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浩

相關(guān)人物:共 15 位。
共 1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黃矩,生平不詳。
宋詩拾遺》卷一七列于沈清臣、李浩之間,姑置于此。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惟照(一○八四~一一二八),簡州陽安(今四川簡陽)人。俗姓李。住洪州寶峰。為青原下十二世,芙蓉楷禪師法嗣。幼師成都鹿苑清泰,年十九,剃染登具。后謁芙蓉于大洪。累年出領(lǐng)招提,還甘露、三祖。徽宗宣和四年(一一二二),詔補江州圓通,棄去,復(fù)居泐潭。高宗建炎二年卒,年四十五?!?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五、《五燈會元》卷一四有傳。今錄詩十九首。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一
禪師諱惟照。
簡州陽安李氏子。
母方孕。
夢異僧持應(yīng)器踵門。
若將寄食者。
一夕有光。
發(fā)其室盧。
里人相驚且而育。
師兒時趣尚超卓。
稍長泊然。
不旨從俗。
屈首受書。
至性相近習(xí)相遠。
遽曰。
凡圣一體。
以習(xí)故差別如是。
我知之矣。
去家走成都。
依鹿苑寺青泰為童子。
乞名惟照。
志始生之異焉。
十九得度具戒。
泰嘗使之受起信論于大慈寺中。
講輒歸臥。
泰詰之。
對曰。
既稱正信大乘。
夫豈言說所能了邪。
于是盡棄所聞。
虛心游方。
時楷禪師居大洪山。
名震天下。
往依之。
一見以為俊朗。
委曲容接。
師亦奮勵。
急于透脫。
嘗夜坐閣道間。
徼巡者傳呼過之。
隨聲有省。
即趨丈室。
吐所悟。
楷揶揄之。
師疑焉。
復(fù)將徹究源底。
于是遍參宗師。
往來楷所是。
后歷三吳。
聞揩以罪為民。
居沂水之芙蓉庵。
趣往唁之。
未至間。
仆夫被酒迷失道。
師卻行及之。
舉杖奮擊。
忽大悟。
及見楷。
望而喜曰。
今日相見。
庸非鰲山耶。
因留佐耕。
湖上服役累年。
盡得芙蓉之道。
致政王少宰有子。
亡且有年矣。
忽夢其歸。
翌日而師至。
問其生年。
適與其子亡日合。
因抱持泣。
以為后身也。
遂命出世洛陽之招提。
遷舒州甘露。
再遷三祖。
宣和初道行聞于朝。
有旨。
移廬山之圓通。
先是住持守惠。
以事罷去。
復(fù)自訴于有司。
閱三年。
得旨。
還舊住。
信至。
師怡然拽杖出門。
與二三禪者。
徜徉山谷間。
未幾泐潭虛席。
江西師盡禮致請。
遂補處焉。
師姿容豐碩。
音聲朗潤。
身荷大法。
名尊諸方。
自號闡提。
嘗示眾曰。
坐禪好諸禪德。
不用胡思亂想。
坐教悟去。
你若悟去。
十二時中便有自由分。
佛也不奈你何。
祖也不奈你何。
你也自不奈何。
豈更聽別人指揮。
所以達磨大師西來。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何曾有許多屈曲言句。
教你思量。
生受今時。
諸方叢林未嘗有一個善知識。
不教你參禪學(xué)道修行。
乃至禪頭首座同行道伴。
亦皆教你參學(xué)。
更看話下語。
商量因緣。
研窮今古。
你輩更不識好惡。
甘作眾生。
就人學(xué)去。
更向案子頭大??小??。
錄將去。
采拾言句。
攢花簇。
錦記憶筑。
向肚皮里。
為禪為道。
苦哉遞相壞了。
也不是遮個道理。
你諸人本無許多事。
只為始行腳時。
撞著一個沒見識長老。
教你許較。
勞攘打頭。
便參得個庭前柏樹子話。
又參得斬貓兒話。
洗缽盂話。
野狐話。
勘婆話。
參得一肚皮禪道。
便棹腰擺胯。
稱我是方外。
高人面前說得恰似真?zhèn)€背地里千般亂做次第一文。
也不直才有些子違順風(fēng)起。
便見手忙腳亂為什么。
如此只是學(xué)得來。
奉勸莫學(xué)。
須是自辦取始得。
你不見祖師少林九年面壁。
二祖立雪齊腰。
黃梅聚七百高僧衣缽。
后來獨付廬老。
于是時也看那個因緣。
淘汰那個古今。
曾下得什么語。
既不是因緣。
你輩又苦死瞞生。
學(xué)圖個什么別。
無人向你恁么道。
只是寶峰忒煞老婆教。
你莫參禪。
莫學(xué)道。
莫看經(jīng)。
莫念佛。
以至禮拜燒香種種勞攘。
你須道十二時中畢竟如何度。
時寶峰只教你如大死人。
你若真?zhèn)€如大死人。
有什么閑工夫去。
參禪學(xué)道。
禮拜燒香。
許多費力。
山僧五處住院。
凡教徒不出此。
如大死人四個字。
直是我悟得底。
且不在一大藏教里。
傳燈錄五家宗派古今言句里。
是平生所證底法。
所行底法。
你若直下會去。
且不曾教壞。
你適來。
有一兄弟入室問。
莫是如大死人卻活么。
禪客莫問活。
你但死了更死。
你又不曾死。
只管要活作什么。
而今聽普說了。
下去堂中。
或堂前后架試坐看。
有時被你久久坐。
忽然死得也不定。
建炎改元。
北人南渡。
泐潭日不下千缽坐食。
師超搖法樂。
略不以介意。
而檀施四來。
齊廚濟足。
人到于今稱頌之。
二年正月辛丑夜參。
因敘洞下宗旨。
不斷如線。
而名世續(xù)慧命者零落。
無幾因欷歔江下沾襟。
明日閉方丈不出。
又明日手寫數(shù)語遍與山中耆宿。
辭訣。
眾大駭。
至有哭之慟者。
師皆拒而不與之接。
至中夕。
遽命燭。
集執(zhí)事者。
囑以后事。
語終。
泊然而逝。
閱歲四十有五。
坐二十五夏。
時御史中丞陸德先。
西京宗正趙公士暕。
尚書郎方公昭通。
議大夫馮公溫舒。
徽猷閣待制宋公喚秀。
州刺史韓公昭同會泐潭。
頗問道于師。
見其脫去之狀。
益歆慕焉。
火馀五色舍利。
烱如珠玉。
齒舌不燼。
塔于寺之西峰。
師初在西京。
漕使徐公閎中有子。
冠且婚矣。
