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嚴君平

相關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8 【介紹】: 東漢潁川舞陽人,字伯師。
初為郡功曹,明帝時五遷為尚書令,以才能稱。
章帝特賜龍淵劍,以示優(yōu)寵。
和帝初,大將軍竇憲威震天下,詣長安,尚書以下議欲伏稱萬歲,棱獨拒之。
及竇氏敗,典案其事,深究黨與。
遷南陽太守,政號嚴平。
官至司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18—506 【介紹】: 南朝梁女僧。
安定烏氏人。
本姓梁。
年十二求出家,父母未許,至二十九歲方聽之。
住禪林寺,嚴遵律范,為梁武帝所重。
后以年高,召見時聽乘輿入內殿。
比丘尼傳·卷第四
凈秀本姓梁。安定烏氏人也。祖疇征虜司馬父粲之龍川縣都鄉(xiāng)侯。凈秀幼而聰睿好行慈仁。七歲自然持齋。家中請僧轉涅槃經。聞斷魚肉即便蔬食。不敢令二親知。若得鮭鱔密自棄之。從外國沙門普練咨受五戒。精勤奉持不曾違犯。禮拜讀誦晝夜不休。年十二便求出家。父母禁之。及手能書常自寫經。所有資財唯充功德不營俗好。不衣錦繡不著粉黛。如此推遷。至十九方得聽許。為青園寺首尼弟子。事師竭誠猶懼弗及。三業(yè)勤修夙夜匪懈。僧使眾役每居其首。跋涉勤劬觸事關涉善神敬護常在左右。時有馬先生。世呼神人也。見秀記言。此尼當生兜率。嘗三人同于佛殿內坐。忽聞空中聲狀如牛吼。二人驚怖。唯秀淡然。還房取燭始登階。復聞空中語曰。諸尼避路秀禪師歸。他日又與數(shù)人于禪房中坐。一尼鼾眠睡中。見有一人頭柱殿。語曰。勿驚秀尼。后時與諸尼同坐。一尼暫起。還見一人。抵掌止之曰。莫撓秀尼。進止俯仰必遵律范。欲請曜法師講十誦律。但有錢一千憂事不辦。夜夢見鴉鵲鴝鵒子各乘軒車大小稱形。同聲唱言。我當助秀尼講。及至經營有七十檀越爭設妙供。后又請法穎律師重講十誦。開題之日澡罐中水自然香馥。其日就坐更無馀伴。起懼犯獨以咨律師。律師答言。不犯。秀觀諸尼未盡如法。乃嘆曰。洪徽未遠靈緒稍隤。自非正己焉能導物。即行摩那埵以自悔首。合眾見之悉共相率。退思補過慚愧懺謝。宋元嘉七年外國沙門求那跋摩至都。律范清高。秀更從受戒。而青園徒眾悟解不同思立別住。外嚴法禁內安禪默。庶微稱己心。宋南昌公主及黃修儀。以大明七年八月。共施宜知地以立精舍。秀麻衣藿食。躬執(zhí)泥瓦夙夜盡勤。制龕造像無所不備。同住十馀人皆以禪定為業(yè)。泰始三年明帝敕以寺從其所集宜名禪林。秀手寫眾經。別立經臺置在于堂內。娑伽羅龍王二兄弟?,F(xiàn)跡彌日示其擁護。知識往來無不見者。每奉請圣僧果食之上必有異跡。又嘗七日供養(yǎng)禮懺訖攝心澍想。即見二胡僧舉手共語。一稱彌呿羅。