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紹隆

相關(guān)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宗本(一○二○~一一○○),俗姓管,字無詰(《咸淳臨安志》卷七○),常州無錫(今屬江蘇)人。為天衣懷禪師法嗣,青原下十一世。年十九,師事蘇州承天永安道升禪師。又十年,剃發(fā)受具。又三年,游方至池州,謁景德義懷禪師。英宗治平初,居杭州承天、興教二寺。神宗元豐五年(一○八二)歸蘇州福臻院。未幾,召對,命住相國寺慧林院。哲宗即位,加號圓照禪師。元祐元年(一○八六)以老請歸。晚居蘇州靈巖寺。元符二年(一○九九)十二月甲子卒,年八十?!?a target='_blank'>禪林僧寶傳》卷一四、《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今錄詩二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四
圓照禪師。
諱宗本。
出于管氏。
常州無錫人也。
性質(zhì)直。
少緣飾。
貌豐碩。
言無枝葉。
年十九。
師事蘇州承天永安道升。
方道價重。
叢林歸之者如云。
本弊衣垢面。
操井臼。
典炊?。
以供給之。
夜則入室參道。
升曰。
頭陀荷眾良苦。
亦疲勞乎。
對曰。
若舍一法。
不名滿足菩提。
實欲此生身證。
其敢言勞。
升陰奇之。
又十年。
剃發(fā)受具。
服勤三年。
乃辭升。
游方遍參。
初至池州景德。
謁義懷禪師。
言下契悟。
眾未有知者。
嘗為侍者。
而喜寢。
鼻息齁齁。
聞?wù)邊捴?div id="ctbxu1w" class='inline' id='people_33662_1_38_comment'>
言于懷。
懷笑曰。
此子吾家精進(jìn)幢也。
汝輩他日。
當(dāng)依賴之。
無多談。
眾乃驚。
及懷公徙住越之天衣。
常之薦福。
本皆從之。
治平初。
懷公退居吳江之圣壽院。
部使者李公復(fù)圭。
過懷公。
夜語曰。
瑞光法席虛。
愿得有道衲子主之。
懷指本曰。
無踰此道人者耳。
既至瑞光。
集眾擊鼓。
鼓輒墮。
圓轉(zhuǎn)震響。
眾驚卻。
有僧出呼曰。
此和尚法雷。
震地之祥也。
俄失僧所在。
自是法席日盛。
眾至五百人。
杭州太守陳公襄。
以承天興教。
二剎堅請。
欲往而蘇人留之益甚。
又以凈慈懇請之曰。
借師三年。
為此邦植福。
不敢久占。
本嘖嘖曰。
誰不欲作福。
蘇人識其意。
聽赴之。
學(xué)者又倍于瑞光。
既而蘇人。
以萬壽龍華二剎。
請擇居之。
迎者千馀人。
曰。
始借吾師三年。
今九載矣。
義當(dāng)見還。
欲奪以歸。
杭州守使。
縣尉持卒徒護(hù)之。
乃不敢奪。
元豐五年。
以道場付其門人善本。
而居于瑞峰庵。
蘇人聞之謀奪之。
懼力不勝。
欲發(fā)而未敢也。
時會待制曾公孝序。
適在蘇。
蓋嘗問道于本。
而得其至要。
因謁之庵中。
具舟江津。
既辭去。
本送之登舟。
語笑中載而歸。
以慰蘇人之思。
于是歸本于穹窿山福臻院。
時年六十三矣。
未幾 神宗皇帝。
辟相國寺六十有四院為八。
禪二律六。
以中貴人梁從政。
董其事。
驛召本主慧林。
既至。
遣使問勞三日 詔演法于寺之門。
萬眾拜瞻。
法會殊勝。
以為彌勒從天而降人間也。
翌日召對 延和殿。
有司使習(xí)儀而后引。
既對山呼罷。
登殿賜坐。
