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慧遠(yuǎn)

相關(guān)人物:共 12 位。
共 1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俗姓王,潼川人,號正覺。少為進(jìn)士有聲,后出家昭覺寺。晚年從五祖演和尚學(xué)道,頗有聲譽(yù)。出主保福寺卒。
大明高僧傳·卷第七 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宗顯號正覺。
潼川王氏子也。
少選為進(jìn)士有聲。
嘗晝掬溪水為戲。
至夜思之遂見水泠然盈室。
欲汲之不可得。
忽爾塵境自空嘆曰。
吾世網(wǎng)裂矣。
往依昭覺白公得度。
蕭然一衲隨眾咨參。
一日白公問。
高高峰頂立深深海底行作么生會。
忽于言下頓悟曰。
釘殺腳跟也。
白拈起拂子曰。
這個又作么生。
顯一笑而出。
服勤七祀。
出游至京都淮浙遍歷叢林。
晚登五祖見演和尚問。
未知關(guān)棙子。
難過趙州橋。
如何是關(guān)棙子。
祖曰。
汝且在門外立。
顯進(jìn)步一踏而退。
祖曰。
許多時茶飯元來也有人知滋味。
明日入室。
祖見顯便問。
是昨日問話僧否。
我固知爾見處。
秖未過得白云關(guān)在。
顯珍重便出。
時圓悟?yàn)槭陶摺?div id="xkwogyq" class='inline' id='people_24659_1_34_comment'>
乃以白云關(guān)意扣悟。
悟曰。
直下會取。
顯笑曰。
我不是不會。
祇是未諳。
待見這老漢共伊理會一上耳。
次日祖往舒城。
顯與悟繼往。
適會于興化。
祖問記得曾在那里相見來。
顯曰。
全火秖候。
祖顧悟曰。
這漢饒舌。
后游廬山回舉高高峰頂立話所得之意。
白五祖。
祖曰。
吾嘗以此事詰先師。
先師曰。
我曾問遠(yuǎn)和尚。
遠(yuǎn)曰。
貓有軟血之功。
虎有起尸之德。
非索達(dá)本源不能到也。
顯侍之久。
祖鐘愛之。
辭返蜀祖為小參。
復(fù)送之以頌曰。
離鄉(xiāng)四十馀年。
一時忘卻蜀語。
禪人回到成都。
切須記取魯語。
顯歸昭覺。
白公尚無恙。
再侍之聲譽(yù)藹然。
初出住長松。
次主保福。
大張爐鞴。
煅煉四方學(xué)者。
故龍象多出其輪下焉。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顯。潼川王氏子。少舉進(jìn)士。有聲。嘗掬溪水為戲。至夜思之。見水。泠然盈室。欲汲不可。而塵境自空。悟曰。吾世網(wǎng)裂矣。往依白得度。隨眾咨參。一日白問。高高峰頂立。深深海底行。子如何會。顯于言下頓悟。曰。釘殺腳跟也。白舉起拂子。顯一笑而出。服勤七祀。南游見五祖演和尚。久處侍寮。澈法底蘊(yùn)。四十馀年始還。時白尚無恙。舉應(yīng)長松。遷保福信相。太常卿蘇元老。序其語錄云。頃者吾蜀。但以講席律壇。為無等等法。未知祖道之高。晚得真覺勝禪師。自黃檗。闡化成都昭覺寺。初會易之廣大。變動周流六虛者。又原道之微妙?;斐上忍斓厣摺K煅栽?。吾法函蓋乾坤不為大。銷殞虛空不為難。當(dāng)體現(xiàn)成。隨用立具。西南緇素。驟聞?wù)叨?。瞪瞢不入。久各憮然。莫不失喜落涕。恨遭遇之晚。勝禪師既歿。紹禪師繼之。其法猶勝禪師也(紹即白)。而化度加眾。紹禪師既歿。顯禪師繼之。其法猶紹禪師也。而緣合加盛。前住長松。今居保福。皈依之侶未可計。濟(jì)拔之功未有艾也。嗚呼。釋迦別傳。迦葉親授。西天祖師所護(hù)念。中華耆宿所承襲。遐哉邈矣。不圖今日及吾身親見之。然師奧句微言。某未敢窺測。聊舉大略。曉吾黨新發(fā)意者。蘄與交臂作舞。同趍師門云。蓋其為時賢致嘆。如此。 明河曰。顯出蜀得東山。磨淬最久。始臻源奧。及出世。獨(dú)為紹覺燒香。議者謂。其以小技溷掩道望。以故情謬紊師承。叢林目為顯牛子云。