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宋青州北海人,字靜叔。以拳力為軍校。從文彥博討貝州,以功擢虎翼指揮使,累遷宣武神衛(wèi)都指揮使。韓絳宣撫陜西,詔闃自河?xùn)|為犄角,至鐵冶溝,闃自殿后擊敗夏人。擢冀州駐泊總管,以左金吾大將軍致仕。卒年八十五。
人物簡介
全宋詩【介紹】: 宋建州浦城人,字表民。章得象從子。以蔭補秘書省校書郎,監(jiān)杭州茶庫,逾年辭疾去。上萬言書論時政,不報。兄拱之被誣遭貶,乃歷訴于朝,章十余上,卒脫兄冤。覃恩遷太常寺太祝、大理評事。歐陽修、韓絳等薦之,除簽書建康軍節(jié)度判官及知烏程縣,皆不赴,遂以光祿寺丞致仕。宗孟軻言性善,為文辯博,長于議論。著《救性》、《明統(tǒng)》、《禮論》等篇章,有文集。
章望之,字表民,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少孤,以伯父章得象蔭監(jiān)杭州茶庫,逾年辭疾去。除僉書建康軍節(jié)度判官、知烏程縣,皆不赴。著《救性》、《明統(tǒng)》、《禮論》及歌詩雜文數(shù)百篇,集為三十卷,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三有傳。今錄詩四首。全宋文·卷一二七五
章望之,字表民,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初以伯父得象蔭為秘書省校書郎,監(jiān)杭州茶庫,踰年辭疾去。久之,以覃恩遷太常寺太祝、大理評事。歐陽修等薦其才,除簽書建康軍節(jié)度判官,不赴。又除知烏程縣,固辭,遂以光祿寺丞致仕。望之喜議論,著《救性》七篇、《明統(tǒng)》三篇、《禮論》一篇。又有歌詩、雜文數(shù)百篇,集為三十卷?!?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一一五、《宋史》卷四四三有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宋云中人。折繼祖弟。少從軍,為延州東路巡檢。嵬名山內(nèi)附,繼世以騎步萬軍于懷寧寨,分名山之眾居于大理河。西夏人來攻,再戰(zhàn)皆捷,以功領(lǐng)忠州刺史。說韓絳城啰兀以撫橫山,因畫取河南之策,絳然之。官終果州團練使。
人物簡介
【生卒】:996—1083 【介紹】: 宋應(yīng)天府虞城人,字叔平。仁宗天圣五年進士。為開封府推官。出知洪州,筑臨江石堤,水不為患。歷官知制誥。蘇舜欽等以群飲被逐,概言預(yù)會者皆館閣名士,為之開脫。為翰林學(xué)士,聘契丹,甚見禮重。嘉祐間累官至樞密使、參知政事。以太子少師致仕。退居十五年,嘗集古今諫爭事為《諫林》。卒謚康靖。全宋詩
趙概(九九六~一○八三),初名禋,字叔平,虞城(今河南虞城北)人。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進士(《青箱雜記》卷八)。通判海州,為集賢校理、開封府推官。歷知洪、青、滁、鄆、徐州及應(yīng)天府。預(yù)修起居注。累官樞密使、參知政事,以太子少師致仕。退居十五年,于神宗元豐六年卒,年八十八(《青箱雜記》卷八作八十六)。贈太子太師,謚康靖?!?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八、《東都事略》卷七一有傳。今錄詩四首。全宋文·卷四三六
人物簡介
全宋詩【生卒】:1017—1098 【介紹】: 宋開封雍丘人,字持國。韓絳弟。以父輔政,不試進士,父沒,閉門不仕。以薦入官。英宗朝,遷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神宗即位,除龍圖閣直學(xué)士,直言敢諫。歷知汝州、開封府、許州。熙寧七年,召為翰林學(xué)士承旨,力言新法之弊。以兄入相,出知河陽。哲宗元祐初,參與詳定更革役法,然以為王安石《三經(jīng)新義》可與先儒之說并行。拜門下侍郎,為忌者所讒,分司南京。久之,以太子少傅致仕。紹圣中,坐元祐黨,安置均州。有《南陽集》。
全宋文·卷一○五六韓維(一○一七~一○九八),字持國,潁昌(今河南許昌)人。億子,與韓絳、韓縝等為兄弟。以父蔭為官,父死后閉門不仕。仁宗時由歐陽修薦知太常禮院,不久出通判涇州。為淮陽郡王府記室參軍。英宗即位,召為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知通進銀臺司。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遷翰林學(xué)士、知開封府。因與王安石議論不合,出知襄州,改許州,歷河陽,復(fù)知許州。哲宗即位,召為門下侍郎,一年馀出知鄧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紹圣二年(一○九五)定為元祐黨人,再次貶謫。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陽郡公,定名為《南陽集》(《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七)。《宋史》卷三一五有傳。 韓維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南陽集》為底本,校以清丁丙收藏的舊鈔本(簡稱舊鈔本,今藏南京圖書館)。錄得的集外詩附于卷末。集中詩多重出,如卷七、卷八重《城西二首》,卷七《和三兄題蜀中花園》與卷一○《和景仁賦才元寄牡丹圖》詩亦重。《城西二首》刪卷八重出詩,因卷一○的重出詩有自注,刪省卷七中一首。
