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齊己

相關(guān)人物:共 35 位。
共 3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長安人,一作范陽人。賈島從弟。居青龍寺,一說居天仙寺。工詩,多五言,律調(diào)謹(jǐn)嚴(yán),意在言外,詩名與島齊。與馬戴、姚合、厲玄多有酬唱。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俗姓賈,范陽(今北京西南)人。賈島從弟。少年時出家,嘗與賈島同居青龍寺。后云游越州、湖湘、廬山等地。大和年間,為白閣寺僧(《金石萃編》卷六六《僧無可書幢》)。與姚合過往甚密,酬唱至多,合刺金州,無可往訪之。又與張籍、馬戴、厲玄、喻鳧等人友善。生平見《唐詩紀(jì)事》卷七四、《唐才子傳》卷六。無可工詩,多五言,與賈島、周駕齊名,張為《詩人主客圖》列其為“清奇雅正主”之入室。無可善為象外句,“比物以意,而不指言一物”、“妙在言其用而不言其名耳”(《冷齋夜話》),如“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微陽下喬木,遠(yuǎn)燒人秋山”。亦以能書名,效柳公權(quán)體。(《關(guān)中金石記》)《全唐詩》存詩2卷,《全唐詩續(xù)拾》補(bǔ)詩1首又2句。
唐詩匯評
無可,生卒年不詳,俗姓賈,范陽(今河北涿縣)人,或云長安(今陜西西安)人。賈島從弟。元和中,居長安青龍寺,后又居長安先天寺及終南白閣寺。又曾游吳越、嶺南、江西等地。會昌中,居華山樹谷,自稱樹谷僧。約會昌末、大中初卒??缮茣?,工五言詩,與姚合、朱慶馀、賈島、殷免藩、章孝標(biāo)、顧非熊、馬戴、段成式、雍陶、厲玄等為詩友,唱和甚多。有《無可集》一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二卷。

作品評論

唐才子傳
(無可)工詩,多為五言。初,賈島棄俗,時同居青龍寺,呼島為從兄。與馬戴、姚合、厲玄多有酬唱,律調(diào)謹(jǐn)嚴(yán),屬興清越,比物以意,謂之象外句。如曰:“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庇衷唬骸拔㈥栂聠棠荆h(yuǎn)燒入秋山。”凡此等新奇,當(dāng)時翕然稱尚,妙在言用而不失其名耳。
唐音癸簽
無可詩與兄島同調(diào),亦時出雄句,咄咄火攻。
詩筏
唐釋子以詩傳者數(shù)十家,然自皎然外,應(yīng)推無可、清塞(按即周賀)、齊己、貫休數(shù)人為最,以此數(shù)人詩無缽盂氣也。
《載酒園詩話又編》
無可詩如秋澗流泉,雖波濤不興,亦自清冷可悅……但多與郎士元相雜,殊不能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5—854以后 【介紹】: 唐陜州硤石人,一說吳興人。姚崇曾孫,一說姚崇曾侄孫。憲宗元和十一年進(jìn)士。授武功主簿,世稱姚武功。敬宗寶歷中為監(jiān)察御史。文宗大和中,出為金、杭州刺史。入為諫議大夫,改給事中。時民訴牛羊使奪其田,詔朱儔覆按,猥以田歸使,合劾發(fā)其私,以地還民。官終秘書監(jiān)。工詩,其詩稱武功體。與賈島并稱賈姚或姚賈。曾選王維、錢起等人詩編為《極玄集》。有詩集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75?—855? 陜州(今河南陜縣)人,郡望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
曾任武功縣(今屬陜西)主簿,世稱“姚武功”。
晚任秘書少監(jiān),卒謚懿,后人又稱“姚少監(jiān)”。
姚合為開元名相姚崇曾侄孫,父闬曾任相州臨河縣令。
憲宗元和十一年(816)登進(jìn)士第,歷任武功主簿,監(jiān)察殿中御史,金、杭二州刺史,刑、戶二部郎中,諫議大夫,給事中,陜虢觀察使,秘書少監(jiān)等職。
事跡散見新、舊《唐書》本傳,《郡齋讀書志》卷四中及《唐才子傳》卷六。
姚合詩與賈島齊名,時有“姚賈”之稱,且為晚唐苦吟一派詩人之宗主。
姚合詩以五律為主,樸茂工巧,圓穩(wěn)清潤,代表作為《武功縣中作》30首,模寫荒涼山色,凋弊風(fēng)景,唯搜眼前景而深刻思之,以抒寫其散誕放曠之情懷。
詩風(fēng)近似賈島,然較賈島平淡淺近,晚唐詩僧齊己云:“冷淡聞姚監(jiān),精奇見浪仙。
”(《還黃平素秀才卷》)姚合詩深為南宋四靈派詩人所推崇,然其詩取徑太狹,器局狹小,所用料不過花、竹、鶴、僧、琴、藥、茶、酒等物,而無感慨雋永味,元方回云:“大抵姚少監(jiān)詩不及浪仙,有氣格卑弱者。
”(《瀛奎律髓》卷二四)詩集有四部叢刊本《姚少監(jiān)詩集》10卷。
姚合另編有《極玄集》2卷,選錄王維、祖詠等21人詩作,凡100首(今存99首)。
全唐詩》存詩7卷。
唐詩匯評
姚合(約782-846?),吳興(今屬浙江)人,姚崇曾侄孫。元和初,父卒相州臨河令任,因寄家河朔。十一年(816),登進(jìn)士第,授校書郎。參魏博節(jié)度使田弘正幕。調(diào)武功主簿,歷萬年、富平尉。寶歷二年,授監(jiān)察御史,旋分司東都。入朝為殿中侍御史、戶部員外郎,出為金州刺史。大和八年,自刑部郎中出守杭州。開成中,歷左諫議大夫、給事中、陜虢觀察使。會昌中,為秘書監(jiān),卒。世稱姚武功。合有詩名,提挈后進(jìn),時人以為“文宗”。曾選王維、祖詠、錢起等人詩百首,為《極玄集》,鑒賞甚精。有《姚合詩集》十卷、《詩例》一卷,宋人重加編次為《姚少監(jiān)集》十卷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七卷。

作品評論

詩人主客圖
清奇雅正主:李益……入室十人:劉畋、僧清塞、盧休、于鵠、楊洵美、張籍、楊巨源、楊敬之、僧無可、姚合。
唐詩紀(jì)事
(姚合)與馬戴、費冠卿、殷堯藩、張籍游。李頻師之。合有《極玄集》,取王維等念一人詩百篇,曰:“此詩中射雕手也。
姚勉《贊府兄詩稿序》
晚唐詩姚秘監(jiān)為最清妙。
后村詩話
亡友趙紫芝選姚合、賈島詩為《二妙集》,其詩語往往有與姚、島相犯者。按賈太雕雋,姚差律熟,去韋、柳尚爭等級。
滄浪詩話
(宋詩)至東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為詩,唐人之風(fēng)變矣。山谷用工尤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內(nèi)稱為江西宗派。近世趙紫芝、翁靈舒輩,獨喜賈島、姚合之詩,稍稍復(fù)就清苦之風(fēng),江湖詩人多效其體,一時自謂之唐宗,不知止入聲聞辟支之果,豈盛唐諸公大乘正法眼者哉!
