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呂夷簡

相關(guān)人物:共 33 位。
共 3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五百九十四
夷亮。
宰相夷簡之弟。
貞元五年進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57—1031 【介紹】: 宋廬州合肥人,字叔明。第進士。初為大理評事。知濮、福、饒三州,頗有治行。真宗時為西川轉(zhuǎn)運副使,歷知潭、升、廣、虔、洪、杭、廬、江陵、江寧等州府。仁宗時累遷工部尚書,知亳州、江寧府,以太子少保致仕。有智略,敏于政事,然無廉稱。卒謚忠肅。
全宋詩
馬亮,字叔明,合肥(今屬安徽)人。太宗太平興國五年(九八○)進士(《隆平集》卷一四),知合肥縣。真宗、仁宗兩朝歷知升、廣、杭、廬、毫等州,為集賢院學(xué)士、工部尚書。后以太子少保致仕。卒年七十三(《隆平集》、《東都事略》卷四五本傳)。謚忠肅?!?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八有傳。
全宋文·卷一三四
馬亮,字叔明,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太平興國五年登進士第,為大理評事、知蕪湖縣,歷知福、饒等州,除殿中侍御史。
咸平中除西川轉(zhuǎn)運副使。
后歷知州府十馀,中間曾為御史中丞,判尚書都省。
天圣中累官工部尚書,以太子太保致仕,卒,年七十三。
時其婿呂夷簡為相,優(yōu)謚忠肅。
宋史》卷二九八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71—1047 【介紹】: 宋濮州鄄城人,祖籍趙郡,字復(fù)古。
真宗景德二年進士第一。
歷將作監(jiān)丞、翰林學(xué)士。
熟知陜西駐軍及糧儲,為真宗賞識。
天禧間,歷給事中、參知政事、集賢殿大學(xué)士。
與丁謂不和,出知鄆州。
仁宗初反對立劉氏為皇后,貶衡州團練副使。
后復(fù)相。
復(fù)與呂夷簡交惡,貶官。
卒謚文定。
全宋詩
李迪(九七一~一○四七),字復(fù)古,濮州鄄城(今屬山東)人(《東都事略》卷五一)。真宗景德二年(一○○五)進士(《咸淳臨安志》卷六一),授將作監(jiān)丞,通判徐州、兗州。四年,遷著作郎、直史館(《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六六)。大中祥符四年(一○一一),知亳州(同上書卷八二)。八年,知永興軍。九年,為陜西都轉(zhuǎn)運使,入為翰林學(xué)士(同上書卷八五、八六)。天禧元年(一○一七),拜給事中、參知政事(同上書卷九○)。四年,為吏部侍郎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仁宗即位,因忤丁謂貶衡州團練副使。不久,起知舒州。歷知江寧、兗、青、河南、河陽等州府。仁宗親政,復(fù)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景祐二年(一○三五),罷知亳州(同上書卷一一六)。多次出入內(nèi)外,以太子太傅致仕。慶歷七年卒(《樂全集》卷三六《李公神道碑銘》),年七十七。謚文定。《宋史》卷三一○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二七五
李迪(九七一——一○四七),字復(fù)古,濮州鄄城(今山東鄄城北)人。
景祐二年進士第一。
歷徐、兗通判,鄆、亳知州,進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xué)士、知永興軍,徙陜西都轉(zhuǎn)運使,入為翰林學(xué)士。
天禧元年拜給事中、參知政事;四年,繼寇準(zhǔn)為相。
旋因與丁謂不和,出知鄆州。
劉太后聽政,貶衡州團練副使。
明道二年,仁宗親政后,自工部尚書知河陽召為資政殿大學(xué)士、判尚書都省,尋復(fù)相。
景祐二年,以與呂夷簡不和,出知密、徐、兗等州。
以太子太傅致仕。
慶歷七年卒,年七十七。
見張方平《樂全集》卷三六《李公神道碑銘》,《宋史》卷三一○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78—1038 【介紹】: 宋青州益都人,字孝先。
真宗咸平五年進士第一。
累官吏部侍郎,兩拜參知政事。
曾規(guī)諫真宗造天書、大建玉清昭應(yīng)宮事。
仁宗立,劉太后聽政,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朝廷倚以為重。
以裁抑太后姻親,罷知青州。
景祐元年,召入為樞密使,次年復(fù)拜相,封沂國公。
因與呂夷簡不協(xié),俱罷,出判鄆州。
卒謚文正。
有《王文正公筆錄》。
全宋詩
