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顯

相關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73—921 【介紹】: 唐末五代時人,其先為回紇人。王景崇子。十歲時嗣父為成德軍節(jié)度使。唐末附于朱溫。及溫建后梁,镕奉表稱臣。開平四年,轉投李存勖。為人仁而不武,不親軍政,多以閹人秉權,出納決斷,悉聽所為。晚年惑于左道,事佛求仙。終為其部下所殺。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74—921 其先回鶻部人,遠祖沒諾干為鎮(zhèn)州節(jié)度使王武俊假子,子孫遂改姓王,世為鎮(zhèn)州節(jié)度使。
镕10歲,為三軍推為鎮(zhèn)州留后。
不久,朝廷授為鎮(zhèn)州節(jié)度使。
僖宗中和五年(885),加開府儀同三司,封常山郡王。
文德元年(888),進太傅。
昭宗時,為中書令,進封北平王,冊拜太師。
唐亡歸后梁。
晚年好事佛求仙,又盛飾館宇于西山,登山臨水,將佐士卒陪從者常不下萬人。
貞明七年(921),為其將王德明所殺。
生平見盧質《王镕墓志銘》、《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及《新五代史》本傳。
全唐詩》存詩2首。
全唐文·卷八百四十三
镕。其先回鶻部人。父景崇。世襲鎮(zhèn)州節(jié)度使。镕年十歲襲父位。昭宗朝賜號敦睦保定久大功臣。位至成德軍節(jié)度使。守太師中書令。封趙王。梁祖稱帝。奉梁正朔。同光中復臣附后唐。后為親軍所殺。
梁漢颙 朝代:五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42 【介紹】: 五代時太原人。
初為李克用軍中小校。
善騎射,從后唐莊宗破劉仁恭、王德明,累功至龍武指揮使。
明宗天成初,充威勝軍節(jié)度,移鎮(zhèn)許州。
后以眼疾致仕。
后晉高祖即位,除左威衛(wèi)上將軍。
卒于洛陽。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滄州清池人。
初給事太宗晉邸。
太宗即位,補供奉官,遷酒坊使。
誣告樞密使曹彬,得授宣徽北院使兼樞密副使。
王顯、柴禹錫等官同而班在其上,出言詬罵,語侵太宗,奪官發(fā)配瓊州禁錮,旋卒。
王希逸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開封人,字仲莊。
王顯子。
以蔭補供奉官。
好學,尤熟唐史。
真宗咸平初為殿中丞、直史館,預修《冊府元龜》。
官終祠部員外郎。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宗本(一○二○~一一○○),俗姓管,字無詰(《咸淳臨安志》卷七○),常州無錫(今屬江蘇)人。為天衣懷禪師法嗣,青原下十一世。年十九,師事蘇州承天永安道升禪師。又十年,剃發(fā)受具。又三年,游方至池州,謁景德義懷禪師。英宗治平初,居杭州承天、興教二寺。神宗元豐五年(一○八二)歸蘇州福臻院。未幾,召對,命住相國寺慧林院。哲宗即位,加號圓照禪師。元祐元年(一○八六)以老請歸。晚居蘇州靈巖寺。元符二年(一○九九)十二月甲子卒,年八十?!?a target='_blank'>禪林僧寶傳》卷一四、《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今錄詩二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四
