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張镃

相關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2—846 【介紹】: 唐華州下邽人,祖籍太原,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白季庚子。德宗貞元十六年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憲宗元和時,歷遷翰林學士、左拾遺、東宮贊善大夫。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居易首上疏,請亟捕兇手。以越職言事,貶江州司馬。穆宗長慶初,累擢中書舍人,乞外任,為杭州刺史,筑堤捍錢塘湖,溉田千頃。久之,以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復除蘇州刺史。文宗立,入為秘書監(jiān),遷刑部侍郎。大和三年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遂居洛陽。晚年奉佛,以詩酒自娛。武宗會昌二年,以刑部尚書致仕。卒謚文。工詩,倡導“新樂府”運動。詩文與元稹齊名,世號“元、白”。晚年與劉禹錫唱和,又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72—846 字樂天,晚年自號香山居士。
又號醉吟先生。
排行二十二。
下邽(今陜西渭南)人,郡望太原(今屬山西)。
先世本龜茲人,漢時賜姓白氏。
卒謚文,后人又稱白文公。
德宗貞元十六年(800)登進士第。
十九年中書判拔萃科,授秘書省校書郎。
憲宗元和元年(806)中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授盩厔(今陜西周至)尉,二年自集賢校理充翰林學士。
五年改官京兆府戶曹參軍、翰林學士,六年丁母憂去官。
此數年為諫官期間,屢上奏章請革弊政,為宦官及舊官僚集團所切齒痛恨,其“惟歌生民病”之輝煌組詩《秦中吟》、《新樂府》即作于此時。
十年六月,因上書論奏宰相武元衡被刺身死,主張捕賊雪恥,引起宦官及舊官僚集團不滿,以越職言事之罪,自太子左贊善大夫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
后轉任忠州(今重慶忠縣)刺史,十五年夏,被召回長安,任尚書司門員外郎,旋改授主客郎中、知制誥及中書舍人。
穆宗長慶二年(822)七月,自中書舍人出為杭州(今屬浙江)刺史。
敬宗寶歷元年(825)自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再出為蘇州(今屬江蘇)刺史。
在杭州及蘇州期間,興修水利,恤貧安民,深受百姓愛戴。
后返長安,相繼出任秘書監(jiān)及刑部侍郎,愈感宦途險惡,乃于文宗大和三年(829)春辭刑部侍郎,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歸洛陽(今屬河南),自此未再返回長安。
武宗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
卒于六年八月,葬于洛陽龍門山。
生平見李商隱《唐刑部尚書致仕贈尚書左仆射太原白公墓碑銘》及新、舊《唐書》本傳。
年譜有宋陳振孫《白文公年譜》、清汪立名《白香山年譜》,以今人朱金城《白居易年譜》為詳備。
白居易為唐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及文學理論家,與元稹齊名,并稱“元白”,然白實勝于元,故宋人錢易稱“白居易為人才絕”(《南部新書》卷三)。
白居易之散文在唐代亦有甚高之地位,《舊唐書·元白傳贊論》盛稱其奏議為“極文章之壺奧,盡治亂之根荄”。
白居易之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之影響,而“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之儒家思想實居主導地位,其早期“志在兼濟”之諷諭詩乃其文學理論“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之實踐,如《秦中吟》、《新樂府》組詩等均為諷諭詩之名篇,尤以《新樂府》五十首為最,不僅主題鮮明,措辭尖銳,且整體構架精巧縝密,體現敘事與議論之統一,突破“怨而不怒”之傳統,描寫人物形象細膩生動,確系詩歌領域一大創(chuàng)新。
“元和體”之創(chuàng)制亦為白氏之重大貢獻。
所謂“元和體”,以作者個人言之,即包括其《長恨歌》、《琵琶行》等長篇歌行、《東南行一百韻》等長篇排律及次韻相酬之作、流連光景之小詩,其中尤以“感傷詩”中之《長恨歌》、《琵琶行》,在當時已享“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之盛譽(唐宣宗吊白居易詩),后世且譽為“古今長歌第一”(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卷二五)。
其余如“雜律詩”內景中寓情之《錢塘湖春行》、以白描手法見長之《問劉十九》等,皆能以小見大,以少勝多,成為千古傳誦之名篇。
白氏之作雖傷于“大露太盡”(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二),語言樸直,而其藝術特點乃“用語流便”(許學夷《詩源辨體》),平易近人,章法變化多端,每能以俗為雅,以故為新,“用常得奇”(《藝概·詩概》),“眼前能轉物,筆下盡逢源”(張镃南湖集》卷四《讀樂天詩》)。
晚年詩“極高妙”(趙令畤《侯鯖錄》卷七引蘇軾語),愈益淡遠曠達。
許學夷復謂其詩“敘事詳明,議論痛快,此皆以文為詩,實開宋人之門戶耳”(《詩源辨體》卷二八)。
總之,白詩之藝術境界須千錘百煉始能臻此,世以“輕率”譏之,實不足取。
明江進之《雪濤小書·評唐》論白居易之歷史地位云:“前不照古人樣,后不照來者議。
意到筆隨,景到意隨,世間一切都著并包囊入我詩內。
詩之境界,到白公不知開闊多少。
較諸秦皇、漢武,開邊啟境,名曰‘廣大教化主’,所自來矣。
”白居易詩文全集向無注本。
