下名山僧。
中取明經(jīng)律禪法者。
添滿三七人。
道門因之羽服緇裳罔不慶懌。
數(shù)盈萬計用福九重也。
忠往在南陽陷于賊境。
固請回避皆不允之。
臨白刃而辭色無撓。
據(jù)青云而安坐不屈。
魁帥觀其禪德淡若風韻高逸。
投劍羅拜請師事焉。
于時避寇遇寇者眾矣。
無何群盜又至。
乃曰。
未可以踵前也遂杖錫發(fā)趾沿江而去。
有敩其先蹤堅住不避者。
盡被誅戮。
則知云物氣象有如先覺。
存而不論道何深也。
金籍曰。
般若無知而無不知。
斯之謂歟。
內德既充外應彌廣。
自藏珍寶人莫之窺。
于戲論龍奮迅而鞠多不知。
忉利雨華而明徹莫識。
前賢厭世正眼隨滅。
不亦悲夫。
忽疾將亟。
國醫(yī)罔效。
自知去辰。
眾問后事。
乃曰。
佛有明教依而行之則無累矣。
吾何言哉。
粵十年十二月九日子時右脅累足泊然長往。
所司聞奏皇情憫焉。
中使臨吊賻贈甚厚。
敕謚號曰大證禪師。
有詔歸葬于黨子之香嚴寺。
循其本也。
威儀手力所在支給具飾終之禮哀慟梵場也。
敕常修功德使檢校殿中監(jiān)興唐寺沙門大濟。
早接道論豁如披云雖非門人哀逾法嗣。
凡有敷奏圣皆允焉。
在家弟子開府孫知古并弟內常侍朝進居士景超昆季等。
僧弟子千福寺志誠光宅寺智德香嚴寺主道密等。
凡數(shù)萬人。
痛石室之末籌。
悲云峰之聳塔晨鐘徒擊于高殿。
夕梵空奏于前山哲人云亡疇將仿仰。
譯經(jīng)沙門飛錫為碑紀德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唐肅宗問慧忠禪師。如何是十身調御。師乃起立曰。會么。曰不會。師曰。與老僧過凈瓶來。帝又問曰。如何是無諍三昧。師曰。檀越蹋毗盧頂上行。帝曰。此意如何。師曰。莫認自己清凈法身。帝又問。師都不視之。曰朕是大唐天子。師何以殊不顧視。師曰。還見虛空么。帝曰見。師曰。他還眨目視陛下否。后涅槃時至。乃辭代宗。代宗曰。師滅度后。將何所記。師曰。造取一無縫塔。帝曰。就師取塔樣。師曰。貧道去后。有侍者應真。卻知此事。乞詔問之。師遷化后。帝詔問應真。真述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黃金充一國。無影樹下合同船。琉璃殿上無知識。應真后住耽源山。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7—791? 【介紹】: 唐京兆萬年人。韋待價曾孫。初以三衛(wèi)郎事玄宗,后折節(jié)讀書,肅宗時入太學。代宗永泰中,為洛陽丞,遷京兆府功曹。德宗建中二年,累除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尋改江州刺史,追赴闕,遷左司郎中。貞元初,復出為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后罷居蘇州永定寺,齋心屏除人事。工詩,與顧況、劉長卿等相酬唱。與王維、孟浩然、柳宗元合稱“王孟韋柳”,或與陶淵明合稱“陶韋”。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37—792? 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
排行十九。
曾任左司郎中,人稱韋左司;又曾任江州刺史、蘇州刺史,人稱韋江州、韋蘇州。
出身關中望族,玄宗天寶十載(751)以門資恩蔭入宮為三衛(wèi)郎,頗任俠負氣。
十五載六月,安史叛軍進長安,失職流落。
肅宗乾元元年(758)進太學,折節(jié)讀書。
代宗廣德元年(763)為洛陽丞,剛直為政,鞭笞軍騎,見訟于居守,永泰二年(766)罷任。
曾東游淮海,經(jīng)淮陰、寶應等地,抵廣陵。
大歷九年(774)為京兆府功曹。
不久,攝高陵宰、轉鄠縣令。
十四年轉櫟陽令,即因疾辭歸,居灃水北岸善福寺,又稱西齋,曾編成《灃上西齋吟稿》數(shù)卷(見王欽臣《韋蘇州集序》)。
德宗建中二年(781)任尚書比部員外郎。
四年出為滁州刺史,旋即罷任,閑居滁州西澗。
貞元元年(785)任江州刺史。
