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常總

相關(guān)人物:共 18 位
共 1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圓璣(一○三六~一一一八),俗姓林,福州(今屬福建)人。年十六得度,游東吳,依天衣懷禪師。懷歿,師事黃檗南禪師,與俱遷黃龍寺。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南歿,辭去。年四十八住洪州翠巖寺,又十年住金陵圓通寺。徽宗崇寧二年(一一○三),移住保寧寺。政和五年(一一一五),易保寧為神霄宮,即日退,庵于城南。政和八年卒,年八十三。事見《禪林僧寶傳》卷三。今錄詩三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三十
禪師名圓璣。
福州林氏。
子生方晬而孤。
舅收毓之。
年十六。
視瞻精彩。
福清應(yīng)天僧傳捧見之。
異焉曰。
若從我游乎。
璣仰視欣然。
為負(fù)杖笠去歸。
俄試所習(xí)得度。
游東吳。
依天衣懷。
懷歿。
師事黃檗南禪師。
密授記莂。
璣天姿精勤。
荷擔(dān)叢林。
不知寒暑。
墾荒地為良田。
蒔松杉為美干。
守一職。
十年不易。
南公稱以為本色出家兒。
及遷黃龍。
攜璣與俱。
熙寧二年。
南公歿。
建塔畢。
辭去。
東林總公。
命為堂中第一座。
人望益峻。
信之龜峰。
潭之大溈。
爭迎致。
而璣堅臥不答。
寶覺禪師。
欲以繼黃龍法席。
璣掉頭掣肘徑去。
寶覺不強(qiáng)也。
人問其故。
對曰。
先師誡我。
未登五十。
不可為人。
璣客于歸宗。
時年四十八矣。
佛印元公。
勸之以應(yīng)翠巖之命。
從南昌帥謝景溫師直請也。
又十年。
移住圓通。
從金陵帥朱彥世英請也。
崇寧二年。
世英復(fù)守金陵。
會保寧虛席。
移璣自近。
江淮縉紳。
都會休沐。
車騎填門。
奕棋煮茗。
如蘭叢。
如玉樹。
而璣俎豆其中。
兀如枯株。
然談劇有味。
睢陽許顗彥周。
銳于參道。
見璣作禮。
璣曰。
莫將閑事掛心頭。
彥周曰。
如何是閑事。
答曰。
參禪學(xué)道是。
于是彥周開悟。
良久曰。
大道甚坦夷。
何用許多言句葛藤乎。
璣呼侍者。
理前語問之。
侍者瞠而卻。
璣謂彥周曰。
言句葛藤。
又不可廢也。
疾學(xué)者味著文字。
作偈曰。
不學(xué)文章不讀書。
頹然終日自如愚。
雖然百事不通曉。
是馬何曾喚作驢。
政和五年。
易保寧為神霄。
即日退庵于城南。
八年九月示微病。
二十二日浴罷。
說偈而逝。
閱世八十有三。
坐六十三夏。
阇維有終不壞者二。
而糝以五色舍利。
塔于雨華臺之左。
贊曰。
璣雅自號無學(xué)老。
而書偈于所居之壁。
曰。
無學(xué)庵中老。
平生百不能。
忖思多幸處。
至老得為僧。
宣和元年正月。
詔下。
發(fā)天下僧尼。
為德士女德。
而璣化去。
已逾年矣。
夫豈茍然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系南(一○五○~一○九四),俗姓張,汀州長汀(今屬福建)人。早歲出家,后見開元潭禪師,又見隆慶閑禪師、仰山偉禪師。晚游湖湘,入道林元祐禪師之室,得密符心印。后繼祐禪師住持廬山羅漢院。為南岳下十三世,云居祐禪師法嗣。哲宗紹圣元年卒,年四十五。事見《姑溪居士后集》卷一四《廬山承天羅漢院第九代南禪師塔銘》,《五燈會元》卷一八有傳。今錄詩四首。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一
禪師諱系南。
生汀州張氏。
少出家。
依金泉寺得度具戒。
性純淡志節(jié)高遠(yuǎn)。
涉歷叢林。
參云居祐禪師。
發(fā)明心地。
既膺最后付囑。
將復(fù)遍扣諸方。
時祐同門法昆照覺禪師。
宏法東林。
宗風(fēng)特盛。
師往謁之。
照覺預(yù)知其來撞巨鏞。
聚徒五千指。
出迎于虎溪之外。
師繇是名稱蔚然。
增重于世。
未幾南康守命出世羅漢。
嗣法云居。
道價著于天下。
學(xué)者謂之小南。
僧問。
聲色不到。
病在見聞。
言詮不及。
過在唇吻。
此一理二義。
請師直指。
云。
一字不著畫。
曰。
古溪澄水迎新月。
舊嶺寒梅再遇春。
云。
二字不成雙。
曰。
半夜彩霞籠玉象。
天明峰頂在云遮。
云。
好個真消息。
問。
師子兒隨眾后。
三歲便能大哮吼。
未出林一句作么生。
云。
頭破額裂。
曰。
出林后一句作么生。
云。
腦門著地。
曰。
不出不入時如何。
云。
進(jìn)前退后。
曰。
且道落在什么處。
云。
大眾有眼。
乃云。
道應(yīng)無私。
力不可敵。
如風(fēng)行草偃。
似春至花開。
佛手不能遮。
人心寧可遏。
順之則物物光輝。
逆之則頭頭失色。
不逆不順。
任器方圓。
呼召隨聲。
高低自爾。
臨鏡而像。
彼此情忘。
現(xiàn)如幻神通。
成如幻正覺。
直得廬山萬疊共轉(zhuǎn)法輪。
鄱水千尋同宣密義。
便與么。
金雞啄破琉璃殼。
玉兔挨開碧海門。
又曰。
??角紅樓報曉春。
萬家齊賀。
物咸新。
誰知庭際青青柏。
便是當(dāng)年問法人。
無身可身。
無歲可歲。
始終無變。
往復(fù)常存。
四時遷而不遷。
一氣動而非動。
百年生死若浮云。
十世古今如電影。
情超象外。
道契環(huán)中。
不有絲毫。
虛空同壽。
但向見聞覺知。
識取本來面目。
還見么。
玉兔沉西嶺。
金烏出海東。
又曰。
不假一錘成大寶。
太阿出匣冷光寒。
為君截斷??羊角。
打就虛空碧玉盤。
好拈掇。
更須看。
翻來覆去黑漫漫。
以拂擊禪床下座。
又曰。
山堂。
今日已開爐。
點淡寒云雪未鋪。
撥火任君談冷暖。
不知誰解喚司徒。
古圣求人向熱灰里。
諸佛行道火焰中便見。
剎剎塵塵皆同自己。
心心念念盡合他宗。
便與么會轉(zhuǎn)不相當(dāng)。
何故一句合頭語。
萬劫系驢橛。
又曰。
天地為爐鞴。
日月作鉗錘。
烹清風(fēng)方成佛成祖。
煉白云方有法有儀。
圓光項佩。
卐字胸題。
阿呵呵。
知不知。
倒騎師子座。
??跳上須彌。
又曰。
一夏九十日。
日日無差。
一日十二時。
時時不異。
猶如黃金之黃。
碧天之碧。
其色其高不變不壞。
安一名。
著一字。
與吾靈覺何相似。
便乃修習(xí)空花萬行。
宴坐水月道場。
降伏鏡里魔軍。
成就夢中佛果。
今朝法歲已圓。
勘破了。
還知么。
移身搖太華。
掬汗灑醍醐。
又曰。
物我兩如。
是非一氣。
云無心而解聽龍吟。
充天塞地。
風(fēng)無跡而能聞虎嘯。
拔木鳴條。
道無根而善應(yīng)諸緣。
分緇列素。
忽然一念合風(fēng)云。
不知誰是我。
行無所行。
住無所住。
大笑呵呵。
希逢罕遇。
又曰。
禪不禪道不道。
三寸舌頭。
胡亂掃。
昨夜日輪飄桂香。
今朝月窟生芝草。
阿呵呵。
萬兩黃金無處討。
一句絕思量。
諸法不相到。
師臨遷化日。
舉二禪者立僧。
上堂云。
欲揚大法。
須籍其人。
借與便風(fēng)便好揚帆舉棹。
昔日僧問。
趙州某甲乍入?yún)擦帧?div id="umo0egq" class='inline' id='people_34061_1_190_comment'>
乞師指示。
你吃粥了也未。
僧云。
吃粥了。
州云。
洗缽盂去。
其僧豁然大悟。
只如今日。
鳴鐘之后。
升堂已前。
人人吃粥。
飽即便休若。
也嚼得破。
礙塞人。
嚼不破。
卻許伊。
羅漢今日。
倒騎鐵馬。
逆上須彌。
踏破虛空。
不留朕跡。
諸人還見么。
夜來風(fēng)起蒲庭香。
吹落桃花三五樹。
