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宗印

相關(guān)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義云禪師。福州閩清黃氏子。幼入家塾。成童入鄉(xiāng)。較穎異有聲。因讀論語中庸。有所悟入。后聞山堂淳禪師說法。遂自斷出家。遍游江湖。至吳。見鐵庵一大禪。為侍者。鐵庵重之。時佛炤倡道靈隱。師往依焉。及佛照移育王。師從其行。歷十年。為第一座。佛炤聞其說法。嘆曰。此子提唱。宛如雪堂行和尚。吾缽袋有所付矣。遂出住香山。居五年。徙臺州光孝。又徙鎮(zhèn)江甘露。會平江虎丘萬壽。皆欲延師。師聞萬壽頗廢。即欣然就之?;茨限D(zhuǎn)運使虞公儔。又以長蘆來招。師與虞公有雅。故又從之。會育王虛席。朝命師補其處。時佛炤方居東庵。父子日相從。發(fā)明臨濟正宗。學者云集。會有魔事。師即舍眾退居香山。蓋將終焉。而朝命又起師。說法凈慈。恩光赫奕。都邑聳動。一日領(lǐng)眾。持缽畿邑。是夕寺災無遺宇。比師歸。獨三門巋然在瓦礫中。師不動容曰。成壞相尋。亦豈有常。今日之壞。安知不為四眾作福之地哉。天子聞之。出內(nèi)庫金以賜。自重臣貴戚以下。傾橐輦金。惟恐居后。未期年。廣殿邃廡。崇閎杰閣。蓋愈于前日矣。于是。上為親御翰墨。書慧日閣三大字賜之。開禧二年五月。示微疾。作偈別眾而寂。壽五十八。臘三十五。住山十九載。徒輩奉全身。塔于寺之東北隅。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六
禪師義云者。
號退谷。
福州閩清黃氏子也。
黃氏世以詩禮傳家。
云有異姿。
一目數(shù)行。
然倜儻不善浮沉。
每病其宗。
不達圣原。
各執(zhí)隅說。
疑誤后學。
乃淹貫性理。
先輩重之。
時有胡嫗。
居烏石山。
年將百歲。
精術(shù)數(shù)。
眇忽不遺。
人爭謁之。
云亦詣嫗。
嫗大喜。
款留數(shù)日。
乃謂云曰。
君福人也。
當有大遇我目下即歸國有一敝裘奉贈。
聊表殷勤。
云受歸。
怪其重。
折線路。
皆珍珠碎金。
云失足嘆曰。
嗟乎七尺丈夫。
乃為胡嫗所買也。
遂沉棄其裘于江而北游。
國學群士俱出其下。
因釋中庸。
有所悟入。
裂縫掖而去。
問道于山堂淳禪師。
淳曰。
子以聰明之質(zhì)。
枉顧山野。
山野毫無所長。
試言子之見處。
為子證據(jù)。
云論靜定工夫。
娓娓千馀言。
淳曰。
子所說道理。
似不違背。
更有一問。
譬有一人。
正走后面。
百千虎狼趕來。
又有一人。
扯住要問。
靜定工夫。
若答。
它后面虎狼迫至則傷身失命。
若不答。
他則靜定工夫安在汝。
于此時。
畢竟如何施設(shè)。
云茫然。
淳公大笑而起。
云徹夜慚惶。
撫膺嘆曰。
涂路之學。
終非實著。
乃求落須發(fā)。
擇絮務(wù)以自勵。
且勇不自矜。
行腳至吳。
見鐵庵。
鐵庵與語。
大奇之。
云又辭去。
鐵庵曰。
抱道衲子。
須以己度人。
不可矯激其行。
自居清白地上。
以駭聾俗于此行去。
形卜于影。
毫不生慚。
斯可為人師范。
云書其語于襟。
遂造靈隱。
機契佛炤。
佛炤移住育王。
云為首眾。
佛炤命其秉拂。
以為宛如雪堂。
惜妙喜先師未及見也。
遂以妙喜所付袈裟披云云。
出世香山。
次繼育王。
育王以佛炤遺風規(guī)摸闊大。
歲計浩繁。
云獨以樸儉為先。
中多引去者。
宗印禪師過訪云。
奉蔬食之外。
焚爐對坐。
永宵清淡而已。
印心笑之。
間謂云曰。
冰淡家風。
千秋美典。
至若尊宿。
士夫過我。
山門禮體。
似不可簡也。
云良久謝曰。