對床夜語
四靈,倡唐詩者也,就而求其工者,趙紫芝也。然具眼猶以為未盡者,蓋惜其立忐未高而止于姚、賈也。
瀛奎律髓
姚少監(jiān)合,初為武功尉,有詩聲,世稱為姚武功,與賈島同時而稍后,似未登昌黎之門。白樂天送知杭州有詩。凡劉、白以后詩人集中皆有姓名,詩亦一時新體也。而格卑于島,細(xì)巧則或過之。
瀛奎律髓
予謂詩家有大判斷,有小結(jié)裹。姚之詩專在小結(jié)裹,故“四靈”學(xué)之,五言八句皆得其趣,七言律及古體則衰落不振。又所用料不過花、竹、鶴、僧、琴、藥、茶、酒,于此幾物,一步不可離,而氣象小矣。釋故學(xué)詩者必以老杜為祖,乃無偏僻之病云。
唐才子傳
(姚合)與賈島同時,號“姚賈”,自成一法。島難吟,有清冽之風(fēng);合易作,皆平淡之氣。興趣俱到,格調(diào)少殊,所謂方拙之奧,至巧存焉。蓋多歷下邑,官況蕭條,山縣荒涼,風(fēng)景凋弊之間,最工模寫也。
唐詩品匯
賈島、姚合后出,格力猶有一二可取。
歸田詩話
唐詩前以李、杜,后以韓、柳為最。姚合而下,君于不取焉。
唐音癸簽
姚秘監(jiān)詩洗濯既凈,挺拔砍高。得趣浪仙之僻,時運(yùn)以爽氣;取材于籍、建之淺,而媚以茜芬:殆兼同時數(shù)子,巧撮其長者。但體似尖小,味亦微醨,故品局中駟爾。
《詩源辨體》
胡元瑞云:“晚唐二家:一家學(xué)賈島,一家學(xué)姚合。”方虛谷云:“合詩有左無右,有右無左,前聯(lián)佳矣,或后不稱,起句是矣,繳句或非,有小結(jié)裹無欠涵容,其才與學(xué)殊不及浪仙也?!庇杩肌恫耪{(diào)》、《三體》、《律髓》、《品匯》、《類苑》諸書,合諸體僅得四五十篇,五言律如“馬隨山鹿放,雞雜野禽棲”、“移花兼蝶至,買石得云饒”、“移山入院宅,種竹上城墻”、“棋罷嫌無月,眼遲聽盡砧”、“馬為賒來貴,僮因借得頑”、“裁衣延野客,剪翅養(yǎng)山雞”、“嚼花香滿口,書竹粉粘衣”、“無竹載蘆看,思山疊石為”等句,僅入晚唐纖巧,中亦間有近島者。但其人既在元和間,先已逗入晚唐纖巧,故晚唐諸家實多類之,非有意學(xué)之耳。
《四庫全書總目》
合為詩刻意苦吟,工于點綴小景,搜求新意。時刻畫太甚,流于纖仄者,亦復(fù)不少。宋末江湖詩派,皆從是導(dǎo)源者也。
《瀛奎律髓匯評》
紀(jì)昀:武功詩語僻意淺,大有傖氣,惟一二新異之句,時有可采,然究非正聲也。(司空圖)固是苦吟有悟,亦由骨韻本清。姚武功搜盡枯腸,終是酸餡氣。武功詩欲求詭僻,故多瑣屑之景,以避前人蹊徑。佳處雖有,而小樣處太多。“武功派”所以不佳,正坐著力都在沒緊要處。若盛唐大家卻在緊要處用力,其象外傳神,空中烘托之筆,亦必與本位秘響潛通,神光離合,必不是拋落正意,另自刻畫小景。
石洲詩話
姚武功詩,恬淡近人,而太清弱,抑又太盡,此后所以漸靡靡不振也。然五律時有佳句,七律則庸軟耳。大抵此時諸賢七律,皆不能振起,所以不能不讓樊川、玉溪也。
《中晚唐詩主客圖》
武功詩集,古今體存遺甚多,其五言律樸茂新奇,酷似王仲初。仲初故與水部合體,而姚君與水部為友,其得于漸摩者深矣。佳篇美不勝收,然無逾《縣居詩公者,且君以武功得名,未必不由此詩起也。次為升堂第四。
《東目館詩見》
姚武功五律,脫灑似不作意,而含蘊(yùn)不盡。七律亦新脆可喜。
三唐詩品
其源蓋出左太沖,而馳騁害體,已開宋派。律體典潤,故得名重當(dāng)時。武功三十首,持見清華,然方之孟從事、劉隨州,則神情頓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32—912 【介紹】: 五代時僧。婺州蘭溪人,俗姓姜,字德隱,號禪月大師。七歲投本縣和安寺出家。苦節(jié)峻行,傳《法華經(jīng)》、《起信論》,精其奧義。錢镠重之。后入蜀,王建待之厚。工草書,時人比之閻立本、懷素。善繪水墨羅漢,筆法堅勁夸張,世稱“梵相”。有詩名。嘗有詩云:“一瓶一缽垂垂老,萬水千山得得來。”人呼得得來和尚。有《禪月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32—912 字德隱,俗姓姜,婺州蘭溪(今浙江蘭溪)人。
7歲出家,20歲受具足戒。
懿宗咸通初往洪州游學(xué),后漫游江西、吳越。
僖宗乾符初返居婺州。
昭宗乾寧元年(894)往錢塘謁錢镠,受禮遇。
二年赴江陵依成汭。
天復(fù)二年(902)得罪成汭,流放黔州。
冬潛逃南岳隱居。
三年入蜀,為王建所重,賜號禪月大師,特建龍華院居之。
后梁乾化二年十二月卒。
生平見曇域《禪月集序》、《宋高僧傳》卷三〇。
