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嗣宗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正覺(一○九一~一一五七),號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縣)人。
年十一出家,十五落發(fā),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
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師,得戒于晉州慈云寺智瓊律師,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禪師。
初住泗州普照寺。
欽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興國禪院。
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遷江州廬山圓通崇勝禪院。
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長蘆崇福禪院。
三年末住慶元府天童山景德寺。
紹興八年(一一三八),受詔住臨安府靈隱寺,未閱月,歸天童。
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
為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禪師法嗣。
有宗法等編《天童正覺禪師廣錄》九卷傳世。
事見《廣錄》及所附周葵撰《塔銘》、王伯庠撰《行業(yè)記》,《嘉泰普燈錄》卷九、《五燈會元》卷一四、《寶慶四明志》卷九有傳。
 正覺詩,以輯自《續(xù)藏經(jīng)》所收《天童正覺禪師廣錄》編為六卷。
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八
正覺(一○九一——一一五七),俗姓李,隰州(治今山西隰縣)人。十一歲出家,十八歲游歷諸方。得法于鄧州丹霞山德淳禪師。宣和末出主泗州普照禪寺。建炎間歷游舒州太平、江州圓通能仁、真州長蘆禪寺。繼主明州天童寺凡三十年,紹興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詔謚宏智禪師。有《天童宏智覺禪師語錄》、《天童覺和尚頌古》等著作傳世。見《天童宏智禪師行實》(《天童正覺禪師廣錄》卷九),周葵《宋故宏智禪師妙光塔銘》(《八瓊室金石補正》卷一一四),《寶慶四明志》卷九。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正覺。隰州李氏子也。父諱宗道。母趙氏。誕師之夕光出于屋。人皆異之。年七歲日誦書數(shù)千言。十三通五經(jīng)七史。一日乞從釋氏學(xué)無生法。依郡之凈明寺本宗和尚薙發(fā)。受具戒于晉州慈云寺智瓊和尚。年十八游方。因自訣曰。若不發(fā)明大事誓不歸矣于是渡河首謁枯木成公于汝州。久之無所入。時丹霞淳禪師道價方盛。乃頂笠造焉入門。霞便問。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師對曰。井底蝦蟆吞卻月。三更不借夜明簾。霞曰。未在更道。師擬議。霞打一拂子曰又道不借。師忽大悟作禮。霞曰。何不道取一句。師曰。某甲今日失錢遭罪。霞曰。未暇打爾。在且去。值霞退居唐州大乘寺。師亦從焉。宣和二年霞遷大洪俾掌記室。三年遷首座。時金粟智雪竇宗輩皆參隨之。真歇了公住長蘆。招師首眾。未幾出主泗洲普照。高宗建炎間住舒州之太平。