我非不知也。
老人住世。
德尊寰宇。
歲計動滿千萬。
諸方相習成風。
非錦屏大碗。
不見客。
云嘗竊怪。
以為過當。
據(jù)蒙見如尊宿惠慈山門。
有幸住持。
則當率眾翹勤恭請。
普施法利。
此待尊宿禮體也。
至于士夫為道相訪住持。
面無謟色。
心無求事。
直辭開導。
俾貴人知有林下氣象。
其禮體也。
不亦優(yōu)乎。
否則古風淩夷。
必為明眼取笑。
大然之。
慶元間。
詔云居凈慈。
杖履渡江。
同禪徒數(shù)十。
皆敝衣楚楚。
意貌翛然。
武林吏佐并紳士。
迎于途。
私相慰諭。
易其華服。
而尊禮如一佛出世焉。
既主凈慈。
規(guī)制畫一。
與育王時無異。
惟提唱綱宗。
以為供養(yǎng)。
其上堂曰。
奔流度刃。
疾??過風。
啐啄同時。
崖州萬里。
有的道。
如人學射。
久習則巧。
殊不知未彀以前中的早涉紆迥了也。
趙州到茱萸。
靠卻拄杖。
則且置。
只如孚上座道圣箭子折也。
作么生喝云。
若不同床睡。
安知被底穿。
又曰。
昔僧問云門。
殺父殺母。
佛前懺悔。
殺佛殺祖。
甚處懺悔。
云門曰。
露還會么斗。
轉(zhuǎn)風雷吼。
星移海岳昏。
誰知席帽下。
元是昔愁人。
開禧二年示疾。
侍僧以榻施褥云叱去之。
曰。
吾末骨立也。
安用此。
遂卓杖別眾曰。
意烏猝猝。
萬人氣索。
佛法向上。
何曾踏著。
臨行業(yè)識。
茫茫一任。
諸方卜度。
投杖斂目而寂。
贊曰。
昔高庵聞成枯木。
住金山侈甚。
嘆曰。
比丘法貴清儉。
豈宜如此。
此與后生習輕肥者何異。
得不愧古人乎。
按退谷處可為之秋。
而能簡約乃爾。
其清操真足。
龜鏡將來。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法薰(一一七一~一二四五),號石田,賜號佛海,俗姓彭,眉山(今屬四川)人。
年十六出家,從丹棱石龍山法寶院智明。
年二十二薙發(fā)受具戒。
南游湖湘,江西疏山柏庭文、懷衲褳皆延留之。
未幾至浙見無用全于天童,見秀巖瑞、空叟印于鄮峰。
往依吳門穹窿破庵禪師,破庵遷吳興鳳山資福,使為知藏。
資福散席,又遍謁靈隱松源岳、凈慈肯堂充、華藏遁翁演。
后往霅川道場,即挽以分座。
寧宗嘉定七年(一二一四),入平江府高峰寺出世,八年,住平江府楓橋普明寺。
十六年,住建康府太平興國寺。
理宗寶慶元年(一二二五),遷臨安府凈慈報恩光孝寺。
端平二年(一二三五),遷景德靈隱寺。
淳祐五年卒,年七十五。
為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禪師法嗣。
有《石田法薰禪師語錄》四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
事見《語錄》及所附大觀撰《行狀》。
 釋法薰詩,依《語錄》卷次輯編為三卷,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六九七二
法薰(一一七一——一二四五),號石田,俗姓彭,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年十六從丹棱石龍山法寶院智明出家,后隨破庵祖先禪師學,遂得其法。歷住高峰、楓橋、鐘山、凈慈、靈隱諸剎。淳祐五年卒,年七十五。其講法之語、題跋偈頌,由門弟子輯為《石田法薰禪師語錄》。見《語錄》后所附《行狀》,《補續(xù)高僧傳》卷一一。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法薰。號石田。眉公彭氏子也。生而慧敏。三四歲時。見僧即喜。年十六從丹棱石龍山法寶院智明出家。