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道宣

相關(guān)人物:共 13 位。
共 2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大乘賦 北魏 · 李颙
大乘者,蓋如來之道場也,故緣覺聲聞,謂之小乘,言法駕之通馳,如舟車之致遠也。
夫合抱興于毫末,九層作于累土,從淺以高大,理妙在于不有,邇粗由乎不無。
舉有以希無,則無無以畯易;
忘無以統(tǒng)有,則有有以通。
無無以畯易,則乘斯小矣;
有有以通,則乘斯大矣。
夫總福佑之會者,莫尚于法身;
宣一切之知者,莫貴乎如來。
故神稟靈照,以觀三達之權(quán);
思周深妙,以入四持之門。
知色之空,任而不敗,起滅無崖,終始無際。
形寄于宇宙之中,而心包乎一象之外,目察于芥子之細,而識鑒乎須彌之大。
美哉淵乎!
其源固不量也。
嗟嘆不足,遂作賦曰:
建大乘之靈駕兮,震法鼓之雷音。
除行蓋之欲疑兮,餐微妙以悅心。
滿覺意之如海兮,演般若之淵深。
平八道之坦蕩兮,游總持之苑林。
定禪思于三昧兮,滅色想于五陰。
執(zhí)抵羅之引弓兮,操如意之喻琴。
破眾網(wǎng)之將裂兮,畫貪垢而絕淫。
危泡沫之暫結(jié)兮,焉巧風(fēng)之足欽。
或明行而善逝兮,積功勛以迄今。
收薩云之空義兮,運十萬而魔擒。
開止觀之光焰兮,消邪見之沈吟。
閉必固之垣墻兮,同影響之難尋(《廣弘明集》二十九上。案:釋道宣編此賦于魏高允《鹿苑賦》之后,題為魏李颙。檢《魏書》、《北史》,未見其人。東晉李颙,字長林,有賦論誄等文八篇,在《全晉文》卷五十三,疑此賦亦晉李颙所作,今姑從《廣弘明集》錄于魏高允后。)。
李榮烏黮,何異蛣蜣。
先師米賊,汝亦不良(見《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五十二冊釋道宣撰《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丁。)
道賢上游。其德如陽和。亭毒萬物。生而不子。成而不繇。或曰異于是。蓋繇無生空惠。冥乎其間哉。暨洪唐盛明之朝。我法尤重五教四分。飆揚景張。南山律宗居天下第一。后弟子如大師鮮矣。大師望出徐氏。諱神皓。字宏度。八代祖摛。齊竟陵王西邸學(xué)士。子陵。梁尚書左仆射。其文與庾子山齊名。逮陳氏革命。因佐吳邑。遂家姑蘇。高祖碩。學(xué)通三禮。中年即世。曾祖曇。隋王府咨議參軍。祖德恭。潯陽郡詞曹??季āI钣卺尩?。不屑名宦。大師天情耿潔。風(fēng)韻朗邁。幼負脫俗之姿。嘗有言曰。沙門者。高潔其道。秉空王平等之性。一念不昧。坐登佛階。吾自知此身履龍淵取明月。曷有三圭之貴。重侯之高。而能動我心哉。乃依杭州龍泉道場一和尚出家。敗發(fā)損容。越出流輩。鏗然法器。如琢玉焉。天寶六年。天降板詔。請釋真行。一州許度三人。獨居薦首。吾以是知大師初皈佛教。滌心地也。今奉國恩。正世名也。因隸僧籍于包山福愿道場。初進具于興大師。次通鈔于曇一大師。五夏未登。學(xué)精三藏。天臺宗旨。難為等夷。淵元絕思之科。如良庖之導(dǎo)大窾也。十講律鈔。五升壇場。傾江而東。愿禮其足。后生學(xué)者。仰其聰明惠性。如追麒麟之步。大師嘗引錫西望。想包山舊居。包山即洞庭仙都之一峰。湖澄氣清。日出水上。謺嶂合沓。