見師說法次。
忻然慕之。
即棄榮剔發(fā)具戒。
名曰德止。
以夙悟才辯。
有名于世。
贊曰。
教中以七地已前菩薩福智為修生。
八地已去福智為報得。
若闡提。
年二十有八出世。
五遷巨剎。
所至勃興。
槌拂之下。
動如阡陌。
初未嘗遣化。
而供饌珍麗。
服用完新。
庸非報得者歟。
方是時叢林以侈靡相尚。
照因其時。
闊達大度。
順學(xué)者之欲。
而嫚罵諸方。
特以如大死人為教。
然托其身后。
竟未有繼其風(fēng)者。
嗚呼異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3—1163 【介紹】: 宋僧。蘄州人,俗姓江,號應(yīng)庵。年十七出家,侍虎丘隆禪師,通徹大法。晚居明州天童寺,機辯明妙。世稱曇華與宗呆為二甘露門。
全宋詩
釋曇華(一一○三~一一六三),號應(yīng)庵,俗姓江,蘄州黃梅(今屬湖北)人。
年十七于東禪寺去發(fā)。
首依隨州水南遂禪師。
歷謁湖南北、江東西諸老宿。
至云居,禮圓悟禪師。
入蜀,往見彰教紹隆,侍隆移虎丘。
辭游諸方,初分座于處州連云寺,繼住處州妙嚴寺。
歷住衢州桐山明果寺,蘄州德章安國寺,饒州報恩光孝寺、薦福寺、寶應(yīng)寺,婺州寶林寺、報恩光孝寺,江州東林太平興隆寺,建康府蔣山太平興國寺,平江府報恩光孝寺,兩住南康歸宗寺,末住明州天童山景德寺。
孝宗隆興改元卒,年六十一。
為南岳下十六世,虎丘紹隆禪師法嗣。
有宋守銓等編《應(yīng)庵曇華禪師語錄》,收入《續(xù)藏經(jīng)》。
事見《語錄》及所附宋李浩撰《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一九、《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曇華詩,以輯自《語錄》卷一至卷六之詩編為卷一,以見于《語錄》卷一○之詩為卷二。
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三四七
曇華(?——一一六三),號應(yīng)庵,黃梅(今湖北黃梅)人,江(一作汪)氏子。年十七出家,住明州天童寺,紹興末住平江府光孝寺。隆興元年卒。見《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曇華字應(yīng)庵。蘄州汪氏子也。生而奇杰不類凡兒。年十七依于東禪薙發(fā)。首謁遂和尚略得染指法味。于是遍參知識。靡所契證。聞圓悟住云居煅煉學(xué)者。華往禮依侍。悟乃痛與錐剳。值悟返蜀指見虎丘隆禪師。侍一載頓明大事。已而訪此庵元命分座。于是開堂妙嚴。遷歸宗。時大慧在梅陽。有僧傳華示眾語。大慧見之極口稱嘆。復(fù)寄偈曰。坐斷金輪第一峰。千妖百怪盡潛蹤。年來又得真消息。報道楊岐正脈通。虎丘忌日拈香曰。生平?jīng)]興撞著這無意智老漢。做盡伎倆湊泊不得。從此卸卻干戈。隨分著衣吃飲。二十年來坐曲錄床。懸羊頭賣狗肉。知他有甚憑據(jù)。雖然一年一度燒香日。千古令人恨轉(zhuǎn)深。世稱華與杲二甘露門。嘗戒徒眾曰。衲僧著草鞋。住院何事口如黿蛇惡窟乎。宋隆興元年六月十三日奄然而化塔全身于東山。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三
應(yīng)庵禪師。諱曇華。北宋徽宗崇寧癸未。生于楚黃江氏。神彩炳異。識度持重。年十七。具決定志。津濟群品。棄家得道于虎丘隆公。隆先妙喜。受印于佛果。佛果嗣法東山演禪師。而應(yīng)庵為東山之四世也。當(dāng)時推二甘露門。謂楚西有應(yīng)庵。浙東有妙喜。妙喜謫梅楊。有傳應(yīng)庵法語至者。妙喜譽不容口。以偈柬曰。坐斷金輪第一峰。千妖百怪盡潛蹤。年來又得真消息。報道楊岐一脈通。應(yīng)庵之語曰。九年面壁。壞卻東土兒孫。只履西歸。鈍置黃面老子。以拄杖畫一畫云。石牛橫古路。一馬生三寅。又曰。十五日以前水長船高。十五日以后泥多佛大。東海鯉魚打一棒。雨似盆傾。直得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悉皆歡喜。謂言打者一棒。不妨應(yīng)時應(yīng)節(jié)。山僧不覺通身踴躍。遂作詩一首。舉似大眾。蜻蜓許是好蜻蜓。飛來飛去不曾停。被我捉來。摘卻兩邊翼。恰是一枚大鐵釘。又曰。飯籮邊漆桶里。相唾饒你潑水。相罵饒你接嘴。黃河三十年一度清。蟠桃五百歲一次開花。鶴勒那咬定牙關(guān)。朱頂王呵呵大笑。歸宗五十年前有一則公案。今日舉似諸人。且道是甚么公案。王節(jié)級失卻帖。又曰。參禪人切忌錯用心。悟明見性是錯用心。成佛作祖是錯用心??唇?jīng)看教是錯用心。行住坐臥是錯用心。吃粥吃飯是錯用心。屙屎送尿是錯用心一動一靜一往一來是錯用心。更有一種錯用心。歸宗不堪與諸人說破。何故。一字入公門九牛車不出。其前后語要。約類如此。僧問。秖者是埋沒自己。秖者不是孤負先圣。去此二途。和泥合水處。請師速道。曰。玉箸撐虎口。僧曰。一言金石談來易。萬事鴻毛脫去輕。曰。莫謾老僧好。侍郎季浩擬達所畜。應(yīng)庵驟起。揕其胸曰。死后向甚處去。浩噤不能發(fā)。應(yīng)庵叱退之。浩不旬日。徹見臨濟宗旨。其妙密鉗錘。又類如此。故一時無表里貴賤。耆艾飽參。經(jīng)其爐韛。無不汗下心死。隆興改元五月?;⑶鸺沙俊?yīng)庵拈香曰。平生沒興。撞著無意智老和尚。做盡伎倆。湊泊不得。從此卸卻干戈。隨分著衣吃飯。二十年來坐曲錄床。縣羊頭賣狗肉。知它有甚憑據(jù)。一年一度燒香日。千古令人恨轉(zhuǎn)深。已而以叢林。囑累教授嚴康朝。以滹沱正宗。分付密庵咸杰。次月將告寂。猶掛牌入室?;蛞再收?。應(yīng)庵呵曰。吾長笑諸方所為。而自蹈之耶。區(qū)分院事。洪纖不遺。趺坐遷化。世齡六十一。僧夏四十三。塔于玲瓏巖之外岡。未踰月。妙喜亦遷化。初應(yīng)庵道既通聞。此庵元布袋住連云。深山廣澤。衲子難近。徒步訪之。故為分座。而連云之風(fēng)立震。已而主明果。則雪堂每過。盤桓永夜。間有竊議者。雪堂叱之。應(yīng)庵凡八歷名剎。兩住歸宗。始明果。終天童。其居天童時。妙喜亦生。還住育王焉。 贊曰。臨濟宗枝。若無首山。幾到大風(fēng)吹止?;⑶鹈}。一有應(yīng)庵。家聲始不寂寥。如珠中如意?;ɡ飪?yōu)曇。色色改觀。但圓悟為一睡虎。發(fā)其千片之弩。豈有鼷鼠。怏怏負其所望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五