休十五、六歲即有詩名,后廣交詩友,與當(dāng)代名詩人陳陶、方干、許棠、李頻、張為、曹松、吳融、羅隱、羅鄴、韋莊、齊己等皆有唱酬。
又工書善畫。
吳融稱:“上人之作,多以理勝,復(fù)能創(chuàng)新意,其語往往得景物于混茫自然之際。
”(《西岳集序》)孫光憲稱其詩“骨氣混成,境意卓異”(《白蓮集序》)。
今存《禪月集》25卷。
全唐詩》編為12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bǔ)詩17首、斷句6,補(bǔ)題1首。
唐詩匯評
貫休(832-913),婺州蘭溪(今屬浙江)人。俗姓姜,字德隱。少向佛,師安和寺僧圓貞。與鄰院童子處默于習(xí)經(jīng)之馀更相唱和,詩名漸著,大中中受成。咸通中,于洪州開元寺聽《法華經(jīng)》。數(shù)年后,親登講筵。后返婺州。乾寧初、謁浙東錢镠。西游江陵,初為成汭所禮,居龍興寺,后被譖,流放黔州。遂入蜀,王建甚禮遇之,呼為“得得來和尚”,賜號禪月大師,卒。休善畫,師閻立本,又工草書,世稱“姜體”。集初名《西岳集》,吳融為序;休卒后,弟子曇域集其詩丈為《禪月集》三十卷,今本存詩二十五卷,佚去文五卷。《全唐詩》編詩十二卷。
全唐詩補(bǔ)逸
貫休,俗姓姜氏,字德隱,蘭溪人。補(bǔ)詩二首。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一
貫休字德隱。俗姓姜氏。婺州蘭溪人。七歲投本邑和安寺圓貞禪師出家。乾寧初獻(xiàn)詩吳越武肅王。復(fù)北謁荊帥成汭。后忤汭。黜出黔中。再游荊南。高季昌館之龍興寺。天復(fù)中入成都。王建留住東禪院。署號禪月大師。尋建龍華道場。令居之。累加龍樓待詔明因辨果功德大師翔麟殿引駕內(nèi)供奉經(jīng)律論道門選練教授三教元逸大師守兩川僧箓大師賜紫大沙門。梁乾化二年卒。年八十一。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德隱。金華蘭溪姜氏子。七歲。父母使依邑之和安寺圓貞禪師。為童侍。日能誦法華經(jīng)。千言不啻。所居與處嘿鄰。而同時薙染。故襟誼視他尤密。每隔籬談?wù)?。旁聽皆驚異。始受具戒。詩名已大著。復(fù)往豫章。究經(jīng)論??ぬ赝鯌V篤敬。后蔣瑰命監(jiān)洗懺戒壇。唐乾寧初。謁吳越王錢氏。因獻(xiàn)詩五章。章八句。以頌平越之功。王悅。贈遺豐腆。且樹碑。悉紀(jì)贊佐諸臣之名。而并列休詩于碑陰。以歸美朝廷。于是吳越獲賜鐵券。號功臣。則休與有力焉。休于書知六法。畫善水墨。眾安橋強(qiáng)氏。嘗請休作十八羅漢像。識者謂入神品。曰當(dāng)吾下筆時。非想見其真。不敢也。 過歙。見唐安寺蘭阇梨。三年。南登衡岳。北訪荊帥成汭。汭加禮。館之龍興寺。會內(nèi)翰吳融謫宦。遂相追從。融為休。序其集。未幾。或有譖休于汭者。命遷公安。以待辨。乃題研寄意曰。入匣始身安。卒游蜀。署禪月大師。蜀主每見。則以得得來和尚呼之。蓋其初以詩獻(xiàn)蜀主。有三衣一缽垂垂老。萬水千山得得來之句也。乾化二年終。春秋八十一。葬成都北門外。塔曰白蓮。弟子曇域集其文。冠以融序。行世。名士韋藹議其著述。有風(fēng)刺體。系乎教化。誠不在二李白賀下。又廣成先生杜光庭。評其書。瘦勁可愛。號姜體。韋莊詩曰。豈是為貧常見隔。定應(yīng)嫌酒不相過。休肥而矬。蜀相王鍇影堂贊。殊能言其體裁。故茲聊舉其梗槩云。
宋高僧傳·卷第三十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二
釋貫休。字德隱。俗姓姜氏。金華蘭溪登高人也。七歲父母雅愛之。投本縣和安寺圓貞禪師。出家為童侍。日誦法華經(jīng)一千字。耳所暫聞不忘于心。與處默同削染。鄰院而居。每隔籬論詩互吟尋偶對。僧有見之皆驚異焉。受具之后詩名聳動于時。乃往豫章傳法華經(jīng)起信論。皆精奧義講訓(xùn)且勤。本郡太守王慥彌相篤重。次太守蔣瑰開洗懺戒壇。命休為監(jiān)壇焉。乾寧初赍志謁吳越武肅王錢氏。因獻(xiàn)詩五章。章八句。甚愜旨遺贈亦豐。王立去偽功。朝廷旌為功臣。乃別樹堂立碑記同力平越將校姓名。遂刊休詩于碑陰。見重如此。休善小筆得六法。長于水墨形似之狀可觀。受眾安橋強(qiáng)氏藥肆請。出羅漢一堂云。每畫一尊必祈夢得應(yīng)真貌。方成之。與常體不同。自此游黟歙與唐安寺蘭阇梨道合。后思登南岳。北謁荊帥成汭。初甚禮焉。于龍興寺安置。時內(nèi)翰吳融謫官相遇。往來論道論詩。融為休作集序則乾寧三年也。尋被誣譖于荊帥。黜休于功安。郁悒中題硯子曰。入匣始身安。弟子勸師入蜀。時王氏將圖僣偽。邀四方賢士。得休甚喜。盛被禮遇賜賚隆洽。署號禪月大師。蜀主常呼為得得來和尚。時韋藹舉其美號所長者。歌吟諷刺微隱存于教化。體調(diào)不下二李白賀也。至梁乾化二年終于所居。春秋八十一。蜀主慘怛一皆官葬。塔號白蓮。于城都北門外升遷為浮圖。乃偽蜀乾德中。即梁乾化三年癸酉歲也。休能草圣出。弟子曇域。癸酉年集師文集。首安吳內(nèi)翰序。域為后序。韋莊嘗贈詩曰。豈是為窮常見隔。只應(yīng)嫌酒不相過。又廣成先生杜光庭相善。比鄉(xiāng)人也。休書跡好事者。傳號曰姜體是也。嘗睹休真相肥而矬。蜀宰相王鍇作贊。曇域戒學(xué)精微。篆文雄健。重集許慎說文。見行于蜀。有詩集。亞師之體也。

