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行明

共 5 首
明禪師院酬從兄見寄(854年) 唐 · 李商隱
五言律詩
引用典故:九折
貞吝嫌茲世,會(huì)心馳本原。
人非四禪縛,地絕一塵喧。
霜露欹高木,星河壓(一作墮)故園。
撕游儻為勝,九折幸回軒。
明堂賦(1050年10月) 北宋 · 范仲淹
臣聞明堂者,天子布政之宮也。
在國(guó)之陽,于巳之方。
廣大乎天地之象,高明乎日月之章。
崇百王之大觀,揭三宮之中央。
昭壯麗于神州,宣英茂于皇猷。
頒金玉之宏度,集人神之丕休。
故可祀先王以配上帝,坐天子而朝諸侯者也。
粵自蒼牙開極,黃靈耀德,巢穴以革,棟宇以植,徹太古之弊,明大壯之則。
風(fēng)雨攸止,宮室斯美。
將復(fù)崇高乎富貴之位,統(tǒng)和乎天人之理。
乃圣大造,明堂肇起。
明以清其居,堂以高而視。
壁廓焉而四達(dá),殿巋焉而中峙。
禮以潔而儉,故表之以茅;
教以清而流,故環(huán)之以水。
二帝之述焉,合五府而祭矣。
逮夫夏禮秩秩,奉以世室;
商祀穆穆,制以重屋。
神禹卑宮,階以一尺之崇;
成湯受命,革以三尺之盛。
赫赫周堂,制度景彰。
七筵兮南北之廣,九筵兮西東之長(zhǎng),堂并包于五室,室辨正于五方。
左青陽而右總章,面明堂而背北堂。
耽然太室,儼乎中黃。
都徽名之在南,取盛德之向陽。
或謂厥堂惟一,厥室惟九,辟闔其三十六戶,疏達(dá)兮七十二牖。
亦規(guī)上而天覆,復(fù)矩下而坤厚。
近郊之宮,廣而能受。
通天之宇,高而弗偶。
八方象其幅員,九陛參其前后。
桓桓焉聽政之廟,應(yīng)辰而周彰;
趪趪焉承天之柱,列宿而相望。
環(huán)林兮蔥蔥,圓海兮泱泱。
既方舟而經(jīng)梁,復(fù)素飾其回墻。
陳位序以有嚴(yán),議法象而必臧。
示邦域之景鑠,期人神之樂康。
左有辟雍,天子學(xué)宮。
墳籍浩以明備,文物森其會(huì)同。
三壽以勖天下之孝,設(shè)三乏以勸諸侯之風(fēng)。
右有靈臺(tái),庶民子來。
若經(jīng)始于神明,乃占候于昭回。
天之道也,惟默默以有象;
圣之心也,蓋惕惕于無災(zāi)。
此三雍之大者,故百世以欽哉。
若夫約周之禮,稟夏之正,天子升青陽之位,體大德之生,彼相協(xié)謀,有司奉行。
慶賜必均,歷象必明。
布農(nóng)事于準(zhǔn)直,習(xí)舞德于和平。
止伯益之伐木,禁蚩尤之稱兵。
惟倉廩兮賑天之窮,惟幣帛兮禮邦之英。
無隱不彰,無潛不亨。
蒙蕩蕩之至仁,浸灝灝之醇精。
此明堂之春也,萬物為之榮。
又若炎以繼天,羲以永日。
始于仲呂之管,復(fù)于清宮之律。
天子乃登諸明堂,暨夫太室。
命盛樂以象德,致大雩以祈實(shí)。
升高明而有豫,定心氣而無逸。
靜百官之事,驅(qū)五谷之疾。
無索于關(guān),無難于門。
止北伐之威,以助養(yǎng)于生生;
導(dǎo)南風(fēng)之和,以飾喜于元元。
此明堂之夏也,萬物為之繁。
爾乃象正火位,德王金行。
羽漸干以南向,谷萬斯而西成。
天子乃居總章之奧,奏清商之聲。
圖有功而專任,詰不義而徂征。
脩法制以謹(jǐn)收藏之令,養(yǎng)衰老以惻搖落之情。
同我度量,平予權(quán)衡。
人社以崇,厚兆民報(bào)本之志;
神倉以秘,示萬邦致孝之誠(chéng)。
此明堂之秋也,天下為之清。
及夫蟲介時(shí)分,虎威夕永。
詩人發(fā)其涼之詠,日官賓可愛之景。