圓照禪師。
諱宗本。
出于管氏。
常州無錫人也。
性質直。
少緣飾。
貌豐碩。
言無枝葉。
年十九。
師事蘇州承天永安道升。
方道價重。
叢林歸之者如云。
本弊衣垢面。
操井臼。
典炊?。
以供給之。
夜則入室參道。
升曰。
頭陀荷眾良苦。
亦疲勞乎。
對曰。
若舍一法。
不名滿足菩提。
實欲此生身證。
其敢言勞。
升陰奇之。
又十年。
剃發(fā)受具。
服勤三年。
乃辭升。
游方遍參。
初至池州景德。
謁義懷禪師。
言下契悟。
眾未有知者。
嘗為侍者。
而喜寢。
鼻息齁齁。
聞者厭之。
言于懷。
懷笑曰。
此子吾家精進幢也。
汝輩他日。
當依賴之。
無多談。
眾乃驚。
及懷公徙住越之天衣。
常之薦福。
本皆從之。
治平初。
懷公退居吳江之圣壽院。
部使者李公復圭。
過懷公。
夜語曰。
瑞光法席虛。
愿得有道衲子主之。
懷指本曰。
無踰此道人者耳。
既至瑞光。
集眾擊鼓。
鼓輒墮。
圓轉震響。
眾驚卻。
有僧出呼曰。
此和尚法雷。
震地之祥也。
俄失僧所在。
自是法席日盛。
眾至五百人。
杭州太守陳公襄。
以承天興教。
二剎堅請。
欲往而蘇人留之益甚。
又以凈慈懇請之曰。
借師三年。
為此邦植福。
不敢久占。
本嘖嘖曰。
誰不欲作福。
蘇人識其意。
聽赴之。
學者又倍于瑞光。
既而蘇人。
以萬壽龍華二剎。
請擇居之。
迎者千馀人。
曰。
始借吾師三年。
今九載矣。
義當見還。
欲奪以歸。
杭州守使。
縣尉持卒徒護之。
乃不敢奪。
元豐五年。
以道場付其門人善本。
而居于瑞峰庵。
蘇人聞之謀奪之。
懼力不勝。
欲發(fā)而未敢也。
時會待制曾公孝序。
適在蘇。
蓋嘗問道于本。
而得其至要。
因謁之庵中。
具舟江津。
既辭去。
本送之登舟。
語笑中載而歸。
以慰蘇人之思。
于是歸本于穹窿山福臻院。
時年六十三矣。
未幾 神宗皇帝。
辟相國寺六十有四院為八。
禪二律六。
以中貴人梁從政。
董其事。
驛召本主慧林。
既至。
遣使問勞三日 詔演法于寺之門。
萬眾拜瞻。
法會殊勝。
以為彌勒從天而降人間也。
翌日召對 延和殿。
有司使習儀而后引。
既對山呼罷。
登殿賜坐。
即就坐盤足跏趺。
侍衛(wèi)驚相顧。
本自若也。
賜茶至。
舉盞長吸。
又蕩撼之 上問受業(yè)何寺。
對曰承天永安 上喜其真喻。
以方興禪宗。
宜善開導之旨。
既退 上目送之。
謂左右曰。
真?;凵病?div id="tmvimig" class='inline' id='people_33662_1_138_comment'>
及上元日 車駕幸相國寺。
止禪眾無出迎。
師奉承 睿獎。
闡揚佛事。
都邑四方。
人以大信 神宗登遐。
召本入福寧殿說法。
左右以本嘗為 先帝所禮敬。
見之嗚咽。
不自勝 哲宗加號禪師。
皇叔荊王親赍敕授之。
元祐元年。
以老求歸 朝廷從其請 敕任便云游。
所至不得抑令住持。
因欣然升座。
辭眾曰。
本是無家客。
那堪任便游。
順風加櫓棹。
船子下楊州。
既出都城。
王公貴人。
送者車騎相屬。
本誨之曰。
歲月不可把玩。
老病不與人期。
唯勤修勿怠。
是真相為。
聞者莫不流涕。
其真慈善導。
感人如此。
非特然也。
其住瑞光。
民有屠牛者。
牛逸赴本。
跪若自訴。
遂買而畜之。
其住凈慈。
歲大旱。
湖井皆竭。
寺之西隅。
