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張載

相關人物:共 27 位。
共 2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0—1076 【介紹】: 宋鳳翔郿縣,字天祺。
張載弟。
第進士。
知金堂縣,有善政。
神宗熙寧初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
三年,累章論王安石、韓絳、呂惠卿等亂法。
貶知公安縣,徙夏縣,又徙鳳翔府司竹監(jiān),舉家遂不食筍。
篤厚寬裕,樂道人善。
與兄被關中學者稱為“二張”。
全宋文·卷一六六三
張戩(一○三○——一○七六),字天祺,眉(今陜西眉縣)人,載弟。
起進士,調(diào)閿鄉(xiāng)主簿,知金堂縣。
熙寧初,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累章論王安石亂法,乞罷條例司及追還常平使者,又詣中書爭之,遂稱病待罪。
出知公安縣,徙夏縣,又徙鳳翔府司竹監(jiān)。
熙寧九年卒于官,年四十七。
見張質(zhì)京《張戩壙志》,《宋史》卷四二七《張載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1—1082 【介紹】: 宋京兆藍田人,字和叔。
呂大防弟。
仁宗嘉祐二年進士。
調(diào)秦州右司理參軍,監(jiān)延州折博務,改知三原縣。
神宗熙寧中,韓絳宣撫陜西,辟為書寫機密文字。
父喪,家居講道數(shù)年。
宋攻西夏,鄜延轉(zhuǎn)運使檄為從事。
卒于延州官舍。
嘗學于張載,能守師說。
有《誠德集》。
全宋詩
呂大鈞(一○三~~○八二),字和叔,藍田(今屬陜西)人。大防弟。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伊洛淵源錄》卷八《行狀略》)。為秦州右司理參軍,監(jiān)延州折博務,知三原縣。神宗熙寧三年(一○七○),韓絳宣撫陜西、河東,辟為書寫機宜文字(《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六)。丁父憂,家居數(shù)年。元豐五年,會伐西夏,鄜延路轉(zhuǎn)運司檄為從事,未幾感疾卒,年五十二。有《誠德集》,已佚。事見《宋文鑒》卷一四五《呂和和叔墓表》,《宋史》卷三四○有傅。
全宋文·卷一七○四
呂大鈞(一○三一——一○八二),字和叔,學者稱京兆先生,大防弟。其先汲郡人,后徙京兆藍田(今陜西藍田)。嘉祐二年中進士乙科,調(diào)秦州右司理參軍。監(jiān)延州折博務。改光祿寺丞,知耀州三原縣。韓絳宣撫陜西、河南,辟書寫機宜文字。丁父憂,服除,獨家居數(shù)年。起諸王宮教授,求監(jiān)鳳翔府造船務、鄜延路轉(zhuǎn)運司從事。元豐五年卒于延州官舍,年五十二。著有《誠德集》。見范育《呂和叔墓志銘》(《皇朝文鑒》卷一四五),《宋史》卷三四○《呂大防傳》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8—1097 【介紹】: 宋京兆武功人,字景叔。
英宗治平二年進士。
嘗學于張載。
趙卨帥延安,辟為屬。
哲宗元祐二年,累擢軍器監(jiān)丞。
吐蕃酋長鬼章青宜結(jié)據(jù)洮州,師雄率種誼、姚兕分兵進擊,破洮州,俘鬼章。
歷陜西轉(zhuǎn)運副使、衛(wèi)尉少卿。
上《紹圣安邊策》,陳慶歷以來防條得失及御敵之要。
進直龍圖閣。
官終知陜州。
有文集。
全宋詩
游師雄(一○三八~一○九七),字景叔,武功(今陜西武功西北)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進士(清雍正《陜西通志》卷三○),調(diào)儀州司戶參軍。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遷德順軍判官、潁州軍事推官。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除宗正寺主簿,遷軍器監(jiān)丞。五年,為陜西轉(zhuǎn)運判官、提點秦鳳路刑獄。七年,除祠部員外郎,加集賢校理,權陜西轉(zhuǎn)運使。紹圣二年(一○九五),知邠州,改知河中府。三年,權知秦州兼秦鳳路經(jīng)略安撫使,移知陜州。四年,卒,年六十。事見《永樂大典》卷八八四二引《畫墁集·游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三二有傳。今錄詩六首。
全宋文·卷二○一五
游師雄(一○三八——一○九七),字景叔,京兆武功(今陜西武功東南)人。
