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張卿

相關(guān)人物:共 1 位
共 1 首
釋普安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姓郭氏。
京兆涇陽人。
少年依圓禪師出家。
晚投靄法師。
通明三論。
然常業(yè)華嚴。
武帝滅法。
遁居終南山梗梓谷之西坡。
時有靜淵法師。
與之同處。
資承玄理。
披釋奧義。
加以遵脩苦行。
忘己為物。
小則露體以飼蚊虻。
大則委身以喂豺虎。
皆慈薰悲感。
自致?lián)p傷。
以求副本愿。
每往獸群幾充其啖。
又招集避難諸僧。
犯國嚴令不憚顯誅。
躬行分衛(wèi)。
故得衣食豐贍。
精進倍常矣。
或謀執(zhí)安赴官以希賞賜者。
安就語之曰。
卿貧如此。
吾固當為卿德也。
因共入京既奏。
詔釋之。
以為道人所宜歸宿山中而顧復(fù)拘焉。
是使之無所逃其死也。
柳白澤括僧尤酷。
命逮安至則白澤謝不敢見。
及放還。
道過靜靄法師于義谷杜映世家。
蓋映世掘窟藏靄。
而安得私禮謁焉。
靄嘆曰安公神志絕倫。
不避強禦。
誠難能也。
安遂邀靄以歸。
隋室龍興大教。
斯復(fù)詔。
起楩梓谷中三十馀僧。
并居官寺。
惟安守素弗遷。
后有人于子午虎林兩谷合澗之側(cè)。
鑿龕結(jié)庵以迎之。
適其上大石崩墜。
勢正壓龕安默念曰。
茍稍徙他處則庶幾。
石則應(yīng)念他徙。
安曰華嚴力也。
澗左之氓索陀者。
嫉德懷忿與其侶三人。
挽弓射安。
而矢莫可發(fā)。
目瞪舌強。
聲色震掉。
僵立經(jīng)宿。
不能已鄉(xiāng)里稽首請救安曰華嚴力也。
我何自知之。
魏村張暉以五升甕。
夜盜安佛油。
至門昏迷。
若有以縻縶之者。
安亦曰華嚴力也。
若夫張卿以盜錢。
患啞則懺悔而愈。
程暉和既死。
則見呼而蘇。
白村老母病。
而失音。
已百日。
安至則起迎。
問信如常。
時田遺生貧女遇安設(shè)會。
以觕布二尺。
床(蜜碑反)谷米十馀粒。
充施獲度為尼。
或縛三豬將殺。
安則加本價十倍。
又割?肉以贖之。
遂使長安南西郊外。
五十里雞豕嗣。
而家奉齋戒。
其皆華嚴之力歟。
開皇八年。
詔為皇太子師。
長公主營靜法禪寺復(fù)詔居之。
大業(yè)五年十一月。
終于靜法。
壽八十。
塔終南至相寺側(cè)。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七 遺身篇第七
釋普安。
姓郭氏。
京兆涇陽人。
小年依圓禪師出家。
苦節(jié)頭陀捐削世務(wù)。
而性在和忍。
不憙怨酷。
或代執(zhí)勞役。
受諸勤苦。
情甘如薺。
恐其事盡。
晚投藹法師。
通明三藏常業(yè)華嚴。
讀誦禪思準為標擬。
周氏滅法。
棲隱于終南山之楩梓谷西坡。
深林自庇廓居世表。
潔操泉石連蹤由甫。
又引靜淵法師同止林野。
披釋幽奧資承玄理。
加以遵修苦行亡身為物。
或露形草莽施諸蚊虻。
流血被身初無懷憚。
或委臥亂尸用施豺虎。
望存生舍以祈本志。
而虎豹雖來。
皆嗅而不食。
常懷介介。