即就坐盤足跏趺。
侍衛(wèi)驚相顧。
本自若也。
賜茶至。
舉盞長吸。
又蕩撼之 上問受業(yè)何寺。
對曰承天永安 上喜其真喻。
以方興禪宗。
宜善開導(dǎo)之旨。
既退 上目送之。
謂左右曰。
真福慧僧也。
及上元日 車駕幸相國寺。
止禪眾無出迎。
師奉承 睿獎。
闡揚佛事。
都邑四方。
人以大信 神宗登遐。
召本入福寧殿說法。
左右以本嘗為 先帝所禮敬。
見之嗚咽。
不自勝 哲宗加號禪師。
皇叔荊王親赍敕授之。
元祐元年。
以老求歸 朝廷從其請 敕任便云游。
所至不得抑令住持。
因欣然升座。
辭眾曰。
本是無家客。
那堪任便游。
順風(fēng)加櫓棹。
船子下楊州。
既出都城。
王公貴人。
送者車騎相屬。
本誨之曰。
歲月不可把玩。
老病不與人期。
唯勤修勿怠。
是真相為。
聞?wù)吣涣魈椤?div id="hf11qop" class='inline' id='people_33662_1_167_comment'>
其真慈善導(dǎo)。
感人如此。
非特然也。
其住瑞光。
民有屠牛者。
牛逸赴本。
跪若自訴。
遂買而畜之。
其住凈慈。
歲大旱。
湖井皆竭。
寺之西隅。
有甘泉自涌。
得金鰻魚。
因浚為井。
投魚其間。
寺眾千馀人。
汲以不竭。
民張氏有女子死。
夢其母曰。
我以罪為蛇。
既覺得蛇于棺下。
持以詣本。
乃為說法。
復(fù)置故處。
俄有黑蟬。
翔棺上。
而蛇失所在。
母祝曰。
若我女。
當(dāng)入籠中。
當(dāng)持汝再詣凈慈。
如其祝。
本復(fù)為說法。
是夕夢女曰。
二報已解脫矣。
其顯化異類。
又如此。
本平居恂恂。
未嘗以辯博為事。
至其說法。
則雖盛名隆勢。
無所少假。
高麗僧統(tǒng)義天。
以王子奉國命。
使于我朝。
聞本名。
請以弟子禮。
見問其所得。
以華嚴(yán)經(jīng)對。
師曰。
華嚴(yán)經(jīng)三身佛。
報身說耶。
化身說耶。
法身說耶。
義天曰。
法身說。
本曰法身遍周沙界。
當(dāng)時聽眾。
何處蹲立。
義天茫然自失。
欽服益加。
太子少保李公端愿。
世以佛學(xué)自名。
本問曰。
十方同聚會。
個個學(xué)無為。
既曰無為。
作么生學(xué)。
李公不能答。
雪竇道法。
至本大盛。
老居靈巖。
閉門頹然。
而四方從者相望。
于道不釋也。
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
將入滅沐浴而臥。
門弟子環(huán)擁請曰。
和尚道遍天下(或一本云。
名滿天下)。
今日不可無偈。
幸強(qiáng)起安座。
本熟視曰。
癡子。
我尋常尚懶作偈。
今日特地圖個什么。
尋常要臥便臥。
不可今日特地坐也。
素筆大書五字曰。
后事付守榮。
擲筆憨臥。
若熟睡。
然撼之已去矣。
門弟子塔師全身于靈巖山。
閱世八十。
坐五十二夏。
贊曰。
富鄭公居洛中。
見颙華嚴(yán)。
誦本之語。
作偈寄之曰(或一本云。
富鄭公弼。
得心要于颙華嚴(yán)。
有偈寄本曰)。
因見颙師悟入深。
寅緣傳得老師心。
東南謾說江山遠(yuǎn)。
目對靈光與妙音。
王顯謨漢之。
初見本登座。
以目四顧。
乃證本心。
余聞馬鳴云。
如來在世。
眾生色心殊勝。
圓音一演。
隨類得解。
今去佛之世二千馀年。
而能使王公貴人。
聞風(fēng)而悟。
瞻顏而證。
則常隨而親炙之者。
可知矣。
故江西八十馀人。
而本則倍之。
近代授法之盛。
無能加者。
非愿宏法道。
行契佛心。