三年入朝為左司郎中,次年出為蘇州刺史。
六年罷任,寓居蘇州城外永定寺。
約于貞元八年(792)卒于蘇州。
一說文宗大和(827—835)中,尚以太仆少卿兼御史中丞,為諸道鹽鐵轉運江淮留后(見沈作哲《補韋刺史傳》),葉夢得、錢大昕、余嘉錫等已辨其非。
生平見宋王欽臣《韋蘇州集序》、姚寬《西溪叢語》卷下、沈作哲《補韋刺史傳》。
近人萬曼有《韋應物傳》、孫望有《韋應物事跡考略》、傅璇琮有《韋應物系年考證》。
韋應物秉性高潔,其詩淡遠清瑟,人比之陶潛。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韋詩“源出于陶而镕化于三謝,故真而不樸,華而不綺”。
長于五言,“高雅閑淡,自成一家體”(白居易《與元九書》)。
其“歌行,才麗之外,頗近興諷”(同上),劉熙載亦云:“韋蘇州憂民之意如元道州。
”(《藝概·詩概》)《全唐詩》存詩10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4首。
通行之詩集有四部叢刊本《韋刺史詩集》10卷附錄1卷,叢書集成初編本《韋蘇州集校正拾遺》1卷(清盧文弨編校)。
注本有陶敏、王友勝《韋應物集校注》。
唐詩匯評
韋應物(約737-約792),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天寶末,為玄宗三衛(wèi)近侍,時年十五,頗任俠負氣。后入太學,折節(jié)讀書。廣德中,任洛陽丞,被訟,棄官閑居。大歷中,任京兆府功曹,攝高陵令,又歷鄠縣、櫟陽二令。建中中,除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貞元元年,轉江州刺史。三年,入為左司郎中,出守蘇州,卒。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應物工詩,五言詩高雅閑淡,自成一家之體。有《韋應物詩集》十卷。北宋王欽臣重加校定編次,仍為十卷,題《韋蘇州集》,行于世。《全唐詩》編其詩為十卷。
詞學圖錄
韋應物(737-約791) 京兆長安人。
少年時以三衛(wèi)郎事玄宗,豪橫放浪。
安史亂起,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后中進士,為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蘇州刺史、故稱韋江州、韋左司、韋蘇州。
著名山水田園詩人,后人每以"王孟韋柳"并稱,東坡有"樂天長短三千首,卻愛韋郎五字詩"之句。
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2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 《韋蘇州集》。
散文存一篇。
詞存四首,見《尊前集》。
全唐詩補逸
韋應物,京兆長安人。生開元二十五年。少以三衛(wèi)郎事明皇。乾元間為太學生,始折節(jié)讀書。永泰中為洛陽丞。大歷間歷仕京兆府功曹參軍。十四年,自鄠縣令制除櫟陽令,以疾辭不就。建中中拜尚書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調江州。追赴闕,改左司郎中。復出為蘇州刺史。約卒于貞元九年。其詩閒澹簡遠,人比之陶潛,稱陶韋云。補詩一首。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五
應物。京兆長安人。少以三衛(wèi)郎事元宗。永泰中授京兆功曹。遷洛陽丞。大歷中授鄠令。建中三年拜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調江州。改左司郎中。后出為蘇州刺史。

作品評論

李肇《國史補》
韋應物立性高潔,鮮食寡欲,所至焚番掃地而坐。其為詩馳驟建安以還,各得其風韻。
白居易《與元九書》
韋蘇州歌行,才麗之外、頗近興諷。其五言詩又高雅閑澹,自成一家之體。今之秉筆者誰能及之?