今人朱金城《白居易集箋?!纷顬橥陚洹?div id="opbrdg3" class='inline' id='people_18804_1_36_comment'>
研究著作有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等。
資料匯編有陳友琴《白居易資料匯編》。
全唐詩》存詩39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38首,44句。
唐詩匯評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徙居下邽(今陜西渭南),生于新鄭(今屬河南)。幼聰慧。建中末,兩河用兵,寄家符離,播遷吳越。貞元十六年(800),登進士第。又登書判拔萃、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元和元年,授盩厔尉。三年,除左拾遺,為翰林學士,居諫職內廷,直言無諱避;又為《秦中吟》、《新樂府》,指斥時事,故為權近所惡。丁母憂,服除,授太子左贊善大夫。十年,上疏請捕刺武元衡之兇手,貶江州司馬。量移忠州刺史。穆宗即位,召為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出為杭、蘇二州刺史。大和初,任秘書監(jiān)、刑部侍郎。三年春病免,遂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歷河南尹、太子少傅分司。會昌二年,以刑部尚書致仕。晚年閑居洛陽,皈依佛教,吟詠自適,自號“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卒。居易于元和中提倡新樂府,指斥時弊,反映民瘼,創(chuàng)通俗一派,影響深遠。與元稹交厚,世稱“元白”,詩稱“元白體”。晚年居洛,與劉禹錫唱和甚多,世稱“劉白”。自編《白氏文集》七十五卷,宋初佚五卷。今有《白氏長慶集》(一名《白香山集》)七十一卷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三十九卷。
詞學圖錄
白居易(772-846) 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徙居下邽(今陜西渭南東北)。有《白氏長慶集》,存詞30余首。
黃鶴樓志·人物篇
白居易(772—846) 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后遷居下邽(今陜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鄭。貞元十六年(800)進士,后與元稹同登書判拔萃科。歷任翰林學士、江州司馬、襄州別駕、蘇州刺史、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后人又稱白傅或白太傅,官終刑部尚書。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與元稹并稱“元白”,又與劉禹錫并稱“劉白”。曾作七律《盧侍御與崔評事為予于黃鶴樓置宴,宴罷同望》《行次夏口,先寄李大夫》等詩,借黃鶴樓抒發(fā)自己憂國憂民之情。
全唐詩補逸
白居易字樂天,其先太原人,后遷居下邽。貞元十六年擢進士第,元和初又擢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任左拾遺,出為江州司馬,歷刺杭、蘇二州,以刑部尚書致仕。會昌六年卒,年七十五。補詩二首。(復出一首)
全唐文·卷六百五十六
居易字樂天。其先太原人。徙下邽。貞元十四年進士。元和元年制策乙等。累轉主客郎中知制誥。文宗朝授太子少傅。封馮翊縣侯。會昌中以刑部尚書致仕。大中元年卒。年七十六。贈右仆射。

作品評論

元稹《白氏長慶集序》
樂天之長,可以為多矣。夫諷諭之詩長于激;閑適之詩長于遣;感傷之詩長于切;五言律詩百言而上長于贍;五字七字百言而下長于情。
詩人主客圖
廣大教化主:白居易。
司空圖《與王駕評詩》
元白力勍而氣孱,乃都市豪估耳。
唐摭言
白樂天去世,大中皇帝以詩吊之曰:“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blockquote>
舊唐書本傳
居易文辭富艷,尤精于詩筆。自讎校至結綬畿甸,所著歌詩數十百篇,皆意存諷賦,箴時之病,補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聞禁中。
六一詩話
仁宗朝,有數達官以詩知名,常慕“白樂天體”,故其語多得于容易。
《詩病五事》
如白樂天詩詞甚工,然拙于紀事,寸步不移,猶恐失之,此所以望老杜之藩垣而不及也。
臨漢隱居詩話
白居易亦善作長韻敘事,但格制不高,局于淺切,又不能更風操,雖百篇之意,只如一篇,故使人讀而易厭也。
冷齋夜話
白樂天每作詩,令一老嫗解之,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易之。故唐末之詩近于鄙俚。
西清詩話
白樂天詩自擅天然,貴在近俗;恨為蘇小,雖美終帶風塵耳。
詩話總龜后集
作詩貴雕琢,又畏有斧鑿痕;貴破的,又畏粘皮骨:此所以為難。劉夢得稱白樂天詩云:“郢人斤斫無痕跡,仙人衣裳棄刀尺。世人方內欲相從,行盡四維無處覓?!?/blockquote>
歲寒堂詩話
梅圣俞云:“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痹⒅疲骸暗赖萌诵闹惺??!贝斯贪讟诽扉L處,然情意失于太詳,景物失于太露,遂成淺近,略無馀蘊,此其所短處。
猗覺寮雜記
“親家翁”、“開素”、“鵲樓河”,皆俗語。白樂天用俗語為多,《贈皇甫郎中親家翁》詩:“晚核嘉姻不失親。”又云:“月終齋滿誰開素,須記奇章置一筵。”又云:“兇似鵲樓河:
觀林詩話
樂天云:“近世韋蘇州歌行,才麗之外,頗近興諷。其五言詩文,又高雅閑淡,自成一家之體,今之秉筆者,誰能及之?!比粯诽旒戎f應物之詩,而乃自甘心于淺俗,何耶?豈才有所限乎?
苕溪漁隱叢話
《法藏晬金》云:余嘗愛樂天詞旨曠達,沃人胸中。有句云:“我無奈命何,委順以待終。命無奈我何,方寸如虛空。”夫如是則造化均偏,不足為休戚,而況時情物態(tài),安能刺鯁其心乎?