何以臻此哉(一本云。
自瞻顏而證之下。
但云。
則其大愿真慈之力。
無愧紹隆之職者也)。
神僧傳·卷第九
釋圓照。諱宗本。出于管氏。常州無錫人也。性質(zhì)直少緣飾貌豐碩言無枝葉。年十九師事蘇州承天永安道升禪師。其住瑞光。民有屠牛者。牛逸赴本跪若自訴。遂買而畜之。其住凈慈。歲大旱湖井皆竭。寺之西隅有甘泉自涌。得金鰻魚因浚為井投魚其間。寺眾千馀人汲以不竭。民張氏有女子死。夢其母曰。我以罪為蛇。既覺得蛇于棺下。持以詣本。乃為說法。復(fù)置故處。俄有黑蟬翔棺上。而蛇失所在。母祝曰。若我女當(dāng)入籠中。當(dāng)持汝再詣凈慈。如其祝。本復(fù)為說法。是夕夢女曰。二報已解脫矣。其顯化異數(shù)如此。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將入滅。沐浴而臥。門弟子環(huán)擁請曰。和尚道遍天下。今日不可無偈。幸強(qiáng)起安坐。索筆大書五字曰。后事付守榮。擲筆憨臥若熟睡然。撼之已去矣。門弟子塔師全身于靈巖寺。閱世八十。坐五十二夏。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宗本。常州管氏子。性質(zhì)少緣飾。貌豐碩。言無枝葉。年十九。師事蘇州承天永安道升禪師。弊衣垢面。操井臼典炊?。以供大眾。夜則入室參。道升勞之。對曰。若舍一法。不名滿足菩提。實欲此生身證。其敢言勞。升陰奇之。又十年剃發(fā)受具。服勤三年。乃辭升游方。初至池州。謁懷禪師。言下契悟。眾未有知者。嘗為侍者。喜寢。鼻息齁齁。聞?wù)邊捴?。言于懷。懷笑曰。此子吾家精進(jìn)幢也。汝輩。他日當(dāng)依賴之。無多談。眾乃驚。及懷公徙住越之天衣。常之薦福。皆從之。治平初。懷公退居吳江之壽圣。部使者李公復(fù)圭。過懷公。夜語曰。瑞光法席虛。愿得有道衲子主之。懷指本曰。無踰此道人耳。既至瑞光。眾大集至五百人。杭州太守陳公襄。以凈慈懇請之曰。借師三年。為此邦植福。不敢久占。學(xué)者倍于瑞光。既而蘇人。以萬壽龍華二剎。請擇居之。迎者千馀人。曰始借我?guī)熑辍=窬泡d矣。欲奪以歸。杭守使縣尉。持卒徒護(hù)之。不得奪。元豐五年。以道場付其門人善本。而居瑞峰庵。蘇人聞之。謀奪之益急。懼力不勝。未敢發(fā)也。時待制曾公孝序。適在蘇。蓋嘗問道于師者。因謁之庵中。具舟江津。既辭去。師送之登舟。語笑中載而歸。以慰蘇人之思。于是。歸師穹窿山福臻院。時年六十三矣。未幾。神宗皇帝。辟相國寺六十四院。為八禪二律。驛召師主慧林。既至。召對延和殿。山呼罷。登殿賜坐。即就坐。盤足跏趺。侍衛(wèi)驚相顧。師自若也。上問受業(yè)何寺。對曰。承天永安。茶至。舉盞長吸。又蕩撼之。上喜其真。喻曰。禪宗方興。宜善開導(dǎo)。既退。上目送之。謂左右曰。真福慧僧也。及上元日。車駕幸相國止師。眾無出迎。師奉承睿獎。闡揚佛事。都邑四方人以大信。神宗登遐。召師入福寧殿說法。左右以師為先帝所禮敬。見之嗚咽不勝。元祐元年。以老求歸。朝廷從其請。敕任便云游。所至不得抑令住持。因欣然升座。辭眾曰。本是無家客。那堪任便游。順風(fēng)加櫓棹。船子下?lián)P州。既出都城。王公貴人送者。車騎相屬。師誨之曰。歲月不可把玩。老病不與人期。唯勤修勿怠。是真相為。聞?wù)吣桓刑椤M砭屿`巖。其嗣法傳道者。不可勝紀(jì)。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將入滅。沐浴而臥。門弟子環(huán)擁請曰。和尚道遍天下。今日不可無偈。幸強(qiáng)起安坐。師熟視曰。癡子。我尋常尚懶作偈。今日特地圖個甚么。尋常要臥便臥。不可今日特地坐也。遂酣臥若熟睡。撼之已去矣。弟子塔全身于靈巖山。閱世八十。夏五十有二。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一
