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范溫

相關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
自稱野人,與杜牧友善,杜牧有《和野人殷潛之題籌筆驛十四韻》詩。
事跡見《唐詩紀事》卷四九。
宋范溫稱其《題籌筆驛》詩“甚壯麗”(《潛溪詩眼》)。
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潼川人。俗姓王,字敬叟。理宗嘉熙中奉敕住凈慈光孝寺。有《北澗集》。
全宋詩
釋居簡(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號北澗,潼川(今四川三臺)人。俗姓龍(《補續(xù)高僧傳》卷二四作王)。依邑之廣福院圓澄得度,參別峰涂毒于徑山,謁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訪諸祖遺跡。歷住臺之般若報恩。后居杭之飛來峰北澗十年。起應霅之鐵佛、西余,常之顯慶、碧云,蘇之慧日,湖之道場,詔遷凈慈,晚居天臺。理宗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臘六十二。有《北澗文集》十卷、《北澗詩集》九卷、《外集》一卷、《續(xù)集》一卷及《語錄》一卷?!?a target='_blank'>補續(xù)高僧傳》卷二四、《凈慈寺志》卷八、《靈隱寺志》卷三、《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三有傳。 釋居簡詩,以日本應安七年(一三七四)刻《北澗詩集》及日本貞和、觀應間(相當于元惠宗至正時)翻刻宋元舊本《外集》、《續(xù)集》為底本(以上均藏日本內(nèi)閣文庫)。另從《大藏經(jīng)·北澗居簡禪師語錄》等書中輯得之詩作,編為第十二卷。
全宋文·卷六七九八
居簡(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俗姓王(一云姓龍),潼川(今四川三臺)人。依邑之廣福院圓澄得度,參別峰涂毒于徑山,復往育王見佛照,機相契,自是往來其門十五年。久之,出住臺之般若,遷報恩,英衲爭附,錢厚、葉適皆折節(jié)問道。時真德秀為江東使者,虛東林命之,以疾辭,乃于飛來峰北澗掃一室以居,人以「北澗」稱之。后出主鐵佛、顯慶、碧云、慧日諸寺,嘉熙初奉詔主杭州凈慈寺,所至道化大行。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臘六十二。。見《補續(xù)高僧傳》卷二四、《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三。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居簡。字敬叟。潼川王氏子。資質穎異。初見佛書。必端坐默觀如宿習。依邑之廣福院圖澄得度。參別峰涂毒于徑山。沉默自究。一日閱萬庵語。有省。遽往育王。見佛照。機相契。自是往來其門十五年。一時社中耆碩。無不忘年與交。走江西。訪諸祖遺跡?,撝贉?。嘗掌大慧之記。庵于羅湖。纂所聞成書。發(fā)揮祖道。與師議論大奇之。以大慧居洋嶼庵竹篦。付之師巽焉。久之。出住臺之般若。遷報恩。英衲爭附。鴻儒竹巖錢公。水心葉公。皆折節(jié)問道于足下。大參真西山。時為江東部使者。虛東林命之。以疾辭。乃于飛來峰北澗。掃一室居十年。人不敢以字稱。因以北澗稱之。起應霅之鐵佛西佘。常之顯慶碧云。蘇之慧日。湖之道場。奉旨移凈慈。所至道化大行。師出佛炤之門。在諸法彥中。為神駒香象。機格超逸。最難攀仰。其頌世尊初生話云。一聲?地便吒哩。突出如斯大闡提。此土西天起殃害。堂堂洗土不成泥。又頌楞嚴六解一亡云。六用無功信不通。一時分付與春風。篆煙一縷閒清晝。百鳥不來花自紅。辟一室以居。名曰薤室。作賦以自見。其略曰。進則面墻退則坐井。柱忽不支。壁將就殞。豁然而虛。漠然而囧。如蒙之擊。如震而警。如無盡藏。如大圓鏡。前山送青。若壯士之排闥。后山回闖。擬良工之御駿。撫鴻鵠而晚眺。入冥冥而遠引。笑云煙之輕去。漫悠悠而無定。駐落日于西崦。延初蟾于東嶺。是皆中所得也。有北澗集十九卷。張公誠子。序之曰。讀其文。宗密未知其伯仲。誦其詩。合參寥覺范為一人。不能當也。北澗于人不茍合。合亦不茍暌。取舍去就之際。潔如也。葉水心詩曰。簡公詩語特驚人。六反掀騰不動身。說與東家小兒女。涂青染綠未禁春。師居天臺委羽。有二姓爭竹山。竭產(chǎn)不肯已。仙居丞王君懌。請于師。師作種竹賦一首示二姓。而訟遂止。其德音感化如此。靈隱虛席。趙節(jié)齋。奏師補其處。師笑曰。吾日迫矣。乃舉天童癡絕沖。淳祐丙午春三月二十八日。索紙書偈。于紙尾復書曰。四月一日珍重六字。呼諸徒誡之曰。時不待人。以吾自勵。吾世緣馀兩日耳。至期昧爽索浴。浴罷假寐。然視之已逝矣。壽八十三。臘六十二。葬全身于月堂昌禪師塔側。遵治命也。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六