作品評論

吳融《禪月集序》
(貫休)上人之作,多以理勝,復(fù)能創(chuàng)新意,其語往往得景物于混茫之際,然其旨?xì)w必合于道。太白、樂天既歿,可嗣其美者,非上人而誰?
孫光憲《白蓮集序》
議者以唐宋詩僧,唯貫休禪師骨氣混成,境意卓異,殆難儔敵。
鑒誡錄
唐有十僧詩,選在諸集中,唯禪月大師所吟千首,吳融侍郎序之,號曰《巨岳集》,多為古體,窮盡物情。議者稱白樂天為“廣大教化主”,禪月次焉。
五代詩話引《西清詩話》
至于羅隱、貫體,搏志于偏霸,爭雄逞奇,語欲高而意未嘗不卑,乃知天稟自然,有一定而不能易者。
瀛奎律髓
(貫休)為詩有極奇處,亦有太粗處?!氨M日覓不得,有時還自來”,為人嘲作《失貓》詩,此類是也。然道價甚高,年壽亦高。
唐才子傳
(貫)休一條直氣,海內(nèi)無雙,意度高疏,學(xué)問叢脞,天賦敏速之才,筆吐猛銳之氣,樂府古律,當(dāng)時所宗。雖尚崛奇,每得神助,馀人走下風(fēng)者多矣。昔謂“龍象蹴蹋,非驢所堪”,果憎中之一豪也。后少其比者,前以方支道林、不過也。
唐音癸簽
貫休詩奇思奇句,一似從天墜得;無奈發(fā)村,忽作怒罵、令人不堪受。
《載酒園詩話又編》
詩至晚唐而敗壞極矣,不待宋人……甚則粗鄙陋劣,如杜荀鶴、僧貫休者。貫休村野處殊不可耐。如《懷素草書歌》中云:“忽如鄂公喝住單雄信,秦王肩上搭著棗木??!贝撕萎悅岣杆膬涸~?又如《山居》第八篇末句云:“從他人說從他笑,地覆天翻也只寧?!必M不可丑!然猶在周存、盧延讓上,以尚有“葉和秋蟻落、僧帶野云來”、“青云名士如相訪,茶渚西峰瀑布冰”數(shù)語,殊涵清氣也。
《東目館詩見》
貫休不肯平易,時極嵚崎之致,而意旨頗嫌徑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江南人。早年結(jié)識姚合、賈島、無可。宣宗大中間,住長安薦福寺,為內(nèi)供奉賜紫僧,嘗作詩贈瓜沙僧悟真、吊詩人劉得仁。歷事三朝,約于僖宗時去世,年逾六十。為詩尚苦吟,多作近體,與同時詩人來往唱和甚頻。有集,佚。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江南僧。
早年及識姚合、賈島、無可。
宣宗大中間住長安薦福寺,為內(nèi)供奉賜紫。
大中五年(851)作詩贈瓜沙僧悟真。
又曾作詩吊劉得仁。
與李頻、李洞、許棠、曹松、齊己、張??、羅鄴、李昌符等皆有來往。
歷事三朝,約于僖宗時方去世,享年60歲以上。
事跡見《唐才子傳》卷三。
為詩尚苦吟,多作近體。
有集1卷,已佚。
全唐詩》存詩16首,《全唐詩外編》補(bǔ)詩1首,斷句1聯(lián)。
另《剡錄》、《詩淵》等書中尚存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唐詩匯評
棲白,生卒年里貫均未詳。
江南僧,后居長安薦福寺,宣宗朝為內(nèi)供奉,賜紫,歷三朝。
詩名甚著,與詩人劉滄、許棠、張喬、曹松、李洞、貫休、齊己等均有酬唱。
有《棲白集》一卷。
全唐詩》存詩一卷。
全唐詩補(bǔ)逸
棲白,越中僧。補(bǔ)詩一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35—923 【介紹】: 五代時僧。
撫州南城人。
俗姓郭。
十四歲出家于吉州滿田寺。
后至嵩山受戒。
歷參翠微無學(xué)、德山宣鑒,終嗣洞山良價。
受楚馬殷之請,住潭州龍牙山妙濟(jì)院,世稱龍牙和尚。
后梁末帝貞明初,賜號證空大師。
喜作偈頌,語言通俗,除闡釋佛法禪旨外,亦詠及僧人修習(xí)生活。
詩僧齊己為作序,廣行于世。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35—923 俗姓郭,撫州南城(今江西南城)人。
14歲出家于吉州滿田寺,后至嵩山受戒。
曾歷參翠微無學(xué)、德山宣鑒,終嗣洞山龍價。
