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貞辯

相關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僧神清 朝代:中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20 【介紹】: 唐僧。昌明人。俗姓章,字靈庾。年十三,投綿州開元寺出家,受學于辯智法師。致力于經論史傳,以文學優(yōu)贍供奉大內。晚年辭歸,住梓州慧義寺,以講說著作為事。有《參玄語錄》等。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字靈庾。
姓章氏。
綿州昌明人。
季孟皆出家。
有名清其仲也。
在娠即母惡葷膻。
兒時遇佛像輒致禮。
年十三。
開元寺辯智法師。
誦法華楞伽維摩佛頂等經。
有司使試所習。
時太守喬琳異之。
為落發(fā)。
則大歷中也。
年十七。
眾請講法華。
聽者厭服。
歲滿從慧義寺如律師受具。
尋詣京邑。
以優(yōu)文贍學入內應奉。
晚喪所親。
因復歸慧義寺演導。
元和中。
卒于寺山絕頂。
塔其遺身于白門蘭若。
蓋郪城北郭外。
所謂北山者。
前后著述法華玄箋十卷。
釋氏年志三十卷。
新律疏要談十卷。
亦名清鈔。
二宗初學儀一卷。
有宗七十五法疏一卷。
亦名法源記。
所以解小乘計五位色心心所不相應無為等法體性業(yè)用于以詳括。
故曰法源也。
識心論。
澄觀論。
俱舍義鈔。
北山參玄語錄。
弟子義將嗣。
將尤善俱舍起信二論。
宋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神清。
字靈庾。
俗姓章氏。
綿州昌明人也。
生于大安山下。
昆季相次三人出俗。
皆有名望。
清居乎仲。
處胎之際母頓惡葷膻。
及為兒雖隨戲弄遇像禮足逢僧稽顙。
年十三受學于綿州開元寺辯智法師。
于時敕條嚴峻。
出家者限念經千紙方許落發(fā)。
清即誦法華維摩楞伽佛頂等經有同再理。
時故相喬琳為綿郡太守。
驚其幼俊躬而降禮請削染焉。
則大歷中也。
至年十七聽習粗通。
即講法華一經。
歲滿慧義寺依如律師受具戒。
夏習尸羅依學新疏。
尋達大宗乃詣上都。
后以優(yōu)文贍學入內應奉。
暮年鐘其荼蓼歸慧義寺。
講導著述略無閑日。
以元和年中終于本寺峰頂。
遷神于白門蘭若。
即郪城北郭外也。
清平昔好為著述喜作編聯(lián)。
蓋巨富其才亦鑿深于學。
三教俱曉該玄鑒極。
彝倫咸敘萬人之敵也。
受業(yè)弟子黑白四方計一千馀人。
前后撰成法華玄箋十卷釋氏年志三十卷新律疏要訣十卷。
亦謂清鈔。
二眾初學儀一卷有宗七十五法疏一卷。
亦名法源記。
此蓋解小乘所計五位色心心所不相應無為等法。
體性業(yè)用一皆詳括。
故云法源也。
識心論澄觀論俱舍義鈔數卷北山參玄語錄十卷。
都計百馀軸。
并行于代。
就中語錄博該三教。
最為南北鴻儒名僧高士之所披玩焉。
寺居郪城之北長平山陰。
故云北山統(tǒng)三教玄旨。
實而為錄。
故云參玄也。
觀清之述作。
少分明二權一實之經旨。
大分明小乘律論之深奧焉。
清貌古且奇皙白而光瑩。
相國崔龜從時從事東川。
序真贊云。
與奘三藏道顏同攝物。
異時一體耳。
門人數多。
其出倫者義將也。
獨明俱舍兼善起信。
海內學人望風而至。
開成中北山俱舍宗不泯者。
清之馀素乎。
東川涌潭僧正顏公。
著碑本寺。
講律臨壇。
光肇別附語錄。