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宗顯,字正覺,潼川王氏子也。少選為進(jìn)士,有聲于時。嘗晝掬溪水為戲,至夜思之,遂見水泠然盈室,欲沒之不可得,忽爾塵境自空,嘆曰:“吾世網(wǎng)裂矣。”往依昭覺白公得度,蕭然一衲,隨眾咨參。一日,白公問:“高高峰頂立,深深海底行,作么生會?”忽于言下頓悟,曰:“釘殺腳跟也?!卑啄槠鸱鹱釉唬骸斑@個又作么生?”顯一笑而出。服勤七祀,出游至京都淮浙,遍歷叢林,晚登五祖見演,問:“未知關(guān)捩子難過趙州橋,如何是關(guān)捩子?”演曰:“汝且在門外立?!憋@進(jìn)步一踏而退。演曰:“許多時茶飯,原來也有人知味?!泵魅?,入室,演問:是昨日問話僧否?我固知爾見處,秪未過得白云關(guān)。顯珍重便出。時圓悟?yàn)槭陶?,乃以白云關(guān)意扣悟,悟曰:“直下會取?!憋@笑曰:“我不是不會,秪是未諳得耳。”次日,演往舒城,顯與悟繼住,適會于興化,演問:“記得曾在何處相見?”顯曰:“全火秪候?!毖蓊櫸蛟唬骸笆怵埳唷!焙笥螐]山,回舉“高高峰頂立”話所得之意白演,演曰:“吾嘗以此事詰先師,先師曰:‘我曾問遠(yuǎn)和尚,遠(yuǎn)曰貓有歃血之功,虎有起尸之德,非素達(dá)本源,不能到也?!憋@侍之久,演鐘愛之。辭返蜀,演為小參,復(fù)送之以頌曰:“離鄉(xiāng)四十馀年,一時忘郤蜀語。禪人回到成都,切須記取魯語?!憋@歸昭覺,白公尚無恙,再侍之,聲譽(yù)藹然。初出住長松,次主保福,大張爐鞴,煆煉學(xué)者,故龍象多出其門。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覺阿上人,俗姓滕,日本國人。
年十四得度受具,習(xí)大小乘有聲。
年二十九,屬商者自華回,言禪宗之盛,遂奮然拉法弟金慶渡海,拜靈隱佛海禪師。
次年秋,辭游金陵,抵長蘆江岸,聞鼓聲忽大悟,返靈隱,作五偈述所見,辭佛海東歸,住睿山寺。
為南岳下十六世,靈隱佛?;圻h(yuǎn)禪師法嗣。
嘉泰普燈錄》卷二○、《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今錄詩五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如本,號歸云,臺城(今河北邯鄲西南)人。
住撫州疏山寺。
為南岳下十六世,靈隱佛?;圻h(yuǎn)禪師法嗣。
嘉泰普燈錄》卷二○、《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今錄詩三十三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師體(一一○八~一一七九),號或庵,俗姓羅,黃巖(今屬浙江)人。
年十五師妙智院守威,弱冠為沙彌,初參此庵元于天臺護(hù)國,后為虎邱瞎堂慧遠(yuǎn)禪師首座。
歷住吳之報覺,潤之焦山。
孝宗淳熙六年卒,年七十二。
為南岳下十六世,護(hù)國此庵景元禪師法嗣。
有《語錄》一卷傳世。
嘉泰普燈錄》卷二○、《五燈會元》卷二○、《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一一有傳。
 釋師體詩,據(jù)《續(xù)古尊宿語錄》所收《或庵體禪師語》及他書所錄,編為一卷。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師體。
號或庵。
臺州羅氏子。
初參此庵元布衲。
于天臺護(hù)國。
因舉龐馬選佛頌。
至第三句。
此庵喝之。
師大悟。
遂匿跡深山中。
丞相錢象先。
慕其為人。
致以天封。
勉令出世。
師搖手曰。
我不解懸羊頭賣狗肉也。
即宵遁去。
乾道初。
瞎堂住國清。
因見師圓通像贊。
驚喜曰。
不謂此庵有此兒。
遍索之。
得之江心于稠人中。
請為第一座。
瞎堂遷虎丘。