釋宗本,字無哲。姓?氏,無錫人。既受度,參天衣懷禪師,念佛有省,后居杭州凈慈寺。歲大旱,湖井皆竭,寺西隅忽涌甘泉,得金鰻魚,浚為井,寺僧千馀賴以汲飲。張氏有女死,母夢女為蛇。既覺,得蛇棺下,持詣本為說法。俄有黑蟬翔棺上,而蛇失所在。母祝曰:“若吾女者,可入籠中,當(dāng)再持詣凈慈?!比缙渥#緩?fù)為說法。是夕,女復(fù)見夢曰:“二報已解脫矣?!逼淠敢騿枺骸吧垒喕厥切庞兄?,何以得免?”女曰:“六道四生如井上轆轤,無一人可免,唯修出世法,當(dāng)?shù)妹摱?。盍問凈慈法主乎?”其顯化類如此。本嘗奉詔入東京慧林寺,賜號“圓照禪師”。生平密修凈業(yè)。雷峰才法師神游凈土,見一殿殊麗,問之,旁一人曰:“以待凈慈本禪師耳?!庇仲Y福曦公,至慧林禮足施金而去。人詰其故,曰:“吾定中見金蓮華,有神人言以俟慧林本公。其他蓮華無數(shù),云以待受度者。或有萎者,云是退墮人也?!蓖砭庸锰K靈巖寺。元符間,將示寂,沐浴而臥。弟子環(huán)擁請偈,本曰:“我向無偈,今復(fù)何為?尋常猶臥,今日何須坐?”遂吉祥而瞑,若熟睡然。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思義。
字和甫。
與海月同出明智之門。
難兄弟也。
智嘗開幃出十問。
師答之。
皆契旨。
及智退居草堂。
眾送入室。
既散。
師猶侍立。
智曰。
爾適何見。
答曰。
見大眾拜而退。
智曰。
來吾語汝。
汝行當(dāng)住此山。
紹隆大教。
后亦來居此室也。
未幾。
丞相蘇頌帥杭。
請居天竺。
弘道二十三年。
退閑草堂。
皆如智記。
熙寧四年。
賜紫服。
號凈慧。
元祐三年二月十八日。
別眾。
安坐而逝。
大眾誦念久之。
忽復(fù)語云。
侍觀音大士行。
見一沙門。
金色長身垂臂。
謂我曰。
報緣未盡。
過七日當(dāng)遣迎。
至二十五日。
復(fù)跏趺而化。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一
釋思義,字和甫。姓凌氏,武康人也。試《法華經(jīng)》第一,得度。悟解過人,攝齋講席,風(fēng)發(fā)泉涌,泠然動聽。顧以苦行,自勵勤修三昧。嘗生肉癭,累累項下,如是行持,夜夢功德天食之以桃,其疾良已。熙寧四年,賜紫衣,錫號“凈慧”。丞相蘇頌帥杭請居天竺,大弘法化。元祐三年二月十八日中夜,趺坐別眾而寂。久之,忽蘇曰:“適隨大士,行見金甲神,長身垂臂,謂我曰:‘汝報緣未盡,過七日當(dāng)來迎?!敝疗诤笞?。瘞龕之日,有赤云垂布如引導(dǎo)狀,向西而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3—1163 【介紹】: 宋僧。
蘄州人,俗姓江,號應(yīng)庵。
年十七出家,侍虎丘隆禪師,通徹大法。
晚居明州天童寺,機(jī)辯明妙。
世稱曇華與宗呆為二甘露門。
全宋詩
釋曇華(一一○三~一一六三),號應(yīng)庵,俗姓江,蘄州黃梅(今屬湖北)人。
年十七于東禪寺去發(fā)。
首依隨州水南遂禪師。