下座。
歸方丈。
跏趺而逝。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利儼。
黃龍南嗣也。
有天悟。
為黃龍所重。
開法廬陵之隆慶。
禪衲宗之。
機(jī)鋒所至。
猶太阿孟勞。
剸犀徹札。
無留行者。
時黃龍弟子。
東林總。
晦堂心。
羅漢祐。
洞山文。
皆各闡化一方。
師獨后出。
有問。
黃龍安視儼。
龍曰。
其視以我。
蓋密契如此。
師倡道。
自熙寧乙卯。
至元祐辛未。
十有七年。
其法語之傳者絕少。
皆自痛剪苛掃。
不啻卷云收潦焉。
故其法化之廣。
不得與諸山齒。
致后世幾不知有師名也。
惜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63—1135 【介紹】: 宋僧。彭州崇寧人,俗姓駱,字無著。參五祖演禪師悟法,住成都昭覺寺?;兆谡椭性t住康蔣山,學(xué)者爭赴之,名聞京師。高宗建炎初,宰相李伯紀(jì)奏住金山龍游寺。詔詣行在入對,賜號圓悟禪師。后還蜀,復(fù)住昭覺寺。卒謚真覺禪師。有《碧巖集》。
全宋詩
釋克勤(一○六三~一一三五),字無著,號佛果,彭州崇寧(今四川郫縣西北)人。俗姓駱。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法演禪師法嗣。歷住妙寂、六祖、昭覺等寺?;兆谡椭性t住金陵蔣山,敕補(bǔ)天寧、萬壽。高宗建炎初,又遷金山,賜號圓悟禪師。改住云居,復(fù)領(lǐng)昭覺。紹興五年卒,年七十三。賜號靈照,謚真覺禪師(《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作正覺)。事見《鴻慶居士集》卷四二《圓悟禪師傳》,《嘉泰普燈錄》卷一一、《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今錄詩七十二首。
全宋文·卷二八九八
克勤(一○六三——一一三五),字無著,俗姓駱,彭州(治今四川彭州)人。祝發(fā)從成都僧文照,復(fù)參五祖法演禪師得法,住昭覺寺。出蜀住長沙道林,賜號佛果。政和中住建康蔣山,移天寧萬壽禪寺。建炎初住金山龍游寺,召對,賜號圓悟,改住廬山。還蜀住昭覺,紹興五年卒,年七十三。謚真覺禪師。有《佛果擊節(jié)錄》二卷(存)、《碧巖集》十卷(存)、《圓悟佛果禪師語錄》二十卷(存)、《佛果圓悟真覺禪師心要》四卷(存)。見孫覿《圓悟禪師傳》(《鴻慶居士集》卷四二),《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一二。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四
禪師諱克勤。
字無著。
彭州崇寧駱氏子。
依妙寂院自省落發(fā)。
受滿分戒。
游成都。
從圓明敏行大師。
學(xué)經(jīng)論。
窺其奧。
以為不足。
特謁昭覺勝禪師。
問心法。
久之法關(guān)。
見真如哲公。
頗有省。
時慶藏主。
眾推飽參。
尤善洞下宗旨。
師從之游。
往往盡其要。
嘗謁東林照覺
頃之謂慶曰。
東林平實而已。
往見太平演道者。
師恃豪辯。
與之爭鋒。
演不懌曰。
是可以敵生死乎。
他日涅槃堂孤燈獨照時。
自驗看。
以不合辭去。
抵蘇州定慧。
疾病幾死。
因念疇昔所參。
俱無驗。
獨老演不吾欺。
會病間即日束包而返。
演喜其再來。
容為侍者。
值漕使陳君入山問法。
演誦小艷詩云。
頻呼小玉元無事。
只要檀郎認(rèn)得聲。
師侍側(cè)忽大悟。
即以告演。
演語之。
師曰。
今日真喪目前機(jī)也。
演喜曰。
吾宗有汝。
自茲高枕矣。
師因以是事。
語佛鑒勤。
勤未之信。
師曰。
昔云高麗打鐵火星爆吾指頭。
初謂建立語。
今乃果然。
勤愕然無以對。
時佛眼禪師尚少。
師每事必旁發(fā)之。
二公后皆大徹。
由是演門二勤一遠(yuǎn)聲價藉甚。
叢林之謂三杰。
演遷五祖。
師執(zhí)寺務(wù)。
方建東廚。
當(dāng)庭有嘉樹。
演曰。
樹子縱礙不可伐。
師伐之。
演震舉杖逐師。
師走避。
忽猛省曰。
此臨濟(jì)用處耳。
遂接其杖曰。
老賊我識得你也。
演大笑而去。
自爾命分座說法。
崇寧初。
以母老歸蜀。
出世昭覺。
久之謝去。
于荊州。
見丞相張無盡談華嚴(yán)要妙。
逞辭婉雅。
玄旨通貫。
無盡不覺前席。
師曰。
此真境與宗門旨趣何如。
無盡曰。
當(dāng)不別。
師曰。
有甚交涉。
無盡意不平。
師徐曰。
古云。
不見色始是半提。
更須知有全提時節(jié)。
若透徹。
方見德山臨濟(jì)用處。
無盡翻然悟曰。
固嘗疑雪竇大冶精金之語。
今方知渠無摸索處。
師曰。
頃有頌云。
頂門直下轟霹靂。
針出膏盲必死疾。
偶與丞相意會。
無盡喜曰。
每懼祖道?微。
今所謂見方袍管夷吾也。
澧州刺史請住夾山。
未幾遷湘西道林。
初潭師周公因提舉劉直孺愿見師。
至是皮相之不甚為禮。
及見開堂提唱。
妙絕意表。
始增敬焉。
政和末。
有旨。
移金陵蔣山。
法道大振。
僧問。
如何是實際理地。
曰。
何不向未問已前薦取。
僧曰。
未問已前如何薦。
師曰。
相隨來也。
進(jìn)云。
快便難逢。
更借一問。
曰。
忘前失后。
進(jìn)云。
若論此事。
如擊石火。
只如未相見時如何。
師曰。
三千里外亦逢渠。
曰。
恁么則聲色外。
與師相見。
答曰。
穿卻鼻孔。
問。
忠臣不畏死。
故能立天下之大名。
勇士不顧生。
故能立天下之大事。
未審衲僧家又作么生。
師曰。
威震寰區(qū)。
未為分外。
曰。
恁么則坐斷十方。
壁立千仞。
師曰。
看箭。
問。
不落因果。
不昧因果。
是同是別。
師曰。
兩個金剛?cè)Α?div id="euselbz" class='inline' id='people_33567_3_166_comment'>
曰。
溈山撼門扇三下。
又作么生。
師云。
不是同途者。
智音不舉來。
曰。
恁么則打鼓弄琵琶。
相逢兩會家。
師曰。
名邈得不□多。
曰。
不得壓良為賤。
師曰。
實處道將一句來。
曰。
自從事得潘郎后。
也解人前不識羞。
師曰。
速禮三拜。
僧曰。
昔人問投子如何是十身調(diào)御。
投子下禪床立。
意旨如何。
師云。
生鐵鑄就。
曰。
為什么。
貪觀白浪。
失卻手橈。
師云。
自領(lǐng)出去。
問。
只如道明頭合暗頭合。
古德便歸方丈作么生。
師拈起拄杖子。
進(jìn)云。
學(xué)人擬欲放出。
和尚如何抵?jǐn)M。
師曰。
這野狐精。
問。
選佛場開上根圓證。
不昧當(dāng)機(jī)如何指示。
師云。
一超直入如來地。
曰。
不昧本來人。
請師高著眼。
馬大師為什么直下覷。
師云。
頂門上有眼。
問。
一種無弦琴。
唯師彈得妙。
馬大師為什么直上覷。
師云。
暗里能抽骨。
曰。
未審直上覷得是。
直下覷底是。
師云。
莫謗馬大師好。
曰。
爭奈龍袖拂開全體現(xiàn)。
象王行處絕狐蹤。
師云。
賴有龐居士證明。
問。
句中有眼作家知。
向上人來向上提。
直下全行摩竭令。
愿垂方便接群機(jī)。
師云。
不如一個百不知。
曰。
無無孔鐵槌。
有甚用處。
師曰。
果然恁么去。
曰。
雖是本分事。
未是向上機(jī)。
師曰。
撒星火迸獨光輝。
曰。
爭奈腦后一箭。
師救不著。
師云。
又是拖泥帶水。
嘗示眾曰。
恁么恁么雙明。
不恁么么不恁么暗。
不恁么中卻恁么。
暗里隱明。
恁么中卻不恁么。
明中隱暗。
只如和座子掇卻許多建立。
總么犯手傷鋒。
且道喚作什么。
到遮里高而無上。
深而無底。
旁盡虛空際中。
極鄰虛塵。
凈裸裸赤灑灑。
