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曾肇

相關(guān)人物:共 18 位
共 1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雍存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滁州全椒人。
隱居不仕,以文史自娛。
居城南,號南郭先生。
縣有獨山,又號獨山翁。
錢公輔、曾肇皆與之為文字交。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99—1078 【介紹】: 宋泉州晉江人,字明仲。曾會子。仁宗天圣二年進士。知會稽縣,立斗門,泄鏡湖水,民受其利。歷知制誥、翰林學(xué)士、判三班院。出知鄭州,有能聲。嘉祐初,擢參知政事,除樞密使。六年,拜同平章事。神宗即位,加尚書左仆射。曾薦王安石可大用,后又暗助其變法。熙寧三年,罷相。次年,判永興軍,旋以太傅致仕。卒謚宣靖。嘗與丁度編《武經(jīng)總要》。
全宋詩
曾公亮(九九九~一○七八),字明仲,晉江(今福建泉州)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進士。知會稽縣。累遷知制誥兼史館修撰,為翰林學(xué)士、判三班院。嘉祐元年(一○五六),除給事中、參知政事。五年,除樞密副使,兼群牧制置使。六年,拜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xué)士。英宗即位,依舊執(zhí)政。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進昭文館大學(xué)士,累封魯國公。三年,以老避位。六年起判永興軍,居一歲,以太傅致仕。元豐元年卒,年八十。謚宣靖。有文集三十卷,《元日唱和詩》一卷(《宋史·藝文志》),已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五二《曾太師公亮行狀》,《宋史》卷三一二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五四八
曾公亮(九九九——一○七八),字明仲,泉州晉江(今福建晉江)人,曾會之子。
天圣二年舉進士甲科,知會稽縣。
后擢知制誥兼史館修撰,為翰林學(xué)士、判三班院。
以端明殿學(xué)士出知鄭州,復(fù)入知開封府,遷給事中、參知政事,加禮部侍郎,除樞密使。
嘉祐六年,拜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xué)士。
神宗時累封魯國公。
熙寧三年以年老辭相位,拜司空兼侍中,判永興軍。
元豐元年卒于京師,年八十,謚宣靖,嘗奉敕撰《武經(jīng)總要》四十卷(存)。
曾肇《曾太師公亮行狀》(《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五二),《宋史》卷三一二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9—1083 【介紹】: 宋建昌軍南豐人,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曾易占子。仁宗嘉祐二年進士。少有文名,為歐陽修所賞識,又曾與王安石交游。累官通判越州,歷知齊、襄、洪、福諸州,所至多有政績。神宗元豐三年,判三班院,上言以節(jié)用為理財之要。次年,加史館修撰,典修五朝國史,管勾編修院,旋擢中書舍人。曾校理《戰(zhàn)國策》、《說苑》、《新序》、《列女傳》等典籍。尤擅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追謚文定。有《元豐類稿》。
全宋詩
曾鞏(一○一九~一○八三),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建昌軍南豐縣(今江西南豐)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歷官太平州司法參軍、館閣???、集賢校理兼判官告院,出通判越州,歷知齊、襄、洪、福、明、亳、滄諸州。神宗元豐三年(一○八○)判三班院,遷史館修撰。五年,為中書舍人。六年,病逝于江寧,年六十五。理宗時追謚文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九有傳。曾鞏出歐陽修門下,以散文著稱。有《元豐類稿》五十卷,《續(xù)元豐類稿》四十卷,《外集》十卷。今僅存《元豐類稿》,并有宋刻《曾南豐先生文粹》十卷和金刻《南豐曾子固先生集》三十四卷傳世?!