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后》
李、杜之后,詩人繼出,雖間有遠韻,而才不逮意。獨韋應物、柳宗元發(fā)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澹泊,非馀子所及也。
臨漢隱居詩話
韋應物占詩勝律詩,李德裕、武元衡律詩勝古詩,五字句又勝七字。張籍、王建詩格極相似,李益古、律詩相稱,然皆非應物之比也。
后山詩話
右丞、蘇州,皆學于陶、王,得其自在。
《蔡寬夫詩話》
蘇州詩律深妙,白樂天輩固皆尊稱之,而行事略不見唐史為可恨。
以其詩語觀之,其人物亦當高勝不凡。
《蔡百衲詩評》
韋蘇州詩如渾金璞玉,不假雕琢成妍,唐人有不能到。至其過處,大似村寺高僧,奈時有野態(tài)。
《陵陽室中語》
韋蘇州……詩清深妙麗,雖唐詩人之盛,亦少其比。
《童蒙詩訓》
徐師川言:人言蘇州詩,多言其古淡,乃是不知言蘇州詩。李、杜以來,古人詩法盡廢,惟蘇州有六朝風致,最為流麗。
歲寒堂詩話
韋蘇州詩,韻高而氣清。王右丞詩,格老而味長。雖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無優(yōu)劣。以標韻觀之,右丞遠不逮蘇州,至于詞不迫切而味甚長,雖蘇州亦所不及也。
郡齋讀書志
詩律自沈、宋以后,日益靡曼,鎪章刻句,揣合浮切,雖音韻婉諧,屬對麗密,而嫻雅平淡之氣不存矣,獨應物之詩馳驟建安以還,得其風格云。
《清邃閣論詩》
其詩無一字做作,直是自在,其氣象近道,意常愛之。問比陶如何?曰:陶卻是有力,但語健而意閑。隱者多是帶氣負性之人為之,陶卻有為而不能者也,又好名;韋則自在,其詩直有做不著處便倒塌了底。
《清邃閣論詩》
韋蘇州詩高于王維、孟浩然諸人,以其無聲色臭味也。
《臞翁詩評》
韋蘇州如園客獨繭,暗合音徽。
后村詩話
韋詩律深妙,流出肝肺,非學力所可到也。
《王孟詩評》
韋應物居官自愧,閔閔有恤人之心,其詩如深山采藥,飲泉坐石,日晏忘歸。孟浩然如訪梅問柳,偏入幽寺。二人意趣相似,然入處不同。韋詩潤者如石;孟詩如雪,里淡無彩色,不免有輕盈之意。誦韋蘇州一二語,高處有山泉極品之味。
《唐詩品》
蘇州詩氣象清華,同端閑雅,其源出于靖節(jié),而深沉頓郁,又曹、謝之變也。唐人作古調,雖各有門戶,要之律體方精,彌多附寄,而專業(yè)之流鮮矣。蘇州獨騁長轡,大窺曩代,而又去其拘攣補衲之病,蓋一大家也。當時詞流秾郁、感蕩成波,其視蘇州淡泊無文,未淹高聽,而大羹幺味,足配元英。雖不足以嬉春弄物,要之心靈跨俗,自致上列,不與濁此爭長矣。
四友齋叢說
左司性情閑遠,最近風雅,其恬淡之趣,不減陶靖節(jié)。唐人中,五言古詩有陶、謝遺韻者,獨左司一人。
詩藪
蘇州五言古優(yōu)入盛唐,近體婉約有致,然自適大歷聲口,與王、孟稍有不同。
唐詩歸
鐘云:韋蘇州等詩,胸中腕中,皆先有一段真至深永之趣,落筆肖然清妙,非專以淺淡擬陶者。世人誤認陶詩作淺淡,所以不知節(jié)詩也。譚云:總是“清”之一字,要有來歷、不讀書不深思人。僥幸假借不得。
詩鏡總論
詩之所貴者,色與韻而已矣。韋蘇州詩,有色有韻,吐秀含芳,不必淵明之深情,康樂之靈悟,而已自佳矣。
詩鏡總論
盈盈秋水,淡淡春山,將韋詩陳對其間,自覺形神無間。
《詩源辨體》
唐人五言古氣象宏遠,惟韋應物、柳子厚。其源出于淵明,以蕭散沖淡為主。然要其歸,乃唐體之小偏,亦猶孔門視伯夷也。
《詩源辨體》
韋、柳五言古,猶摩詰五言絕,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
《詩源辨體》
