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章惇

相關(guān)人物:共 84 位
共 8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八
禪師名紹銑。
泉州人也。
住潭州興化禪寺。
開法嗣北禪賢禪師。
銑有度量。
牧千眾。
如數(shù)一二三四。
長沙俗樸質(zhì)。
初未知飯僧供佛之利。
銑作大會以誘之。
恣道俗赴。
謂之結(jié)緣齋。
其后效而作者。
月月有之。
殆今不絕。
荊湖之民。
向仰之篤。
波及蠻俗。
章丞相惇。
奉使荊湖。
開梅山。
與銑偕往。
蠻父老聞銑名。
欽重愛戀。
人人合爪。
聽其約束。
不敢違。
梅山平。
銑有力焉。
湘南八州之境。
歲度僧數(shù)百。
開壇俱集。
以未為大僧。
禪林皆推擠。
銑榜其門曰。
應(yīng)沙彌皆得赴飯。
自其始至。
以及其終。
三十馀年不易。
人以為難。
時南禪師道價。
方增荊湖。
衲子奔趨。
入江南者。
出長沙百里。
無托宿所。
多為盜劫掠。
路因不通。
銑半五十為館。
請僧主之以接納。
使得宿食而去。
諸方高其為人。
晚得風痹疾。
左手不仁。
然猶領(lǐng)住持事。
日同僧眾。
會粥食不懈。
銑以精進為佛事。
公卿禮敬。
以為古佛。
元豐三年辛酉九月二十一日。
右脅累足。
以手屈枕而化。
阇維收舍利。
兩目睛不壞。
腸二亦不壞。
益以油火焚之。
如鐵帶屈折。
色鮮明。
并塔之。
閱世七十二。
坐六十四夏。
號崇辯大師。
贊曰。
云門臨濟兩宗。
特盛于天下。
而湖湘尤多。
云門之裔。
皆以宗旨自封。
互相詆訾。
北禪賢公。
銑之師也。
賢于云門為四世孫。
而銑獨能以公為心。
中涂設(shè)館。
以待求道。
他宗之輩。
非特矚理甚明。
亦抑其中。
有異于人。
故其火化之日。
二腸雙睛。
皆不壞。
此其驗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5—1078 【介紹】: 宋永州祁陽人,字商翁。
仁宗慶歷中,佐楊畋平湖南瑤,得任陽朔主簿,升縣令。
歷知賓、容、欽、邕等州,頗多善政。
章惇經(jīng)理五溪蠻事,薦知辰州,遷皇城使。
降北江彭師宴,授忠州刺史。
神宗熙寧九年郭逵南征交趾,轉(zhuǎn)康州團練使,再知邕州。
以所得廣源峒建為順州,進西上閤門使,留知州事。
恩威并施,交人畏服。
加東上閤門使,未拜卒。
全宋詩
陶弼(一○一五~一○七八),字商翁,永州祁陽(今屬湖南)人。仁宗慶歷中以軍功補衡州司戶參軍,調(diào)桂州陽朔縣主簿,遷為陽朔令。后歷知賓、容、欽、邕、鼎、辰、順諸州。神宗元豐元年卒,年六十四。有文集十八卷,已佚。事見《劉忠肅集》卷一二《陶公墓志銘》及《豫章先生文集》卷二二《陶君墓志銘》,《宋史》卷三三四有傳。 陶弼詩,以《宋人集·陶邕州小集》為底本,參校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清式訓堂叢書本(簡稱式本)、清麓山精舍叢書所收陳運溶刻本(簡稱陳本)、錢塘丁氏八千卷樓藏舊鈔本(簡稱舊鈔本,藏南京圖書館)。另輯集外詩為第二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杭州富陽人,字師直。
謝絳子。
仁宗皇祐元年進士。
歷京西、淮南轉(zhuǎn)運使,以與王安石善,驟擢為侍御史,誣劾蘇軾以迎合安石。
后知潭州,時章惇開五溪,景溫協(xié)力拓筑,以功進拜禮部侍郎。
哲宗元祐中,歷知永興軍、河陽。
卒年七十七。
全宋詩