≡栐娋啪恚郧蹇滴跷迨觊L洲顧崧齡刻《元豐類稿》為底本,校以元大德八年東平丁思敬刻本(簡稱元刻本),并吸收清何焯《義門讀書記》(簡稱讀書記)中的??背晒?。參校本有:明正統(tǒng)十二年鄒旦刻本(簡稱正統(tǒng)本),明嘉靖四十一年黃希憲刻本,有顧之逵跋并錄何焯批校(簡稱顧校本),明嘉靖王抒刻本,有吳慈培錄何焯校跋(簡稱吳校本),明隆慶五年邵廉刻本,有傅增湘校跋并錄何焯校跋(簡稱傅校本),明萬歷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本(簡稱萬歷本),明萬歷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清順治十五年重修本,有章鈺校并錄何焯、姚椿校(簡稱章校本),金刻本《南豐曾子固先生集》(簡稱曾子固集)等。集外詩附于編末。
詞學(xué)圖錄
曾鞏(1019-1083) 字子固。
建昌南豐(今江西南豐)人,世稱"南豐先生"。
"唐宋八大家"之一。
好藏書,珍藏古籍達兩萬余冊,收集篆刻500卷,名為《金石錄》。
曾??薄?a target='_blank'>戰(zhàn)國策》、《說苑》、《列女傳》、《李太白集》和《陳書》等。
陳師道、王無咎、曾肇、曾布等皆其門弟子。
有《元豐類稿》50卷、《續(xù)元豐類稿》 40卷、《外集》10卷流行于世。
另有《衛(wèi)道錄》、《大學(xué)稽中傳》、《禮經(jīng)類編》、《雜職》、《宋朝政要策》、《詩經(jīng)教考》等。
有詞見《梅苑》。
全宋文·卷一二三一
曾鞏(一○一九——一○八三),字子固,建昌軍南豐縣(今江西南豐)人,致堯?qū)O。
仁宗嘉祐二年進士,歷官太平州司法參軍、館閣校勘、集賢校理、英宗實錄院檢討官,出通判越州,歷知齊、襄、洪、福、明、亳諸州。
神宗元豐三年留判三班院、遷史館修撰、管勾編修院,兼判太常寺;五年拜中書舍人,六年病逝于江寧府,年六十五。
人稱南豐先生,理宗時追謚文定。
曾肇《行狀》,林?!赌怪俱憽罚ā?a target='_blank'>元豐類稿》附錄),《宋史》卷三一九有傳。
曾鞏詩文俱稱著于世,尤以散文見長,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著《元豐類稿》五十卷(存)、《續(xù)元豐類稿》四十卷、《外集》十卷,另有史學(xué)著作《隆平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0—1101 【介紹】: 宋泉州同安人,徙居丹陽,字子容。蘇紳子。仁宗慶歷二年進士。知江寧?;实v五年召試館閣??保6Y院。遷集賢校理,編定書籍。英宗即位,為度支判官。神宗立,擢知制誥,知審刑院,因奏李定拜官不合章法,落知制誥,出知婺州。元豐初,權(quán)知開封府,改滄州。奉旨編纂《魯衛(wèi)信錄》。哲宗元祐初,除吏部尚書兼侍讀,以邃于律歷提舉研制新渾儀。元祐七年拜右仆射兼中書侍郎,為相務(wù)使百官守法遵職,量能授任。后罷知揚州,徙河南。紹圣末致仕。有《蘇魏公集》、《新儀象法要》、《本草圖經(jīng)》。
全宋詩
蘇頌(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屬福建)人,以父紳葬潤州丹陽(今屬江蘇)而徙居,遂占籍丹陽。
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進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蘇頌傳》)。
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試館閣校勘,同知太常禮院。
嘉祐四年(一○五九),遷集賢校理,充編定館閣書籍官。
六年,出知潁州。
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為三司度支判官。
四年,出為淮南轉(zhuǎn)運使。
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誥。
二年,因奏事不當免。
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
七年,授秘書監(jiān)、知銀臺司,未幾,出知應(yīng)天府、杭州。
元豐元年(一○七八),權(quán)知開封府,坐治獄事貶知濠州,改滄州。
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詔判吏部,尋充實錄館修撰兼侍讀。
四年,遷翰林學(xué)士承旨。
五年,除右光祿大夫、守尚書左丞。
七年,拜左光祿大夫、守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
