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陳瓘

相關(guān)人物:共 43 位。
共 4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0—1069 【介紹】: 宋江陵人,字子方。仁宗天圣八年進士。為武陵尉,調(diào)平江令?;实v中,遷殿中侍御史,諍諫不避權(quán)貴,劾宰相文彥博諸人,被貶英州別駕。召還復(fù)官,出知揚州,改江東轉(zhuǎn)運使。嘉祐四年,入知諫院,言事如故,又出知數(shù)州。英宗治平元年,召為御史中丞。神宗熙寧元年,拜參知政事。反對重用王安石,及安石執(zhí)政,數(shù)與爭論。卒謚質(zhì)肅。有文集、奏議等。
全宋詩
唐介(一○一○~一○六九),字子方,江陵(今屬湖北)人。
仁宗天圣八年(一○三○)進士,為鼎州武陵尉。
皇祐二年(一○五○)召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
三年,因彈劾文彥博貶春州別駕。
五年,復(fù)御史。
至和元年(一○五四)知揚州,歷江東、河?xùn)|轉(zhuǎn)運使,淮南、江浙、荊湖制置發(fā)運使,知洪州、瀛州。
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為御史中丞。
二年,知太原。
神宗即位,遷給事中,除三司使。
熙寧元年(一○六八)拜參知政事。
二年,卒,年六十。
謚質(zhì)肅。
有文集、奏議等,皆佚。
事見宋劉摯《忠肅》卷一一《唐質(zhì)肅神道碑》,《宋史》卷三一六有傳。
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九三二
唐介(一○一○——一○六九),字子方,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天圣進士,皇祐中為殿中侍御史,因劾宰相文彥博,貶荊州別駕。召還,復(fù)為殿中侍御史,除直集賢院,為開封府判官。嘉祐三年,自江浙荊湖發(fā)運使入為度支副使。次年知諫院,以論罷陳升之出知洪州。治平元年入為御史中丞。神宗即位為三司使,熙寧元年除參知政事,數(shù)與王安石爭論。二年四月卒,年六十,謚質(zhì)肅。介屢在臺諫,以抗直聞。有文集若干卷,奏議二十卷。見王圭《唐質(zhì)肅公墓志銘》(《華陽集》卷三七),《宋史》卷三一六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0—1087 【介紹】: 宋鄆州須城人,字輔之。仁宗景祐元年進士。初為平陰簿,后歷知州縣。遷起居舍人,同知諫院,轉(zhuǎn)吏、禮二部郎中。嘗請?zhí)瓰E官冗兵,禁奢靡,又屢上疏勸皇太后還政英宗。論大事無所顧忌,然詞氣平和,多被采納。后出知應(yīng)天府,徙江寧。神宗朝,累官判太常寺,留守南京。后知青州提舉宮觀,以正議大夫致仕。有《東原錄》、《周易補注》等。
全宋詩
龔鼎臣(一○一○~一○八六),字輔之,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
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進士。
嘉祐六年(一○六一),同知諫院,出為淮南路體量安撫使(《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四)。
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知應(yīng)天府(同上書卷二○四),徙江寧。
神宗時歷知兗州、青州。
元豐八年(一○八五)致仕(同上書卷三六一)。
哲宗元祐元年卒,年七十七。
有《東原集》五十卷,已佚。
今存《東原錄》一卷。
事見宋劉摯《忠肅》卷一三《龔公墓志銘》,《宋史》卷三四七有傳。
全宋文·卷九三一
龔鼎臣(一○一○——一○八六),字輔之,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景祐元年第進士,為平陰縣主簿,歷知萊蕪、濛陽縣、渠州。召還,擢起居舍人、知諫院,尋判登聞鼓院,拜戶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改集賢修撰、知應(yīng)天府,徙江寧府。拜諫議大夫、京東路安撫使,知青州。以正議大夫致仕,元祐元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七。著有《東原集》五十卷,《諫草》三卷,《周易補注》三卷,《中說注》三卷,《編年官制圖》一卷。見劉摯《正議大夫致仕龔公墓志銘》(《忠肅集》卷一三),《宋史》卷三四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邵武軍光澤人。