釋曇華,字應(yīng)庵,蘄州汪氏子也。生而奇杰,不類凡兒。年十七,依于東禪薙發(fā),首謁遂師,略得染指法味。于是,遍參知識,靡所契證。聞圓悟住云居,煆煉學(xué)者,華往禮焉,因依之。悟乃痛與錐剳,值悟返蜀,指見虎丘隆。趨侍一載,頓明大事。已而訪此庵元命分座,于是開堂妙嚴,遷歸宗,時大慧在梅陽,有僧傳華示眾語,大慧見之極口稱歡,復(fù)寄偈曰:“坐斷金輪第一峰,千妖百怪盡潛蹤。年來又得真消息,報道楊岐正脈通?!被⑶窦扇?,拈香曰:“生平?jīng)]興,撞著這無意智老漢,做盡伎倆,湊泊不得,從此卸郤干戈,隨分著衣吃飯,二十年來坐曲錄床,懸羊頭、賣狗肉,知他有甚憑據(jù),雖然一年一度燒香日,千古令人恨轉(zhuǎn)深。”世稱華與杲二甘露門。嘗戒徒眾曰:“衲僧著草鞋住院,何事口如黿蛇惡窟乎!”宋隆興元年六月十三日奄然而化,塔于東山。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86 【介紹】: 宋僧。福州人,俗姓鄭,字密庵。自幼聰穎,出家為僧。不憚游行,遍參知識。嗣天童曇華禪師。住蔣山、華藏,禪侶萃集,恒逾千眾。未幾詔住徑山、靈隱,晚居太白。
全宋詩
釋咸杰(一一一八~一一八六),號密庵,俗姓鄭,福州福清(今屬福建)人。出家后遍參知識。初謁應(yīng)庵,蒙印可。后分座說法于吳門萬壽、四明天童。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出世衢州烏巨山乾明禪院,次遷大中祥符寺、蔣山太平興國寺、常州褒忠顯報華藏寺。淳熙四年(一一七七),詔住徑山興圣萬壽寺,召對選德殿。七年,遷靈隱寺。十一年,歸老于明州天童景德寺。十三年卒,年九十九。為南岳下十七世,天童曇華禪師法嗣。有《密庵咸杰禪師語錄》二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事見《語錄》及所附宋葛必撰《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二一、《五燈會元》卷二○有傳?!♂屜探茉姡暂嬜浴墩Z錄》卷上者編為卷一,以見于《語錄》卷下者編為卷二。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六七九
咸杰(?——一一七六),字密庵,福州(治今福建福州)鄭氏子。博通內(nèi)外,能文善書。壯齡出家,參曇華禪師得法,歷主烏巨、祥符、蔣山等剎。后詔住徑山,遷靈隱,晚住育王。淳熙三年寂。見《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傳·卷第八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咸杰字密庵。福州鄭氏子也。其母夢廬山老僧入舍遂舉師。自幼穎異過人。及壯剃發(fā)進具遍參知識。最后謁應(yīng)庵華和尚于衢州明果庵。一日問曰。如何是正法眼。答曰。破沙盆。應(yīng)庵頷之。說偈曰。大徹投機句。當(dāng)陽廓頂門。相從今四載。徵詰洞無痕。雖未付衣缽。氣宇吞乾坤。卻把正法眼。喚作破沙盆。后出住衢州烏巨庵。次遷祥符蔣山華藏。未幾奉詔主徑山及靈隱。上堂牛頭橫說豎說。不知有向上關(guān)棙子。有般漆桶漢東西不辯南北不分。如何是向上關(guān)棙子何異開眼尿床。我有一轉(zhuǎn)語。不在向上向下。千手大悲摸索不著。老僧今日布施大眾去也。良久曰。達磨大師無當(dāng)門齒。上堂卓拄杖曰。迷時秖迷這個。復(fù)卓一下曰。悟時秖悟這個。迷悟兩忘。糞掃堆頭重添搕??。莫有東涌西沒全機獨脫處道得一句底。么若道不得老僧自道去也。擲拄杖曰。三十年后又舉。金峰和尚示眾云。老僧二十年前有老婆心。二十年后無老婆心。僧門。如何是和尚有老婆心。峰曰。問凡答凡問圣答圣。僧又問。如何是和尚無老婆心。峰曰。問凡不答凡問圣不答圣。師曰。我當(dāng)時若見他恁么說。好向他道。爾若自瞥地去。自然不落這圣凡窠臼也。又舉婆子燒庵話畢師曰。這個公案叢林中多有拈提者。老僧今日裂破面皮。不免對眾納敗闕一上。定要諸方檢點明白。乃召眾曰。這婆子住處深穩(wěn)水泄不通。偏向枯木上糝花。寒巖中發(fā)焰。這僧孤身迥迥慣入洪波。等閒坐斷潑天潮頭。到底自無涓滴。仔細檢點。將來敲枷打鎖則不無。若謂佛法二人俱未夢見在。今老僧與么提持畢竟意歸何處。良久曰。一把柳絲收不得。和煙搭在玉欄干。上堂卓拄杖曰。盡大地喚作一句子擔(dān)枷帶鎖。不喚作一句子業(yè)識茫茫。兩頭俱透脫。得了凈裸裸赤灑灑。不可把達磨一宗掃地而盡。所以云門大師道。盡乾坤大地?zé)o纖毫過患。猶是轉(zhuǎn)句不見一法。始是半提更須知有全提在。師曰。劍去久矣。方乃刻舟。拈拄杖卓一卓下座。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五
禪師名咸杰。
號密庵。
其先福州世族也。
姓鄭氏。
母夢廬山皓鬢頭陀入室而生。
生之夕。
