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江測

相關(guān)人物:共 18 位
共 1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1—762 【介紹】: 唐隴西成紀人,其先人隋末流寓西域,故生于安西都護府所屬碎葉城。中宗神龍初,遷居蜀之綿州昌隆縣青蓮鄉(xiāng),又嘗寓居山東,故亦稱山東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少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十歲通詩書,被稱為“天才英特”。喜縱橫術(shù),擊劍任俠,輕財重施。青年時離蜀漫游,玄宗天寶初,入長安,經(jīng)賀知章、吳筠推薦,詔供奉翰林。但政治上不受重視,又受權(quán)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天寶三載在洛陽結(jié)識杜甫。二人于詩壇齊名,并稱“李杜”。安史亂起,白為永王李璘府僚,參與平亂。因永王兵敗,坐流夜郎,中途遇赦東還,依族人當(dāng)涂令李陽冰。不久病卒。其詩風(fēng)雄奇豪放、清新飄逸,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等。有《李太白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01—762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排行十二,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竄于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龍元年(705)隨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今人多從此說。近人陳寅恪謂其先為西域胡人,隴西李氏乃偽托(《李太白氏族之疑問》)。其出生地亦多異說,或謂生于條支(今阿富汗加茲尼),或謂生于焉耆碎葉(今新疆庫爾勒與焉耆回族自治縣),亦有謂武后神功年間遷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因稱“李翰林”。賀知章譽為“天上謫仙人”,后人又稱“李謫仙”。在蜀中度過青少年時代,玄宗開元十二年(724)出蜀漫游,南窮蒼梧,東涉溟海,西入長安,北上太原,先后隱居安陸(今屬湖北)與徂徠山(在今山東)。天寶元年(742)奉詔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權(quán)貴,三載(744)賜金還山。此后漫游梁宋、齊魯,南游吳越,北上幽燕。今人或謂天寶十二載(753)曾第三次入京,學(xué)術(shù)界多以為開元年間和天寶初兩次入京,不承認三入長安;亦有不承認開元年間曾入長安者。天寶末,安祿山叛亂,李白應(yīng)召入永王李璘幕府,王室內(nèi)訌,李璘兵敗被殺,李白受累入獄,獲釋不久又被定罪流放夜郎,肅宗乾元二年(759)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761),聞李光弼出鎮(zhèn)臨淮,時已屆暮年,仍欲從軍,半道病還,寶應(yīng)元年(762)卒于當(dāng)涂(今屬安徽馬鞍山)。代宗即位,曾以左拾遺召,其時已卒。生平事跡詳見魏顥《李翰林集序》、李陽冰《草堂集序》、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xué)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及新、舊《唐書》本傳。年譜及考證生平之著作甚多,清人王琦、黃錫圭均有《李太白年譜》,今人有詹锳《李白詩文系年》,郁賢皓《李白叢考》,安旗、薛天緯《李白年譜》等。李白一生以大鵬自喻,以“安社稷”、“濟蒼生”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從科舉入仕,然始終未能得志。詩與杜甫齊名,杜甫《飲中八仙歌》曾詠及,《滄浪詩話》譽之為“仙才”。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內(nèi)容豐富,有要求報效祖國、功成身退而發(fā)泄不得志之悲憤感情者,如《行路難》、《將進酒》等;有揭露政治黑暗、憂慮國事者,如《古風(fēng)五十九首》、《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等;有蔑視權(quán)貴、鄙棄富貴者,如《夢游天姥吟留別》、《江上吟》等;有同情人民疾苦者,如《宿五松山下荀媼家》、《丁都護歌》等;有描繪高山大川自然風(fēng)光者,如《蜀道難》、《望廬山瀑布》等;有歌唱愛情友誼者,如《長干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李白論詩主張?zhí)煺孀匀?,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贈江夏韋太守良宰》)之境界。其絕句感情真摯,形象明朗,語言樸素,意境含蓄,韻味深長。其樂府歌行名篇則熔《莊》《騷》為一爐(龔自珍《最錄太白集》),“以氣為主,以自然為宗,以俊逸高暢為貴”(《藝苑卮言》卷四),感情激蕩,形象雄偉,氣勢磅礴,色彩絢爛,常借神話傳說,多用比興、夸張手法,具有“風(fēng)雨爭飛,魚龍百變”、“白云從空,隨風(fēng)變滅”(《唐宋詩醇》卷六)之特色,形成獨特之“縱逸”(《河岳英靈集》卷上)風(fēng)格。前人論李白詩歌之歷史地位,常與杜甫并列。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diào)張籍》);胡應(yīng)麟則云:“才超一代者李也,體兼一代者杜也。李如星如日揭,照耀太虛,杜若地負海涵,包羅萬匯?!?《詩藪》卷四)李集今存宋本《李太白文集》兩種,皆詩文合刻,30卷。