仁宗慶歷二年進士。
累官太常博士。
陳瓘稱其真率樂易,有古人風(fēng)。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3—1078 【介紹】: 宋應(yīng)天府楚丘人,字誠之。舉進士。擢廣西提點刑獄,攝帥事。善撫土著,招降儂智高子宗旦,邊民呼為“桂州李大夫”。神宗時,累官至秦鳳路經(jīng)略安撫使、知秦州。反對王韶開熙河。上書極論時政得失,乞召用司馬光、蘇軾等。遭呂惠卿劾,貶和州團練副使。有《珠溪詩集》。
全宋詩
李師中(一○一三~一○七八),字誠之,楚丘(今山東曹縣東南)人。
舉進士,調(diào)并州推官。
應(yīng)鄜延經(jīng)略使龐籍辟,知洛川縣。
龐籍為樞密副使,移知延州敷政縣、興元府褒城縣,改管干鄜延路經(jīng)略機宜事。
仁宗祐三年(一○五八),遷提點廣西刑獄、權(quán)經(jīng)略事。
七年,改知濟州,歷知兗州、鳳翔府。
神宗熙寧初,擢天章閣待制、河?xùn)|都轉(zhuǎn)運使。
西夏事起,改秦鳳路經(jīng)略安撫使、知秦州,坐與王韶戰(zhàn)守意異,王安石主韶,遂降知舒州,徒知洪、登、齊、瀛州。
又因上書言事忤執(zhí)政,貶和州團練副使,稍徙單州。
復(fù)右司郎中,分司南京。
元豐元年卒,年六十六。
有文集三十卷,奏議二十卷,已佚。
今存《珠溪集》一卷。
事見《忠肅》卷一二《右司郎中李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三二有傳。
 有師中詩,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兩宋名賢小集》卷二七《珠溪集》為底本。
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
全宋文·卷一○三○
李師中(一○一三——一○七八),字誠之,本楚丘(今山東曹縣)人,徙居鄆(今山東鄆城)。年十五上封事言時政,由是知名。舉進士,龐籍辟知洛川縣,又薦為太子中允、知敷政縣,權(quán)主管經(jīng)略文字。提點廣西刑獄,攝帥事,邊人化聽,稱李大夫,不敢名。還知濟、兗二州,遷直使館,知鳳翔府。熙寧初,拜天章閣待制、河?xùn)|都轉(zhuǎn)運使,知秦州,為政持重總大體,乞召司馬光、蘇軾等置左右,為呂惠卿所排,貶和州團練副使。杜衍、范仲淹、富弼皆薦其有王佐才,雖屢黜,氣未嘗稍衰。元豐元年卒,年六十六。有文集三十卷、奏議二十卷。事見劉摯《右司郎中李公墓志銘》(《忠肅集》卷一二),《宋史》卷三三二本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黃照(一○一三~一○六六),字晦甫,長沙益陽(今屬湖南)人,后徙江陵。
仁宗慶歷六年(一○四六)進士。
除歸州司理參軍,移岳州華容令、道州江華令。
以秘書丞(《粵西金石略》作屯田員外郎)通判桂州。
英宗即位,改福建轉(zhuǎn)運判官。
治平三年召為侍御史,行次衢州卒,年五十四。
有《漫為集》,已佚。
事見《忠肅》卷一三《侍御史黃君墓志銘》。
全宋文·卷一○二九
黃照(一○一三——一○六六),字晦甫,長沙益陽(今湖南益陽)人,徙江陵(今湖北江陵)。
慶歷六年登進士第,除歸州司理參軍,歷著作佐郎,知華容、江華二縣,以屯田員外郎通判桂州,轉(zhuǎn)福建轉(zhuǎn)運判官,遷都官員外郎。
治平三年召為侍御史,行次衢州卒,年五十四。
有詩數(shù)百篇,曰《漫為集》。
見劉贄《侍御史黃君墓志銘》(《忠肅》卷一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0—1097 【介紹】: 宋永靜軍東光人,字莘老。
仁宗嘉祐中進士。
以薦召試,補館閣校勘。
遷監(jiān)察御史里行,屢上疏反對新法,謫監(jiān)衡州鹽倉。
神宗元豐中除右司郎中,知滑州。
哲宗立,召為吏部郎中,擢侍御史,劾新黨并罷常平、免役法。
拜尚書右丞,累遷右仆射。
以言官劾其援引私黨等,罷知鄆州。
哲宗親政,連貶新州安置。
有《忠肅》。
全宋詩
劉摯(一○三○~一○九七),字莘老,永靜軍東光(今屬河北)人。