謝景溫(一○二一~一○九七),字師直,小名錦衣奴(劉攽《中山詩話》),富陽(今屬浙江)人,絳子。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咸淳臨安志》卷六一)。通判汝、莫二州,歷京西、淮南轉(zhuǎn)運使。神宗熙寧三年(一○七○)擢侍御史知雜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歷知鄧、襄、潭州。元豐五年(一○八二)知洪州(同上書卷三三一)。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寶文閣直學士權(quán)知開封府(同上書卷三六九),尋罷知蔡州。三年,權(quán)刑部尚書。又出知鄆州、真定府、揚州、壽州、鄧州(同上書卷四二二、四四三、四六五、四六八、四七四)。紹圣四年徙知河陽,請致仕,未受命卒(同上書卷四八七、四九○),年七十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五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一四二四
謝景溫(一○二一——一○九七),字師直,富陽(今浙江富陽)人,絳次子。皇祐元年進士,通判汝、莫二州,江東轉(zhuǎn)運判官,以事降通判、知漣水軍。神宗初徙真州,提點江西刑獄,歷京西、淮南轉(zhuǎn)運使。王安石驟擢之為侍御史知雜事,誣劾蘇軾。出知鄧州,進陜西都轉(zhuǎn)運使,改知鄧、襄、澶三州。加直龍圖閣,判將作監(jiān)。出知潭、洪、應(yīng)天府、瀛州。元祐初進寶文閣直學士、知開封府,坐事罷知蔡州;三年初權(quán)刑部尚書,改知鄆州,再歷永興軍,徙知河陽。紹圣四年卒,年七十七。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九○,《宋史》卷二九五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5—1099 【介紹】: 宋建州浦城人,字子平。
章惇族侄。
仁宗嘉祐二年進士第一。
通判湖州,召試除校書郎,遷太常寺丞,改鹽鐵判官,同修起居注,出知汝州、潁州。
神宗熙寧初,還判太常寺,知審官西院。
使遼,燕射連發(fā)破的,遼人以為文武兼?zhèn)洌允舛Y。
編纂歷代帝系,名為《編年通載》,神宗覽而稱善。
判吏部流內(nèi)銓,尋知通進銀臺司、直舍人院。
拜寶文閣待制、知澶州,徙成德軍。
元豐四年,坐事落職,提舉洞霄宮。
哲宗元祐中歷知秀、襄等州府,終知潁州。
全宋詩
章衡(一○二五~一○九九),字子平,浦城(今屬福建)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通判湖州。六年,直集賢院(《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五)。歷知汝州、潁州。神宗熙寧初,還判太常寺,出知鄭州。復判太常、直舍人院,以寶文閣待制知澶州。徙知成德軍。元豐四年(一○八一)坐事免(同上書卷三一六)。哲宗元祐五年(一○九○)始,歷知秀、襄、河陽、曹、蘇、揚、廬、宣等州府。元符二年,卒于知潁州任(同上書卷五一四),年七十五?!?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七有傳。
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章衡(一○二五——一○九九),字子平,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嘉祐二年進士第一。通判湖州,直集賢院,改鹽鐵判官,出知汝州、潁州。熙寧初,判太常寺,歷知審官西院,判吏部流內(nèi)銓,知通進銀臺司,直舍人院。拜寶文閣待制,知澶州、成德軍。哲宗時,歷秀、蘇、揚、廬、宣、潁等州。元符二年八月卒,年七十五。嘗纂歷代帝系為《編年通載》十五卷(今存四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七有傳,又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四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7—1103 【介紹】: 宋成都人,字元鈞,號凈德。
仁宗皇祐間進士。
神宗熙寧三年舉制科,對策枚數(shù)王安石新法之過,出通判蜀州。