《朱子全書?論詩》
樂天人多說其清高,其實愛官職,詩中及富貴處,皆說得口津律底涎出。
《臞翁詩評》
白樂天如山東父老課農桑,事事言言皆著實。
詩人玉屑
張文潛云:世以樂夭詩為得于容易,而耒嘗于洛中一士人家見白公詩草數紙,點竄涂抹,及其成篇,殆與初作不侔。
詩人玉屑
苕溪漁隱臼:樂天詩雖涉淺近,不至盡如冷齋所云。余舊嘗于一小說中曾見此說,心不然之,惠洪乃取而載之詩話,是豈不思詩至于老嫗解,烏得成詩也哉!余故以文潛所言,正其謬耳。
詩人玉屑
白氏集中,頗有遣懷之作,故達道之人,率多愛之。
詩林廣記
陳后山云:陶淵明之詩,寫其胸中之妙。無陶之妙而學其詩,終為樂天耳?!?a target='_blank'>青箱雜記》云:白樂天詩,達者之詞也。
滹南詩話
樂天之詩,情致曲盡,入人肝脾,隨物賦形,所在允滿,殆與元氣相侔。至長韻大篇,動數百千言,而順適愜當,句句如一,無爭張牽強之態(tài)。此豈撚斷吟須、悲鳴口吻者所能至哉!而世或以淺易輕之,蓋不足與言矣。
四友齋叢說
余最喜白太傅詩,正以其不事雕飾,直寫性情。夫《三百篇》何嘗以雕繪為工耶?世又以元微之與白并稱,然元已自雕繪,唯諷諭諸篇差可比肩耳。
《藝苑卮言》
張為稱白樂天“廣大教化主”。用語流便,使事平妥,固其所長,極有冗易可厭者。少年與元稹角靡逞博,意在警策痛快,晚更作知足語,千篇一律。詩道未成,慎勿輕看,最能易人心手。
《藝苑卮言》
白極推重劉“雪里高山頭早白,海中仙果子生遲”,“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以為有神助,此不過學究之小有致者。白又時時頌李頎“渭水自清涇至濁,周公大圣接輿狂”,欲模擬之而不可得。徐凝“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極是惡境界,白亦喜之,何也?風雅不復論矣,張打油、胡釘鉸,此老便是作俑。
李維楨《讀蘇侍御詩》
香山以禪為詩,以詩為禪。前乎此者,有王右丞;后乎此者,有蘇端明,與香山材相等。三人詩格多因時代,不必求異,不必求同,此其入禪深處。夫無名,名之至也。
《詩藪?內編》
樂天詩世謂淺近,以意與語合也。若語淺意深,語近意遠,則最上一乘,何得以此為嫌?《明妃曲》云:“漢使卻回頻寄語,黃金何日贖蛾眉?君土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里時?!薄度倨贰ⅰ妒攀住凡贿h過也。
胡應麟《題白樂天集》
唐詩文至樂天,自別是一番境界、一種風流,而世規(guī)規(guī)以格律掎之,胡耳目之隘也?
唐音癸簽
引劉全白語:白性倜儻,苦賦詩,尤工古歌。才調逸邁,往往興會屬辭,古人之善詩者亦不逮。
逸老堂詩話
白樂天詩,善用俚語,近乎人情物理。元微之雖同稱,差不及也。
《詩源辨體》
白樂天五言古,其源出于淵明,但以其才大而限于時,故終成大變。其敘事詳明,議論痛快,此皆以文為詩,實開宋人之門戶耳。
《詩源辨體》
五言古,退之語奇險,樂天語流便,雖其相反,而快心露骨處則同;就其所造,各極其至,非馀子所及也。司空圖謂“元白力勍而氣孱”,蓋以其語太率易,不蒼勁故耳。
《詩源辨體》
樂天五言古最多,而諸家選錄者少,蓋以其語太率易而時近于俗,故修詞者病之耳。然元和諸公之詩,貴快心盡意時縱恣自如,故予謂樂天詩在退之之下,東野之上?;蛴腥∮跂|野而無取于樂天,非所以論元和也。
《詩源辨體》
樂天七言古,《長恨》、《琵琶》敘事鮮明,新樂府議論痛快,亦變體也。
《詩源辨體》
樂天五七言律絕悉開宋人門戶,但欠蒼老耳。五言排律華贍整栗,而對尚工切,語皆琢磨,乃正變也。
《詩源辨體》
樂天詩,非不自知其變,但以其才大不能束縛,故不得不然。觀其《和答微之詩序》云:“頃者在科試間,常與足下同筆硯,每下筆時輒相顧,共患其意太切而理太周。故理太周則辭繁,意太切則言激。然與足下為文,所長在于此,所病亦在于此?!惫手洳坏貌蝗欢?。
《詩辯坻》
何元朗最喜白太傅,稱其“不事雕飾,直寫性情”,不知此政詩格所由卑也。
才調集補注
白公諷刺詩,周詳明直,娓娓動人,自創(chuàng)一體,古人無是也。凡諷諭之義,欲得深隱,使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白公盡而露,其妙處正在周詳,讀之動人,此亦出于《小雅》也。
《載酒園詩話又編》
白傅實一清奇之才,歌行、曲引、樂府、雜律詩,故多可觀者。其病有二:一在務多,一在強學少陵。率爾下筆,秦武王與烏獲爭雄,一舉鼎而絕脰矣。
《載酒園詩話又編》
選白詩從無精識,喜恬澹者兼收鄙俚,尚氣格者并削風藻,此子瞻所云“不與飯俱咽,即與飯俱吐”者也。
《唐音審體》
白傅詩平易坦直,如家人婦子談布帛菽粟事.自我作古,前人從無此格,豈非千古絕調,然必不可效也。效他家不得,各隨其力之所至;而效白體不得,將流為淺率俚俗??贴]畫虎之辨,學者不可不慎所擇。
《古歡堂集雜著》
樂天(五律)極清淺可愛,往往以眼前事為見到語,皆他人所未發(fā)。(七絕)山峙云行,水流花開,似以作絕句為樂事者。
《唐七律選》
樂天為中唐一大作手,其七古五排,空前掩后,獨七律下乘耳,然猶領袖元和、長慶間。寶、太以后竊脂乞澤者,越若干年亦文豪也,若同時倡和,爭相摩仿,終不得似。此如東家效西家,才分懸遠。
《中晚唐叩彈集例言》
唐人至白香山,獨辟杼機,擺脫羈紲于諸家中,最為浩瀚。比之少陵,則泰山喬岳,一則長江大河。憂樂不同,而天真爛漫未嘗不同也;難易不一,而沉著痛快未嘗不一也。學者熟之,可以破拘攣,洗涂澤。
原詩
白居易詩,傳為老嫗可曉,余謂此言亦未盡然。今觀其集,矢口而出者固多,蘇軾謂其局于淺切,又不能變風操,故讀之易厭。夫白之易厭,更勝于李(白)。然有作意處,寄托深遠,如《重賦》、《致仕》、《傷友》、《傷宅》等篇,言淺而深,意微而昆,此風人之能事也。至五言排律,屬對精緊,使事嚴切,章法變化中,條理井然,讀之使人唯恐其競,杜甫后不多得者;人每易視白,則失之矣。
《唐詩成法》
白傅才大如海,書破萬卷,使生盛唐,當與李、杜并驅中原,未知鹿死誰手。末季各有時尚,遂出真切平易,故往往失之淺俗,文章果關乎氣運耶!然雖無江河急流之勢,泰華嶄絕之峰,而中正和平,意如捫絲,兼以轉折靈變,動循法度,所以超乎群倫之上,出乎眾妙之中,至今膾炙人口,沁人心脾,良有以也。后人或無其才,或不肯讀書,喜其明白易解,妄步邯鄲,止得淺俗,故日趨卑下耳。嗚呼,白詩豈易學者哉!