天子乃北堂以居,南面而省。
錫飲蒸之慶,從祀寒之請(qǐng)。
于是戒門閭,備邊境。
勞三農(nóng)于休息,警百辟于恭靖。
關(guān)市必易,宮室必整。
無用之器斯徹,無事之官必省。
飭國(guó)典以俟來歲之宜,講武經(jīng)以肅萬邦之屏。
此明堂之冬也,天下為之靜。
斯乃順其時(shí),與物咸宜,適其變,使民不倦者也。
稽夫宗祀之文,大享之辰,上儀乎皇皇,盛節(jié)兮彬彬。
比于郊也,我則取文之勝;
方其廟也,我則取質(zhì)之純。
損益其禮,尊嚴(yán)其親。
五天之座,曄曄以陳;
五常之席,奕奕而倫。
惟太室之位,乃上帝之神。
作配者先王,從祀者五臣。
樽斝離離,玉幣莘莘。
牲牢之舉既遵于夏后,蔬果之薦復(fù)本于周人。
禮無不當(dāng),誠(chéng)無不臻。
圣人于是出齋宮而肅肅,被法服而循循。
酌一獻(xiàn)以從質(zhì),躬百拜而表寅。
司儀實(shí)相,樂正攸賓。
進(jìn)俎豆之吉蠲,羅簨簴之輪囷。
六樂咸在,統(tǒng)美乎列皇;
八風(fēng)相蕩,同和乎大鈞。
下舞上歌,蹈德詠仁。
非常之祭,駿及者萬國(guó);
莫大之孝,蟻懷者兆民。
于是神醉其德,人樂而極。
太史書于策,大夫頌于國(guó)。
頌曰:明堂崇之,明王祀之。
禮以成之,樂以歌之。
光天之下,教以化之。
若夫元朔會(huì)同,群后對(duì)越。
穆穆乎舜門之辟,晰晰乎宣燎之發(fā)。
帝時(shí)待旦而久,求衣以先。
紆黃組,冠通天,建日月,服乾坤,佩干將,升青陽。
進(jìn)山岳之圭,當(dāng)云龍之軒。
正圣人之大寶,示天下之有尊。
巍巍焉負(fù)扆而立,濟(jì)濟(jì)焉辨色而入。
太常正其等衰,九賓序其名級(jí)。
中階之前,三公屹然。
應(yīng)門之外,九采察焉。
阼階之東,諸侯以同。
西階之西,諸伯以齊。
門東北面者子之位,門西東上者男之次。
東門之外,則有樂浪、蟠木九夷之國(guó),西面而北上。
西門之外,則有蒙泛、大秦六戎之屬,南上而東向。
南門之外,則有朱垠、越裳八蠻之族,唯北是望。
北門之外,則有葷粥、幽陵五狄之種,唯東是尚。
于是兟兟旅進(jìn),鏘鏘肆覲。
向明者蓋取諸《離》,觀光者受之以《晉》。
君臣之位定,禮樂之道振。
雅韶以奏,文鐸以徇。
皆望云而就日,必歌堯而頌舜。
上和而下樂,金聲而玉潤(rùn)。
況乎晨光赫曦,天顏弗違。
冕紱霞集,玉帛兮川歸。
盛乎王庭之聲明,煥乎天家之光輝。
若北辰之會(huì)眾星,咸粲粲而在共;
如太陽之臨多露,普湛湛而將晞。
莫不君三揖于上,臣載拜于下。
行典禮,揚(yáng)風(fēng)雅,訪雋良,議窮寡。
人曷幽而覆盆,賢曷惻而遺野。
于以盛名器,于以休宗社。
署圣法于圓闕,馳神教于方夏。
皇哉耀今昔之榮觀,至哉敷億兆之純嘏。
故曰,揖讓而治天下者,明堂之謂也。
惜乎三代以還,智者間間。
諸儒靡協(xié),議者喋喋。
而皆膠其增損,忘禮樂之大本;
泥于廣狹,廢皇王之大業(yè)。
使朝廷茫然有逾遠(yuǎn)之嘆,惘然有中輟之議。
殊不知五帝非沿樂而興,三王豈襲禮而至。
為明堂之道,不必尚其奧;
行明堂之義,不必盡其制。
適道者與權(quán),忘象者得意。
大樂同天地之和,豈匏竹而已矣;
大禮同天地之節(jié),豈豆籩之云爾。
自漢魏之下,暨隋唐之際,堂或三五之上,道非三五之世,蓋不取其厚而取其薄,不得其大而得其細(xì)。
享配之文,或然未分;
政教之烈,斯焉弗聞。
是則帝道不施,胡取乎總期?