一藏日本靜嘉堂文庫,有日本京都大學(xué)人文科學(xué)研究所影印本;一藏北京圖書館,為殘本,缺卷十五至二十四,以繆曰芑本配。清康熙年間繆曰芑曾據(jù)前一種翻刻,世稱繆本。注本今存元蕭士赟《分類補注李太白詩》25卷;明胡震亨《李詩通》(與《杜詩通》合稱《李杜詩通》)21卷;明朱諫撰《李詩選注》13卷,將200余首指為偽作,另編《李詩辨疑》2卷;清王琦《李太白全集》36卷,詩文合編,末6卷為附錄,最為通行。今人瞿蛻園、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以王琦注本為基礎(chǔ),參校各本,旁搜唐宋以來詩話、筆記以及今人研究成果,加以評箋補充,考訂謬誤,較詳備。近年又有安旗主編《李白全集編年注釋》和詹锳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兩種問世。今人研究著作主要有詹锳《李白詩論叢》、王運熙等《李白研究》、羅宗強《李杜略論》、裴斐《李白十論》、郁賢皓《李白考論集》等。中華書局曾選擇部分單篇論文于1964年出版《李白研究論文集》。資料匯編有裴斐與劉善良編《李白資料匯編(金元明清之部)》?!?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5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36首、斷句10。
唐詩匯評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出生地有蜀中、西域、長安諸說,迄無定論。少時居綿州彰明縣清廉鄉(xiāng)(今屬四川江油),讀書吟詩,遍觀百家,好神仙,任俠仗義,曾手刃數(shù)人。二十五歲辭親遠游,出三峽,游洞庭、衡山、襄漢、廬山、金陵、揚州。開元十五年與故相許圉師孫女結(jié)婚,留居安陸十年。其間曾西入長安,北游太原。三十五歲后,遷居山東任城,與孔巢父等隱于徂徠山,號“竹溪六逸”。天寶元年應(yīng)詔入京,供奉翰林。三載,因權(quán)貴讒毀,“賜金放還”。至洛陽,與杜甫相識,同游梁宋、齊魯。曾受道箓于齊州紫極宮。后復(fù)漫游江淮、吳越、河北、梁宋等地。安史亂起,入永王璘幕府。璘兵敗,被捕下潯陽獄,長流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漂泊于武昌、岳陽、豫章、金陵、宣城等地。上元二年,李光弼出鎮(zhèn)臨淮,白以六十一歲高齡前往從軍,道病還,依族叔當(dāng)涂令李陽冰,尋病卒。白長于歌詩,嗜酒,人稱“謫仙”。與杜甫齊名,并稱“李杜”,在古代詩歌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李陽冰受白遺命,編其詩文為《草堂集》二十卷,又李白友人魏萬編其詩為《李翰林集》二卷,均佚。北宋宋敏求輯、曾鞏編次其詩文為《李太白文集》三十卷,今存?!?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二十五卷。
詞學(xué)圖錄
李白(701-762)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白出生于安西大都護府碎葉城,五歲隨父遷居綿州昌?。ń窠停┣嗌忇l(xiāng)。天寶初供奉翰林。有《李太白集》,《尊前集》錄其詞12首。
黃鶴樓志·人物篇
李白(701—762) 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世人又稱謫仙、詩仙。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先世流遷中亞,5歲隨父定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xiāng)。出蜀后游歷江湖。天寶元年(742)應(yīng)召入長安,任翰林院供奉,后因蔑視權(quán)貴遭讒出京。今存李白詩共計1000馀首,有《李太白集》。在湖北游歷、居住多年,結(jié)識孟浩然,二人多次到黃鶴樓上會客送友、飲酒賦詩,留下不少關(guān)于黃鶴樓的佳作,“鄂州雜詩碑”錄存其詩十一首。其中《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吟詠黃鶴樓的千古絕唱。史書所載“崔顥題詩,李白擱筆”的佳話,更為后人津津樂道。為了紀念李白,后人在蛇山建立了太白堂和擱筆亭。
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七
白字太白。興圣皇帝九世孫。白生夢長庚星。因以命之。舉有道不應(yīng)。天寶初至長安。賀知章言于元宗。召見金鑾殿。論當(dāng)世事。奏頌一篇。詔供奉翰林。忤高力士。摘其詩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之。白遂求還山。乃賜金放還。安祿山反。永王璘辟為府僚。璘起兵。逃還彭澤。璘敗。長流夜郎。會赦還。代宗立。以左拾遺召。白已先卒。年六十馀。文集二十卷。

作品評論

河岳英靈集
李白性嗜酒,志不拘檢,常林棲十?dāng)?shù)載。故其為文章,率皆縱逸。至如《蜀道難》等篇??芍^奇之又奇。然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diào)也。
李陽冰《草堂集序》
凡所著述,言多諷興。自三代以來,《風(fēng)》《騷》之后,馳驅(qū)屈、宋,鞭撻揚、馬,千載獨步,唯公一人。故王公趨風(fēng),列岳結(jié)軌,群賢翕習(xí),如鳥歸鳳。盧黃門云:“陳拾遺橫制頹波,天下質(zhì)文,翕然一變?!敝两癯婓w尚有梁、陳宮掖之風(fēng),至公大變,掃地并盡,今古文集,遏而不行;唯公文章,橫被六合,可謂力敵造化歟!
本事詩
白才逸氣高,與陳拾遺齊名、先后合德。其論詩云:“梁、陳以來,艷薄斯極,沈休文又尚以聲律。將復(fù)古道,非我而誰與!”故陳、李二集律詩殊少。嘗言“興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況使束于聲調(diào)俳優(yōu)哉!”