是個無底缽盂。
無影杖子。
熊耳山前。
少林峰下。
老胡九年。
冷湫湫地。
守這閑家具。
深雪之中。
直得情忘意遣。
理盡見徐。
方有一個承當(dāng)。
且道雙明雙暗。
雙放雙收。
是建立是平常。
總不與么。
也未是極則處。
且作么生是極則處。
擘開華岳連天透。
放出黃河輥底流。
宣和中。
詔住東都天寧。
太上在康邸。
屢請宣揚。
有偈云。
至簡至易。
至尊至貴。
往來千圣頂??頭。
世出世間不思議。
然是時欽宗在東宮。
師對太上。
預(yù)有至尊之讖。
建炎改元。
寧相李伯紀(jì)。
表住金山。
駕幸維揚。
有詔徵見。
顧問西竺道要。
對曰。
陛下以孝心理天下。
西竺法以一心統(tǒng)萬殊。
真俗雖異。
一心初無間然。
太上大悅。
賜號圜悟禪師。
乞云居山歸老。
朝廷厚贐其行。
至云居之明年。
復(fù)歸于蜀。
大師王伯紹迎居昭覺。
紹興五年八月五日。
示疾。
將終。
侍者持筆求頌。
書曰。
已徹?zé)o功。
不必留頌。
聊爾應(yīng)緣。
珍重珍重。
擲筆而化。
春秋七十有三。
坐五十五夏。
謚真覺禪師。
塔曰寂照。
初樞密鄧子常。
奏賜命服佛果師號。
所至士夫過從問道。
無虛日。
師悟門廣大。
說法辯博。
縱橫無礙。
莫不人人畏服。
以為未嘗有也。
凡應(yīng)接雖至深夜。
客退必秉炬開卷。
于宗教之書。
無所不讀。
初在金陵。
大師王彥昭。
嘗請益雪竇所謂三員無事道人孰勝。
師曰。
正爾皆須吃棒始得。
帥意未喻。
師詰之。
帥以手拍膝。
時衲子環(huán)擁。
師就指曰。
此輩倒作此見解。
焉能透徹古人知見。
帥不懌而去。
尋遣之詩令刻石。
師匿之。
他日彥昭入山。
問詩所在。
師曰。
昔人贈遺。
所以昭德也。
今大師特譏刺而已。
某敢以非所宜而宜之哉。
帥翻照霽威而去。
既而給事廬贊元代府事入山。
題詩有菖蒲海之句。
然東漢志有蒲菖海。
師就質(zhì)之。
廬頗知誤。
或勸不應(yīng)與師臣爭詩恐致禍。
師笑曰。
吾豈得已哉。
前既卻王公詩。
今新帥雖美句。
亦莫敢刻之。
故發(fā)其誤。
貴不主意上石耳。
其臨機(jī)有斷如此。
性和易不事事。
晚節(jié)道愈尊。
而風(fēng)度無改。
或謂當(dāng)加威重者。
師曰。
吾佛以慈攝物。
等觀一切。
每任真若此。
猶恐失之。
況以顯晦易其心。
而刻薄蒞眾。
豈沙門所為邪。
其雅量廓廓常退。
己以讓人。
故出世主法垂四十年。
未始有一犯其規(guī)繩者云。
贊曰。
吾祖從上來事。
以妙悟通宗。
然世迫遲暮。
邪徑日滋。
自非龍蟠鳳逸之士。
極深而研幾。
則頓轡化城者皆是也。
圜悟其至矣乎。
道德備而學(xué)不厭。
名位崇而志益謙。
真一代之典刑也。
初黃龍楊岐兩宗學(xué)者剩有各私。
其勝而不相厭。
于是靈源大士作五祖演公正續(xù)碑。
所以推之為正續(xù)也。
至圜悟復(fù)能峻其門庭。
觀其對御。
則混真俗于一心。
接士大夫游。
則罄竭款誠。
俾于祖道染指涉流。
而人人得其權(quán)心焉。
此所以致盛名于天下也。
美哉。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克勤。
彭州崇寧駱氏子。
世宗儒。
師生。
犀顱月面。
骨相不凡。
從師受書。
日記千馀言。
偶過妙寂院。
見佛書讀之三復(fù)。
悵然如獲舊物。
曰。
吾殆過去沙門也。
始棄家祝發(fā)。
從文照。
通講說。
又從敏行。
授楞嚴(yán)。
俄得病瀕死。
嘆曰。
諸佛涅槃?wù)贰?div id="23hxxga" class='inline' id='people_33567_4_20_comment'>
不在文句中。
欲以聲求色見。
如釜羹投鼠矢污之。
吾知其無以死矣。
遂棄去。
見真覺勝公。
勝方剃臂出血。
指示師曰。
此曹溪一滴也。
師矍然于時。
大知識名稱遠(yuǎn)聞?wù)呦嗤?div id="jqmrpys" class='inline' id='people_33567_4_31_comment'>
持一缽?fù)讲匠鍪瘛?div id="oeafotc" class='inline' id='people_33567_4_32_comment'>
意所欲往。
靡不至焉。
首謁玉泉皓。
金鑾信。
又見大溈哲。
晦堂心。
東林總。
僉指為法器。
而晦堂獨深加賞識。
最后見五祖演禪師。
盡展機(jī)用。
祖皆不諾。
乃謂祖強(qiáng)移換人。
出不遜語。
忿然而去。
祖曰。
待一頓熱病打時。
方思我在。
到金山。
染傷寒困極。
平日見處。
無得力者。
追繹祖言。
乃自誓云。
我病稍間。
即歸五祖。
病既愈。
還山。
祖見之喜。
命執(zhí)侍方半月。
會部使者。
謁祖問佛法大意。
師從旁竊聽。
忽有省。
遽出。
見雞飛上欄干。
鼓翅而鳴。
即大悟。
袖香入室。
通所得。
祖曰。
佛祖大事。
非小根劣器所能造。
汝既如是。
吾助汝喜。
因遍謂山中耆老曰。
我侍者參得禪也。
嘗伐一巨木。
祖固止之。
不聽。
祖怒奮挺而起。
師立不動。
祖投所持挺。
笑而去。
自是遇物無疑。
崇寧中。
省親還蜀。
諸老相謂曰。
道西行矣。
時同門佛鑒慧勤。
亦知名眾。
遂目師為川勤別之。
成都師郭知章。
請開法六祖。
更昭覺凡八年。
復(fù)出峽南游。
時張無盡。
寓荊南。
自以手提古佛。
席卷諸方。
見師恍然自失。
留居碧巖院。
傾心事之(傳燈錄云。
張寓荊南。
以道學(xué)自居。
少見推許。
師艤舟謁之。
劇談華嚴(yán)旨。
要曰。
華嚴(yán)現(xiàn)量境界。
理事全真。
初無假法。
所以即一而萬。
了萬為一。
一復(fù)一。
萬復(fù)萬浩然莫窮。
心佛眾生。
三無差別。
卷舒自在。
無礙圓融。
此雖極則。
終是無風(fēng)匝匝之波。
公。
于是。
不覺促榻。
師遂問曰。
到此。
與祖師西來意。
為同為別。
公曰。
同矣。
師曰。
沒交涉。
公色慍。
師曰。
不見云門道。
山河大地。
無絲毫過患。
猶是轉(zhuǎn)句。
直得不見一色。
始是半提。
更須知有向上全提時節(jié)。
彼德山臨濟(jì)非乎。
公乃首肯。
翌日。
復(fù)舉事法界理法界。
至理專無礙法界。
師又問。
此可說禪乎。
公曰。
正好說禪也。
師笑曰。
不然。
正在法界量里。
蓋法界量未滅。
若到事事無礙法界。
法界量滅。
始好說禪。
如何是佛乾屎橛。
如何是佛麻三斤。
是故真凈偈曰。
事事無礙。
如意自在。
手把豬頭。
口誦凈戒。
趁出淫坊。
未還酒債。
十字街頭。
解開布袋。
公曰。
美哉論。
豈易得聞。
于是。
執(zhí)師禮。
留居碧巖)。
復(fù)徙長沙道林。
太保樞密鄧子常。
上師德行。
賜紫服師號佛果。
政和中。
移延康蔣山。
東南學(xué)者。
赴之如歸。
至無地可容。
名聞京師。
被詔住天寧萬壽。
召見褒寵甚渥。
建炎初。
宰相李伯紀(jì)。
奏住金山。
高宗至維揚。
入對。
賜名圓悟禪師。
改云居久之。
復(fù)領(lǐng)昭覺。
紹興五年八月己酉。
微恙。
留偈示眾。
擲筆而逝。
茶毗。
舌齒不壞。
舍利五色無數(shù)。
閱世七十有三。
坐夏五十有五。
塔于昭覺之側(cè)。
謚真覺禪師。
師清凈無作。
不入諸相。
示方便門。
提引未悟。
一聽其語。
莫不愀然感動。
有泣下者。
故住天寧時。
一時王公貴人。
道德材智。
文學(xué)之士。
日造其室。
車轍滿戶外。
雖毗耶聽法。
不能過也。
度弟子五百人。
嗣法得眼。
領(lǐng)袖諸方者。
百馀人。
方據(jù)大叢林。
匡眾說法。
為后學(xué)標(biāo)表。
可謂盛矣。
師自得法后。
聲名藉甚。
繇岳麓。
徙蔣山。