不副情愿。
孤踐狩蹤冀逢食啖。
于時天地既閉。
像教斯蒙。
國令嚴重不許逃難。
京邑名德三十馀僧。
避地終南。
投骸未委。
安乃總召詳集洲渚其心幽密安處。
自居顯露身行乞索。
不懼嚴誅。
故得衣食俱豐修業(yè)無廢。
亂世知士安其在歟。
時有重募捉獲一僧賞物十段。
有人應(yīng)募來欲執(zhí)安。
即慰喻曰。
觀卿貧煎當欲相給。
為設(shè)食已俱共入京。
帝語此人曰。
我國法急。
不許道人民間。
爾復(fù)助急不許道人山中。
若爾遣他何處得活。
宜放入山不須檢校。
又周臣柳白澤者。
奉敕傍山搜括逃僧。
有黨告云。
此楩梓谷內(nèi)有普安道人。
因遣追取。
即與俱至。
澤語黨曰。
我不得見。
宜即放還。
于是釋然復(fù)歸所止。
前后遭難曾無私隱。
皆見解勉。
例如此也。
時藹法師避難。
在義谷杜映世家。
掘窯藏之。
安被放還因過禮覲。
藹曰。
安公明解佛法。
頗未寬多。
而神志絕倫不避強禦。
蓋難及也。
安曰。
今蒙脫難。
乃惟花嚴力耳。
凡所祈誠莫不斯賴。
因請?zhí)@還山親自經(jīng)理。
四遠承風投造非一。
藹乃與安更開其所住。
具如別傳。
隋文創(chuàng)歷佛教大興。
廣募遺僧依舊安置。
時楩梓一谷三十馀僧。
應(yīng)詔出家。
并住官寺。
惟安欣茲重復(fù)不為名馳。
依本山居守素林壑。
時行村聚惠益生靈終??煙霞不接浮俗。
末有人于子午虎林兩谷合澗之側(cè)。
鑿龕結(jié)庵。
延而住之。
初止龕日。
上有大石正當其上。
恐落掘出逐峻崩下。
安自念曰。
愿移馀處莫碎龕窟。
石遂依言迸避馀所。
大眾共怪。
安曰。
華嚴力也。
未足異之。
又龕東石壁澗左。
有索頭陀者。
川鄉(xiāng)巨害縱橫非一。
陰嫉安德恒思誅殄。
與伴三人持弓挾刃。
攘臂挽弓將欲放箭。
箭不離弦手張不息。
怒眼舌噤立住經(jīng)宿。
聲相通振遠近云會。
鄉(xiāng)人稽首歸誠請救。
安曰。
素了不知。
豈非華嚴力也。
若欲除免但令懺悔。
如語教之方蒙解脫。
又龕西魏村張暉者。
夙興惡念以盜為業(yè)。
夜往安所私取佛油甕。
受五斗背負而出。
既至院門迷昏失性。
若有所縛不能動轉(zhuǎn)。
眷屬鄉(xiāng)村同來為謝。
安曰。
余不知。
蓋華嚴力乎。
語令懺悔。
扶取油甕。
如語得脫。
又龕南張卿者。
來盜安錢。
袖中持去。
既達家內(nèi)寫而不出。
口噤無言。
尋歸懺復(fù)道而返。
有程郭村程暉和者。
頗懷信向。
恒來安所聽受法要。
因患身死。
已經(jīng)兩宿。
纏尸于地伺欲棺殮。
安時先往鄠縣。
返還在道。
行達西南之德行寺。
東去暉村五里。
遙喚程暉和何為不見迎耶。
連喚不已。
田人告曰。
和久死矣。
無由迎也。
安曰。
斯乃浪語。
吾不信也。
尋至其村。
厲聲大喚。
和遂動身。
旁親乃割所纏繩令斷。
安入其庭。
又大喚之。
和即窟起。
匍匐就安。
令屏除棺器。
覆一筈筌以當佛坐。
令和繞旋。
尋服如故。
更壽二十許歲。
后遇重病來投乞救。
安曰。
放爾游蕩非吾知也。
便遂命終。
時安風聲搖逸。
道俗榮荷。
其例眾也。
皆來請謁。
興建福會。
