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十朋

相關人物:共 38 位
共 3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七七
董儲,字堯卿,密州安丘(今山東安丘)人。
真宗時登進士第。
仁宗天圣初為滑州觀察判官,翰林侍讀學士孫奭舉之,詔特與太子中允。
景祐初,以屯田員外郎知宿州。
時龍圖閣學士范諷以事貶官,儲與諷善,坐黜為吉州通判。
寶元二年以都官員外郎知眉州,與蘇洵游。
工書,蘇軾謂近世少其比。
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三、一一六,《東坡全集》卷八,王十朋東坡詩集注》卷二九,《皇宋書錄》卷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開封祥符人,字景文。工詩文。監(jiān)饒州酒務,題詩為王安石稱賞,遂知名。以左藏庫副使為兩浙兵馬都監(jiān),兼東南第三將。蘇軾薦其才,除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
全宋詩
劉季孫(一○三三~一○九二),字景文,祥符(今河南開封)人。
平子。
仁宗嘉祐間,以左班殿直監(jiān)饒州酒務,攝州學事(《石林詩話》)卷下)。
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庫副使為兩浙兵馬都監(jiān)。
因蘇軾薦知隰州。
仕至文思副使。
七年,卒,年六十。
博通史傳,性好異書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祿賜盡于藏書之費。
事見《東坡全集》卷六三《乞賻贈劉季孫狀》、《東都事略》卷一一○《劉平傳》。
 劉季孫詩,據(jù)宋王十朋東坡詩集注》等書所錄,編為一卷。
僧處嚴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59—1112 【介紹】: 宋僧。溫州樂清人,俗姓賈氏,字伯威,號潛澗。少敏悟,經(jīng)史過目能誦。出家于明慶院,宗天臺宗。后至錢塘從南屏臻禪師,明《法華》諸經(jīng)。與名僧道潛、思聰?shù)扔焉?。博學能文,作詩詞尤典雅,書法有晉宋遺規(guī)。哲宗元祐間出游歸永嘉,寓凈光、大云、開元諸寺,門徒甚眾。卒后弟子輯其遺文為《潛澗集》。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處嚴。
字伯威。
溫州樂清賈氏子。
母萬。
方娠。
一夕夢黑龍自天躍而下。
俄化為道人入其家。
及產(chǎn)有異相。
警悟不凡。
經(jīng)史過目輒成誦。
少長不茹葷。
母強之。
卒不從。
一日游精舍。
歸白其母曰。
兒蔬食。
居俗非所宜。
愿出家學佛。
落發(fā)于明慶院。
初習講教義。
發(fā)明師說。
了無疑滯。
同輩尚編錄。
務相詰難。
師心非之。
遂棄教而崇禪。
歷訪先輩老宿。
叩擊玄旨。
多所契會。
有以座首命之者。
師弗顧而去。
師于己事外。
博學能詩文。
醇重典雅。
且工書。
有晉宋法。
時道潛思聰二公。