師訪焉。
平江道俗。
請住覺報。
覺報舊名老壽庵。
師曰。
先師囑我。
他日逢老壽止。
今若合符契。
遂欣然應(yīng)命入院。
小參曰。
道常然而不渝。
事有弊而必變。
昔江西南岳諸祖。
各稽古為訓(xùn)。
考其當(dāng)否。
持以中道。
務(wù)合人心。
以悟?yàn)閯t。
所以素風(fēng)泠然。
逮今未泯。
若約衲僧門下。
言前薦得。
屈我宗風(fēng)。
句下分明。
沉埋佛祖。
然雖如是。
行到水窮處。
坐看云起時。
繇是。
緇素喜所未聞。
歸者如市。
淳熙六年。
移焦山。
將化示微恙。
手書附硯一只。
別郡守侍郎曾。
逮至中夜說偈。
畢脫去。
年七十二也。
曾公以偈悼之曰。
翩翩只履逐西風(fēng)。
一物渾無布袋中。
留下陶泓將底用。
老夫無筆制虛空。
曾亦知言者矣。
師荷法以身為教。
不專于言。
常曰。
叢林保于衲子。
衲子保于道德。
又曰。
得一身之榮。
不如得一世之名。
得一世之名。
不如得一賢衲子。
使后學(xué)有師。
叢林有主。
嗚呼。
天下之至私者。
無如此身。
遠(yuǎn)得一步身。
近得一步道。
故師二保三得之說。
誠絕世名言。
愿終身誦之。
不敢忘也。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二
或庵禪師。
名師體。
臺州羅氏子也。
師事此庵。
兄事簡堂。
簡堂既得契證。
因密言于此庵曰。
體公他日十倍于某。
愿和尚憐之。
此庵默然。
自是護(hù)國諸役。
皆遣體任之。
體勇于謀道。
雖百冗終歲。
未見喜慍之色。
忽徹旨于此庵一喝之下。
乃投頌曰。
商量極處見題目。
途路窮邊入試場。
拈起毫端風(fēng)雨快。
者回不作探花郎。
此庵密書片紙而付體曰。
老壽開花。
隹火結(jié)子。
體乃匿跡天臺。
居無定所。
崖穴之士。
率得法利。
丞相錢公象先。
遂以天封招提。
勉令應(yīng)世。
體宵遁去。
錢公深為太息。
乾道初。
遠(yuǎn)公瞎堂住國清。
因見體題圓通像贊曰。
不依本分。
惱亂眾生。
瞻之仰之。
有眼如盲。
長安風(fēng)月貫今昔。
那個男兒模壁行。
驚喜曰。
不謂此庵有此兒耶。
遍索之。
得于江心寺。
固于稠人中。
請充第一座。
僧問體曰。
一種沒弦琴。
久居在曠野。
不是不會彈。
未遇知音者。
知音既遇。
未審如何品弄。
體曰。
鐘作鐘鳴。
鼓作鼓響。
叢林雜然稱善。
瞎堂遷虎丘。
體就省。
道俗聞體高風(fēng)。
力以覺報蘭若延之。
覺報舊名老壽庵。
體忻然來就。
以為此地符先師所讖。
體初住老壽。
衲子難搆。
瞎堂嘗謂體曰。
人之才器。
自有大小。
誠不可強(qiáng)。
故楮小者不可懷大。
綆短者不可汲深。
鴟鵂夜撮虱。
察秋毫。
晝出瞋目。
不見丘山。
蓋分定也。
于是體別展機(jī)宜。
以歸來學(xué)。
室中常摩捋苕帚柄。
問學(xué)者曰。
依稀苕帚柄。
彷佛赤斑蛇。
學(xué)者擬議。
輒舞苕帚柄驅(qū)之。
有老衲請其旨。
體曰。
棒下無生忍。
臨機(jī)不見爺。
僧傳至虎丘瞎堂曰。
者個山蠻杜拗子。
放拍盲禪。
治你那一隊野狐精。
體聞?wù)f偈曰。
山蠻杜拗得能憎。
領(lǐng)眾匡徒似不曾。
越格倒拈苕帚柄。
拍盲禪治野狐僧。
瞎堂知之大笑而已。
晚移焦山。
上堂舉臨濟(jì)四喝話。
乃召眾曰。
者個公案。
天下老宿。
拈掇甚多。
第恐皆未盡善。
焦山不免四棱著地。
與諸人分明注解。
如何是金剛王寶劍咄。
如何是踞地獅子咄。
如何是探竿影草咄。
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咄。
若也未會。
拄杖子與焦山吐露看。
卓一下曰。
笑里有刀。
又卓一下曰。
毒蛇無眼。
又卓一下曰。
忍俊不禁。
又卓一下曰。
出門是路。
更有一機(jī)舉話。
長老也理會不得。
又曰。
道生一。
無角鐵牛眠少室。
一生二。
祖父開田說大義。
二生三。
梁間紫燕語呢喃。
