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凈全

相關(guān)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
禪師名道詮。生劉氏。吉州安福人也。童子便棄家。師事思禪師。思為剃落。受具足戒。聞長沙慧輪禪師道價。思一見之。時馬氏竊據(jù)荊楚。與建康接壤。詮年二十馀。結(jié)友冒險造焉。會馬氏滅。劉言有其地。以王逵代劉言領(lǐng)其事。逵見詮輩。疑以為江表諜者。捕縛欲投江中。詮怡然無怖。逵異之。以問輪曰。此道人視死如見鼻端。何種人乃能爾。輪曰彼蓋為法忘軀之人。聞老僧虛名。故來決擇耳。逵釋之加敬。詮傲然而去。依延壽十年。輪歿詮還廬山。乾德初。庵于東南牛首峰之下。開寶五年。洪帥林仁肇。請住九峰。賜大沙門。僧問。承聞和尚。親見延壽來。是否。詮曰。山前麥?zhǔn)煲参?。問九峰山中還有佛法也無。詮曰有。曰如何是九峰山中佛法。詮曰石頭大底大。小底小。問如何是學(xué)人自己。詮曰床窄先臥。粥稀后坐。問古人云。不是風(fēng)動。不是幡動。如何。詮曰明日路口有市。太平興國元年。南康牧張南金。遷以居歸宗。雍熙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中夜。跏趺辭眾而化。閱世五十有六。坐三十夏。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禪師。
名道詮。
生劉氏。
吉州安福人也。
童子棄家。
事思禪師。
思為剃落。
受具足戒。
后聞長沙慧輪禪師。
思一見之。
時馬氏竊據(jù)荊楚。
與建康接壤。
詮年二十馀。
結(jié)友冒險造焉。
會馬氏滅。
劉言有其地。
以王逵代劉言。
領(lǐng)其事。
逵見詮輩。
疑為諜者。
捕縛欲投江中。
詮怡然無怖。
逵異之。
以問輪曰。
此道人。
視死如見鼻端。
何種人乃能爾。
輪曰。
彼蓋為法忘軀之人。
聞老僧虛名。
故來決擇耳。
逵釋之加敬。
詮傲然而去。
依延壽十年輪歿。
詮還廬山。
乾德初。
庵于東南牛首峰下。
開寶五年。
洪帥林仁肇。
請住九峰。
賜大沙門。
尋屬江南國絕。
僧徒例試經(jīng)業(yè)。
師之眾并習(xí)禪觀。
乃述一偈。
聞于州牧曰。
比擬忘言合太虛。
免教和氣有親疏。
誰知道德全無用
今日為僧貴識書。
州牧閱之。
與僚佐議曰。
旃檀林中。
必?zé)o雜樹。
惟師一院特免試。
太平興國九年。
南康牧張南金。
請居歸宗。
雍熙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中夜。
辭眾而化。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石鼓希夷禪師者,亦臨濟宗,嗣無用全,為靈隱二十八代,塔永安別苑,今存《和梁山遠(yuǎn)禪師牧牛十頌句法》,與梁相伯仲,而理趣超卓,殊有過之。
一、尋牛。
只管區(qū)區(qū)向別尋,不知腳底已泥深。
幾回芳草斜陽里,一曲新豐空自吟。
二、見跡。
枯木崖前岐路多,草窠里混覺非么。
腳踉若也隨他去,未免當(dāng)頭錯過他。
三、見牛。
識得形容辨得聲,戴嵩從此妙丹青。
徹頭徹尾渾相似,仔細(xì)看來未十成。
四、得牛。
牢把繩頭草放渠,幾多毛病未曾除。
徐徐驀鼻牽將去,且要回頭識舊居。
五、放牛。
甘分山林寄此身,有時亦踏馬蹄塵。
不曾犯著人苗稼,來往空勞背上人。
六、騎牛還家。
指點前坡即是家,旋吹銅角出煙霞。
忽然變作還家曲,未必知音肯伯牙。
七、忘牛存人。
闌內(nèi)無牛趁出山,煙蓑雨笠亦空間。
行歌行樂無拘系,贏得一身天地間。
八、人牛俱忘。
慚愧眾生界已空,個中消息若為通。
后無來者前無去,未審憑誰繼此宗。
九、返本還原。
靈機不墮有無功,見色聞聲不用聾。