行成德備。
每得天神訶護(hù)。
過金山時。
賊趙萬。
據(jù)鎮(zhèn)江擁兵數(shù)百。
操戰(zhàn)艦。
乘風(fēng)欲度。
忽反風(fēng)。
云霧晦冥連晝夜。
不得度。
乃止。
比赴云居。
道長廬。
賊張遇奄至。
盡劫所有。
師衣缽獨存。
又嘗斂上方賜物。
置一篋中。
寓儀真。
師飭其徒往省。
答曰。
儀真連夕大火。
尚何求。
師笑曰。
汝第往。
既至。
官寺民櫩。
鞠為瓦礫。
而師篋封識如新。
嘗寓公安天寧。
天堂長老覺公。
夢一女子。
再拜而進(jìn)曰。
乞我東堂。
為人天說法。
信宿而碧巖疏至。
女子。
即碧巖護(hù)法神也。
安樂山神。
據(jù)云居方丈。
諸耆宿。
皆徙避別室。
師寘一榻。
臥起如平時。
師?;蹆勺?。
行解通脫。
斷取世界。
如掌中庵摩勒果。
是區(qū)區(qū)者何足言。
然為世人傳聞贊嘆。
故不得略也。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克勤,姓駱氏,彭人也。世守儒學(xué),兒時日記千言,偶游妙寄寺,見佛書,三復(fù)悵然,如獲舊物,曰:“予殆過去沙門也?!奔闯黾遥雷允熥0l(fā),從文昭通講說,又從敏行授《楞嚴(yán)》。俄得病瀕死,嘆曰:“諸佛涅槃?wù)?,不在文句中,吾以聲求色見,宜其無以死也?!彼鞐壢?,至真覺勝禪師之席,勝方創(chuàng)臂出血,指示勤曰:“此曹溪一滴也?!鼻谯侨涣季?,曰:“道固如是乎?”即徒步出蜀,首謁玉泉皓,次依金鑾信、大溈哲、黃龍心、東林度,僉指為法器。而晦堂稱:“他日臨濟(jì)一派屬子矣?!弊詈螅娢遄嫜?,盡其機(jī)用,祖皆不諾。乃忿然而去。演曰:“待著一頓熱病時,方思量我。”勤至金山,病寒困極,以平日見處試之,無得力者。追繹演言,乃自誓曰:“我病稍閒,即歸演?!奔把菀灰姸?,令入侍寮。會部使者解印還蜀,造演問道,演曰:“曾憶少年讀小艷詩,有‘頻呼小玉原無事,祇要檀郎認(rèn)得聲’之句乎?”部使喏喏。勤適侍立,反復(fù)研詰。演為舉“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庭前柏樹子”語,有省。出見雞飛上欄干,鼓翅而鳴,復(fù)自忖曰:“此豈非聲耶?”乃呈偈曰:“金鴨香銷錦繡幃,笙歌叢里醉扶歸。少年一段風(fēng)流事,祇許佳人獨自知?!毖菹?,遍謂山中耆舊曰:“我侍者參得禪也?!庇纱怂?,推為上首。祟寧中,成都帥翰林郭公之章請開法昭覺。政和間,謝事,復(fù)出峽南游。時張無盡寓荊南,以道學(xué)自居,少見推許,勤艤舟謁之,與談《華嚴(yán)》旨要,因言:“《華嚴(yán)》現(xiàn)量境界,理事全真,初無假法,所以即一而萬,了萬為一,一復(fù)一,萬復(fù)萬,浩然無窮,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卷舒自在無礙圓融,此雖極則,終是無風(fēng)匝匝之波。”無盡于是不覺促榻,勤乃更迭推勘,謂:“云門道山河大地,無絲豪過患,猶是轉(zhuǎn)句,直得不見一色,始是半提,更須知有向上全提時節(jié)?!睙o盡為之首肯。明日,復(fù)舉事法界、理法界,至理事無礙法界,因問:“此可說禪乎?”無盡曰:“正好說禪也?!鼻谛υ唬骸安蝗?。正是法界量里,蓋法界量未滅始好說禪。如何是佛乾屎橛?如何是佛麻三斤?是故真凈偈曰:‘事事無礙,如意自在,手把豬頭,口誦凈戒,趁出淫坊,未償酒債,十字街頭,解開布袋。’”無盡嘆曰:“美哉之論,豈易聞乎!”于是,以師禮留居碧巖。復(fù)徙道林。樞密鄧公子常奏,賜紫服,詔住蔣山,學(xué)者歸之如市,至無地以容。敕補(bǔ)天寧、萬壽,召見便殿,褒龍甚渥。建炎初,又遷金山,適駕幸維揚,入對,賜號“圓悟禪師”,改云居。久之,復(fù)領(lǐng)昭覺?;兆跒榻惦罚归_堂焉,略云:“匝地普天,皆承恩力。九州四海,悉稟威靈。百千法門之外殊特法門,無量妙義之中真實妙義??藙穸U師者,雞園上品,鹿苑名家。早空六妙之門,無慚饒舌接引。四流之岸,意許安心。飛錫所至,法雨咸沾。布金而來,愿云共領(lǐng)。特啟祗園世界,廣引方袍。宏開覺路津梁,都成圓具。鈴鈴振策,允為萬德之師。凜凜戒規(guī),直入三摩之地。于戲!道生說法,石亦點頭。羅什談禪,巖俱撒手。普濟(jì)僧人行腳,象負(fù)以游。定儗菩薩低眉,鳩分而食。遍灑醍醐,同登歡喜?!苯B興五年八月示微恙,趺坐書偈遺眾,投筆而逝。荼毗時,舌齒不壞,舍利無數(shù),塔于寺后威鳳山中,謚“真覺禪師”。清雍正十三年,加謚“明宗真覺禪師”。
釋應(yīng)端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應(yīng)端(一○六九~一一二九),南昌(今屬江西)人。俗姓徐。住潭州法輪寺。為南岳下十四世,黃龍惟清禪師法嗣。高宗建炎三年卒,年六十一?!?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五燈會元》卷一八、《僧寶正續(xù)傳》卷三有傳。
大明高僧傳·卷第七 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應(yīng)端南昌徐氏子也。生而眉宇豁如形儀莊肅。幼厭塵穢少入空門。依郡之化度寺善月度為大僧。謁真凈文機(jī)不諧。時靈源分座云居扣之。源稍加痛劄。端負(fù)己解。妙入經(jīng)論乃援引馬祖百丈機(jī)語及華嚴(yán)經(jīng)旨相表酬答。靈源笑曰。汝舉馬祖百丈固錯矣。而華嚴(yán)宗旨與個事喜沒交涉。端憤然欲去。因辭揭簾。忽大悟汗流浹背。靈源見喜曰。子方識好惡矣。馬祖百丈文殊普賢幾為汝累。由是聲譽(yù)四馳道欽七眾。政和末太師張司成虛百丈。堅命開堂。舉僧問大隋劫火洞然時這個壞也不壞話。遂曰。六合傾翻劈面來。暫披麻縷混塵埃。因風(fēng)吹火渾閒事。引得游人不肯回。壞不壞隨不隨徒將聞見強(qiáng)針錐。太湖三萬六千傾月在波心說向誰。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三
禪師諱應(yīng)端。
南昌余氏子。
依化度寺善月落發(fā)為大僧。
初游廬山圓通。
以般若夙熏。
談禪袞袞。
老衲多敬異之。
頗自以為至。
及會宗叔僧智嶼者折困之。
俾令實參。
繇是走歸宗。
依真凈禪師。
未幾真凈遷泐潭。
而羅漢小南禪師道價鼎盛。
往從之。
俄而南公化去。
師方銳意于道。
遽失所從。
聞老演大本靈源之道。
欲見之。
而未能決。
即炷臂香。
禱于像前。
志三老之名而探之。
得靈源。
時靈源首眾僧于云居。
于是造焉。
傾心奉事。
雖咨參決擇無間。
而義象纏心。
未能脫灑。
靈源嘗痛劄之。
師必引援馬祖百丈機(jī)緣及華嚴(yán)宗旨為表佐。
靈源笑曰。
馬祖百丈固錯矣。
而華嚴(yán)宗旨與個事喜沒交涉。
師憤欲他往。
因造室請辭。
比至門。
方揭簾。
忽大悟。
遍體汗下。
靈源見而喜曰。
是子識好惡矣。
馬祖百丈文殊普賢。
幾被汝帶累也。
自是投機(jī)契會。
擊節(jié)賞音。
若合符契。
迨死心禪師出世云巖。
靈源遣二三子。
往佐之。
死心迅機(jī)逸辯。
雷轟電掃。
學(xué)者莫敢嬰其鋒。
師為侍者。
每當(dāng)機(jī)不少讓。
至差別因緣洞下語句。
靡不迎刃而解。
死心撫愛之。
異乎等輩。
及靈源出世太平遷黃龍。
師皆枉焉。
去游京浙。
歷講肆。
學(xué)首楞嚴(yán)法界觀圓覺肇論。
尤邃于金剛般若。
崇寧中。
省親南昌。
厥父素誦此經(jīng)。