八年,罷為觀文殿大學(xué)士、集禧觀使。
復(fù)知揚州。
紹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師致仕。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卒,年八十二。
有《蘇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詩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紹興九年(一一三九)編成,流傳至今。
事見本集卷五《感事述懷詩》自注、《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蘇丞相頌?zāi)怪俱憽贰?div id="6mkskb0" class='inline' id='people_29870_1_21_comment'>
宋史》卷三四○有傳。
 蘇頌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蘇魏公文集》為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樓本(簡稱丁本,藏南京圖書館)、清道光間孫蘇廷玉刻本(簡稱道光本)、北京圖書館藏清鈔本(簡稱鈔本)等。
丁本較底本多四首詩,依原次編入集中。
底本卷二八中的樂章、春帖子、口號及新輯集外詩一首,編為第十五卷。
全宋文·卷一三○八
蘇頌(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泉州同安(今屬福建廈門)人,徙居丹陽(今江蘇丹陽)。
紳子。
慶歷二年進士,授宿州觀察推官,徙知江寧縣,調(diào)南京留守推官。
皇祐五年召試,除館閣??保瑲v集賢校理、同知太常禮院,編定集賢院書籍。
出知潁州,遷度支判官,為淮南轉(zhuǎn)運使。
召修起居注,擢知制誥、知通進銀臺司、知審刑院。
出知婺州,徙亳州。
召歸,勾當三班院,出知應(yīng)天府。
復(fù)知銀臺司,再出知杭州。
元豐初,權(quán)知開封府,降知濠州,坐事罷。
起知滄州,召判尚書吏部。
元祐初。
授刑部尚書,遷吏部,兼侍讀,改翰林學(xué)士承旨。
五年三月,拜尚書左丞。
七年,拜右仆射兼中書侍郎。
八年三月,罷為觀文殿大學(xué)士、集禧觀使,出知揚州。
紹圣四年,以太子少師致仕。
建中靖國元年五月卒,年八十二。
贈司空、魏國公。
南宋理宗時追謚正簡。
嘗校訂《神農(nóng)本草》等醫(yī)書多種,主持研制水運儀象臺,著《新儀象法要》,為宋代杰出科學(xué)家。
又編《華戎魯衛(wèi)信錄》二百卷。
為文馴雅有體,有文集七十二卷。
曾肇《贈司空蘇公墓志銘》(《曲阜集》卷三),《宋史》卷三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3—1101 【介紹】: 宋潤州丹陽人,字正仲。仁宗慶歷六年進士。修潔自重,為歐陽修、呂公著、趙概所知。英宗朝,歷太常禮院。素與王安石交厚,神宗熙寧中安石執(zhí)政,論事不合,即不來往。元豐初除國史編修官、修起居注,累遷知開封府。哲宗朝,歷尚書右、左丞,吏部尚書。時朋黨論熾,存進言恐濫及善人,忤任事者,出知杭州。以右正議大夫致仕。參與編著《元豐九域志》。
全宋詩
王存(一○二三~一一○一),字正仲,丹陽(今屬江蘇)人。
仁宗慶歷六年(一○四六)進士。
歷嘉興主簿、上虞令、密州推官。
英宗治平中,入為國子監(jiān)直講,歷三館、太常禮院。
神宗元豐元年(一○七八),修起居注。
二年,以右正言、知制誥同修國史兼判太常寺。
五年,知開封府。
進樞密直學(xué)士,改兵部尚書。
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知蔡州,改揚州、杭州。
紹圣初致仕。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卒,年七十九。
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三○曾肇《王學(xué)士存墓志銘》,《宋史》卷三四一有傳。
今錄詩十一首。
全宋文·卷一五一六
王存(一○二三——一一○一),字正仲,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
慶歷六年登進士第,調(diào)嘉興主簿,擢上虞令。
治平中為國子監(jiān)直講。
元豐二年知制誥、同修國史,兼判太常寺。
后遷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開封府,進樞密直學(xué)士,改兵部尚書,轉(zhuǎn)戶部。