多有通感。
略述一兩。
昆明池北白村老母者。
病臥床枕失音百日。
指撝男女思見安形。
會其母意。
請來至宅。
病母既見不覺下迎。
言問起居奄同常日。
遂失病所在。
于時聲名更振。
村聚齊集。
各率音樂。
巡家告令。
欲設(shè)大齋。
大萬村中田遺生者。
家途壁立而有四女。
妻著弊布齊膝而已。
四女赤露迥無條線。
大女名華嚴。
年已二十。
惟有粗布二尺擬充布施。
安引村眾次至其門。
憫斯貧苦遂度不入。
大女思念。
由我貧煎不及福會。
今又不修當來倍此。
周遍求物闃爾無從。
仰面悲號。
遂見屋甍一把亂床用塞明孔。
挽取抖捒得谷十馀。
挼以成米。
并將前布擬用隨喜。
身既無衣待至夜暗。
匍匐而行趣齋供所。
以前施物遙擲眾中。
十馀粒米別奉炊飯。
因發(fā)愿曰。
女人窮業(yè)久自種得。
竭貧行施用希來報。
輒以十馀黃米投飯甑中。
必若至誠貧業(yè)盡者。
當愿所炊之飯變成黃色。
如無所感。
命也奈何。
作此誓已掩淚而返。
于是甑中五石米飯。
并成黃色。
大眾驚嗟未知所以。
周尋緣構(gòu)。
乃云田遺生女之愿也。
齋會齊率獲粟十斛尋用濟之。
安辦法衣仍度華嚴。
送入京寺。
爾后聲名重振。
弘悟難述。
安居處雖隱。
每行慈救。
年常二社血祀者多。
周行救贖勸修法義。
不殺生邑其數(shù)不少。
嘗于龕側(cè)村中。
縛豬三頭將加烹宰。
安聞往贖。
社人恐不得殺。
增長索錢十千。
安曰。
貧道見有三千。
已加本價十倍。
可以相與眾各不同。
更相忿競。
忽有小兒。
羊皮裹腹來至社會。
助安贖豬。
既見諍競因從乞酒。
行飲行舞焜煌旋轉(zhuǎn)。
合社老少眼并失明。
須臾自隱不知所在。
安即引刀自割髀肉曰。
此彼肉耳。
豬食糞穢。
爾尚啖之。
況人食米。
理是貴也。
社人聞見一時同放。
豬既得脫繞安三匝。
以鼻?觸若有愛敬。
故使郊之南西五十里內(nèi)雞豬絕嗣。
乃至于今。
其感發(fā)慈善皆此類也。
性多誠信樂讀華嚴。
一缽三衣累紀彌勵開皇八年。
頻敕入京。
為皇儲門師長公主營建靜法。
復(fù)延住寺。
名雖帝宇常寢巖阿。
以大業(yè)五年十一月五日。
終于靜法禪院。
春秋八十。
遺骸于終南起塔。
在至相寺之側(cè)矣。
神僧傳·卷第五
釋普安。
姓郭氏。
京兆涇陽人。
小年依圓禪師出家。
苦節(jié)頭陀。
晚投藹法師。
通明三藏常業(yè)華嚴。
誦讀禪思準為摽擬。
周氏滅法棲隱于終南山之楩梓谷。
時有重募捉獲一僧賞物十叚。
有人應(yīng)募來欲執(zhí)安。
即慰喻曰。
觀卿貧煎當欲相給。
為設(shè)食已俱共入京。
帝語此人曰。
我國法急不許道人民間。
你復(fù)助急不許道人山中。
若爾遣他何處得活。
宜放入山不須檢校。
于是釋然復(fù)歸。
隋文創(chuàng)歷佛教大興。
廣募遺僧依舊安置。
時楩梓一谷三十馀僧。
應(yīng)詔出家并住官寺。
唯安依本山居守素林壑。
時行村聚惠益生靈。
末有人于子午虎林兩谷合澗之側(cè)。
鑿龕結(jié)庵延而住之。
初止龕日上有大石正當其上。
恐落掘出逐峻崩下。
安自念曰。
愿移馀處莫碎龕窟。
石遂依言迸避馀所。
大眾共怪。
