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可封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進英,住潭州報慈寺。為南岳下十三世,寶峰克文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七、《五燈會元》卷一七有傳。今錄偈三首。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二
禪師名進英。出于羅氏。其先吉州太和人。少孤。性敏慧。齠齔中日誦千馀言。通詩書大義。與群兒嬉游。侮玩之氣出其上。親舊愛敬之。使著逢掖為書生。輒病至與死鄰。母泣曰。吾始娠。夢有乘空語曰。兒出家則病有瘳矣。于是擊鐘梵放。誓于佛前。使依集善寺洞隆為童子。年十八試所習(xí)。得度具戒。即欲游方參道。母有難色。于是庵于母室之外。名曰精進。諦味宗師之語。而勵精于道。君子稱孝悌焉。母歿。心喪三年。去游江淮。一時大宗師多所參扣。晚見真凈禪師。聞其夜參。貶剝諸方。以黃檗接臨濟。云門接洞山機緣。為入道之要。擿其疑處以啟問。師恍然大悟。真凈密可之。時佛印禪師。名重一時。尤重許可。獨以師為俊彥。嘗以鐵觜呼之。自是叢林想聞其風彩。元祐中。出世長沙之開福。閱十年。殿閣崇成。宗風鼎盛。又五年棄之。北游五臺。遍覽圣跡。復(fù)還庵于梁山。衲子益奔趨之。政和甲午。衡陽道俗。迎居花藥之天寧。師于真凈之道。力行而博施之。得語言三昧。嘗示眾曰。報慈有一公案。諸方未曾結(jié)斷。幸遇改旦拈出。各請高著眼看。遂趯下一只鞋云。還知遮個消息么。達磨西歸時。攜提在身畔。又曰。與么上來猛虎出林。與么下去驚蛇入草。不上不下。日輪杲杲。喝一喝云。瀟湘江上碧溶溶。出門便是長安道。又曰。山門寂寞無可祗待。諸禪德。夜來思量得一段因緣奇特。準擬今日供養(yǎng)大眾。及乎升座。忽然忘卻。而今卒作不辨。且望大眾。智不責愚。不為怪笑。宣和三年。退歸舊庵。雖齒高而精進不替。常中夜禮佛作息飲食。不肯與眾背。叢林信其誠。民俗化其教。一節(jié)三十年。終始不渝。四年十二月。滅干梁山。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進英。
字拙叟。
吉州太和羅氏子也。
幼孤。
母憐之。
性慧敏。
齠齔中。
日誦千馀言。
通詩禮大義。
與群兒嬉游。
侮玩之氣出其上。
親舊愛敬之。
使著縫掖為書生。
輒病至與死鄰。
母許以出家。
尋愈。
遂為僧洞隆童子。
年十八。
試所習(xí)得度。
受具戒。
即欲經(jīng)行諸方。
以觀道。
報劬勞之德。
其母有難色。
于是庵于母室之外。
名曰精進。
士大夫喜其為人。
賦詩為贈。
極稱道之。
母歿。
心喪三年。
修白業(yè)為冥福。
即游淮海。
所至少留。
當時號明眼尊宿遍謁之。
晚見云庵。
聞貶剝諸方。
以黃檗接臨濟。
云門接洞山機緣。
為入道之要。
擿其疑處以啟問。
師恍然大悟。
如桶底脫。
佛印禪師。
叢林號大宗匠。
有盛名。
慎許可。
獨以師為俊彥。
師有爽氣。
喜暴所長。
以激后學(xué)三十年。
一節(jié)不移。
故佛印。
呼為鐵喙。
初開法長沙之開福。
十年之間。
殿閣崇成。
尋棄之。
翩然游五臺。
遍覽圣跡。
乃南還。
庵梁山。
天下衲子益追崇之。
政和甲午。
衡陽道俗。
迎住花藥之天寧。
勸請皆一時名公卿。
師以教外別傳之宗授上根。
以漚和般若化道俗。
老益康強。
精進不替。
嘗中夜禮佛。
作息飲食。
不肯與眾背。
叢林信其誠。
民人化其教。
宣和三年冬。
謝事復(fù)庵梁山。
越明年臘月。
示疾蟬蛻。
其激揚大事。
游泳語言。
有三錄行世。
曰報慈。
曰雁峰。
曰游臺。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元聰(一一三六~一二○九),字蒙叟,號蒙庵,賜號佛智,福州長樂(今屬福建)人。
俗姓朱。
年十九去儒入釋,從龜峰僧璘游。
璘歿,從晦庵慧光學(xué)。
慧光歿,往見密庵咸杰于焉居,見且庵守仁于長蘆,見瞎堂慧遠于靈隱,見水庵宗一于凈慈,見誰庵宗演于高亭,見佛照德光于光孝,見復(fù)庵可宗于保安,以證其所得。
密庵遷徑山,元聰為第一座,聲名益起。
年四十,自光孝開堂,為晦庵嗣。
后住廬山云居九年。
又歷住長蘆、雪峰、徑山。
寧宗嘉定二年卒,年七十四。
事見《后樂集》卷一八《徑山蒙庵佛智禪師塔銘》。
今錄詩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