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進士,試南宮令,徙江陵觀察推官。
英宗治平中,以韓琦薦補館閣校勘。
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遷監(jiān)察御史里行,屢上書論列新法不便,貶監(jiān)衡州鹽倉。
數(shù)年后,召入同知太常禮院。
元豐初,為開封府推官,遷右司郎中。
因建議執(zhí)政合廳辦事,被言者劾以他故,罷官歸鄉(xiāng)。
明年,起知滑州。
哲宗立,召為吏部郎中,擢侍御史、御史中丞。
元祐六年(一○九一。
拜尚書右仆射。
摯性峭直,勇于去惡,旋為讒者羅織,出知鄆州,徙青州。
紹圣初哲宗親政,以元祐黨人累貶鼎州團練副使,新州安置。
四年,卒于貶所,年六十八。
有《忠肅》四十卷,已佚。
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所錄,輯為二十卷,其中詩六卷。
宋史》卷三四○有傳。
 劉摯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清王灝編《畿輔叢書》本(簡稱畿輔本)。
輯得之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六六五
劉摯(一○三○——一○九八),字華老,永靜東光(今河北東光)人。
嘉祐四年進士,調(diào)試南宮令,治平中以韓琦薦召試館職,補館閣???。
熙寧四年遷監(jiān)察御史里行,屢上疏論列新法擾民,遂貶責(zé)監(jiān)衡州鹽倉。
元豐中,歷右司郎中,知滑州。
哲宗立,召為吏部郎中,擢侍御史、御史中丞。
元祐元年進尚書右丞。
后連進左丞,中書、門下侍郎,為朔黨領(lǐng)袖。
六年拜右儀射,旋為言官彈劾,出知鄆州。
哲宗親政,累貶新州安置,紹圣四年末卒于貶所。
著作有《忠肅》等。
宋史》卷三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7—1102 【介紹】: 宋泉州晉江人,字禹弼。第進士。歷大宗正丞、利州路湖南轉(zhuǎn)運判官、工部員外郎。嘗知福州、潭州、開封府?;兆诮ㄖ芯竾?,拜尚書右丞。善狡譎傅合,援蔡京復(fù)相,得遷中書侍郎,為時人所惡。
全宋詩
溫益(一○三八~一一○三),字禹弼,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第進士,歷大宗正丞、湖南轉(zhuǎn)運判官。哲宗紹圣中,由諸王府記室出知福州,徙潭州。徽宗即位,召為太常少卿,遷給事中兼侍讀,改龍圖閣待制權(quán)知開封府。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拜尚書右丞。崇寧二年卒,年六十六?!?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三有傳。
全宋文·卷二○一四
溫益(一○三八——一一○三),字禹弼,泉州晉江(今福建晉江)人,郡望太原。
舉進士,稍遷大宗正丞,為工部員外郎。
紹圣中,歷知兗、福、潭等州,入為太常少卿,除給事中兼侍讀。
陳瓘所劾,遂罷給事中,以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
遷吏部尚書,俄拜尚書右丞。
崇寧元年,遷中書侍郎。
次年卒,年六十六,謚定簡。
見《東都事略》卷九七本傳,《宋史》卷三四三本傳,《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一○九。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慧元(一○三七~一○九一),俗姓倪,潮陽(今屬廣東)人。年十九落發(fā)受具,為南岳十三世。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至黃龍。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住吳江壽圣寺。后居昆山慧巖院、承天萬壽寺、湖州報本禪院。哲宗元祐六年卒,年五十五。謚證悟禪師。事見《禪林僧寶傳》卷二九。
全粵詩·卷二四