禪師名居簡。
出潼川王姓。
號敬叟。
又稱北澗。
蓋居北澗之日久也。
簡姿秀而文當世尚之。
游廣福讀出世典。
輒棄冠。
具戒。
參別峰。
別峰指見涂毒。
涂毒示其心要。
簡以從前所學湊泊不可。
疑情猛切。
常立達旦。
偶過擇木寮。
閱萬庵語云。
欲識諸佛心。
但向眾生心行中識取。
欲識常住不凋性。
但向萬物遷變處會取。
簡于此忽省。
以為萬庵與佛炤同條。
遂別策造靈隱。
機契佛炤光禪師。
于是往來妙喜下尊宿。
一十五年。
激揚宗旨。
大有力焉。
乃辭佛炤。
經(jīng)甌閩。
歷江西。
過羅湖。
仲溫。
仲溫與論。
大喜曰。
妙喜之后一人也。
乃以妙喜居洋嶼庵。
竹篦為贈。
且曰。
公之后必大。
未幾出住臺州紫籜。
遷報恩。
及廣孝。
名大振。
退居武林飛來峰之陰。
卿士猶物色之不顧。
當是時出佛炤之門者。
有靈隱善徑山琰天童派東禪觀上方铦。
交章勸簡。
應旴江刺史之命。
又不顧。
而江州使者以東林云居力致之。
簡亦不顧。
乃壽北澗集。
行世。
宿儒附之。
葉水心曰。
簡公話柄特驚人。
六反掀騰不動身。
說與東家小兒女。
涂青染綠未禁春。
簡嘆曰。
狼虎之害。
世人易知也。
文章害世。
則難知矣。
狼虎在山。
藜藿不釆。
文章欺世。
耳目沉淪。
余比見近流施為闊略。
非先圣之言不言。
非古哲之跡不舉。
然境風乍飄。
榮辱無主。
取快一時。
名節(jié)掃地。
則向之所言所舉。
皆為飾詞。
以欺世者也。
欺世之害。
甚于狼虎。
余頹躬不逮。
深為是懼。
所見所聞。
偶筆成集。
若稍存心。
欲以詩文鳴世。
則又吾教之罪人也矣。
遂燬板。
晚居凈慈。
其門人大觀以高庵楞嚴綱要頌。
請簡發(fā)其旨。
簡向慕高庵為人。
乃聯(lián)和而序之。
淳祐丙午春。
示眾曰。
識得一萬。
事畢了事。
衲僧一字不識。
直饒恁么。
未稱全提。
禹力不到處。
河聲流向西。
歸方丈。
大書四月一日珍重六字。
至期。
言語移時。
斂目而逝。
簡初在紫籜。
委羽有二姓。
爭竹山。
竭產(chǎn)不已。
仙居丞啟簡諷之。
簡示以種竹賦。
二姓之訟遂止。
臺氓謠曰。
簡公筆甜如蜜。
贊曰。
齊桓侯有疾。
在腠理以忽扁鵲。
終至骨髓。
雖司命無柰之何。
而末造眾生。
言行參差之。
疾不啻在骨髓間也。
故北澗生平行李。
惟恐針石之不逮。
然以文字得度者。
則北澗法化。
寧當有別論也。
否乎。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居簡,字敬叟,姓龍氏,潼川人也。家世儒素,幼性穎異,見佛書端坐默觀,如宿習者。依邑之廣福院圓澄得度,參別蜂涂毒于徑山。沈默自究,一日閱萬庵語有省,遽往育王見佛照,機契,自是往來其門十五年。走江西訪諸祖遺跡,瑩仲溫嘗掌大慧之記,庵于羅湖,纂所聞成書發(fā)揮祖道,與議論大奇之。久之,出主臺之般若,遷報恩,英衲爭附,儒碩錢竹巖、葉水心莫不推重。時大參真西山為江東部使者,虛東林待之,以疾辭。乃于飛來峰北澗,掃一室居十年,人不敢以字稱,以北澗稱之。起應霅之鐵佛,常之顯慶碧云,蘇之慧日,湖之道場,奉詔遷凈慈。所至道化大行,垂老不倦。頌《楞嚴經(jīng)》六解一亡云:“六用無功信不通,一時分付與春風。篆煙一縷聞清晝,百鳥不來花自紅。”辟一室以居,名曰“薤室”。作賦以自見,水心酬以詩云:“簡公詩話特驚人,六反掀騰不動身。說與東家小兒女,涂清染紫不禁春?!蓖須q居天臺,有二姓爭竹山搆釁,為作《種竹賦》以諷之,而訟遂已。趙節(jié)齋為奏補靈隱,簡笑謝曰:“吾日迫矣?!蹦伺e天童癡絕道沖。淳祐丙午春,示疾,三月二十八日索紙書偈,于紙尾復書“四月一日珍重”六字,呼諸徒誡之曰:“時不待人,以道自勵,吾世緣馀二日耳?!敝疗诿了?,索沐浴罷,如假寐,視之已逝矣。壽八十三,臘六十二,所著有《北澗集》十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