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汪大度

相關(guān)人物:共 17 位
共 1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36—908 【介紹】: 唐末五代時僧。閩人,俗姓謝。少憨黠好釣。唐懿宗咸通初,出家芙蓉山,后居福州玄沙院。王審知始有閩土,奏賜紫衣,號宗一大師。后梁太祖開平間示寂。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35—908 俗姓謝,福州閩縣(今福建福州)人。早年常垂釣于南臺江。懿宗咸通初投芙蓉山出家,后至豫章開元寺受戒。初與雪峰義存為同學,后以為師。住福州玄沙院,世稱玄沙和尚。王審知奄有閩土后,賜號宗一大師。從其受業(yè)者有700余人,其再傳弟子文益,開創(chuàng)法眼宗。《宋高僧傳》卷一三、《祖堂集》卷一〇、《景德傳燈錄》卷一八有傳,后二書錄其詩偈8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禪林僧寶傳·卷第四
禪師名師備。福州閩縣謝氏子。少漁于南臺江上。及壯忽棄舟。從芙蓉山靈訓(xùn)禪師斷發(fā)。詣南昌開元道玄律師所。受具足戒。芒鞋布衲。食才接氣。宴坐終日。眾異之。兄視雪峰。而師承之。雪峰呼為頭陀。每見之曰。再來人也。何不遍參去。對曰。達磨不來東土。二祖不往西天。雪峰然之。備結(jié)屋玄沙。眾相尋而至。遂成叢林。說法與契經(jīng)冥合。諸方有未明要義。皆從決之。備曰。佛道閑曠。無有涂程。無門為解脫之門。無見作道人之見。不在三際。豈有升沉。建立乖真。不屬造作。動即涉塵勞之境。靜則沉昏醉之鄉(xiāng)。動靜雙泯。即落空亡。動靜雙收。即漫汗佛性。必須對其塵境。如枯木寒灰。但臨時應(yīng)用。不失其宜。如鏡照像。不亂光輝。如鳥飛空。不雜空色。所以十方無影像。三界絕行蹤。不墮往來機。不住中間相。鐘中無鼓響。鼓中無鐘聲。鐘鼓不交參。句句無前后。如壯士展臂。不借他力。如師子游行。豈求伴侶。九霄絕翳。何用穿通。一段光明。未曾昏昧。到這里。體寂寂。常皎皎。赤赫??。無邊表。圓覺空中。不動搖。吞爍乾坤。迥然照出世者。元無出入。蓋名相無體。道本如如。法爾天真。不因修證。只要虛閑。不昧作用。不涉塵泥。若纖毫不盡。即落魔界。且句前句后。是學人難處。所以云。一句當機。八萬法門。生死路絕。直似秋潭月影。靜夜鐘聲。隨扣擊以無虧。觸波瀾而不散。猶是生死岸頭事。道人行處。如火銷冰。箭既離弦。無反回勢。所以牢籠不肯住。呼喚不迥頭。古圣不安排。至今無處所。步步登玄。不屬邪正。識不能識。智不能知。動便失宗。覺即迷旨。二乘膽戰(zhàn)。十地魂驚。語路處絕。心行處滅。直得釋迦掩室于摩竭。凈名杜口于毗耶。須菩提唱無說而顯道。釋梵絕視聽而雨花。與么。現(xiàn)行無疑。此外更疑何事。勿棲泊處。離去來今。限約不得。尋思路絕。不因莊嚴。本來清凈。動用語笑。隨處明了。更無少欠。時人不悟。妄自涉塵。處處染著。頭頭系絆。縱悟則塵境紛紛。名相不實。更擬凝心斂念。攝事歸空。隨有念起。旋旋破除。細想才生。即便遏捺。