與東坡游。
聲名籍甚。
或勸以所作謁縉紳求知己。
師笑曰。
古之桑門。
與士大夫游。
非求之也。
道自合焉爾。
故終身不以一字干謁。
識者高之。
元祐間。
還永嘉。
寓凈光大云開元諸剎。
其徒翕然宗之。
扣門請益者。
履相躡也。
師訓以本業(yè)。
外復以詩書子史導之。
凡經(jīng)指授者。
咸見頭角。
元符初。
歸故山。
誅茆結廬。
循除蓄流。
自號潛澗。
賦詩鼓琴以自娛。
有古人林下風。
師有辭辯。
長于講釋。
鄉(xiāng)里巨室。
欲屈師講經(jīng)莫能致。
因具法筵。
集廣眾。
預設巍座。
俟師至。
與眾迫之。
師匇遽就席。
闡揚奧旨。
緣飾以文。
音吐鴻亮。
聽者驚悅。
郡守張公平。
從師受楞嚴大義。
初以僧正命師。
又命主禪席。
皆力辭弗受。
每詣府。
手提一笠。
又以師為府座所尊。
因囑以事。
師。
正色峻拒。
府政有不便于民者。
委曲以告。
守改容聽之。
瑞安令呂公勤。
邂逅師喜甚。
與俱還邑。
筑庵于廳治后園。
命師居之。
為留三宿而去。
晚景絕人事。
精修凈業(yè)。
諷誦楞嚴圓覺維摩光明法華等經(jīng)。
精熟如流。
靜夜孤坐。
焚香暗誦。
瑯瑯之聲。
出于林表。
嘗手書法華光明二經(jīng)。
報母德。
又書華嚴經(jīng)八十卷。
首末不懈。
字法益工。
以政和壬辰正月二十日示寂。
年五十四。
僧臘三十九。
阇維。
得舍利數(shù)百顆。
明瑩如珠。
植塔于故廬之后。
以遺骨并舍利葬焉。
師于佛學。
無不通曉。
尤深于禪。
而接物以教。
故以阇黎著名。
平生制述甚多。
稿隨毀失。
圓寂后。
弟子收拾遺文。
編成二卷。
曰潛澗集。
人有得其片紙只字。
皆寶藏之。
其文翰見重于人如此(王梅溪十朋之母有娠。
產(chǎn)之日。
夢師來惠以金環(huán)。
夢覺時。
傳師適坐化。
翌日梅溪生。
人皆謂為師后身。
故其為師作銘序有云。
師歿之歲。
而某始生。
師舊書石橋寺碑。
梅溪。
僉判紹興。
道經(jīng)寺。
寺僧先夢迓嚴阇黎。
次日梅溪至。
僧以夢告。
有詩云。
人喚我為嚴首座。
前身曾寫石橋碑。
甄龍友。
和公雙峰詩云。
詩老前身法號嚴。
正用此事)。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一
釋處嚴,字伯威。
姓賈氏,樂清人也。
父靖,居鄉(xiāng)以長者稱。
母萬氏,方娠,夢黑龍自天而下,俄化為道人,入其家。
及嚴生有異相。
幼時警悟不凡,經(jīng)史過目輒能成誦。
舅氏東平先生規(guī),邑之名儒也。
試之聯(lián)語,隨聲應答,由是奇之。
少長,不茹辛膻,母強之,卒不從。
一日游精舍,歸白其母曰:“兒蔬食居俗非所宜,愿出家學佛,惟慈親割愛。
”遂往里之明院慶禮僧知性為師。
既落發(fā)受具,游歷郡剎。
初學律,未幾,習天臺教觀,慨然嘆曰:“吾邦僻在海隅,見聞不廣。
”遂之錢塘,依南屏臻公聽天臺大部,明法華諸經(jīng)。
時學者尚編錄,務相詰難,嚴聽法罷,端然默坐。
同輩問之,發(fā)明師說,了無遺誤,因謂之曰:“文字分別,馳驄法相,吾不能為。
”乃遠游禪林,訪尋老宿,叩擊玄旨。
嚴志節(jié)清高,學識超邁,扙錫所至,道眼相契為多。
會有以首座詔之者,嚴曰:“吾宅心世外,逍遙自適,能為人役耶?