張載學,治平元年舉進士第一,授儀州司戶參軍,熙寧四年遷德順軍判官。
元祐元年,改宣德郎,除宗正寺主簿,遷軍器監(jiān)丞。
會吐蕃寇邊,使熙河,佐邊帥劉舜卿破敵有勞,遷陜西轉(zhuǎn)運判官。
五年,移秦鳳路提點刑獄公事,遷承議郎。
七年,除祠部員外郎,改工部,以集賢校理權陜西轉(zhuǎn)運副使。
元祐九年,遷朝奉郎,除衛(wèi)尉少卿。
紹圣二年,出知邠州,改守河中。
三年春,遷直龍圖閣、權知秦州、兼秦鳳路經(jīng)略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未幾改帥熙河。
四年,卒于陜州任上,年六十。
著有文集十卷、奏議二十卷。
見《游師雄墓志銘》(《永樂大典》卷八八四二),《宋史》卷三三二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9—1116 【介紹】: 宋壽州人,字原明。
呂公著子。
少師焦千之、石介、胡瑗,后復師程顥、程頤、張載。
棄科舉,一意古學。
以蔭入官,管庫近十年,后除兵部員外郎。
哲宗紹圣初,出知懷州。
坐元祐黨貶和州居住。
徽宗即位,知單州,召為光祿少卿。
旋遭崇寧黨禍,奪職知相州、邢州。
有《呂氏雜記》。
全宋詩
呂希哲,字原明,壽州(今安徽鳳臺)人。公著長子。學者稱滎陽先生。以蔭入官,為崇政殿說書。哲宗紹圣初,出知太平州(《紫微詩話》)。會黨論起,以秘閣校理知懷州,俄謫居和州。元符末,起知單州(同上書)?;兆诔?,召為秘書少監(jiān),改光祿少卿,以直秘閣知曹州。旋遭崇寧黨禍,奪職知相州,徙邢州,罷,領宮祠,羈寓淮、泗間十馀年,卒。今存《呂氏雜記》二卷。事見《伊洛淵源錄》卷七,《宋史》卷三三六有傳。今錄詩六首。
全宋文·卷二○一四
呂希哲,字原明,公著子,壽州(治今安徽壽縣)人。
少從焦千之、孫復、石介、胡瑗學,復從二程、張載游。
不事科舉,以蔭入官,久滯管庫,乃判登聞鼓院。
元祐六年為兵部員外郎;七年,以范祖禹薦,為崇政殿說書;八年擢右司諫。
紹圣黨論起,分司南京,居和州。
徽宗初,召為秘書少監(jiān),或以為太峻,改光祿少卿。
力請外,以直秘閣知曹州。
崇寧元年黨禍再起,奪職知相州,徙邢州。
罷為宮祠,羈寓淮泗十馀年,卒。
著有《發(fā)明義理》(存)、《呂氏雜記》(存)。
宋史》卷三三六《呂公著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0—1092 【介紹】: 宋京兆藍田人,字與叔。
呂大鈞弟。
初學于張載,后學于程頤,與謝良佐、游酢、楊時號程門四先生。
通六經(jīng),尤精于《》。
以門蔭入仕,后登進士第。
哲宗元祐中為太學博士,遷秘書省正字。
范祖禹薦為講官,未及用而卒。
有《玉溪集》、《考古圖》等。
全宋詩
呂大臨(一○四六~一○九二),字與叔,時稱蕓閣先生,藍田(今屬陜西)人。
大鈞弟。
學于張載、程頤,與謝良佐、游酢、楊時號“程門四先生”。
哲宗元祐中,為太學博士,遷秘書省正字。
七年,范祖禹薦其好學修身如古人,可備勸學(《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七二),未及用而卒,年四十七。
有《玉溪集》,已佚。
事見《朱子語類》卷一○一,《宋史》卷三四○有傳。
今錄詩十二首。
全宋文·卷二三八五
呂大臨(一○四六——一○九二),字與叔,世稱蕓閣先生,京兆藍田(今陜西藍田)人,大防弟。
初學于張載,后學于程頤,與謝良佐、游酢、楊時在程門,號四先生。
通六經(jīng),尤邃于禮。
元祐初為太學博士。
遷秘書省正字。
七年,范祖禹薦其修身好學,行如古人,可備勸學。
未及用而卒,年四十七。
著有《禮記傳》十六卷(存)、《考古圖》十卷(存)及《玉溪集》等。
見《朱子語類》卷一○一,《宋史》卷三四○《呂大防傳》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人,字景庸。
張載門人。
為殿中丞,充秦鳳、熙河路勾當。
陳襄薦之于朝,稱其才質(zhì)俱美,持法端正,可置臺閣。
全宋詩
薛昌朝,字景庸。
張載學。
神宗熙寧三年(一○七○),由鄜延經(jīng)略司勾當公事召權監(jiān)察御史里行(《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
四年,知宿遷縣(同上書卷二一九)。
十年,為檢詳樞密院兵房文字(同上書卷二八三)。
元豐元年(一○七八)知邠州(同上書卷二九二)。
宋元學案》卷三一有傳。
全宋文·卷一六六四
薛昌朝,字景庸,河中府河東(今山西永濟)人。
薛田孫,張載門人。
熙寧中為大理寺丞、鄜延經(jīng)略司勾當公事,遷太子中允、監(jiān)察御史里行。
以論李定忤王安石,降大理寺丞、知宿遷縣。
后歷光祿寺丞、安南道都總管司機宜文字,殿中丞、檢詳樞密院兵房文字。