王曾(九七八~一○三八),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東青州)人。真宗咸平五年(一○○二),試禮部及殿試皆為第一,除將作監(jiān)丞,通判濟州。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入翰林為學(xué)士。天禧四年(一○二○)擢為中書侍郎。仁宗天圣三年(一○二五)改門下侍郎。景祐元年(一○三四)遷樞密使。二年拜右仆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xué)士,封沂國公。寶元元年卒,年六十一(《隆平集》卷五作六十)。謚文正。有《王文正筆錄》(《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五宋祁《王文正公曾墓志銘》、卷四四富弼《王文正公曾行狀》),不傳?!?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有傳。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三一九
王曾(九七八——一○三八),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東益都)人。咸平五年,由鄉(xiāng)貢試禮部、廷對皆第一,以將作監(jiān)丞通判濟州。景德初,遷右正言、知制誥兼史館修撰,遷翰林學(xué)士,兩度為參知政事。仁宗初立,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xué)士。王欽若卒,以門下侍郎為昭文館大學(xué)士、監(jiān)修國史。以忤太后意,天圣七年出知青州,改天雄軍,判河南府。景祐元年為樞密使,明年再入相,封沂國公。四年罷,出判鄆州。寶元元年冬卒,年六十一,謚文正。著有《九域圖》三卷、《契丹志》一卷、《王文正公筆錄》一卷(存)。《宋史》卷三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85—1051 【介紹】: 宋江州德安人,字子喬。
以父戰(zhàn)契丹死,授丹陽主簿。
真宗景德四年舉賢良方正科。
累遷知制誥。
仁宗天圣五年,除樞密副使。
七年,拜參知政事。
因與宰相呂夷簡不合,復(fù)為樞密副使。
康定中除陜西經(jīng)略安撫使,怯于用兵西夏,自請解兵權(quán),改判河中府。
慶歷三年召拜樞密使,為臺諫所攻,改知亳州。
七年,復(fù)為樞密使,旋再被論罷,出知河南府。
有才智,然尚權(quán)術(shù),性貪婪,世人目為奸邪。
卒謚文莊。
有《文莊集》、《古文四聲韻》。
全宋詩
夏竦(九八五~一○五一),字子喬,江州德安(今屬江西)人。初以父蔭為潤州丹陽縣主簿,后舉賢良方正,通判臺州。召直集賢院,編修國史,遷右正言。仁宗初遷知制誥,為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明道二年(一○三三)罷知襄州。歷知黃、鄧、壽、安、洪、潁、青等州及永興軍。慶歷七年(一○四七)為宰相,旋改樞密吏,封英國公。罷知河南府,徙武寧軍節(jié)度使,進鄭國公?;实v三年卒(《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二),年六十七。謚文莊(《東都事略》卷五四)?!?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三有傳。 夏竦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文莊集》為底本,參校清張杰過錄、孔繼涵跋本(簡稱孔跋本,藏北京圖書館),清乾隆翰林院抄本(簡稱院抄本,藏北京圖書館)及《史記》、《三國志》、《天臺續(xù)集》等書。另從《天臺續(xù)集》、《宋詩略》等書輯得集外詩六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三三
夏竦(九八五——一○五一),字子喬,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人。
父承皓,與契丹力戰(zhàn)死,錄竦為潤州丹陽縣主簿。
景德四年舉賢良方正科,累遷知制誥,出知諸州。
天圣三年復(fù)知制誥,充翰林學(xué)士兼侍讀、龍圖閣學(xué)士,遷樞密副使。
七年拜參知政事。
呂夷簡不合,尋罷為樞副,復(fù)出知州府。
寶元初,入為三司使,趙元昊反,出知永興軍,徙涇州,還判永興軍兼陜西經(jīng)略安撫招討使。
自請解兵柄,改判河中府,徙蔡州,改知亳州,復(fù)拜河陽三城節(jié)度使、判并州。
慶歷七年,拜同平章事、判大名府,改樞密使,封英國公。
罷知河南府,加兼侍中,進鄭國公。
皇祐三年卒,年六十七,謚文莊。
竦資性明敏,好學(xué),經(jīng)史百家,外至佛老,無不通曉。
文章典雅藻麗,朝廷典策多以屬之。