如此見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魂不散底死人。冥冥寞寞。無覺無知。塞耳偷鈴。徒自欺誑。我這里則不然也。更不隈門旁戶。分明句句現(xiàn)前。不屬商量。不涉文字。權(quán)名出家兒。畢竟無蹤跡。真如凡圣。地獄天堂。皆是療狂子之方。都無實事。虛空尚無改變。大道豈有升沉。悟則縱橫不離本際。到這里凡圣也無立處。若向句中作意。則沒溺汝。學人若向外馳求。又屬魔王眷屬。如如不動。沒可安排。恰似??爐。不藏蚊蚋。本來平坦。何用刬除動轉(zhuǎn)。施為是真解脫。纖毫不受。措意便差。借使千圣出頭來。也安排他。一字不得。又曰。仁者如今事不獲已。教我抑下多少威光。苦口相勸。百千方便道。如此如彼。共相知聞。盡成顛倒知見。將此喉咽唇吻。祇成得個野狐精業(yè)。謾汝我。還肯么。只如今有過無過。唯我自知。汝又爭得會。若是恁么人出頭來。甘伏呵責。夫為人師匠。大不容易。須是善知識始得。我如今恁么道。方便助汝。猶尚不能覯得??芍袦喤e宗乘。是汝向什么處措手。還會么。四十九年是方便。祇如靈山會上。有百千眾。唯有迦葉一人親聞。馀皆不聞。汝道。聞底事作么生。不可道。如來無說說。迦葉不聞聞。便當?shù)梅?。不可是汝修因成果。福智莊嚴底事。知么。且道吾有正法眼藏。付囑大迦葉。我道猶如話月。曹溪豎拂。還同指月。所以道。大唐國內(nèi)宗乘。未有一人舉唱。設(shè)有一人舉唱。盡大地人失卻性命。無孔鐵錘相似。一時亡鋒結(jié)舌去。汝諸人賴我不惜身命。共汝顛倒知見。隨汝狂意。方有申問處。我若不共汝與么知聞去。汝向什么處得見我。會么。大難大難。備疾大法難舉。罕遇上根。學者依語生解。隨照失宗。乃示綱宗三句。曰第一句。且自承當?,F(xiàn)成具足。盡十方世界。更無他故。祇是仁者。更教誰見誰聞。都來是汝心王所為。全成不動智。只欠自承當。渙作開方便門。使汝信有一分真常流注。亙古亙今。未有不是。未有不非者。然此句。只成平等法。何以故。但是以言。遣言以理逐理。平常性相。接物利生耳。且于宗旨。猶是明前。不明后。號為一味平實。分證法身之量。未有出格之句。死在句下。未有自由分。若知出格量。不被心魔所使。入到手中。便轉(zhuǎn)換落落地。言通大道。不墮平懷之見。是謂第一句綱宗也。第二句。迥因就果。不著平常一如之理。方便喚作轉(zhuǎn)位投機。生殺自在??v奪隨宜。出生入死。廣利一切。迥脫色欲。愛見之境。方便喚作頓超三界之佛性。此名二理雙明。二義齊照。不被二邊之所動。妙用現(xiàn)前。是謂第二句綱宗也。第三句。知有大智。性相之本。通其過量之見。明陰洞陽。廓周沙界。一真體性。大用現(xiàn)前。應(yīng)化無方。全用全不用。全生全不生。方便喚作慈定之門。是謂第三句綱宗也。因見亡僧。謂眾曰。亡僧面前。正是觸目菩提。萬里神光頂后相。學者多溟涬其語。梁開平二年戊辰十二月二十七日。示疾而化。閱世七十有四。坐四十四夏。備狀短小。然精神可掬。與閩帥王審知。為內(nèi)外護。審知盡禮。延至安國禪院。眾盈七百。石頭之宗。至是遂中興之。有得法上首羅漢琛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生閩之謝氏。少隨其父。漁南臺江中。得魚輒縱之。父雖怒不恤也。咸通初。出家芙蓉山。