高澍然《種竹山房詩稿序》
樂天取源之地何?杜子美是已。夫白之疏達,視杜之沉郁不類也,要其性厚而氣舒,體博而完固,何一非出于杜?其視之甚易,得之甚逸,所謂不必似之,取其自然者耳。茲所以為唐一大宗歟?宋之歐陽永叔、陸務觀皆祖杜而宗白,復為宋大宗,則白之武往尾來,其源流遠矣,學之者烏可不審其自哉!
《唐詩別裁》
樂天忠君爰國,遇事托諷,與少陵相同。特以平易近人,變少陵之沉雄渾厚,不襲其貌而得其神也。
《唐詩別裁》
元、白譯律,滔滔百韻,使事亦復工穩(wěn),但流易有馀,變化不足。
《貞一齋詩說》
五言排律,至杜集觀止。若多至百韻,杜老止存一首,末亦未免鋪綴完局,緣險韻留剩后幅故也。白香山窺破此法,將險韻參錯前后,略無痕跡,遂得綽有馀裕。故百韻敘事,當以香山為法。但此亦不必多作,恐涉夸多斗靡之習。
《劍溪說詩又編》
白樂天中懷坦蕩,見之于詩,亦洞澈表里,曲盡事情,俾讀者欣然如對樂易友也。然往往意太盡,語涉粗俗,似欠澄汰之功。
《唐宋詩醇》
唐人詩篇什最富者,無如內居易詩。其源亦出于杜甫,而視甫為多……蓋根柢六義之旨,而不失乎溫厚和平之意,變杜甫雄渾蒼勁而為流麗安詳,不襲其面貌而得其神味者也。
隨園詩話
周元公云:“白香山詩似平易,間觀所存遺稿,涂改甚多,竟有終篇不留一字者?!庇嘧x公詩云:“舊句時時改,無妨悅性情?!?/blockquote>
甌北詩話
中唐以后,詩人皆求工于七律,而古體不甚精詣,故閱者多喜律體,不喜古體。唯香山詩,則七律不甚動人,古體則令人心賞意愜,得一篇輒愛一篇,幾于不忍釋手。蓋香山主于用意。用意,則屬對排偶,轉不能縱橫如意;而出之以古詩,則唯意之所至,辨才無礙。且其筆快如并剪,銳如昆刀,無不達之隱,無稍晦之詞;工夫又鍛煉至潔,看是平易,其實精純。劉夢得所謂“郢人斤斫無痕跡,仙人衣裳棄刀尺”者,此古體所以獨絕也。然近體中五言排律,或百韻,或數十韻,詩研煉精切,語工而詞贍,氣勁而神完,雖千百豈亦沛然有馀,無一懈筆。當時元、白唱和,雄視萬代者正在此,后世卒無有能繼之,此又不徒以古體見長也。
甌北詩話
中唐詩以韓、孟、元、白為最。韓、孟尚奇警,務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務言人所共欲言。試平心論之,詩本性情,當以性情為主。奇警者,猶第在同句間爭難斗險,使人蕩心駭目,不敢逼視,而意味或少焉。坦易者多觸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頭語,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此元、白較勝于韓、
甌北詩話
元、白二人,才力本相敵。然香山自歸洛以后,益覺老干無枝,稱心而出,隨筆抒寫,并無求工見好之意,而風趣橫生,一噴一醒,視少年時與微之各以才情工力競勝者,更進一籌矣。故白自成大家,而元稍次。
石洲詩話
白公五古上接陶,下開蘇、陸;七古樂府,則獨辟町畦,其鉤心斗角,接榫合縫處,殆于無法不備。
石洲詩話
白公之為廣大教化主,實其詩合賦、比、興之全體,合《風》、《雅》、《頌》之諸體,他家所不能奄有也。若以漁洋論詩之例例之,則所謂廣大教化主者,真是粗細雅俗之不擇,泥沙瓦礫之不揀耳。
《五七言今體詩鈔序目》
香山以流易之體,極富贍之思,非獨俗士奪魄,亦使勝流傾心。然滑俗之病,遂至濫惡,后皆以太傅為藉口矣。非慎取之,何以維雅正哉!