一稱毗祛羅。所著袈裟色如熟桑椹。秀即以泥染衣色令如所見。他日又請阿耨達池五百羅漢。復請罽賓國五百羅漢。又請京邑大德二旬大會。第二日又見一胡僧。合眾疑之。因即借問。云從罽賓來至已一年。使守門者密加覘視。多人共見從宋林門出。始行十馀步奄忽不見。又曾浴圣僧內外寂靜。唯有犧杓之聲。其諸瑞異皆類此也。齊文惠帝竟陵文宣王。厚相禮待供施無廢。年耆力弱不復能行。梁天監(jiān)三年敕見聽乘輿至內殿。五年六月十七日??嘈膼灢粡惋嬍?。彭城寺慧令法師六月十九日夢見一柱殿嚴麗非常。謂是兜率天宮。見凈秀在其中。令即囑之。得生好處勿忘將接。秀曰。法師兄是大丈夫。弘通經教自應居勝地。令聞秀病往看之述夢中事。至七月十三日小間。自夢見幡蓋樂器在佛殿西。二十二日請相識僧會別。二十七日告諸弟子。我升兜率天。言絕而卒。年八十九。
僧晃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綿州涪城南昌馮氏子。軀干頎碩。貌氣雄毅。學博材敏。幼負鄉(xiāng)里譽。嘗夢手持日月。坐太虛中。自視光采晃然。因即以立名焉??嗲蟾改赋黾?。父母恐其逸去。夜系兩足屋柱上。忽自解。乃嘆曰。志之所在。天地鬼神從之。況他物哉。父母感悟。使依彖法師受業(yè)。夙夜匪懈。卒通大小乘學。會梁末周初。法復淆濫?;为毑偈?。非類弗親。登壇之后。偏攻十誦。周保定間。進習僧祇。又稟心法于曇相禪師。及開禪師等。既而遐邇頌德。聲達天朝矣。武皇帝詔于明德殿法集。授職本州三藏。有隋啟祚。仍以僧正??镉局?。益部欽風。前后州主。皆授戒香。開皇十五年。別置頭陀眾于所住之振響寺。以導墮窳。仁壽后。率寺眾轉藏經。周而復始。供給?施。一出檀越。武德初終于所住。春秋八十五。方其將終之際。蓮池竭。慈竹凋。薔薇冬時盛華。識者以為榮枯兩瑞。必有生滅之徵焉。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興福篇第九
釋僧晃。
姓馮氏。
綿州涪城南昌人。
形長八尺。
顏貌都偉。
威容整肅。
動中規(guī)矩。
而鷹眼虎身鵝行象步。
聲氣雄亮志略宏遠。
綱維法任有柱石焉。
故使岷巴領袖咸所推仰。
昔年在志學。
文才博達。
時共聲譽。
嘗夢手擎日月太虛中坐。
便晃然厭俗。
欣慕出家。
私即立名為僧晃也。
父母未之許。
拘械兩足牢系屋柱。
決意已絕誓心無改。
不移旦夕鎖自然解。
乃嘆曰。
夫志之所及也。
山岳以之轉。
江河以之絕。
城臺以之崩。
瀛海以之竭。
日月為之潛光。
須彌為之崩頹。
星辰為之改度。
嘉樹為之藏摧。
況復金木之與桎梏。
奚足以語哉。
二親顧其冥感。
任從道化。
依彖法師出家受業(yè)。
學通大小夙夜匪懈。
會梁末周初佛法淆濫。
行多浮略迂誕毗尼。
晃具戒未聞。
而超然異表。
少能精苦性自矜持。
卒非師友所成立也。
眾皆挹其神宇。