即往豫章開元寺受具。歸執(zhí)役隸業(yè)院。辛苦無所憚。布納芒鞋。日中一食。常坐不臥。叢林以備頭陀稱之。雪峰存禪師。其同學兄也。嘗謂之曰。備頭陀何不遍參去。備曰。達磨不來東土。二祖不往西天。存深以為然。出世玄沙。毳士之相從者。常七百許人。備一日上堂。默坐良久。大眾將謂不說法。一時散去。備咄云??凑咭魂牆h。略無一個有智慧者。但見我開者兩片皮。盡來簇著。覓言覓語。是我真實為他。卻總不會。若恁么大難大難。 備有時垂語曰。諸方老宿盡道。接物利生。且問汝三種病人來。汝作么生接。若拈椎豎拂。盲者不見。提唱古今。聾者不聞。待他對答。啞者無言。若接不得。佛法無靈驗。有僧。出云。三種病人。和尚還許人商量否。備云。汝作么生商量。其僧便珍重而出。備云。不是不是。羅漢云。桂深現(xiàn)有眼見。有耳聽。又有口說話。和尚作么生接。中塔云。三種病人。即今在什么處。 備見僧來禮拜。乃云。因我得禮汝。備問長生。維摩觀佛。前際不去。后際不來。見在不住。汝作么生觀。長生云。放皎然過。有個商量。備云。放汝過。作么生商量。長生良久。備云。情知汝向鬼窟里作活計。 僧問云。是什么得恁么難見。備云。只為太近。又問。學人為什么道不得。備云。畐塞汝口。爭解道得。 當是時。審知王氏。以侍中據(jù)有閩土。為奏賜紫伽梨。師號宗一。開平二年。戊辰十一月二十七日終。壽七十四。臘四十四。忠懿王為樹塔焉。
宋高僧傳·卷第十三 習禪篇第三之六(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唐東京封禪寺圓紹傳
釋師備。
俗姓謝。
閩人也。
少而憨黠酷好垂釣。
往往泛小艇南臺江自娛。
其舟若虛。
同類不我測也。
一日忽發(fā)出塵意。
投釣棄舟。
上芙蓉山出家。
咸通初年也。
后于豫章開元寺具戒還歸故里。
山門力役無不率先。
布衲添麻芒鞋續(xù)草。
減食而食語默有常。
人咸畏之。
汪大度雖研桑巧計不能量也。
備同學法兄則雪峰存師也。
一再相逢。
存多許與故目之為備頭陀焉。
有日謔之曰。
頭陀何不遍參去備對曰。
達磨不來東土二祖不往西天。
存深器重之。
先開荒雪峰。
備多率力。
王氏始有閩土。
奏賜紫衣號宗一大師。
以開平二年戊辰十一月二十七日示疾而終。
春秋七十四。
僧臘四十四。
閩越忠懿王王氏樹塔。
備三十年演化。
禪侶七百許人。
得其法者眾推桂琛為神足矣。
至今浙之左右山門盛傳此宗法嗣繁衍矣。
其于建立透過大乘初門。
江表學人無不乘風偃草歟。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奉先深。
清涼智明。
二禪師者。
亦云門嗣也。
二師同游方。
時聞僧問法眼。
如何是色。
眼豎起拂子。
或曰。
雞冠花。
或曰貼肉汗衫。
二人特往請益。
問曰。
承聞和尚有三種色語。
是否。
眼曰。
是。
深曰。
鷂子過新羅。
便歸眾。
時李主在座下不肯。
乃白法眼曰。
寡人。
來日致茶筵。
請二人重新問話。
明日茶罷。
備?一箱劍一口。
謂二深曰。
上座若問話得是。
奉賞雜?一箱。
若問不是。
祇賜一劍。
法眼升座。
深復(fù)出問。
今日奉敕問話。
師還許也無。
眼曰。
許。
曰。
鷂子過新羅。
捧?便行。
大眾一時散去。
時法燈作維那。
乃鳴鐘集眾僧堂前勘深。
眾集。