而未喻其旨。
因以精義。
直注經(jīng)文之下。
俾讀之易曉。
學(xué)者爭傳之。
目為金剛直解。
死心知之罵曰。
我欲此子荷大法。
今乃在三家村里。
說義學(xué)邪。
師聞而笑曰。
以法報親。
庸何傷乎。
顯謨朱世英守臨川。
創(chuàng)昭默堂將迎致靈源。
靈源辭以疾。
舉師代行。
朱亦雅聞師名。
虛明水以遲其來。
師廉知謝曰。
若以道相期則可。
今爾乃世諦求我矣。
請從此辭。
世英欽嘆不已。
大觀中。
洪師。
范伯履請任雙嶺。
師宵遁他境。
久之歸云巖。
首眾分座。
以法施學(xué)者。
政和末。
大師張司成請出世百丈嗣法靈源。
僧問。
如何是賓中賓。
師云。
芒鞋竹杖走紅塵。
問。
如何是賓中主。
師云。
十字街頭逢上祖。
問。
如何是主中賓。
師云。
御馬金鞭混四民。
問。
如何是主中主。
師云。
金門誰敢抬眸覷。
問。
賓主既蒙師指示。
向上宗乘事若何。
師云。
昨夜霜風(fēng)刮地寒。
老猿嶺上啼殘月。
僧請益大隨劫火洞然因緣。
師以頌答曰。
六合傾翻劈面來。
暫披麻縷混塵埃。
因風(fēng)吹火渾閑事。
引得游人不肯回。
壞不壞。
隨不隨。
徒將聞見強(qiáng)針錐。
太湖三萬六千頃。
月在波心說向誰。
閱六年退居西庵。
宣和中。
樞密郭公三益帥豫章。
與徐公師川合謀。
欲師促席論道。
以觀音致請。
師力辭。
至三返。
不得已。
赴之。
州人以二公之意。
盛飾香輿鐃鼓。
江津候迎。
師聞之。
即由間道。
入據(jù)丈室。
而人輿知者。
衲子翔集。
至數(shù)千指。
二公每過從。
必以微言。
相滯彌日。
稍遷上藍(lán)。
建炎初。
郭鎮(zhèn)長沙。
再遷南岳之法輪。
三年六月十一日。
檀越至。
升座。
食罷。
會大眾茶。
客退。
徐入方丈。
令侍者遍告有眾。
吾且游矣。
侍者承命。
眾未及至。
師聳身趺坐。
湛然而化。
幻住六十有一。
僧臈四十二。
師性和易。
以慈攝物。
不事邊幅。
得樂說無礙辯才。
每患學(xué)者不善致問。
必自激以啟疑。
至?xí)奶帯?div id="n8udeyw" class='inline' id='people_33753_2_183_comment'>
亹亹多忘??食。
不畜馀貲。
寺任一??執(zhí)事者。
每得人則歲粗給。
否則米鹽屢空。
人或以是少之。
師曰。
我之所任。
佛祖任也。
彼屑屑然錙銖是計。
顧與流俗何異哉。
后二年。
門弟子奉靈骨舍利。
塔于百丈之大雄峰。
贊曰。
昔張司成師豫章。
命秀峰出世泐潭。
草堂開法黃龍。
端公出世百丈。
是三人蓋一時眾中巉巉露頭角者也。
及司成歸見廟堂諸公。
首言出補(bǔ)獲三大士出世。
或問。
三大士謂誰。
張以其名答之。
厥后諸公求外補(bǔ)。
必以南州為請。
蓋欲面見所謂三大士者。
故徐郭二樞相。
于百丈也眷眷如此。
鳴呼賢者不出世。
抑可謂無賢哉。
蓋知賢而后為賢。
吾道濱茲叔世。
釋子不勵行。
外護(hù)不恤賢。
世與道交相喪矣。
悲夫。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應(yīng)端,南昌徐氏子也。生而眉宇豁如,形儀整肅。幼厭塵穢,少入空門,依郡之化度寺善月度為大僧。謁真凈文,機(jī)不諧。時靈源分座云居,扣之,源稍加砥礪,端自負(fù)已解妙入經(jīng)論,乃援引馬祖、百丈機(jī)語及《華嚴(yán)》經(jīng)旨相為酬荅,源見之笑曰:“舉馬祖百丈固誤矣,而《華嚴(yán)》宗旨與個事沒交涉?!倍藨嵢挥?,因辭,揭簾,忽大悟,汗流浹背。源見之,喜曰:“子方識好惡矣,馬祖、百丈、文殊、普賢幾為汝累?!庇墒牵u(yù)問四馳,道欽七眾。政和末,太師張司成虛百丈,堅命開堂。舉“僧問大隋,劫火洞然時,這個壞也不壞”話,遂曰:“六合傾翻劈面來,暫披麻縷混塵埃。因風(fēng)吹火渾間事,引得游人不肯回,壞不壞,隨不隨,徒將聞見強(qiáng)針錐。太湖三萬六千頃,月在波心說向誰?!?/blockquote>
釋梵卿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梵卿(?
~一一一六),俗姓錢,嘉興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人。
居紹興府象田寺,為南岳下十三世,東林總禪師法嗣。
徽宗政和六年卒。
嘉泰普燈錄》卷六、《五燈會元》卷一七有傳。
今錄偈二首。
釋慧昌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慧昌,俗姓張,長?。ń駥俑=ǎ┤?。
生當(dāng)哲宗,徽宗時。
祝發(fā)后遍游叢林,卒業(yè)廬山羅漢院小南禪師,住南岳雷峰。
晚住云蓋山,自號擔(dān)板翁,卒年八十一。
事見《永樂大典》卷七八九五引《臨汀志》。
今錄詩二首。
釋有朋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有朋。
泉州南安蔣氏子。
丱歲試經(jīng)中選。
落發(fā)。
歷講肆。
為寶林宗巳門學(xué)士有聲。
每疑禪宗直指之說。
故多與禪衲游。
一日謁開元琦禪師。
足未及閫。
心忽領(lǐng)悟。
琦出逆問曰。
座主來此何為。
答曰。
不敢貴耳賤目。
琦曰。
老老大大。
何必如是。
答曰。
自是者不長。
琦曰。
朝看華嚴(yán)。
夜讀般若。
即不問如何。
是當(dāng)今一句。
答曰。
日輪正當(dāng)午。
琦曰。
閑言語更道來。
答曰。
平生仗忠信。
今日任風(fēng)波。
然雖如是秖如。
和尚恁么道。
有甚交涉。
須要新戒草鞋穿。
琦曰。
這里且放你過。
忽遇達(dá)磨問著如何道。
朋便喝。
琦曰。
這座主。
今日見老僧。
氣沖牛斗。
朋曰。
再犯不容。
琦拊掌大笑。
朋以利生非細(xì)事。
諸方挽之皆不就。
東林總禪師貽書云。
頓棄糟醨已云無味。
方知日月別是一天。
非惟碧眼胡人。
不虛徂東。
抑亦吾家宗派。
見其渺漫矣。
或又勸進(jìn)云。
豈謂自高未諧前請。
雖獨善之風(fēng)可尚。
而接物之理未聞。
朋不從。
以宣和六年。
跏趺而逝。
下有朋金華人。
此泉州人。
化時亦不同。
下乾道年。
此宣和年。
傳燈稱講師。
恐相混預(yù)筆于此。
釋清了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綿州人,俗姓雍,自號真歇。年十八,試《法華經(jīng)》得度,住成都大慈寺習(xí)經(jīng)論。嗣丹霞淳禪師。后抵長蘆,謁見祖照,一語投契,命為侍者。高宗建炎末,徙溫州龍翔寺。計九坐道場,四膺詔命。卒謚悟空禪師。
全宋詩
釋清了(一○八八~一一五一),號真歇,俗姓雍,左綿安昌(今四川安縣東北)人。十一歲依圣果寺清俊出家,業(yè)《法華經(jīng)》,十八歲得度,住成都大慈。后投鄧州丹霞山子淳禪師,悟道。北游五臺,已而至開封,禪講名席俱扣摭之。沿汴水抵長蘆,為祖照道和禪師延為侍者?;兆谛腿辏ㄒ灰欢唬?,祖照病,命為第一座。五年夏,開堂嗣法。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退院。四年,為雁蕩之游,客天封寺,受福唐雪峰請,入院。紹興五年(一一三五),退居?xùn)|庵。六年,主四明阿育王山廣利寺。七年,詔住蔣山。八年,主溫州龍翔、興慶二院。十五年,住臨安徑山。二十年,歸真州長蘆。二十一年,詔主崇先顯孝禪院,十月卒,年六十四。謚悟空禪師。為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禪師法嗣。有宋德初等編《真歇清了禪師語錄》二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事見《語錄》附宋正覺撰《崇先真歇了禪師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九、《五燈會元》卷一四有傳?!∏辶嗽?,以見于《真歇清了禪師語錄》卷上《真州長蘆了和尚劫外錄》者編為一卷,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九八四