有集一百卷,策論十三卷,又著《古文四聲韻》五卷(存)。
見《華陽集》卷三五《夏文莊公神道碑》及《宋史》卷二八三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3 【介紹】: 宋潤州丹陽人,字安道。
真宗大中祥符五年進士。
累官殿中丞,為秘閣校理。
出知常州,歷淮南轉(zhuǎn)運副使,兼發(fā)運司事,于真、楚、泰州及高郵軍置斗門以利蓄泄灌溉;又增常平倉儲積備荒。
召修起居注。
西夏起兵,論恢復(fù)民兵,施行于河?xùn)|路,為諸路效仿。
進兵部郎中、權(quán)知開封府,馭吏嚴(yán)肅。
呂夷簡所忌,出知宣州。
上《御戎要略》、《邊防雜事》。
官終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永興軍。
全宋詩
吳遵路(九八八~一○四三),字安道,丹陽(今屬江蘇)人。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進士。仁宗天圣中歷知崇、洪、宣州,徙陜西都轉(zhuǎn)運使,遷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永興軍。慶歷三年卒,年五十六(《東都事略》卷一一五)。事見《京口耆舊傳》卷三《吳淑傳》,《宋史》卷四二六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三二九
吳遵路(九八八——一○四三),字安道,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吳淑子。大中祥符五年進士。累官殿中丞,為秘閣校理。上奏忤章獻太后,出知常州。明道中為司封員外郎、權(quán)開封府推官,改三司鹽鐵判官,加直史館,為淮南轉(zhuǎn)運副使。景祐中遷工部郎中,坐失按降知洪州??刀ㄔ瓿煺麻w待制,進兵部郎中、權(quán)知開封府。慶歷初出知宣州,后徙陜西都轉(zhuǎn)運使,遷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永興軍。慶歷三年卒,年五十六?!?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二六有傳,又見《隆平集》卷一四,《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一三、一一九、一二六、一三一、一三二、一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89—1052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希文。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進士。
歷秘閣校理、右司諫、權(quán)知開封府。
仁宗景祐三年,上《百官圖》論用人是非,忤呂夷簡,出知饒、潤、越三州。
康定元年,任陜西經(jīng)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改環(huán)慶路經(jīng)略安撫、緣邊招討使,守邊數(shù)年,負(fù)防御西夏重任。
慶歷三年,入為樞密副使,進參知政事。
上十事疏,推行新政,為夏竦等中傷,罷政,出知邠州兼陜西四路安撫使。
官終戶部侍郎、知青州。
卒謚文正。
工詩文及詞,晚年所作《岳陽樓記》,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之語,為世所傳誦。
有《范文正公集》。
全宋詩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幼孤,母改嫁長山朱姓,遂名朱說,入仕后始還姓更名。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進士。仁宗朝仕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曾主持“慶歷新政”,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等十事。歷知睦、蘇、饒、潤、越、永興、延、耀、慶、邠、鄧、杭、青等州軍?;实v四年,改知潁州,赴任途中病故,年六十四。謚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有北宋刊本,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四部叢刊》景明翻元刊本增別集四卷。《宋史》卷三一四有傳?!》吨傺驮?,以《四部叢刊》本為底本。校以宋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別集中重出詩兩首,已予刪除。另輯得之集外詩編為第六卷。