應物之詩,較子厚雖精密弗如,然其句亦自有法,故其五言古短篇仄韻最工;七言古既多矯逸,而勁峭獨出。乃知二公是由工入微,非若淵明平淡出于自然也。
《詩源辨體》
東坡云:“柳子厚詩在淵明下、韋蘇州上”。朱子云:“韋蘇州高于王維、孟浩然諸人,以其無聲色臭味也。”愚按:韋、柳雖由工入微,然應物入微而不見工,子厚雖入微,而經(jīng)緯綿密,其功自見。故白唐人而論,是柳勝韋;由淵明而論,是韋勝柳。
《詩源辨體》
六朝五言,謝靈運俳偶雕刻,正非流麗。玄暉雖稍見流麗,而聲漸入律,語漸綺靡,遂成雜體,若應物,蕭散沖淡,較六朝更自迥別。
《詩源辨體》
應物五七言律絕,蕭散沖淡。與五言古相類,然所稱則在占也。
《同上》
韋于五言古,漢晉之大宗也。俯視諸子,要當以兒孫畜之,不足以充其衙官之位。其安頓位置,有所吝留,有所揮斥。其吝留者必流俗之揮斥,其揮斥者必流俗之吝留,豈其以擺脫自異哉!吟詠家唯于此千鍛百煉,如《考工記》所稱五氣俱盡、金錫融浹者,方可望作者肩背。
《唐律消夏錄》
唐詩之修閑澄澹,韋公為獨至。五言古律二體。讀之每令人作登仙入佛想。
《載酒園詩話又編》
韋詩皆以平心靜氣出之,故多近于有道之言。
《載酒園詩話又編》
韋詩誠佳,但觀劉須溪細評,亦太鉆皮出羽。唯云“韋詩潤者如石,孟詩如雪,雖淡無釆色,不免有輕盈之意”,比喻尚好。至謂二人意趣相似,則又不然?!白灶櫣?,才非管樂儔。聞君薦草澤,從此泛滄洲”,自是隱士高尚之言?!按倨菹驴砂?,寬政身致患。日夕思自退,出門望故山”,自是循吏倦還之語。原不同床,何論各夢!宋人又多以韋、柳并稱,余細觀其詩,亦甚相懸。韋無造作之煩,柳極鍛煉之力。韋真有曠達之懷,柳終帶排遣之意。詩為心聲,自不可強。
分甘馀話
東坡謂“柳泖州詩,在陶彭澤下,韋蘇州上?!贝搜哉`矣。余更其語曰:韋詩在陶彭澤下,柳柳州上。余昔在揚州作論詩絕句,有云:“風懷澄澹推韋柳,佳處多從五字求。解識無聲弦指妙,柳州那得并蘇州!”又常謂:陶如佛語,韋如菩薩語,王右丞如祖師語也。
《唐音審體》
昔人謂韋與王、孟鼎立為三,以其皆近陶體也,馮復京曰:韋公本有六朝濃麗之意,而澄之為唐調,突過唐人之上。
《劍溪說詩又編》
韋詩不唯古澹,兼以靜勝。古??蓛?,靜非澄懷觀道不可能也。
《劍溪說詩又編》
詩中有畫,不若詩中有人。左司高于右丞以此。
《四庫全書總目》
其詩七言不如五言,近體不如古體,五言古體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謝。故真而不樸,華而不綺。但以為步趨柴桑,未為得實。如“喬木生夏涼,流云葉華月”,陶詩安有是格耶?
石洲詩話
王孟諸公,雖極超詣,然其妙處,似猶可得以言語形容之。獨至韋蘇州,則其奇妙全在淡處,實無跡可求。
《峴傭說詩》
后人學陶,以韋公為最深,蓋其襟懷澄澹,有以契之也。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淵明,在當時已定論,唯其志潔神疏,故能淡言造古。
《擬古》十二篇,雖未遠跡陶公,亦得近裁白傅
乃如“畫寢清香”、“郡齋夜雨”,瑯然疏秀,有雜仙心。
至若“喬木生夏涼,流云吐華月”,亦復自然作妙,不假雕飾之功。
唯氣格未遒,視古微疑渙散。
《詩學淵源》
其詩閑淡簡遠,人比之陶潛,雖或過當,而其《擬古》之作,寢幾于《十九首》;效陶一體,亦極沖淡之懷,但微嫌著跡耳,著跡則近于刻畫矣。然當此之時,高古曠達,殊無出其右者。
《詩境淺說》
五律中有高唱入云,風華掩映,而見意不多者,韋詩其上選也。
共 22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