燈問。
承聞二上座。
久在云門。
有甚奇特因緣。
舉一兩則來商量看。
深曰。
古人道。
白鷺下田千點雪。
黃鶯上樹一枝花。
維那作么生商量。
燈擬議。
深打一座具。
便歸眾。
深同明和尚。
到淮河。
見人牽網(wǎng)。
有魚從網(wǎng)透出。
深曰。
明兄俊哉。
一似個衲僧相似。
明曰。
雖然如此。
爭如當初不撞入網(wǎng)羅好。
深曰。
明兄你欠悟在。
明至中夜方省。
二師并出世金陵。
深于奉先。
明于清涼。
皆江南主虔請也。
蓮華祥庵主。
深之嗣。
西峰豁公。
明之嗣。
別具。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奉先深。
清涼智明。
二禪師者。
亦云門嗣也。
二師同游方。
時聞僧問法眼。
如何是色。
眼豎起拂子。
或曰。
雞冠花。
或曰貼肉汗衫。
二人特往請益。
問曰。
承聞和尚有三種色語。
是否。
眼曰。
是。
深曰。
鷂子過新羅。
便歸眾。
時李主在座下不肯。
乃白法眼曰。
寡人。
來日致茶筵。
請二人重新問話。
明日茶罷。
備?一箱劍一口。
謂二深曰。
上座若問話得是。
奉賞雜?一箱。
若問不是。
祇賜一劍。
法眼升座。
深復(fù)出問。
今日奉敕問話。
師還許也無。
眼曰。
許。
曰。
鷂子過新羅。
捧?便行。
大眾一時散去。
時法燈作維那。
乃鳴鐘集眾僧堂前勘深。
眾集。
燈問。
承聞二上座。
久在云門。
有甚奇特因緣。
舉一兩則來商量看。
深曰。
古人道。
白鷺下田千點雪。
黃鶯上樹一枝花。
維那作么生商量。
燈擬議。
深打一座具。
便歸眾。
深同明和尚。
到淮河。
見人牽網(wǎng)。
有魚從網(wǎng)透出。
深曰。
明兄俊哉。
一似個衲僧相似。
明曰。
雖然如此。
爭如當初不撞入網(wǎng)羅好。
深曰。
明兄你欠悟在。
明至中夜方省。
二師并出世金陵。
深于奉先。
明于清涼。
皆江南主虔請也。
蓮華祥庵主。
深之嗣。
西峰豁公。
明之嗣。
別具。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智賢禪師。
嗣福嚴雅公。
云門四世孫也。
開法于衡州之北禪。
歲夜小參曰。
年窮臘盡無可與。
諸人分歲老僧烹。
一頭露地白牛炊。
土田米飯煮菜羹。
燒榾柮火。
與大眾圍爐。
唱歸田樂。
何故免得。
倚他門戶傍他墻。
致使時人喚作郎。
下座時。
維那從后大呼曰。
縣有吏至。
師反顧問其所以。
那云。
道和尚宰牛不納皮角。
師笑擲暖帽于地。
那便拾去。
師跳下禪床。
攔胸擒住叫曰。
賊賊。
那將帽覆師頂曰。
天寒且還和尚。
那便出去。
時法昌為侍者。
師顧謂曰。
這公案作么生。
昌曰。
近日城中紙貴。
一狀領(lǐng)過。
法昌名倚遇。
師嗣也。
別具。
師又有嗣。
曰紹銑。
具興福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婺州金華人,字時晦,號約叟。
汪大度弟。
從呂祖謙游,祖謙弟呂祖儉卒,時距秋試才四日,乃舍之就道,護喪以歸。
兄弟皆以義著聞。
全宋詩