密相高尚。
及升壇之后。
偏攻十誦。
數(shù)年劬勞朗鑒精熟。
研微造盡彬郁可崇。
周保定后更業(yè)長安。
進學僧祇討其幽旨。
有難必究是滯能通。
又于曇相禪師稟受心法。
觀道圓凈由此彌開。
又于開禪師方等行道。
洞入時倫無與相映。
自此罕得而傳者。
由多營福業(yè)勞事有為。
是以隱墜世不稱也。
既而遐邇諷德。
聲聞天庭。
武帝下敕。
延于明德殿。
言議開闡彌遂圣心。
乃授本州三藏。
大隋啟祚面委僧正。
匡御本邑。
而剛決方正賞罰嚴平。
綿益欽風貴賤攸奉。
前后州主十有馀人。
皆授戒香斷惡行善。
開皇十五年。
又于寺中置頭陀眾。
僧事蠲免以引墮者。
仁壽以后。
重率寺眾共轉藏經。
周而復始初不斷絕。
供給?錫一出俗緣。
皆晃指授。
故福報所至如泉不窮。
僧業(yè)茂盛方類推舉。
以武德冬初。
終于所住之振向寺。
春秋八十五矣。
初未終前。
佛堂蓮華池自然枯竭。
池側慈竹無故彫死。
寺內薔薇非時發(fā)花曄如夏月。
眾以榮枯兩瑞不無生滅之懷德異常倫故。
感應之所期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明間廬州府巢縣人,字子章。元末從余闕治經,闕屢稱之。朱元璋起江淮,奎歸之,從事幕府。朱文正為大督開府南昌,命奎參其軍事。后文正未得封賞,態(tài)度失常,得罪太祖,奎連累坐誅。有《望云集》。
欽定四庫全書·望云集·提要
望云集》五卷,明郭奎撰。奎字子章,巢縣人。早從元余闕學,慷慨有志節(jié)。朱文正開大都督府于南昌,嘗參其軍事。后文正得罪,奎亦坐誅?!?a target='_blank'>明史·文苑傳》附見《王冕傳》中??敻筛陻_攘之際,仗劍從軍,備嘗險阻,蒼涼激楚,一發(fā)于詩。五言古體,原本漢魏,頗得遺意。七言古體,時近李白。五言律體,純?yōu)樘普{。七言律體,稍雜宋音。絕句則在唐宋之間。元末明初,可云挺出。趙汸、宋濂皆為之序,推崇甚至,良不誣矣。五卷之末,附短札三篇。案嘉靖辛夘吳廷翰重刋是集,但稱五言古詩三十七、詞歌曲十三、五七言律百有九、排律雜詩四十四,不言有文。豈后人得其手稿附入耶。集中送《陳克明歸茶陵詩》,瑚璉字押入平韻,蓋古人三聲之法。古詩《上山采蘼蕪》,以“素”、“馀”、“故”同押。劉琨《贈盧諶詩》以“璆”、“叟”同押。蓋即其例,非落韻也。
欽定四庫全書·望云集·原序
昔者,子朱子說詩,于性情之道,風雅之用,備矣。
然未嘗不以體制音節(jié)為言。
他日評漢魏以來至近代詞章,各極所長,權度甚精,而獨謂古五言不可輕變。
蓋述作有體,變復之際,昔人所難。
雖大儒先生不敢忽也。
汸游臨川時,嘗以此說質于雍虞公,且問所以為合作者。
公曰:三百篇而后,有漢魏六朝。
朱子嘗有取焉。
然其為體不一,大抵世有治亂,人品風俗不同,極其才情則淫傷而無節(jié),尚詞藻則綺靡而失真,善學者慎之可也。
