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史浩

相關人物:共 28 位
共 2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宋桓公 朝代:戰(zhàn)國宋國

人物簡介

維基
【生卒】:?
—前356 【介紹】: 宋桓公(?
—前356年),原名辟兵(也作辟兵或辟),宋休公之子。
為了與前代的宋桓公禦說分別,又作宋后桓公。
前356年與魯共公、衛(wèi)成侯、韓昭釐侯朝梁文惠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明州鄞縣人。
事母孝。
以曾孫史浩顯貴,封冀國公。
史涓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明州鄞縣人。
史浩弟。
盛時,辭其官不拜,而恬然隱處,用累舉恩致祿以終其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明州鄞縣人,號和旨。
史浩從子。
師楊簡,為楊門中杰出者。
父史涓為同胞弟,顯貴時,涓辭官不拜。
涓卒,欲授彌林官,亦辭不拜。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景蒙。
邵氏。
溫之平陽人。
族姓甚眾。
多以儒顯。
師英達開爽。
幼聞鐘梵則喜。
年十三從惠安凈覺大師惟梵。
著僧伽黎。
明習天臺教觀。
自以名相之學。
不足了大事。
去游國清。
又參育王佛智裕公。
公問鄉(xiāng)里。
對曰。
永嘉。
曰。
還識永嘉大師否。
未及答。
批頰而出。
至于再。
兀然如癡。
寢食不安者累月。
行道次。
忽聞鐘聲而悟。
即造室中。
公復理前問。
師曰。
即日伏惟。
和尚尊體。
起居萬福。
隨問向上事。
師儗對被逐。
次日再上。
公方發(fā)問。
師抗聲云。
老漢。
今日敗闕也。
一拍而出。
公笑曰。
雋哉。
因省母歸里。
龍翔心聞。
一見深器之。
問曰。
言無展事。
語不投機。
承言者喪。
滯句者迷。
試向言詮不及處。
通個消息。
師。
以左手畫一圓相。
聞。
以拂子擊左。
師。
又畫以右手。
聞。
擊右。
又畫于中以兩手托呈。
聞。
以拂子當中畫兩畫。
師。
禮拜而立。
聞大笑云。
三十年揀苗。
苗今日得此烏喙。
遂令執(zhí)侍。
盡揭底蘊。
尋歸鹿園。
如在庵賢。
雪庵瑾。
咦庵鑒。
全庵存。
筠谷達。
還庵淳會下。
皆一時名流。
唯師妙齡杰出。
心聞。
以谷名師庵。
且為之銘。
蒙侍者之名日高矣。
又嘗謁臨安顯寧志公。
志門風壁立。
學者望崖。
獨謂師曰。
先世遺風。
馀烈若未墜者。
尚在汝躬。
吾且拭目觀之。
初住智門。
遷瑞巖。
史魏公浩推轂也。
魏公在永嘉時。
與心聞為方外交。
罷相里居。
夢如平生。
旁有僧曰。
景蒙。
貌古神清。
談笑久之。
覺而叩天童樸曰。
僧名頗異。
有斯人否。
樸曰。
是方為堂中第一座。
招之。
恍如夢所見。
與論出世法。
了辯如響。
問其師則心聞也。
大異之。
遂為延譽而住智門。
及瑞巖虛席。
復以師應命。
師孤高絕俗。
弱不勝衣。
而嚴冷峻峭。
不可挹酌。
既坐道場。
搥拂所加。
龍象蹴踏。
長靈之道光焉。
智門瑞巖。
皆承頹毀之馀。
人以為不可復興矣。
師從容規(guī)畫。
會不踰時。
而輪奐一新。
壯麗反過其舊。
具大材智。
尋常不以毫末自見。
因事而顯。
無不嘆服。
韜養(yǎng)之深。
從可知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宗室。
趙德昭曾孫。
累官茂州防御使,封申國公。
神宗熙寧中坐上書請襲曾祖越懿王封不當,奪一官。
尋遷越州觀察使,襲封越國公,進會稽郡王,仕至保信軍留后。
卒謚恭安,追封虢王。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智連。
字文秀。
四明人。
年十八受具戒。
古貌修干。
有長松野鶴之態(tài)。
后智涌頓悟圓旨。
出世歷住五剎。
皆兵燬之馀。
化瓦礫為金碧。
出于顧指。
時圓辯。
重興延慶。
未就而逝。
師適訪宏智。
同登千佛閣。
智曰。
聞四明談空中有相。
是否。
師曰。
然。
智以手指云。
太虛本無一物。
師指山川樓閣曰。
此諸物象。
復是何物。
智大服其言。
即薦于郡。
領事十年。
講無虛日。
而眾宇畢成。
太師史真隱
佚老于鄉(xiāng)。
每過從問法要。
真隱曰。
師于禪律。
亦貫通耶。
師曰。
冰泮雪消。
固一水耳。
又問。
華嚴般若。
似太支離。
師曰。
支離。
所以為簡易也。
真隱肅然服。
郡帥丞相沈公。
屈居僧職。
以老病辭。
公手札勸之曰。
師行業(yè)清修。
力荷宗教。