境內(nèi)皆聞天樂。
不知何祥。
其親亦秘之。
師幼穎悟。
氣宇深沉。
事親以孝聞。
親有賢行。
勖之遠游。
遂得度受具。
不結(jié)侶。
不備衾。
寒暑一衲。
遍扣諸方。
諸方敬之。
晚依應(yīng)庵。
屢遭訶詈。
不假一詞。
默師默契其機。
一日應(yīng)庵晚參垂問。
如何是正法眼。
師遽趨對曰。
破砂盆。
應(yīng)庵頷之。
命入侍。
大擁眾心。
及辭歸省親。
應(yīng)庵送以偈曰。
大徹投機句。
當(dāng)陽廓頂門。
相從今四載。
徵詰洞無痕。
雖未付缽袋。
氣宇吞乾坤。
卻把正法眼。
喚作破砂盆。
此行將省覲。
切忌便跺跟。
吾有末后句。
待歸要爾遵。
師閩還。
應(yīng)庵乃上堂。
舉師分座曰。
一棒一條痕。
一摑一手血。
臨濟老瞎驢。
至今猶未瞥。
須彌頂上浪拍天。
大洋海水無一滴。
偉哉本色人。
頂門亞三只辨龍蛇。
百草頭擒虎兕。
一毫力穿大地人鼻孔。
坐斷衲僧搖舌。
雖然猶未撥動向上一竅在。
且作么生是向上一竅。
問取堂中首座杰。
未幾開化衢之烏巨。
其節(jié)概大類應(yīng)庵。
應(yīng)接渾如妙喜。
一時厭飫叢林者。
皆起而歸之。
秘閣張镃。
矢向宗風(fēng)。
改宅為慧云寺。
請師據(jù)室。
師憐其正信
示以趙州無字。
镃得旨。
及師應(yīng)祥符蔣山。
歷華藏雙徑。
而镃皆隨侍。
又遷靈隱。
床歷無所容。
乃舉破庵先。
分座接納焉。
師嘗被召入禁庭。
或留宿內(nèi)觀堂。
天子屢欲加贈。
師屢以疾辭。
教授嚴康朝曰。
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
理固然也。
況良時莫再。
圣主難逢。
法兄每用藏六之機。
不顧從上縣絲之脈。
朝不取也。
師曰。
汝之所見。
本為通論。
但弘道設(shè)教也以時。
當(dāng)此際。
京畿宮觀。
金碧交輝。
古德高風(fēng)。
杳不聞矣。
而躁進孟浪之病。
庶幾老成持重者。
有以振之。
且華亭渡西山隱。
獨非兼濟天下乎哉。
力請退休平江。
淳熙甲辰春。
天童使至。
師告眾曰。
去年八月間。
得旨與安閒。
擺脫水云性。
縱步到陽山。
元宅諸子弟。
忻然力追攀。
庵居三個月。
開懷宇宙寬。
忽接四明信。
來書意盤桓。
天童虛法席。
使君語猶端。
迢迢遣耑使。
不問路行難。
山僧臨晚景。
不敢自相瞞。
搥鼓樂與行。
四眾亦忻歡。
先師未了底。
應(yīng)是起波瀾。
敢問大眾。
如何是先師未了底。
一回飲水一回咽。
臨濟德山俱汗顏。
入寺以應(yīng)庵遺規(guī)結(jié)制。
升座曰。
數(shù)十年前舊公案。
今日拈來重剖判。
任是鐵眼與銅睛。
也須曳入紅爐煅。
眾中忽有個不受瞞底出來道。
盡大地是個紅爐。
也煅某甲不破。
只向他道。
也知你在鬼窟里作活計。
淳熙丙午。
無病示寂。
塔于寺東。
其嗣法者。
破庵先等一十二人。
而澄照自鏡。
復(fù)住天童。
贊曰。
應(yīng)庵廓虎丘之風(fēng)。
時出入其庭者濟濟耳。
以其廢鉤繩而取曲直。
故竊諱之。
及密庵開化。
山不束岳。
海不束濤。
豈非過師之智。
自與齊眉共躅者異歟。
不然。
則臨濟宗風(fēng)何能西咸四七。
而東登二三也。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五
釋咸杰,字密庵,福州鄭氏子也。其母夢廬山老僧入舍,遂舉。杰自幼穎異過人,及壯剃發(fā),進具,遍參知識。最后謁應(yīng)庵華于衢州明果庵。一日,問曰:“如何是正法眼?”答曰:“破沙盆?!睉?yīng)庵頷之,說偈曰:“大徹投機句,當(dāng)陽廓頂門。相從今四載,徵結(jié)洞無痕。雖未付衣缽,氣宇吞乾坤。郤把正法眼,喚作破沙盆?!焙蟪鲎♂橹轂蹙掴?,次遷祥符蔣山華藏。未幾,詔主徑山及靈隱。上堂:“牛頭橫說豎說,不知有向上關(guān)棙子。有般漆桶漢,東西不辨,南北不分,如何是向上關(guān)棙子?何異開眼尿床。我有一轉(zhuǎn)語,不在向上向下,千手大悲摸索不著,老僧今日布施大眾去矣?!绷季迷唬骸斑_摩大師無當(dāng)門齒?!鄙咸?,卓柱杖曰:“迷時秪悟這個。”復(fù)卓一下曰:“悟時秪悟這個,迷悟兩忘,糞掃堆頭,重添搕??,莫有東涌西沒,全機獨脫處,道得一句底么?若道不得,老僧自道去也?!睌S柱杖曰:“三十年后?!庇峙e“金峰示眾曰:老僧二十年前有老婆心,二十年后無老婆心。僧門:如何是有老婆心?峰曰:問凡答凡,問圣答圣。僧又問:如何是無老婆心?峰曰:問凡不答凡,問圣不答圣?!苯茉唬骸拔耶?dāng)時若見他恁么說,好向他道:你若自瞥地去,自然不落這圣凡窠臼也。”又舉婆子燒庵話畢,杰曰:“這個公案叢林中多有拈提者,老僧今日裂破面皮,不免對眾納敗闕一上,定要諸方檢點明白?!蹦苏俦娫唬骸斑@婆子住處深隱,水泄不通,遍向枯木上糝花,寒巖中發(fā)燄。這僧孤身迥迥,慣入洪波,等閒坐斷潑天潮頭,到底自無涓滴。仔細檢點,將來敲枷打鎖則不無,若謂佛法,二人俱未夢見。今老僧與么提持,畢竟意歸何處?”良久曰:“一把柳絲收不得,和煙搭在玉欄桿。”上堂卓拄杖曰:“盡大地喚作一句子,擔(dān)枷帶鎖。不喚作一句子,業(yè)識茫茫。兩頭俱透脫得了,凈裸裸,赤灑灑,不可把達摩一宗掃地而盡,所以云門大師道盡乾坤大地,無纖毫過患,猶是轉(zhuǎn)句,不見一法始是半提,更須知有全提?!绷季迷唬骸皠θゾ靡?,方乃刻舟?!?/blockquote>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1—1203 【介紹】: 宋僧。臨江軍新喻人,俗姓彭。幼失怙恃,年二十一出家于本郡光化寺,又云游江南諸地寶寺求法。孝宗淳熙三年,詔居臨安靈隱。召對論佛法,稱旨,留宿內(nèi)觀堂,賜號佛照,因進《宗門直指》一篇。寧宗慶元元年,歸老東庵。嘉泰間別眾書偈,坐寂而逝。謚普惠宗覺禪師。