《藝概》
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藝概》
白香山樂府與張文昌、王仲初同為自出新意,其不同者在此平曠而彼峭窄耳。
《峴傭說詩》
香山五言,直率淺露,殆無可法?!肚刂幸鳌分T篇較有意思,而亦傷平直。
《峴傭說詩》
香山七古,所謂“長慶體”,然終是平弱漫漶。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程曉、應璩,亦參法陶公,研淡為華,琢虛成雋,雖與微之同訾輕俗,要自神清?!独m(xù)古》十篇,夭條明麗,雖勁慚彭澤,高謝枚生,而挺秀緣情,正如子山擬阮,寓意微詞,清思絕徑。唯與微之贈答,少損其韻,亦緣精神相屬,動與形模也?!肚刂幸鳌?、《諷喻詩》,則染采王建,青藍異色,各盡其妍矣。
《陳石遺先生談藝錄》
白詩之妙,實能于杜、韓外擴充境界。宋詩十之七八從《長慶集》中來,然皆能以不平變化其平處。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可宣。
漢州人也。
壯為僧。
即出峽依瑯琊覺公。
一語忽投。
群疑頓息。
瑯琊可之。
未幾。
令分座。
凈空居士郭功甫。
過門問道與厚。
及師領歸宗時。
功甫任南昌尉。
俄南康守。
恚師不為禮。
以事臨之。
師作書寄功甫云。
某世緣尚有六年未盡。
今無奈逼抑何。
欲托生君家。
望君相照。
乃化去。
功甫。
得書驚喜盈懷。
中夜其妻夢間。
見師入其寢。
失聲曰。
此不是和尚來處。
功甫撼而問之。
妻答所見。
呼燈取書示之。
遂娠。
及生乃名宣老。
期年記問如昔。
逮三歲。
白云端和尚過其家。
功甫喚出相見。
望見便呼師侄。
端云。
與和尚相別幾年。
屈指云四年也。
端云。
在何處相別。
云白蓮莊。
端云。
以何為驗。
曰。
爺爺媽媽。
明日請和尚齋。
適門外推車聲。
端云。
門外何聲。
乃作推車勢。
端曰。
過后如何。
曰平地一條溝。
果六周。
無疾而化。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一
釋可宣,字石橋。姓許氏,嘉定人也。為橘州曇公之弟,道行卓見,海內欽企。元寧宗雅聞其名,賜號“佛日”。嘉定丁亥,丞相魯國公請居徑山,宣謂學人重趼,而來者窮其日力,食息無所,乃創(chuàng)室百間。又自裒其囊,合緡市田千畝,接待于雙溪之上。寧宗嘉其意,御書“化城寺”額,錫之眉山,楊汝明有記。及示寂,建塔化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86 【介紹】: 宋僧。福州人,俗姓鄭,字密庵。自幼聰穎,出家為僧。不憚游行,遍參知識。嗣天童曇華禪師。住蔣山、華藏,禪侶萃集,恒逾千眾。未幾詔住徑山、靈隱,晚居太白。
全宋詩
釋咸杰(一一一八~一一八六),號密庵,俗姓鄭,福州福清(今屬福建)人。出家后遍參知識。初謁應庵,蒙印可。后分座說法于吳門萬壽、四明天童。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出世衢州烏巨山乾明禪院,次遷大中祥符寺、蔣山太平興國寺、常州褒忠顯報華藏寺。淳熙四年(一一七七),詔住徑山興圣萬壽寺,召對選德殿。七年,遷靈隱寺。十一年,歸老于明州天童景德寺。十三年卒,年九十九。為南岳下十七世,天童曇華禪師法嗣。有《密庵咸杰禪師語錄》二卷,收入《續(xù)藏經》。事見《語錄》及所附宋葛必撰《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二一、《五燈會元》卷二○有傳?!♂屜探茉?,以輯自《語錄》卷上者編為卷一,以見于《語錄》卷下者編為卷二。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六七九
咸杰(?——一一七六),字密庵,福州(治今福建福州)鄭氏子。博通內外,能文善書。壯齡出家,參曇華禪師得法,歷主烏巨、祥符、蔣山等剎。后詔住徑山,遷靈隱,晚住育王。淳熙三年寂。見《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傳·卷第八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咸杰字密庵。福州鄭氏子也。其母夢廬山老僧入舍遂舉師。自幼穎異過人。及壯剃發(fā)進具遍參知識。最后謁應庵華和尚于衢州明果庵。一日問曰。如何是正法眼。答曰。破沙盆。應庵頷之。說偈曰。大徹投機句。當陽廓頂門。相從今四載。徵詰洞無痕。雖未付衣缽。氣宇吞乾坤。卻把正法眼。喚作破沙盆。后出住衢州烏巨庵。次遷祥符蔣山華藏。未幾奉詔主徑山及靈隱。上堂牛頭橫說豎說。不知有向上關棙子。有般漆桶漢東西不辯南北不分。如何是向上關棙子何異開眼尿床。我有一轉語。不在向上向下。千手大悲摸索不著。老僧今日布施大眾去也。良久曰。達磨大師無當門齒。上堂卓拄杖曰。迷時秖迷這個。