二十二薙發(fā)受具戒。游方至石霜。禮雷遷塔。述偈曰。一念慈容元不隔。何須特地肆乖張。平高就下婆心切。惱得雷公一夜忙。薰名因是大著。聞吳門穹窿破庵先禪師道望。遂往依焉。一見知為法器。室中舉世尊拈華迦葉微笑。薰云。焦磚打著連底凍。赤眼撞著火柴頭。破庵陰奇之。每于日用語默。故起其疑。薰于是決志。依棲隨時咨詢。與無準范。日相激勵。后見松源岳。肯堂充。遁庵演。咸謂。其從作家爐韛中來。自不同也。初住蘇州之高峰。次遷楓橋。鐘山虛席。亦補其處。寶慶初。遷凈慈。端平二年。遷靈隱。淳祐甲辰三月望。示徒云。但得本莫愁末。喚甚么作本。喚甚么作末。松柏千年青。不入時人意。牡丹一日紅。滿城公子醉。山僧恁么道。若有不肯底是我同參。弟子繪像求贊。有云。末后一句。分付廚山。眾訝之。明日示疾而逝。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法照(一一八五~一二七三),俗姓童,黃巖(今屬浙江)人。年十三依圣水蒙庵宣出家,后師北峰印。出世住天臺大慈、黃巖圣水、云間延慶、鳳山褒親、杭州上下天竺。歷左街鑒義、左街錄、左右街都綱錄。理宗賜號佛光法師。度宗咸淳九年卒,年八十九,謚普通法師?!缎吕m(xù)高僧傳四集》卷三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七四六六
法照(又作炤,一一八五——一二七三),黃巖(今浙江黃巖)人,童氏子。
年十三出家,以蒙庵宣為師,復師北峰宗印,修天臺教觀。
歷住大慈、圣水、延慶、褒親、天竺諸寺。
理宗賜號佛光法師,又書「晦巖」賜之。
咸淳九年卒,年八十九,謚普通法師。
著有《法華三大部讀教記》二十卷(存)。
見《續(xù)佛祖統(tǒng)記》卷一,《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三。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法照,姓童氏,黃巖人。父好善,生九子,照其次也。母陳氏夢日霣蹇裳得之,孕十二月而生。氣貌奇?zhèn)ィ辜?,眼如電,幼入小學,便多穎悟,塾師異之。年十三,投圣水出家,以蒙庵宣為師。一夕自外歸,寺僧遙望兩炬晶炯,近之乃照也,蓋目光遠射,令人驚畏。薙染后,精進教乘,三閱大藏,出游諸方,豁堂,當代尊宿,貽書褒勉,諸山以職延致,悉不就。攜香禮北峰印,次至蔣山參琰浙翁,問答之際深器之。北峰居下竺,招之歸。淅翁以教門為屬,講論授受,泠然有得。北峰順寂,振錫東還,錢丞相作高僧堂延照共談。年三十三,改往天臺大慈,遷圣水,史衛(wèi)王舉住云間延慶,繼遷鳳山褒親。丞相史永公舉住四明。延慶、海順二法師自日本來,聽講且作《讀教記》,繪照像歸國。高麗崔丞相亦致書問佛法大旨,乞九祖圖,并贈漂瓷缽盂及金觀音香藥。育王虛席,郡請兼攝,舉癡絕沖自代。閫帥奪寺園為酒庫,杖履而遁,道出東掖兩山,學徒迎之境上。宏齋包公屈致智者真覺,重祖庭也。理宗聞其名,敕住下天竺,尋遷上天竺,補左街鑒義,御筆特賜“佛光法師”,進錄左街,賜金襕袈裟,召見倚桂閣,對御稱旨。集慶寺成,詔命開山,力辭,舉白蓮觀止誠公自代。明年誠寂,有旨特轉(zhuǎn)左右街都綱錄,令住集慶,不許辭免,御書“晦巖”二大字賜之。開無礙講,凡禪教律三宗,學徒云集,聞名開悟。召見延和殿,講《華嚴經(jīng)》。又大書“靈山堂”以賜。遣侄武經(jīng)郎童炎奉宸翰歸其里。東宮召見復古殿,講《般若經(jīng)》,再賜紫金襕袈裟,齋于明華殿。圣眷隆渥,昔未曾有。偶因面對,力乞還山。度宗即位,敕再住上天竺。前后居山二十四年。