余獨愛陰何徐庾氏作,音和而莊,思約而正,華不至靡,約不至陋,淺而不浮,深而能著。
其音清以醇,其節(jié)舒以亮,有承平之遺風焉。
然后知杜少陵所以稱誦不置者,蓋在于此。
大歷元和而后知者鮮矣。
暇日觀公詩稿,試以此說求之,頗得去取大意。
往來江湖間,每論諸能詩者,或唯唯或否否,唯武威余公所賦乃若一以公言為師,無復他有,出入而高雅渾厚,自非齊梁間作者可及。
豈禁苑從游時,嘗論及于斯耶。
抑所見之偶同也。
自是每恨不得全稿觀之,兵興以來,此事姑置。
歲辛丑春正月初,與淮南郭公子章遇于星源,子章嘗游余公之門者也。
因論公平居崇尚選學,于后來變體一無取焉。
而五七言近體,每欲棄絕不為。
公大節(jié)既立,而詩文皆散逸罕存矣。
聞者相與太息,于是乃得子章所賦曰《望云集》者,與一二友朋共吟諷焉。
古五言遠宗魏晉,得其高風遠韻,不雜后人一語。
近體亦質厚微婉,足以達其志氣所存。
信乎淵源之有自也,又可見余公居常教人悉本朱子,至其斧藻盛時,陶寫幽抱,獨與虞公相表里,而不必他人之已同,斯其所以為合作者,與以子章之才能守師法而不變,亦可謂賢矣。
友人有請而傳之者,乃述所聞書于卷端,庶觀者知所自來也。
或曰郭公志士也,今四海橫流,生民涂炭,起管夷吾舅犯先軫,諸人相與屬櫜,鞬執(zhí)鞭弭,以救之猶恐不及,顧相與論歌詩之源,制作之體,無乃非公意乎。
雖然,吾聞子章少無宦情,嘗欲泛大江上三峽,徜徉蜀漢之間,覽諸山川之奇秀,吊昔人經營遺跡,求嚴君平岷峨之墟,咨訪大人先生之流,相與上下。
其議論然后大發(fā)于詩,遭亂志勿遂也。
語曰在朝言朝,在野言野,使子章?lián)γ畷?,真有以自見于當時而誦其詩者。
考論師友淵源與其高蹈之志而傳之,不亦可乎。
新安趙汸序。
望云集》者,郭君子章所作之詩也。
子章嘗從青陽先生學治經,而性尤嗜詩。
自黃初以降,諸名家多嚅嚌其芳腴,故剔句鎪辭,趣味雋永。
而韻度婉微,青陽亟稱其能。
曾未幾何,戈甲搶攘,二親與弟昆咸亡。
子章只影飄零于江湖間,進退無依,遂仗劍從軍,艱難險阻,莫不備嘗。
凡世道之污,隆時序之,推移人事之變,更每觸之于目。
必有感于心,感久輒悲,悲不能已,乃悉假詩以寫之。
通名其集曰《望云》。
望云志思親也。
余常取而觀之,何其情思之縈紆,音節(jié)之激烈哉。
譬猶秋風刁騷,霜月凄白,孤臣畸士,慟哭于山澤蒼涼之間。
而聞者莫不隕涕焉。
哀思之切,何其一至此乎。
在昔先王之世,四方乂寧,民各保其室家,頌聲洋溢播之郊廟。
及其衰也,政賦日逼,士困于行,役而不能歸,至有陟屺岵以望其父母與諸弟者。
說者謂其思之切而哀之至,況子章兵難相仍,非特行役之勞而已。
親沒家燬,非特不能歸而已,宜其情之所觸有不能自已也。
夫以子章之才之美,不生于太平無事之日,以頌清廟閟宮之盛,顧獨馳騁于變風之末。
嗚呼!