生乎影中。得非天遺此中與師成道耶。乃命舟而還。使野童誅茅。山童掃石。顧左右曰。昔者如來崇飾塔廟。乃是啟發(fā)偫信。開人天凈境。豈為已哉。此少隳廢久之。非先師本意。乃辟僧院。創(chuàng)食堂。眾有怠慢者。丑其行而理之。舍有傾者。惡其邪而正之。墾田置莊。開畎泄?jié)?。功既成矣。業(yè)亦博矣。百千人俱皆受其賜。曩日洞山水滸。業(yè)湖之氓。罾??咽川??暲U亙渚。大師以如來不殺之戒。黜彼鮮食?;匦∪酥?。為君子之慮。乾元祀有詔。天下二十七寺。各奏大德七人。長講律戒。因請住開元寺。欲果愿具。且懼書。遂僶俛從命。奉戒弟子開州刺史陸公向前給事中嚴公涚。服道弟子禮部侍郎劉公太真前大理評事張公象。欽風(fēng)弟子前廉使亞相李公棲筠。天誘厥衷。俾?lián)P我法。精識通敏。言為世程。謝太傅之流也。其時常熟地偏。僧多闕行。李亞相欲以德?lián)?。乃請大師統(tǒng)而正之。一化而革心。再化而知道。三化而闔邑從風(fēng)。大師末年工于圓宗??v心皆是。以文字而用。不以文字為病。是念佛寫經(jīng)。備行教法。置西方社。廣凈土因。專誦法華經(jīng)九千馀匝。游四大寺。登五老峰。遍欲觀古僧得道之所。此亦至人之馀事。應(yīng)物如動。自視闕然。貞元六年十月。春秋七十五。僧臘四十三。其月在開元遇疾。忽言曰。吾愛夫得道者。心如澄溟。知如晨曦。不染如浮云。自在如游鴻。吾雖非斯人。亦未肯以有生為累。其月十一日。顧門人維諒。我去世后。汝若置塔。可歸洞庭故山。言畢而逝。是夜琉璃色天。星霣如雨。往往有西方之應(yīng)。睹而不書。奉遺命也。門人維諒。有文有道。獨步當(dāng)時。執(zhí)師之喪。不以證而廢教也。列座門人道超靈俊道浚道棱維誠。皆積解以詣空門。邁德以藩象教。吾聞古之僧高者。述誄與碑。自晉朝始也。二三子思吾師盛德。將欲镕黃金。勒貞石。垂裕后昆。使昭昭之教。長燭于人天。銘曰。
于穆大師,立言可經(jīng)。
身佩戒光,高月亭亭。
怖魔以袪,襲智以醒。
如何斯人,忽號冥冥。
天樹春折,云花夜零。
空留一燈,寂寂青熒。
伊昔行道,坦坦素履。
跡雖可攀,行不可擬。
乃知我?guī)?,?yīng)世無已。
優(yōu)游人天,自在生死。
門人維諒,躡彼高塵。
嶷嶷靈塔,紀功于人。
于山之峰,于湖之濱。
風(fēng)凄遠鐸,月慘重輪。
瞻禮云上,如逢化身。
圣人沒而教在。
明王興而道宣
命上公以陳信。
展大禮以登賢。
觴酒豆肉。
金鏞筦懸。
致克禋以如在。
當(dāng)質(zhì)明而不愆。
祁祁諸生。
必恭敬止。
廓廣庭以容眾。
峨高冠以修已。
臨奠獻之筵。
肅造秀之士。
階間儼以成列。
槐陰布以如市。
將備禮于先師。
遂儲精于祝史。
于以致君。
恢復(fù)王化。
宏闡人文。
磬音繼于夜杵。
燭影迎于朝云。
見曲暢于和易。
知具歆于苾芬。
肅肅階戺。
陰陰門闕。
喬木棲于暮煙。
前軒滿于行月。
偫士沓而歲至。
庶工齊而曉謁。
上元酒以清滌。
間朱弦而疏越。
齊百王于建號。
歷千古而未歇。
蓋以教侔天地而不朽。
功格宇宙而不伐。
不朽故可貴。
不伐故彌彰。
仰而不及。
融然有光。
實橫被于歷代。
獨崇輝于帝唐。
德教不輟。
王猷有昌。
日尊師于廟。
歲求士于鄉(xiāng)。
教之于右塾。
登之于上庠。
知本末之可務(wù)。
亦師師而不忘。
將歷試于宗伯。
必先謁于素王。
古先哲君。