平章賈魏公為造塔于寺之東岡,奏請賜名曰“天巖塔院”,復加恩賚賜田三頃,以助其費。癸酉秋示疾,移居塔院,郤藥屏醫(yī),作文自祭。中秋之夕書偈曰:“佛壽八十,我多九年。虛空掇轉(zhuǎn),大用現(xiàn)前。”擲筆瑞坐而逝,咸淳癸酉八月十五日也。得年八十有九,僧臘七十四。弟子妙應(yīng)繼席,得法四十馀人,得度者一百馀人,窆于天巖,遵初志也。明年賜謚曰“普通法師”,答 曰“慈應(yīng)”。所撰《讀教記錄》二十卷,為學者日月,其馀法語遺文,諸弟子多所記錄,不可罄述。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廣聞(一一八九~一二六三),賜名佛智,號偃溪,俗姓林,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年十五從智隆于宛陵光孝寺。
十八受具戒。
初謁印鐵牛
追隨少室睦、無際派甚久。
后謁浙翁琰于天童、雙徑,師之。
理宗紹定元年(一二二八),住慶元府顯應(yīng)山凈慈禪寺。
移住香山智度禪寺、萬壽禪寺。
淳祐五年(一二四五),移住雪竇資圣禪寺。
八年,住育王山廣利禪寺。
十一年,住凈慈報恩光孝禪寺。
寶祐二年(一二五四),住景德靈隱禪寺。
四年,住徑山興圣萬壽禪寺。
景定四年卒,年七十五。
為南岳下十八世,浙翁琰法嗣。
有《偃溪廣聞禪師語錄》,收入《續(xù)藏經(jīng)》。
事見《語錄》及所附林希逸撰《塔銘》。
 釋廣聞詩,以輯自《語錄》者及其中單編之詩依原卷次編為兩卷。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廣聞。
閩之侯官林氏子。
家世業(yè)儒。
疏眉秀目。
哆口豐頤。
從季父智隆于宛陵光孝。
十八得度受具。
初見鐵牛印。
少室睦。
無際派。
追隨甚久。
聞?wù)阄坛捞焱?div id="2lx9and" class='inline' id='people_34579_1_11_comment'>
袖香謁之。
初見機道齟齬。
翁移徑山。
師踵至。
翁笑迎曰。
汝來耶。
一夕坐檐間。
聞更三轉(zhuǎn)入室。
曳履而蹶。
如夢忽醒。
翌朝造翁室。
翁舉趙州洗缽盂話。
師將啟吻。
翁遽止之。
平生疑情。
當下冰釋。
紹定戊子。
四明制閫胡公。
以小凈慈致之。
歷住香山萬壽雪竇育王凈慈靈隱徑塢八山。
所至革弊支傾。
廣容徒眾。
道化大行。
有云。
十字街頭石幢子。
無你遮護處。
一聲江上侍郎來。
無你回避處。
衲僧家。
早出暮入。
腳前腳后。
也須仔細。
忽然筑著磕著。
凈慈拄杖。
別有分付。
又云。
一升三合。
拄杖頭邊。
萬水千山。
草鞋跟底。
未言先領(lǐng)。
誰家灶里。
無煙撩起。
便行是處。
井中有水。
莫道空來又空去。
許多途路不相孤。
洗發(fā)精醒。
可謂善說法要矣。
景定四年。
壽七十五而化。
師法嗣頗眾。
而獨云峰高止泓鑒二公。
能振起師道云。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三
又,偃溪廣聞?wù)?,侯官林氏子,年十八得度受具?div id="e4rhwnc" class='inline' id='people_34579_2_0_comment'>
初見鐵牛印、少室睦、無際派,追隨甚久。
參浙翁于天童,針芥雖投,自知未契。
及再參于雙徑,一夕坐檐間,聞更三轉(zhuǎn)入堂,曳履而蹶,如夢初醒。
詰朝入室,翁舉趙州洗缽盂?,將啟吻,遽止之,平生疑情忽焉冰釋。
紹定時,由凈慈歷香山、萬壽、雪竇、育王、靈隱、徑塢上。