受湖南馬殷之請,住潭州龍牙山妙濟(jì)院,世稱龍牙和尚。
梁末帝貞明初,賜號證空大師。
祖堂集》卷八、《宋高僧傳》卷一三、《景德傳燈錄》卷一七有傳。
其所作歌偈頌,廣行于世。
詩僧齊己為之作序。
禪門諸祖師偈頌》、《宗鏡錄》、《景德傳燈錄》等書存其詩偈97首,語言通俗,除闡釋佛法禪旨外,亦詠及僧人日常生活。
《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禪林僧寶傳·卷第九
禪師名居遁。生于郭氏。撫州南城人也。年十四。依吉州滿田寺剃落。又六年詣嵩岳受具。遁風(fēng)骨癯。甚視瞻凝。遠(yuǎn)性夷粹語論英發(fā)。初謁翠微不契。至臨濟(jì)亦不契。乃造洞山悟本價禪師。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價曰。待洞水逆流即告汝道。遁豁然大悟。研味其旨。悲欣交集。服勤八年。日增智證。價稱其能。馬氏方據(jù)有長沙。興崇梵坊。聞遁名請。說法于龍牙法濟(jì)禪寺。僧問。如何是道遁曰無異人心。又曰。夫言修道者。此是勸諭之詞。接引之語。從上已來。無法與人。只是相承種種方便。為說出意旨。令識自心。究竟無法可得。無道可修。故云菩提道自然。今言法者。是軌持之名。道是眾生體性。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壞時。此性不滅。喚作隨流之性。常無變易。作么生可持以與人。又可作意。而修得哉。僧又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遁曰。待石烏龜解語。即向汝道。進(jìn)曰。石龜語也。曰。向汝道什么。其僧亦悟。又僧問。大庾嶺提不起時如何。遁曰。六祖為什么將得去。又問。維摩掌擎世界。未審維摩在什么處立。遁曰。汝道維摩掌擎世界。其對機(jī)峻峭無滲漏類如此。偽梁龍德五年癸未八月示疾。九月十三日夜半。有大星殞于方丈前。詰旦加趺而化。閱世八十有九。坐六十有九夏。 贊曰。予觀龍牙偈曰。學(xué)道先須有悟由。還如曾斗快龍舟。雖然舊閣閑田地。一度嬴來方始休。君若隨緣得似風(fēng)。吹沙走石不勞功。但于事上通無事。見色聞聲不用聾。皆清深精密。如其為人。疑問翠微臨濟(jì)祖意。度禪板蒲團(tuán)。機(jī)語在已見洞山之后。雪竇以瞎龍死水罪之。龍牙聞之必大笑。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姓郭氏。臨川南城人。年十四。出家于廬陵滿田寺。旋詣嵩山受具。因入翠微禪會不契。德山又不契。遂止于洞山。一日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洞曰待洞水逆流。即向汝道。從此始寤。碌碌眾底。八年。楚王馬氏承其譽(yù)。而敬慕之。請居龍牙山妙濟(jì)院。負(fù)錫而至者。常半千。示眾云。夫參學(xué)人。須透過佛祖始得。所以古德道。佛教祖教。是生冤家。方有共語分。若透佛祖不過。即被佛祖謾去也。時有僧問。佛祖還有謾人心也無。遁云汝道江湖還有礙人之心么。僧無語。遁云江湖。雖無礙人之心。為時人過不得。江湖成礙人去。不得道江湖不礙人。佛祖雖無謾人之心。為時人透不得。佛祖成謾人去。不得道佛祖不謾人。若透得佛祖過。此人卻過于佛祖。始是體得佛祖意。方與向上古人不別。如未透得學(xué)佛學(xué)祖。萬劫無有得。時僧因問。如何得不被佛祖謾去。遁云即須自悟去。 遁在翠微時。問如何是祖師意。微云與我將禪板來。遁遂過禪板。微接得便打。遁云打即任打。要且無祖師意。又問臨濟(jì)。濟(jì)云與我將蒲團(tuán)來。遁遂過蒲團(tuán)。濟(jì)接得便打。遁云打即任打。要且無祖師意。 貞明初奏賜紫伽梨。號證空龍德三年。癸未九月十三日。終于所居院。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唐末詩僧。
僖宗時于南昌講《法華慈恩大疏》,聽者甚眾。
晉陵僧可周從其學(xué)。
又曾游江陵楚王城,齊己有詩贈之。
事跡散見《宋高僧傳》卷七、《白蓮集》卷六。
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末袁州宜春人,字守愚。
鄭史子。
幼穎異,七歲能詩,見賞于馬戴。
僖宗光啟中擢進(jìn)士第。
昭宗乾寧中為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
嘗賦鷓鴣警絕,又稱“鄭鷓鴣”。
