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世昌

共 2 首
李潮八分小篆歌(766年) 唐 · 杜甫
蒼頡鳥跡既茫昧,字體變化如浮云。
陳倉石鼓(一作文)已訛,大小二篆生八分(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蒼頡古文或異。秦李斯、胡毋敬輩,改省為小篆。程邈獻(xiàn)隸書,主于徒隸簡易,王次仲作八分。蓋小篆古形猶存其半,八分已減小篆之半,隸又減八分之半,本謂之楷書,楷隸大范相同。張懷瓘謂程邈以后之隸與鐘、王之今楷為一意。歐陽修以八分為隸,洪適因之,迄無定說)
秦有李斯?jié)h蔡邕,中間作者寂不聞。
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
苦縣光和骨立(一作力),書(一作畫)瘦硬方通神。
惜哉李蔡不復(fù)(一作可)得,吾甥李潮下筆親。
尚書韓擇木(昌黎人),騎曹蔡有鄰(濟(jì)陽人)。
開元已來數(shù)八分,潮也奄有二子成三人。
況潮小篆逼秦相,快劍長戟森相向。
八分一字直百(一作千)金,蛟龍盤拿肉屈強(qiáng)。
吳郡張顛誇草書,草書非古空雄壯。
豈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郎丈人行。
巴東(一作江)逢李潮,逾月求我歌。
我今衰老才力薄,潮乎潮乎奈汝何。
⑴ 其石粗有鼓形,字刻石旁,其數(shù)有十,初在陳蒼野中。韓愈為博士時,請于祭酒,欲以數(shù)橐駝輿致太學(xué),不從。鄭馀慶始遷之鳳翔,愈以為宣王鼓,韋應(yīng)物以為文王鼓,宣王刻,歐陽修集古錄始設(shè)三疑,鄭樵摘丞殹二字,見于秦斤、秦權(quán),而以為秦鼓,程大昌又云成王之鼓,《左傳》成有岐陽之蒐,其字乃番吾之跡
⑵ 苦縣老子碑,蔡邕書,樊毅西岳碑,漢光和中立
評注(點擊查看或隱藏評注)
觀心偏宜靜,繪事莫如素。
延月啟東軒,寒生影交疏。
髣髴舊栽三五枝,價比泗鼎萬金鑄。
不覺流光催漏箭,倏忽春去不知處。
西陵高士宅,今來集野鶩。
江南布衣子,落墨竟無據(jù)
直須大鳥落三翮(《太平廣記》:王次仲變篆籀之體為隸書。始皇既定天下。以其功利于人。徵之入秦。不至。復(fù)命使召之。敕使者曰。若不起。當(dāng)殺之。詔使至山致命。次仲化為大鳥。振翼而飛。使者驚拜曰。無以復(fù)命。亦恐見殺。惟神人憫之。鳥徘徊空中。故墮三翮。使者得之以進(jìn)。),盡掃華山五里霧。
⑴ 《論語》: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
⑵ 史記《封禪書》:秦滅周。周之九鼎入于秦?;蛟?。宋太丘社亡。而鼎沒于泗水彭城下。
⑶ 即西泠。在杭州孤山。多植梅。宋處士林逋隱居地。
⑷ 南唐畫家徐熙。時稱江南布衣。作畫則落墨寫枝葉蕊萼。然后傅色。時曰落墨法。今不傳。
⑸ 《太平廣記》:張楷字公超。有道術(shù)。居華山谷中。能為五里霧。人學(xué)其術(shù)者。填門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