裴敬《翰林學(xué)士李公墓碑》
為詩格高旨遠,若在天上物外,神仙會集,云行鶴駕,想見飄然之狀:視塵中屑屑米粒,蟲睫紛擾,菌蠢羈絆蹂躪之比。
中山詩話
歐(陽修)貴韓(愈)而不悅(杜)子美,所不時曉;然于李白而甚賞愛,將由李白超趠飛揚為感動也。
蘇轍《詩病五事》
李白詩類其為人,駿發(fā)豪放,華而不實、好事喜名,時不知義理之所在也。語用兵,則先登陷陣不以為難;語游俠,則白晝殺人不以為非;此豈其誠能也哉?白始以詩酒奉事明皇,遇讒而去,所至不改其舊。永王將竊據(jù)江淮,白起而從之不疑,遂以放死。今觀其詩,固然。唐詩人李、杜稱首,今其詩皆在。杜甫有好義之心,白所不及也。
黃庭堅《題李白詩草后》
余評李白詩如黃帝張樂于洞庭之野,無首無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槧人所可擬議。
西清詩話
李太白詩逸態(tài)凌云,映照千載,然時作齊梁間人體段,略不近渾厚。
歲寒堂詩話
至于李杜,尤不可輕議。歐陽公喜太白詩,乃稱其:“清風(fēng)明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之句。此等句雖奇逸,然在太白詩中,特其淺淺者。魯直云:“太白詩與漢魏樂府爭衡”,此語乃真知太白者。王介甫云:“白詩多說婦人,識見污下?!苯楦χ撨^矣??鬃觿h詩三百五篇,說婦人者過半,豈可亦謂之識見污下耶?
歲寒堂詩話
韻有不可及者,曹子建是也;味有不可及者,淵明是也;才力有不可及者,李太白、韓退之是也;意氣有不可及者,杜子美是也?!抛用?,李太白、韓退之三人,才力俱不可及,而就其中,退之喜崛奇之態(tài),太白多天仙之詞,退之猶可學(xué),太白不可及也。
珊瑚鉤詩話
李唐群英,惟韓文公之文,李太白之詩,務(wù)去陳言,多出新意。
艇齋詩話
古今詩人有《離騷》體者,惟李白一人,雖老杜亦無似《騷》者。
竹坡詩話
元微之作李杜優(yōu)劣論,謂太白不能窺杜甫之藩籬,況堂奧乎?唐人未嘗有此論,而稹始為之。至退之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則不復(fù)為優(yōu)劣矣。
韻語陽秋
杜甫、李白以詩齊名……然杜詩思苦而語奇,李詩思疾而語豪。
韻語陽秋
李白樂府三卷,于三綱五常之道,數(shù)致意焉。……徐究白之行事,亦豈純于行義者哉!永王之叛,白不能潔身而去,于君臣之義力如何?既合于劉,又合于魯,又娶于宗,又攜昭陽、金陵之妓,于夫婦之義為如何?至于友人路亡,白為權(quán)窆;及其糜潰,又收其骨,則朋友之義庶幾矣。
苕溪漁隱叢話
引王安石語:詩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此李白所得也。
同上引《雪浪齋日記》
或云:太白詩其源流出于鮑明遠,如樂府多用《白纻》。故子美云“俊逸鮑參軍”,蓋有譏也。
能改齋漫錄
引劉次莊語:李白則飄揚振激,如浮云轉(zhuǎn)石,勢不可遏。
朱子語類
李太白詩非無法度,乃從容于法度之中,蓋圣于詩者也。
朱子語類
李太白終始學(xué)《選》詩,所以好。
滄浪詩話
觀太白詩者,要識真太白處。太白天才豪逸,語多率然而成者。學(xué)者于每篇中,要識其安身立命處可也。
滄浪詩話
李杜二公,正不當(dāng)優(yōu)劣。太白有一二妙處,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處,太白不能作。
滄浪詩話
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
滄浪詩話
人言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同,長吉鬼仙之同耳。
沈光《李白酒樓記》
太白峭訐矯時之狀,小得大用,流斥齊魯。眼明耳聰,恐貽顛踣。故狎弄杯觴,沉溺曲蘗;耳一淫樂,目混黑白。或酒醒神健,視聽銳發(fā),振筆著紙,乃以聰明移于月露風(fēng)云,使之涓潔飛動;移于草木禽魚,使之岍茂褰擲;侈于閨情邊思,使之壯氣激人,離情溢目;移于幽巖邃谷,使之遼歷物外,爽人精魄;移于車馬弓矢,悲憤酣歌,使之馳騁決發(fā),如睨幽并,而失意放懷,盡見窮通焉。
木天禁語
太白(詩)雄豪空曠,學(xué)者不察,失于狂誕。
木天禁語
(樂府)上格如《焦仲卿》、《木蘭詞》、《羽林郎》、《霍家奴》、《三婦河》、《大垂手》、《小垂手》等篇,皆為絕唱。李太白樂府,氣語皆自此中來,不可不知也。
陳繹曾詩譜
李白詩祖《風(fēng)》《騷》,宗漢魏,下至鮑照、徐、庾,亦時用之。善掉弄,造出奇怪,驚動心目,忽然撇出,妙入無聲。其詩家之仙者乎?格高于杜,變化不及。
唐詩品匯
詩至開元、天寶間,神秀聲律,粲然大備。李翰林天才縱逸,軼蕩人群,上薄曹、劉,下凌沈、鮑,其樂府古調(diào),能使儲光羲、王昌齡失步,高適、岑參絕倒,況其下乎?