哲宗立,拜中大夫、尚書右丞,出知蔡、揚、杭州。
紹圣初致仕,建中靖國元年卒,年七十九。
著有《九域志》十卷(存)、《樞密院諸房例》一百四十二卷、文集五十卷。
曾肇《王學(xué)士存墓志銘》(《名臣碑傳琬琰之集》中集卷三○),《宋史》卷二○四、二○七、二○八及卷三四一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7—1101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堯夫。范仲淹次子。仁宗皇祐元年進士。嘗從胡瑗、孫復(fù)學(xué)。父沒始出仕,知襄城縣。累官侍御史、同知諫院。言王安石變法妨民,語多激切,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轉(zhuǎn)運使,以新法不便,戒州縣未得遽行。哲宗立,除給事中。元祐元年,同知樞密院事。后拜相。哲宗親政,累貶永州安置?;兆诹?,連除觀文殿大學(xué)士,促入覲,以目疾乞歸。卒謚忠宣。有《范忠宣公集》。
全宋詩
范純?nèi)剩ㄒ弧鸲摺灰弧鹨唬?,字堯夫,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仲淹次子。早年以父蔭為太常寺太祝,舉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均因侍父不仕。父卒,初知襄城縣,移許州觀察判官、知襄邑縣。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擢江東轉(zhuǎn)運判官,召為殿中侍御史。因“濮議”事出通判安州,改知蘄州。神宗即位,召為起居舍人,同知諫院,因忤王安石,出知河中府,移知慶州、信陽軍、齊州。請罷,提舉西京留司御史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復(fù)知慶州,未幾,召為給事中,同知樞密院事。三年,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哲宗親政,用章惇為相,遂堅辭執(zhí)政,出知潁昌府。后因元祐黨籍,連貶武安軍節(jié)度副使、永州安置?;兆诩次唬炙灸暇?、鄧州居住。建中靖國元年卒,年七十五。謚忠宣。有《范忠宣集》二十卷、《彈事》五卷、《國論》五卷、《言行錄》二十卷(《直齋書錄解題》)。今存文集二十卷,奏議二卷,遺文一卷。事見《曲阜集》卷三《范忠宣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一四有傳?!》都?nèi)试?,以清康熙四十六年(一七○七)歲寒堂刊《范忠宣集》(其中詩五卷)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文津閣《四庫全書》本(簡稱文津閣本)、元刊明修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五四五
范純?nèi)剩ㄒ弧鸲摺灰弧鹨唬謭蚍?,蘇州(治今江蘇蘇州)人,仲淹次子。
皇祐元年進士,父死乃出仕,以秘書省著作佐郎知汝州襄城縣,簽書許州觀察判官事、知襄邑縣。
治平元年為江東轉(zhuǎn)運判官,擢殿中侍御史,屢奏不當追尊濮王,遂出通判安州,改蘄州,歷京西提點刑獄,京西、陜西轉(zhuǎn)運副使。
召拜兵部員外郎、兼起居舍人、同知諫院,加直集賢院、同修起居注,改判國子監(jiān)。
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語多激切,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轉(zhuǎn)運使,左遷知利州、慶州,黜知信陽軍,移齊州。
乞罷,提舉西京留司御史臺,再知河中。
哲宗立,復(fù)知慶州,召除給事中,進吏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
元祐三年,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明年出知潁昌府,踰年知太原府,徙河南。
八年,召復(fù)拜右仆射,再出知潁昌府,忤章惇意,累貶永州安置。
徽宗立,歸許養(yǎng)疾。
建中靖國元年卒,年七十五,謚忠宣。
著有《彈事》五卷、《國論》五卷、文集二十卷。