全宋詩
釋德光(一一二一~一二○三),號拙庵,賜號佛照,俗姓彭,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年十五,依本郡東山光化寺吉禪師落發(fā)。高宗紹興十一年(一一四一),大慧宗杲禪師南遷,望見而慕之。后二年,謁月庵果、應(yīng)庵華、百丈震等,終不自肯。二十六年,聞宗杲住阿育王山,依之而大徹。杲歸徑山,光奉事益虔。杲入寂,光分座仰山。后住鴻福、光孝二寺。孝宗多次召對。淳熙七年(一一八○),歸老育王廣利寺。光宗紹熙三年(一一九二),遷徑山。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還育王。嘉定三年卒,年八十三,謚普慧宗覺大禪師。為南岳下十六世,徑山宗杲禪師法嗣。有《語錄》傳世,見《續(xù)藏經(jīng)》所收《古尊宿語錄》卷四八《佛照禪師奏對錄》、《續(xù)古尊宿語要》卷五《佛照光和尚語》?!?a target='_blank'>五燈會元》卷二○、《補續(xù)高僧傳》卷一○、《寶慶四明志》卷九有傳。今錄詩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四八七六
德光(一一二一——一二○三),號拙庵,俗姓彭,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少敏悟好學(xué),成年始出家,遍訪名師,得大徹悟,名公貴卿多從之游。孝宗皇帝雅聞其名,淳熙三年召住靈隱寺,應(yīng)對稱旨,賜號佛照禪師。丐閒山林,處以育王,紹熙中改蒞徑山。嘉泰三年坐化,年八十三,賜謚普慧宗覺大禪師。見周必大《文忠集》卷八○《圓鑒塔銘》。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德光賜號佛照。臨江軍彭氏子也。志學(xué)之年即依本郡光化寺吉和尚薙發(fā)受具。一日入室吉問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個甚么光。罔措通夕不寐。次日復(fù)登方丈請曰。昨蒙和尚垂問。既不是心不是佛又不是物畢竟是甚么。望乞慈悲指示。吉乃震威喝曰。這沙彌更要我與你下注腳在。拈棒劈脊打出。于是有省。次謁月庵杲應(yīng)庵華百丈震。皆無所入。適大慧奉旨住明州阿育王。四海英才鱗集。光亦造焉入室。大慧舉竹篦問曰。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不得下語不得無語。光擬對。大慧便棒。光豁然大悟。從前所得到此瓦解冰消。侍久之宋孝宗慕光道價降詔命住靈隱。一日召問對答稱旨。留宿內(nèi)觀堂。后示寂。塔全身于東庵。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德光。
臨江彭氏子。
彭氏故舊族。
母袁。
夢異僧入室。
驚窹而娠。
既生。
其祖曰。
吾家世積德。
此子必光吾門。
因是命名。
九歲值寇擾。
辟地于袁之木平寺。
有妙應(yīng)大師伯華善相曰。
是子。
伏犀貫頂。
出家必作法門梁棟。
俄失恃怙歸伯氏。
年二十一。
聞人誦金剛經(jīng)。
有省。
自伯母曰。
適聞?wù)b經(jīng)。
身心歡喜。
世間萬事。
真如幻夢。
兒愿出家。
即散家貲與其族。
詣光化院足庵老宿薙落。
足庵攜之入閩。
語師曰。
是行。
為子擇所依。
東禪月庵果公。
具衲僧眼。
子依之。
時復(fù)有吾足矣。
見月庵。
機語相契。
是時老宿。
多集閩中。
如妙湛佛心圓覺。
望重叢林。
師無不參叩。
遍歷五十馀員善知識。
最后見大惠于育王。
為舉竹篦話。
師儗對。
痛棒隨之。
遂大悟。
從前所得。
為之冰釋。
惠曰。
爾這回始徹也。
說偈以頂相付之。
隨過蔣山。
謁應(yīng)庵。
庵稱賞不已。
謂人曰。
光兄插翅虎。
吾當(dāng)避之。
乾道丁亥。
住臺之鴻福。
徙光孝。
臺守李侍郎浩。
延之也。
孝宗。
雅聞師名。
淳熙三年。
被旨住靈隱。
入對選德殿。
問佛法大意曰。
朕心佛心。
是同是別。
對曰。
直下無第二人。
曰。
如是則佛即是心。
心即是佛耶。
對曰。
成一切性即心。
離一切相即佛。
又問。
釋迦雪山六年所成何事。
對曰。
將謂陛下忘卻。
上悅。
賜號佛照禪師。
自是召見無虛歲。
至留內(nèi)觀堂。
五宿而出。
恩遇異常。
紹熙改元。
孝宗御重華宮。
稱壽皇。
而徑山命下。
師力辭。
壽皇曰。
欲頻相見耳。
何以辭為。
慶元初。
請老許歸育王。
師之在內(nèi)觀堂也。
上時乘小輦過堂。
至則促席而坐。
或曳袂而行。
歡如平生。
宣賜金玉器用繒?。
計緡三萬馀。
及王臣長者所施。
悉以置育王贍眾之田。
國史陸游。
詳記其事。
自創(chuàng)數(shù)椽。
曰東庵。
掩關(guān)自娛。
以休世焉。
以嘉泰癸亥三月。
告眾曰吾世緣將盡。
未幾問左右曰。
今日月半耶。
對曰然。
即索紙作遺書。
與平昔所厚者。
集眾敘別。
皆法門之旨要。
無半語及他事。
索浴更衣。
大書云。
八十三年。
彌天罪過。
末后殷勤。
盡情說破。
泊然而逝。
弟子塔全身于庵后。
僧臘六十。
謚普慧宗覺大禪師。
塔曰圓鑒。
明河曰。
南渡后宗師。
唯妙喜老子。
得人為多。
開堂說法。
顯然為天人師者。
不下數(shù)十人。
然皆不數(shù)傳寂寂矣。
能使道脈長永。
枝葉繁茂。
不忝師門傳受。
唯師一人而已。
古稱妙喜。
能大圓悟之門。
愚謂。
妙喜之得師。
猶圓悟之得妙喜。
續(xù)燈舉妙喜之嗣。
契悟廣大者。
九人。
師不與焉。
已失其鑒。
至謂弟子之超卓者。
又蚤世不使久開法。
俾法嗣廣布。