三生萬物。
男兒活計離窠窟。
多處添少處減。
大蟲怕吃生人膽。
有若無。
實(shí)若虛。
爭掩驪龍明月珠。
是則是。
祇如焦山坐斷諸方舌頭一句。
作么生道。
肚無偏癖病。
不怕冷油齏。
拍禪床下座。
又云水率以十智同真。
浩浩商量。
體曰。
朝暮三四。
豈良狙哉。
乃大書于僧堂曰。
陽春白雪非難和。
藻鑒水壺豈足觀。
一把柳絲收不得。
和煙搭在玉闌干。
有居士。
愛問諸禪曰。
夫婦相打。
通兒子作證。
且道證父即是證母即是。
江湖對者。
不滿其意。
體寄以語曰。
小出大遇。
居士從此不問話。
淳熙己亥八月示疾。
召眾言別曰。
先師結(jié)子之讖。
今其時矣。
眾涕哀不已。
體揮其手。
復(fù)彈指曰。
鐵樹開花。
雄雞生卵。
七十二年。
搖籃繩斷。
遂趨寂。
先一日。
手書并硯寄別侍郎曾公。
逮曾公奔至。
以偈慟曰。
翩翩只履逐西風(fēng)。
一物渾無布袋中。
留下陶泓將底用。
老夫無筆判虛空。
贊曰。
千峰合岳。
岳影自崇。
萬籟靈秋。
秋光自迥。
蓋理之必然也。
瞎堂索或庵于寂寞窮海之心。
豈閒相識哉。
然或庵一出。
天下英靈霍然左袒。
揆厥所繇。
聱頭之禪峻矣。
乃其后葉與瞎堂遠(yuǎn)公齊鳴。
豈非漢家子弟盡隆準(zhǔn)乎。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二
釋師體,字或庵。
姓羅氏,臺人也。
賦性醇樸,不隨塵俗。
初在天臺,丞相錢公象先請主天封,師體即宵遁去。
宋乾道中,訪瞎堂遠(yuǎn)于虎邱,吳人請主報覺,師體欣然從之。
曰:“先師教我逢老壽止,今信矣。
”蓋報覺,舊名老壽庵也。
既悟夙因,聿修凈德,芳聲速鬯,契結(jié)時賢。
侍郎曾公相就問道,及曾公守潤請主焦山,飛錫戾止,緇侶翕然。
淳熙六年己亥八月四日示微疾,手書并硯,一別曾公,逮中夜書偈辭眾,擲筆而寂,年七十有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81 【介紹】: 宋鎮(zhèn)江丹陽人,徙居吳興,字謙問。葛立方子。高宗二十四年進(jìn)士。歷官常州通判,擢守臨川。有《信齋詞》。
全宋詩
葛郯(?~一一八一),字謙問,號信齋,吳興(今浙江湖州)人。立方子。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進(jìn)士(《嘉泰吳興志》卷一七)。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通判常州(清康熙《常州府志》卷一三)。淳熙六年(一一七九)知撫州,八年卒(《五燈會元》卷二○)。今錄詩二首。
詞學(xué)圖錄
葛郯(?
-1181) 字謙問,號信齋。
吳興人。
葛立方子。
高宗紹興二十四年進(jìn)士,孝宗乾道七年通判常州,淳熙六年知撫州。
少擢上第,志慕禪宗。
曾曰:"即心即佛眉拖地,非心非佛雙眼橫。
蝴蝶夢中家萬里,子規(guī)枝上月三更。
"淳熙六年守臨川,八月感微疾,索筆大書曰:"大洋海里打鼓,須彌山上聞鐘。
業(yè)鏡忽然撲破,翻身跳出虛空。
"召僚屬曰:"生之與死,如晝與夜,無足怪者。
若以道論,安得生死?
若作生死會,則去道遠(yuǎn)矣。
"語畢端坐而化。
贊曰:"曾天游久參圓悟父子,葛信齋久參無庵和尚,卻于佛海會下打失鼻孔。
要知端的,意北斗面南看。"
全宋文·卷四八七○
葛郯(?——一一八一),字謙問,號信齋居士,鎮(zhèn)江府丹陽(今江蘇丹陽)人,徙湖州(今浙江湖州)。勝仲孫,立方侄。紹興二十四年進(jìn)士。歷轉(zhuǎn)運(yùn)司干辦公事,乾道中官常州通判。淳熙六年知撫州,八年卒。有《信齋詞》一卷。見周必大《文忠集》卷一、一七一,《五燈會元》卷二○,嘉靖《江陰縣志》卷一四,《全宋詞》第三冊第一五四二頁。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齊己(?