清了(一○九○——一一五一),俗姓雍,綿州(治今四川綿陽)人,自號真歇。年十一出家,又七年試《法華》得度,尋棄親而力禪。出川造丹霞寺,依淳禪師得悟。歷游名剎,遂嗣長蘆祖照,先后主雪峰、育王、龍翔、興慶、徑山諸寺,病歸長蘆。慈寧太后自金還,建崇先顯孝寺,詔清了為開山第一世。紹興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二。敕謚悟空禪師。有《真歇清了禪師語錄》二卷,今存。見《崇先真歇清了禪師塔銘》(《語錄》附錄),《嘉泰普燈錄》卷九,《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九,《釋氏疑年錄》卷六。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清了。
號真歇。
蜀左綿安昌雍氏子。
兒時抱入寺。
見佛喜動顏色。
十一歲依圣果清俊道人出家。
又七年試法華得度。
登講場習(xí)經(jīng)論。
能會大意。
尋棄而力禪。
傲然挾拄杖以行。
途次道俗遮留。
皆掉首不顧曰。
鹍鵬時節(jié)可草草耶。
出川徑造丹霞淳禪師。
霞問。
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
師擬進(jìn)語。
霞與一掌。
師豁然開悟。
翊日。
霞為上堂當(dāng)眾。
詰其證詣。
猶珠影隨。
如谷響答。
蓋洞徹源底也。
后游五臺。
之京師。
浮汴抵長蘆。
謁祖照。
祖照座下。
龍象萬指。
其中多英俊。
師至。
一語投機(jī)。
延為侍者。
未幾。
舉首座。
分座說法。
一眾大驚。
宣和二年。
照以病退院。
法座無主。
夜夢人告曰。
代師者蜀僧也。
既窹疑之曰。
佛果耶。
佛眼耶。
竟虛席二年。
及經(jīng)制使陳公至。
儗補(bǔ)處乃首座也。
即受請登座。
為淳和尚燒香。
照病中嘆曰。
夢固云爾。
吾求之遠(yuǎn)也。
照遷化。
師執(zhí)喪盡禮。
時江潮損田。
秋虛無穫。
眾遂絕糧。
師躬行乞食。
施者聞而風(fēng)至。
供億山積。
不知所從。
日撾鼓升堂。
誨人無倦。
大扇宗風(fēng)。
建炎二年。
退院絕錢塘。
過梅嶺禮大士跡。
海濱漁戶七百馀家。
聞師至。
皆毀網(wǎng)棄所業(yè)。
其化物如此。
天臺守。
三以國清致。
不赴而赴雪峰。
既被旨。
遷明之育王。
又遷溫之龍翔興慶二院。
乞就閑。
不許。
移住臨安徑山。
留五年。
病歸長蘆。
慈寧太后還自金。
建崇先顯孝寺于皋亭之麓。
詔師為開山第一世。
以疾辭。
不可辭。
遂入院。
冒暑而行。
患益甚。
猶升座說法。
太后親臨。
垂箔傾聽。
出內(nèi)帑修水陸大會。
師疾弗瘳。
中使絡(luò)繹候問。
師從容稱謝。
須臾呼首座曰。
吾今行矣。
于是瞑目。
跏趺而逝。
慈寧宮。
降香賜祭。
卜寺西桃花塢。
建塔以瘞全身。
送者萬人。
痛心隕涕。
皆有祖花彫零。
禪林寒瘁之嘆。
敕謚悟空禪師。
靜照之塔。
師儀相頎長。
眉目疏秀。
神宇靜深。
量容機(jī)活。
道無前而遜無后有。
無外而虛無中。
故人從其化。
不自知也。
圭竹庵。
初住雁宕能仁。
法緣未熟。
師時在江心。
特過江迎歸方丈。
大展九拜。
以誘溫人。
由是翕然歸敬。
任大法。
不以門戶封溝。
誠為祖域英標(biāo)。
僧林杰出也。
明河曰。
真歇拜竹庵。
照覺迎羅漢。
但知弘道。
不知為我。
古人道德忠厚之至。
此風(fēng)絕響矣。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二
真歇禪師。諱清了。蜀之左綿安昌雍氏子也。生有慧根。眉目疏秀。神宇靜深。見佛則欣戀不舍。年十一。依圣果寺俊僧受業(yè)。又七歲試法華經(jīng)得度。具戒聽講。玄解經(jīng)論。以為言說終非究竟。出峽直抵沔漢??鄣は甲哟径U師。淳問。如何是空劫時自己。師擬對。淳掌之。師契旨。翌日淳上堂曰。日照孤峰翠。月臨溪水寒。祖師玄妙訣。莫向寸心安。師趨進(jìn)曰。今日瞞某甲不得也。曰。試舉看。師良久。淳曰。將謂你瞥地。師便出。輒北游五臺京汴。南抵儀真。謁長蘆祖照。一語契合。命為侍者。踰載分座。照常以老疾擬閑退。夢人告曰。蜀僧可代。照未決。蜀僧為誰。至宣和壬寅。照病篤?;惺∏白彙J裆戳耸鬃?。乃囑經(jīng)使陳公。請了繼席。長蘆開法。以香酬丹霞淳。語曰。我于丹霞先師一掌下。伎倆俱盡。覓個開口處不可得。如今有恁么快活不徹底漢么。若無。銜鐵負(fù)鞍。各自著便。于是洞宗大振。禪流如歸。亦多照公遜席之力也。及照歿。師以父禮行喪事。亦宜矣。師居七載。建炎二年戊申。南游普陀。以漚和機(jī)。引導(dǎo)海山。七百馀家皆棄網(wǎng)業(yè)。庚戌應(yīng)天臺國清寺。尋受閩之雪峰。紹興五年丙寅。奉旨補(bǔ)明州育王寺。育王院務(wù)曠販。不易承理。因遞代逋負(fù)幾二十萬貫。咸為師憂。而師居未幾間。償舊逋負(fù)十有八九矣。戊午詔遷蔣山。疾辭不赴。明年朝旨以溫之龍翔興慶二院。合一禪林。詔師主之。僧集如云。齋粥不繼。朝以法田千畝賜之。又詔主雙徑。慈寧太后建崇先寺居師。賜金襕銀絹法物。隆渥殊甚。師以為可作歸休計。上堂。轉(zhuǎn)功就位。是向去底人。玉韞荊山貴。轉(zhuǎn)位就功。是卻來底人。紅爐片雪春。功位俱轉(zhuǎn)。通身不滯。撒手無依。石女夜登機(jī)。密室無人掃。正恁么時。絕氣息一句。作么生相委。良久云。歸根風(fēng)墮葉。照盡月潭空。尋示疾。中使問候。師從容敘謝。乃呼首座曰。吾行矣。跏趺瞑目而逝。時紹興二十二年壬申十月朔日也。越世六十有二。坐四十五夏。凡七處說法。五承紫泥之詔。得度弟子四百。嗣法者宗玨等三十馀人。所編語錄二集若干卷。行世。其語曰。窮微喪本。體妙失宗。一句截流。玄淵及盡。是以金針密處。不露光芒。玉線通時。潛舒異彩。雖然如是。猶是交互雙明。且道巧拙不到。作么生相委。良久云。云蘿秀處青陰合。巖樹高低翠鎖深。師之語句精妙。約類如此。僧問。不落風(fēng)彩還許轉(zhuǎn)身也無。師曰。石女行處不同功。曰向上事作么生。師曰。妙在一漚前。豈容千圣眼。僧禮拜。師曰。秖恐不恁么。師一日入廚看煮面次。忽桶疧脫。眾皆失聲曰??上гS。師曰。桶底脫自合歡喜。因甚煩惱。曰和尚即得。師曰。灼然可惜許一桶面。臨機(jī)勘辨。約類如此。 贊曰。師初于丹霞掌下。洞徹根源。便乃遨游南北衡抗。時機(jī)不無離師太早之譏。殊未知真龍不借涓滴。而能霖霈九天。豈與點額鈍鱗同日量論哉。況師夙承弘愿。以英偉之操。深明的旨。宜請假觀方。非分外也。不期際長蘆推代之風(fēng)云。卒爾廣澤。宜矣。故曰。得時而動。則功成百世。其師之謂乎。
臨濟(jì)金剛王 朝代:

人物簡介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七
王諱喝。
生聲氏。
世居性海之濱。
偶事激徒于劍門。
幼而孤。
長有氣岸。
戚人威音王。
嘗薦之帝堯。
堯任為諫官。
于時浩浩懷山。
襄陵洪水致害。
堯患之。
與四岳謀治。