然則師豈非超卓。
而夭者耶。
噫。
所謂瞋目而不見泰山也。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德光,賜號佛照,臨江彭氏子也。志學(xué)之年,即依郡之光化吉薙發(fā),受具。一日,入室,吉問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個甚么?”光罔措,通夕不寐。次日復(fù)登方丈,請曰:“昨蒙垂問,既不是心不是佛,又不是物,畢竟是甚么,望乞慈悲指示?!奔苏鹜仍唬骸斑@沙彌更要我與你下注腳!”拈棒劈脊一擊。于是有省。次謁月庵杲、應(yīng)庵華、百丈震皆無所入,適大慧住明州阿育王,四海英才鱗集,光亦造焉。入室,大慧舉竹篦問曰:“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不得下語,不得無語!”光擬對,大慧便棒,光豁然大悟,從前所得到此瓦解冰消。侍久之。宋孝宗慕光道價,降詔命住靈隱,一日召問,對答稱旨,留宿內(nèi)觀堂。后示寂,塔于東庵。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泰州海陵人,字元章。
查許國孫。
高宗紹興二十一年進士。
孝宗乾道中為戶部郎中,總領(lǐng)四川財賦司。
累官太府少卿。
李浩等為五賢,以材谞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字仲欽。
李浩子。
孝宗淳熙八年進士。
嘗學(xué)于陸九淵。
為漢州司戶,攝理掾獄,以平反稱。
調(diào)衡州教授,訓(xùn)士諄至,生徒甚眾。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普度(一一九九~一二八○),號虛舟,俗姓史,江都(今江蘇揚州)人。年十二,出家本郡天寧寺,繼事東堂院龍溪祖信,后參無得通禪師得法。理宗淳祐初住建康府半山報寧禪寺。歷住鎮(zhèn)江府金山龍游禪寺、潭州鹿苑褒忠禪寺、撫州疏山白云禪寺、平江府承天能仁禪寺、臨安府中天竺天寧萬壽永祚禪寺、靈隱景德禪寺,終于徑山興圣萬壽禪寺。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卒,年八十二。有凈伏等編《虛舟普度禪師語錄》一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事見《語錄》及所附元釋行端撰《行狀》,《補續(xù)高僧傳》卷一一有傳?!♂屍斩仍?,以輯自《語錄》的偈頌及其中單編的詩編為一卷。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八七八
普度(一一九九——一二八○),字虛舟,揚州江都(今江蘇揚州)史氏子。出家郡之天寧寺,繼事武林東堂院祖信,后參無礙通公得法。出主金陵半山,潤之金山;潭之鹿苑,撫之疏山,蘇之承天。景定間住臨安中天竺、靈隱。元世祖至元十四年,詔住徑山。十七年卒,年八十二。著有《虛舟普度禪師語錄》一卷(存)。事跡見該書卷末所附《行狀》。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普度。字虛舟。維揚江都史氏子。稍長雖習(xí)世書。絕無處俗意。母識其志。俾依郡之天寧出家。畢將軍與語。大奇之曰。此兒短小精悍。音吐如鐘。他日法中向上爪牙也。攜歸武林。禮東堂院祖信。為受業(yè)師。執(zhí)侍五年。奮志參方。初見鐵牛印于靈隱。已而江東西。河南北。悉遍歷焉。時無礙通。唱道饒州薦福。師決志叩請。其遷福嚴華藏。亦與之俱。入室次。通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么人。師曰。金香爐下鐵昆崙。通曰。將謂這矮子。有長處見解只如此。師曲躬作禮曰。謝和尚證明。若天童晦巖光。大慈石巖璉。虎丘石室迪。皆一見器異。留與法務(wù)。淳祐初。制府趙信庵。以金陵半山請出世。遷潤之金山。潭之鹿苑。撫之疏山。蘇之承天。景定間。賈太傅。奏補中天竺。復(fù)請旨升靈隱。至元丁丑。被命住徑山。師說法。直捷簡要。肩荷法門。老而無倦。嘗云。萬法是心光。諸緣惟性曉。本無迷悟。人只要今日了。又云。既無迷悟人了個甚么。無人契其機者。其住徑山。值火馀。志圖興復(fù)。將有緒俄示恙。索筆大書曰。八十二年。駕無底船。踏翻歸去。明月一天。遂寂。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
禪師普度者。
出史氏。
刊江人也。
刊俗浮華。
度不樂家居。
正信友。
出入僧伽藍。
結(jié)出世緣。
熏久機熟。
竟斬發(fā)焉。
自號虛舟。
入講肆。
精貫楞伽唯識。
晝倦??幾假寐。
夢游于俗。
俗境宛然。
僉有術(shù)士。
相其面曰。
公乃玉堂金馬中客。
何墮于僧?dāng)?shù)。
度唾之曰。
我既登釋譜。
不受你輩雌黃也。
覺則汗流愧悚。
于是廢卷枯坐。
不言者累日。
同學(xué)請入筵。
度曰。
此非究竟。
聽之何為。
且諸佛涅槃之旨。
豈言詮能及哉。
同學(xué)病其狂。
度即負缽袋而去。
遍走江南。
諸有道名之社弗生怠忽。
乃謁無得通禪師于常州之華藏寺。
是日同謁者三十馀人。
通公獨許度參堂。
度得入通公之室。
每求佛法大意。
通每低聲曰。
佛法盡有待無人處向你說。
度益心疑。
夜靜私抵通公榻下。
哀求不已。
通又低聲曰。
將謂無人那。
乃指度復(fù)自點胸數(shù)下。
則瞑目悄然。
度驚趨出。
于是參究愈切。
坐立如木偶人。
會通公示眾曰。
破一微塵出大經(jīng)。
鳶飛魚躍更分別。
不將眼看將心看。
已見重敲火里冰。
度脫然省發(fā)于座下。
通乃召度曰。