哲宗元祐初,擢殿中侍御史,首上邪正之辨,劾新黨蔡確、韓縝、張璪、章惇等。
累遷中書舍人,進給事中。
哲宗親政,知陳州。
坐元祐黨奪職,責衡州居住。
徽宗立,復集賢殿修撰、知梓州,致仕。
有《凈德集》。
全宋詩
呂陶(一○二八~一一○四),字元鈞,叫凈德,眉州彭山(今屬四川)人(《全蜀藝文志》卷五三《呂氏族譜》)。仁宗皇祐進士,官銅梁、壽陽令,太原府判官。神宗熙寧三年(一○七○)又舉制科,改蜀州通判,遷知彭州。因反對榷茶,貶監(jiān)懷安商稅。哲宗即位,起知廣安軍,召為司門郎中,擢殿中侍御史,遷左司諫。元祐二年(一○八七),涉洛蜀黨爭,出為梓州、成都路轉(zhuǎn)運副使。七年,復入為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進給事中。哲宗親政,出知陳州,徙河陽、潞州。紹圣三年(一○九六)坐元祐黨籍謫提舉潭州南岳廟?;兆诩次唬鹬髦?。崇寧元年(一一○二)致仕(《凈德集》馬騏序)。著有《呂陶集》六十卷(《宋史·藝文志》),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所錄,輯為《凈德集》三十八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六、《東都事略》卷九七有傳?!翁赵姡晕溆⒌钫浒妗?a target='_blank'>凈德集》為底本,參校文津閣《四庫全書》本(簡稱文津閣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文淵閣本)。三本收詩數(shù)量稍有不同,以文淵閣本收詩最少,錯訛較多。新輯得的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五八九
呂陶(一○二八——一一○四),字元鈞,號凈德,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实v五年進士,調(diào)銅梁令,知太原壽陽縣,府帥唐介辟為簽書判官。熙寧三年應(yīng)制舉,對策枚數(shù)新法之過,雖入等,才通判蜀州。改知彭州。十年,屢上書言禁榷蜀茶之弊,責監(jiān)懷州商稅。起知廣安軍,召為司門郎中。元祐元年,擢殿中侍御史。二年,因與蘇軾兄弟同賈易、朱光庭等爭論,被目為蜀黨。后出任梓州、成都府路轉(zhuǎn)運副使。七年,回朝任起居舍人,改中書舍人,進給事中。紹圣初,出知陳州,移潞州、梓州。后奪職分司、衡州居住,徽宗立,復集賢殿修撰、知梓州。崇寧元年致仕。是年秋被列入元祐黨人碑。三年卒,年七十七。著有《凈德集》?!?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六有傳。又參本集《乞別給致仕狀》及戴揚本《關(guān)于呂陶生卒年歲的辨誤》(載《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一九九六年第三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7—1101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堯夫。范仲淹次子。仁宗皇祐元年進士。嘗從胡瑗、孫復學。父沒始出仕,知襄城縣。累官侍御史、同知諫院。言王安石變法妨民,語多激切,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轉(zhuǎn)運使,以新法不便,戒州縣未得遽行。哲宗立,除給事中。元祐元年,同知樞密院事。后拜相。哲宗親政,累貶永州安置?;兆诹ⅲB除觀文殿大學士,促入覲,以目疾乞歸。卒謚忠宣。有《范忠宣公集》。
全宋詩
范純?nèi)剩ㄒ弧鸲摺灰弧鹨唬?,字堯夫,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仲淹次子。
早年以父蔭為太常寺太祝,舉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均因侍父不仕。