復卓一下曰。悟時秖悟這個。迷悟兩忘。糞掃堆頭重添搕??。莫有東涌西沒全機獨脫處道得一句底。么若道不得老僧自道去也。擲拄杖曰。三十年后又舉。金峰和尚示眾云。老僧二十年前有老婆心。二十年后無老婆心。僧門。如何是和尚有老婆心。峰曰。問凡答凡問圣答圣。僧又問。如何是和尚無老婆心。峰曰。問凡不答凡問圣不答圣。師曰。我當時若見他恁么說。好向他道。爾若自瞥地去。自然不落這圣凡窠臼也。又舉婆子燒庵話畢師曰。這個公案叢林中多有拈提者。老僧今日裂破面皮。不免對眾納敗闕一上。定要諸方檢點明白。乃召眾曰。這婆子住處深穩(wěn)水泄不通。偏向枯木上糝花。寒巖中發(fā)焰。這僧孤身迥迥慣入洪波。等閒坐斷潑天潮頭。到底自無涓滴。仔細檢點。將來敲枷打鎖則不無。若謂佛法二人俱未夢見在。今老僧與么提持畢竟意歸何處。良久曰。一把柳絲收不得。和煙搭在玉欄干。上堂卓拄杖曰。盡大地喚作一句子擔枷帶鎖。不喚作一句子業(yè)識茫茫。兩頭俱透脫。得了凈裸裸赤灑灑。不可把達磨一宗掃地而盡。所以云門大師道。盡乾坤大地無纖毫過患。猶是轉句不見一法。始是半提更須知有全提在。師曰。劍去久矣。方乃刻舟。拈拄杖卓一卓下座。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五
禪師名咸杰。
號密庵。
其先福州世族也。
姓鄭氏。
母夢廬山皓鬢頭陀入室而生。
生之夕。
境內皆聞天樂。
不知何祥。
其親亦秘之。
師幼穎悟。
氣宇深沉。
事親以孝聞。
親有賢行。
勖之遠游。
遂得度受具。
不結侶。
不備衾。
寒暑一衲。
遍扣諸方。
諸方敬之。
晚依應庵。
屢遭訶詈。
不假一詞。
默師默契其機。
一日應庵晚參垂問。
如何是正法眼。
師遽趨對曰。
破砂盆。
應庵頷之。
命入侍。
大擁眾心。
及辭歸省親。
應庵送以偈曰。
大徹投機句。
當陽廓頂門。
相從今四載。
徵詰洞無痕。
雖未付缽袋。
氣宇吞乾坤。
卻把正法眼。
喚作破砂盆。
此行將省覲。
切忌便跺跟。
吾有末后句。
待歸要爾遵。
師閩還。
應庵乃上堂。
舉師分座曰。
一棒一條痕。
一摑一手血。
臨濟老瞎驢。
至今猶未瞥。
須彌頂上浪拍天。
大洋海水無一滴。
偉哉本色人。
頂門亞三只辨龍蛇。
百草頭擒虎兕。
一毫力穿大地人鼻孔。
坐斷衲僧搖舌。
雖然猶未撥動向上一竅在。
且作么生是向上一竅。
問取堂中首座杰。
未幾開化衢之烏巨。
其節(jié)概大類應庵。
應接渾如妙喜。
一時厭飫叢林者。
皆起而歸之。
秘閣張镃。
矢向宗風。
改宅為慧云寺。
請師據室。
師憐其正信。
示以趙州無字。
得旨。
及師應祥符蔣山。
歷華藏雙徑。
皆隨侍。
又遷靈隱。
床歷無所容。
乃舉破庵先。
分座接納焉。
師嘗被召入禁庭。
或留宿內觀堂。
天子屢欲加贈。
師屢以疾辭。
教授嚴康朝曰。
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
理固然也。
況良時莫再。
圣主難逢。
法兄每用藏六之機。
不顧從上縣絲之脈。
朝不取也。
師曰。
汝之所見。
本為通論。
但弘道設教也以時。
當此際。
京畿宮觀。
金碧交輝。
古德高風。
杳不聞矣。
而躁進孟浪之病。
庶幾老成持重者。
有以振之。
且華亭渡西山隱。
獨非兼濟天下乎哉。
力請退休平江。
淳熙甲辰春。
天童使至。
師告眾曰。
去年八月間。
得旨與安閒。
擺脫水云性。
縱步到陽山。
元宅諸子弟。
忻然力追攀。
庵居三個月。
開懷宇宙寬。
忽接四明信。
來書意盤桓。
天童虛法席。
使君語猶端。
迢迢遣耑使。
不問路行難。
山僧臨晚景。
不敢自相瞞。
搥鼓樂與行。
四眾亦忻歡。
先師未了底。
應是起波瀾。
敢問大眾。
如何是先師未了底。
一回飲水一回咽。
臨濟德山俱汗顏。
入寺以應庵遺規(guī)結制。
升座曰。
數十年前舊公案。
今日拈來重剖判。
任是鐵眼與銅睛。
也須曳入紅爐煅。
眾中忽有個不受瞞底出來道。
盡大地是個紅爐。
也煅某甲不破。
只向他道。
也知你在鬼窟里作活計。
淳熙丙午。
無病示寂。
塔于寺東。
其嗣法者。
破庵先等一十二人。
而澄照自鏡。
復住天童。
贊曰。
應庵廓虎丘之風。
時出入其庭者濟濟耳。
以其廢鉤繩而取曲直。
故竊諱之。
及密庵開化。
山不束岳。
海不束濤。
豈非過師之智。
自與齊眉共躅者異歟。
不然。
則臨濟宗風何能西咸四七。
而東登二三也。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五