四岳亟舉鯀。
鯀治水亡效。
帝乃震怒。
王于帝前。
麾退四岳。
四岳悚惕。
不敢仰視。
雖未有以獻(xiàn)替。
百官憚王。
猶雷霆也。
俄辭爵。
之崆峒之墟。
見混元子。
得長生久視之術(shù)。
自是夷猶海岱。
世莫得而見之。
雖春秋左氏所寄聲伯。
恐亦其族氏也。
漢初。
高帝與項羽。
爭天下。
王在齊海。
聞之喜曰。
此吾有為時也。
遂自齊求見羽于關(guān)中。
羽見而悅之。
未及官。
適高帝逼羽。
羽返旆。
與高帝接戰(zhàn)于廣武。
高帝使婁將軍挑戰(zhàn)且辰羽。
羽怒甚。
乃亟用王。
于是婁煩弓矢不知墮地。
人馬皆辟易。
是日項羽喜劇。
顧謂王曰。
天下事稍定。
吾以夏口處子。
王輾然而笑曰。
夫高世之士。
為人排患釋難。
解紛亂。
而亡所取也。
設(shè)有取者。
是商賈之事。
喝不為矣。
遂拂衣復(fù)歸于海上。
厥后霸王不??于漢。
及罹困阨。
中思欲復(fù)用王。
而不可得。
因欷歔泣下沾襟。
李唐有天下。
浮圖教聿盛于世。
自天子公侯。
靡不宗奉。
王聞而喜曰。
吾聞。
釋氏禪門。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可絕無始生死根本。
于是出訪其道。
遇江西馬祖大師。
祖授以向上綱宗立地成佛之旨。
王大悅。
頗覺平昔所用粥飯。
氣廓如也。
祖復(fù)遷之特室。
以正法眼藏??之。
王再拜辭曰。
是非喝所敢當(dāng)也。
祖慰勉之。
會百丈再參。
祖豎起拂子。
丈曰。
即此用離此用。
祖掛拂子舊處。
丈擬議。
祖遽以王用事。
丈震聵三日。
乃大悟。
王名聲由此復(fù)振于世。
黃檗運公初見百丈。
丈舉前掛拂話。
次偶及王。
黃檗不覺吐舌。
未幾臨濟(jì)于大愚言下發(fā)明。
黃檗大機(jī)之用。
遂忽見王。
于是氣增十倍。
自此臨濟(jì)奉王從事。
出沒卷舒。
互相顯發(fā)。
如雷如霆。
四方震駭。
學(xué)者自遠(yuǎn)而歸之。
凡三圣興化大覺之流。
其大機(jī)大用。
皆自王而啟之。
故當(dāng)時畏懼。
莫有膺其鋒者。
因目之曰。
金剛王寶劍。
或曰。
踞地師子。
或曰。
探竿影草。
其威譽(yù)功烈如此。
時無位真人。
與王同輔臨濟(jì)。
覺者多昵無位真人。
濟(jì)廉知紿曰。
無位真人是甚乾屎橛。
其后學(xué)者方一意宗王。
及濟(jì)將終。
謂眾曰。
吾滅后不得滅卻吾正法眼。
三圣曰。
爭敢滅卻。
濟(jì)曰。
向后有人問。
汝作么生。
三圣亟以王為對。
濟(jì)曰。
誰知吾正法眼向遮瞎驢邊滅卻。
洎濟(jì)示寂。
王慨然嘆曰。
性海吾鄉(xiāng)也。
法界吾宇也。
威音王吾戚也。
吾受知于堯。
成名于項羽。
自吾舍俗歸釋。
晚得臨濟(jì)全提大用之人云亡。
吾已矣乎。
后五百歲。
必假吾以禦葛藤。
而出乎凡夫曰矣。
遂不知終。
既而果然泛泛者。
皆竊王聲勢用事。
其邪正真?zhèn)巍?div id="j7qvcho"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18_0_156_comment'>
竟莫之辨。
獨汾陽偈曰。
一喝分賓主。
照用一時行。
要會個中意。
日午打三更。
英靈衲子由是想見王之風(fēng)乎焉。
其府屬。
曰賓曰主。
曰照曰用。
皆有功于宗門云。
贊曰。
予于無盡藏。
得異書焉。
若世所謂金剛?cè)跫涯旧献?div id="ewqicaq"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18_0_171_comment'>
及王之機(jī)緣。
皆見其始末根緒。
非若近世泛泛語之。
而不雅馴。
故特撰次之。
然春秋左氏。
談王道者也。
至于神降于莘石。
言于魏榆。
猶詳著之。
高僧贊寧增修僧傳。
號稱閎覽博識。
而王親見馬祖。
陶鑄百丈。
夾輔黃檗。
而建立臨濟(jì)之宗。
其全機(jī)大用。
獨冠古今。
光明碩大如此。
而不見書于傳。
豈寧輩蔽于俗學(xué)。
違無盡藏。
覓異書。
不得王之始末乎。
代古塔主與洪覺范書 洪罪古禪師說法有三失。
謂一句中具三玄。
一玄中具三要。
有玄有要。
是臨濟(jì)所立。
在百丈黃檗。
名大機(jī)大用。
在巖頭雪峰。
名陷虎卻物。
古以為從上佛祖法門。
非臨濟(jì)所立。
一失也。
巴陵真得云門之旨。
凡語中有語。
名死句。
語中無語。
為活句也。
巴陵三語。
謂之語。
則無理。
謂之非語。
則赴來機(jī)活句也。
古非毀之。
二失也。
兩種自己。
世尊偈曰。
陀那微細(xì)識。
習(xí)氣如暴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開演。
以第八識為真。
則慮迷無自性。
非真則慮迷為斷滅。
故曰。
不開演立言之難也。
古創(chuàng)建兩種自己。
三失也。
因代古書。
以正洪之誤。
承古和南。
上書覺范禪師足下。
某老且憊。
謬與傳燈之齒。
側(cè)承足下瑰偉奇杰之風(fēng)。
未即摳衣。
然伏膺徽聞。
佇悅之勤。
良益深矣。
每謂。
佛運濱茲叔世。
釋德下衰。
不有卓絕之士。
興頹禦侮。
障堤末流。
則林間抱道之士。
安能寂住無為。
而不虞魔事哉。
往見足下紀(jì)述林間錄。
才運精致。
衍繹孰復(fù)。
異不之排。
怨不之誹。
使古人殘膏剩馥。
沾丐后來。
自非閎覽洽聞。
孰能爾耶。
某頃隸進(jìn)士。
時頗知讀書。
自以不至抵滯。
及剔發(fā)游方。
密探佛祖之妙。
則知所以履實踐真。
緬悟前習(xí)。
特塵垢秕糠耳。
方刮摩鏟除。
若不暇豈復(fù)有意于人事哉。
嘗聞足下有撰次僧傳之志。
某喜為之折屐。
蓋一代至教。
所以震于天下者。
由近古宗匠維持之力也。
足下誠能手發(fā)其摳。
使彼典刑事業(yè)。
光明舄弈。
傳之不腐。
實莫大之幸。
及足下成書。
獲閱之。
方一過目。
爛然華麗。
若云翔電發(fā)。
遇之駭然。
及再三伸卷。
考覈事實。
則知足下樹志淺矣。
夫文所以紀(jì)實也。
茍忽事實。
而高下其心。
唯騁歆艷之文。
此楊子所謂。
從而繡其盤悅。
君子所以不取也。
其裁剸八十一人。
諒希九九之?dāng)?shù)。
亦吾宗偉人能事。
備于此矣。
若某無似之跡。
棄之可也。
特蒙記著。
而罪以說法之失者三。
其一曰。
判三玄三要。
為玄妙三句。
其二曰。
罪巳陵語。
不識活句。
其三曰。
開兩種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難。
誠足下明鑒若此。
然某說法。
絕不喜人傳之。
往往誤為靈源禪師見賞。
以謂有補(bǔ)于學(xué)者。
不意返獲罪于足下。
且靈源蓋宗門一代典刑。
足下既以某說法有過。
能不波及靈源乎。
孔子曰。
是而可忍。
孰不可忍。
請試辨之。
夫開三玄者。
蓋一期善巧方便。
簡別機(jī)緣。
以啟大道之深致。
非私設(shè)偏見。
而茍異于佛祖也。
固嘗謂。
三玄法門。
是佛祖正見。
雖臨濟(jì)獨標(biāo)三玄。
以立宗旨。
蓋亦同歸佛祖之極。
豈別私有一法附耳而密傳。
若果私有。
則為纖兒佞夫。
獻(xiàn)奸納賄。
而私取之矣。
曷得為天下公傳之大道乎。
是之臨濟(jì)之道。
即佛祖之道。
佛祖之道。
即天下之大道也。
且分三玄。
而三要不分者。
蓋玄既分。
則要在其中矣。
汾陽偈云。
三玄三要事難分。
誠使不分。
則不應(yīng)言難。
既曰難分。
則是可分。
而但難之之謂也。
今予分難分之法。
以激學(xué)者專門黨宗之弊。
直指妙悟為極則。
于何而不可乎。