元豐初知邠州。
見《司馬文正公傳家集》卷七七《殿中丞薛君墓志銘》,《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二一九、二七四、二八三、二九二,《宋元學案》卷三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51—1126 【介紹】: 宋洛陽人,初名建中,又名師極,字彝叔。
種世衡孫。
少從張載學。
以蔭補三班奉職。
累官秦鳳路提舉常平。
因議免役法忤蔡京,改知德順軍。
入元祐黨籍,屏廢十年。
后歷知懷德軍、西安州、渭州,屢敗夏人。
徽宗宣和中,所諫不見納,致仕。
金兵南下,復起。
時年事已高,仍知兵有謀,人稱老種。
拜同知樞密院,京畿兩河宣撫使。
金人退,罷為中太一宮使。
金兵再度南下,再起,終河北、河東宣撫使。
卒謚忠憲。
全宋詩
種師道(一○五一~一一二六),字彝叔,初名建中,避徽宗年號改為師極,詔賜今名,洛陽(今屬河南)人。
世衡孫。
少從張載學。
以蔭補三班奉職,易文階,為熙州推官,權知同谷縣。
累擢提舉秦鳳路常平,知德順軍。
坐嘗議役法忤蔡京意,入黨籍,屏廢十馀年。
起知懷德軍,歷知西安州、渭州,進侍衛(wèi)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拜保靜軍節(jié)度使。
徽宗宣和四年(一一二二),責致仕(《宋史》卷二二《徽宗本紀四》)。
又起知憲州、環(huán)州,俄還保靜軍節(jié)度使,復致仕。
七年,金人南下,召為檢校少保、靜難軍節(jié)度使、河東河北路制置使兼都統(tǒng)制(《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七之六四)。
欽宗靖康元年,加檢校少傅,同知樞密院事,為京畿、河北、河東路宣撫使。
金師退,罷為中太一宮使。
復加檢校少師,進太尉,換節(jié)鎮(zhèn)洮軍,為河北、河東宣撫使。
以病卒,年七十六。
謚忠憲。
宋史》卷三三五、《東都事略》卷一○七有傳。
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二五九六
種師道(一○五一——一一二六),初名建中,字彝叔,洛陽(今河南洛陽)人。
少從張載學,以蔭補三班奉職。
試法,易文階,歷通判原州,提舉秦鳳常平。
忤蔡京,入黨籍,屏廢十年。
復起,歷帥西北邊州,屢敗夏人,以忤權臣王黼等,兩度致仕。
宣和七年,金人南下,召為京畿河北制置使,馳援汴京,尋拜同知樞密院、京畿兩河宣撫使。
時春秋已高,天下稱為「老種」,為人畏憚。
靖康元年,又以與執(zhí)政者意不合,被解兵柄。
其年卒,年七十六,謚忠憲。
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七之六四,《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九○。
宋史》卷三三五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京兆府長安人,字履中,世稱潏水先生。
神宗元豐二年進士。
嘗師張載。
喜言兵事,于書無所不讀,工詩文。
累官中大夫、集賢殿修撰。
徽宗崇寧中,為熙河轉(zhuǎn)運使,以議邊事不合罷。
金兵入關中,起知秦州,空城無兵,遂遇害。
有《潏水集》。
全宋詩
李復(一○五二~?)(《潏水集》卷八《恭人范氏墓志銘》),字履中,號潏水先生,原籍開封祥符(今河南開封),因其先人累官關右,遂為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同上書《李居士墓志銘》)。與張舜民、李昭玘等為文字交。神宗元豐二年(一○七九)進士。五年,攝夏陽令。哲宗元祐、紹圣間歷知潞、亳、夔等州。元符二年(一○九九),以朝散郎管勾熙河路經(jīng)略安撫司機宜文字。徽宗崇寧初,遷直秘閣、熙河轉(zhuǎn)運使。三年(一一○四)知鄭、陳二州。四年,改知冀州;秋,除河東轉(zhuǎn)運副使。靖康之難后卒。撰有《潏水集》四十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十六卷,其中詩八卷。事見《潏水集》附錄宋錢端禮撰《書潏水集后》及清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卷一四,《宋元學案》卷三一有傳?!±顝驮姡杂坝∥臏Y閣《四庫全書·潏水集》為底本,參校文津閣《四庫全書》本(藏北京圖書館,簡稱文津閣本)和殘存《永樂大典》中李復詩。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六二三
李復(一○五二——?