詞學(xué)圖錄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其先邠人,后徙蘇州吳縣。慶歷間授參知政事,卒謚文正。有《范文正公集》,有詞一卷,見《彊村叢書》。
全宋文·卷三六七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生二歲而孤,母更適長山朱氏,從其姓,名說。舉大中祥符八年進士,為廣德軍司理參軍,改亳州節(jié)度推官,始還姓更名。歷秘閣校理、右司諫、知睦州、蘇州、權(quán)知開封府。直言立朝,屢遭貶黜。歷知饒、潤、越州,進龍圖閣直學(xué)士,為陜西經(jīng)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降知耀州,改慶州,遷環(huán)慶路經(jīng)略安撫使,改陜西安撫經(jīng)略招討使,與韓琦、文彥博等俱為陜西名帥。慶歷三年,除樞密副使,尋拜參知政事。針對北宋建立以來形成的積弊,主持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慶歷新政」。五年,罷政,以資政殿學(xué)士知邠州,兼陜西四路安撫使,改知鄧、杭、青、潁諸州。皇祐四年卒,謚文正。著有文集二十卷、別集四卷、奏議十七卷、政府論事二卷、尺牘五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四有傳。
董希顏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七三
董希顏,真宗咸平二年曾舉進士落第。
仁宗天圣初知深州。
后為權(quán)大理少卿公事、國子博士。
五年,詔宰臣呂夷簡等參定令文,命希顏充詳定編敕所詳定官,「精習(xí)法令,編錄有緒」,為時所稱。
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七之四、食貨一之二一、食貨二○之七、刑法一之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92—1053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天休。
仁宗天圣三年進士。
累官知審刑院,遷起居舍人、權(quán)知開封府。
為政有能績,以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改樞密副使,為宰相呂夷簡所忌,以資政殿學(xué)士知杭州。
遷給事中,累徙永興軍,奏歲減輸木二十余萬,又奏罷括糴,治豪惡甚嚴(yán)。
后為吏部侍郎,拜奉國軍節(jié)度使。
卒謚文肅。
全宋詩
鄭戩(九九二~一○五三),字天休,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進士(清乾隆《蘇州府志》卷三六),授簽書寧國軍節(jié)度判官,歷越州通判、三司戶部判官、知制誥,遷權(quán)知開封府、三司使,累官至樞密副使。慶歷元年(一○四一)罷知杭州(《乾道臨安志》卷三)。二年,知并州(同上書)。皇祐五年卒,年六十二(《文恭集》卷三六《鄭公墓志銘》)。謚文肅。事見《東都事略》卷五五,《宋史》卷二九二有傳。
全宋文·卷四○二
鄭戩(九九二——一○五三),字天休,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天圣三年進士。召試學(xué)士院,為光祿寺丞、集賢校理、通判越州。升直史館、三司戶部判官、同修起居注,以右正言知制誥。遷龍圖閣直學(xué)士,權(quán)知開封府。康定元年,以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改樞密副使。出知杭州,發(fā)丁夫數(shù)萬辟錢塘湖,民賴其利。為陜西四路都總管兼經(jīng)略安撫招討使,遷吏部侍郎,拜奉國軍節(jié)度使?;实v五年卒,謚文肅。有集五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二有傳。

人物簡介

簡介
益州華陽(今四川省成都市)人。
宋真宗趙恒第三任皇后,宋朝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主。
真宗病重,朝政多由劉娥裁決。
宋真宗病逝時,遺命劉娥為皇太后,權(quán)同聽政,輔佐仁宗。
仁宗即位時,年齡幼小,劉娥垂簾聽政。
聽政期間,聽從王曾和呂夷簡等人建議,把天書隨同真宗一起葬入永定陵,下令禁止興建宮觀,廢除宮觀使。
設(shè)置諫院以了解下情,嚴(yán)懲貪污以澄清吏治,重視水利以發(fā)展農(nóng)業(yè),發(fā)行官交子以通天下之有無。
后世稱其“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
共 3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