不與萬法為侶者。
是甚么人。
度對曰。
金香爐下鐵昆崙。
曰。
將謂者矮子有甚長處。
見解卻只如此。
度拜曰。
謝和尚證明。
通大喜之。
度于是久侍華藏。
師子相契。
如水乳也。
通公每勉度出世。
度啟曰。
行道之日無窮。
事師之期有限。
師壽縱愈趙州。
恐普度薄福。
一旦填溝壑。
再欲蒙師教誨。
其可得乎。
通公為之俛首惻然。
公歿。
度乃離華藏。
經(jīng)行石頭城。
夜宿袈裟院。
適東西兩房。
爭法產(chǎn)搆訟。
數(shù)年不已。
度釋以片言。
兩僧悲泣悔過。
俱以家業(yè)屬度。
度發(fā)笑而去。
自此隨方說法。
或久或近。
三十馀年如一日。
嘗示眾曰。
邪人說正法。
正法悉皆邪。
正人說邪法。
邪法悉皆正。
卓拄杖云。
正耶邪耶。
又卓云。
說邪不說邪。
向者里揀辨得出。
黃金為屋未為貴。
玉食錦衣何足榮。
又曰。
萬法是心光。
諸緣惟性曉。
本無迷悟人。
只要今日了。
既無迷悟。
了個甚么。
千言萬語無人會。
又逐流鶯過短墻。
值徑山燬。
朝旨以度居之。
度年八十。
力圖興復(fù)。
巨細行役。
尚自董焉。
其謙讓不遑。
待后進如先輩。
從未以老自稱。
不二載。
徑山落成。
時元世祖庚辰也。
度每逢通公忌日。
必展真燒香進食垂涕。
門下感之。
率白首親依。
故唱和妙葉。
冠絕一時。
竺西坦歸省于度。
度大書一偈委之。
俄就匡床化去。
其偈曰。
八十二年。
駕無底船。
踏番歸去。
明月一天。
時坦居天童。
天童及門復(fù)有懷信等。
而大度公之聲。
蓋懷信為松源岳五世之孫也。

人物簡介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七
別山祖智禪師者。
蜀人也。
其先楊姓。
世有顯任。
智既生正信之家。
幼絕世緣。
七歲紹印沙門化為行童。
授以圭峰圓覺敘。
脫口成誦。
宋嘉定癸酉。
試所習(xí)得度。
其年十四矣。
又五年。
參[仁-二+幻]牛全于昭覺。
經(jīng)二載苦。
制話頭。
不敢展衾。
每至后夜。
或假寐而已。
偶聞姑蘇僧誦殺六巖法語。
字字皆點著自己禪病。
時巖住姑蘇之穹窿山。
智徑走見。
以古德因緣求指。
巖惟瞑目端坐。
展掌示之。
不決請益。
巖如前無它語。
于此又二載。
智所求益哀。
巖竟不換機智。
乃擬簡藏經(jīng)。
融會本參。
因閱華嚴。
善財入彌勒樓閣。
見閣中有無量不可思議諸佛境界。
有省。
默舉祖師公案。
皆會節(jié)目。
舉似于巖。
巖方啟齒曰。
靈云見桃意在甚處。
對曰。
萬綠叢中紅一點。
幾人歡喜幾人嗔。
巖以為然。
乃可之。
智復(fù)遍歷名席。
俱獲美譽。
渡錢塘。
游天臺。
友斷橋倫。
見無準范禪師于雪竇。
范棒喝風(fēng)馳。
智結(jié)舌不能仰對。
范每受參垂問。
智每擬當(dāng)機。
瞻視范公。
不能進措一辭。
乃私嘆曰。
我生平所參所悟底。
皆死法也死法何濟哉。
乃盡捐宿負。
堅依范公。
久之于范公棒喝中。
大通妙旨。
遂呈偈曰。
用盡工夫夜欲闌。
東挑西撥見還難。
無端豆爆寒灰里。
便把柴頭作火看。
范公遷育王。
徑山。
智皆負包與俱。
徑山燬。
知事者多懼。
勸范棄之。
智曰。
不可。
昔南禪師住歸宗。
歸宗被火。
有司責(zé)其咎。
南尚順而居之。
以故南公之名大重。
今徑山雖火。
而時清道泰。
且堂頭和尚以咎自歸。
無棄去之心。
我輩為人子臣。
當(dāng)仰體君父之心。
父子君臣道合。
反廢為新。
庸何慮焉。
智于是自充化主。
而殿閣樓臺。
從鼓舞中。
涌起五峰矣。
嘉熙二年。
出住洞庭之天王寺。
以真言實踐。
接納方來。
然好貶剝諸方。
江湖以智天王哂之。
癡絕沖嘗問。
洞庭來僧曾見智天王否。
對曰。
學(xué)人適從天王來。
曰尋常有何言句。
僧舉天王示眾語曰。
帶鎖擔(dān)枷招罪犯。
安禪入定坐深坑。
兩頭踢脫無依倚。
一個閒人天地間。
沖笑曰。
恁么則智天王罪過不少。
丞相游公侶以西余虛席。
請智補之。
未久智自西余。
荷策遷金陵之蔣山。
參徒蟻聚。
名滿淮南。
悅堂訚道者。
初游吳。
聞智尋常怒氣噀人不減。
居天王時。
乃謁智。
智問曰。
是何法諱。
對曰。
祖訚。
近離何處。
對曰。
江西曰馬大師安否。
對曰。
起居和尚。
智拽杖便起。
訚躡履便行。
侍僧問曰。
適來者僧未知留否。
智笑曰。
是必去也。
侍僧出訪。
旦過堂。
果去矣。
訚住后乃曰。
我當(dāng)時只肯別山收。
不肯別山放。
寶祐四年。
天童火。
無少剩。
州帥吳公潛以疏聞上。
上以智居天童智。
曰攜。
吾白骨以伴。
青山足矣。
興復(fù)之事。
豈吾望也。
遂于瓦礫堆中。
搆草廬。
以安眾。
三載之間。
松關(guān)盡處青山。
捧出梵宮。
而壯甲東南焉。
智處眾。
能耐小節(jié)。
深得衲子之心。
衲子互相頌曰。
吾師諱祖智。
即弘智再來也。
景定改元九月朔。
示眾曰。
云淡月華新。
木脫山露骨。
有天有地來。
個個眼睛活。
乃掩室。
復(fù)令傳語曰。
不及相見。
各自努力。
越十日。
珍囑后事。
叉手捐世。
壽六十一。
坐四十七夏。
塔于中峰。
贊曰。
我?guī)熚涛蚶先恕?div id="mzgt0i5"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849_0_187_comment'>
新天童時。
修輯歷祖。
石塔。
余得見智公之塔。
圮于荊棘叢中。
及考天童中興圖志。
惟公大有功于天童者也。
公初事無準。
居徑山。
以大義鼓舞。
遽成五峰樓閣。
后公居天童。
不三載而重興莫大之精藍。
亦座下有其人。
而鼓舞之。
嗟乎非忠于事上。
誠以接下。
曷克有此哉。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一