升庵詩話
楊誠齋云:“李太白之詩,列子之御風(fēng)也;杜少陵之詩,靈均之乘桂舟、罵玉車也。無待者,神于詩者歟?有待而未嘗有待者,圣于詩若歟?”……徐仲車云:“太白之詩,神鷹瞥漢;少陵之詩,駿馬絕塵?!岸u,意同而語亦相近,余謂太白詩,仙翁劍客之語,少陵詩,雅士、騷人之詞。比之文,太白則《史記》,少陵則《漢書》也。
四溟詩話
子美五言絕句,皆平韻,律體景多而情少。太白五言絕句平韻,律體兼仄韻,古體景少而情多,二公齊盡其妙。
四溟詩話
堆垛古人,謂之“點鬼簿”。太白長篇用之,自不為病,蓋本于屈原。
四溟詩話
徐伯傳問詩法于康對山,曰:“熟讀太白長篇,則胸次含宏,神思超越,下筆殊有氣也?!?/blockquote>
李攀龍《唐詩選序》
太白縱橫,往往強穹之末。間雜長語,英雄欺人耳。
李攀龍《唐詩選序》
(太白)五七言絕句,實唐三百年一人,蓋以不用意得之,即太白亦不自知其所至;而工者顧失焉。
《藝苑卮言》
太白古樂府,窈冥惝恍,縱橫變幻,極才人之致。然自足太白樂府。
王稚登《合刻李杜詩集序》
聞諸言詩者,有云:供奉之詩,仙。
拾遺之詩,圣。
圣可學(xué),仙不可學(xué);亦猶禪人所謂頓、漸,李頓而杜漸也。
杜之懷李曰“詩無敵”,李之寄杜曰“作詩苦”。
二先生酬贈,亦各語其極耳。
王稚登《李翰林分體金集序》
供奉讀書匡山,鳥雀就掌取食。散金十萬如飛塵,沉湎至尊之前,嘯傲御座之側(cè),口中不知有開元天子,何況太真妃、高力士哉!當(dāng)其稍能自屈,可立躋華要,乃掉臂不顧,飄然去之,坎壈以終其身。迨長流夜郎,與魑魅為伍,而其詩無一羈旅牢愁之語,讀之如餐霞吸露、欲蛻骨沖舉,非天際真人胸臆,疇能及此?其放浪于曲生柔曼,醉月迷花,特托而逃焉耳。
劉世教《合刻李杜分體全編序》
隴西(李)趨《風(fēng)》,《風(fēng)》故蕩詄,出于情之極,而以辭群者也;襄陽(杜)趨《雅》,《雅》故沈郁,入于情之極,而以辭怨者也。趨若異而軌無勿同,故無有能軒輊之者。
詩藪
李杜才氣格調(diào),古體歌行,大概相埒。李偏工獨至者絕句,杜窮極變化者律詩。言體格,則絕句不若律詩之大;論結(jié)撰,則律詩倍于絕句之難。然李近體足自名家,杜諸絕殊募入彀。截長補短,蓋亦相當(dāng)。惟長篇敘事,古今子美。故元、白論咸主此,第非究竟公案。
詩藪
李才高氣逸而調(diào)雄,杜體大思精而格渾。超出唐人而不離唐人者,李也;不盡唐調(diào)而兼得唐調(diào)者。杜也。
詩藪
太白筆力變化,極于歌行;少陵筆力變化,極于近體。李變化在調(diào)與詞,杜變化在意與格。然歌行無常矱,易于錯綜;近體有定規(guī),難于伸縮。調(diào)、詞超逸,驟如駭耳,索之易窮;意格精深,始若無奇、繹之難盡;此其稍不同也。
詩藪
李杜二家,其才氣本無優(yōu)劣、似工部體裁明密,有法可尋;青蓮興會標舉,非學(xué)可至。又唐人特長近體,青蓮缺焉。故詩流習(xí)杜者眾也。
詩藪
備諸體于建安者,陳王也;集大成于開元者,工部也。青蓮才之逸,并駕陳王,氣之雄,齊驅(qū)工部,可謂撮勝二家,第古風(fēng)既乏溫淳,律體微乖整栗,故令評者不無軒輊,
詩藪
太白五言沿洄魏、晉,樂府出于齊、梁,近體周旋開、寶,獨絕句超然自得,冠古絕今。
唐詩鏡
太白雄姿逸氣,縱橫無方,所謂天馬行空,一息千里。
唐詩鏡
太白七言樂府接西漢之體制,掩六代之才華,自傅玄以下,未睹其偶。至贈答歌行,如風(fēng)卷云舒,惟意所向,氣韻文體,種種振絕。五言樂府摹古絕佳,諸詩率意而成,苦無深趣。蘇子由謂之“浮花浪蕊”,此言非無謂也。讀李太白詩當(dāng)?shù)闷錃忭嵵溃磺笃志渲妗?/blockquote>
詩鏡總論
太白長于感興,遠于寄衷,本于十五《國風(fēng)》為近。
詩鏡總論
太白其千古之雄乎?氣駿而逸,法老而奇,音越而長,調(diào)高而卓。
詩鏡總論
太白七古,想落意外,局自變生,真所謂“驅(qū)走風(fēng)云,鞭撻海岳”。其殆天授,非人力也。
唐詩歸
鐘云:古人雖氣極逸,才極雄,未有不具深心幽致而可入詩者。讀太白詩,當(dāng)于雄快中察其靜遠精出處,有斤兩,有脈理。今人把太白只作一粗人看矣。
唐音癸簽