~一一八六),號全庵,俗姓謝,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
年二十五出世,住法輪寺下發(fā),聽圓覺。
久之,棄游關(guān)外,謁佛海于蟠龍,悟道,名振叢席。
初住鵝湖寺,遷居廣慧寺,徙慶元府東山寺。
孝宗淳熙十三年卒。
為南岳下十六世,靈隱佛?;圻h(yuǎn)禪師法嗣。
嘉泰普燈錄》卷二○、《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元聰(一一三六~一二○九),字蒙叟,號蒙庵,賜號佛智,福州長樂(今屬福建)人。
俗姓朱。
年十九去儒入釋,從龜峰僧璘游。
璘歿,從晦庵慧光學(xué)。
慧光歿,往見密庵咸杰于焉居,見且庵守仁于長蘆,見瞎堂慧遠(yuǎn)于靈隱,見水庵宗一于凈慈,見誰庵宗演于高亭,見佛照德光于光孝,見復(fù)庵可宗于保安,以證其所得。
密庵遷徑山,元聰為第一座,聲名益起。
年四十,自光孝開堂,為晦庵嗣。
后住廬山云居九年。
又歷住長蘆、雪峰、徑山。
寧宗嘉定二年卒,年七十四。
事見《后樂集》卷一八《徑山蒙庵佛智禪師塔銘》。
今錄詩九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36—1211 【介紹】: 宋僧。廣安人,俗姓王,字破庵。嗣華藏,歷住臥龍、薦福、靈巖、穹窿、資福等寺,后為廣壽慧云寺開山住持。六坐道場,皆王公巨卿所請,時甚榮之。
全宋詩
釋祖先(一一三六~一二一一),號破庵,廣安新明(今四川廣安)人。
俗姓王。
幼喪父母,從羅漢院僧德祥出家。
出峽依澧州德山涓禪師落發(fā)。
遍參諸方,歷謁溈山行、虎丘瞎堂遠(yuǎn)、凈慈月堂昌、雙林水庵、烏巨密庵等禪師。
后歸蜀,歷住果之清居、梓之望川、夔門臥龍山咸平等寺。
又出峽,歷住常州薦福、真州靈巖、平江秀峰、臨安廣壽慧云、平江穹窿山福臻、湖州鳳山資福等寺。
寧宗嘉定四年卒,年七十六。
為南岳下十八世,密庵杰禪師法嗣。
有《破庵祖先禪師語錄》,收入《續(xù)藏經(jīng)》。
事見《語錄》所附宗性撰《行狀》。
 祖先詩,以輯自《語錄》及他著的偈頌及《語錄》中單編的偈贊合為一卷。
大明高僧傳·卷第八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祖先字破庵。廣安王氏子也。幼歲出家力參祖道。夜不安寢。一衲隨身。聞密庵大弘臨濟(jì)之宗。遂腰包參謁。密庵知是大器深加錐拶。一日密庵上堂示眾。忽有省。后密庵住靈隱。命師分座。偶有道者問曰。猢猻捉不住時奈何。師曰。用捉作什么。如風(fēng)吹水自然成文。有講楞嚴(yán)座主。求示。師說偈曰。見猶離見非真見。還盡八還無可還。木落秋空山骨露。不知誰識老瞿曇。時有石田法薰參師。舉世尊拈花迦葉微笑話詰之。薰對曰。焦磚打破連底凍。赤眼撞著火柴頭。師頷之。后出世為嗣法焉。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五
釋祖先,字破庵,廣安王氏子也。幼歲出家,力參祖道,夜不安寢,一衲隨身。聞密庵大宏臨濟(jì)之宗,遂往參謁,密庵深加勘發(fā)。一日,密庵上堂示眾,忽有省。后密庵住靈隱,命之分座,偶有道者問曰:“猢猻捉不住奈何?”先曰:“用捉作甚么?如風(fēng)吹水,自然成文?!庇兄v《楞嚴(yán)》座主求示,先說偈曰:“見猶離見非真見,還盡八還無可還。木落秋空山骨露,不知誰識老瞿曇?!睍r有石田法薰往參,先舉世尊拈花迦葉微笑話詰之,薰對曰:焦磚打破連底凍,赤眼撞著火柴頭。先頷之,后付以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37或1148—1209 【介紹】: 宋僧。臺州天臺人,俗姓李,字湖隱。年十八就杭州靈隱寺落發(fā)出家,狂嗜酒肉,人稱濟(jì)顛,或稱方圓叟,后世俗稱濟(jì)公。復(fù)居凈慈寺,火發(fā)寺毀,行化諸地。相傳屢顯神通,事跡甚多。寧宗嘉定初坐逝,葬虎跑塔中。