韓維(一○一七——一○九八),字持國,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億子,絳弟。以蔭補將作監(jiān)主簿,歷知太常禮院,潁王府記室參軍。英宗時召修起居注,進知制誥、知通進銀臺司。神宗即位,除龍圖閣直學(xué)士,歷知汝州、開封府、襄州。熙寧七年召為翰林學(xué)士承旨,兼侍讀學(xué)士,知制誥、知通進封駁事。出知河陽、許州,加資政殿學(xué)士提舉嵩山崇福宮。元祐初拜門下侍郎。二年,出知鄧州、潁昌府,后以太子少傅致仕。紹圣中責授崇信軍節(jié)度副使,均州安置。元符元年,復(fù)左朝議大夫,卒,年八十二。后封南陽郡公,所著有《南陽集》。事跡詳《名臣碑傳琬琰集》下卷一七《韓侍郎維傳》,《宋史》卷三一五本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19—1097 【介紹】: 宋開封雍丘人,字玉汝。韓億子,韓維弟。仁宗慶歷二年進士。歷兩浙、淮南轉(zhuǎn)運使,移河北,后知秦州。神宗熙寧七年,宋遼議界,使遼。元豐五年,除同知樞密院事,進知院事。哲宗立,拜尚書右仆射。元祐元年,遭劾,罷相知潁昌府,移永興、河南,終安武軍節(jié)度使,知太原府。所至以嚴稱,性頗暴酷,知秦州時,嘗令以鐵裹杖箠殺部屬,秦人有“寧逢乳虎,莫逢玉汝”之語。卒謚莊敏。全宋詩
全宋文·卷一一一七韓縝(一○一九~一○九七),字玉汝,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億子。以父蔭補將作監(jiān)主簿。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進士。歷知合肥、錢塘縣,遷簽書南京留守判官,知洋州。英宗治平初,權(quán)三司度支判官,除兩浙轉(zhuǎn)運使,徙知河中府。神宗即位,知揚州,歷淮南、陜西轉(zhuǎn)運使。入知審官院。兄韓絳執(zhí)政,以天章閣待制知秦州,因為政暴酷落職。久之起知瀛州。熙寧七年(一○七四)除提舉在京諸司庫務(wù)、權(quán)知開封府、兼判尚書兵部。元豐中,拜同知樞密院。哲宗即位,拜尚書右仆射,被諫官所論,自請出知潁昌府。移守永興軍、河南府、太原府。元祐三年(一○八八)以太子太保致仕。紹圣四年卒,年七十九。《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二○、《宋史》卷三一五有傳。今錄詩四首。
韓縝(一○一九——一○九七),字玉汝,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韓億第六子。慶歷二年登進士第。嘉祐中,歷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度支判官,出為兩浙、淮南、河北、陜西等路轉(zhuǎn)運使。熙寧中,以天章閣待制知秦州、瀛州、開封府。奉命與遼使畫界,除樞密都承旨,加龍圖閣直學(xué)士。元豐四年,同知樞密院事;六年,進知院事。哲宗立,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元祐元年,罷為觀文殿大學(xué)士,知潁昌、永興、河南、太原等軍府,致仕。紹圣四年卒,年七十九,謚莊敏?!?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五有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宋云中人,字應(yīng)之。折繼閔弟。繼兄嗣知府州事,累轉(zhuǎn)皇城使、成州團練使。曾奏乞書籍,仁宗賜以《九經(jīng)》。韓絳發(fā)河?xùn)|兵城啰兀,繼祖為先鋒,深入敵帳,降部落戶八百。加解州防御使,卒。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1028—1074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字平甫。王安石弟。神宗熙寧初以材行召試,賜進士及第。除西京國子教授。官滿進京,神宗問外間對新法議論如何,答以“恨知人不明,聚斂太急”,遂僅授崇文院校書。后改秘閣校理。與安石政見不合,非議新法,屢諫其兄。又深惡呂惠卿。及安石罷相,安國因參與鄭俠獻《流民圖》事,奪官放歸田里。有文集。全宋詩
王安國(一○二八~一○七四),字平甫,臨川(今屬江西)人。安石弟。神宗熙寧初召試,賜進士及第,除武昌軍節(jié)度推官,西京國子教授。官滿,召為崇文院校書,改秘閣校理。政見與安石不合,呂惠卿為相時,因與鄭俠獄牽連,奪官放歸。熙寧七年卒,年四十七。有文集六十卷,已佚。今存《王校理集》(見《兩宋名賢小集》)一卷。事見《臨川集》卷九一《王平甫墓志》,《宋史》卷三二七有傳。王安國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兩宋名賢小集》為底本,酌校他書,連同新輯集外詩合編為一卷全宋文·卷一五八六
王安國(一○二八——一○七四),字平甫,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安石弟。幼敏悟,年十二即以文章稱于世。熙寧初韓絳薦其材行,召試,賜進士及第,除西京國子教授。改著作佐郎、秘閣校理、大理寺丞。熙寧七年八月卒,年四十七。安國與其兄政見有異,屢以新法諫之,且結(jié)怨于呂惠卿,及安石罷相,遂奪官歸田里。著有文集六十卷,詩《王校理集》一卷(存)。參見王安石撰《王平甫墓志》(載《臨川集》卷九一),《宋史》卷三二七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六六三【生卒】:1030—1076 【介紹】: 宋鳳翔郿縣,字天祺。張載弟。第進士。知金堂縣,有善政。神宗熙寧初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三年,累章論王安石、韓絳、呂惠卿等亂法。貶知公安縣,徙夏縣,又徙鳳翔府司竹監(jiān),舉家遂不食筍。篤厚寬裕,樂道人善。與兄載被關(guān)中學(xué)者稱為“二張”。
張戩(一○三○——一○七六),字天祺,眉(今陜西眉縣)人,載弟。起進士,調(diào)閿鄉(xiāng)主簿,知金堂縣。熙寧初,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累章論王安石亂法,乞罷條例司及追還常平使者,又詣中書爭之,遂稱病待罪。出知公安縣,徙夏縣,又徙鳳翔府司竹監(jiān)。熙寧九年卒于官,年四十七。見張質(zhì)京《張戩壙志》,《宋史》卷四二七《張載傳》有附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