昨夜金烏蜚入海,曉來依舊一輪紅。
十、入廛垂手。
者漢親從異類來,分明馬頷與驢腮。
一揮鐵棒如風(fēng)疾,萬戶千門盡豁開。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普巖(一一五六~一二二六),字少瞻,號運庵,俗姓杜,四明(今浙江寧波)人。
高宗紹興二十六年生。
早年落發(fā)。
初與石鼓夷公謁無用全公等老宿。
孝宗淳熙十二年(一一八五),參叩松源崇岳禪師,并從松源遷江陰之光孝、無為之冶父。
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由松源引居饒之薦福,明之香山、蘇之虎丘、杭之靈隱、報慈,后回鄉(xiāng)居四明運庵。
寧宗開禧二年(一二○六),在平江府寶華山受鎮(zhèn)江大圣普照寺請出世。
后移住真州報恩光孝寺、安吉州道場山護圣萬壽寺。
理宗寶慶二年卒。
為南岳下十九世,松源崇岳禪師法嗣。
有《運庵和尚語錄》,收入《續(xù)藏經(jīng)》。
事見《語錄》及所附容宗著撰《運庵禪師行實》。
 釋普巖詩,以輯自《語錄》的偈頌及單編詩合編為一卷。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法薰(一一七一~一二四五),號石田,賜號佛海,俗姓彭,眉山(今屬四川)人。
年十六出家,從丹棱石龍山法寶院智明。
年二十二薙發(fā)受具戒。
南游湖湘,江西疏山柏庭文、懷衲褳皆延留之。
未幾至浙見無用全于天童,見秀巖瑞、空叟印于鄮峰。
往依吳門穹窿破庵禪師,破庵遷吳興鳳山資福,使為知藏。
資福散席,又遍謁靈隱松源岳、凈慈肯堂充、華藏遁翁演。
后往霅川道場,即挽以分座。
寧宗嘉定七年(一二一四),入平江府高峰寺出世,八年,住平江府楓橋普明寺。
十六年,住建康府太平興國寺。
理宗寶慶元年(一二二五),遷臨安府凈慈報恩光孝寺。
端平二年(一二三五),遷景德靈隱寺。
淳祐五年卒,年七十五。
為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禪師法嗣。
有《石田法薰禪師語錄》四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
事見《語錄》及所附大觀撰《行狀》。
 釋法薰詩,依《語錄》卷次輯編為三卷,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六九七二
法薰(一一七一——一二四五),號石田,俗姓彭,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年十六從丹棱石龍山法寶院智明出家,后隨破庵祖先禪師學(xué),遂得其法。歷住高峰、楓橋、鐘山、凈慈、靈隱諸剎。淳祐五年卒,年七十五。其講法之語、題跋偈頌,由門弟子輯為《石田法薰禪師語錄》。見《語錄》后所附《行狀》,《補續(xù)高僧傳》卷一一。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法薰。號石田。眉公彭氏子也。生而慧敏。三四歲時。見僧即喜。年十六從丹棱石龍山法寶院智明出家。二十二薙發(fā)受具戒。游方至石霜。禮雷遷塔。述偈曰。一念慈容元不隔。何須特地肆乖張。平高就下婆心切。惱得雷公一夜忙。薰名因是大著。聞吳門穹窿破庵先禪師道望。遂往依焉。一見知為法器。室中舉世尊拈華迦葉微笑。薰云。焦磚打著連底凍。赤眼撞著火柴頭。破庵陰奇之。每于日用語默。故起其疑。薰于是決志。依棲隨時咨詢。與無準(zhǔn)范。日相激勵。后見松源岳。肯堂充。遁庵演。咸謂。其從作家爐韛中來。自不同也。初住蘇州之高峰。次遷楓橋。鐘山虛席。亦補其處。寶慶初。遷凈慈。端平二年。遷靈隱。淳祐甲辰三月望。示徒云。但得本莫愁末。喚甚么作本。喚甚么作末。松柏千年青。不入時人意。牡丹一日紅。滿城公子醉。山僧恁么道。若有不肯底是我同參。弟子繪像求贊。有云。末后一句。分付廚山。眾訝之。明日示疾而逝。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妙堪(一一七七~一二四八),號笑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
