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楊氏婦

相關(guān)人物:共 1 位。
共 1 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姓牟氏。其先涪陵人。晉義熙九年。朱齡石伐蜀。以涪陵獽三百家隨軍。因止于廣漢之金淵山谷間。其子孫遂家焉。崖幼岐嶷。寡言笑。絕戲弄。飲水必加拜。嘗終日坐。諦觀不瞬。或問其故。曰我念此身可惡耳。后當燒之。及長。殊剛正。一日與人捕魚而分之。投己得者于水。曰殺非好業(yè)。我今誓當痛斷矣。遂焚棄其具。并輟獵。又見異蛇。首尾皆赤。始長尺馀大二寸許。頃之忽長踰丈。而大約五六尺。從諸獽所開陂塘中。倏爾升云而滅。眾駭懼。崖曰無懼也。但斷殺業(yè)可耳。且勸盡廢池堰蓄魚之地。眾猶未許。俄而堤防決壞。如所戒云。出家依悉禪師。尤勤謹。玄冬之月。禪師命火溫足。崖熾大爐于前。禪師責其多。則曰。須火卻寒。得火嫌多。情性若此。何曰得道。禪師因使置手火中。即應(yīng)聲爇一指無難色。禪師陰異之。他日諸弟子共。推著煙焰中。雖成瘡。欣笑自如。禪師謂曰。汝如此。莫惑亂百姓否。曰諸佛苦身成道。而況某乎。茍獲薙落一日足矣。禪師遂自為薙落。然覺易甚如呼善來。禪師即置刀攝衣作禮曰。崖法師來為我作師。我請為弟子。崖謾謙謝而已。自是神化?顯。弘濟頗多。年踰七十。心力尚強。武成元年六月。于益州城西大逵中。以布裹左右五指燒之。焰且熾?;騿柶渫捶?。曰痛由心起。心既無痛。指何由痛。人有疑其得心疾者。曰盍治諸。答曰。身皆空耳。安用治。又問。根大有對何謂空。答四大五根。復何所住。孝愛寺兌法師。見解通暢。聞崖如此。乃率弟子禮敬。施以衣物。退謂眾曰。崖于般若。真有悟入。非徒口說而已。人因競以菩薩稱之。道俗四集。倍加崇信。如是經(jīng)日。左手指盡。火將及掌。骨髓上沸?;鹎覝缫?。遽又以右手殘指。挑發(fā)其焰。或問。其何自苦如此。答以眾生不行忍故。欲勸發(fā)耳。方其煙焰之盛。兩臂熾然。崖則不動顏色。說法勉勵。行慈斷殺。復為四眾誦經(jīng)。至切詞要義。則頷頭微笑。時有怠者。崖顧曰。末劫輕慢。見像如木頭。聞經(jīng)如風過馬耳。我在山中。初不識字。今聞經(jīng)教。句句與心相應(yīng)。故燒身手令生信重。不然此手豈樵頭耶。于是士女數(shù)萬圍繞。崖澄心中坐自若。忽微雨沾濡。即斂念入定。而云散月明如舊。掌骨五枚既燼。俄而挺然俱出。各長三寸。潔白可愛。眾僉曰。菩薩滅后。愿奉舍利起塔供養(yǎng)。崖遂以口嚙拔所生之骨。吐于眾前曰??蔀樗?。七月十四日。有聲如地陷天裂。莫不震駭復見犬羊龍蛇軍器等象于空中。頃之而息?;騿柶涔?。答曰。驚睡三昧耳。吾欲舍身。故現(xiàn)此相。間使治辦供具。乃于成都縣東南。積薪為樓。高數(shù)丈。上作乾麻小室。以油潤之。孝愛寺導禪師。施六度錫杖。并紫帔。犍為僧淵施班衲。于時遠近奔湊。財弊山積。初亦莫知二德之施物也。十五日旦。崖謂侍者法陀曰。汝取錫杖紫帔班衲來。即乘輿造焚所。時道俗數(shù)十萬。擁輿哭。崖曰。但守菩提心無哭也。遂升高座說法。時復舉目望樓室獨笑已。而右脅寢。氣息都盡。狀若木偶。歘起曰。時至矣。因下座白眾曰。佛法難值。宜共護持。