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道虔

相關(guān)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清院和尚 朝代:

人物簡介

東國僧尼錄·名僧
清院和尚。
九峰虔禪師法嗣。
僧問。
奔馬爭毬。
誰是得者。
曰。
誰是不得者。
曰恁么則不在爭也。
曰。
直得不爭。
亦有過在。
曰如何免得此過。
曰。
要且不曾失。
曰不失處如何鍜鍊。
曰。
兩手捧不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0 【介紹】: 五代時僧。
福州人,俗姓吳。
七歲依雪峰義存出家。
受戒后,游方至筠陽,參九峰道虔,遂為其法嗣。
后住吉州禾山大智院,學(xué)徒云集。
南唐李璟召問之,詔居揚(yáng)州祥光院。
復(fù)乞歸山,棲止翠巖院。
卒謚法性禪師。
禪林僧寶傳·卷第五
禪師名無殷。
殷生吳氏。
福州人也。
七齡雪峰存禪師見之。
愛其純粹。
化其親令出家。
年二十。
乃剃落受具。
辭游方至九峰虔公
問汝遠(yuǎn)來何所見。
當(dāng)由何路。
出生死。
對曰重昏廓辟。
盲者自盲。
笑以手揮之曰。
佛法不如是。
殷不懌。
請?jiān)弧?div id="xlildu6" class='inline' id='people_16088_1_17_comment'>
豈無方便。
曰汝問我。
殷理前語。
問之。
曰奴見婢慇勤。
殷于是依止十馀年。
移居石門。
亦從之。
歿。
去游廬陵。
至永新。
見東南山奇勝。
乃尋水而往。
有故寺基。
蓋文德中。
異僧達(dá)奚道場。
遂定居學(xué)者云集。
唐后主聞其名。
詔至金陵。
問佛法大意。
久之有旨。
延居楊州祥光寺。
懇辭歸西山。
詔住翠巖。
又住上藍(lán)寺。
賜號澄源禪師。
建隆元年庚申二月示有微疾。
三月二日令侍者開方丈。
集大眾曰。
后來學(xué)者。
未識禾山。
即今識取。
于是泊然而化。
閱世七十。
坐夏五十。
謚法性禪師。
塔曰妙相。
贊曰。
石霜言。
遍界不曾藏。
而其子聞公。
臨化曰。
今日分明說似君。
我斂目時齊聽取。
九峰言。
盡乾坤是汝當(dāng)人自體。
何處安眼耳鼻舌。
而其子殷公臨化曰。
后來學(xué)者。
未識禾山。
即今識取。
予觀其父子兄弟。
語言行履。
如形著影出。
聲呼谷應(yīng)。
而近世禪者。
尚佇思。
可悲憐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1 【介紹】: 五代時僧。
福州長溪人,俗姓彭。
九峰道虔
后住洪州鳳棲山同安院,世稱同安和尚。
作《十玄談》、《搜玄吟》,演說禪理,一時頗傳。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61 俗姓彭,福州長溪(今福建霞浦)人。
南唐時禪僧。
九峰道虔。
后住洪州鳳棲山同安院,世稱同安和尚。
祖堂集》卷一一、《景德傳燈錄》卷一七有傳。
景德傳燈錄》卷二九、《禪門諸祖師偈頌》存其所作《十玄談》10首、《搜玄吟》1首,皆為演說禪理之作,《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字法天,俗姓劉,五代時僧人。前蜀末游南方,后蜀初住成都大覺寺。后蜀相李昊曾向其問道。又作詩題妙圓塔院僧行勤屋壁。有歌行偈頌300余篇,題作《禪宗至道集》行世,已佚?!?a target='_blank'>茅亭客話》卷三載其事跡,并存詩1首,《全唐詩外編》據(jù)之收入。
全唐詩續(xù)補(bǔ)遺
慈覺,字法天,姓劉氏,自王蜀末游南方,至孟蜀初歸住,稱大覺禪師。