太白于樂府最深,古題無一弗擬,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離,離而實合,曲盡擬古之妙,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敬曰:青蓮雄姿逸氣,變化無方,七古千載罕有并驅(qū)。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王元美云:“太白之七言律變體,不足多法?!庇薨矗禾灼哐月?,集中僅得八篇,駘蕩自然,不假雕飾,雖入小變,要亦非淺才可到也。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太白五七言律,以才力興趣求之,當(dāng)知非諸家所及;若必于句格法律求之,殆不能與諸家爭衡矣。胡元瑞云:“五言律,太白風(fēng)華逸宕,持過諸人,后之學(xué)者,才非天仙,多流率易,此論最有斟酌。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太白五、七言絕,多融化無跡,而入于圣。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太白七言絕多一氣貫成者,最得歌行之體。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取高華奇逸者,咸左袒乎李;取雄渾沉厚者,獨首推乎杜:要之二子不可高下定論。胡元瑞謂李猶莊周,杜猶左氏,或庶幾焉。
《詩源辨體》
太白歌行,窈冥恍惚,漫衍縱橫,極才人之致……此皆變化不測而入于神者也。
《詩源辨體》
屈原《離騷》在千古辭賦之宗,而后人摹仿盜襲,不勝饜飫。太白《鳴皋歌》雖本乎騷,而精彩絕出,自是太白手筆。至《遠別離》、《蜀道難》、《天姥吟》,則變幻恍惚,盡脫蹊徑,實與屈子互相照映。謝茂秦云:“太白詩歌若疾雷破山,顛風(fēng)播海,非神于詩者不能。”
《詩源辨體》
太白歌行,雖大小短長,錯綜無定,然自是正中之奇。
姜齋詩話
太白胸中浩渺之致,漢人皆有之,特以微言點出,包舉自宏。太白樂府歌行,則傾囊而出。如射者引弓極滿,或即發(fā),或遲審久之,能忍不能忍,其力之大小可知已。要至于太白止矣。
姜齋詩話
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李杜所以稱大家者,無意之詩十不得一二也。煙云泉石,花鳥苔林,金鋪錦帳,寓意則靈。
鈍吟雜錄
李太白之歌行,祖述騷雅,下迄梁、陳七言,無所不包,奇中又奇,而字字有本,諷刺沉切,自古未有也。
姚鼐《五七言今體詩鈔序目》
盛唐人,禪也;太白則仙也。于律體中以飛動票姚之勢,運廣遠奇逸之思,此獨成一境者。
《唐詩歸折衷》
吳敬夫云:太白天才豪邁,托興悠長,飲酒學(xué)仙、適以佐其蒼茫之勢。他人為之,則滓矣。故曰:氣大則物之大小畢浮其形。王摩詰微妙有禪理,然不在其作禪語中;太白縹渺有仙骨,然不在其作仙語中:此當(dāng)從神味會之,難與俗子語。
《唐音審體》
馮復(fù)京曰:太白古詩全出己調(diào),宋人乃謂出于子昂《感遇》。子昂局促,太白蕭散,烏可同日語!
《唐音審體》
馮復(fù)京曰:太白歌行曰神、曰化,天仙口語,不可思議。其意氣豪邁,固是本調(diào),而轉(zhuǎn)折頓挫,極抑揚起伏之妙,然亦有失之狂縱者。此公才高如轉(zhuǎn)巨虬、駕風(fēng)螭,不可以為訓(xùn)。
《貞一齋詩說》
太白妙處全在逸氣橫出,其五言古從曹、阮二家變出,并不規(guī)模小謝,亦非踵武伯玉。
《唐詩別裁》
太白詩縱橫馳驟,獨《古風(fēng)》二卷,不矜才,不使氣,原本阮公,風(fēng)格俊上,伯玉《感遇》詩后,有嗣音矣。
《唐詩別裁》
太白七言古,想落天外,局自變生。大江無風(fēng),波浪自涌,白云從空,隨風(fēng)變滅。此殆天授,非人可及。
《唐詩別裁》
集中如《笑矣乎》、《悲來乎》、《懷素草書歌》等作,皆五代凡庸子所擬,后人無識,將此種入選,嗷訾者指太白為粗淺人作俑矣。讀李詩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遠逸宕之神,才是謫仙人面目。
《唐詩別裁》
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
說詩晬語