釋祖智,字別山。姓楊氏,順慶人也。年十四得度,初聞僧誦六巖語悅之。時巖住蘇之穹窿,亟往從焉,因閱《華嚴經(jīng)》“彌勒樓閣……入已還閉”之語,恍如夢覺。越二年,遍叩浙翁琰、無際派、高原泉、淳庵凈、妙峰善,最后見無準范于雪竇,知是法器,待之彌峻。時或棒喝,交并語不少貸,智欲擬答,禁不能發(fā)。由是知解,都喪久之,作而言曰:“吾生平皆守死法,今始行活路?!奔榷兑茝缴?,命智分座。嘉熙戊戌,洞庭天王虛迎智主之。寶祐丙辰,天童寺燬,制相吳公潛判州事,奏智道行,被旨攜一缽一囊至縛茅以居。 時州地久旱,祈禱輒應(yīng),人情奔湊,不三載,百廢具舉,天童乃復(fù)舊觀。庚辰九月朔旦,忽示眾云:“云淡月華新,木脫山露骨。有天有地來,幾個眼睛活?!痹绞眨狗种貏e大眾,叉手而逝。世壽六十有一,坐四十七夏,塔于中峰密庵禪師之右,玉局文復(fù)之為之銘云。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松隱。
茂禪師。
字實庵。
明奉化鄭氏子。
自幼喜趺坐。
十六依傳法寺希顏出家。
使司米鹽細務(wù)。
師嘆曰。
離家為求道。
茍羈紲于此。
何異狗茍蠅營者耶。
乃潛行大江之西。
見南澗泉公。
師晝夜系念。
無須臾間斷。
一夕。
松月下炤。
起步檐隙間。
聞泉聲有觸。
遽往白之泉公。
泉公曰。
此間尋常施設(shè)。
不足發(fā)子大機大用。
盍往見古林茂公乎。
師即擔(dān)簦啟行。
既至。
古林問曰。
爾來欲何為。
師曰。
正為生死事大。
特來求出離爾。
林曰。
子明知四大五蘊。
是生死本根。
何緣入此革囊耶。
師儗議欲答。
林以杖擊之。
師豁然有所悟入。
自是機辯峻絕。
縱橫自如。
林深器之。
命居第一座。
至正壬午。
宣政院。
命長瑞云之清涼。
學(xué)徒奔湊。
機鋒相加。
如兔走鶻落。
瞬目輒失。
有沙門至問。
對未竟。
以手拍地而笑。
師曰。
滯貨何煩拈出耶。
沙門噓一聲。
師厲聲喝之。
沙門有省而去。
住清涼十五年。
時退隱東堂。
影不出山。
凝塵滿席。
元明良公。
師法侄也。
迎歸天童之此軒。
一旦示微疾。
左右請書偈。
師舉手指心曰。
我此中廓然。
何偈之為。
端坐憑幾。
握右手為拳。
以額枕之而逝。
世壽八十五。
臘七十。
引龕行茶毗法。
火方舉。
忽有物飄灑晴空中。
似雪非雪。
霏微繽紛。
盤旋烈??之上。
至火滅乃已。
蓋天華云。
火后舍利如珠璣者。
頗眾。
宋文憲序曰。
濂聞方策所載。
靈僧示滅。
多有天華之祥。
或者謂。
大乘境界。
去來無跡。
奚以神異為事。
殊不知末習(xí)澆漓。
人懷厭怠。
茍無以聳動瞻視。
何以表真悟。
而啟正信哉。
示現(xiàn)微權(quán)。
固與諸法實相同一揆。
有如師者其事。
蓋無讓于古云。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二
禪師松隱小茂者。出明州鄭氏。為古林大茂之嗣。開法郡之清涼。晚則高枕此軒。湖海莫得而親疏之。共稱為此軒鐵老人。老人常捋須笑曰。釋迦老子。塞井為臼。達磨大師。以油益薪。臨濟德山聻。自點胸曰。還較此軒百步。復(fù)呵呵大笑。是時所歸仰者。必指大茂小茂云。小茂。少時常終日不言。夜則趺坐。其母惡之。推使仆。輒達旦。目不少瞑。年十六。依杭州傳法寺希顏落發(fā)。顏以寺務(wù)屬小茂。小茂私嘆曰。以道故棄家。胡為復(fù)入其家耶。乃棄去孤游。時云居有南澗泉禪師。茂汎鄱湖而謁之。泉頻為饒舌。茂益不領(lǐng)。乃疑宗師有密語。故曰祖祖相授。既有授受。則教外別傳之旨。復(fù)安在哉。于是。不離南澗左右。哀求不已。南澗憫之。乃謂茂曰。子緣不在此。當(dāng)今有茂古林者。乃橫川之仲子。現(xiàn)住饒州永福。去此不遠。子宜往之?;蚩砂l(fā)子之機。如不相契。緊抱一經(jīng)一咒。以待來生參禪可也。小茂奮走永福。見古林。古林問曰。道者來何所圖。對曰。生死事大。求出離耳。曰。你明知四大五蘊。是生死根本。何緣撞入此革囊中。茂又擬對。古林擊之。茂輒證于棒下。乃趨出。急搭伽黎向云居。展拜曰。禹力若不到。河聲流向西。久之。辭還兩浙。古林曰。教育英材。貴順時宜。你以古而行今。吾恐你與時違耳。時違而欲唱道。不亦難乎。茂對曰。以古而行今者。儉也。順今而非古者。奢也。儉之病也。不過無人。然是其人亦至矣。奢之弊也。則獅蟲出焉。獅蟲既出。必成厲階。故傳云。與其奢也寧儉。其今日之謂與。古林賢之。小茂既還浙。游道峰分月江印之座。印于法門輕重。茂不阿其意。每以事拂印。印不懌。印良久曰。首座。乃人天眼目。所見甚當(dāng)。識者兩賢之。至正壬午。出世清涼。剿絕枝蔓。純以真實接人。有僧才申問。便以手拍地而笑。茂曰。滯貨何勞拈出。僧乃噓。茂便喝。僧徹旨而去。茂。每疾時弊。架聲名羅禪者。又疾禪者乏正因。上他勾當(dāng)?;ハ酂岵m。上者。以為一期佛事畢。下者。以為多生事足。故燕坐常失聲曰。痛哉痛哉。雖胡僧再來。無復(fù)柰何。遂退隱東堂。屏絕人事。天童元明良。建朝元閣。閣外更筑此軒而迎茂。茂喜就之。良父事茂公。茂常勖良住持。莫取先名。須責(zé)晚效。茂老且耄矣。忽與侍者約期而死。侍者請留偈。茂曰。此中廓然。何偈為哉。遂端坐憑幾。握右手為拳。枕額而逝。越七日色明頂溫。引龕。阇維于太白峰前。炬方舉??罩杏形铩oh灑繽紛。非雨非雪。盤旋烈??上?;饻缒艘?。識者曰。天花也。獲舍利如珠者不勝計。塔于瑞云山。謚曰佛光普炤禪師。 贊曰。丹沙出神龕。啖之雞犬。雞犬立化麟鳳。驗實效也??妓呻[生平語句。味之者。豈獨為麟為鳳而已哉。則其實效。更當(dāng)何如也?;蝮@公之作略。別有一壺風(fēng)月。嗟乎。曹溪波浪相似。而人被陸沉。公之有補于當(dāng)時。古今孰得而淺深之。
共 1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