有甘泉自涌。
得金鰻魚。
因浚為井。
投魚其間。
寺眾千馀人。
汲以不竭。
民張氏有女子死。
夢其母曰。
我以罪為蛇。
既覺得蛇于棺下。
持以詣本。
乃為說法。
復置故處。
俄有黑蟬。
翔棺上。
而蛇失所在。
母祝曰。
若我女。
當入籠中。
當持汝再詣凈慈。
如其祝。
本復為說法。
是夕夢女曰。
二報已解脫矣。
其顯化異類。
又如此。
本平居恂恂。
未嘗以辯博為事。
至其說法。
則雖盛名隆勢。
無所少假。
高麗僧統(tǒng)義天。
以王子奉國命。
使于我朝。
聞本名。
請以弟子禮。
見問其所得。
以華嚴經(jīng)對。
師曰。
華嚴經(jīng)三身佛。
報身說耶。
化身說耶。
法身說耶。
義天曰。
法身說。
本曰法身遍周沙界。
當時聽眾。
何處蹲立。
義天茫然自失。
欽服益加。
太子少保李公端愿。
世以佛學自名。
本問曰。
十方同聚會。
個個學無為。
既曰無為。
作么生學。
李公不能答。
雪竇道法。
至本大盛。
老居靈巖。
閉門頹然。
而四方從者相望。
于道不釋也。
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
將入滅沐浴而臥。
門弟子環(huán)擁請曰。
和尚道遍天下(或一本云。
名滿天下)。
今日不可無偈。
幸強起安座。
本熟視曰。
癡子。
我尋常尚懶作偈。
今日特地圖個什么。
尋常要臥便臥。
不可今日特地坐也。
素筆大書五字曰。
后事付守榮。
擲筆憨臥。
若熟睡。
然撼之已去矣。
門弟子塔師全身于靈巖山。
閱世八十。
坐五十二夏。
贊曰。
富鄭公居洛中。
見颙華嚴。
誦本之語。
作偈寄之曰(或一本云。
富鄭公弼。
得心要于颙華嚴。
有偈寄本曰)。
因見颙師悟入深。
寅緣傳得老師心。
東南謾說江山遠。
目對靈光與妙音。
王顯謨漢之。
初見本登座。
以目四顧。
乃證本心。
余聞馬鳴云。
如來在世。
眾生色心殊勝。
圓音一演。
隨類得解。
今去佛之世二千馀年。
而能使王公貴人。
聞風而悟。
瞻顏而證。
則常隨而親炙之者。
可知矣。
故江西八十馀人。
而本則倍之。
近代授法之盛。
無能加者。
非愿宏法道。
行契佛心。
何以臻此哉(一本云。
自瞻顏而證之下。
但云。
則其大愿真慈之力。
無愧紹隆之職者也)。
神僧傳·卷第九
釋圓照。諱宗本。出于管氏。常州無錫人也。性質直少緣飾貌豐碩言無枝葉。年十九師事蘇州承天永安道升禪師。其住瑞光。民有屠牛者。牛逸赴本跪若自訴。遂買而畜之。其住凈慈。歲大旱湖井皆竭。寺之西隅有甘泉自涌。得金鰻魚因浚為井投魚其間。寺眾千馀人汲以不竭。民張氏有女子死。夢其母曰。我以罪為蛇。既覺得蛇于棺下。持以詣本。乃為說法。復置故處。俄有黑蟬翔棺上。而蛇失所在。母祝曰。若我女當入籠中。當持汝再詣凈慈。如其祝。本復為說法。是夕夢女曰。二報已解脫矣。其顯化異數(shù)如此。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將入滅。沐浴而臥。門弟子環(huán)擁請曰。和尚道遍天下。今日不可無偈。幸強起安坐。索筆大書五字曰。后事付守榮。擲筆憨臥若熟睡然。撼之已去矣。門弟子塔師全身于靈巖寺。閱世八十。坐五十二夏。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宗本。常州管氏子。性質少緣飾。貌豐碩。言無枝葉。年十九。師事蘇州承天永安道升禪師。弊衣垢面。操井臼典炊?。以供大眾。夜則入室參。道升勞之。對曰。若舍一法。不名滿足菩提。實欲此生身證。其敢言勞。