竟徐步至樓下。繞旋三匝。遍禮四門。既升而俯告四眾曰。請一心念摩訶般若。相助起樓。檀越王撰。意以為我起樓。以燒菩薩。我寧不得罪哉。崖默知之。呼撰上樓臂摩撰頂曰。汝勿以起樓得罪而憂。乃所以獲福也。趣命下火。眾皆拱手莫敢前。置炬于地。崖自以臂挾炬。燒室西北。次及西南。麻燥油濃。赫然熾合。崖于烈焰中棄炬設(shè)禮。比二拜身面焦坼。復欲作禮。則身踣炭上矣。須臾薪盡火滅。骨肉皆化。所馀惟心肝腸腎而已。心獨赤濕通潤。諸物勢不可壞。遂益薪四十車。以煅煉之。徒見腸腎卷縮而心略不變。乃命收藏以待埋葬。蓋菩薩疇昔。每答問者曰。我身可盡。心則常存也。聞?wù)咭詾榇酥^精神耳。精神豈有消爍時哉。且崖歿后。靈跡尤多。大槩皆拔苦予樂慈悲化也。茲不詳錄。姑錄一二。以見其死生之際云。孝愛寺僧佛興者。飲啖隨俗。后崖舉事感之。發(fā)愿斷酒肉。至晚歸寺。見金色人語曰。汝能斷肉。大好。汝若食一眾生肉。則食一切眾生肉。一切眾生即父母眷屬肉也。必欲食者。當如死尸中蟲。蟲即肉也。又聞空中聲曰。汝勤持齋。愿令眾生得不食身。又令餓鬼身常飽滿。其將化時。沙門寶海問曰。等是一火。何故菩薩受燒都無痛相。答曰。眾生有相故痛。問菩薩常云。代眾生受苦。為實得否。答既發(fā)心代受。何以不得。問眾生罪熟。各自受苦。菩薩自燒。何由可代。答一念善根。即能滅惡。豈非代耶。普法師曰。二家共論大義。終未之決。其一以佛智緣無相理。理是所緣。智是能緣。其一以除妄息倒。即是真諦。二說其何者為當。崖曰。佛即無相。無別異相故。海法師曰。佛即無相。無相之相。本無異相。若然者菩薩。則釋迦觀音耶。崖曰。我是凡夫。誓入地獄。代眾生苦。愿令成佛。海曰。先佛何故。早得成佛。答先佛一時眾生度已盡也。問藥王等圣。何故亦成佛。今菩薩獨未成佛。是將與先佛殊途矣。答前時眾生已得藥王意。今眾生未得我意。由我始化。如將落花。其應(yīng)對皆此類。座中有疑崖非圣人者。崖乃的呼其人之姓名曰。諸佛應(yīng)世無定形。或作疾病丑陋。畜生異類。愿檀越毋妄生輕慢心也。舉火之次。皆睹瑞相。或圓蓋覆崖。有三道人。趺坐蓋上。或五色光。如人形像。處麻室四門者?;虿駱巧瞎馊缛蛰啞H徊⒂耆A。大小非一。又聞天鼓。殷殷深遠。久之??縣人。于??江邊。見崖于空中乘油絡(luò)輿。從五六百僧。隱隱西沒。及心舍利之至寶國寺。復有光。如華叢狀。明燭庭宇。阿迦膩吒寺僧慧勝抱疾。自以不見勝緣。心殊悵快。忽夢崖將一沙彌。帕裹三斛許香。并以檀屑分四聚。繞勝爇之。勝怖曰凡夫耳。未能焚身也。崖曰無怖。用薰病也。即覺爽健。因請現(xiàn)瑞。答曰。我名光明遍照寶藏菩薩。所謂崖者詭名耳。一日設(shè)會。勝唱曰。潼州道俗見瑞福重故也。我等不見。則障厚可知。于是二百許人即應(yīng)聲。見天華如雪。繽紛滿空。皆黃金色。明凈耀目。大七寸盤許。自朝至午乃止。取之者。雖緣木升屋。皆飛去不可得。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七 遺身篇第七
釋僧崖。
姓牟氏。
祖居涪陵。
晉義熙九年。
朱齡石伐蜀涪陵獽三百家。
隨軍平討。
因止于廣漢金淵山谷。
崖即其后也。
而童幼少言不雜俳戲。
每游山泉必先禮而后飲。
或諦視不瞬。
坐以終日。
人問其故。
答曰。
是身可惡。
我思之耳。
后必燒之。