全宋詩
釋道濟(jì)(一一四八~一二○九),號湖隱,又號方圓叟,俗姓李,天臺臨海(今浙江臨海市)人。年十八于靈隱寺落發(fā),嗜酒肉,人稱濟(jì)顛。后依凈慈長老德輝為記室。寧宗嘉定二年卒(明嘉靖《浙江通志》卷六八、《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一九謂卒年七十三)。有《鐫峰語錄》十卷及《道濟(jì)詩》(《凈慈寺志》卷一九),已佚。事見《北澗集》卷一○《湖隱方圓叟舍利銘》,《凈慈寺志》卷一○有傳。 道濟(jì)詩,《續(xù)藏經(jīng)》所收《錢塘湖隱濟(jì)顛禪師語錄》,實(shí)為小說,內(nèi)容多有偽托,如記道濟(jì)圓寂后尚有詩寄少林長老等。姑與《禪宗頌古聯(lián)珠通集》等書所錄,合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六○六三
道濟(jì)(一一三七——一二○九),字湖隱,號方圓叟,俗姓李,臺州臨海(今浙江臨海)人。
幼生宦室,年十八依杭州靈隱寺佛海禪師出家。
為人放蕩不拘,破裈袒裎,飲酒食肉,浮沉市井,人稱濟(jì)顛。
以是為靈隱所逐,入杭州南屏山凈慈寺為書記。
浪游數(shù)十年,足跡幾半天下。
嘉定二年卒,年七十三(一云年六十,又云紹興十八年生)。
后世稱為濟(jì)公活佛。
有文十馀篇傳世,后人編次為《濟(jì)祖師文集》。
見釋居澗《北澗集》所載《湖隱方圓叟舍利銘》,《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一九,《敕建凈慈寺志》卷一○。
補(bǔ)續(xù)高僧傳·感通篇
濟(jì)顛者。名道濟(jì)。明顛者。名惠明。二師。示跡同時而各郡。然皆以素風(fēng)顛。人因稱濟(jì)顛。明顛。濟(jì)顛之顛。為尤甚。飲酒食肉。與市井浮沉。喜打筋斗。不著裈形媟露。人姍笑。自視夷然。出家靈隱寺。寺僧無不唾罵。逐之居凈慈寺。為人誦經(jīng)。下火得酒食。不待召而赴。吟詩曰。何須林景勝瀟湘。只愿西湖化為酒。和身臥倒西湖邊。一浪來時吞一口。息人之諍。救人之死。皆為之于戲謔談笑間。神出鬼沒。人莫能測。年七十三示化。明顛者。潦倒猖狂。衣不蔽體。大雪中。袒膊跣足而行。手弄摩鐵釘。遇瓦礫拾置袖中。人誠語相向。則答以機(jī)鋒?;蛭曛?。則酬以狂言。入市。群兒爭挽袖覓錢。或與之一錢兩錢?;虿慌c。喧叫語笑。衢路闐塞。人或飯之。不問遠(yuǎn)近識不識。皆凌晨而至?;蚴??;虿皇?或反探袖出錢置幾上。不謝而去。一時倭奴見之。羅拜云。曾向海中失風(fēng)。得此僧幸免于死。且能詩?;虺州牌阉黝}。隨口云。根下塵泥一點(diǎn)無。性便泉石愛清孤。當(dāng)時不惹湘江恨。葉葉如何有淚珠。與濟(jì)顛實(shí)未相識。偶遇于朱涇。目之曰咦。濟(jì)顛贈之詩曰。青箬笠前天地闊。碧蓑衣底水云寬。不言不語知何事。只把人心不自謾。二顛俱南宋。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四
書記禪師。
出浙東天臺李氏貴族。
名道濟(jì)。
母夢吞日而孕。
娩時紅光燭室。
國清本禪師。
以為法中之寶。
摩頂而讖之。
濟(jì)年十八。
走靈隱。
瞎堂遠(yuǎn)公
遠(yuǎn)即為濟(jì)斬發(fā)。
未逾年。
神悟絕倫。
遠(yuǎn)為印可。
然濟(jì)性狂簡。
出入僧堂。
每大言忤眾。