”于是西游帝都,觀伊洛,南周旋江淮間,凡名山勝境,叢林巨剎,靡不至焉。
時道潛、思聰與東坡居士游,聲名籍甚,二僧咸與嚴善,數(shù)以篇章往來。
嚴博學能文,詩詞尤典雅,且工書,有晉宋法。
或勸以所作謁縉紳,求知己,嚴笑謝曰:“古之桑門,上首與士大夫游,非求之也,道自合焉爾。
”故終身不以一字干謁,識者高之。
元祐間,還永嘉,寓凈光、大云、開元諸寺,其徒翕然歸之,扣門請益者,屢相躡也。
嚴訓以本業(yè),復以《》、《》、《子》、《史》導之,凡經(jīng)指授者,咸見頭角。
時開元建護國天王殿,命嚴作記,文辭雄偉,太守范公見之稱嘆良久,命刻之石,昭垂來許。
元符初,歸故山誅茅結廬,循除蓄流,自號“潛澗”,賦詩鼓琴以自娛,有古林下風。
嚴有辭辨,長于講釋,里中巨室欲屈之講經(jīng),恐不能致,因具法筵,廣集眾侶,預設巍座,俟其至,與眾迫之,忽遽就席,闡揚奧旨,緣飾以文,吐音鴻亮,聽者忻悅。
明慶自創(chuàng)業(yè)幾七百年,無文跡可考,嚴始為撰記并書之,時稱二絕。
郡守張公平聞其名,以禮致之,躬受《楞嚴》大義,欲授以僧正,且請主禪席,皆力辭之。
每詣府手提一笠,未嘗輿也。
人以為府座所厚,或屬以事,則正色峻拒,然政有不便于民者,委曲以告,守改容聽之。
瑞安令呂公勤,慕其道學,初相邂逅,要與俱還,為筑庵于廳治后圃,為留三宿而去。
邑令丁公湛,每訪嚴,談道終日忘返。
晚歲絕人事,惟精修凈業(yè)。
所諷《楞嚴》、《圓覺》、《維摩》、《光明》、《法華》諸經(jīng),精熟流暢,靜夜孤坐,焚香高誦,瑯瑯之聲,出于林表。
嘗手書《法華》、《光明》二經(jīng),以報母德。
又書《華嚴經(jīng)》八十卷,首末不懈,字法益工。
宋政和壬辰正月二十一日示寂,年五十四,臘三十九。
三月,阇維得舍利數(shù)百,明瑩如珠。
明年九月,植塔于故廬之旁,以遺骨并舍利葬焉。
后四十馀年,縣人梅溪王十朋為之銘。
十朋之生也,即嚴寂日。
其母夢嚴來,惠以金環(huán),覺而舉子,忽聞嚴化,以此異之。
十朋之大母,嚴之同母娣。
嚴弟子寶印,又十朋之叔父也。
嘗以伏臘相過從,故其母識嚴。
十朋長,道經(jīng)石橋寺,寺僧先夕夢迎嚴和尚,詰旦而十朋至,故其詩云:“人喚我為嚴首座,前身曾寫石橋碑。
”銘有別致,見《梅溪》。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道行(一○八九~一一五一),處州(今浙江麗水)人,俗姓葉。幼有出塵志,間從天寧微禪師游。年十九,禮普照覺印英禪師,得度。去參佛眼清遠禪師,契悟。后辭省親。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徐康國知處州,請開法于壽寧。次遷法海天寧烏巨。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從知饒州陳璹請,至饒。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稱雪堂道行禪師。為南岳下十五世,龍門佛眼清遠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六、《五燈會元》卷二○有傳。今錄詩四十六首。
全宋文·卷三九七四
道行(一○八九——一一五一),號雪堂,俗姓葉,處州(治今浙江麗水)人。初依普照英公得度,復參佛眼禪師,遂大悟。出世初住南明,歷主薦福、烏巨。紹興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有《雪堂行拾遺錄》一卷(存)、《金剛經(jīng)注》三卷。見《嘉泰普燈錄》卷六,《補續(xù)高僧傳》卷一○。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道行號雪堂。處州葉氏子也。初依普照英得度。出游參佛眼。一日聞眼舉玄沙筑著腳指話遂大悟。住郡南明。上堂會得便會玉本無瑕。若言不會碓嘴生花。