汪大章,字時晦,號約叟(《魯齋集》卷一二《跋汪公祭文》、卷一九《祭汪約叟文》),金華(今屬浙江)人。與兄大度俱從呂祖謙學,祖謙弟祖儉卒于筠州高安,時大章距秋試僅四日,舍之就道,護喪以歸(《敬鄉(xiāng)錄》卷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5—1192 【介紹】: 宋僧。滁州全椒人,俗姓吳。法號足庵。兒時即喜佛書。嗣長蘆青了禪師,后參宗玨法緒,繼其任住明州雪竇寺。
全宋詩
釋智鑒(一一○五~一一九二),號足庵,俗姓吳。滁州全椒(今屬安徽)人。初依長蘆真歇了禪師,后為大休宗玨禪師器重,住明州雪竇寺。光宗紹熙三年卒,年八十八。為青原下十五世,天童大休宗玨禪師法嗣。事見《攻愧集》卷一一○《雪竇足庵禪師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一七、《五燈會元》卷一四、《補續(xù)高僧傳》卷一○有傳。今錄詩十二首。
槜李詩系·卷三十
智鑒,滁州人。元祐時僧長。依真歇于長蘆。大休首眾即器之。后遁象山,百怪不能惑。復(fù)住雪竇,嘗居嘉興梅溪,有詩。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智鑒。
滁之全椒人。
生吳氏。
自兒時。
已喜佛書。
每以白紙為經(jīng)。
跏趺端坐誦之。
聲瑯瑯動人。
母嘗與洗手瘍。
戲問。
是甚么手。
對曰。
佛手。
視母大笑。
俄二親俱喪。
依長蘆真歇。
了出家厲精。
脅不至席者數(shù)年。
時大休玨公。
為首座。
指為法器。
從道法師領(lǐng)戒。
入象山之鄭行山。
縛茆而居。
山當海岸孤絕處多妖怪。
師吊影其間百怪不能惑。
地高無水。
禱曰。
吾辦道來此。
神其惠我泉。
因鋤小坎。
移時而水溢。
食不繼啖。
松柏以療饑。
嘗深夜打坐。
聞庵后巖石震響。
如斗擊。
旦起視之。
有巨石飛墜。
越庵而立于門并庵。
大木無不摧拉。
而庵獨無恙。
一日有巨蟒入庵。
矯首怒視。
越數(shù)日。
復(fù)旋繞于床。
師不顧而去。
變怪百出。
師舉不為動徐亦帖然。
一夕深定中。
豁然開悟。
身心世界。
洞如琉璃。
自念云。
威音王已前。
無師自證。
威音王已后。
無師自證者。
皆天魔外道。
遂下山。
見延壽然曰。
日來肚大無物可餐。
庵小無床可臥。
若能與食展庵則住。
不然則去。
然與師反覆問答。
不能屈。
因叩其所得。
呈一頌。
然喜曰。
鑒公徹也。
復(fù)航海。
見大休于岳林。
試其機辯無礙。
嘆曰。
佛祖不奈爾何。
因為行乞。
擔二布囊。
隨得即受。
備歷艱勤。
人所不堪。
翠山宗白頭。
謂師曰。
為眾竭力。
不無其勞。
師云。
須知有不勞者。
宗曰。
尊貴位中收不得時如何。
師云。
觸處相逢不相識。
宗曰。
猶是途中賓主。
如何是主中主。
師云。
丙丁吹滅火。
宗以手掩師口。
師拂其袖。
宗遷雪竇。
挽師偕行。
荷負眾事。
時法堂新飾。
命師普說。
宗竊聽。
嘆曰。
吾生有耳。
未嘗聞也。
出世為大休燒香。
前后六坐道場。
皆王公大人推引。
紹熙二年。
謝事止于雪竇之東庵。
明年七月。
示恙。
戒弟子曰。
吾行矣。
送終須務(wù)簡約。
勿素服哀慟。
言訖而逝。
閱世八十八。
坐夏五十三。
塔全身于山之左。
師天資樸厚。
見地穩(wěn)密。
操履苦硬。
至死不少變。
具大辯才。
浩瀚無際。
叩之滾滾無倦。
受施山積。