),字履中,本貫開封,徙家京兆,遂為長安(今陜西西安)人。
元豐二年登進士,歸里。
五年,攝夏陽令,又嘗為耀州教授。
元祐、紹圣間,官于潞州。
元符二年,以朝散郎管勾熙河路經(jīng)略安撫司機宜文字。
崇寧初,累遷直秘閣、熙河轉(zhuǎn)運使。
三年,改知鄭州,又改陳州。
四年,移冀州,其秋除河東轉(zhuǎn)運副使。
以抗論迕童貫輩,罷職奉祠。
又嘗知夔州,再任提點云臺觀,累加集賢殿修撰。
高宗立,以復舊德知兵,強起為秦鳳路經(jīng)略使,守秦州空城,時年已七十馀。
建炎二年初,金人陷秦州,復降,死于金國。
復嘗從張載游,于書無所不讀,又工詩,學者稱潏水先生,著有《潏水集》四十卷。
其事跡散見于本集及諸書,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心錄》卷一四、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二二《潏水集》條輯述最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邠州三水人,字巽之。
范祥子。
第進士。
為涇陽令。
以養(yǎng)親謁歸,從張載學。
薦授崇文校書、監(jiān)察御史里行,奏請以誠意正心治天下,薦張載等數(shù)人。
神宗時,西夏人入環(huán)慶,詔育行邊,還言邊事,皆從之。
坐劾李定親喪匿服,罷御史,出知韓城縣,詔往鄜延議劃地界。
哲宗元祐初,遷光祿卿,官終戶部侍郎。
全宋詩
范育,字巽之,邠州三水(今陜西彬縣東北)人。舉進士,為涇陽令(清宣統(tǒng)《涇陽縣志》卷一○)。神宗熙寧三年(一○七○)為崇文院校書,權監(jiān)察御史里行。四年,坐劾李定親喪匿服,罷知韓城縣。十年,權檢詳樞密院兵房文字(《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三、二二三、二八一)。元豐元年(一○七八)加直集賢院。八年,擢直龍圖閣、知秦州(同上書卷二八九、三五九)。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為樞密都承旨,劉安世暴其閨門不肅,權發(fā)遣熙州公事。七年,召為給事中。八年,權戶部侍郎(同上書卷四三○、四七八、四八二)?!?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六五八
范育,字巽之,邠州三水(今陜西旬邑)人,范祥子。
舉進士,為涇陽、陜縣令。
以養(yǎng)親謁歸,從張載學。
熙寧三年,授崇文校書、監(jiān)察御史里行,詔使河東。
坐劾李定親喪匿服,罷御史,出知韓城縣。
元豐初,復崇文校書,加直集賢院,為樞密院檢詳官。
后知河中府,徙鳳翔。
八年,以直龍圖閣鎮(zhèn)秦州。
元祐初,召為太常少卿。
四年,改光祿卿,尋出知熙州,兼熙河蘭岷路經(jīng)略安撫使。
時執(zhí)政多主棄地,育抗論力爭,屢陳進筑堡寨之策。
加寶文閣待制。
七年,入為給事中。
明年,除戶部侍郎,卒。
紹圣二年,以其元祐中力排眾議及防邊之勞,贈寶文閣學士。
見《宋史》卷三○三本傳,《宋會要輯稿》儀制一一之一二。
邵清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福州古田人,字彥明。
哲宗元祐間太學諸生十奇士之一。
嘗從張載學《》,遂不復出。
有故人為河南尹,召之,辭不往。
嘗以“八行”舉,人稱八行先生。
卒年八十四。
共 2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