父卒,初知襄城縣,移許州觀察判官、知襄邑縣。
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擢江東轉(zhuǎn)運判官,召為殿中侍御史。
因“濮議”事出通判安州,改知蘄州。
神宗即位,召為起居舍人,同知諫院,因忤王安石,出知河中府,移知慶州、信陽軍、齊州。
請罷,提舉西京留司御史臺。
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復知慶州,未幾,召為給事中,同知樞密院事。
三年,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
哲宗親政,用章惇為相,遂堅辭執(zhí)政,出知潁昌府。
后因元祐黨籍,連貶武安軍節(jié)度副使、永州安置。
徽宗即位,分司南京、鄧州居住。
建中靖國元年卒,年七十五。
謚忠宣。
有《范忠宣集》二十卷、《彈事》五卷、《國論》五卷、《言行錄》二十卷(《直齋書錄解題》)。
今存文集二十卷,奏議二卷,遺文一卷。
事見《曲阜集》卷三《范忠宣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一四有傳。
 范純?nèi)试姡郧蹇滴跛氖辏ㄒ黄摺鹌撸q寒堂刊《范忠宣集》(其中詩五卷)為底本。
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文津閣《四庫全書》本(簡稱文津閣本)、元刊明修本。
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五四五
范純?nèi)剩ㄒ弧鸲摺灰弧鹨唬?,字堯夫,蘇州(治今江蘇蘇州)人,仲淹次子。
皇祐元年進士,父死乃出仕,以秘書省著作佐郎知汝州襄城縣,簽書許州觀察判官事、知襄邑縣。
治平元年為江東轉(zhuǎn)運判官,擢殿中侍御史,屢奏不當追尊濮王,遂出通判安州,改蘄州,歷京西提點刑獄,京西、陜西轉(zhuǎn)運副使。
召拜兵部員外郎、兼起居舍人、同知諫院,加直集賢院、同修起居注,改判國子監(jiān)。
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語多激切,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轉(zhuǎn)運使,左遷知利州、慶州,黜知信陽軍,移齊州。
乞罷,提舉西京留司御史臺,再知河中。
哲宗立,復知慶州,召除給事中,進吏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
元祐三年,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明年出知潁昌府,踰年知太原府,徙河南。
八年,召復拜右仆射,再出知潁昌府,忤章惇意,累貶永州安置。
徽宗立,歸許養(yǎng)疾。
建中靖國元年卒,年七十五,謚忠宣。
著有《彈事》五卷、《國論》五卷、文集二十卷。
見曾肇《范忠宣公墓志銘》(《曲阜集》卷三),《宋史》卷三一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洛陽人,字無愧。
趙良規(guī)子。
第進士。
知武強縣,歷開封府推官。
哲宗時擢給事中,論蔡確、章惇有罪不宜復職,蘇軾宜留在朝。
進刑部侍郎、樞密都承旨,拜御史中丞。
后隨人俯仰,遇賈易劾蘇軾題詩怨謗,亦附而詆之。
紹圣中貶少府少監(jiān),分司南京。
卒年七十二。
全宋詩
趙君錫(一○二八~一○九九),字無愧,洛陽(今屬河南)人。舉進士,知武強縣。神宗熙寧五年(一○七二),權(quán)檢詳樞密院文字(《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三五),徙大宗正丞,改宗正丞,歷開封府推官。哲宗元祐初,遷司勛右司郎中、太常少卿,擢給事中。進刑部侍郎,樞密都承旨,拜御史中丞。以吏部侍郎、天章閣待制出知鄭陳澶三州、河南府、應(yīng)天府。紹圣中貶少府少監(jiān),分司南京。元符二年卒(同上書卷五○六),年七十二。事見《宋史》卷二八七《趙安仁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一六三五