悉為公費。
故六主廢剎。
積逋動數(shù)千緡。
不過期月。
而百務(wù)一新。
目其所榻。
則丈室蕭然懸磬也。
加以精誠所感。
禱雨晹。
救疾苦。
其應(yīng)如響。
神祠烹宰。
輒為易以素饌。
有藏其須發(fā)而得舍利者。
此皆世俗所創(chuàng)見。
師不欲人言之。
以為非此道之極致。
使其有之。
皆亦師之馀也。
師道聲震海內(nèi)。
而跡曾不越四明之境。
故自號足庵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42—1222 【介紹】: 宋簡州陽安人,寓居德清,字德修,號后溪,一號山堂。孝宗乾道五年進士。淳熙中召對論恢復(fù)事,謂驟進與偷安均為誤國。由校書郎除右正言、知果州。光宗時任殿中侍御史,旋出為江西提刑,改夔州。寧宗即位,除侍御史,遷起居郎。以諫罷朱熹事,被劾去。慶元黨禁間,撰《涪州學記》,被再劾奪職,謫居房州。黨禁解,起知眉州,累遷知潼州府,升顯謨閣直學士。卒謚文節(jié)。有《后溪集》。后人輯有《鶴林詞》。
全宋詩
劉光祖(一一四二~一二二二),字德修,號后溪,一號山堂,簡州陽安(今四川簡陽西北)人。
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進士。
任劍南東川節(jié)度推官,辟為潼川提刑司檢法。
淳熙五年(一一七八),召為太學正,累遷右正言,出知果州。
光宗即位,除軍器少監(jiān),為殿中侍御史,出知夔州。
寧宗即位,除侍御史,遷起居郎。
韓侂胄擅朝禁偽學,劉撰《涪州學記》,被指為謗訕,奪職,謫居房州。
侂胄誅,歷知襄陽、遂寧、潼川府。
嘉定十五年卒,年八十一。
有《后溪集》十卷,已佚。
后人輯有《鶴林詞》一卷。
事見《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四三《劉閣學墓志銘》,《宋史》卷三九七有傳。
今錄詩八首。
全宋文·卷六三一三
劉光祖(一一四二——一二二二),字德修,號后溪,簡州陽安(今四川簡陽北)人。乾道五年進士及第,除劍南東川節(jié)度推官。淳熙中累遷校書郎,知果州。光宗立,除軍器少監(jiān)兼權(quán)侍左郎官,為殿中侍御史。出為潼川運判,江西、夔州提刑。寧宗即位,除侍御史,改司農(nóng)少卿,進起居舍人、起居郎。為韓侂胄黨所排,奉祠,后又謫居房州。久之,起知眉州,除潼川提刑、權(quán)知瀘州。侂胄誅,歷知襄陽、遂寧、潼川府。升顯謨閣直學士,提舉宮觀。嘉定十五年卒,年八十一,謚文節(jié)。光祖為當世名臣,趙汝愚稱其論諫激烈似蘇軾,懇惻似范祖禹,世以為名言。為文渾厚正大似其人,詩尤清婉。著有《后溪集》百馀卷,《峴山》、《鶴林》、《金泉》、《眉山》等集合若干卷,《諸經(jīng)講義》若干卷,惜皆佚。見真德秀《劉閣學墓志銘》(《真文忠公文集》卷四三),《宋史》卷三九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50—1229 【介紹】: 宋徽州婺源人,字德粹,號溪齋。與弟珙俱從朱熹游。孝宗淳熙八年進士。歷四川制置司干官。時韓侂胄當國,璘堅不往詣。官至朝奉大夫。有《溪齋類稿》。
全宋詩
滕璘(?