升陰奇之。又十年剃發(fā)受具。服勤三年。乃辭升游方。初至池州。謁懷禪師。言下契悟。眾未有知者。嘗為侍者。喜寢。鼻息齁齁。聞者厭之。言于懷。懷笑曰。此子吾家精進幢也。汝輩。他日當依賴之。無多談。眾乃驚。及懷公徙住越之天衣。常之薦福。皆從之。治平初。懷公退居吳江之壽圣。部使者李公復圭。過懷公。夜語曰。瑞光法席虛。愿得有道衲子主之。懷指本曰。無踰此道人耳。既至瑞光。眾大集至五百人。杭州太守陳公襄。以凈慈懇請之曰。借師三年。為此邦植福。不敢久占。學者倍于瑞光。既而蘇人。以萬壽龍華二剎。請擇居之。迎者千馀人。曰始借我?guī)熑?。今九載矣。欲奪以歸。杭守使縣尉。持卒徒護之。不得奪。元豐五年。以道場付其門人善本。而居瑞峰庵。蘇人聞之。謀奪之益急。懼力不勝。未敢發(fā)也。時待制曾公孝序。適在蘇。蓋嘗問道于師者。因謁之庵中。具舟江津。既辭去。師送之登舟。語笑中載而歸。以慰蘇人之思。于是。歸師穹窿山福臻院。時年六十三矣。未幾。神宗皇帝。辟相國寺六十四院。為八禪二律。驛召師主慧林。既至。召對延和殿。山呼罷。登殿賜坐。即就坐。盤足跏趺。侍衛(wèi)驚相顧。師自若也。上問受業(yè)何寺。對曰。承天永安。茶至。舉盞長吸。又蕩撼之。上喜其真。喻曰。禪宗方興。宜善開導。既退。上目送之。謂左右曰。真?;凵?。及上元日。車駕幸相國止師。眾無出迎。師奉承睿獎。闡揚佛事。都邑四方人以大信。神宗登遐。召師入福寧殿說法。左右以師為先帝所禮敬。見之嗚咽不勝。元祐元年。以老求歸。朝廷從其請。敕任便云游。所至不得抑令住持。因欣然升座。辭眾曰。本是無家客。那堪任便游。順風加櫓棹。船子下?lián)P州。既出都城。王公貴人送者。車騎相屬。師誨之曰。歲月不可把玩。老病不與人期。唯勤修勿怠。是真相為。聞者莫不感涕。晚居靈巖。其嗣法傳道者。不可勝紀。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將入滅。沐浴而臥。門弟子環(huán)擁請曰。和尚道遍天下。今日不可無偈。幸強起安坐。師熟視曰。癡子。我尋常尚懶作偈。今日特地圖個甚么。尋常要臥便臥。不可今日特地坐也。遂酣臥若熟睡。撼之已去矣。弟子塔全身于靈巖山。閱世八十。夏五十有二。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一
釋宗本,字無哲。姓?氏,無錫人。既受度,參天衣懷禪師,念佛有省,后居杭州凈慈寺。歲大旱,湖井皆竭,寺西隅忽涌甘泉,得金鰻魚,浚為井,寺僧千馀賴以汲飲。張氏有女死,母夢女為蛇。既覺,得蛇棺下,持詣本為說法。俄有黑蟬翔棺上,而蛇失所在。母祝曰:“若吾女者,可入籠中,當再持詣凈慈。”如其祝,本復為說法。是夕,女復見夢曰:“二報已解脫矣?!逼淠敢騿枺骸吧垒喕厥切庞兄?,何以得免?”女曰:“六道四生如井上轆轤,無一人可免,唯修出世法,當?shù)妹摱?。盍問凈慈法主乎?”其顯化類如此。本嘗奉詔入東京慧林寺,賜號“圓照禪師”。生平密修凈業(yè)。雷峰才法師神游凈土,見一殿殊麗,問之,旁一人曰:“以待凈慈本禪師耳。”又資福曦公,至慧林禮足施金而去。人詰其故,曰:“吾定中見金蓮華,有神人言以俟慧林本公。其他蓮華無數(shù),云以待受度者?;蛴形?,云是退墮人也?!蓖砭庸锰K靈巖寺。元符間,將示寂,沐浴而臥。弟子環(huán)擁請偈,本曰:“我向無偈,今復何為?尋常猶臥,今日何須坐?”遂吉祥而瞑,若熟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