試問九年面壁何如大會拈花。南明恁么商確也。是順風撒沙。次遷烏巨示眾舉。璣和尚問僧。禪以何為義。眾雖下語未契厥心。眾僧請益璣代云。以謗為義。師曰。三世諸佛是謗。西天二十八祖是謗。唐土六祖是謗。天下老和尚是謗。諸人是謗。山僧是謗。于中還有不謗者無。談玄說妙河沙數(shù)。爭似雙峰謗得親。忽示微疾。門弟子教授汪喬年至省。遂以后事委之。說偈曰。識則識自本心。見則見自本性。識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門大病。又注曰。爛泥中有刺。莫道不疑好。黎明沐浴更衣加趺而逝。阇維獲五色舍利。煙所至處舍利累然。齒舌不壞。塔于寺西。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道行。號雪堂。處州葉氏子。依泗州普炤英公得度。既參佛眼。一日聞舉玄沙筑著腳指話。遂大悟。出世住南明薦福烏巨。所至道聲弘宣。龍象景附。極一時法道之尊。時稱龍門法幢高庵雪堂禪。不至二老之門則非禪也。師慈仁忠恕。尊賢敬能。戲笑俚言。罕出于口。無峻阻不暴怒。至于去就之際。極為介潔。住烏巨時。衲子有獻鐵鏡者。師曰。溪流清泚。毛發(fā)可鑒。蓄此何為。謝卻之。應庵住明果。師。未嘗一日不過。從間有竊議者。師曰。華侄為人難得。予因重之。數(shù)往何傷。師雖見道龍門。而持身行事之間。實得之家教。嘗謂弟子云。予弱冠之年。見獨居士言。中無主不立。外不正不行。此語宜終身踐之。圣賢事業(yè)備矣。予佩其語。在家修行。出家學道。以至率身臨眾。如衡石之定重輕。規(guī)矩之成方圓。舍此則事事失準矣。一日示疾。門弟子教授汪喬年至省候。以后事委之。示以偈曰。識則識自本心。見則見自本性。識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門大病。注曰。爛泥中有刺。莫道不疑好。黎明沐浴更服。跏趺而逝。阇維。五色舍利。煙所至處累然。齒舌不壞。瘞而奉之。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四
禪師名道行。
號雪堂。
處州人也。
其父葉公常游禪社。
自稱見獨居士。
以積厚流光而生行。
行生而岐嶷。
壯克節(jié)儉絕笑。
俚愛博施。
葉公嘗謂行曰。
中無主不立。
外不正不行。
此語宜終身踐之。
圣賢事業(yè)備矣。
行茂年不樂。
與諸子伍。
乃依普照英禪師得度。
英有鑒裁。
舂汲樵?。
必使行董之。
行乘間參請不倦。
無所得辭。
英參佛眼。
因與高庵竹庵。
同得究竟法。
方是時。
佛果佛鑒人滿大江南北。
而佛眼下諸賢。
多馳化于浙水東西。
是以東山法道大闡于三佛。
高庵初在龍門時。
骨鯁寡交獨喜。
行盤桓不間。
嘗嘆曰。
稠人廣眾中。
鄙者多。
識者少。
鄙者易習。
識者難親。
果能自奮于其間。
如一敵萬。
庸鄙之習。
力盡真挺特。
沒量漢也。
行感佩其言。
如雪峰之事巖頭。
故終其身未嘗不舉高庵之為人。
行居薦福。
謂眾曰。
我佛眼老人。
住龍門時。
龍象滿席。
尚自潸然太息。
以為終愧老東山也。
今山僧復愧老人倍倍耳。
其流涕太息。
可勝道哉。
行雖寓名山。
去就如流云。
聞妙喜之子博山本有賢操。
遂達郡守吳公。
以本住持薦福。
行遷烏巨。
為終焉計。
及門者有且庵仁退庵休晦庵光輩。
俱為懿范。
行老且病。
汪喬年王十朋來往問道。
行答不厭頻。
嘗謂十朋曰。
金堤千里潰于蟻壤。
白璧之美罹于瑕玷。
況無上妙道。
非特金堤白璧也。
而貪欲非特蟻壤瑕玷也。
要心之端謹。
行之精進。
守之堅確。
修之完美。
然后可以自利而利他也。
又示喬年曰。
識則識自本心。
見則見自本性。
識見本心本性。
正是宗門大病。
一日召喬年。
囑以后事。
沐浴更衣。
跏趺而寂。
阇維。
齒舌不壞。
五色舍利。
煙所至處。
人皆獲之。
塔于西寺。
贊曰。
濟下宗師。
如鉅鹿鏖兵。
萬夫辟易。
壯矣。
行公去臨濟。
其世十三番。
為名葩秋月。
人人得而就之。
經(jīng)云。