皇德不隆,胡取乎合宮?
故夫明堂之設(shè)也,天子居之,日慎日思。
思之何也?
萬微存乎消息。
慎之何也?
兆靈系之安危。
繇是惟克念以作圣,思堯舜之齊名。
懼巍巍之弗逮,乃孜孜于雞鳴。
唯至平之休代,思阜財(cái)于吾民。
四維之有艱,尚瘡痍而百辛。
故圣人之寶儉,弗下剝而上侈。
思寡費(fèi)而薄索,民庶幾于格恥。
惟下武之太寧,亦省躬于干戈。
取諸豫于四方,慨風(fēng)云以長(zhǎng)歌。
惟知人其古難,思濟(jì)濟(jì)乎賢者。
蓋舉一于皋陶,乃連茹于天下。
惟好生之至德,思與物而為春。
懼幽陋之靡及,常咨命于仁人。
惟及人之一德,始若晦而彌彰。
故三五之君子,騰茂實(shí)而無疆。
惟皇極之大范,思天下而與平。
懼萬物之或差,持我心于誠(chéng)衡。
然后見天下齊于無體,和于無聲。
厖眉而壽,吾何仁之有;
含哺而嬉,吾何力之為。
但淵淵綿綿,無反無偏。
浸淳澤以咸若,樂鴻化于自然。
此明堂之道也,蓋無得而稱焉。
我國(guó)家凝粹百靈,薦馨三極,東升煙于岱首,西展琮于汾側(cè)。
未正天神之府,以讓皇人之德。
祖考來格,俟配天之儀;
諸侯入朝,思助祭之職。
豈上圣之謙而愚臣之惑也。
臣請(qǐng)考列辟之明術(shù),塞處士之橫議。
約其制,復(fù)其位。
儉不為其陋,奢不為其肆。
斟酌乎三五,擬議乎簡(jiǎn)易。
展宗祀之禮,正朝會(huì)之義。
廣明堂之妙道,極真人之能事。
以至圣子神孫,億千萬期,登于斯,念于斯,受天之禧,與天下宜而已乎。
洛陽之為都也,居天地之中,有終天之王氣在焉。
予家此始半歲,會(huì)秋乘雨霽,與殿院劉君玉登天宮寺三寶閣,洛之風(fēng)景,因得周覽。
惜其百代興廢以來,天子雖都之,而多不得其久居也。
故有懷古之感,以通諷諭。
君玉好賦,請(qǐng)以賦言之。
秋雨霽,日色清。
景方出,秋益明。
何幽懷之能快,唯高閣之可憑。
天之空廓,風(fēng)之輕泠。
覽三川之形勝,感千古之廢興。
乃眷西北,物華之妍。
云情物態(tài),一氣茫然。
擁樓閣以高下,煥金碧之光鮮。
當(dāng)?shù)貏?shì)之拱處,有王居之在焉。
惜乎天子居?xùn)|都,此邦若諸夏。
不會(huì)要于方來,不號(hào)令于天下。
聲明文物,不此而出;
道德仁義,不此而化。
宮殿森列,鞠而為茂草;
園囿棋布,荒而為平野。
鸞輿曾不到者三十馀年,使人依然而嘆曰:虛有都之名也。
噫!
夏王之治水也,四海之內(nèi)列壤惟九,而居中者實(shí)曰豫州。
荊河之北,此為上流。
周公之卜宅也,率土之濱建國(guó)為萬,而居中者實(shí)曰洛陽。
瀍、澗之側(cè),此唯舊都。
迄于今日,二千年之有馀,因興替之不定,故靡常其厥居。
我所以作賦者,閱古今變易之時(shí),述興亡異同之跡,追既失之君王,存后來之國(guó)家也。
噫!