略記清言行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77—949 【介紹】: 五代僧。范陽人,俗姓馮。通“六籍”,尤善《》、《楚辭》。后梁太祖乾化三年于五臺山受戒。末帝龍德間,于棣州開元寺置院講經,歷二十余載,學徒百余人。后漢相國馮道重之,奏賜紫衣,自此忽忽不樂,卒。賜號德正。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77—949 俗姓馮,范陽(今北京西南)人。15歲已通六籍,詩調新奇。后投駐蹕寺出家。后梁末帝乾化三年(913)往五臺山受戒。因兩河兵事,遂于魏博并汾間學大小乘經律論。龍德二年(922)駐錫棣州開元寺。置院講經論20余年,聲聞齊魯之間。宰相馮道表奏于后漢高祖,賜紫衣,又賜號德正?!?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七有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馮氏。范陽人。世業(yè)儒。而貨殖累鉅萬。超幼有異志。年十五。入庠校。工文藝。尤善騷律。一日偶閱佛經。乃嘆曰。人生富貴。幻泡爾。復何足恤。遽往依駐蹕寺大德剃染。未幾。本師云逝。服其喪。以孝稱。梁乾化三年。獲登具于五臺。且將行邁以究所聞。而兵阻兩河間。龍德二年。遂掛錫無棣之開元寺。久之別構院。以事開演。迄三十馀載不替。是宜遐邇臻集。而緇素慕向也。以故秀造質問。守牧扣訪。輒使童子辭謝而已。州將李君。欲表乞紫衣師號。超不可。且曰。茍爾則吾必在盧龍塞外矣。丞相馮道。知其為族人。卒奏賜之號德正。自是忽忽不樂。乾祐二年二月三日。以微恙卒。春秋七十三。夏臘三十五。茶維。收舍利起塔以葬。
宋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恒起。
姓馮氏。
范陽人也。
祖父不仕。
世修儒道。
而家富巨萬。
超生而聰慧。
居童稚群不貪戲弄。
年十五早通六籍尤善風騷。
辭調新奇播流人口。
忽一日因閱佛經洗然開悟。
乃嘆曰。
人生富貴喻等幻泡。
唯有真乘可登運載。
遂投駐蹕寺出俗。
未周三祀方議進修晝夜不疲。
而屬師亡。
亦遵釋氏喪儀。
守禮無怠。
孝悌之名燕人所美。
梁乾化三年往五臺山受木叉戒。
由是陟遐自邇。
切問近思。
俄徵伐木之章。
且狎或人之友。
結契遠求名匠。
阻兩河間。
兵未罷路不通。
南則梁祖。
北則莊宗。
抗衡于輕重之前。
逐鹿在存亡之際。
當是時也。
超止于本州魏博并汾之間。
學大小乘經律論。
計七本講通思于雍洛。
梁宋名師杳然隔絕。
雖然巡歷非遠宏暢殊精。
瓶滿見知翼飛名字。
是故并部息塵中山貞辯夫二人者。
言行俱臻證修有位。
一見超嘆曰。
義龍之頭角悉完備矣。
待飛奮而為霖雨焉。
其為碩德題目多此類也。
龍德二年掛錫于無棣。
超曰。
此則全齊舊壤鄒魯善鄰。
遂止開元伽藍東北隅。
置院講諸經論。
二十馀年宣導。
各三十馀遍。
節(jié)操高邁舉措舒徐。
緇素見之無不怯懼。
聲無叱咤語不夸奢。
自然而然。
且非威勢凌??之所得也。
前后州牧往來使臣。
向譽欽風修名執(zhí)刺。
相禮重者止令童子。
辭以講貫罕曾接對。
初有所慊終伏其高。
齊魯之間造秀不遠數百里。
造其門以詰難。
諸公一睹超容傍聽議論。
參乎子史證以教宗。
或問因明。
超答以詩一首。
辭新理妙皆悉嘆降。
時郡守李君素重高風。
欲飛章舉賜紫衣。
超聞驚愕遂命筆為詩云。
虛著褐衣老。
浮杯道不成。
誓傳經論死。
不染利名生。
厭樹遮山色。
憐窗向月明。
他時隨范蠡。
一棹五湖清。