堂云:“趙州吃茶去,金牛吃飯來,龍門多上客,有人續(xù)得末后一句,許入阿字法門。
”景定四年六月十四日寂。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普度(一一九九~一二八○),號虛舟,俗姓史,江都(今江蘇揚州)人。年十二,出家本郡天寧寺,繼事東堂院龍溪祖信,后參無得通禪師得法。理宗淳祐初住建康府半山報寧禪寺。歷住鎮(zhèn)江府金山龍游禪寺、潭州鹿苑褒忠禪寺、撫州疏山白云禪寺、平江府承天能仁禪寺、臨安府中天竺天寧萬壽永祚禪寺、靈隱景德禪寺,終于徑山興圣萬壽禪寺。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卒,年八十二。有凈伏等編《虛舟普度禪師語錄》一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事見《語錄》及所附元釋行端撰《行狀》,《補續(xù)高僧傳》卷一一有傳。 釋普度詩,以輯自《語錄》的偈頌及其中單編的詩編為一卷。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八七八
普度(一一九九——一二八○),字虛舟,揚州江都(今江蘇揚州)史氏子。出家郡之天寧寺,繼事武林東堂院祖信,后參無礙通公得法。出主金陵半山,潤之金山;潭之鹿苑,撫之疏山,蘇之承天。景定間住臨安中天竺、靈隱。元世祖至元十四年,詔住徑山。十七年卒,年八十二。著有《虛舟普度禪師語錄》一卷(存)。事跡見該書卷末所附《行狀》。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普度。
字虛舟。
維揚江都史氏子。
稍長雖習世書。
絕無處俗意。
母識其志。
俾依郡之天寧出家。
畢將軍與語。
大奇之曰。
此兒短小精悍。
音吐如鐘。
他日法中向上爪牙也。
攜歸武林。
禮東堂院祖信。
為受業(yè)師。
執(zhí)侍五年。
奮志參方。
初見鐵牛印于靈隱。
已而江東西。
河南北。
悉遍歷焉。
時無礙通。
唱道饒州薦福。
師決志叩請。
其遷福嚴華藏。
亦與之俱。
入室次。
通問。
不與萬法為侶者。
是甚么人。
師曰。
金香爐下鐵昆崙。
通曰。
將謂這矮子。
有長處見解只如此。
師曲躬作禮曰。
謝和尚證明。
若天童晦巖光。
大慈石巖璉。
虎丘石室迪。
皆一見器異。
留與法務(wù)。
淳祐初。
制府趙信庵。
以金陵半山請出世。
遷潤之金山。
潭之鹿苑。
撫之疏山。
蘇之承天。
景定間。
賈太傅。
奏補中天竺。
復請旨升靈隱。
至元丁丑。
被命住徑山。
師說法。
直捷簡要。
肩荷法門。
老而無倦。
嘗云。
萬法是心光。
諸緣惟性曉。
本無迷悟。
人只要今日了。
又云。
既無迷悟人了個甚么。
無人契其機者。
其住徑山。
值火馀。
志圖興復。
將有緒俄示恙。
索筆大書曰。
八十二年。
駕無底船。
踏翻歸去。
明月一天。
遂寂。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
禪師普度者。出史氏??艘???赘∪A。度不樂家居。邀正信友。出入僧伽藍。結(jié)出世緣。熏久機熟。竟斬發(fā)焉。自號虛舟。入講肆。精貫楞伽唯識。晝倦??幾假寐。夢游于俗。俗境宛然。僉有術(shù)士。相其面曰。公乃玉堂金馬中客。何墮于僧數(shù)。度唾之曰。我既登釋譜。不受你輩雌黃也。覺則汗流愧悚。于是廢卷枯坐。不言者累日。同學請入筵。度曰。此非究竟。聽之何為。且諸佛涅槃之旨。豈言詮能及哉。同學病其狂。度即負缽袋而去。遍走江南。諸有道名之社弗生怠忽。乃謁無得通禪師于常州之華藏寺。