遷江之圓通能仁。次補長蘆。時寇酋李在抄掠境上乃入寺。眾懼奔散。師獨危坐堂中。但以善語諭之。李在稽首饋金贍眾僧。于是一方賴安寇靜。又越二年乃渡浙之錢塘至明州禮補陀大士。天童虛席??な伛Y檄請師住持。無何胡虜犯境虜至登嶺。遙望嶺上若有神衛(wèi)。遂斂兵而退。次年被旨主靈隱。將行四眾號阻百鳥哀鳴。師居天童三十年。凡寺舍殿廊無不新者。紹興二十七年九月朔別郡帥檀越。七日還山飯客如常。次辰索浴更衣。端坐為書囑后事訖書偈曰。夢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鳥煙沒。秋水連天。擲筆而逝。詔謚曰宏智禪師。塔曰妙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二
禪師名正覺。姓李氏。李氏為隰州善族。覺公生則肉環(huán)特起于臂。蓋其母孕時。夢感之徵也。七歲日誦數(shù)千言。佛陀遜禪師見而大異。以法室祥麟記之。又四載公果得度。年十八游方。決誓而行。親友俱賢之。遂依枯木成禪師于香山。香山多佳士。成獨器公。公受嚴(yán)折不發(fā)。聞?wù)b法華經(jīng)有省。即陳所悟于成。成指臺上香盒曰。里面是甚么物。對曰。是何心行。曰你悟處又作么生。公畫圓相呈之。又拋向后。成曰。弄泥團漢有甚么限。曰錯。成曰。別見人始得。公諾諾而去。造丹霞。時丹霞淳禪師居焉。淳為芙蓉楷之子??猛蹲忧?。青嗣太陽玄。玄公神觀奇?zhèn)ァI髌涓妒?。年至八十。嘆無可繼者。乃以皮履直裰。寄浮山遠(yuǎn)錄公。使為求法器。兼讖以偈。偈曰。楊廣山頭草。憑君待價焞。異苗翻茂處。深密固靈根。遠(yuǎn)既任荷兩宗。居圣巖。出洞下宗旨示青。青悉妙契。遠(yuǎn)以大陽頂相皮履直裰。令青續(xù)其宗系。故青為淳之祖。而淳為青原思下十二世也。淳受公展訖。即問曰。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對曰。井底蝦蟆吞卻月。三更不借夜明簾。曰未在更道。公擬議。淳以拂打曰。又道不借。公大悟其旨。便作禮。淳曰。何不道取一句。對曰。某今日失錢遭罪。淳輾然曰。未暇打得你。自此丹霞白椎日。非公莫敢發(fā)響。淳移大洪。命公居七眾之首。四年又分同門真歇了之座于圓通。六年出住泗州普照。歷舒州太平江州圓通能仁真州長蘆。俱為禪衲區(qū)藪。而洞上之風(fēng)大廓。有問五位宗旨。公以頌示曰。 正中偏。霽碧星河冷浸天。夜半木童敲月戶。暗中驚破玉人眠。 偏中正。海云依約神仙頂。婦人鬢發(fā)白垂絲。羞對秦臺寒照影。 正中來。午夜長鯨蛻甲開。大背摩天振云翼。翔游鳥道髏難該。 兼中至。覿面不須相忌諱。風(fēng)化無傷的意玄。光中有路天然異。 兼中到。斗柄橫斜天未曉。鶴夢初醒露葉寒。舊巢飛出云松倒。 建炎初。又住天童。屋廬湫隘。衲子結(jié)草樹居。常數(shù)千指。未幾所廢俱成。而宏勝冠南國焉。有羽客。私進(jìn)乾汞之術(shù)。公曰。我輩非不能也。顧欲檀家有所植福耳。為汝驗之。以汞納口坐。踰時吐白金于地??婉斨x而去。公之再住天童。適金人陷明州。諸剎皆燬。及窺小白嶺。見谷積陰云。疑有伏甲。懼而退。時江聲絕渡。千二百眾俱安床藉。知事憂之。頃之嘉禾錢氏致谷千斛。歲雖艱。遠(yuǎn)施無厭。贍眾之馀。存活白衣老少數(shù)萬人。有詔移靈隱。未越月解歸。公于天童計三十載。而名號所彰。萬方革面。上堂曰。黃閣簾垂。誰傳家信。紫羅帳合。暗撒真珠。正恁么時。視聽有所不到。言詮有所不及。如何通得個消息去。夢回夜色依稀曉。笑指家風(fēng)爛熳春。又曰。諸禪德。吞盡三世佛底人。為甚么開口不得。照破四天下底人。為甚么合眼不得。許多病痛。與你一時拈卻了也。且作么生得十成通暢去。還會么。擘開華岳連天色。放出黃河到海聲。僧問。清虛之理畢竟無身時如何。