釋慧元(一○三七 — 一○九一),俗姓倪,潮陽人。為南岳十三世。年十九落發(fā)受具。宋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至黃龍。宋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住吳江壽圣寺。后居昆山慧巖院、承天萬壽寺、湖州報本禪院。宋哲宗元祐六年卒,年五十五。謚證悟禪師。事見宋釋慧洪《禪林僧寶傳》卷二九,明黃佐纂修嘉靖四十年刊《廣東通志》卷六四有傳。偈一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九
禪師名慧元。
生倪氏。
潮陽人也。
垂髫嶷然。
群兒劇于前。
袖手趺坐而已。
父母商略曰。
兒材地如此。
寧堪世用。
意事佛僧。
可耳。
元聞之。
即前拜辭。
依城南精舍。
誦法華經(jīng)。
年十九。
剃落受具。
游方至京師。
華嚴圓明法師者。
見而異之。
曰。
上人齒少。
自何至此。
所求何事。
曰。
慧元南海來。
無他來唯求佛法。
圓明笑曰。
王城利聲捷徑。
酒色樊籠。
橫目爭奪。
日有萬緒。
昔大通智勝佛。
十劫坐道場。
佛法猶不現(xiàn)前。
此中寧有佛法乎。
佛法俱在南方也。
元乃自洛京。
游襄漢。
遍歷名山。
所至親近知識。
然俱無所解悟。
治平三年春。
至黃龍。
時南禪師。
來自積翠。
龍眾如蟻慕而集。
元每坐下板。
輒自引手反覆。
視之。
曰寧有道理。
而云似佛手。
知吾家揭陽。
而乃復(fù)問。
生緣何處乎。
久而頓釋其疑。
即日發(fā)去。
熙寧元年入?yún)恰?div id="qw9yo22" class='inline' id='people_33749_2_57_comment'>
住吳江壽圣寺。
遣僧造黃龍。
投嗣法書。
南公視其款識。
未發(fā)。
謂來僧曰。
汝亟還。
令元自來。
僧反命。
元輟住持事。
策杖而來次南昌。
見寶覺禪師出世說法。
知南公已化逾月。
乃復(fù)還吳中。
道俗師尊之。
又延住昆山慧嚴院。
十年。
嘗夜舟歸自霅川。
??劫舟。
舟人驚怖。
不知所出。
元安坐徐曰。
錢帛皆施汝。
人命不可枉用。
寇因背去。
元祐四年。
住承天萬壽寺。
眾益盛。
躬自持缽至湖。
湖人曰。
師到處為家。
何苦獨愛姑蘇乎。
固留不使還。
蘇人聞之。
爭持棰杖。
嘩入湖曰。
何為奪我邦善知識。
政當(dāng)見還否。
則有死而已。
元怡然不吝情去留。
曰吾任緣耳。
相守彌月。
蘇人食盡乃去。
竟為湖人所有。
住報本禪院六年。
十一月十六日。
升座說偈曰。
五十五年夢幻。
身東西南北孰為親。
白云散盡千山外。
萬里秋空片月新。
言訖而化。
右司陳公瓘瑩中在湖。
親見其事。
元脅不至席三十年。
平生規(guī)法南禪師作止者。
唯元克肖之。
遺言葬于峴山之陽。
門弟子元正有才辯。
問。
何獨念峴山乎。
元曰。
他日可建寺。
后三十年元道契太師楚國公。
公為請于 朝。
詔謚證悟禪師。
塔曰定應(yīng)。
有 旨特建顯化寺。
歲度僧。
以嚴香火云。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慧元。潮州倪氏子。十九為大僧。遍歷叢席。于黃龍三關(guān)語下悟入。住安吉報本院。為人孤硬。有風(fēng)度。威儀端重。危坐終日。南禪師門弟子。能縱跡其行藏者。惟元而已。元。初開法。法嗣書至。南公視其名曰。吾偶忘此僧。謂專使曰。書未欲開。可令親來見。專使反命。元即腰包而來。至豫章。聞南公化去。因留嘆息。適晦堂老人。出城相會。與語奇之曰。恨老師不及見耳。元道化東吳。歸之者如云。嘗自乞食。舟還遇盜。舟人絕叫。白刃交錯于前。元安坐自若。徐曰。所有盡以奉施。人命不可害也。盜既去。達旦人來。意師死矣。而顏色不亂。神氣如常。其臨死生禍福。能脫然無累如此。自說法來。一榻蕭然。長坐不臥。三十馀年如一日?;笏碛趰s山。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劉斯(《紫微詩話》誤作師)川,東光(今屬河北)人。
摯子。
摯次子名蹈,與兄跂同舉神宗元豐二年(一○七九)進士(《宋元學(xué)案》卷二),官奉議郎,以文學(xué)知名,先于摯而卒。
疑劉斯川即為劉蹈。
事見《學(xué)易集》卷二《與諸人步郊外作寄舍弟斯川》、《紫微詩話》及《忠肅》卷一四《祭蹈文》。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南劍州劍浦人,字季明。
吳儀從弟。
博學(xué)隱居。
哲宗元祐間,陳瓘言兄弟二人學(xué)行于郡守,被延至學(xué)校講經(jīng),又以遺逸薦于朝,得召赴闕。
共 4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