僧齊己攜《早梅》詩謁谷,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數(shù)枝開。
”谷曰:“數(shù)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
以為“一字師”。
后退隱仰山書堂,卒于北巖別墅。
有《云臺編》、《宜陽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51?—910? 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
官至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
又以《鷓鴣》詩得名,時稱“鄭鷓鴣”。
幼聰穎,自騎竹之年,即有賦詠。
及冠,應(yīng)進(jìn)士舉,游舉場凡16年。
與薛能、李頻唱和。
又與張喬、許棠、周繇、溫憲等交游,稱“咸通十哲”。
僖宗廣明元年(880),黃巢入長安,谷出奔,在西蜀半紀(jì)余。
光啟三年(887)登進(jìn)士第,復(fù)有西蜀荊楚之游。
昭宗景福二年(893)釋褐授鄠縣尉,攝京兆參軍,遷右拾遺、右補(bǔ)闕。
乾寧三年(896),昭宗幸華州,谷奔行在,轉(zhuǎn)都官郎中,寓居云臺道舍,自編歌詩3卷,名《云臺編》。
天復(fù)三年(903)左右,歸宜春,與詩僧齊己游處唱和,齊己稱為“一字師”。
入梁,卒。
生平見宋祖無擇《鄭都官墓表》及《唐詩紀(jì)事》卷七〇、《唐才子傳》卷九。
今人趙昌平有《鄭谷年譜》。
其詩“清婉明白”(《唐才子傳》卷九),盛傳于世。
歐陽修稱“其詩極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高。
以其易曉,人家都以教小兒”(《六一詩話》)。
詩集《云臺編》(又稱《鄭守愚文集》)3卷,今存。
今人注本有嚴(yán)壽澄、黃明、趙昌平《鄭谷詩集箋注》,傅義《鄭谷詩集編年校注》。
全唐詩》存詩4卷,《全唐詩續(xù)拾》補(bǔ)3首又6句。
唐詩匯評
鄭谷(851?
―910?
),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
幼聰穎,兒童時即有賦詠。
及冠,應(yīng)進(jìn)士舉,游舉場十六年,與張喬、許棠等并稱“咸通十哲”。
又以《鷓鴣》詩得名,時稱“鄭鷓鴣”。
廣明初,避地西蜀。
光啟三年(887),登進(jìn)士第。
景福二年,釋褐鄠縣尉,攝京兆參軍,歷右拾遺、右補(bǔ)闊,遷都官郎中。
天復(fù)中,歸宜春,與詩僧齊己交游唱和,稱為“一字師”。
入梁,卒,世稱“鄭都官”。
乾寧末,谷寓居華州云臺精舍,自編歌詩為《云臺編》三卷,今存。
又有《宜陽集》三卷,已佚。
全唐詩》編詩四卷。

作品評論

鄭谷《云臺編自序》
谷勤苦于《風(fēng)》《雅》者,自騎竹之年,則有賦詠,雖屬對音律未暢,而不無旨諷。同年文人故川守李公朋,同官文人馬博士戴嘗撫頂嘆勉,謂他日必垂名。及冠,則編軸盈笥,求試春闈,歷干于大匠。故少師相國太原公深推獎之,故薛許昌能、李建州頻不以晚輩見待,預(yù)于唱和之流,而忝所得為多。游舉場凡十六年,著述近千馀首,自可者無幾。登第之沿,孜孜忘倦,甚于始學(xué)也。
六一詩話
鄭谷詩名盛于唐末,號《云臺編》,而世俗但稱其官,為“鄭都官詩”。其詩極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以其易曉,人家多以教小兒,余為兒時猶誦之,今其集不行于世矣。
祖無擇《都官鄭谷墓志銘》
當(dāng)時正人,咸稱其善,尤工五七言詩,為薛能、李頻所知,有《云臺編》與《外集》凡四百篇行焉。士大夫家暨委巷間教兒童,咸以公詩與《六甲》相先后。蓋取諸辭意清婉明白,不俚不野故然。
童宗說《云臺編后序》
唐自牛、李植黨之后,學(xué)士大夫不擇所附,貪得躁進(jìn)者罕能獨守義命之戒,而不牽于名利之域;至于吟詠性情,出處語默之際能不悖于理者,固希矣,況至于僖、昭之此哉!守愚獨能知足不辱,盡心于圣門六藝之一,豐入而嗇出之。論其格雖若不甚高,要其鍛煉句意,鮮有不合于道。
郡齋讀書志
谷詩屬思,凝切于理,時格韻繁猥,語句浮俚不競,不為議者所多。然一時傳諷,號“鄭都官”而弗名也。
唐詩紀(jì)事
(鄭谷)幼年,同空圖與刺史同院,見而奇之,曰:“曾吟得丈夫詩否?”“吟得?!薄澳胁》??”曰:“丈夫《曲江晚望》斷篇云:‘村南斜閩回首,一對鴛鴦落渡頭?!瓷钜庖印!眱煽諊@息撫背曰:“當(dāng)為一代風(fēng)騷主!”