任土以作貢。
洪惟我后。
嘉善而容眾。
猶冀獲師于卜。
獲相于夢。
時哉康哉。
宜阿閣之巢鳳。
陶先生解印彭澤??观E廬阜。
不矯性于人代。笑遺名于身后。
適性者以琴。怡神者以酒。
酒兮無量。琴也無弦。
粲星徽于日下。陳鳳喙于風(fēng)前。
振素手以揮拍。循良質(zhì)而周旋。
幽蘭無聲。媚庭際之芬馥。
綠水不奏。流舍后之潺湲。
以為心和即樂暢。性靜則音全。
和由中出。靜非外傳。
若窮樂以求和。即樂流而和喪。
扣音以徵靜。則音溺而靜捐。
是以撫空器而意得。遺繁弦而道宣。
豈必誘元鵠以率舞。驚赤龍而躍泉者哉。
于是載指載撫。以逸以和。
因向風(fēng)以舒嘯。聊據(jù)梧以按歌。
曰樂無聲兮情逾倍。琴無弦兮意彌在。
天地同和有真宰。形聲何為迭相待。
客有聞而駭之曰。樂之優(yōu)者惟琴。
君之圣者惟舜?;艘舳娭?。
彈五弦以流韻。故長養(yǎng)之風(fēng)薰。
而敦和之德順。無為而天下自理。
垂拱而海外求覲。伊德音之所感。
與神化而相參。固以極天而蟠地。
豈惟自北而徂南。然則琴備五音。
不可以闕。弦為音而方用。
音待弦而后發(fā)。茍在意而遺聲。
則器空而樂歇。先生特執(zhí)由心之理。
而昧感人之功。俾清濁不聞于大小。
宮商莫辨夫始終。攫之深。
舍之愉。促空軫而奚則。
角為民。徵為事。
扣無聲而曷通。祇反古以自異。
實詭代而違同。孰若動精華以發(fā)外。
合恬和而積中。傳雅操于心手。
播德音乎絲桐。俾其審音者悟?qū)R恢?jié)奏。
知變者美更張之道崇。先生曰。
吾野人也。所貴在晦而黜聰。
若夫廣樂以成教。安敢與夔而同風(fēng)。
冉耕字伯牛魯人贈鄆侯今進封東平公贊(大中祥符二年五月) 北宋 · 王欽若
四言詩
圣門達者,德行為先。
洙泗來學(xué),顏閔差肩。
天封展禮,公袞褒賢。
生則命寡,沒則道宣。
闕下烏云暗黑旗,未央高會送將歸。
天子傳觴從官勸,單于今正天驕兒。
上林關(guān)鎖多芳菲,王嬙困睡花葳蕤。
中人驚起道宣喚,和戎卻自拚蛾眉。
徘徊顧景傷春啼,秀色誤身生不知。
工師萬死未足謝,丹青始信君難欺。
冤莫冤兮長別離,盟莫渝兮徒自疑。
氈車未免下宮殿,記得當(dāng)年初入時。
眉山淡掃雙螺垂,擬高門戶生光輝。
姑姊提攜父母送,不教含涕登丹墀。
赭黃有淚濡龍衣,此身雖是觸事非。
胡沙萬里少花木,胡中爭看真閼氏。
言語不通心盡悲,琵琶琢就彈哀思。
君門萬里不易到,檀槽撥斷商弦絲。
窮寒絕塞人蹤稀,時有天邊霜雁飛。
憑誰說與漢卿相,西施莫忘真元龜。
優(yōu)波離后身,韋將軍捧足。
布衣真童男,瓦缽天廚食。
咦,歷劫戒光秋月明,南山靜照煙霜色。
用前韻送敬之蒲君卜居淮上,敬之自翰苑□蘄黃道宣慰幕官。
聽西風(fēng)、細吟亭樹。
秋聲先到衡宇。
季鷹千里莼鱸興,更喜范張雞黍。
傾蓋處。
慚愧汝。
高樓不減煙霞侶。
匏樽笑舉。
對得意江山,忘懷風(fēng)月,醉眼玩今古。

鑾坡客,又向紅蓮幕府。
田園何日成趣。
九重聞道思賢佐,恐要濟時霖雨。
天若許。
從所好結(jié)廬,相就開蓬戶。
山人休去。
怕蕙帳空懸,猿驚鶴怨,貽笑草堂句。
便加做一品官。剩受取幾道宣。
楊敞云了:誰待倚唐丈有勢威風(fēng)顯。外云了我則怕養(yǎng)閨女為官分福。
共 2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