~一二二九),字德粹,婺源(今屬江西)人。
孝宗淳熙八年(一一八一)進士,調(diào)鄞縣尉。
歷鄂州教授,四川制置司干官,知嵊縣,簽書慶元府節(jié)度判官,主管官告院,以病奉祠。
起通判隆興府。
歷浙東、福建帥司參議官。
年八十以朝奉大夫致仕。
理宗紹定二年卒。
有《溪齋類稿》三十卷(《宋元學案》卷六九),已佚。
事見《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四六《朝奉大夫賜金魚袋致仕滕公墓志銘》。
全宋文·卷六四四四
滕璘(一一五○——一二二九),字德粹,號溪齋,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與弟珙俱從朱子游。淳熙八年中乙科,調(diào)鄞縣尉,教授鄂州,歷四川制置司干官,知紹興嵊縣,簽書慶元府節(jié)度判官,通判隆興府,擢浙東、福建帥司參議官,尋得請以朝奉大夫致仕。紹定二年六月卒,年八十。有《溪齋類稿》若干卷。見真德秀《朝奉大夫賜紫金魚袋致仕滕公墓志銘》(《新安文獻志》卷六九),《宋元學案》卷六○。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紹大。吳氏子。世居嚴之桐江。故因以為號。師神觀孤潔。不樂處塵??中。一觸世氛。唯恐有以涴之。具戒后上雙徑。謁大辨陵公。公道價傾東南。見師甚喜。授以心印。師退自計曰。如來大法。其止如斯而已乎。遽辭去。遍歷叢席。諸尊宿告之者。不異徑山時??辉弧N峤穸笾ㄖ疅o異味也。乃歸見公。公俾給侍左右。師益加奮勵。脅不沾席者數(shù)載。朝叩夕咨。所以悟疑辨惑者。無一發(fā)遺憾。遂得自在無畏。尋以心法既明。而世出世智。不可不竟。每夜敷席于地。映像前長明燈讀之。一大藏全文。閱之至三過。皆通其旨趣。師之志猶未已。儒家言。及老氏諸書。亦擇取而嚅嚌之。自是內(nèi)外之學。兩無所愧矣。出世。凡三坐道場。學子翕集座下。甚至無席受之。能正容悟物。人見之意消。有求文句者。操筆立書。貫穿經(jīng)論。而以第一義為歸。間游戲翰墨。發(fā)為聲詩。沖和簡遠。有唐人遺風。至于有所建造。甃石運甓。躬任其勞。以為眾倡。手未嘗捉金帛。悉屬之知因果者?;蛴戎t曰。吾知主法而已。嘗患滯下疾。拭凈不忍用廁紙。摘菽葉充之。生平不畜長物。所服布袍?;蚴拍瓴灰?。報身七十有四而化。維那發(fā)遺篋。欲行唱衣故事。唯紙衾一具而已。大笑而去。其刻苦。蓋人之所不能堪。非見解正力量弘。豈易致是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七
釋紹大,字桐江,姓吳氏。
世居嚴之桐江,因以為號。
父善,母李氏。
紹神觀孤潔,不樂麈壒,一觸世氛,唯恐涴之。
乃入里中鳳山寺為沙彌。
稍長,祝發(fā)升壇,納滿分戒。
私自忖曰:“化龍之魚,肯伏蹄涔耶。
”即日,杖策而出,上雙徑山謁大辯陵,授以達摩單傳心印,相與詰難者久之。
復(fù)自忖曰:”如來大法,天地所不能覆載,其止如斯而已乎?”遽辭去,歷三吳,之墟宿,留建業(yè),經(jīng)匡盧,溯大江之西,還止湖湘漢沔間。
名藍所在,必往參焉,諸尊宿亦多以深入遠到期之。
已而嘆曰:“吾今而后知法之無異味也。
”乃歸見陵,陵使給侍左右,益加奮勵,脅不沾席者數(shù)載。