五言絕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蘇州之古澹,并入化機;而三家中,太白近樂府,右丞、蘇州近古詩,又各擅勝場也。
詩法易簡錄
太白七古不獨取法漢魏,上而楚騷,下而六朝,俱歸镕冶,而一種飄逸之氣,高邁之神,自超然于六合之表,非淺學(xué)所能問津也。
《梅崖詩話》
太白七言近體不多見。五言如《宮中行樂》等篇,猶有陳、隋習(xí)氣,然用律嚴矣,音節(jié)亦稍稍振頓。七言長短句則縱橫排奡,獨往獨來,如活虎生龍,未易捉摸,少陵固嘗首肯心醉矣。
甌北詩話
(白)詩之不可及處,在乎神識超邁,飄然而來,忽然而去,不屈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勞勞于鏤心刻骨,自有天馬行空,不可羈勒之勢,若論其沉刻,則不如杜;雄鷙,亦不如韓。然以杜、韓與之比較,一則用力而不免痕跡,一則不用力而觸手生春;此仙與人之別也。
石洲詩話
大,可為也;化,不可為也。其李詩之謂乎?太白之論曰:“寄興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若斯以談,將類于襄陽孟公以簡遠為旨乎?而又不然。蓋太白在唐人中,別有舉頭天外之意,至于七言,則更迷離渾化,不可思議。以此為“寄興深微”,非大而化者,其烏乎能之!所謂七言之靡,殆專指七律言耳,故其七律不工。
龔自珍《最錄李白序》
莊、屈實二,不可以并;并之以為心,自白始,儒、仙、俠實三,不可以合;合之以為氣,又自白始也。其斯以為白之真原也矣。
昭昧詹言
太白亦奄有古今,而跡未全化,亦覺真實處微不及阮、陶、杜、韓。
昭昧詹言
太白胸襟超曠,其詩體格安放,文法高妙,亦與阮公同;但氣格不相似,又無阮公之切憂深痛,故其沉至亦若不及之。然古人各有千古,政不必規(guī)似前人也。阮公為人志氣宏放,某語亦宏致,求之古今,惟太白與之匹,故合論之。
昭昧詹言
太白當(dāng)希其發(fā)想超曠,落筆天縱,章法承接,變化無端,不可以尋常胸臆摸測;如列子御風(fēng)而行、如龍?zhí)扉T,虎臥鳳閣,威鳳九苞,祥麟獨角,日五彩,月重華,瑤臺絳闕,有非尋常地上凡民所能夢想及者。至其詞貌,則萬不容襲,蹈襲則凡兒矣。
昭昧詹言
大約太白詩與莊子文同妙:意接詞不接,發(fā)想無端,如天上白云,卷舒滅現(xiàn),無有定形。
《越縵堂詩話》
太白七古,超秀之中,自饒雄厚,不善學(xué)之,便墮塵障。
三唐詩品
古風(fēng)運陰、何之俊響,結(jié)曹、王之深秀,第才多累質(zhì),振采未沉。七言雄放,多用典籍成語,正如亂頭粗服,益見其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48 【介紹】: 五代時僧。臨安人,俗姓俞。初出家于欣平寺,后于杭州龍興寺講經(jīng)四十余年,出弟子七八百人。道行孤僻,性情方正,誓不趨俗舍,孜孜手不釋卷而終。有《永新鈔》、《暉理鈔》、《彌勒成佛經(jīng)疏鈔》等。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俗俞姓。
臨安人。
方稚齒。
嬉戲鄰家樹下。
忽天震其樹。
季隨僵仆。
有姊尼。
趨抱以察其色曰。
此以怖昏。
非死也。
小待且蘇。
無復(fù)慮。
已而果然。
遂勉其親。
令出家。
事欣平寺大德為師。
俄從巨信論師。
稟名數(shù)論于三衢。
時錢唐僧正蘊讓。
與閭丘方遠。
江東羅隱。
二先生游。
季見而申問。
遂作二百語以贄焉。
讓大嘆賞。
乃請就龍興寺開講。
以訓(xùn)迪后學(xué)。
四十馀年。
獲弟子七八百輩。
終于乾祐之戊申初。
季嘗于講次。
見一異僧。
語作胡音。
季因問其西域未來經(jīng)論。
殊有感發(fā)。
撰永新鈔釋般若心經(jīng)。
暉理鈔。
釋上生經(jīng)彌勒成佛經(jīng)。
及諸補闕義章。
可數(shù)十卷。
并行于世。
季氣志雄邁。
情性方正。
寡言笑。
眇目下視。
操守堅確。
雖屢空。
裕如也。
故此宗。
至今繁衍云。