具足優(yōu)婆夷。
得菩薩無盡福得藏解脫門。
能于小器中。
隨諸眾生種種欲樂。
出生種種美味珍奇。
悉令充足。
其行公之謂耶。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道行,字雪堂,處州葉氏子也。初依普照英得度,出游參佛眼。一日聞眼舉“玄沙筑著腳指”話,遂大悟。住郡南明,上堂:“會得便會,玉本無瑕,若言不會,碓嘴生花,試問九年面壁,何如大會拈花?南明恁么商確也?是順風撒沙?!贝芜w烏巨,示眾,舉“璣和尚問僧禪以何為義?”眾雖下語,末契厥心,眾僧請益,璣代云以謗為義。道行曰:“三世諸佛是謗,西天二十八祖是謗,唐土六祖是謗,天下老和尚是謗,諸人是謗,山僧是謗,于中還有不謗者無?談玄話妙河沙數(shù),爭似雙峰謗得親?!焙鍪疚⒓?,門弟子教授汪喬年至省,遂以后事委之,說偈曰:“識則識自本心,見則見自本性。識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門大病?!庇肿⒃唬骸盃€泥中有刺,莫道不疑好?!崩杳縻逶「?,跏趺而逝,阇維獲五色舍利,煙所至處,舍利累然,齒舌不壞,塔于寺西。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宗覺,蜀僧(《輿地紀勝》卷六八)。明永樂《樂清縣志》卷八有宗覺,字無象,號西坡,俗姓鄭,樂清(今屬浙江)人,住明慶院?;兆谛烷g為敵所迫,墜崖無傷。工詩文,有《簫峰集》,已佚。疑即其人。
全宋詩
釋宗覺,字無象,號西坡,俗姓鄭,樂清(今屬浙江)人。
為明慶院僧,善弈工詩,與王十朋有唱和。
有《簫峰集》,已佚。
明永樂《樂清縣志》卷八有傳。
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萬世延(一○九七~一一五四),字叔永,樂清(今屬浙江)人。
平生,篤善教子。
子庚、庠皆以儒學名家。
高宗紹興二十四年卒,年五十八。
事見《梅溪前集》卷二○《東平萬府君行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0—1168 【介紹】: 宋興化軍仙游人,字子昂。
高宗紹興元年進士。
為南海主簿。
歷知貴溪、上虞縣,皆有惠政。
孝宗即位,召為右司郎中,除吏部侍郎、權尚書。
累進尚書左仆射兼樞密使,首薦汪應辰、王十朋等可備執(zhí)政、侍從、臺諫,劾知閣門事龍大淵等竊弄威福。
又請嚴汰冗兵,以節(jié)國用。
自初仕至宰相,服食、田宅、僮妾不改其舊。
乾道三年罷相,提舉太平興國宮。
卒謚正簡。
全宋文·卷四二五○
葉颙(一一○○——一一六七),字子昂,興化軍仙游(今福建仙游)人。
紹興元年進士,為南海主簿,歷知貴溪、上虞縣。
以靜退召見,奏對稱旨。
除將作監(jiān)簿,知處州。
孝宗初除吏部侍郎,進尚書左仆射,兼樞密使。
首薦汪應辰、王十朋等,孝宗嘉納。
乾道三年帝親郊而雷,颙引漢故事上印綬,提舉太平興國宮,歸家而卒,年六十八,謚正簡。
見《艾軒集》卷八《葉公行狀》,《誠齋集》卷一一九《贈少保葉公行狀》,《宋史》卷三八四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6—1168 【介紹】: 宋溫州人,字希深。登進士第。歷秘書正字,累官中書舍人,以忤秦檜意被黜。后提舉湖北常平,徙知嘉州,除成都路運判,改潼川路提刑。孝宗乾道二年除金部郎中,官終福建提刑。長于理學,尤精《論語》,每見學者必與講論。
全宋詩
何逢原(一一○六~一一六八),字希深,永嘉(今浙江溫州)人。
高宗紹興五年(一一三五)進士。
除敕令所刪定官。
十年,遷秘書省正字。
十四年,通判池州。
十八年,除樞密院編修官。
十九年,以忤秦檜出為兩浙東路安撫司參議官。
二十五年,提舉荊湖北路常平茶鹽,徙知嘉州。
三十年,為成都府路轉運判官(《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八、一五二、一五八、一五九、一七○、一八五)。