唐詩紀(jì)事
谷不喜高仲武《間氣集》,而喜殷瑤《河岳英靈集》,嘗有詩云:“殷璠鑒哉《英靈集》,頗覺同才得旨深,何事后來高仲武,品題《間氣》未公心?!?/blockquote>
陶岳五代史補(bǔ)
鄭谷在袁州,齊己因攜所為詩往謁焉。
有《早梅》詩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數(shù)枝開。
”谷笑謂曰:“‘?dāng)?shù)枝’非早也,不如‘一枝’則佳。
齊己矍然,不覺兼三衣叩地膜拜。
自是士林以谷為齊己一字之師。
《后村詩話新集》
谷詩自好,然集中所作,若步趨薛能者?!蹲x能集》云:“李白欺前輩,陶潛仰后塵。”太白視谷斐然小子,淵明人物高勝,何至仰能輩后塵?
蓮坡詩話
詠物有二種:一種刻畫,似畫家小李將軍,則李義山、鄭谷、曹唐是也;一種寫意,工者頗多,要以少陵為正宗。
唐才子傳
谷詩清婉明白,不俚而切,為薛能、李頻所稱賞,與許棠、任濤、張蠙、李棲遠(yuǎn)、張喬、喻坦之、周繇、溫憲、李昌符唱答往還,號“芳林十哲”。
《唐詩品》
谷自敘其詩曰:“谷勤苦于風(fēng)雅者,自騎竹之年,則有賦詠,雖屬對聲律未暢、而不無旨諷。”谷殆已自盡,予尚何言!開成已后,已無格氣可論,而其為病,苦思者傷于巧,避巧者苦于直致,其于風(fēng)人之軌,蕩然無尋矣。都宮乃少此病,而纖秾華媚,無遠(yuǎn)大氣而已。其所尊事如馬博士戴、薛許昌能、李建州頻,諸公之詩,讀之殊齪齪,而谷事之,謂文人行,又能遠(yuǎn)紹先輩、拔起流俗耶?
嚴(yán)嵩《云臺編序》
予讀都官之作,精刻洗煉,時有月露煙云之思。水夜靜吟,至謂“得句勝于得好官”,則其平生殫力于斯,可謂勤矣。
唐音癸簽
鄭都官詩非不尖鮮,無奈骨體太孱,以其近人,宋初家戶習(xí)之。
唐音癸簽
谷有“詩尤僧字格還卑”之句,故其詩人“僧”字者甚多,昔人嘗以為譏。然大歷已后,諸公借阿師作吟料久矣。
載酒園詩話
詩家宗派,雖有淵源,然推遷既多,往往耳孫不符鼻祖。如鄭谷受知于李頻,李頻受知于姚合,姚合與賈島友善,兼效其詩體。今以姚、鄭并觀,何異皋橋廡下賃舂婦與臨邛當(dāng)爐者同列?始知凡事盡然,子夏之后有莊周,良不足怪。黃白山評:姚詩亦未必美如彼,鄭詩亦未必丑如此,何其軒輊過甚耶?
《載酒園詩話又編》
鄭谷詩以淺切而妙……皆入情切景,然終傷婉弱,漸近宋元格調(diào)?!毥^句是一名家,不在浣花、丁卯之下。
《輟鍛錄》
晚唐自應(yīng)首推李(商隱)、杜(牧)……次則溫飛卿、許丁卯,次則馬虞臣、鄭都官,五律猶有可觀;外此,則邾、莒之下矣。
《近體秋陽》
鄭谷與張喬莫逆交,張、鄭齊名一時。鄭詩蒼挺奇逸,略同于張,然彼頗有舛句類字,而此更婉細(xì)醇潔,似又過之。三唐風(fēng)流,一代騷雅,至此觀且止矣。
一瓢詩話
鄭守愚聲調(diào)悲涼,吟來可念,豈特為《鷓鴣》一首,始享不朽之名?
《四庫全書總目》
谷以《鷓鴣》詩得名,至有“鄭鷓鴣”之稱,而其詩格調(diào)卑下……方回《瀛奎律髓》又稱谷詩多用“僧”字,凡四十馀處。谷自有句云:“詩無僧字格還卑?!贝伺c張端義《貴耳集》謂詩句中有“梅花”二字便覺有清意者,同一雅中之俗,未可遽舉為美談。至其他作,則往往于風(fēng)調(diào)之中獨饒思致。汰其膚淺,擷其菁華,固亦晚唐之巨擘矣。
《中晚唐詩主客圖》
守愚世但傳其長律、絕句,不知五言詩生刻深細(xì),抉賈氏之精而變其貌,至于如此之妙也。今直定為賈氏及門。
《石園詩話》
鄭守愚幼年見賞于司空圖,謂當(dāng)為一代風(fēng)騷主。李朋、馬戴撫頂嘆勉,謂他日必垂名。薛能、李頻不以晚輩見待。及仕于朝,人號為“鄭都官”而不名。與張喬、許棠輩同稱“十哲”。雖以《鷓鴣》得名,而知己之多,享名之盛,為晚唐所未有。五言如“春陰妨柳絮,月黑見梨花”、“潮來無別浦,木落見他山”、“碓喧春澗滿,梯倚綠桑斜”、“極浦明殘雨,長天急遠(yuǎn)鴻”之類,尚多佳句。七言神韻完足,格律整齊,卻無佳句可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僧。
揚(yáng)州人。
約生于懿宗時。
中年后居蜀,以詩僧貫休為師。
貫休卒后,于前蜀王衍乾德五年編次其遺作為《禪月集》三十卷。
又與齊己相知,有詩什來往,但未及晤面。
工書,尤長篆書,頗傳李陽冰筆意。
曾重集許慎《說文》,行于蜀。
能詩,有《龍華集》,佚。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唐末至五代前期詩僧。
揚(yáng)州(今屬江蘇)人。
約生于懿宗時。
中年后居蜀,以詩僧貫休為師。
貫休卒后,于前蜀后主乾德五年(923)編集其遺作為《禪月集》30卷。
又與齊己相知,有詩什來往,然未及晤面。
事跡見《禪月集》、《白蓮集》、《宋高僧傳》卷三〇。
工書,尤長篆書,頗得李陽冰筆意,為時所稱。