李君復令人勸勉愿結因緣。
超確乎不拔。
且曰。
而其復爾則吾在盧龍塞外矣。
郡將聞而止。
又相國瀛王憑道聞其名知是鄉(xiāng)關宗人。
先遺其書。
序以歸向之意。
超曰。
貧道閑人早舍父母剋志修行。
本期彌勒知名。
不謂浪傳于宰衡之耳也。
于吾何益。
門人敦喻。
不得已而答書。
具陳出家之人豈得以虛名薄利而留心乎。
瀛王益加鄭重。
表聞漢祖。
遂就賜紫衣。
自此忽忽不樂。
以乾祐二年仲春三日微疾。
數辰而終于本院。
院眾咸聞天樂沸空。
乃升兜率之明證也。
春秋七十三。
僧臘三十五。
門人洞徵與學徒百馀人持心喪。
傾城士庶僧尼會送城外。
具茶毗禮收舍利二百馀顆。
分施之外緘五十顆于本院。
起塔以葬之。
瀛王未知。
別奏賜師號曰德正。
乃刊敕文于石塔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馮。范陽人。祖父修儒。而家富巨萬。超生而聰慧。年十五。早通六藉。猶善風騷。忽一日因。閱佛經。洗然開悟。乃嘆曰。人生富貴。喻等幻泡。唯有真乘??傻沁\載。遂投駐蹕寺出俗。晝夜進修。而屬師亡。遵釋氏喪儀。守禮無怠。梁乾化三年。住五臺山。受木叉戒。由是遠求名匠。阻兩河間。乃止于本州。魏博并汾之間。學大小乘經律論。計七本。龍德二年。掛錫于無棣。超曰。此則全齊舊壤鄒魯善鄰。遂止開元枷藍東北隅。置院講諸經論。二十馀年。宣導各三十馀遍。齊魯之間。造秀不遠數百里。造其門以哲難。諸公一睹超容。傍聽議論。參乎子史。證以教宗?;騿栆蛎鳌3鹨栽娨皇?。辭新理妙。皆悉嘆降。時郡守李君。素重高風。欲飛章舉賜紫衣。超聞驚愕。遂命筆為詩云。虛著褐衣老。浮杯道不成。誓傳經論死。不染利名生。厭樹遮山色。憐窗向月明。他時隨范蠡。一棹五湖清。李君復令人勸勉。愿結因緣。超確乎不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17—979 【介紹】: 宋僧。陸澤人,俗姓張。嘗至五臺山華嚴寺,師事超化大師。又從崇法大師傳《唯識論》,歷數稔,精通所學。太祖時,賜號宣教大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姓張氏。深州陸澤人。幼事五臺華嚴寺超化大師出家。性尤強記。凡百章疏一覽即了。不數稔獲青藍之譽。且刪多補少。成貞辨鈔。為四卷以行世。開寶間。詔賜紫衣。號宣教。太平興國四年七月四日。示疾。終于凈土院。壽六十三。臘四十三。樹塔葬舍利于龍門山寶應寺之西阜。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普勝。
姓張氏。
深州陸澤人也。
幼歲情愛媮薄。
俄決志趨五臺山華嚴寺。
師事超化大師。
或問之曰。
子胡以越山踰域而求出家。
彼饒陽者豈無仁祠哲匠乎。
勝對曰。
附神驥可以日千里矣。
某知妙吉凈剎感徵膠戾令我小凡速成果證。
可不是乎。
眾耹斯說。
曰任氣小兒有此高識。
我曹俱弗如也。
勝曰。
某非衽金革死而不厭之徒。
也。
愿入慈門而思利物耳。
迨乎受具南臨潞府講通上生經矣。
聞崇法大師傳唯識論盛化洛都。
往從學焉。
凡百章疏經目便識之。
不幾稔閒習通精贍。
勝所傳者中山貞辯鈔講多誤失所。
然昌言曰。
繁略不均解判非當。
乃刪多補少為四卷行于世。
太祖神德皇帝賜紫衣。
師號曰宣教也。
以太平興國四年秋七月四日示疾。
終于凈土院。
亨壽六十三。
坐四十三夏。
門人等收舍利葬于龍門山寶應寺西阜。
建塔旌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