太昊始法,二帝成之。
三王全法,參用適宜。
伊六圣之經(jīng)理,實(shí)萬世之宗師。
我乃謂治民之道,于是乎大盡矣。
逮夫五霸抗軌,七雄駕威。
漢之興,乘秦之弊;
曹之擅,幸漢之衰。
始鼎立而治,終豆分而隳。
晉中原之失守,宋江左之畫畿。
或走齊而驛魏,或道陳而經(jīng)隋。
自元魏廓河南之土,植六朝之風(fēng)物;
李唐蟠關(guān)中之腹,孕五代之亂離。
其間或道勝而得民,或兵強(qiáng)而懾下。
或虎吞而龍噬,或雞狂而犬詐。
或創(chuàng)業(yè)于艱難,或守成于逸暇。
或覆餗而終焉,或包桑而振者。
故得陳其六事,雖善惡不同,其成敗一也。
其一曰:大哉!
德之為大也,能潤(rùn)天下。
必先行之于身,然后化之于人。
化也者,效之也,自人而效我者也。
所以不嚴(yán)而治,不為而成,不言而信,不令而行。
順天下之性命,育天下之生靈。
其帝者之所為乎!
其二曰:至哉!
政之為大也,能公天下。
必先行之于身,然后教之于人。
教也者,正之也,自我而正人者也。
所以有嚴(yán)而治,有為而成,有言而信,有令而行。
拔天下之疾苦,遂天下之生靈。
其王者之所為乎!
其三曰:壯哉!
力之為大也,能致天下。
必先豐府庫,峙倉箱,銳鋒鏑,峻金湯。
嚴(yán)法令于烈火,肅兵刑于秋霜,竦民聽于上下,懾夷心于外荒。
其霸者之所為乎!
其四曰:時(shí)若傷之于隨,失之于寬。
始則廢事,久則生奸。
既利不能勝害,故冗得以疾賢。
是必薄其賦歛,欲民不困,而民愈困;
省其刑罰,欲民不殘,而民愈殘。
蓋致之之道,失其本矣。
其五曰:時(shí)若任之以明,專之以察。
始則烈烈,終焉缺缺。
既上下以交虐,乃恩信之見奪。
是必峻其刑罰,欲民不犯,而民愈犯;
厚其賦斂,欲國(guó)不竭,而國(guó)愈竭。
蓋致之之道,失其末矣。
其六曰:水旱為沴,年歲耗虛。
此天地之常理,雖圣人不能無,蓋有備而無患。
不得中者,加以寬猛失政,重輕逸權(quán),不有水旱兵革而民已困,而況有水旱兵革焉?
所謂本末交失,不亡何待!
天下有成敗六焉,此之謂也。
君天下者,得不用圣帝之典謨,行明王之教化?
士可殺不可辱,民可近不可下。
上能撫如子焉,下必戴其后也。
仲尼所以陳革命,則抑為人之匪君;
明遜國(guó),則杜為人之不臣。
定禮樂而一天下之政教,修《春秋》而罪諸侯之亂倫。
刪《詩》以揚(yáng)文、武之美,序《書》以尊堯、舜之仁。
贊大《易》以都括,與六經(jīng)而并存。
意者不可以地之重易民之教,不可以民之教悖天之時(shí)。
教之各備,則居地而得宜,是故知地不可固有之也。
君上必欲上為帝事,則請(qǐng)執(zhí)天道焉;
中為王事,則請(qǐng)執(zhí)人道焉;
下為霸事,則請(qǐng)執(zhí)地道焉。
三道之間,能舉其一,千古之上,猶反掌焉。
則是洛之興也,又何計(jì)乎都與不都也!
如欲用我,吾從其中。
次韻寄史彥明 宋末元初 · 牟巘
七言律詩
等閒看盡弁衡毗,旁郡聊從捧(周本作頒奉)檄馳。
候管乍披新定志,郵筒忽見故人詩。
君方清絕行明鏡,我正摧頹據(jù)槁枝。
為喜?衣還膝下,椒柈趁得頌花時(shí)。
偶念江上秋 其一 元末明初 · 李穡
七言絕句
白鷺秋江如墜霜,水中紅樹帶斜陽。
舟人自訝行明鏡,我向風(fēng)塵空斷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