其命也耶,其命也耶。
雖然,否與泰相為循環(huán)者也。
今天已厭亂,戈甲將向息矣。
子章方宣嘉猷以著勞烈,其必吐和平之音,以鳴天下之盛耶。
子章名奎,淮南人,金華宋濂序。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子章,以字行,巢縣人。朱文正開大都督府節(jié)鎮(zhèn)江西太祖命奎參謀文正得罪坐誅有望云集
明詩紀事·甲簽·卷二十一
奎字子章,以字行,巢縣人。明初朱文正開府南昌,奎以儒士為參謀。文正得罪,坐不諫誅。有《望云集》五卷。 (《四庫總目》:奎當干戈擾攘之際,仗劍從軍,備嘗險阻,蒼涼激楚,一發(fā)于詩。五言古體原本漢、魏,頗得遺意;七言古體,時近李白;五言律體,純?yōu)樘普{;七言律體,稍雜宋音,絕句則在唐、宋之間。元末明初可云挺出。趙汸、宋廉皆為之序,推崇甚至,良不誣矣! 《詩談》:郭掾史子章興洽情真,固是逸才,如「落日平淮樹,春潮帶皖城」,「東鄰茅屋新煙起,南澗石橋春水生」,此例佳甚。 田按:參謀詩天才挺拔,俊逸不凡,郁塞磊落之氣,時露毫端。如《亡家》云;「杖策鄧生猶未遇,亡家韓信定誰依?淩風欲便乘槎去,天上秋虹跨海飛?!埂陡怀亟谝共础吩疲骸溉A發(fā)青燈共一船,聞一雞獨起看龍泉,風云未遂平生志慚愧周瑜長十年?!埂覆菝劣⑿弁泻睿瑝糁腥呵?。功名總被儒冠誤,兩岸猿啼夜愁。」《南康除夜》云:「十年客淚不曾乾,丘隴成行骨肉殘。為報淮南兄與弟,紫髯憔悴未為官?!股踬x《感土不遇》矣?。?/blockquote>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四八
貝青喬,字子木,吳縣人。有《半行庵詩存》。
半行庵詩存稿·自序
余初不解吟事,年二十八遇朱丈綬,聞其緒論,始粗識師承,然畏難未學也。閱十年,遇益困,憤懣欲有言,葉丈廷琯從而激獎之,遂委志于詩,然饑驅四方,雖好吟,究未學也。峽江之役,舊著全亡,竭思省錄,十僅存五,所幸半生游跡尚可髣髴得之,恐再遺忘,姑編如左。若云學詩,終須異日。吳縣貝青喬子木。
咄咄吟·自序
咄咄吟·惲序
余去歲罷官東旋,其冬僑寓吳門,始與都人士相見。有言貝子木遺集者,將鳩貲付刻。索其詩讀之,覺其有異,乃終其卷,且反覆之,不忍舍。美哉詩乎!其數(shù)十年寢食于此者乎?其沈雄堅卓,胎息于少陵,無一字一句不錘鍊而成乎?其得江山之助,與其胸中奇氣相摩蕩以出之者乎?余于是知有子木,且知是為子木之詩。因復詢其生平,蓋具有干濟才,壯年嘗佐揚威奕將軍戎幕,不避艱險,冀有所樹立。既而無成功,乃往游京師。歸,復之浙,又嘗之黔、之滇、之蜀,足跡半天下,而卒窮愁落寞,患難顛倒,以底于死。初,庚申之變,子木自浙迎母以去。越歲,杭城再陷,母子相失。子木出沒死生,尋母不獲,負罪引慝,無地自容。不得已就直隸制軍劉公之聘,未及相見,道卒旅邸。嗚呼!文人之窮一至此哉!顧子木之卒也,劉公即馳使,殯殮如禮,且致書其家,又厚資之,俾迎其喪以歸,終葬于先人之墓。