曰文彩未痕初。消息難傳際。僧曰。一步密移玄路轉(zhuǎn)。通身放下劫壺空。曰誕生就父時。合體無遺照。僧曰。理既如是。事作么生。曰歷歷才回分化事。十方機應(yīng)又何妨。僧曰。恁么則塵塵皆現(xiàn)本來身也。曰透一切色。超一切聲。僧曰。如理如事又作么生。曰路逢死蛇莫打殺。無底籃子盛將歸。僧曰。入市能長嘯。歸家著短衫。公曰。木人嶺上歌。石女溪邊舞。又僧問。如何是向去底人。公曰。白云投壑盡。青嶂倚空高。如何是向來底人。公曰。滿頭白發(fā)離巖谷。半夜穿云入市廛。如何是不來不去底人。公曰。石女喚回三界夢。木人坐斷六門機。公提唱語句。湖海爭馨炙之。均以為因公得見青楷二尊宿也。公雖年老。日常過午不食??|絲不衣。有巨賈獻(xiàn)奇制新錦。公堅卻之曰。為老僧一人。勞千里信施。老僧不忍居也。必不已。估直以供眾。是以廉約成風(fēng)。天下效之。紹興丁丑九月。出隊言別于越帥趙公令詪。及諸檀信。次月七日還山。遂作書請妙喜主我法門后事已。而沐浴更衣。告眾曰。夢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鳥煙沒。秋水連天。俄報妙喜至。公泊然蛻去。妙喜為公剃發(fā)。舍利隨指而下。龕留七日。顏不少異。塔于東谷。謚曰宏智。塔曰妙光。 贊曰。觀覺公唱教。當(dāng)乾坤鼎沸之秋。辟啟東南??b言密行。為湖海傾歸。妙喜尚左遜之。其馀欲并駕爭驅(qū)。知其孰可也。嗟乎洞上宗風(fēng)。微公孰慰浮山之望。而足太陽之心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正覺,隰州李氏子也。父諱宗道,世學(xué)般若。母趙氏,嘗夢五臺山僧解右臂環(huán)與之,誕覺之夕,光出于屋,人皆異之。年七歲,日誦書數(shù)千言。十三,通五經(jīng)、七史。一日,乞從釋氏學(xué)無生法,依郡之凈明寺本宗薙發(fā),受具于晉州慈云寺智瓊。年十八游方,因自訣曰:“若不發(fā)明大事,誓不歸矣?!庇谑?,渡河首謁枯木成于汝州,久之無所入。時丹霞淳禪師道價方盛,乃頂笠造焉。入門,霞問:“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覺曰:“井底蝦蟆呑郤月,三更不借夜明簾?!毕荚唬骸拔丛?,更道?!庇X擬議,霞一擊拂子。曰:“又道不借?!庇X忽大悟,作禮。霞曰:“何不道取一句?”覺曰:“今日失錢遭罪?!毕荚唬骸拔聪咀?,爾且去。”后霞退唐州大乘寺,覺亦從焉。宣和二年,霞主大洪,俾掌記室,三年遷首座。時金栗智、雪竇宗輩皆參隨之。真歇了公住長蘆,招之首眾。未幾,出主泗洲普照。高宗建炎間,住舒之太平,遷江之圓通、能仁,次補長蘆。時寇酋李在,抄掠境上,乃入寺,眾懼奔散,覺獨危坐堂中,但以善語諭之,李在稽首,饋金贍眾僧,于是一方賴安寇靜。又越二年,乃渡浙之錢塘,至明州禮補陀,會天童虛席,郡守馳檄召之。無何,胡虜犯境,虜至登嶺,遙望嶺上若有神衛(wèi),遂歛而退。次年,被旨主靈隱,將行,四眾號阻,百鳥哀鳴。未兩月,獲旨再主天童。初禮祖塔,時夢至一山寺,長松夾道,有句紀(jì)之曰:“松徑森森窈窕門,到時微月正黃昏。”及至天童,苑如夢境,有終焉之志。故覺居天童三十年,凡寺舍殿廊無不新者。紹興二十七年九月朔,別郡帥檀越,七日還山,飯客如常,次辰索浴更衣,端坐為書囑后世訖,書偈曰:“夢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鳥煙沒,秋水連天?!睌S筆而逝。先是育王缺席,覺舉妙喜佛日主之,相得益歡,嘗于白椎傾倒,劇談闊論,執(zhí)其手曰:“吾二人皆老大,茍一旦溘然先去,則存者為之主?!奔胺鹑盏眠z書,夜至天童,凡送終之典悉主之。塔于東谷,詔謚曰“宏智禪師”。塔曰“妙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5—1192 【介紹】: 宋僧。滁州全椒人,俗姓吳。法號足庵。兒時即喜佛書。嗣長蘆青了禪師,后參宗玨法緒,繼其任住明州雪竇寺。