俗姓毛。
得法于天童無用禪師。
歷住妙勝、金文、光笑、報恩、雪峰、靈隱、凈慈諸名剎。
理宗淳祐八年卒,年七十二。
事見《釋氏稽古略》卷四、《佛祖綱目》卷九。
今錄偈二首。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妙堪。號笑翁。慈溪毛氏子。廣顙平頂。骨氣清豪。從野庵道欽受學(xué)。以廣記多聞稱。后一力參究。依息庵觀于金山。又走靈隱。見松源。皆不契。時無用居天童。徑造其室。用問曰。行腳僧游山僧。曰。行腳僧。用曰。如何是行腳事。提坐具便摵。用曰。此僧敢來這里持虎須。俾參堂。一日用舉狗子無佛性話。才儗開口。用以竹篦劈口打。應(yīng)聲呈偈曰。大涂毒鼓。轟天震地。轉(zhuǎn)腦回頭。橫尸萬里。用頷之。俾侍香。尋命分座出世。凡十坐道場。皆海內(nèi)名剎。三被詔旨。并諸名公卿推挽。不得已而后就也。雖荷禪宗重寄。而不以其道自封。其于佛淺深之說。無不融了。世出世法。無不兼弘。常曰。于心有取舍。識情未盡見。法有彼此。智眼未明。天臺舊無律宗。居報恩也。與大卿齊公議。合十寺為大剎。筑戒壇。命負(fù)毗尼學(xué)者。倡開遮持犯之法。風(fēng)勵新學(xué)。臺始行南山宗也。居靈隱。山門逼近屠沽。堪撒其廬。揭關(guān)飛來峰外。以限喧寂。曰。不可使旃陀羅氣薰穢三寶也。荊湖總臣。以國乏用。奏僧道得以出貲。買紫衣師號。俾領(lǐng)住持。聞之嘆曰。茍如是。則千金之子。皆可主法。我道危矣。因抗疏。且致書秉鈞軸者。其議遂寢。詔徙天童。力辭。東歸翠巖。筑室。奉先世香火。育王虛席。有旨起師。再辭。不許。乃奉詔。表章大覺。祖述妙喜。秩然有序。未幾。復(fù)下天童之命。大參趙公。請主凈慈。皆固辭謝之。俄示疾。書遺表。作寺丞張公書通守。永嘉曹公來問疾。從容敘世契移頃。書偈曰。業(yè)鏡高懸。七十二年。一搥擊碎。大道坦然。置筆泊然而逝。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五
禪師出四明毛氏。
名妙堪。
號笑翁。
十歲授以世典。
過目成誦。
不悅也。
乃從野庵欽。
潛心釋訓(xùn)。
竟為大僧。
無用全禪師之囑。
住后以持綱不屈。
聲達(dá)朝廷。
朝廷屢以名山居堪。
堪去就自若淡如也。
一時爭慕之。
堪初參松源于靈隱不契。
偶禪者讀全無用自贊曰。
匙挑不上個村夫。
文墨胸中一點無。
曾把虛空揣出骨。
惡聲贏得滿江湖。
堪悚然欲見
未及發(fā)。
全公訪靈隱。
堪心幸之。
松源引座。
乃曰。
適來松源和尚。
舉竹篦話。
令天童納敗缺。
諸人要知么。
聽取一頌。
黑漆竹篦握起。
迅雷不及掩耳。
德山臨濟茫然。
懵底如何插嘴。
堪于此信入。
即隨至天童。
告香入室。
全公以趙州無字徵堪。
堪擬對。
驟擊之。
堪大悟曰。
大涂毒鼓。
轟天震地。
轉(zhuǎn)腦回頭。
橫尸萬里。
全公可之。
堪后出世妙勝。
遷金文。
又廣孝。
始終不務(wù)姑息。
誠感徵應(yīng)。
紹興乙亥。
禱雨。
有司欲援徽宗事例。
以道居僧之左。
而尊其符水之術(shù)。
堪力言不可。
遂退歸雪竇。
天竟不雨。
童叟謠曰。
以右為左。
天曰不可。
四月五月。
池潭起火。
聞于朝。
復(fù)舊序。
雨乃大通。
衛(wèi)藩遂以臺山報恩請堪。
堪以臺山舊無律宗。
乃議十寺為壇。
弘施毗尼。
于是四眾云合。
化行南國。
乃至屠父行慈。
狗盜弭節(jié)。
奉詔住虎丘。
未幾升靈隱。