歷謁湖南北、江東西諸老宿。
至云居,禮圓悟禪師。
入蜀,往見彰教紹隆,侍移虎丘。
辭游諸方,初分座于處州連云寺,繼住處州妙嚴(yán)寺。
歷住衢州桐山明果寺,蘄州德章安國寺,饒州報恩光孝寺、薦福寺、寶應(yīng)寺,婺州寶林寺、報恩光孝寺,江州東林太平興隆寺,建康府蔣山太平興國寺,平江府報恩光孝寺,兩住南康歸宗寺,末住明州天童山景德寺。
孝宗隆興改元卒,年六十一。
為南岳下十六世,虎丘紹隆禪師法嗣。
有宋守銓等編《應(yīng)庵曇華禪師語錄》,收入《續(xù)藏經(jīng)》。
事見《語錄》及所附宋李浩撰《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一九、《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曇華詩,以輯自《語錄》卷一至卷六之詩編為卷一,以見于《語錄》卷一○之詩為卷二。
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三四七
曇華(?——一一六三),號應(yīng)庵,黃梅(今湖北黃梅)人,江(一作汪)氏子。年十七出家,住明州天童寺,紹興末住平江府光孝寺。隆興元年卒。見《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曇華字應(yīng)庵。
蘄州汪氏子也。
生而奇杰不類凡兒。
年十七依于東禪薙發(fā)。
首謁遂和尚略得染指法味。
于是遍參知識。
靡所契證。
聞圓悟住云居煅煉學(xué)者。
華往禮依侍。
悟乃痛與錐剳。
值悟返蜀指見虎丘隆禪師。
侍一載頓明大事。
已而訪此庵元命分座。
于是開堂妙嚴(yán)。
遷歸宗。
時大慧在梅陽。
有僧傳華示眾語。
大慧見之極口稱嘆。
復(fù)寄偈曰。
坐斷金輪第一峰。
千妖百怪盡潛蹤。
年來又得真消息。
報道楊岐正脈通。
虎丘忌日拈香曰。
生平?jīng)]興撞著這無意智老漢。
做盡伎倆湊泊不得。
從此卸卻干戈。
隨分著衣吃飲。
二十年來坐曲錄床。
懸羊頭賣狗肉。
知他有甚憑據(jù)。
雖然一年一度燒香日。
千古令人恨轉(zhuǎn)深。
世稱華與杲二甘露門。
嘗戒徒眾曰。
衲僧著草鞋。
住院何事口如黿蛇惡窟乎。
宋隆興元年六月十三日奄然而化塔全身于東山。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三
應(yīng)庵禪師。
諱曇華。
北宋徽宗崇寧癸未。
生于楚黃江氏。
神彩炳異。
識度持重。
年十七。
具決定志。
津濟(jì)群品。
棄家得道于虎丘隆公。
先妙喜。
受印于佛果。
佛果嗣法東山演禪師。
而應(yīng)庵為東山之四世也。
當(dāng)時推二甘露門。
謂楚西有應(yīng)庵。
浙東有妙喜。
妙喜謫梅楊。
有傳應(yīng)庵法語至者。
妙喜譽不容口。
以偈柬曰。
坐斷金輪第一峰。
千妖百怪盡潛蹤。
年來又得真消息。
報道楊岐一脈通。
應(yīng)庵之語曰。
九年面壁。
壞卻東土兒孫。
只履西歸。
鈍置黃面老子。
以拄杖畫一畫云。
石牛橫古路。
一馬生三寅。
又曰。
十五日以前水長船高。
十五日以后泥多佛大。
東海鯉魚打一棒。
雨似盆傾。
直得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眾生悉皆歡喜。
謂言打者一棒。
不妨應(yīng)時應(yīng)節(jié)。
山僧不覺通身踴躍。