及年長從戎。
毅然剛正。
嘗隨伴捕魚。
得己分者用投諸水。
謂伴曰。
殺非好業(yè)。
我今舉體皆現(xiàn)生瘡。
誓斷獵矣。
遂燒其獵具。
時獽首領(lǐng)數(shù)百人。
共筑池塞。
資以養(yǎng)魚。
崖率家僮往彼觀望。
忽有異蛇長尺許。
頭尾皆赤。
須臾長大乃至丈馀。
圍五六尺。
獽眾奔散。
蛇便趣水。
舉尾入云。
赤光遍野。
久之乃滅。
尋爾眾聚。
具論前事。
崖曰。
此無憂也。
但斷殺業(yè)。
蛇不害人。
又勸停池堰。
眾未之許。
俄而堤防決壞。
時依悉禪師。
施力供侍雖充驅(qū)使而言語訥澀舉動若癡。
然一對一言時合大理。
經(jīng)留數(shù)載無所異焉。
至玄冬之月。
禪師患足冷。
命之取火。
乃將大爐炎炭。
直頓于前。
禪師責之曰。
癡人何煩汝許多火。
乃正色答曰。
須火卻寒。
得火嫌熱。
孰是癡人。
情性若斯何由得道。
禪師謂曰。
汝不畏熱。
試將手置火中。
崖即應(yīng)聲將指置火中。
振吒作聲。
卒煙涌出。
都不改容。
禪師陰異之。
未即行敬。
又以他日。
諸弟子曰。
崖耐火。
共推之火爐。
被燒之處皆并成瘡。
而忻笑自如。
竟無痛色。
諸弟子等具咨禪師。
禪師喚來謂曰。
汝于此學佛法。
更莫漫作舉動或亂百姓。
答曰。
若不苦身焉得成道。
如得出家一日便足。
禪師遂度出家。
自為剃發(fā)。
但覺鬢須易除猶如自落。
禪師置刀于地。
攝衣作禮曰。
崖法師來。
為我作師。
我請為弟子。
崖謙謝而已。
既法衣著體。
四輩尊崇歸命輸誠。
無所吝惜。
或有疾病之處。
往到無不得除。
三十年間大弘救濟。
年踰七十心力尚強。
以周武成元年六月。
于益州城西路首。
以布裹左右五指燒之。
有問燒指可不痛耶。
崖曰。
痛由心起。
心既無痛。
指何所痛。
時人同號以為僧崖菩薩。
或有問曰。
似有風疾。
何不治之。
答曰。
身皆空耳。
知何所治。
又曰。
根大有對。
何謂為空。
答曰。
四大五根復何住耶。
眾服其言。
孝愛寺兌法師者。
有大見解。
承崖發(fā)跡。
乃率弟子數(shù)十人往彼禮敬。
解衣施之顧大眾曰。
真解波若非徒口說。
由是道俗通集倍加崇信。
如是經(jīng)日。
左手指盡火次掌。
骨髓沸上涌。
將滅火焰。
乃以右手殘指。
挾竹挑之。
有問其故。
崖曰。
緣諸眾生不能行忍。
今勸不忍者忍不燒者燒耳。
兼又說法勸勵。
令行慈斷肉。
雖煙焰俱熾以日繼夕并燒二手。
眉目不動。
又為四眾說法誦經(jīng)。
或及諸切詞要義。
則頷頭微笑。
時或心怠。
私有言者。
崖顧曰。
我在山中初不識字。
今聞經(jīng)語。
句句與心相應(yīng)。
何不至心靜聽。
若乖此者則空燒此手。
何異樵頭耶。
于是大眾懔然莫不專到。
其后復告眾曰。
末劫輕慢心轉(zhuǎn)薄淡。
見像如木頭。
聞經(jīng)如風過馬耳。
今為寫大乘經(jīng)教故燒手滅身。
欲令信重佛法也。
闔境士女聞?wù)呓詠砝@數(shù)萬匝。
崖夷然澄靜。
容色不動。
頻集城西大道。
談?wù)摲ɑ?div id="iseogqa"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156_1_168_comment'>