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出為福建路提點刑獄。
四年卒,年六十三(《梅溪后集》卷二九《何提刑墓志銘》)。
有集,今不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6—1194 【介紹】: 宋明州鄞縣人,字直翁,號真隱居士。
史詔孫。
高宗紹興十五年進士。
建王趙慎立為皇太子,浩除起居郎兼太子右庶子。
孝宗即位,累除參知政事。
曾對張?;謴椭e持異議,力主守江。
隆興元年,拜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
首言趙鼎、李光無罪,申辨岳飛之冤。
旋因反對張浚北伐,為御史王十朋所劾,罷知紹興府。
淳熙五年,復為右丞相。
尋以事求去,除太保致仕。
卒謚文惠,改謚忠定。
有《尚書講義》、《鄮峰真隱漫錄》等。
全宋詩
史浩(一一○六~一一九四),字直翁,自號真隱居士,鄞縣(今浙江寧波)人。高宗紹興十五年(一一四五)進士,為馀姚尉。歷溫州教授,召為太學正,遷國子博士。三十年,權建王府教授。建王為太子,兼太子右庶子。孝宗即位,為中書舍人,遷翰林學士、知制誥,尋除參知政事。隆興元年(一一六三),拜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乾道四年(一一六八),知紹興府。八年,判福州。淳熙四年(一一七七),召為侍讀學士。五年,拜右丞相。十年,致仕。封魏國公。光宗紹熙五年卒,年八十九,封會稽郡王,謚文惠。有《鄮峰真隱漫錄》五十卷?!?a target='_blank'>寶慶四明志》卷九、《宋史》卷三九六有傳?!∈泛圃?,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鄮峰真隱漫錄》為底本,參校清繆荃孫跋抄本(簡稱抄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等。新輯集外集另編一卷。
全宋文·卷四三九七
史浩(一一○六——一一九四),字直翁,自號真隱居士,鄞縣(今浙江寧波)人。紹興十五年第進士,調(diào)馀姚尉。歷溫州教授、太學正、國子博士、秘書省校書郎兼二王府教授。紹興三十一年遷宗正少卿。三十二年建王立為皇太子,除起居郎兼太子右庶子。太子繼位,以中書舍人遷翰林學士、知制誥、參知政事。隆興元年拜尚書右仆射,首言趙鼎、李光無罪,為岳飛雪冤。旋因反對張浚北伐,罷知紹興府。淳熙五年再相,因與孝宗意見不合求去,拜少傅,充醴泉觀使。紹熙五年卒,年八十九。追封越王,謚文惠,改謚忠定。著有《尚書講義》(存)、《周官講義》、《論語口義》、《鄮峰真隱漫錄》(存)。見樓鑰《攻愧集》卷九三《純誠厚德元老之碑》及《宋史》卷三九六本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慧空(一一○六~一一七四),號中庵,俗姓蔡,贛州贛縣(今江西贛州市西南)人。
年三十六投本郡觀音寺落發(fā)。
往依仰山祖禪師有省。
次參翠巖廣照燈禪師。
辭謁大慧宗杲于徑山,宿疑盡去。
又見鼓山圭、凈眾岳,皆蒙印可。
后抵教忠晦庵彌光禪師,聞舉女子出定話,擬踵門,忽大悟。
高宗紹興十九年(一一四九),彌光移住龜山,命繼席。
后遷大安及崇福。
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謝事,寓雪峰東庵洋嶼云門。
六年,應知泉州王十朋之請,居泉州法石寺。
淳熙元年卒,年六十九。
為南岳下十七世,教忠彌光禪師法嗣。
嘉泰普燈錄》卷二一、《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今錄詩十一首
共 3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