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五四○六【介紹】: 宋婺州浦江人,字文卿,號石陵。喜談兵說劍,恥為無用之學(xué)。高宗紹興末,聞金人欲南下,擬上萬言書請加征討,鄭伯熊見而極稱之。與陳亮為學(xué)侶,遭廢徙筠陽,久之乃得赦歸。平生究悉用兵攻守險要,尤精地理。有《輿地會元》、《鑒轍錄》、《倪石陵書》。
倪樸(樸),字文卿,婺州浦江(今浙江浦江)人。居于石陵村,因號石陵。嘗應(yīng)進士舉。紹興末,為萬言書擬上高宗而不果。為人好使氣,年四十七猶未娶,時人鮮有知之者,獨鄭伯熊、陳亮極稱之。后為里人所搆,徙置筠州,會赦得還,槁餓以死。著有《輿地會元志》四十卷、《鑒轍錄》五卷。謝翱編其集為《石陵先生倪氏雜著》,元時尚存七卷,后佚。見宋濂《倪石陵傳》(《倪石陵書》卷首),《金華賢達傳》卷八。
人物簡介
【介紹】: 宋婺州浦江人,一作紹興諸暨人。幼孤,母督學(xué)甚力,俾從陳亮游,終以學(xué)行顯名。陳亮患難時,堅每為之奔走。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六七七○【介紹】: 宋婺州義烏人,初名寬,字伯強,號梅隱。喻侃從弟。少從陳亮游。亮以非罪下大理,門生皆噤不敢言,南強獨見葉適訴冤狀。適為書數(shù)通,使持見諸臺官,誦言無忌,卒直亮冤。累鄉(xiāng)試不第,用右科調(diào)富陽尉,轉(zhuǎn)縉云丞卒,年七十一。有《梅隱筆談》。
喻南強,字伯強,號梅隱,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少負奇氣,與陳亮游。亮以非罪下獄,門人噤不敢出聲,貽書責(zé)之;復(fù)走東甌見葉適,適為作書數(shù)通與臺官,卒直亮之冤。累貢于鄉(xiāng),不得第。用右科調(diào)富陽尉,轉(zhuǎn)縉云丞。卒,年七十一。著有《梅隱筆談》十四卷。見《金華先民傳》卷一○,《宋元學(xué)案》卷五六。
人物簡介
喻良弼,字季直,號杉堂,義烏(今屬浙江)人。良能弟(《宋元學(xué)案補遺》卷五六)。為太學(xué)生,以特科補新喻尉(明嘉靖《義烏縣志》卷一○)。有《杉堂集》十卷,樂府五卷(《龍川文集》卷一六《題喻季直文編》),已佚。
人物簡介
【生卒】:1125—1183 【介紹】: 宋徽州休寧人,初名稱,字益恭,一字恭父。高宗紹興二十七年進士。歷知泰州,進朝議郎,出為廣南西路安撫使。主管臺州崇道觀。與朱熹、張栻、呂祖謙友善。卒謚文肅。有《竹洲集》。全宋詩
全宋文·卷四九六四吳儆(一一二五~一一八三),字益恭,原名稱,字恭父(《龍川文集》卷一五《送吳恭父知縣序》),休寧(今屬安徽)人。與兄俯講學(xué)授徒,合稱江東二吳。高宗紹興二十七年(一一五七)進士,調(diào)鄞縣尉。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知安仁縣。淳熙元年(一一七四),通判邕州。五年,遷知州兼廣南西路安撫都監(jiān)。以親老奉祠。七年,起知泰州,尋復(fù)奉祠。十年卒,年五十九,謚文肅。有《竹洲文集》二十卷,其中詩三卷。事見本集附錄程卓撰行狀。 吳儆詩,以明萬歷七年吳瀛刻《吳文肅公文集》為底本。校以明弘治六年吳雷享刻本(簡稱弘治本)及明萬歷吳繼良刻十卷本(簡稱十卷本)。
吳儆(一一二五——一一八三),初名稱,字益恭,又字恭父,徽州休寧(今安徽休寧)人。登紹興二十七年進士,授明州鄞縣尉。乾道中,歷知饒州安仁縣、通判邕州,淳熙四年權(quán)知邕州,召對稱旨,授廣西安撫,以親老改畀祠祿。就所居為竹洲,教授生徒,人稱竹洲先生。后起知泰州。淳熙十年卒,年五十七,謚文肅。有《竹洲集》二十卷。見《宋史翼》卷一四本傳,《竹洲集》卷四《知泰州謝執(zhí)政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