釋咸杰,字密庵,福州鄭氏子也。其母夢廬山老僧入舍,遂舉。杰自幼穎異過人,及壯剃發(fā),進具,遍參知識。最后謁應庵華于衢州明果庵。一日,問曰:“如何是正法眼?”答曰:“破沙盆?!睉诸h之,說偈曰:“大徹投機句,當陽廓頂門。相從今四載,徵結洞無痕。雖未付衣缽,氣宇吞乾坤。郤把正法眼,喚作破沙盆。”后出住衢州烏巨庵,次遷祥符蔣山華藏。未幾,詔主徑山及靈隱。上堂:“牛頭橫說豎說,不知有向上關棙子。有般漆桶漢,東西不辨,南北不分,如何是向上關棙子?何異開眼尿床。我有一轉語,不在向上向下,千手大悲摸索不著,老僧今日布施大眾去矣?!绷季迷唬骸斑_摩大師無當門齒。”上堂,卓柱杖曰:“迷時秪悟這個?!睆妥恳幌略唬骸拔驎r秪悟這個,迷悟兩忘,糞掃堆頭,重添搕??,莫有東涌西沒,全機獨脫處,道得一句底么?若道不得,老僧自道去也。”擲柱杖曰:“三十年后?!庇峙e“金峰示眾曰:老僧二十年前有老婆心,二十年后無老婆心。僧門:如何是有老婆心?峰曰:問凡答凡,問圣答圣。僧又問:如何是無老婆心?峰曰:問凡不答凡,問圣不答圣。”杰曰:“我當時若見他恁么說,好向他道:你若自瞥地去,自然不落這圣凡窠臼也?!庇峙e婆子燒庵話畢,杰曰:“這個公案叢林中多有拈提者,老僧今日裂破面皮,不免對眾納敗闕一上,定要諸方檢點明白?!蹦苏俦娫唬骸斑@婆子住處深隱,水泄不通,遍向枯木上糝花,寒巖中發(fā)燄。這僧孤身迥迥,慣入洪波,等閒坐斷潑天潮頭,到底自無涓滴。仔細檢點,將來敲枷打鎖則不無,若謂佛法,二人俱未夢見。今老僧與么提持,畢竟意歸何處?”良久曰:“一把柳絲收不得,和煙搭在玉欄桿。”上堂卓拄杖曰:“盡大地喚作一句子,擔枷帶鎖。不喚作一句子,業(yè)識茫茫。兩頭俱透脫得了,凈裸裸,赤灑灑,不可把達摩一宗掃地而盡,所以云門大師道盡乾坤大地,無纖毫過患,猶是轉句,不見一法始是半提,更須知有全提。”良久曰:“劍去久矣,方乃刻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33—1203 【介紹】: 宋明州鄞縣人,初名慎思,字有之。避孝宗諱改今名,易字承甫。王勛子。以父蔭補將仕郎,授撫州宜黃縣主簿。累官通判潮州。寧宗慶元末為廣西提刑。善治獄,遇事敢為,廉潔守家法。性嗜學,多錄未見之書,喜為詩。有《荊澧集》。
全宋詩
王正功(一一三三~一二○三),字承甫,原名慎思,字有之,避孝宗諱改,鄞縣(今浙江寧波)人。
勛子。
以蔭補將仕郎。
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為宜黃主簿,尋改青田。
孝宗隆興初,調筠州司理參軍。
乾道四年(一一六八)為荊湖南路轉運司主管帳司。
七年,知莆田縣。
淳熙七年(一一八○)通判潮州。
九年,簽書武安軍節(jié)度判官,十一年,改淮南。
十四年,主管荊湖北路安撫司機宜文字。
光宗紹熙三年(一一九二)知澧州。
寧宗慶元四年(一一九八)知蘄州。
六年,為廣南西路提點刑獄。
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
有《約齋荊澧集》(《攻愧集》卷一○○《王君墓志銘》),已佚。
今錄詩三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文禮(一一六七~一二五○),號滅翁,俗姓阮,臨安(今屬浙江)天目山人,因別號天目。年十六,依鄉(xiāng)之真向寺僧智月得度,遍參名師。歷主臨安廣壽、凈慈,永嘉能仁,安吉福泉,四明天童等剎,歸終于梁渚之西丘。理宗淳祐十年卒,年八十四。事見明崇禎《天童寺志》卷六《宋天目禪師行狀》?!♂屛亩Y詩,據《頌古聯珠通集》、《天童寺志》等書所錄,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六八七九
文禮(一一六七——一二五○),字滅翁,俗姓阮氏,臨安(今浙江臨安)人,家于天目山麓,因別號天目野樵。年十六,依邑之真相寺智目得度,歷參名師。至蔣山,浙翁琰禪師留之分座。嘉定五年出世,住臨安慧云寺,遷溫州能仁寺,又主臨安凈慈、福泉、明州天童諸剎。淳祐七年卒,年八十四。見《新續(xù)高僧傳》卷一四、《釋氏疑年錄》卷九。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七
天目禪師文禮者。字滅翁。生阮氏。為臨安籍也。得度于真相寺智月沙門。得道于薦福松源岳禪師。出世于郡之廣壽。次則雁山能仁。復詔居南屏凈慈。終于天童者。蓋赴暮年之詔也。四會談禪。兩赴明詔。于其西丘福泉。乃退閒之所也。禮居雁山時。南國衣冠君子多從之游。禮杖拂蕭然。清風迫人。松下云間。泉聲石色。無尊卑目遇而已。然卒不樂。乃退居梁渚西丘。自述曰。我自南山退席回。懶將藤杖接方來。有時拄到晴坡上。簡點梅花幾樹開。方是時?;掴志邮恐祆湔?。以道學開館臺南訂。有司挽禮。再居能仁。不起。乃作偈。簡雁山耆宿曰。我拋一語墮龍湫。逗石穿云幾度秋。白發(fā)詎那看不透。月寒高掛冷猿愁。禮既休閒于梁渚。道俗相尋不絕。禮多兀坐繩床。熟視搖手而已?;蚋裢庀鄲堋6Y自理瓶鐺。談笑連朝夕不厭也。節(jié)齋趙公慕禮高行。微服過訪。坐語竟日。節(jié)齋去。禮竟不問其姓名。適凈慈席虛。節(jié)齋起禮補之。不赴。節(jié)齋乃言于上。上強命之入院。禮曰。九重命下。四海同欽。山岳歡呼。禽魚起舞。且物外道人因甚也被轉。卻順是菩提。四眾稱善。未久又杖策宵遁。退居福泉。上惜之。復敕天童居禮。禮居天童。常以南山筀筍東海烏鯽話驗。方來擬對。