是子木不得志于生前,猶幸遇賢主人于身后,是誠劉公之高義,又孰非子木之奇才名動公卿有以致此哉?昔乾隆中,吾鄉(xiāng)詩人黃仲則終身坎壈,殆與子木等,至于今《兩當軒集》風行海內,子木之詩時有與仲則相似,他日《半行庵集》當與并傳不朽乎?子木佐戎時嘗有《咄咄吟》二卷,具載當時軍中利病,今不及刻,刻其編次成帙者。工既竣,請序于余。余與子木素昧平生,不宜有言,言之未必盡。然讀其詩,愛其才,悲其遇,惻惻焉若有不能已者。爰就所見于其詩及后所聞約略詮次如右,尚望都人士習于子木者詳言之,以補余之不逮也。同治五年丙寅冬仲,陽湖惲世臨次山氏。
咄咄吟·黃序
毒熱鹽汗,百務頹廢,手扇無停麾。汪謝城孝廉觸暑枉過,出一編示予,則吳門貝明經遺詩,其友葉翁調生與同志將為付刊者也。逭暑無術,倚北窗讀之??嘈墓略?,蓋篤于詩,亦達于世故者。貝子中年從戎浙水,繼復幕游滇、黔,梯空縋幽,星飯水宿,不廢鉛槧。境苦而詩益工,實能錘鑿天險,雕鐫世態(tài)。倚船唇而構想,磨盾鼻以嘔心。語奇而卓,筆紆能達,言之有物,義歸勸懲。不戾于風人之旨,不乖乎古作者之心,勤矣哉!葉翁與諸子復為之訂訛補佚,存詩如干首。貝子于是可傳矣。乃予重有感焉。吳下詩人,予鮮交往,惟得江子韜叔,其詩亦精心結撰,不肯著一尋常吟弄語。其慘遭家難,復與貝子略相似。貝子以諸生應北直劉制軍聘,在途病卒,身后得制軍厚恤,而未展其才。江子以諸生屈于一尉,雖邀徐樹人中丞賞識,僅糊其口,今亦病沒杭州。才人坎壈,有同慨矣。顧江子所箸《伏敔堂集》續(xù)刻已成,傳世可必。貝子之詩,則屢經散失,幸而僅存,非得良友為之珍護愛惜,壽諸梨棗,不幾與烽燹同灰,寂滅而無聞耶?予雖不識貝子,而深有感于文章憎命,又重念夫友朋之不可少也。如是故不敢方葉翁之命,忍暑停扇,書數(shù)語于首,并質之謝城。儻謂予遂足以序貝子而傳其詩,則吾其敢?同治丙寅新秋,七十二叟當涂黃富民。
咄咄吟·跋
咄咄吟》二卷,署名木居士,貝青喬子木撰。青喬,吳縣人,諸生,投效揚威將軍軍營。始命入寧波城探夷情,繼命監(jiān)造火器,尋帶領鄉(xiāng)勇赴前敵,又幫辦文案,入核消局查造兵勇糧餉清冊,將軍被逮,又命列敘軍務始末,繕具親供,備刑部入奏,故于兵事內外曲折,獨能言其詳。先是,林文忠公燒煙治兵,理直氣壯,堵禦謹嚴,未為失策,而樞廷穆彰阿與林不合,琦善又恐夷船直犯天津,毫無準備。至定海失守之后,圣心亦漸轉移,革林職,派琦善往許割地,償煙價,撤守備。而名將陣亡,關隘盡失,由粵而閩,由閩而浙,特簡協(xié)辦大學士奕經為揚威將軍,進兵浙江。和戰(zhàn)之岐異,調度之乖方,威令之不行,督撫之忌刻,遂致全局損失,軍威大挫。亡國之繇,基于此役。主之者穆彰阿,成之者琦善,而將軍輩亦不得辭其責也。開國之初,親王將兵,實能運籌帷幄,沖鋒行陣,數(shù)傳而后,生長深宮,不知世事,膏粱紈绔,何足與謀大事哉?三復此編,淚如泉涌。歲在甲寅二月,吳興劉承干跋。
咄咄吟·自跋