宋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宗季者。俗姓俞。臨安人也。稚齒瑰偉心志剛直。嘗天震鄰家樹。季隨僵仆。有姊尼抱就膝。視之曰。此非震死且有生候。至夜未央蘇而復(fù)作。遂勸令出家。事欣平寺僧。后往衢州投巨信論師學(xué)名數(shù)論。文義淹詳且難詘伏。鋒芒如也。迨回杭龍興寺召講。時僧正蘊讓給慧縱橫兩面之?dāng)骋病Ec閭丘方遠先生江東羅隱為莫逆之交也。見而申問。季作二百語詶之。讓正賞嘆。遂請開講四十馀年。出弟子七八百人。漢乾祐戊申歲。疾終于本房。初季講次。遇一異人。作胡語問西域未來之經(jīng)論。一眾驚然。季眇二目。曾夜行感神光。引之常覽古師之述作。曰可俯而窺也。遂撰永新鈔釋般若心經(jīng)暉理鈔解上生經(jīng)彌勒成佛經(jīng)疏鈔補猷鈔闕諸別行義章??蓴?shù)十卷。并行于世。季道行孤僻性情方正。寡言語氣貌高邁。誓不趨俗舍。暨老懇請亦罕赴白衣家。居唯屢空衎然自任。而孜孜手不釋卷。樂道向終。至今此宗越多。弟子講導(dǎo)不泯焉。
林起潛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臺州黃巖人,字用夫,號東皋。
與弟林起濱同游王玨之門。
后辭歸,筑室同居,以經(jīng)籍相切劘,進退榮辱,淡泊處之。
鄉(xiāng)人高其行誼,稱東皋、西墅二先生。
廉復(fù)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齊州章丘人。
年四十居繡江側(cè),誦《》種竹,優(yōu)游不仕。
英宗治平中詔求遺逸,刺史王廣淵薦其行,固拒。
卒年九十余。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建州建陽人。
江測子。
神宗熙寧初進士。
官左朝奉郎。
以吏治循良,受知于司馬光。
工于題詠,人愛其詩。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衡州安仁(今湖南衡陽)人,字明初。由緱山書院山長,累官右衛(wèi)率府教授。與許有壬兄弟、父子善。嘗撰《圭塘欸乃集》。
元詩選
熙字明初,衡州安仁人也。
歷官至右衛(wèi)率府教授。
嘗作《摸魚子》樂府十闋,并圭塘補和詩附記于后。
其原序云:「欸乃既歌之明年,熙如京師,可行洎楨日侍安陽公觴詠圭塘,更唱迭和,詩辭凡二百四十有九。
又明年,楨來京師,熙始得伏讀全集。
大篇云行,短章泉流,無非樂日用之常,而憂國憂民之實,亦未嘗不默寓其間也。
楨聞詩趨庭,日有新益,而熙乃以抗塵走俗,不得與于斯文,愧可勝言邪!
然可行序引有張本同聲之說,固欲援之入社,今雖末至,未必峻拒之也。
于是忘其蕪陋,勉強補和,得詩七十八,詞八,錄次左方,惟二先生進而教之?!?div id="j19jxzj" class='inline' id='people_41096_1_8_comment'>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浙江鄞縣人,字賓父。有《李山人詩》。
甬上耆舊詩·卷二十三
號旸谷,于嗣為曾大父行。
為人風(fēng)儀修整,性和雍,不立崖岸,意思蕭散。
精名理,善于微言。
每對客,眾論沸起,先生徐發(fā)一語,四座盡傾。
生平都無好,惟好為詩,不肯作世人雕飾,天動神來,自然高妙,俱謂詩如其人。
諸兄弟并游太學(xué)為郎,先生獨不仕,懷,古慕道。
居常愛王孝伯飲酒讀騷,因名其齋居。
去甬,江十馀里,為蕭皋,在山水佳處。
家世有田一頃,別業(yè)一區(qū)。
先生更起高臥樓,讀書其中,歲收粳秫釀酒,旁辟自鋤園半畝,遍植嘉草名藥,間種蔬韭,取供賓客。
同時名薦紳高士至蕭皋輒作數(shù)日留,方去,酬唱甚多。
蓋吾家草堂在貿(mào)東,一曰楝塘,一曰蕭皋,俱為海內(nèi)詞家所詠賞。
嘉則先生復(fù)作蕭皋竹枝詞十馀首,被諸樂府,使童子習(xí)唱之,流傳一時。
郡中當(dāng)事聞其名,希得致先生,俱謝不往。
年五十,欲制遠游冠,裹糧自四明臺宕,盡訪天下名山,以親老不果行。
未幾,終于家。
遺集行世。
先生嘗自署旸谷山人屠長卿。
先生曰:近世山人甚多,然未嘗居山。
觀其仆仆負囊挾名紙候門,望長者顏色,翹目利舌,善為诪張,其賤已甚。
若賓父先生不出戶,著書論道畢其身。
其自言若得從禽子、夏遍游五岳,當(dāng)不入一城,不干一人,斯可謂山人矣。
因贊之曰:讀騷取適,灌園寄散。
介絕溪刻,簡不任誕。
江霞朗映,厓松孤偃。
何以品君,鳴瀨清淺。
惜哉!