禮輒督牙三下。識者驚焉。一時及其門者。非智過于師。不易放行。故自書曰。無韶陽來扣門。終不拶人腳折。有德山至詰問。方才吹滅紙燭。堪嗟狐媚妄。相嗣續(xù)寧教。草滿法堂。苔封古屋。楊岐不得保寧白云晦堂。若非死心靈源。其馀碌碌。難為接足。禮住天童。不久又棄。歸西丘舊隱。然方賓益勝。朱晦庵嘗詣禮。禮以格外瀟灑示之?;掴謩t彬彬然有容。整冠進問。母不敬。禮驀起叉手?;掴滞苏Z人曰。碧落碑果無贗本也。楊慈湖亦問不欺之力。禮答曰。要明兔象全提句??慈∩A正笏時。禮四歷住持。僅八九載。而退居之日。多其風調高古。見者神肅。然敘及法道體勢。則慷慨太息?;蚶^以涕。故嗣其志者。皆著大名于當時。淳祐十年冬月。忽晨起。謂眾曰。誰與我造個無縫塔。侍者曰。請師塔樣。禮微笑曰。盡力畫不出。即蛻去。年八十有四矣。阇維。頂骨牙齒不壞。舍利如燦珠。附天童應庵祖塔之左而閟焉。 贊曰。余覈公道行。垂手三十馀齡。四遷五退。如白云影內神仙??裳龆纯膳室病T傥镀湔f法。若志公之容謾。許僧繇描摹。當時君子以公之名齊于妙喜應庵。誠不謬矣。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文禮,字滅翁,姓阮氏,臨安人也。
家于天目山麓,因別號“天目”。
生性聰慧,別具靈穎,家世田作。
嘗在髫年,從母出桑,攜籃相隨,母戲之曰:“提筐者誰?
”忽焉有省,始懷出塵之想。
年十六,依邑之真相寺智月得度,參凈慈混源不契。
謁佛照光于育王,問風動幡動,應對機敏,喜其俊邁,使掌書記。
久之,還浙西聽一心三觀之旨,于上天竺時,擬議之間,頓忘知解,往參遂印可。
尋復辭去,禮祖塔于江淮,間因至蔣山,浙翁琰留之分座。
嘉定五年,張約齋居士镃請開法于臨安慧云,既而遷溫之能仁,未幾,辭歸西丘。
時節(jié)齋趙公慕禮高行,微服過西丘,禮亦不問姓氏,與語終日而去,明日奏請禮住持凈慈。
復移居福泉,遷住天童。
禮素崇古誼,高絜簡儉,不茍笑言,其說法則風雅流麗,讀之非解人亦復神動。
嘗誦《楞嚴經》“諸可還者 ,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句下,忽作偈曰:“不汝還者復是誰?
殘紅流在釣魚磯。
日斜風定無人掃,燕子銜將水際飛。
”冬至,上堂云:“黃鐘才起時,九數從頭數。
相將幽谷鶯啼,次第雕梁燕語。
田父祭勾芒,叢祠敲社鼓。
農父狎牛郎,村姑教蠶婦。
光陰老盡世間人,冬至寒食一百五。
”其他妙語類如此,尤邃于《》。
乾淳諸儒,大闡道學,禮與之游。
晦翁朱子問毋不敬,禮叉手示之。
楊慈湖問:“不欺之力?
”答曰:“此力分明在不欺,不欺能有幾人知。
要明象兔全提句,看取升階正笏時。
”禮領剎五,前后八九載,馀多逍遙于梁渚西上,而群衲聚扣,與住院無異。
將入寂,謂侍者曰:“誰與我造無縫塔。
”或請其式,曰:“盡力畫不出。
”乃怡然脫去,世壽八十有四,阇維收舍利無算,袝于應庵華塔之左,尤煜序其語錄,嗣法弟子橫川珙、石林鞏。
錢興祖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13—1279 【介紹】: 宋紹興上虞人,字國材。
師事三山陳九達,與溫陵張時可辨析理學,為畏友。
事親至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48—1320 【介紹】: 宋臨安人,祖籍秦州成紀,字叔夏,號玉田,又號樂笑翁。
張镃曾孫。
幼承家學。
宋亡,潛跡不仕,縱游浙東西及江南,曾至元大都,旋返,落拓以終。
與周密交厚。
工詞,多寫亡國之痛。
研究聲律,尤得神解。
以春水詞得名,人因號曰張春水。
有《山中白云詞》、《詞源》、《樂府指迷》。
全宋詩
張炎(一二四八~一三二○),字叔夏,號玉田,又號樂笑翁,祖籍成紀,居臨安(今屬浙江)??∫釋O。宋亡不仕,縱游浙東西以終,元仁宗延祐七年卒。平生工長短句,以春水詞得名,因稱張春水。有《山中白云詞》。事見《山中白云詞》卷首、馮沅君《張玉田先生年譜》(《雙玉叢書》)。
詞學圖錄
張炎(1248-1314) 字叔夏,號玉田、樂笑翁。先世成紀(天水)人,寓居臨安。張俊后裔,張樞子。與周密、王沂孫為詞友。有《詞源》、《山中白云詞》(一名《玉田詞》)。
張弦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張纮,原名張應洛,河南汝寧府光州商城縣軍籍。
張镃,貢生,以子貴封中書舍人。
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科河南鄉(xiāng)試舉人,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進士,授中書舍人,天啟元年(1621年)行取考選浙江道御史。
參劾兵部尚書崔景榮,天啟二年二月告病回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