有《禪宗至道集》行于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方會(九九二~一○四九),俗姓冷,袁州(今屬江西)人。少時,游瑞州九峰。落發(fā)為僧,佐慈明禪師。后辭歸九峰,住袁州揚(yáng)歧,次遷云蓋。仁宗皇祐元年卒,年五十八(《嘉泰普燈錄》卷三)。《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今錄偈九首。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92—1046或1049 【介紹】: 宋僧。
袁州宜春人,俗姓冷。
二十歲至筠州九峰山削發(fā)為僧。
后去潭州參石霜楚,輔佐院務(wù),得法后辭歸九峰。
仁宗慶歷中住袁州楊岐山傳法,名聞四方,因稱“楊岐方會”。
繼承臨濟(jì)禪風(fēng),闡發(fā)“三世諸佛在爾諸人腳跟下轉(zhuǎn)大法輪”玄理,人稱宗風(fēng)如龍。
其法系稱“楊岐宗”。
嗣法弟子有宋端、仁勇等十二人。
言行輯有《楊岐方會和尚語錄》、《楊岐方會和尚后錄》。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八
禪師名方會。
生冷氏。
袁州宜春人也。
少警敏滑稽。
談劇有味。
及冠不喜從事筆硯。
竄名商稅。
務(wù)掌課最。
坐不職當(dāng)罰。
宵遁去。
筠州九峰(或云潭州道吾)。
恍然如昔經(jīng)行處。
眷不忍去。
遂落發(fā)為大僧。
閱經(jīng)聞法。
心融神會。
能痛自折節(jié)。
依參老宿。
慈明禪師。
住南原。
會輔佐之。
安樂勤苦。
及慈明遷道吾石霜。
會俱自請領(lǐng)監(jiān)院事。
非慈明之意。
而眾論雜然稱善。
挾楮衾入典金谷。
時時憃語。
摩拂慈明。
諸方傳以為當(dāng)。
慈明飯罷。
必山行。
禪者問道。
多失所在。
會闞其出未遠(yuǎn)。
即撾鼓集眾。
慈明遽還。
怒數(shù)曰。
少叢林。
暮而升座。
何從得此規(guī)繩。
會徐對曰。
汾州晚參也。
何為非規(guī)繩乎。
慈明無如之何。
今叢林三八念誦罷。
猶參者。
此其原也。
慈明遷興化。
因辭之。
還九峰。
萍實(shí)道俗。
詣山請住楊岐。
時九峰長老勤公。
不知會。
驚曰。
會監(jiān)寺亦能禪乎。
會受帖問答罷。
乃曰。
更有問話者么。
試出相見。
楊岐今日性命。
在汝諸人手里。
一任橫拖倒拽。
為什么如此。
大丈夫兒。
須是當(dāng)眾決擇。
莫背地里。
似水底按胡盧相似。
當(dāng)眾勘驗(yàn)看。
有么。
若無。
楊岐失利。
下座。
勤把住曰。
今日且喜得個同參。
曰。
同參底事作么生。
勤曰。
楊岐牽犁。
九峰拽耙。
曰。
正當(dāng)與么時。
楊岐在前。
九峰在前。
勤無語。
會托開曰。
將會同參。
元來不是。
自是名聞諸方。
會謂眾曰。
不見一法。
是大過患。
拈拄杖云。
穿過釋迦老子鼻孔。
作么生道得脫身一句。
向水不洗水處。
道將一句來。
良久曰。
向道莫行山下路。
果聞猿叫斷腸聲。
又曰。
一切智通無障礙。
拈起拄杖云。
拄杖子向汝諸人面前逞神通去也。
擲下云。
直得乾坤震裂。
山岳搖動。
會么。
不見道。
一切智智清凈。
拍繩床曰。
三十年后。
莫道楊岐龍頭蛇尾。
其提綱振領(lǐng)。
大類云門。
又問來僧曰。
云深路僻。
高駕何來。
對曰。
天無四壁。
曰。
踏破多少草鞋。
僧便喝。
會曰。
一喝兩喝后作么生。
曰。
看這老和尚。
著忙。
會曰。
拄杖不在。
且坐吃茶。
又問來僧曰。
敗葉堆云。
朝離何處。
對曰。
觀音。
曰。
觀音腳根下一句。
作么生道。
對曰。
適來相見了也。
曰。
相見底事作么生。
其僧無對。
會曰。
第二上座。
代參頭道看。
亦無對。
會曰。
彼此相鈍置。
其驗(yàn)勘鋒機(jī)。
又類南院。
慶歷六年。
移住潭州云蓋山。
以臨濟(jì)正脈付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