眾以濟(jì)犯規(guī)。
遠(yuǎn)。
遠(yuǎn)曰。
禪門廣大。
豈不容一顛僧耶。
自后常出冷泉亭。
與少年撲跤。
或狂歌酒肆。
或去呼猿洞。
引猿同翻觔斗。
或攜葷酒。
污看經(jīng)處。
主事復(fù)白遠(yuǎn)
遠(yuǎn)惟以顛僧保護(hù)之。
是以呼為濟(jì)顛云。
遠(yuǎn)公歿。
濟(jì)之顛酒愈甚。
寺不容住。
遂掛搭凈慈。
凈慈德輝長老。
奇濟(jì)行履。
以書記延之。
然終不能忍酒。
凈慈之眾。
亦短濟(jì)于輝前。
輝之曲護(hù)亦如瞎堂
書記常私游十六聽朝官之門。
毛陳二太尉。
日以香醪饋之。
人不敢非。
書記醉則賦詩千百言。
言超意表。
識者尚之。
一晚醉臥十里松寺。
主令人扶歸。
憨睡廚下。
初夜分忽起繞廊。
狂呼火發(fā)。
眾以為顛。
中夜羅漢堂琉璃火。
延幡腳寺燬。
輝公乃留偈。
承光化去。
書記遂請嵩少林主方丈。
嵩之賢書記亦如輝公。
書記則曲設(shè)靈機(jī)。
而夢感朝廷。
不二載。
萬礎(chǔ)千楹。
頓還舊觀。
又以兩廊影壁未就。
欲達(dá)臨安新任王安撫而成之。
嵩止曰。
不可。
我聞王公微時。
常投齋僧寺。
業(yè)被寺僧所賣。
王公怒。
題寺壁曰。
遇客頭如鱉。
逢齋項似鵝。
今凡見僧皆恨。
汝干之可得耶。
眾亦阻之。
書記笑而唯。
徑投府前。
值王公升堂。
書記則探頭引望。
王公大怒。
令陰執(zhí)擬笞之。
書記曰。
吾乃凈慈書記濟(jì)顛僧也。
有段因緣。
惟閣下能省。
特來計較耳。
公亦微聞濟(jì)顛詩酒之名。
意稍解。
書記遂以王公昔年題壁事。
造妙語諷之。
王公大笑。
留濟(jì)公。
宿內(nèi)衙。
濟(jì)公徐以影壁意扣之。
王公遂捐鈔三千貫。
以懺前非。
濟(jì)公之演化無礙。
約類如此。
至若釋結(jié)弭災(zāi)。
游戲三昧。
異跡饒剩。
不勝述也。
一日入城訪舊。
與張?zhí)狳c(diǎn)。
飲酒賦詩。
歸便臥疾。
嵩下安樂堂。
問公。
公撫榻謝曰。
慚愧。
乃請嵩為沈萬法披剃。
萬法為人誠重。
事公有年。
公隨命萬法。
報諸詩酒故檀。
即沐浴跏趺書偈。
瞑目而逝。
太尉朝官俱赴凈慈。
諸山宿德畢集會。
送者千萬人。
至虎跑寺前。
茶毗。
獲無數(shù)舍利。
回至凈慈寺前。
有二行腳僧。
謁嵩曰。
某甲適從六和塔過。
遇濟(jì)公。
寄書一緘僧鞋一雙。
嵩大驚曰。
濟(jì)公終時。
我以此鞋。
易其敝屣。
對眾啟緘。
其辭懇切。
計二百零九言。
紙馀又附頌曰。
看不著。
錯認(rèn)笊籬是木杓。
昨夜三更月正西。
麒麟撼斷黃金索。
幼年曾到雁門關(guān)。
老少分明醉眼看。
憶昔面前當(dāng)一箭。
至今猶是骨毛寒。
只因面目無人識。
又往天臺走一番。
又旬馀。
有錢塘差使。
過天臺山下。
會濟(jì)公。
復(fù)寄來詩二首。
又后五十年。
有范村人。
送木料于凈慈。
言近屬濟(jì)公所化。
贊曰。
濟(jì)公徹樞旨于瞎堂言下。
遂以格外玄機(jī)。
混俗同塵。
或嘲風(fēng)弄月。
發(fā)明佛祖心宗。
時不怪。
以顛僧目之。
幸也。
及示化天下。
始同稱公。
為不可測人。
豈非末后實(shí)效光明之被于萬物也。
博矣。
于戲鑒公生平。
若非賢圣應(yīng)世。
求不巧盡拙。
生亦不可得也。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德始。
字無初。
日東信州神氏子。
幼聰穎。
不好弄。
遇群兒嬉戲。
輒避匿引去。
見僧則喜動顏色。
從州之天寧大比丘一公。
祝發(fā)為沙彌。
逮長。
詣山城諸剎。
既進(jìn)具。
坐探群書通大意。
已而嘆曰。
昔吾鄉(xiāng)覺阿上人。
慧解精絕。