趙君錫(一○二八——一○九九),字無愧,良規(guī)子。以父任授將作監(jiān)主簿,復舉進士,以親故不愿仕。父亡,調(diào)知武強縣。司馬光編《歷代君臣事跡》,辟為同修。徙知大宗正丞、改宗正丞,同知太常禮院、開封府推官。元祐初自太常少卿擢給事中,進刑部侍郎、樞密都承旨,拜御史中丞。初稱蘇軾之賢,后附賈易,詆軾,宣仁后斥其「全無執(zhí)守」,遂降知鄭、陳、澶三州及河南應(yīng)天府。紹圣中貶少府少監(jiān)、分司南京。元符二年卒,年七十二,謚文定。見《東都事略》卷四四,《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六,高斯得《跋趙文定公君錫行實》(《恥堂存稿》卷三),《宋史》卷二八七《趙安仁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8—1086 【介紹】: 宋成都雙流人,字文約。登進士第。神宗熙寧三年通判寧州,條上時政數(shù)十事,頌王安石新法。累遷侍御史知雜事,判司農(nóng)寺。力行常平、水利、免役、保甲等法,進御史中丞。安石罷相,頗附呂惠卿。及安石復相,即劾惠卿等。后被斥知虢州,終知鄧州。
全宋文·卷一六三四
鄧綰(一○二八——一○八六),故名維清,字文約,成都雙流(今四川雙流)人,至子。
舉進士高等,稍遷職方員外郎。
熙寧三年冬,通判寧州。
召對,除集賢校理、檢正中書孔目房。
以頌新法升官,鄉(xiāng)人在都者皆笑罵,綰曰:「笑罵從汝,好官須我為之。
」尋同知諫院,遷侍御史知雜事、判司農(nóng)寺。
五年春,擢御史中丞。
王安石去位,頗附呂惠卿;及安石復相,又劾呂惠卿、章惇。
神宗謂其奸回,斥知虢州。
歷知荊南、陳、陜、永興軍、青、鄧等州軍。
元祐初徙滁州,未去鄧而卒,年五十九。
著有《治平文集》三十卷、《翰林制集》十卷、《西垣制集》三卷,《奏議》二十卷、雜文詩賦五十卷。
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六,《宋史》卷二○八《藝文志》七,《宋史》卷三二九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0或1032—1103 【介紹】: 宋僧。
歸安人,俗姓丘,字明表,號安閑和尚。
通經(jīng)史,善詩書。
肄業(yè)吳山解空講院,參龍華齊岳禪師,得悟,因翻身作狻猊狀,世稱端獅子。
后住湖州西余山,佯狂不羈,而辯才猛銳,名動四遠,章惇等皆與之游。
有《吳山集》。
全宋詩
釋凈端(一○三二~一一○三),俗姓邱,字表明,歸安(今浙江吳興)人。肄業(yè)吳山解空講院,頓契心法,乃從仁岳法師受公《楞嚴》要旨。參寶覺齊岳禪師得悟。見弄獅子者,叢林號為端師子,自號安閑和尚。徽宗崇寧二年趺坐而化,年七十二。有《吳山集》,已佚。事見《禪林僧寶傳》卷一九、《羅湖野錄》卷一、清光緒《歸安縣志》卷四三、《吳興詩存》卷一四。今錄詩四十二首。
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凈端(一○三二——一一○三),字明表,俗姓丘,湖州歸安(今浙江湖州)人。肄業(yè)吳山解空講院,參龍華齊岳禪師得悟。叢林號稱端師子,自號安閒和尚。崇寧二年卒,年七十二。著有《吳山集》。見《禪林僧寶傳》卷一九。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九
端師子者。
吳興人也。
始見弄師子者。
發(fā)明心要。
則以?帛像其皮。
時時著之。
因以為號。
住西余山。
嗣姑蘇翠峰月禪師。
西余去湖州密邇。
每雪朝著?衣入城。
小兒爭嘩逐之。
從人乞錢。
得即以散饑寒者。
錢穆父赴官浙東。
見之約明日飯。
端黎明獨往。
避雨入道旁人家。
幼婦出迎。
俄其夫至詬逐。