衛(wèi)王特建大慈寺。
請堪為開山首祖。
既而退隱上柏。
臺郡陳使君。
邀居瑞巖。
居無何。
又遷江心寺。
乃淳熙壬寅年也。
當(dāng)是時。
孝宗留神內(nèi)典。
常制圓覺楞嚴(yán)經(jīng)注。
普賜文臣。
又嘗召對諸禪宗。
如佛照光者。
出入禁廷。
以內(nèi)觀堂。
為禪師邸。
甚盛典也。
俄有奏。
令僧道買紫衣師號。
為大剎住持。
堪駭嘆曰。
審是。
則商賈皆可主法耶。
吾道危矣。
即詣闕抗疏。
切直數(shù)千言。
議寢。
紹熙癸丑年。
佛照再赴壽皇詔。
而育王席虛。
以堪補之。
堪歷主名坊。
機不虛發(fā)。
深憐根有利鈍。
而法無小大。
嘗以頌示諸學(xué)流曰。
車牛腦后痛加鞭。
棄卻黃金抱碌磚。
逐惡隨邪至今日。
即非心佛錯流傳。
又曰。
覺城東際老婆婆。
白發(fā)????意氣多。
與佛同生嫌見佛。
惡人無柰惡人何。
又曰。
柳毅傳書只自知。
得便宜是落便宜。
親生愛子都拋卻。
痛惜深憐乞養(yǎng)兒。
猶以柬致石鼓夷曰。
先師法道。
惟我與公。
我既日就衰頹。
無足道者。
公今應(yīng)跡靈隱。
利生接物。
去就當(dāng)如秋葉春云。
任緣聚散。
凡與公卿貴人相見。
務(wù)翻其窠窟。
絕其偷心。
若稍有院子。
一念掛在胸次。
模棱茍合。
便成流俗阿師。
雖為萬指住持。
何足貴也。
詞甚激切。
慶元庚申春。
書遺表上達(dá)。
并作短語。
挽張寺丞主后事。
乃趺坐白眾曰。
業(yè)鏡高懸。
七十二年。
一錘粉碎。
大道坦然。
再與曹通守訣別。
斂目而逝。
其僧臘六十也。
后嗣無文燦。
燦付愚叟鑒。
鑒閩人。
有實德。
元世祖詔住攴提。
賜號通悟明印。
明印去妙喜。
其世有五。
贊曰。
碩果不食。
厥功偉也。
當(dāng)南遷后。
司衡多建中之馀。
至今方外。
以市名職。
吾道微矣。
公乃毅然撥亂。
而反之正。
功孰大焉。
謂之碩果非耶。
殊不知浩然綱領(lǐng)之節(jié)。
又原于妙喜云。
新續(xù)高僧傳·護法篇第五之一
釋妙堪,字笑翁。姓毛氏,四明人也。廣顙平頂,骨清氣寒。從野庵道欽受釋學(xué),依息庵觀于金山,參松源岳于靈隱,皆無所契。時無用居天童,徑造其室。用問之曰: “行腳耶?游山耶?”曰:“行腳耳?!蹦耸箙⑻檬抑校J竟纷訜o佛性語。一日擬議間,用以竹篦劈之,堪應(yīng)聲呈偈曰:“大荼毒鼓,轟天震地。轉(zhuǎn)腦回頭,橫尸萬里。”無用頷之,即命侍香。已而報恩約公,禮之分座。太守程公請主妙勝,遷金文,移光孝。尋以衛(wèi)王堂牒,除臺之報恩。天臺舊無律宗??芭c大卿齊公議,合十寺為大剎,筑壇場,命負(fù)毗尼學(xué)者。倡開遮持犯之法,風(fēng)勵新學(xué)。閩帥王公請居雪峰。未幾,詔住靈隱,嫌偪近屠沽,撤其廬,揭關(guān)飛來峰外避之。衛(wèi)王以大慈完美,力請開山,允之。及王薨,乃庵居上柏。臺州使君陳公以瑞嚴(yán)邀堪。無何,江心牒至,監(jiān)丞使公,強之乃起凈慈,詔下,固辭不獲。大參余公書來言:不可重違君命。明年,荊湖總臣奏令天下僧眾入訾,請紫衣封號者許之。堪獨憂焉,慨然謂所知曰:“朝廷果如是,則千金之子,皆得主法,吾道殆矣?!蹦俗嗍枵撝?,其事遂寢。終宋之世,法之不壞,堪之力也。詔徙天童,辭而東歸。翠巖育王虛席,有旨起堪,再辭不允。天童書至,大參趙公請主凈慈,謝之以疾。俄書遺表,草啟與張公,請主后事。通守永嘉曹公來問疾,猶從容敘世次。頃之,書偈曰:“業(yè)鏡高懸,七十二年。一槌擊碎,大道坦然?!睌S筆而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78—1249 【介紹】: 宋僧。隆慶府梓潼人,俗姓雍氏,字無準(zhǔn)。九歲出家,無資薙發(fā),人稱“烏頭子”。游天臺、雁蕩,歷住清涼、焦山、雪竇、育王等寺。理宗嘗召入慈明殿說法,賜號佛鑒禪師。淳祐中,書遺表遺書及偈而逝。