早謝遠,游未踐。
張大司馬亦心重先生,每有所品目,輒言:吾與沈嘉則、李賓父二先生同之。
時謂先生布衣風(fēng)格,當(dāng)在孟浩然、秦系之間。

人物簡介

甬上耆舊詩·卷二十四
字伯機。
大父鏜,官禮部尚書。
伯機家多賜書,復(fù)嗜讀。
為人性蕭散,工詩,不樂仕進。
治別業(yè)曰泡園,作園居六十首。
三山徐興公至甬上,一見稱之,題其卷曰:疏作風(fēng)清,逸同云上,古惟彭澤,今有伯機。
晚年合其前后詩為存俟篇行世。
伯機于里中先輩作五君詠,曰:大司馬東沙張公、布衣沈嘉則、楊伯翼二先生,儀部屠長卿先生,太守田叔先生。
自謂前三君俱不及北面,至二屠先生,猶得侍杯酒,從容欬吐,故其風(fēng)流所被,尚有存者。

人物簡介

甬上耆舊詩·卷二十五
字,翼卿,號太蒙。
生而異,五歲輒能解書,學(xué)儒步,不受群兒狎。
年十五為諸生,家貧,授經(jīng)里中,歲所得脡脯,悉奉二兄共給。
朝夕置一大布衣,與兄遞衣而出。
未幾舉于鄉(xiāng),罷會試歸,其授經(jīng)如故。
巳而中進士高第,授工部營繕主事。
督毓德宮、壽宮及皇城工,出入纖微,悉經(jīng)手畫。
同曹俱無從乾沒,心嫉之,遂陰嗾給事韓某,奏公侵費。
疏下,太宰陸公光祖知公名,因盡為公會計,不第無所侵,其節(jié)存翻以萬計。
覆言王主事才,且廉給事所言俱無狀,公名由是益著。
出知南昌府。
公治郡,其用法嚴,吏俱側(cè)足立,毋敢出聲。
郡中諸廢畢舉,奏治行第一,至所日給俱出自月俸,此外絕無溢取。
及入覲將歸,橐巳盡,車馬不得發(fā),當(dāng)事為給驛傳符以行。
歷遷本省督學(xué)副使,參政按察使右布政使,聲名俱如治郡時。
轉(zhuǎn)廣東左布政使。
粵中地阜而法寬,屬吏謁上官,非奉筐篚不敢見,公一切禁之,庭中肅然。
諸上賦例有加耗,至十之三之四。
公命盡準部行,權(quán)量十不至一。
庫有羨金十萬可私,悉取充餉。
以南韶旱災(zāi),疏免太平橋稅銀三萬。
念全粵輸賦重,再奏免加派丁糧銀四萬有奇,粵人至今誦之。
尋擢右副都御史,撫江西。
江右民自黑頭見公,發(fā)且????白,而公復(fù)來驩聲溢道上。
公至申明保甲,境內(nèi)盜漸息。
稅奄潘相居省會橫甚,猶稍憚公。
公密以利害開諭之,使自請減稅五千,民少蘇。
湖口奄李道肆行不法,公悉按治其黨,因奏革奄稅,得歸有司。
且微使民盡燬其官舍,商困亦蘇。
時江右積大水四年,民饑。
公設(shè)法拯救,苦不給,乃奏改折南安漕糧,留以貸民,四歲凡四請,叉請停牲口、廚料、漕折、宗祿,留兩院贖鍰及課鈔、苧布、兩地稅銀,免閏月加派及各鎮(zhèn)諸重徵,并得報可。
前后所省不翅數(shù)十萬,故四載中雖半菽無登,而三十郡生命俱藉不死。
又謂有糧道則監(jiān)兌可裁,有幕府帶徵則稅課大使可革,漕糧民運當(dāng)改為官運,弓箭弦條本色當(dāng)改為折色。
凡公所建議,為朝廷謀節(jié)省,以恤養(yǎng)民生,使蒙實利,俱出自大臣憂國苦心,足為后世法。
巳擢工部侍郎,理河道時,值有狼矢口之決,河西務(wù)棉花諸口之沖,山陽新挑溝之陷,邳州直河及脾沙□西月堤之大溢,公東西驛走,疏浚合期,于是皇陵無侵嚙憂,運艘得有程,抵灣獨早。
旋召入為工部尚書,奉璽書督定、慶二陵皇極門殿工。
公長工部,于事固無不辦。
未幾,二陵告成,論功,三加為太子太傅,倚眷方重。
然時逆黨魏忠賢初用事,其勢漸張,公知國事將壞,遂力請骸骨歸里,家居屏跡一小樓下,刺謁不通,自言大臣老體當(dāng)如是。
一日,忽見冥吏持牒,具車馬迎。
次日,公無疾而卒,得年七十有三。
蓋公官內(nèi)自主事歷員外郎、郎中、侍郎至尚書,俱在工部。
官外自知府歷按察布政二司、巡撫、都御史,俱在江右,唯一遷廣東,故其仕跡唯在工部與江右,論者惜未盡其用。
公內(nèi)行修,事二兄甚謹,視兄子如其子。
與人交居,厚不居薄。
生平以潔方自葆,至老不渝。
未嘗干請人,亦不受人干請。
所居先人廬數(shù)楹,食無重簋,終身不畜媵妾。
之官惟從蒼頭三二人給灶養(yǎng)。
為大司空時,嘗以事笞吏,見其內(nèi)衣俱輕貂。
公大怒,出席解其衣示左右曰:吾歷官內(nèi)外,為國大臣,尚衣褐,汝何等小吏,敢服此?
與杖數(shù)十,曳之出部門。
余少時嘗見里中一先輩自粵東罷官歸,客笑問曰:君歸自粵中,橐金幾何?
此先輩蹙額曰:粵東本善地,但自王太蒙、李茂嶼二先生官此地,不取人一錢一縑,至今十馀年,兩臺藩臬尚無敢受人苞苴者。
某不幸身承其后,遂使金銀穴中盡銷為冰雪,尚何所有?
蓋二公廉節(jié),其馀風(fēng)所被尚如此。

人物簡介

甬上耆舊詩·卷三十
字生超,文敏公之孫也。
少有異才,年十四,以明經(jīng)貢于鄉(xiāng)。
至京師,與屠田叔、蔡子行二先生同賦詩唱酬。
屠、蔡俱詞家宿老,生超年少,一日而與齊名,今所傳薊門游草是也。
未幾,歸里門。
生超既負才誕放,娶妻如許允婦。
婦死,為其家所辱,因客死吳下。
蘭摧玉折,識者哀之。
共 1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