曾肇《范忠宣公墓志銘》(《曲阜集》卷三),《宋史》卷三一四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韓宗道(一○二七~一○九七),字持正,其先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徙雍丘(今河南杞縣)。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進士。神宗熙寧初,知巴州,改成都府路轉(zhuǎn)運判官。入為開封府判官,出提點河北西路刑獄,歷知廬州、鳳翔府、潞州。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入權(quán)戶部侍郎,改刑部,以寶文閣待制權(quán)知開封府。紹圣初,知成都,改瀛州。三年,知杭州。四年卒,年七十一。事見《金石萃編》卷一四二《韓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一五《韓綜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六四
韓宗道(一〇二七——一〇九七),字持正,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綜子。
以蔭補將作監(jiān)主簿,三遷為大理評事。
嘉祐四年登進士第,知馀姚縣。
熙寧中,累官至兩浙西路提刑。
元豐中,歷知廬州,工部、戶部、左司郎中,太府卿,刑部、戶部侍郎。
六年,加寶文閣待制、知開封府,再為戶部侍郎。
紹圣中,歷知陳、青、瀛、杭等州。
四年卒,年七十一。
曾肇《韓宗道墓志銘》(《金石萃編》卷一四二)。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無演。
天彭張氏子。
幼英烈。
不甘處俗。
十五棄家。
事承天院寶梵大師昭符。
符記之曰。
此子。
他日法中龍象也。
二十以誦經(jīng)。
落發(fā)。
受首楞嚴于繼靜。
靜歿。
卒業(yè)于惟鳳文昭。
受圓覺論于省身。
受華嚴法界觀起信論于曉顏。
受唯識百法論于延慶。
凡此諸師。
皆聲名藉藉。
師。
必妙得其家風(fēng)。
然后已。
又從諸儒講學(xué)。
于書無所不觀。
于文無所不能。
趙清獻公。
挽師登法席。
于楞嚴了義。
指掌極談。
聞?wù)摺?div id="bdgxps5"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515_0_29_comment'>
如飲醇酒。
無不必醉。
既于此經(jīng)。
心融形釋。
復(fù)出入內(nèi)外篇籍。
如風(fēng)行電激。
所向如志。
又嘗問道于禪師惟迪惟勝。
師嘿然心許曰。
此自在吾術(shù)內(nèi)矣。
又作大悲觀音化相。
宇以崇閣。
極天下之竘工珍材。
二十馀年乃成。
人以為莊嚴之冠。
不知師之游戲也。
中年。
喜葛洪內(nèi)篇。
延異譎士。
將以丹石伏物。
皆為黃金。
或取其金而畔去。
師不悔不怒。
他日遇之。
視之如初。
此可以觀其德性也。
寶梵既歿。
二親又耄。
期去世。
乃南游曰。
吾聞南方大士。
有若祖心。
有若克文。
有若善本。
皆命世亞圣大人也。
不可不行觀道焉。
元符三年三月。
道出戎州。
憩渝州覺林禪院。
不疾而化。
僧臘三十有七。
其法子。
奉師遺骨。
藏于寶梵塔之西。
有志不果。
遽厄于數(shù)。
惜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1—1095 【介紹】: 宋饒州鄱陽人,字器資。英宗治平二年進士第一。歷任幕職官。所著《詩義》為王安石見重,補國子直講。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陳時政十事。論不當以宦者主兵。歷江西轉(zhuǎn)運判官、京西提點刑獄。哲宗元祐為中書舍人。反對以“車蓋亭詩案”窮治蔡確,落職知徐州。哲宗親政,權(quán)吏部尚書。后知江州。有《鄱陽集》等。
全宋詩
彭汝礪(一○四二~一○九五),字器資,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
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進士,授保信軍推官,武安軍掌書記。
神宗熙寧初,召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
元豐初,出為江西轉(zhuǎn)運判官,徙提點京西刑獄。
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為起居舍人,逾年遷中書舍人。
以言事落職知徐州,旋加集賢殿修撰,入權(quán)兵、刑二部侍郎,進吏部尚書。