全宋詩
釋師范(一一七七~一二四九)(生年據(jù)《語錄》卷二),號無準(zhǔn),賜號佛鑒,俗姓雍,梓潼(今屬四川)人。
九歲出家,光宗紹熙五年(一一九四)受具戒。
六年,至成都,遇瞎堂高弟堯首座,請益坐堂之法。
同年秋出峽,至荊南見玉泉儼。
七年,見保寧無用全、金山退庵奇。
又至四明,依育王秀巖瑞。
后至錢塘,見松源岳于靈隱,往來南山,屢入肯堂充室,棲遲此山六年。
繼至吳門謁萬壽無證修,又往西華秀峰依破庵先,往華藏依遁庵演。
三年復(fù)還靈隱。
時破庵居第一座,侍破庵開山廣惠,三年散席,同登徑山。
又三年,偕破庵過天童掃密庵塔,留天童依息庵觀,又返徑山。
破庵死,訪舊友云窠巖于穹窿,并隨之遷瑞光,皆為首座。
寧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入住慶元府清涼寺開法。
居三年,移住鎮(zhèn)江焦山普濟寺。
又遷慶元府雪竇山資圣寺、阿育王山廣利寺。
理宗紹定五年(一二三二),詔住臨安府興圣萬壽寺。
淳祐九年卒。
為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禪師法嗣。
有《無準(zhǔn)師范禪師語錄》六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
事見《語錄》及所附粲無文撰《徑山無準(zhǔn)禪師行狀》、《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二《徑山佛鑒禪師墓志銘》。
 釋師范詩,以輯自《語錄》的偈頌及《語錄》中單編的頌古、偈頌、贊等編為三卷。
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四一
師范(一一七八——一二四九),字無準(zhǔn),俗姓雍,梓潼(今四川梓潼)人。年九歲,依陰平山道欽出家。紹熙五年始具戒游成都,謁于老僧堯和尚,有省。出游廣浙,謁佛照于育王,人稱烏頭子。侍破庵居靈隱,大悟。同月石溪游天臺、雁蕩,歷住清涼、焦山、阿育王,移住徑山。召入大內(nèi)說法稱旨,賜金襕衣,加號佛鑒禪師。淳祐八年,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次年三月,書遺表及偈而卒,年七十二。其弟子編有《無準(zhǔn)師范禪師語錄》五卷、《無準(zhǔn)和尚奏對語錄》一卷,今存。見劉克莊《后村大全集》卷一六二《徑山佛鑒禪師塔銘》,《補續(xù)高僧傳》卷一一,《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傳·卷第八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師范字無準(zhǔn)。蜀之梓潼雍氏子也。年九歲依陰平山道欽和尚出家。讀書過目成誦。南宋紹熙六年始腰包游于成都正法寺。請益堯和尚坐禪工夫。堯曰。禪是何物。坐的是誰。師于是晝夜體究。一日如廁。因提前話有省。明年出游廣浙謁佛照于育王。照問。何處人。曰劍州。又問。帶得劍來么。師便喝。佛照笑曰。這烏頭子也亂做。師貧無資薙發(fā)。故人目之曰烏頭子。破庵居靈隱。師侍次時有一道者問破庵。猢猻子捉不住奈何。破庵曰。用捉作么。如風(fēng)吹水自然成文。師于言下大悟。未幾同月石溪公游天臺雁宕。時雪峰云和尚住瑞巖留師分座。夜夢一偉人。手持把茅授與師。次日明州清涼寺專使迎師。方入院見伽藍(lán)神牌書茅姓。然其衣冠與夢所見無異。住三年遷焦山次雪竇。又奉旨領(lǐng)主阿育王。久之補雙徑。無何召入大內(nèi)修政殿說法稱旨。賜金襕衣加佛鑒禪師之號。師住徑山。其殿宇兩遭回錄。皆兩復(fù)新之。又去寺四十里筑室百楹接待云水。額曰萬年正續(xù)。