善大小乘。
一旦舍所學(xué)。
附商舶抵中土。
靈隱遠(yuǎn)禪師得法。
東歸國人景仰。
尊之為禪祖。
予晚生末學(xué)。
尚何敢高攀逸駕。
而望其后塵。
然詎可堅守一隅。
而卒無聞耶。
因請于其王。
得隨國使宣聞溪。
詣闕朝貢。
館于天界寺。
久之。
聞溪得旨還國。
師偕數(shù)輩。
愿留華夏。
參訪求法。
許之。
首謁全室泐公。
機(jī)語契合。
為掌內(nèi)記。
未幾泐公有西域之行。
師失所依怙。
聞古幽都山川之勝。
意其必有異人居之。
拉友游觀。
及足跡殆遍。
尋憩慶壽。
若有所待焉。
越明年洪武壬戌。
獨(dú)庵衍公。
來蒞寺事。
以師為法門猶子。
延致丈室。
相與激揚(yáng)臨濟(jì)宗旨。
意甚相得。
二十三年庚午。
師告去。
緇素遮留之不可。
遂西踰棧道。
巡禮峨眉。
時蜀獻(xiàn)王之國成都。
嘉師遠(yuǎn)來。
邀至咨問禪要。
禮遇勤厚。
歲丙子。
被命出世無為之大隋。
瓣香為全室嗣。
繼遷飛赴。
道望彌隆。
衲子坌集。
室無所容。
一住七年。
法席幾于全盛。
永樂初。
獨(dú)庵繇左善世正衣冠。
進(jìn)階太子少師。
念師遠(yuǎn)在西蜀。
寓書招之。
既至。
迎歸其第。
昕夕論道。
六年春。
應(yīng)聘董平坡之席。
居再歲。
即謝事。
十年壬辰。
將辟靜室為佚老計。
遇太宗皇帝。
特旨??領(lǐng)龍泉寺。
師欽承明命。
蚤夜孜孜。
以繕修興復(fù)為先務(wù)。
凡棟宇蠹弊者。
伐美材以易之。
階戺頹圮者。
購堅甓以完之。
丹堊之麗。
涂塈之新。
比舊有加焉。
先是獻(xiàn)王。
與師備買山之貲。
師不自有。
乃命工以漆布附土偶。
肖西方三圣之像。
金珠彩色。
為之莊嚴(yán)。
曲盡其妙。
又嘗以達(dá)官富室所施。
服玩之具。
貿(mào)錢數(shù)萬緡。
造千臂大悲像三軀。
授凈信者敬事之。
其平昔。
尤喜賑恤貧困。
薄于奉己。
厚于待人。
以故四坐道場。
囊無馀蓄。
楮衾瓦缽。
聊以自隨。
斯皆師之徇緣誘物。
權(quán)巧方便耳。
若夫高提祖印。
勘辯方來。
全體大用。
迥出乎言象之表者。
微上根利器。
或未易窺測焉。
后端坐書偈。
示寂于退處之金剛室。
茶毗。
獲舍利百馀顆。
晶熒圓潔。
塔焉。
時宣德四年九月也。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九
釋德始,字無初,日木國信州神氏子。幼性端靜,見群兒嬉戲輒引去,遇僧過門則色喜,父母知其志,遣從近寺一公祝發(fā)。稍長詣天寧探索群籍,荏苒三冬,悉通大意。已而嘆曰:“文字之學(xué),不能洞了人之性源?!彼焐崴鶎W(xué),附海舶抵中土,謁靈隱慧禪師,深悟單傳之旨。及東歸,國人景仰,尊為禪祖。聞古幽州山川之勝,結(jié)侶來游。因憩慶壽,時獨(dú)庵衍治寺事,與德有舊,延致丈室,與激揚(yáng)臨濟(jì)宗旨,識者稱之。衍欲以寺事付德,德殊謙讓未遑。乃禮峨嵋,時獻(xiàn)王咨問法要,禮遇勤厚,始出世無為,道望彌崇。明永樂初,獨(dú)庵進(jìn)階大子少師,邀之論道。六年春,應(yīng)董平坡之請,居再歲,即謝事。十年壬辰,將辟靜室為佚老計,而帝眷方隆,詔畀龍泉寺事。德既欽承明旨,早夜孜孜,以繕修為務(wù),凡棟宇蠹敝者易之,階圮(阝+巳) 頹壞治之,丹堊剝落者新之,比舊有加焉。先是獻(xiàn)王致鐮金百鎰,為造西方三圣像,金彩莊嚴(yán),曲盡其妙。德平昔尤喜恤貧賑乏,薄于奉己,厚于待人。以故四坐道場,囊無馀蓄,褚衾瓦缽蕭然自怡。臨終端坐而逝,荼毗時獲舍利百馀顆,晶熒圓潔,觀者嘆異。
共 1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