安曰。
華嚴力也。
未足異之。
又龕東石壁澗左有索陀者。
川鄉(xiāng)巨害縱橫非一。
陰嫉安德恒思誅殄。
與伴三人持弓挾刃。
攘臂挽強將欲放箭。
箭不離弦手張不息。
努眼舌噤立住經(jīng)宿。
聲相通震遠近云會。
鄉(xiāng)人稽首歸誠請救。
安曰。
素了不知豈非華嚴力也。
若欲除免但令懺悔。
如語教之方蒙解脫。
又龕西魏村張暉者。
夙興惡念以盜為業(yè)。
夜往安所私取佛油。
甕受五升。
背負而出。
既至院門迷昏失性。
若有所縛不能動轉(zhuǎn)眷屬鄉(xiāng)村同來為謝。
安曰。
余不知蓋華嚴力乎。
語令懺悔扶取油甕。
如語得脫。
又龕南張卿者。
來盜安錢袖中持去。
既達家內(nèi)。
寫而不出。
口噤無言。
即尋歸懺復(fù)道而返。
有程郭村程暉和者。
頗懷信向恒來安所聽受法要。
因患身死已經(jīng)兩宿。
纏尸于地伺欲棺殮。
安時先往鄠縣返還在道。
行達西南之德行寺。
東去暉村五里。
遙喚程暉和。
何為不見迎耶。
連喚不已。
田人告曰。
和久死矣無由迎也。
安曰。
斯乃浪語吾不信也。
尋至其村厲聲大喚。
和遂動身。
旁親乃割所纏繩令斷。
安入其庭又大喚之。
和即倔起匍匐就安。
令屏除棺器覆一筥笭。
以當佛座令和繞旋。
尋復(fù)如故。
更壽二十許歲。
后遇重病來投乞救。
安曰。
放爾游蕩非吾知也。
便遂命終。
昆明池北白村老母者病臥床枕失音百日。
指撝男女。
思見安形。
會其母意請來至宅。
病母既見不覺下迎。
言問起居奄同常日。
遂失病所在于時聲名更振。
村聚齊集。
各率音樂。
巡家告令欲設(shè)大齋。
大坊村中田遺生者。
家徒壁立而有四女。
妻著弊布齊膝而已。
四女赤露大女名華嚴。
年已二十。
唯有粗布二尺擬充布施。
安引村眾次至其門。
憫斯貧苦遂度不入。
大女思念。
由我貧煎不及福會。
今又不修當來倍此。
周遍求物闃爾無從。
仰面悲號遂見屋甍一把亂床(音迷)用塞明孔挽取抖捒得谷十馀挼以成米。
并將前布擬用隨喜。
身既無衣待至夜暗。
匍匐而行趣齋供所。
以前施物遙擲眾中。
十馀粒米別奉炊飯。
因發(fā)愿曰。
女人窮業(yè)久自種得。
竭貧行施用希來報。
輒以十馀黃米投飯甑中。
必若至誠貧業(yè)盡者。
當愿所炊之飯變成黃色。
如無所感命也奈何。
作此誓已掩淚而返。
于是甑中五石米飯并成黃色。
大眾驚嗟未知所以。
周尋緣搆乃云。
田遺生女之愿力也。
齋會齊率獲粟十斛。
尋用濟之。
安辦法衣仍度華嚴。
送入京寺。
嘗于龕側(cè)村中縛豬三頭。
將加烹宰。
安聞往贖。
社人恐不得殺增長索錢十千。
安曰。
貧道見有三千。
已加本價十倍可以相與。
眾各不同更相忿競。
忽有小兒裹腹來至社會助安贖豬。
既已諍競。
因從乞酒行飲行舞焜煌旋轉(zhuǎn)。
合社老少眼并失明。
須臾自隱不知所在。
安即引刀自割髀肉。
曰此彼俱肉耳。
豬食糞穢爾啖之。
況人食米理足貴也。
社人聞見一時同放。
豬既得脫。
繞安三匝。
以鼻喙觸。
若有愛敬。
故使郊之南西五十里內(nèi)雞豬絕嗣乃至于今。
其感發(fā)慈善皆此類也。
以大業(yè)五年十一月五日。
終于靜法禪院。
春秋八十。