次于其西數(shù)百步結(jié)庵。為歸藏之所。又建重閣其上藏朝延所賜御翰。師之先世居蜀。遇亂絕嗣。乃于山中設(shè)祠祀俗之祖父。事聞于朝賜額曰圓照。以徵其孝思。宋淳祐戊申乃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是年三月旦日疾作。遂升座謂眾曰。山僧既老且病。無力與諸人東語西話。今勉強出來。將從前說不到的。盡情向諸人抖擻去也。遂起身抖衣曰。是多少。便歸方丈。十五日集眾親書遺表遺書數(shù)十言。而與客言笑諧謔如平時。至夜書偈曰。來時空索索。去也赤條條。更要問端的。天臺有石橋。移頃而逝。停龕二七日。遺表上聞。帝遣中使降香賜弊帛。奉全身塔于圓照。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師范。梓潼雍氏子。九歲依陰平山道欽出家。經(jīng)書過目成誦。紹熙五年冬。登具戒。明年。成都坐夏。遇老宿名堯者。范請益坐禪之法。堯曰。禪是何物。坐是何人。范受其語。晝夜體究。一日如廁提前話。有省。遂出蜀。謁佛炤于育王。炤問何處人。曰。劍州人。炤曰。將得劍來否。范隨聲便喝。炤笑曰。這烏頭子亂做。范懶剃發(fā)長故。佛炤室中。嘗以烏頭子呼之。久之。欲觀臺雁。拉石溪月公同往。至瑞巖。時云巢領(lǐng)住持事。留分座。忽夜。夢偉衣冠者。持把茅見授。翼日。明州清涼專使至。師受請入院。見所設(shè)伽藍(lán)神。茅其姓衣冠。與所夢無異云。上堂。遂為破庵拈香。以示法切得旨深也。嗣遷焦山雪竇。被旨移育王。住徑山。最久。雖兩丁火厄。而旋復(fù)舊觀。號法席全盛。理宗嘗召師。入慈明殿。升座說法。上親御垂聽大悅。賜佛鑒禪師號。并金襕僧伽黎。淳祐戊申秋。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乞老于朝。而舊疾適作。三月旦升堂別眾。至十五日。區(qū)畫后事。親遺表。及遺書十?dāng)?shù)封。言笑如平時。其徒以遺偈為請。乃執(zhí)筆疾書云。來時空索索。去亦赤條條。更要問端的。天臺有石橋。移項而逝。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七
無準(zhǔn)禪師者。諱師范。蜀都雍氏子也。九歲依陰平山沙門。試經(jīng)。目不遺炤紹。熙五年。具戒訪道。乃求坐禪訣于老宿堯公。有信入。即出峽。謁佛炤光禪師。光曰。生緣何處。對曰。劍州。曰。帶得劍來么。師便喝。光笑曰。者烏頭子也亂做。又過靈隱。參密庵禪師。密庵不易見乃入破庵先首座之室。先與語。陰奇之。一日要師游石筍庵。有道者問。胡猻子捉不住時如何。先答曰。如風(fēng)吹水自然成紋。師恍然大徹。失聲曰。諾。先大喜而歸。師遂事先公。赴穹窿。蓋先以師深得玄要主賓之旨。可倚重正宗也。先公移居臥龍。師辭。游天臺。尋開法明州清涼。以香酬破庵先公。于是吳越知名。師初寓瑞巖。夢偉衣冠者持茅授。師及至清涼。見伽藍(lán)像。即向所夢者也。茅乃神之姓焉。三年遷焦山。次三年遷雪竇。有大名者皆歸之。乃示眾曰。面面相看。眼眼廝覷。衣外別傳。有甚憑據(jù)。到卻門前剎竿著。鳳棲不在梧桐樹。又曰。[一/幾][一/幾]地思量。無可得思量。無可思量處。真?zhèn)€好思量。大庾嶺頭逢六祖。鰲山店上見曾郎。又曰。賊火相逢恰五更?,F(xiàn)成贓物不須爭。暗中多少都分了。天曉依然各自行。又曰。日面月面突出難辨。擬欲抬眸空中兩片。師居雪竇三年。詔補育王。又三年。住徑山。居無何。徑山燬。知事者懼。師引咎自歸。一眾咸安。師整頓荒基。說法如故。仍請希叟為副寺。退耕為監(jiān)院。別山智為化主。雪巖欽為座元。未久寺成。朝旨召入慈明殿升座。師舉賓頭盧尊者赴阿育王宮因緣。乃曰。君王一語出如綸。尊者眉毛八字分四海風(fēng)清煙浪靜。碧天無際水無垠。上大悅。賜金紋袈裟。號佛鑒禪師。六年徑山復(fù)燬燬之夕。