足下謂。
三玄在百丈黃檗。
但名大機(jī)大用。
在雪峰巖頭。
則名陷虎之機(jī)。
某謂。
三玄是佛祖正見。
然則古今稱謂雖異。
其實則一也。
某與足下之論。
殆冥合矣。
何必以人情相訾乎。
復(fù)謂。
愚以氣槩人。
則毀教乘。
以為知見。
及自宗不通。
則又引知見以為證。
噫斯言過矣。
夫具眼宗師。
道性如故。
法性亦如。
法性如故。
豈有聽說自他之異。
要在臨機(jī)。
抑揚縱奪。
為人去釘楔。
脫籠頭而已。
此從上宗門說法之儀式也。
奈何謂之以氣槩人乎。
足下為書。
必欲扶持宗教。
既有是志。
而不探佛祖之心。
則雖舞等奮辭。
愈疏脫矣。
然則開三玄之失非也。
罪巴陵語不識活句者。
此足下讀愚書未審耳。
夫巴陵親見云門者也。
方云門在世。
氣宇如王。
其肯以語句為事。
嘗曰。
此事若在言句上。
三藏十二分教。
豈是無言句。
奈何巴陵未旋踵。
而違戾師教。
矜能暴美。
求信于人。
以謂將三轉(zhuǎn)語。
足以報答云門。
更不為其作忌。
予故鄙其自屈宗風(fēng)。
以為語句。
便后世泛爾之徒。
矜馳言語。
喪失道源。
自巴陵始也。
又曷嘗謂。
其語非活句乎。
蒙示教曰。
有問。
提婆宗。
答曰。
外道。
是可以鑒作死語。
然則僧問德山。
如何是佛。
山云。
佛是西天老比丘。
亦應(yīng)鑒作死句也。
夫豈然哉。
宗師臨機(jī)大用。
要在悟物而已。
詎若搜章摘句之學(xué)。
以工拙較耶。
果以工為活句。
拙為死句。
則鳥窠吹布毛。
亦拙矣。
侍者何由悟去哉。
承論巴陵三語曰。
謂之語則無理。
謂之非語則赴來機(jī)活句也。
嗚呼此失之遠(yuǎn)矣。
夫死句活句。
雖分語中有語語中無語之異。
然在真實人分上。
棒喝譏呵。
戲笑怒罵。
以至風(fēng)聲雨滴。
朝明夕昏。
無非活句也。
豈唯玄言妙句而已哉。
必如足下。
以無理而赴來機(jī)。
為活句。
標(biāo)為宗門絕唱。
則從上宗師答話。
俱無準(zhǔn)的。
第臨時亂道。
使人謂之。
語則無理。
謂之非語。
則赴來機(jī)含胡模棱而已。
于戲其以宗門事。
當(dāng)兒戲乎。
且吾教經(jīng)論。
大義粲然。
史氏猶以為華人好譎者。
攘莊列之語。
佐其高層累駕。
騰直出其表而不信。
況足下自判宗門旨趣如此。
使彼見之。
能不重增輕薄。
足下略不念此何耶。
然則予所以罪巴陵者。
以其衒語句慢師資。
而昧大體也。
足下則愛珊瑚枝枝撐著月之句。
夫罪昧大體。
而矯弊公論也。
泥好句而斥公論。
天下其以為當(dāng)乎。
然則不識活句之失非也。
開兩種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難者。
某所以開之之意。
于答施秘丞二篇中。
備言之矣。
蓋稟佛祖懿范。
為末代學(xué)者。
明示根本。
使舍日用光影。
直了空劫已前本來自己也。
由今時多以機(jī)辯玄妙為極則。
故說二種。
以驗淺深。
然如來以三身設(shè)化儀。
少林以皮髓別親疏。
洞山以偏正立宗旨。
至于馬鳴。
則以一心開真如生滅二門。
予故駕此之說。
以救末代學(xué)者棄本之弊。
非不知圣人立言之難也。
足下所舉首楞嚴(yán)偈。
蓋解深密經(jīng)偈耳。
且教乘五時之異。
學(xué)者不得不明。
如深密經(jīng)。
即第三時教。
說不空不有。
破第二時之空教也。
若首楞嚴(yán)。
即第五時說了義教。
當(dāng)是時大機(jī)可發(fā)。
故為阿難。
開示成佛法門。
其曰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開演者。
蓋圣人重舉解深密經(jīng)。
以謂往昔根未熟時。
常不開演。
非謂說首楞嚴(yán)時也。
足下不究前后五時之異。
妄謂圣人恐懼立言之難。
且世尊曰。
我為法王。
于法自在。
詎有自在法王。
不敢決斷真妄。
椰榆其事。
首鼠兩端。
而貽惑后人乎。
又諸經(jīng)標(biāo)列法門。
千修萬件。
曷嘗以之為難。
而置不辨耶。
承高論曰。
以第八識言。
其為真耶。
則慮無自性。
言其非真耶。
則慮迷為斷滅。
故曰。
我常不開演。
噫予每讀至此。
未嘗不廢卷而痛惜也。
何則。
世尊云。
性識真空。
性空真識。
清凈本然。
周遍法界。
湛然常住。
足下則謂。
圣人亦不敢以為真。
又不敢以為非真。
使世尊果顢頇如此。
則三界群生。
安所歸仰乎。
足下平生蹈偽。
至此敗靈盡矣。
夫首楞嚴(yán)者。
決定直指一心本來是佛。
不同他教。
足下又謂。
二種錯亂修習(xí)。
亦不敢間隔其辭。
盧于一法中生二解。
然世尊非懷多慮者也。
經(jīng)云。
如我按指。
海印發(fā)光。
汝暫舉心。
塵勞先起。
是則圣人種智妙圓無施而不妙慮也者。
即眾生攀緣妄心也。
予稟種智說法。
足下一以妄慮沮毀之。
及引經(jīng)。
又非允當(dāng)。
然則不知圣人立言之失。
非也。
夫言跡之興。
異端所由生。
自非明哲稟正義辭而辟之。
則生生趨競。
而宗涂替矣。
予聞之。
昔吾宗盛時。
人人以道德實行。
光明于世。
未始貴于立言。
及德之衰。
于是始立僧傳。
今足下復(fù)出新意。
跡贊辭。
行褒貶。
是為作者職也。
于何不探春秋之旨乎。
春秋正一王之法。
以權(quán)輔用。
以誠斷禮。
以忠道原情。
從宜救亂。
因時黜陟。
此其大略也。
某開二種自己憲章佛祖懿范。
俾學(xué)者黜玄解而究本。
所謂以權(quán)輔用者也。
譏巴陵溥師。
資珍語句。
所謂以誠斷禮者也。
分三玄啟大道深致而矯弊。
所謂從宜救亂。
因時黜陟者也。
凡此蓋乃心弘道。
以敦出家大節(jié)。
足下一切毀之則失。
所謂以忠道原情者也。
凡足下之書。
既謬圣人道。
又乖世典。
安狂行褒貶乎。
至于詆訾照覺不取死心。
亦失體之甚。
雖陳壽求采。
班固受金。
亦不爾也。
自述寶鏡三昧。
則托言朱世英。
得于老僧。
自解法華。
輔成寶鏡之辭。
置之九峰傳。
則曰。
石碑?dāng)鄩摹?div id="nvecafm"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18_0_646_comment'>
有木碑。
書其略如此。
噫茲可與合眼拿金。
而謂市人不見者。
并按也。
夫?qū)氱R三昧。
洞山雖云受之云巖。
蓋驗人親切之旨。
未應(yīng)作為文具而傳之也。
又佛祖之法。
等心普施。
雖異類不間。
詎有同門學(xué)者竊聽之。
而咒令倒痾賢圣之心。
果匾曲爾乎。
又其辭曰。
重離六交。
偏正回互。
疊而為三。
變盡為五。
夫洞山傳達(dá)磨宗旨者也。
重離卦則伏羲文王之書(果若此言。
則是洞山□□林宗旨。
而傳伏羲文王之書。
依彷離卦而建立五位。
然洞山大宗師也。
肯爾哉)。
足下公然鑿空締立。
而誣岡之。
其罪宜何誅焉。
大抵事有昧于實。
害于教。
人雖不我以。
其如神明何。
足下譏揣古人。
固不少矣。
返更冒榮致譴。
昔許敬宗面與修晉史。
晚陷佞臣之名。
后世遂以晉史。
非出正人之手。
而弗重切。
幸懲艾前失。
深探道源。
履以中正。
然后從容致思揖讓鉤深。
著為法度之典。
貽之后世。
規(guī)得失。
定正邪。
而斷以列圣大中之道。
使萬古莫敢擬議。
若達(dá)磨辨六宗。
則予亦甘心受誅于足下。
夫何言哉。
既不能爾。
予是以強(qiáng)顏一起。
與足下審訂偽妄。
使吾門來者。
無蹈足下之覆車。
亦某終始盡忠于佛。
而行傳道辟邪之志氣也。
干冒慈嚴(yán)。
伏幸恕罪。
不宣。
共 1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