朝叩夕咨,所以悟疑辨惑者,無一發(fā)遺憾,遂得自在無畏法。
陵喜傳授有人,每形之于言。
時東嶼海以天目真派唱道凈慈,為法擇人,如沙中淘金,鮮有慊其意者,獨于紹別見推許,邀主藏室。
居久之,又自忖曰:“心法既明,而世出世智不可不竟。
”手翻貝葉,寒暑俱忘,每夜敷席于地,映佛前長明鐙,讀一大藏教,凡六千二百二十九卷,往復(fù)三過,皆通其旨趣。
紹猶以為未達,乃取儒家及老氏諸子之書,擇其菁華而擩嚌之,自是內(nèi)外之學粹然無滓。
元至順壬申,廣教都總管府新立未久,采諸輿論,命出世巖之烏龍山景德禪寺,興廢補壞,善譽流衍。
至正辛巳,行宣政院遷主金華山智者廣福禪寺。
寺當孔道,且近郡城,持節(jié)往來多朝中華貴及文學之士,恒入山問道,故持法者頗難其人。
自紹蒞此,無貴無賤,靡不向風悅服,四方學子翕然坌集,至無所容。
時法會,號為極盛。
戊戌秋,院中復(fù)徇群請,移住義烏云黃山寶林禪寺,堅不欲行,使者三返,然后承命。
明年己亥八月朔,覺體不自適,至七日,日將沒,嗚鼓集眾,告以永訣,即歛目危坐,或請書偈,擲筆嘆曰:“縱書到彌勒下生,寧復(fù)離此耶。
”翛然而化,服沙門衣五十八春秋,享年七十有四。
越五日,獲舍利羅如紺珠,齒牙貫珠不壞,弟子永明戒茂建塔藏焉。
紹廣額高眉,正容悟物,使人妄意自消,生平以弘法為務(wù),敲喝兼施,未嘗少懈。
有求文者,操筆立書,貫穿經(jīng)論,而歸之第一義諦。
間(閒) 游泳性情,發(fā)為詩詞,和沖簡遠,有唐人遺風。
至于有所建造,甃石運甓,躬任其勞,以為眾倡。
手未嘗握金帛,瓶缽?fù)鉄o長物,所服布袍十馀年不易。
臨寂,維那發(fā)遺篋,欲行唱衣故事,唯紙衾一具而已,大息而去。
《三會語》有錄:與金華宋文憲濂相友善,嘗共閱蠅頭小字,雖年耋,眼明如月,濂為驚異。
又錄近作詩一卷寄之。
故其終也,濂為銘其塔,歷序苦行,及證悟之由,以昭來者,具《芝園續(xù)集》。
釋圓瓏 朝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圓瓏,字大覺,姓鄭氏,武林人也。
往來無極講席間,與雪浪度門相友善,而紹覺承執(zhí)弟子禮唯謹,各侍一母,稱兩睦州。
時寄寓土橋民廬,因奉母也。
有古松英者,兄弟同出家凈慈,瓏日與英語,夜宿英寮如家,唱和揮灑,墻壁幾遍,自謂寒山拾得,人莫之許。
所寄廬地僅方丈,而集海內(nèi)名士,座為之滿。
梵筴止一度一架,取讀之,恍入龍藏,入無量法門矣。
自題栗主于案,欲以謝客,客至且疑且悲,低回久之,漸入其寢,突遇瓏乃相視莞然。
嘗讀《宗鏡》有省,與其徒承手錄百卷,示鄰居士虞長孺曰:“吾得掃除宗鏡堂,為壽師役,足可無憾,來時虛空包法界,去時法界包虛空耳。
”逝時喃喃二語不絕,時《宗鏡》唯梵本,妙峰福燈閱之而悟,因勸藩王刻其書于秦,而瓏始傳寫于吳,吳中士人多喜讀之。
妙峰亦駐錫南屏,與筠泉蓮為友,皆遠嗣永明壽云。
有真界,字幻居者,槜李人,亦來吳中,棲止南屏松壽堂,注解《金剛經(jīng)》,視古今百家注無當旨者,獨會祖意而為之注,直指人心而不襲舊語。
蓋六祖、中峰于此頓悟,非直注則經(jīng)屬于論矣。
注成,六夢居士序之,去隱西溪,無何端坐而化。
共 1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