風(fēng)雨暴作。師端座別舍。漠然不問。且笑且吟曰。雨散云收后。崔嵬數(shù)百峰。王維雖妙手。難落筆頭蹤。仍結(jié)茅安眾。寺復(fù)成。又去四十里。別筑萬年。正續(xù)以憩。云水不遠(yuǎn)。復(fù)建精舍為歸藏所。藏前后所賜宸翰。敝室左右奉祖師。與先世香火?;蚱谡Q諱。必為飯僧佛事。以贊冥福。蓋蜀亂。師之先祀絕矣。故祠之上。聞嘉嘆賜。名圓炤庵。淳祐戊申。又小筑于明月池上。為退休計。師臘既高。綸音次序。存問不間。師惟歷書古德機緣。謝對而已。或大賓過山。師獨揭心宗要領(lǐng)。間咨南比國運。師俯首一默而已。己酉三月望。升座曰。山僧既老且病。無力得與諸人東語西話。今日勉強出來。從前所說。不到底盡情向諸人。面前抖擻了也。乃起抖衣曰。是多少。遂區(qū)囑后事。復(fù)手書達(dá)上言別。上遣中使慰問后事。師曰來時空索索。去時赤條條。更欲問端的。天臺有石橋。移頃而寂。塔于圓照庵。嫡嗣有雪巖欽禪師。 贊曰。南堂謂。師居五峰。法席之盛。不下妙喜時也。眾多糧少。而重罹回祿。不無奔走四方之勞。想見其曲折。茍非以荷負(fù)正宗為心。則安能籧篨若此。嗚呼南堂其知言矣。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五
釋師范,字無準(zhǔn),梓潼雍氏子也。年九歲,依陰平山道欽出家,讀書過目成誦。紹熙六年,始游成都,謁正法堯,問坐禪工夫,堯曰:“禪是何物?坐的是誰?”范于是晝夜體究。一日,偶提前話有省。明年,出游廣浙,謁佛照于育王,照問:“何處人?”曰:“劍州?!庇謫枺骸皫У脛砻矗俊狈侗愫?。佛照笑曰:“這烏頭子也亂做?!睅熦?,無資薙發(fā),故人目之曰烏頭子。破庵居靈隱,范侍次,有一道者問破庵:“猢猻子捉不住奈何?”庵曰:“用捉作么?如風(fēng)吹水,自然成文?!狈队谘韵麓笪颉N磶?,同月石溪公游天臺雁宕,時雪峰云住瑞巖,留之分座,夜夢一偉人手持把茅,授與范。次日,明州清涼寺專使來迎,方入院,見伽藍(lán)神牌書茅姓,其衣冠與夢所見無異。住三年遷焦山,次雪竇,復(fù)主阿育王,久之補雙徑。無何,召入大內(nèi)修政殿,說法稱旨,賜金襕衣,加“佛鑒禪師”之號。范住徑山,其殿宇再燬于火,皆復(fù)新之。又去寺四十里,筑室百楹,額曰“萬年正續(xù)”。次于其西數(shù)百步結(jié)庵,為歸藏之所。又建重閣其上,藏朝延所賜御翰。其先世居蜀,遇亂絕嗣,乃于山中設(shè)祠,祀其所生祖父,事聞于朝,賜額曰“圓照”,以徵其孝思。宋淳祐戊申,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是年三月旦日,疾作,遂升座謂眾曰:“山僧既老且病,無力與諸人東語西語,今勉強出來,將從前說不到的盡情向諸人傾吐?!彼炱鹕砼略唬骸笆嵌嗌??”便歸方丈。十五日,集眾親書遺表書數(shù)十言,而與客言笑如平時。至夜書偈曰:“來時空索索,去時赤條條。更要問端的,天臺有石橋?!币祈暥?。停龕二七日,遺表上聞,帝遣中使降香,賜幣帛,塔于圓照。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79—1253 【介紹】: 宋僧。奉化人。俗姓張,字大川。年十九出家,后住杭州靈隱寺。有《五燈會元》。
全宋詩
釋普濟(一一七九~一二五三),號大川,俗姓張,四明奉化(今屬浙江)人。
年十九,依香林院文憲師受具戒,初游本郡湖心、赤城諸禪院,遍歷無用全、佛照光、浙翁琰、松源岳、肯堂充諸老之門。
寧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住慶元府妙勝禪院,后歷住寶陀觀音、岳林大中、嘉興府報恩光孝、慶元府大慈教忠報國、紹興府天章十方、臨安府凈慈報恩光孝、靈隱諸寺。
理宗寶祐元年正月卒,年七十五。