竟為邏卒所收。
穆父吏速客。
見之問故。
曰。
煩寄聲錢公。
本來赴齋中。
涂奸情事發(fā)。
請自飯。
穆父聞之驚。
且笑顧客曰。
此僧胸中無一點疑事。
又嘗見持死雞疾行者。
挽衣問何之。
曰雞為貍害。
法不可食。
將棄水中。
端苦求之。
道路聚觀諷。
曰。
當?shù)觅誓丝膳c。
端跪作祭文曰。
維靈生有鷹鴉之厄。
死有湯鑊之災(zāi)。
生時要汝報曉。
死后無人收埋。
奉為轉(zhuǎn)化檀施。
施肚為汝作棺材(一本云。
阇梨無可布施。
施肚為汝作棺材)。
言卒攜雞去。
以施饑者。
能誦法華經(jīng)。
湖人爭延之。
必得錢五百乃開秩。
目誦數(shù)句。
即持錢地坐去。
缺薄者易之而去。
好歌漁父詞。
月夕必歌之達旦。
有狂僧號回頭和尚。
以左道鼓動流俗。
士大夫亦安其妄。
方對丹陽守呂公肉食。
端竟至指曰。
正當與么時。
如何是佛。
回頭不能遽對。
端捶其頭。
推倒乃行。
又有妖人號不托。
掘秀州城外地。
有佛像。
建塔其上。
傾城信敬。
端見揕住曰。
如何是佛。
不托擬議。
端趯之而去。
章丞相子厚請升座。
使俞秀老撰疏。
敘其事。
曰。
推倒回頭。
趯翻不托。
七軸之蓮經(jīng)未誦。
一聲之漁父先聞。
端聽僧官宣至。
此以手耶揄曰止。
乃坐引聲吟曰。
本是瀟湘一釣客。
自東自西自南北。
大眾雜然稱善。
端顧笑曰。
我觀法王法。
法王法如是。
下座。
子厚留飯。
端瞋說偈曰。
章惇章惇。
請我看墳。
我卻吃素。
汝卻吃葷。
子厚為大笑。
時呂太尉吉甫。
亦留丹陽。
三人者日過從。
吉甫誦禪定功德。
諸般若中第一。
曰惠卿修之十年。
子厚獨稱。
鍛可忘憂。
稽康得仙。
竟作劍解。
端說偈曰。
章公好學仙。
呂公好坐禪徐六喻擔板。
各自見一邊聞?wù)邆饕詾樾吩v初。
圓照禪師自京師慧林。
退歸姑蘇見端于甘露曰汝非端師子乎曰是圓照戲之曰。
村里師子耳端應(yīng)聲曰。
村里師子村里弄眉毛與眼一齊動開卻口。
肚里直徿?不愛人取奉直饒弄到帝王宮也是一場乾打鬨圓照粹美。
不悟其譏也端客無錫。
欲歸湖且行江上問。
有湖秀便舡乎篙師曰。
我行常潤舡也端欣然曰。
亦可。
乃附船尾。
高郵秦觀少游聞其高道。
請升座于廣慧端以手自指曰天上無雙月。
人間只一僧一堂風冷淡。
千古意分明少游首肯之端高自稱譽。
吐語奇怪。
逸人也病牙久不愈謂眾曰。
明日遷化去。
眾以為戲語。
請說偈。
端索筆大書曰。
端師子。
太慵懶。
未死牙齒先壞爛。
二時伴眾赴堂。
粥飯都趕不辦。
如今得死是便宜。
長眠百事皆不管。
第一不著看官。
第二不著吃粥飯。
五更遂化。
閱世七十二。
東吳祠之。
以為散圣。
贊曰。
予竄海外三年而還。
叢林頓衰。
耆年物故無馀。
所至雛道人成阡陌。
皆飽食游談。
無根而已。
喟然長想。
如政黃牛端師子輩。
皆三十年前。
少叢林者。
然高風逸韻。
且爾。
況其傳法度生者乎。
因載兩士平生大槩。
使后之俊流。
得以覽觀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3—1095 【介紹】: 宋高郵軍人,字希圣。
第進士。
調(diào)須城主簿。
王安石為政時,參與編修《熙寧條例》,選提舉湖南常平。
章惇伐五溪,奉檄取大田、離子二峒,遣軍校走諭峒主,使相率歸順。
累遷京西北路提點刑獄。
哲宗元祐初,擢吏部郎中,歷中書舍人、給事中、刑部侍郎。
紹圣元年,以寶文閣待制知鄆州。
為官多善政,屢典刑獄,昭雪全活甚眾。
全宋文·卷一七六五
喬執(zhí)中(一○三三——一○九五),字希圣,揚州高郵(今江蘇高郵)人。擢進士,調(diào)須城主簿。熙寧三年試秘書省校書郎,尋徙荊湖南路轉(zhuǎn)運判官。元祐初為吏部郎中,兼徐王府侍講。六年三月除秘閣校理,八月兼徐王府翊善。七年正月為起居舍人,六月進起居郎,十月除中書舍人。八年四月遷給事中,又為刑部侍郎。紹圣初,以寶文閣待制知鄆州,二年卒,年六十三。所著有《易說》十卷、《講義》十卷、《中庸義》一卷、《古律詩賦》十五卷。《宋史》卷三四七有傳。
共 8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