曾重集許慎《說文》行于蜀。
宋史·藝文志七》著錄其《龍華集》10卷,已佚。
全唐詩》存詩3首,詩風(fēng)與貫休相近。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二
曇域。貫休弟子。精大小篆。重集許慎說文。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末僧。俗姓薛,字茂圣。宣宗大中間,曾作詩送陸肱應(yīng)試。僖宗乾符間,依徐州節(jié)度使薛能。后住荊州。昭宗景福間入京。光化間為文章供奉,賜紫。后復(fù)歸荊州。與詩人方干、鄭谷、李洞、司空圖等為友。卒年逾九十歲。詩法賈島,長于五律,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唐末詩僧。俗姓薛,字茂圣。宣宗大中間,作詩送陸肱赴試。僖宗乾符間,依徐州節(jié)度使薛能。后住荊州。昭宗景福間入京。光化間為文章供奉,賜紫。后仍歸荊州。曾卜居廬山、峽州、潭州等地,與詩人方干、鄭谷、吳融、李洞、司空圖等為友。卒于梁太祖開平以后,享年逾90歲。事跡見《唐才子傳》卷三。其詩師法賈島,尚苦吟,長于五律,詩境清寂,多抒出世之情。初于光化間由顏蕘編為《顏上人集》。宋代存《荊門集》5卷、《尚顏供奉集》1卷,今皆不存。今存影宋書棚本《尚顏詩集》1卷,收入《唐五十家小集》?!?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34首、斷句2。
唐詩匯評
尚顏,生卒年里貫均未詳。
俗姓薛,字茂圣。
唐末五代詩僧。
工五言詩。
咸通、乾符中,受知于徐州節(jié)度使薛能。
后居荊門十年。
昭宗光化中入京,以文章供奉內(nèi)廷,賜紫。
又曾居廬山、潭州、峽州等地。
卒年九十馀。
與詩人方干、陳陶、陸龜蒙、鄭谷、司空圖、吳融、李洞、齊己等均有唱和。
有《荊門集》五卷,已佚。
全唐詩》編詩一卷。

作品評論

顏蕘《顏上人集序》
(尚顏)少工為五吉詩,天賦其才,迥超名輩……故許州節(jié)度使尚書薛公字大拙,以文人不言其名、擅詩名于天下,無所與讓,唯于顏公,許待優(yōu)異。
唐音癸簽
尚顏詩不入聲相,直以清寂境構(gòu)成,當(dāng)時人嘆其功妙旨深,非誣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末僧。
嗣石霜慶諸。
住衡山東之七寶臺。
平生不收門徒,逍遙求志。
善文章,尤長于碑碣。
又工詩偈,時與齊己、修睦等詩僧游。
曾作《畬山謠》,譏山民亂斫衡山樹木,傳播四方,朝廷因下詔封山。
僖宗光啟四年,受囑編次慶諸語錄。
卒年六十五歲。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唐末禪僧。
嗣石霜慶諸。
住衡山東之七寶臺。
平生不收門徒,逍遙求志。
善文章,曾為本寂、全豁、圓智等撰塔銘碑頌。
僖宗光啟四年(888)受囑編次慶諸語錄。
又善詩偈,詩人齊己、李咸用、修睦等皆與其游。
曾作《畬山謠》,譏山民斫衡山樹木,傳播四方,朝廷因下詔封山。
卒年65歲。
有集已佚。
祖堂集》卷九、《宋高僧傳》卷一七、《南岳總勝集》卷中有傳,并存歌偈3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不知何許人。性方正。舉止造次合于義。蚤年遍參請。嘗見德山鑒禪師。有悟入。晚居衡山之七寶臺。寒暑之服。未嘗用帛。人因以布衲呼之。后進(jìn)或有謁者。使盡略去苛禮。茍稱門弟子。則立謝絕。戒勿通。然好誘誨俊秀。善詞章。凡著述。輒能傳遠(yuǎn)垂久。時寺尤苦山民莫徭輩所擾。斬木燒山。不可誰何。于是泰作畬山謠以風(fēng)。而上適聞之。詔守令嚴(yán)加禁約。而岳中諸寺。賴以獲存。臨逝說偈曰。不用剃頭。不須澡浴。猛??一堆。千足萬足。舍利營小浮圖以葬。
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護(hù)法篇第五
釋玄泰者。不知何許人也。性摻方正言不浪施。心靜之情義而后動。所居蘭若在衡山之東號七寶臺。不衣蠶縷。時謂泰布納歟。從見德山禪師豁如自適。誓不立門徒逍遙求志。而于詞筆筆若有神。四方后進(jìn)巡禮相見。皆用平懷之禮。嘗以衡山之陽多被山民莫徭輩斬木燒山損害滋甚。泰作畬山謠。遠(yuǎn)邇傳播達(dá)于九重。敕責(zé)衡州太守禁止。岳中蘭若由是得存。不為延燎泰之力也。終年六十五。臨逝說偈曰。不用剃頭。不須澡浴。一堆猛炎。千足萬足。偈終垂一足而逝。阇維收舍利袝堅固大師塔左營小浮圖焉。又為象骨偈諸禪祖塔銘歌頌等。好事者編聚成集而行于代焉。
共 3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