有《五燈會元》二十卷,《靈隱大川濟禪師語錄》一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
事見《語錄》及所附大觀撰《靈隱大川禪師行狀》。
 釋普濟詩,以輯自《語錄》的詩及《語錄》中單編的詩合編為一卷,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二六一
普濟(一一七九——一二五三),字大川,明州奉化(今浙江奉化)人,俗姓張氏。初習(xí)儒,淹博能文。年十九入香林院出家。嘉定十年出主妙勝,歷補陀、岳林、報恩、大慈、凈慈、靈隱。寶祐元年正月卒,壽七十五。撰有《五燈會元》二十卷(存),又有《大川普濟禪師語錄》一卷傳世。見《語錄》附釋大觀所撰行狀(續(xù)藏經(jīng)第貳編第二六套第二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30—? 【介紹】: 清江南泰興人,字詵兮,號滄葦。季開生弟。順治四年進(jìn)士,授浙江蘭溪知縣。歷任刑部主事、戶部員外郎、郎中、浙江道御史。家豪富,族人三百余家,皆有復(fù)道可通。藏書富甲海內(nèi)。輯唐代一千八百九十五家詩為《唐詩》,為后時編輯《全唐詩》底本之一。有《季滄葦書目》、《靜思堂詩集》。
晚晴簃詩匯·卷二十四
季振宜,字詵兮,號滄葦,泰興人。順治丁亥進(jìn)士,歷官御史。有《靜思堂詩稿》。
清詩別裁集
字滄葦,江南泰興人。順治丁亥進(jìn)士,官御史。
維基
季振宜(1630年—1673年),字詵兮,號滄葦,江南揚州府泰興縣季家市(今靖江市季市鎮(zhèn))人。
明末清初官員、豪富,與山西平陽亢氏并稱「北亢南季」。
季振宜生于明崇禎三年(1630年)。
季家為名門望族,曾祖父季縉為山東樂安縣縣丞,祖父季三卿是貢生,為河南祥符縣知縣,父親季寓庸是天啟二年(1622年)進(jìn)士,遷居泰興縣城,建嘉樹園,革職歸里后經(jīng)營鹽業(yè)致富。
收藏國寶級名畫《富春山居圖》之《無用師卷》。
其兄季開生(1627—1659),字天中,號冠月,順治六年(1649)中進(jìn)士。
清順治三年(1646)季振宜17歲中舉,順治四年(1647年),18歲中進(jìn)士,授浙江蘭溪縣知縣,后歷任刑部主事、戶部郎中,官至廣西道御史。
擅長行書,工詩文,喜藏書,又精鑒別,貯書于“靜思堂”和“辛夷館”。
季振宜是清初著名藏書家,藏書之富,冠于江南,宋元名刻甚富;錢謙益的曾孫錢曾死后,其書盡歸振宜,后撰成《季滄葦藏書目》,該書搜集唐詩1859位作者的42931首詩,康熙時編《全唐詩》即以此為底本。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五月下詔彭定求、沈三曾等10人修《全唐詩》,至次年十月,《全唐詩》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內(nèi)編成,這主要是利用了季振宜編《唐詩》和胡震亨編《唐音統(tǒng)簽》的成果,在這之前,季振宜與錢謙益整理唐詩七百十七卷,始于康熙三年(1664年),迄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歷時十年。
著有《靜思堂集》等。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十五
又凈鑒,號月舟,年二十受具。
參訪名山,勤行禪觀,精持密語,世緣所入,隨取隨舍。
時值國清中興,百度待理,劬勞尤甚。
道光十九年九月朔示疾,預(yù)自諏吉曰:“吾于四日,寅時入龕,巳時入壙。
”至期香沐肅衣,端坐說偈而化。
年七十有九,時無用禪師以偈贊之,猶能首肯而氣息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