道光二十五年春,與客共閱邸鈔,知四糧臺報銷事始竣。客曰:「是何遲也。」仆曰:「是不遲,蓋有故焉?!钩?,將軍幕中日行事件,惟以堂簿為憑。凡一日中咨會劄付札子及批發(fā)各員申文稟帖,皆節(jié)錄事由于簿上,晚管理印務之員率二供事,抱簿呈將軍前,閱畢,標以某日下判花字,然后以將軍印鈐于紙縫,以防抽減頁數(shù)之弊。蓋堂簿若是其鄭重也。然而各員請行之事,日凡數(shù)十件,少亦十馀件,(此就和議未決時言。)或經將軍面許,或竟不置可否,或轉飭印務處批發(fā),而印務處乃庋諸高閣,以故載在堂簿者十不及二三,其馀散卷,雜亂貯之,積久多至八箱,其中遺失脫漏,并有前后自相矛盾者,亦無人檢視也。繼聞將軍有回京之信,或謂宜將散卷咨交兵部,或謂宜移交浙撫,或謂宜發(fā)給四糧臺,而各員恐有揭其弊者,力求將軍祗將堂簿移交浙撫,以為報銷之左證,而散卷八箱益成廢紙,遂為將軍舊友金壇生員史鑒攜去。及浙撫劉韻珂之查辦報銷也,披閱堂簿,見有補書募鄉(xiāng)勇一事。韻珂久與將軍齟齬,及得此間,遂指為大弊。蓋進兵之始,各員召募南勇,皆面稟將軍允行。至申報起撤日期,又皆雜置散卷中,而為堂簿所不載。及以堂簿移交浙撫時,各員始懇將軍補書簿上,而又以堂簿有騎縫印,不能載入二十一年分,以致韻珂大加駮詰,謂初進兵之事,何以書在二十二年九月間?顯有捏報鄉(xiāng)勇之弊,欲將承辦各員奏參。各員大懼,申明有史鑒攜去原卷可查,乃遣人取諸鑒家,而仍恐其中之多所窒礙也,抽換過半,僅存二箱,呈諸韻珂。會韻珂升授浙閩總督去,接辦報銷者乃護理浙撫卞士云。士云曾管理糧臺,深悉其中有不可上聞者,遂將原卷全行棄置,另按《軍需則例》令各員繕造報銷清冊。未幾士云死,新任浙撫管遹群繼之。遹群仍宗士云議。未幾,遹群又死,東撫梁寶常調浙撫。寶常于此事固全未有知者,專委前任廣西布政使鄭祖琛董其事。祖琛乃通盤籌畫,將各員所領餉銀、所發(fā)兵糧、所募鄉(xiāng)勇,移多就少,合為一案,于是各員中苦樂不均,互相觀望。祖琛又設法浮報十馀萬兩,名為各員捐輸,慫恿寶常奏請議敘,并以其半行賄于部中,以免斥駮,此報銷之大略也。然則報銷之人非即用餉之人,一宜遲也;名曰報銷,而又不能實報所銷之餉,必牽合定例,始不遭部駮,二宜遲也;既牽合定例矣,而不先行賄于部中,仍不免斥駮,是籌備部費尤極難處之事,三宜遲也。有此三端,而乃以三年了之,猶得嫌其遲耶?既為客述其原委,即書《咄咄吟》后,以補注中所未及云。
續(xù)修四庫總目《半行庵詩存稿》·提要
半行庵詩存稿》八卷。
同治五年刻本。
吳縣貝青喬撰。
青喬字子木,咸豐時名諸生,具有干濟才。
壯年嘗佐揚威奕將軍戎幕,不避艱險,冀有所樹立。
既而無成功,乃往游京師。
歸,復之浙,又嘗之黔、之滇、之蜀,足跡半天下,而卒窮愁落寞,患難顛倒,以底于死。
初,庚申之變,子木自浙迎母以去。
越歲,杭城再陷,母子相失,子木出沒死生,尋母不獲,負罪引慝,無地自容。
不得已,就直隸制軍劉公之聘,未及相見,道卒旅邸,世人哀之。
既而劉公馳使,殯殮如禮,且致書其家,又厚資俾迎其喪以歸,始葬于先人之墓。
以是《蘇州府志》無從得其行略,遂未立傳。
茲則據(jù)卷首惲世臨序所云,錄之如是。
