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張世南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10 首
① 題原缺,據(jù)《前賢小集拾遺》卷五補(bǔ),《宋詩紀(jì)事》卷三六題作《春日》
一春略無十日晴,處處溪云將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鏡,人影渡傍鷗不驚。
桃花嫣然出籬笑,似開未開最有情。
茅茨煙暝客衣濕,破夢午雞啼一聲宋張世南《游宦紀(jì)聞》卷三)
宋 · 程瑀
七年三破桃花浪(贈飽氏兄弟科連中)。
按:宋張世南《游宦紀(jì)聞》卷六
名聞由昔者,禮進(jìn)合欣然。
古有不屑教,意令加后鞭。
尚書八座貴,吏部一燈傳。
驚代文章伯,曾容賈浪仙宋張世南《游宦紀(jì)聞》卷一)。
觀音寺里泉經(jīng)品,今日唯存玉乳名。
定是年來無陸子,甘香收入柳枝瓶宋張世南《游宦紀(jì)聞》卷一○)。
游永福方廣巖 宋 · 吳锜
七言律詩
曾訪神仙巖洞來,人言偉觀似天臺。
藤蘿足下猿猱嘯,鐘鼓聲邊日月開。
燈續(xù)佛光凝紫翠,云將蜃氣作樓臺。
最憐貫石神龍尾,猶帶天東雨露回宋張世南《游宦紀(jì)聞》卷四)。
我田我地,我桑我梓。
只知百里,不知千里。
我饑有糧,我渴有水。
百里之官,得人生死。
孤兒寡婦,一張白紙。
入著縣門,冤者有理。
上官不嗔,民即歡欣。
上官不富,民免辛苦。
生我父母,養(yǎng)我明府。
苗稼萋萋,曷東曷西。
父母之鄉(xiāng),天子馬蹄宋張世南《游宦紀(jì)聞》卷八)。
九疊峰頭一道泉,分明來處與云連。
幾人競賞飛流勝,今日方知至味全。
鴻漸但嘗唐代水,涪翁不到紹熙年。
從茲康谷宜居二,試問真巖老詠仙宋張世南《游宦紀(jì)聞》卷一○ 《游宦紀(jì)聞》:谷簾三疊,從來未有以瀹茗者。紹定癸巳,湯制干仲能主白鹿教席,始品題,以為不讓谷簾,嘗有詩寄二泉于張宗瑞云云。)。
光孝寺羅漢像一幅,相傳為貫休畫,朱竹垞詩所謂「貫休一十六羅漢,其二乃在南海訶子林。一僧俛首力寫經(jīng),一僧卻立侍巾瓶」者也。按《名畫錄》,貫休羅漢十六幀,胡貌梵相,曲盡其態(tài)。而東坡自海南歸,過清遠(yuǎn)峽寶林寺,作《禪月所畫大阿羅漢贊》,則有十八尊者。清遠(yuǎn)距南海不遠(yuǎn),此幅或即寶林寺中物。然以幅中一僧寫經(jīng)、一僧侍立及窗前老猿拱立諸景證之,贊辭無一合者。而王新城《池北偶談》記順治末吳人有以貫休畫羅漢十八軸來京師,鬻于憫忠寺,價七百金,亦見宋牧仲《筠廊偶筆》。則十八羅漢尚全,無因獨(dú)遺一幅在南海。又劉侗《帝京景物略》記明萬歷中,紫柏大師在明因寺夜夢十六僧請掛瓶缽,明日有負(fù)巨軸十六來售者,乃貫休所畫羅漢,遂重價購之,則十六軸之羅漢亦尚未分散。此幅在光孝寺已數(shù)百年,其非明因、憫忠二寺中物,可知也。按張世南《游宦紀(jì)聞》謂貫休羅漢自正本外,別有臨摹二本。而陸放翁亦以禪月所畫十六大阿羅漢像施之法云寺,事載《渭南文集》中。然則宋時已多副墨,即明因、憫忠二寺中所得真贗亦尚未可知,此幅固難定為真跡。然筆法古勁,梵相生動,迥非宋以后人所能。竊意十八幅、十六幅之完好者,或轉(zhuǎn)系臨本,而此則真跡中之一也。爰書長句于后。
龐眉梵僧默寫經(jīng),目光炯炯明于星。
俛首不見唇以下,但見鼻準(zhǔn)如膽瓶。
硯旁貝多三五葉,涼風(fēng)微捲戶不扃。
僧雛侍側(cè)露半面,枯槎槁木非人形。
復(fù)有老猿聳肩立,想具佛性含惺惺。
風(fēng)幡堂前一展玩,盎然古色浮窗欞。
年深絹素已黯澹,獨(dú)馀神采流丹青。
問誰畫者禪月師,詩書雙絕繪事尤通靈。
我聞師畫羅漢一十六,舊在景德寺中聯(lián)卷軸。
偶然失卻第五幀,猶能示夢善女引歸櫝。
東坡留題寶林寺,真跡更有十八幅。
賓度羅至賓頭盧,各系贊辭異標(biāo)目。
何哉此幅乃獨(dú)拋落南海濱,翻成無著離天親。
何不如仙蝶千里歸羅浮,神劍一朝合延津。
毋乃杜光庭所笑,數(shù)珠落地收無人。
或言云堂院中把筆日,夢中親見諸應(yīng)真。
圖成法相獨(dú)缺一,遂貌已像作一尊,此圖倘即自寫之本身。
人天間隔不能逐隊去,孤禪留鎮(zhèn)訶林春。
噫嘻乎,從來書畫價高等瓊玖,巧偷豪奪靡不有。
戴嵩牛圖暗換米老筆,右軍稧帖掣騙蕭翼手。
繄茲粉本八百年,嘉汝僧寮能世守,幾與飲光寶衣拘留澡瓶共不朽。
護(hù)持好結(jié)同龕眠,藏弆莫遣押綱走。
晚過東垞遇雨 其一 清末民國初 · 裴景福
七言律詩
傍晚扶藜過野塘,斜陽一抹蓼花莊。
新愁暮雨添多少,舊夢清風(fēng)墮渺茫。
被酒戲拈金葉格,翻書恐觸玉琳瑯。
望云天末懷人意,灑落誰招杜五郎(杜五郎事,見宋張世南《游宦紀(jì)聞》。履道注。)。
長誦金剛般若經(jīng)1,逍遙物外養(yǎng)虛靈2。
居因近竹心無俗,性喜培花手不停。
細(xì)草作裀流作枕3,遠(yuǎn)山為戶石為屏。
松林反照天然畫4,一路樵歌醉后聽。
注:(1) 金剛般若經(jīng):簡稱金剛經(jīng),佛經(jīng)名。般若,意譯為智慧。金剛,則謂般若之體,恬淡清靜,不變不移,譬如金剛之堅實。 (2) 虛靈:空靈。即清虛恬靜的心境。宋張世南《游宦紀(jì)聞》卷九:“心之虛靈,無有限量。如六合之外,思之則至,前乎千百世之已往,后乎千萬世之未來,皆在目前。” (3) 裀:指褥墊、毯子之類。裀,通“茵”。明沈受先《三元記餞行》:“長途芳草綠如裀,好把王孫歸路分?!?(4) 反照:映照。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