遂作詩一首。
舉似大眾。
蜻蜓許是好蜻蜓。
飛來飛去不曾停。
被我捉來。
摘卻兩邊翼。
恰是一枚大鐵釘。
又曰。
飯籮邊漆桶里。
相唾饒你潑水。
相罵饒你接嘴。
黃河三十年一度清。
蟠桃五百歲一次開花。
鶴勒那咬定牙關(guān)。
朱頂王呵呵大笑。
歸宗五十年前有一則公案。
今日舉似諸人。
且道是甚么公案。
王節(jié)級失卻帖。
又曰。
參禪人切忌錯用心。
悟明見性是錯用心。
成佛作祖是錯用心。
看經(jīng)看教是錯用心。
行住坐臥是錯用心。
吃粥吃飯是錯用心。
屙屎送尿是錯用心一動一靜一往一來是錯用心。
更有一種錯用心。
歸宗不堪與諸人說破。
何故。
一字入公門九牛車不出。
其前后語要。
約類如此。
僧問。
秖者是埋沒自己。
秖者不是孤負(fù)先圣。
去此二途。
和泥合水處。
請師速道。
曰。
玉箸撐虎口。
僧曰。
一言金石談來易。
萬事鴻毛脫去輕。
曰。
莫謾老僧好。
侍郎季浩擬達(dá)所畜。
應(yīng)庵驟起。
揕其胸曰。
死后向甚處去。
浩噤不能發(fā)。
應(yīng)庵叱退之。
浩不旬日。
徹見臨濟(jì)宗旨。
其妙密鉗錘。
又類如此。
故一時無表里貴賤。
耆艾飽參。
經(jīng)其爐韛。
無不汗下心死。
隆興改元五月。
虎丘忌晨。
應(yīng)庵拈香曰。
平生沒興。
撞著無意智老和尚。
做盡伎倆。
湊泊不得。
從此卸卻干戈。
隨分著衣吃飯。
二十年來坐曲錄床。
縣羊頭賣狗肉。
知它有甚憑據(jù)。
一年一度燒香日。
千古令人恨轉(zhuǎn)深。
已而以叢林。
囑累教授嚴(yán)康朝。
以滹沱正宗。
分付密庵咸杰。
次月將告寂。
猶掛牌入室。
或以偈請。
應(yīng)庵呵曰。
吾長笑諸方所為。
而自蹈之耶。
區(qū)分院事。
洪纖不遺。
趺坐遷化。
世齡六十一。
僧夏四十三。
塔于玲瓏巖之外岡。
未踰月。
妙喜亦遷化。
初應(yīng)庵道既通聞。
此庵元布袋住連云。
深山廣澤。
衲子難近。
徒步訪之。
故為分座。
而連云之風(fēng)立震。
已而主明果。
則雪堂每過。
盤桓永夜。
間有竊議者。
雪堂叱之。
應(yīng)庵凡八歷名剎。
兩住歸宗。
始明果。
終天童。
其居天童時。
妙喜亦生。
還住育王焉。
贊曰。
臨濟(jì)宗枝。
若無首山。
幾到大風(fēng)吹止。
虎丘命脈。
一有應(yīng)庵。
家聲始不寂寥。
如珠中如意。
花里優(yōu)曇。
色色改觀。
但圓悟為一睡虎。
發(fā)其千片之弩。
豈有鼷鼠。
怏怏負(fù)其所望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五
釋曇華,字應(yīng)庵,蘄州汪氏子也。
生而奇杰,不類凡兒。
年十七,依于東禪薙發(fā),首謁遂師,略得染指法味。
于是,遍參知識,靡所契證。
聞圓悟住云居,煆煉學(xué)者,華往禮焉,因依之。
悟乃痛與錐剳,值悟返蜀,指見虎丘隆。
趨侍一載,頓明大事。
已而訪此庵元命分座,于是開堂妙嚴(yán),遷歸宗,時大慧在梅陽,有僧傳華示眾語,大慧見之極口稱歡,復(fù)寄偈曰:“坐斷金輪第一峰,千妖百怪盡潛蹤。
年來又得真消息,報道楊岐正脈通。
”虎邱忌日,拈香曰:“生平?jīng)]興,撞著這無意智老漢,做盡伎倆,湊泊不得,從此卸郤干戈,隨分著衣吃飯,二十年來坐曲錄床,懸羊頭、賣狗肉,知他有甚憑據(jù),雖然一年一度燒香日,千古令人恨轉(zhuǎn)深。
”世稱華與杲二甘露門。
嘗戒徒眾曰:“衲僧著草鞋住院,何事口如黿蛇惡窟乎!