因劉贄事出知江州,紹圣二年(一○九五)正月,召為樞密都承旨,未及赴而卒(《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三一曾肇《彭待制汝礪墓志銘》),年五十四。
著有《易義》、《詩義》及詩文五十卷(《宋史·藝文志》著錄四十卷),已佚。
后人收輯遺詩為《鄱陽集》十二卷,編次多舛誤重復(fù)。
宋史》卷三四六有傳。
彭汝礪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鄱陽集》為底本,校以清嘉慶周彥、高澤履刻《鄱陽詩集》(簡稱嘉慶本),傅增湘校清鈔《鄱陽先生文集》(簡稱傅校)。
參校宋陳思輯《兩宋名賢小集》(簡稱名賢)、清曹庭棟輯《宋百家詩存》(簡稱詩存)等。
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一九六
彭汝礪(一○四二——一○九五)字器資,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
治平二年進士第一。
歷保信軍推官、武安軍掌書記、潭州軍事推官、國子直講、大理寺丞、太子中允、監(jiān)察御史里行。
元豐初,以館閣校勘為江西轉(zhuǎn)運判官,改提點京西刑獄。
元祐二年擢起居舍人,三年,遷中書舍人。
加集賢殿修撰。
入權(quán)兵、刑二部侍郎。
進權(quán)吏部尚書。
紹圣元年,降待制出知江州。
紹圣二年正月卒,年五十四。
著有《易義》、《詩義》。
另有《鄱陽集》十二卷(存),皆詩。
曾肇《彭待制汝礪墓志銘》(《名臣碑傳琬琰集》卷三一),《宋史》卷三四六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3—? 【介紹】: 宋僧。杭州于潛人,俗姓何氏,號參寥子。居杭州西湖智果寺,能文章,尤善作詩,為時推重。性傲僻寡合,與蘇軾、秦觀、陳師道諸士人為友。軾守杭州時,嘗赴智果精舍居之,相與賦詩作記。徽宗崇寧末,歸老江湖。嘗賜號妙總大師。有《參寥子集》。
全宋詩
釋道潛,本名曇潛,號參寥子,賜號妙總大師。
俗姓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續(xù)骫骳說》)。
一說姓何,于潛(今浙江臨安西南)人(《咸淳臨安志》卷七○)。
幼即出家為僧,能文章,尤喜為詩。
與蘇軾、秦觀友善,常有倡和。
哲宗紹圣間,蘇軾貶海南,道潛亦因詩獲罪,責(zé)令還俗。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曾肇為之辯解,復(fù)為僧。
崇寧末歸老江湖。
其徒法穎編有《參寥子詩集》十二卷,行于世。
參寥子詩,以《四部叢刊》三編影印宋刻《參寥子詩集》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參校明崇禎八年汪汝謙刻本(簡稱汪本)。
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二一四
道潛(一○四三——?),號參寥子,俗姓何,杭州于潛(今屬浙江臨安)人。以童子誦《法華經(jīng)》得度為比丘。初授業(yè)于治平寺,后住杭州智果寺。道潛于內(nèi)外典無所不窺,能文章,尤喜為詩。與蘇軾、秦少游等為方外交,蘇甚重之。后蘇謫居黃州,參寥不遠二千里相訪。為當路所嫉,得罪返初服。建中靖國初,詔復(fù)為僧,賜號「妙總大師」。崇寧末歸老于潛山。有《參寥子集》十二卷存世。見《咸淳臨安志》卷七○,《補續(xù)高僧傳》卷二三,蘇過《斜川集》卷五《送參寥道人南歸序》。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道潛。
字參寥。
杭于潛何氏子。
幼試法華得度。
于書無所弗窺。
能文章。
尤喜為詩。
與秦太虛蘇長公。
為方外交。
蘇甚重之。
以書告文與可謂。
其詩句清絕。
與林逋相上下。
而通了大義。
見之令人肅然。
蘇謫居齊安。
師不遠二千里相訪。
留期年。
移汝海。
同游廬山。
復(fù)歸于潛山中。
及蘇守錢塘。
卜兆山智果精舍。
率賓客十六人。
各賦一詩。
送入院。
后南遷。
師欲轉(zhuǎn)海訪之。
蘇以書固止之。
當路亦捃師詩語。
謂有譏刺。
得罪返初服。
建中靖國初。
曾肇在翰院。
言其非辜。
詔復(fù)為僧。
賜號妙總大師。
崇寧末。
歸老于潛山。
有參寥子集。
行世。
人謂師之詩。
雅淡真率。
上欲窺陶白。
而下有雁行蘇黃句。
即未脫子瞻煙火。
雅不樂與宋人同煙火。
如參寥自有為參寥。
非第以子瞻重也。
斯言得之。
宋景濂。
作育王山寺碑。
謂。
大覺璉日。
與九峰韶公。
佛國白公。
參寥潛公。
講道一室。
扁曰蒙堂。
叢林取則焉(可入傳記之)。
共 1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