全宋詩
釋智鑒(一一○五~一一九二),號足庵,俗姓吳。滁州全椒(今屬安徽)人。初依長蘆真歇了禪師,后為大休宗玨禪師器重,住明州雪竇寺。光宗紹熙三年卒,年八十八。為青原下十五世,天童大休宗玨禪師法嗣。事見《攻愧集》卷一一○《雪竇足庵禪師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一七、《五燈會元》卷一四、《補續(xù)高僧傳》卷一○有傳。今錄詩十二首。
槜李詩系·卷三十
智鑒,滁州人。元祐時僧長。依真歇于長蘆。大休首眾即器之。后遁象山,百怪不能惑。復(fù)住雪竇,嘗居嘉興梅溪,有詩。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智鑒。
滁之全椒人。
生吳氏。
自兒時。
已喜佛書。
每以白紙為經(jīng)。
跏趺端坐誦之。
聲瑯瑯動人。
母嘗與洗手瘍。
戲問。
是甚么手。
對曰。
佛手。
視母大笑。
俄二親俱喪。
依長蘆真歇。
了出家厲精。
脅不至席者數(shù)年。
時大休玨公。
為首座。
指為法器。
從道法師領(lǐng)戒。
入象山之鄭行山。
縛茆而居。
山當(dāng)海岸孤絕處多妖怪。
師吊影其間百怪不能惑。
地高無水。
禱曰。
吾辦道來此。
神其惠我泉。
因鋤小坎。
移時而水溢。
食不繼啖。
松柏以療饑。
嘗深夜打坐。
聞庵后巖石震響。
如斗擊。
旦起視之。
有巨石飛墜。
越庵而立于門并庵。
大木無不摧拉。
而庵獨無恙。
一日有巨蟒入庵。
矯首怒視。
越數(shù)日。
復(fù)旋繞于床。
師不顧而去。
變怪百出。
師舉不為動徐亦帖然。
一夕深定中。
豁然開悟。
身心世界。
洞如琉璃。
自念云。
威音王已前。
無師自證。
威音王已后。
無師自證者。
皆天魔外道。
遂下山。
見延壽然曰。
日來肚大無物可餐。
庵小無床可臥。
若能與食展庵則住。
不然則去。
然與師反覆問答。
不能屈。
因叩其所得。
呈一頌。
然喜曰。
鑒公徹也。
復(fù)航海。
見大休于岳林。
試其機辯無礙。
嘆曰。
佛祖不奈爾何。
因為行乞。
擔(dān)二布囊。
隨得即受。
備歷艱勤。
人所不堪。
翠山宗白頭。
謂師曰。
為眾竭力。
不無其勞。
師云。
須知有不勞者。
曰。
尊貴位中收不得時如何。
師云。
觸處相逢不相識。
曰。
猶是途中賓主。
如何是主中主。
師云。
丙丁吹滅火。
以手掩師口。
師拂其袖。
遷雪竇。
挽師偕行。
荷負(fù)眾事。
時法堂新飾。
命師普說。
竊聽。
嘆曰。
吾生有耳。
未嘗聞也。
出世為大休燒香。
前后六坐道場。
皆王公大人推引。
紹熙二年。
謝事止于雪竇之東庵。
明年七月。
示恙。
戒弟子曰。
吾行矣。
送終須務(wù)簡約。
勿素服哀慟。
言訖而逝。
閱世八十八。
坐夏五十三。
塔全身于山之左。
師天資樸厚。
見地穩(wěn)密。
操履苦硬。
至死不少變。
具大辯才。
浩瀚無際。
叩之滾滾無倦。
受施山積。
悉為公費。
故六主廢剎。
積逋動數(shù)千緡。
不過期月。
而百務(wù)一新。
目其所榻。
則丈室蕭然懸磬也。
加以精誠所感。
禱雨晹。
救疾苦。
其應(yīng)如響。
神祠烹宰。
輒為易以素饌。
有藏其須發(fā)而得舍利者。
此皆世俗所創(chuàng)見。
師不欲人言之。
以為非此道之極致。
使其有之。
皆亦師之馀也。
師道聲震海內(nèi)。
而跡曾不越四明之境。
故自號足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