初有細雨殆將沾漬。
便斂心入定。
即云散月明。
而燒臂掌骨五枚如殘燭燼。
忽然各生并長三寸。
白如珂雪。
僧尼僉曰。
若菩薩滅后。
愿奉舍利起塔供養(yǎng)。
崖乃以口嚙新生五骨。
?而折之。
吐施大眾曰。
可為塔也。
至七月十四日。
忽有大聲狀如地動天裂。
人畜驚駭。
于上空中或見犬羊龍蛇軍器等象。
少時還息。
人以事問崖曰。
此無苦也。
驚睡三昧耳。
吾欲舍身。
可辦供具。
時孝愛寺導禪師。
戒行清苦耆年大德。
舍六度錫杖并及紫被贈崖。
入火揵為。
僧淵遠送班納。
意愿隨身。
于時人物諠擾。
施財山積。
初不知二德所送物也。
至明日平旦。
忽告侍者法陀曰。
汝往取導師錫杖紫被及納袈裟來為吾著之。
便往造焚身所。
于時道俗十馀萬眾擁輿而哭。
崖曰。
但守菩提心。
義無哭也。
便登高座為眾說法。
時舉目視于薪??。
欣然獨笑。
乃傾右脅而寢。
都無氣息。
狀若木偶。
起問曰。
時將欲至。
仍下足白僧曰。
佛法難值宜共護持。
先所積柴疊以為樓。
高數(shù)丈許。
上作乾麻小室以油潤之。
崖緩步至樓。
繞旋三匝。
禮拜四門便登其上。
馮欄下望令念般若。
有施主王撰懼曰。
我若放火便燒圣人。
將獲重罪。
崖陰知之。
告撰上樓。
臂摩頂曰。
汝莫憂造樓得罪。
乃大福也。
促令下火。
皆畏之置炬著地。
崖以臂挾炬。
先燒西北次及西南。
麻燥油濃赫然熾合。
于盛火中放火設(shè)禮。
比第二拜。
身面焦炘。
重復一禮。
身踣炭上。
及薪盡火滅。
骨肉皆化。
惟心尚存。
赤而且濕。
肝腸脾胃猶自相連。
更以四十車柴燒之。
腸胃雖卷。
而心猶如本。
兌法師乃命收取葬于塔下。
今在寶園寺中。
初未燒前。
有問者曰。
菩薩滅度愿示瑞相。
崖曰。
我身可盡心不壞也。
眾謂心神無形不由燒蕩。
及后心存。
方知先見留以一心之不朽也。
然崖自生及終。
頻現(xiàn)異相。
有數(shù)十條。
曾于一家將欲受戒。
無何笑曰。
將舍寶物生疑慮耶。
眾相推問。
楊氏婦欲施銀釵。
恐夫責及。
因決舍之。
有孝愛寺僧佛與者。
偏嗜飲啖流俗落度。
隨崖輿后。
私發(fā)愿曰。
今值圣人誓斷酒肉。
及返至寺見黃色人曰。
汝能斷肉大好。
汝若食一眾生肉。
即食一切眾生肉。
若又食者。
即食一切父母眷屬肉矣。
必欲食者當如死尸中蟲。
蟲即肉也。
又曰。
有六時念善大好。
若不能具一時亦好。
如是一念其心亦好。
皆能滅惡也。
見其言詞真正音句和雅。
將欲致問。
不久而滅。
于是佛與翹心精進繞塔念誦。
又聞空中聲曰。
汝勤持齋。
愿令眾生得不食身。
又令餓鬼身常飽滿。
觀其感被皆崖力也。
初登柴樓。
沙門僧育在大建昌寺門。
見有火光高四五丈廣三四丈。
從地而起。
上沖樓邊。
久久乃滅。
又初焚日。
州寺大德沙門寶海問曰。
等是一火。
何故菩薩受燒都無痛相。
崖曰。
眾生有相故痛耳。
又曰。
常云代眾生受苦。
為實得不。
答曰。
既作心代受。
何以不得。
又曰。
菩薩自燒。
眾生罪熟各自受苦。
何由可代。
答曰。
猶如燒手一念善根。
即能滅惡。
豈非代耶。
時普法師又問曰。
二家共諍大義。
終莫之決。
一云。
佛智緣無相理。
理是緣境。
智是能緣。
一云。
除倒息妄即是真諦。
何者為定。
崖曰。
佛即無相。
無別異相。
海法師曰。
佛即無相。