是集乃友朋所代梓者,凡六卷,錄古今體詩八百三十有一首,略以作詩年代先后為次。
首有自序,略謂「余初不解吟事,年二十八遇朱丈綬,聞其緒論,始粗識師承,然畏難未學也。
閱十年,遇益困,憤懣欲有言。
葉丈廷琯從而激獎之,遂委志于詩。
然饑驅四方,雖好吟,究未學也。
峽江之役,舊著全亡。
竭思省錄,十僅存五,所幸半生游跡尚可髣髴得之。
恐再遺忘,姑編如左,若云學詩,終須異日」云云。
是則子木之詩,淵源有自,而又得于山川之助者為多。
集中諸詩,大率以登山臨水之作為眾。
其江行諸詩如《詠博望灘》詩云:「漢使尋河源,假涂走江峽。
曾此覆其槎,魚腹經一劫。
至今濁浪飛作堆,浪勢撼山山扇開。
舟人放膽不敢渡,恐有蛟鱷掀春雷。
獨不見支磯石畔銀河洛,天上曾容客星托。
歸來笑語嚴君平,風波畢竟人間惡。
」又如《永安宮懷古》詩云:「駐蹕空山氣郁森,猇亭東敗恨何深。
錦城猶望全師返,玉殿偏教顧命臨。
六尺藐孤高帝脈,三分炎祚老臣心。
銅臺一樣傳遺詔,未見英雄淚滿襟。
」并蒼涼古樸,雄厚嵚奇,得于李、杜者為多。
又如子木于下灘覆舟詩云:「歘見風檣逐浪摧,無多行李奪難回。
書生共說貧如洗,只我今朝洗過來。
」又云:「百條生命一條存,哀絕江頭淚暗吞。
不道酬神前夜酒,滿船轟飲盡殘魂。
」又云:「最惜詩囊手自刪,半生搜斡鬢成斑。
苦吟偏觸陽侯忌,不許長留天地間。
」又云:「飄蓬身世復何之,凄切鄰船附載時。
祗是歸裝無一物,入門未免駭孀慈。
」自注謂「下灘船破,人物蕩然,幸先在麓,一身僅存,驚定作詩」云云。
則是詩乃再生之作,故不覺言之慨然而凄涼如是也。
當涂黃富民評其集謂「實能錘鑿天險,雕鐫世態(tài),倚船唇而構想,磨盾鼻以嘔心。
語奇而卓,筆紆能達,言之有物,義歸勸懲,不戾于風人之旨,不乖乎古作者之心」,蓋能深道其所得也。
續(xù)修四庫總目咄咄吟·提要
咄咄吟》二卷,附一卷。清貝青喬撰。青喬字子木,自號木居士,吳縣人,諸生。道光中,揚威將軍奕經督師援浙江,投效軍中。曾臨前敵,繼佐理文案,于軍事皆目擊始末,輒紀以詩。公七絕一百二十首,自加詳注。詩分二卷,其附卷乃紀事后造軍用報銷之事,橐藏于家。入民國,吳興劉承干得之,始刊入叢書。案廣東禁煙之役,始則操之過急,兵釁遂開。粵海防禦尚嚴,敵師未得逞。移犯閩浙,先后陷定海、鎮(zhèn)海、寧波踞之。朝廷厭兵,以琦善代林則徐督兩廣,始創(chuàng)和議,為敵所誑挾。目于奕山率師往援大挫,乃命奕經為揚威將軍,往援浙江,責以懨復失地。奕經以兵將不可恃,招募莊勇,廣收投效,冀得奇才異能之士。然懵不知兵,為疆吏所輕,不聽調度。所募新營率多烏合,浮薄游士爭獻奇策,輕舉妄動,每戰(zhàn)輒敗,敵焰轉增。及江蘇亦被蹂躪,江寧城下之盟,和議遂成,喪權辱國,后患無窮。奕經之敗,適以促成之。青喬作詩以抒憂憤,身在軍中,記載翔實。古人所謂「棘門灞上皆兒戲」,此殆兒戲之尤者也,官家史冊所不能詳,觀此可為殷鑒云。(錄入:顧青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