”宋隆興元年六月十三日奄然而化,塔于東山。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七
釋本晢,字山曉,姓魏氏,長壽人也。
父國琦,家世儒素。
母楊氏夢梵僧授如意而生。
晢髫年有出塵之志,見梵經(jīng)佛像輒生敬愛,投近邑定慧寺薙染。
初學(xué)《法華》、《楞嚴(yán)》,精究義旨。
年十九,下三峽,至金陵聽講,時以所學(xué)質(zhì)法侶,辨晰折衷,同席有聲者推服焉。
適天童密云至長干,往謁,不會所問,遂棄教參禪。
得報恩大覺指示,疑情輾轉(zhuǎn),發(fā)憤研求,頓釋所懷。
遂渡錢塘,參山翁禪師于云門,得契,隨司職廣潤,深自晦藏,結(jié)茅東海郁州山中七載。
杜絕人事,愈厲操行。
復(fù)移西冷法華山,以“嘯堂”名其廬。
山翁再主天童,招充首座,即付以衣缽。
清初入關(guān),雅崇釋典,隨侍山翁,應(yīng)詔入都。
陛見之日,世祖優(yōu)眷,特賜紫僧伽黎。
開法隆安寺,駕臨丈室,屢相問證。
復(fù)舉浮山初參葉縣事,淳諭眾僧,親近有道。
嘗幸隆安,面承獎訓(xùn),稱其法范森嚴(yán),風(fēng)徽遠(yuǎn)鬯,允足師表人天。
圣祖御宇,恩賜馳驛還山。
凡居禁庭,賜赍隆渥,封奉秘閣。
移主馀杭佛日,振興凋敝,三載辭歸。
復(fù)為名流邀居洞庭巴山。
既而重至佛日,繼續(xù)三載。
康熙壬子,舉住天童,湖海奔赴,座盈萬指。
錘鍛之馀,匯宋元諸尊宿語,成《寶積錄》九十三卷,蓋繼其師殘編未竟之志。
修葺殿宇,及諸祖塔,浚萬工池,復(fù)古山門,增置田畝,勤劬十載。
屢思退休,而眾志固留,復(fù)力任五稔,以弟子元靜代席。
康熙丙寅仲冬示寂,塔陶龕于青鳳峰之麓。
所撰有《奏對錄》、《全錄》、《后錄》,詩有《嘯堂初集》、《偶錄》、《疊秀軒集》。
甬上葛同果敘其語錄,謂“其風(fēng)味似大覺璉焚龍腦缽,政黃牛去國士筵。
而其調(diào)護(hù)心宗,申晰大義,則虎邱隆、明教嵩,柔剛并濟(jì)也。
若其應(yīng)機(jī)杼緒,游戲墨林,勞于求賢,精于付授,梵海之砥柱,末法之針石”,斯可謂知言矣。
遂寧李侍郎仙根銘其塔焉。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靈感篇第六之三
釋達(dá)珍,字寶林,別號師崖。
姓劉氏,撫州人。
幼好靜居,若習(xí)禪觀。
年二十,棄家入括蒼山石門洞,依宗海染剃。
因于洞口慶云峰上,飛瀑源頭,結(jié)茅為庵。
進(jìn)院之夕,山中神鐙,滿放光明,圓大如斗,照曜林谷,升降流轉(zhuǎn),遠(yuǎn)映城市。
官吏驚怪,遣員察驗,典史姚君銜命而往。
溫州普明寺素庵法師,聞風(fēng)問訉,遇于山中。
是夜,庵前大樹上,懸空數(shù)十圓光,燦如白日。
素庵因謂姚君曰:“《般若記》 云:佛子出世,有大因緣。
或機(jī)前顯跡,自見神光。
此子因緣非小,必為佛門津梁。
”以偈記曰:“今此光明照燭身,菩薩信有宿生因。
他年定是靈山客,撥轉(zhuǎn)如來正法輪。
”珍禮謝,素庵曰:“當(dāng)期遠(yuǎn)大,毋久淹此。
”珍以三年為請。
爾后安處,亦無他異。
后往普明,聽講《金剛》、《彌陀》諸經(jīng),即以頭陀行修般舟三昧,飲水食澹,脅不至席。
觀方至高旻,受記于昭月,遂嗣法焉。
乾隆二十六年,主當(dāng)陽萬善。
三十二年,主大雄山崇福。
三十八年,主獅崖彌陀。
四十年,主高旻。
四十二年,主北嵩巖法輪。
已而退入臺山,憩于華頂妙峰庵。
四十五年,縣令張公與紳耆合詞,請住國清,就庵延攬,勢不獲卻。
其時國清,年久廢朽,荒敗不堪。
珍至,整飭頹綱,紹隆先軌,廟貌佛乘,屹然有紀(jì)。
五十一年,主大田白蓮。
五十二年,主黃巖慶善。
廿馀年間,八坐道場。
所至興起,學(xué)侶景從,得法十馀人,皆一時柱石。
以乾隆五十五年四月八日示寂。
先是,弟子道宗請至國清傳戒,歸庵,坐說偈日:“世尊下降,老僧涅槃。
指天指地,一等捏瞞。
”披衣詣龕,洎然而化。
壽六十,臘四十,塔于東塢,有語錄數(shù)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