無相之相本無異相。
若如此者。
菩薩即釋迦觀音。
崖曰。
我是凡夫。
誓入地獄。
代苦眾生。
愿令成佛耳海曰。
前佛亦有此愿。
何故早已成佛。
答曰。
前佛度一時眾生盡也。
又問。
藥王等圣。
何故成佛。
今菩薩獨未成佛。
而救眾生。
是則前佛殊墮。
答曰。
前段眾生已得藥王意。
今眾生未得我意。
由我始化如將落之花也。
故其應(yīng)對一時。
皆此之類。
乃謂侍者智炎曰。
我滅度后。
好供養(yǎng)病人。
并難可測其本。
多是諸佛圣人乘權(quán)應(yīng)化。
自非大心平等。
何能恭敬。
此是實行也。
坐中疑崖非圣人者。
乃的呼其人名曰。
諸佛應(yīng)世形無定方。
或作丑陋諸疾乃至畜生下類。
檀越慎之勿妄輕也。
及將動火也皆睹異相。
或見圓蓋覆崖。
有三道人處其蓋上。
或見五色光如人形像在四門者或見柴樓之上如日出形并兩諸花。
大者如兩斛兜許。
小者鐘乳片。
五色交亂紛紛而下。
接取非一。
棖觸皆消。
又聞大鼓磤磤深遠。
久久方息。
及崖滅后。
郫縣人于郫江邊。
見空中有油絡(luò)輿。
崖在其上。
身服班納黃。
偏袒紫被捉錫杖。
后有五六百僧。
皆罩竹傘乘空西沒。
又潼州靈果寺僧慧策者。
承崖滅度。
乃為設(shè)大齋。
在故市中。
于食前忽見黑云從東南來翳日蔭會。
仍兩龍毛五色分明長者尺五短猶六寸。
又雨諸花幡香煙滿空繽紛。
大眾通見。
又初收心舍利至常住寺中。
皆見花叢含盛。
光榮庭宇。
又阿迦膩吒寺僧慧勝者。
抱病在床。
不見焚身。
心懷悵恨。
夢崖將一沙彌來。
帕裹三斛許香并檀屑。
分為四聚以繞于勝。
下火焚香。
勝怖曰。
凡夫耳。
未能燒身也。
崖曰。
無怖用熏病耳。
煨燼既盡即覺爽健。
又請現(xiàn)瑞。
答曰。
我在益州詭名崖耳。
真名光明遍照寶藏菩薩。
勝從覺后。
力倍于常。
有時在于外村。
為崖設(shè)會。
勝自唱導曰。
潼州福重。
道俗見瑞。
我等障厚都無所見。
因即應(yīng)聲。
二百許人悉見天花如雪紛紛滿天映日而下。
至中食竟。
花形漸大如七寸盤。
皆作金色。
明凈耀日。
四眾競接都不可得。
或緣樹登高。
望欲取之。
皆飛上去。
又成都民王僧貴者。
自崖焚后舉家斷肉。
后因事故將欲解素。
私自評論。
時屬二更。
忽聞門外喚檀越聲。
比至開門見一道人。
語曰。
慎勿食肉。
言情酸切。
行啼而去。
從后走趁。
似近而遠。
忽失所在。
又焚后八月中。
獽人牟難當者。
于就嶠山頂行獵。
搦箭聲弩舉眼望鹿。
忽見崖騎一青麖。
獵者驚曰。
汝在益州已燒身死。
今那在此。
崖曰。
誰道許誑人耳。
汝能燒身。
不射獵得罪也。
汝當勤力作田矣。
便爾別去。
又至冬間。
崖兄子于溪中忽聞山谷喧動。
若數(shù)萬眾。
舉望見崖從以兩僧。
執(zhí)錫杖而行。
因追及之。
欲捉袈裟。
崖曰。
汝何勞捉我。
乃指前雞豬曰。
此等音聲皆有詮述。
如汝等語。
他人不解。
馀國言音汝亦不解。
人畜有殊皆有佛性。
但為惡業(yè)故受此形。
汝但力田莫養(yǎng)禽畜。
言極周委。
故其往往現(xiàn)形豫知人意。
率皆此也。
具如沙門忘名集。
及費氏三寶錄。
并益部集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