是日同謁者三十馀人。通公獨許度參堂。度得入通公之室。每求佛法大意。通每低聲曰。佛法盡有待無人處向你說。度益心疑。夜靜私抵通公榻下。哀求不已。通又低聲曰。將謂無人那。乃指度復自點胸數(shù)下。則瞑目悄然。度驚趨出。于是參究愈切。坐立如木偶人。會通公示眾曰。破一微塵出大經(jīng)。鳶飛魚躍更分別。不將眼看將心看。已見重敲火里冰。度脫然省發(fā)于座下。通乃召度曰。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么人。度對曰。金香爐下鐵昆崙。曰。將謂者矮子有甚長處。見解卻只如此。度拜曰。謝和尚證明。通大喜之。度于是久侍華藏。師子相契。如水乳也。通公每勉度出世。度啟曰。行道之日無窮。事師之期有限。師壽縱愈趙州。恐普度薄福。一旦填溝壑。再欲蒙師教誨。其可得乎。通公為之俛首惻然。公歿。度乃離華藏。經(jīng)行石頭城。夜宿袈裟院。適東西兩房。爭法產(chǎn)搆訟。數(shù)年不已。度釋以片言。兩僧悲泣悔過。俱以家業(yè)屬度。度發(fā)笑而去。自此隨方說法?;蚓没蚪?。三十馀年如一日。嘗示眾曰。邪人說正法。正法悉皆邪。正人說邪法。邪法悉皆正。卓拄杖云。正耶邪耶。又卓云。說邪不說邪。向者里揀辨得出。黃金為屋未為貴。玉食錦衣何足榮。又曰。萬法是心光。諸緣惟性曉。本無迷悟人。只要今日了。既無迷悟。了個甚么。千言萬語無人會。又逐流鶯過短墻。值徑山燬。朝旨以度居之。度年八十。力圖興復。巨細行役。尚自董焉。其謙讓不遑。待后進如先輩。從未以老自稱。不二載。徑山落成。時元世祖庚辰也。度每逢通公忌日。必展真燒香進食垂涕。門下感之。率白首親依。故唱和妙葉。冠絕一時。竺西坦歸省于度。度大書一偈委之。俄就匡床化去。其偈曰。八十二年。駕無底船。踏番歸去。明月一天。時坦居天童。天童及門復有懷信等。而大度公之聲。蓋懷信為松源岳五世之孫也。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四
釋宗妙,字覺庵,別號堆云叟。
姓趙氏,錢塘人也。
父好施予,喜誦《法華》,亦嘗持齋。
母感異僧入夢,覺而生。
妙幼性閑靜,見佛像致禮唯謹。
十歲落發(fā),即從慧云正庵訚受具,既而往參靈隱空叟,命主藏室。
時空叟倡道東南,妙嘗分座演說,遂主嘉興廣法禪寺,久廢之馀,一力新之。
遷杭之萬壽、報國,昔?公笑隱主此寺,時最號名勝。
繼者非其人,日以頹壞。
妙至,首建萬松門及方丈,翼以重屋,作舞鳳樓、碧梧軒、香積廚,屋后掘地得泉,遂潴為池,構(gòu)亭其上。
作大悲閣,以奉觀世音像,佛殿后又造大殿,刻臥佛其中,環(huán)以十弟子。
土木采章,皆極巨麗,繚以外垣,凡四百丈。
殫心竭力,二十馀年,而寺乃復舊觀。
薦為副都綱,精修力踐,以振起宗風為己任。
先是海昌湯鎮(zhèn),潮水蕩激,屢壞堤岸,民不安其居。
妙領(lǐng)名僧十二人,于其地號佛,吁請風潮,竟爾止息,卒免其患。
明宣德初,入主凈慈,首建三門。
越五年,寺眾不戒于火,大殿燬焉。
乃捐資重造,歷歲告成,壯麗宏偉有加于昔。
中作三大像,諸天、十地皆旁侍焉,費以巨萬。
生平溫厚凝重,道貌偉然,每升席說法,音如洪鐘。
四眾聚觀,歡喜贊嘆,起其信心。
濟人利物,甚于為己,惓惓之懷,至老不倦。
當日名公巨子,若黃少保宗豫、黃尚書宗載、王侍郎子清、周侍郎恂如、張都督以誠,皆極推許,或贈以詩文,人多榮之。
妙則歉然,以為方外,不可以此相慁也。
示寂于正統(tǒng)癸亥七月十二日,塔于南屏山陽,王真為之銘,文具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