自宜表正。
一方紀綱諸剎。
幸勿固辭。
自潔其志。
師即領命。
諸方服其清整。
一日感疾。
謂侍人曰。
一切無礙人。
一道出生死。
復撫掌大笑曰。
我自幸生此。
鐘鳴吾逝矣。
時隆興元年十一月十八日。
火浴得舍利葬焉。
論者謂師亡日。
如知所歸。
遂儗史彌遠。
為師后身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8—1182 【介紹】: 名或作墩、{孰/山}、郭。宋臺州臨海人,其先越州新昌人。字子重,號克齋。警悟不群,究心理學。從朱熹游,熹嘗稱其論仁之體要甚當。高宗紹興十五年進士。歷將作監(jiān)、太常寺主簿,知南康軍卒。有《周易、大學、中庸集解》及文集。
全宋詩
石??(一一二八~一一八二),字子重,號克齋。祖籍會稽新昌,遷臺州臨海(今屬浙江)。高宗紹興十五年(一一四五)進士。歷桂陽主簿,同安縣丞。孝宗乾道九年(一一七三)前后,知尤溪縣(《晦庵集》卷七七《南劍州尤溪縣學記》)。歷福建路安撫司干辨公事、監(jiān)登聞檢院、將作監(jiān)主簿,太常寺主簿。除知南康軍,丁內艱未赴。淳熙九年卒,年五十五。有文集十卷,已佚。事見《晦庵集》卷九二《知南康軍石君墓志銘》。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五三八○
石??(一一二八——一一八二),或作、塾、墩,字子重,號克齋,臺州臨海(今浙江臨海)人。
幼警悟好學,紹興十五年登進士第,授郴州桂陽縣主簿。
調泉州同安縣丞,改知武進、尤溪縣。
待次家居三年,興學校,市書萬卷以教諸生。
丞相史浩薦于朝,差監(jiān)登聞檢院,未幾除將作監(jiān)主簿,出知南康軍。
淳熙九年六月卒,年五十五。
??究心理學,為文明白徑切,著有文集十卷,《周易》、《大學》、《中庸》解數(shù)十卷。
見朱熹《知南康軍石君墓志銘》(《朱文公文集》卷九二),《嘉定赤城志》卷三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9—1189 【介紹】: 宋越州新昌人,字天民。
石公揆孫。
孝宗隆興元年進士。
任臨安府學教授。
丞相史浩薦其學行,遷樞密院編修。
雖非諫官,而能抗論朝政,為寧宗所嘉獎。
遷知武岡軍。
全宋詩
石斗文(一一二九~一一八九),字天民,新昌(今屬浙江)人。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士,調天臺尉。歷臨安府、漢陽軍教授。淳熙五年(一一七八)召除樞密院編修官。出通判揚州,旋罷,主管臺州崇道觀。九年,通判婺州。十六年卒,年六十一。曾上書言當嚴大門以司出入,杜絕便門之私,時目之為“石大門”。事見《燭湖集》卷一一《編修石公行狀》。明萬歷《新昌縣志》卷一一有傳。
全宋文·卷五三八三
石斗文(一一二九——一一八九),字天民,越州新昌(今浙江新昌)人。
登隆興元年進士第,任天臺縣尉,遷臨安府學教授。
丞相史浩薦于朝,改樞密院編修官,上書論朝政,言甚剴切。
除揚州通判,徙婺州,權知武康軍。
晚號緝齋,潛心于學問。
淳熙十六年卒,年六十一。
見孫應時《編修石公行狀》(《燭湖集》卷一一),萬歷《新昌縣志》卷一一,《宋元學案》卷七七。
宋登科記考
字天民。紹興府新昌縣(今浙江紹興新昌)人。隆興元年(1163年)進士。《宋登科記考》按:是歲知舉官不用臺諫官,不用樞密院官為試官,以重邊事故。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寶曇(一一二九~一一九七),字少云,俗姓許,嘉定龍游(今四川樂山)人。
幼習章句業(yè),已而棄家從一時經(jīng)論老師游。
后出蜀,從大慧于徑山、育王,又從東林卐庵、蔣山應庵,遂出世,住四明仗錫山。
歸蜀葬親,住無為寺。
復至四明,為史浩深敬,筑橘洲使居,因自號橘洲老人。
寧宗慶元三年示寂,年六十九(本集卷一○《龕銘》)。
曇為詩慕蘇軾、黃庭堅,有《橘洲文集》十卷。
寶慶四明志》卷九有傳。
 寶曇詩,以日本東山天皇元祿十一年戊寅織田重兵衛(wèi)仿宋刻本(藏日本內閣文庫)為底本。
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五三八六
寶曇(一一二九——一一九七),字少云,俗姓許,嘉州龍游(今四川樂山)人。
少依本郡德山院僧出家,后歷訪名師,從宗杲得法。
以學業(yè)為丞相史浩所重,舉以住四明仗錫山。
后隱居鄞之東湖洲,繞室植橘萬株,因號橘洲老人。
慶元三年卒,年六十九。
著有《大光明藏》三卷(存)、《橘洲文集》十卷(存)等。
見《叢林盛事》卷下,自撰《龕銘》等。
共 2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